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19_第1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19_第2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19_第3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19_第4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01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坚持“立德树人”,落实核心素养。历史试题的选材丰富,注重考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史学素养,包括材料分析、观点阐述、论证表述等方面。需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把握好其中的规律和趋势;注重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探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现实服务。2024年高考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重点:首先,需要加强对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其次,需要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最后,需要注重对材料分析、观点阐述、论证表述等方面的表达能力训练。非选择题第16题文官选拔制度,考查了中外的选官制度,既要分析材料,又要加强对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第20题关于城市化问题,体现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把握好其中的规律和趋势;注重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探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现实服务。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高坎垅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A.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制度 B.呈现出早期农业文明特征C.陶器制作工艺日臻成熟 D.已出现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陶器是伴随着农业而出现的,是炊煮粮食的佐证。簋碗、盆、豆、瓮、釜、罐等器形主要是用作蒸煮、盛食、用水等,这符合农业生产状况下的生产、生活方式,B项正确;随葬品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仅能说明存在社会分工,但不能确定是否已出现等级制度,排除A项;陶器制作水平的成熟在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并不能说明这些随葬器物是私人占有,排除D项。故选B项。2.表1关于禅让,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表1墨子昔者舞耕于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竹书纪年》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荀子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由此可见,禅让制(

)A.存在与否有待进一步研究 B.反映出内部斗争的残酷性C.体现了最高权力和平交接 D.逐步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古代史籍中关于上古时期禅让的记载各不相同,墨子推崇赞颂尧禅让舜的说法,认为舜继承尧是因为舜“贤”;《竹书纪年》记载,舜囚禁了尧,舜自立为帝,反映尧舜之间的权力更替存在斗争;荀子根本否定了禅让,认为天子权势至高肯定不会出现禅让,这些不同的看法体现禅让制存在与否的疑问,A项正确。墨子的看法不能反映出内部斗争的残酷性,排除B项;后世对禅让制的基本认知主要是指传位于贤,天下为公,权力和平过渡,但《竹书纪年》记载与此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故选A项。3.如图1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

)图1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材料主要涉及战国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农牧接线的变化,据图可知,汉武帝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农牧界线向北移动,而且更加靠近少数民族统治区域,说明汉武帝时期,政府更想扩大统治区域,经略边疆,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都在北方,没有转移,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汉朝,还涉及战国时期,材料也不能体现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无法体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B项。4.北宋文同《丹渊集》中记载:“今本县界内井盐已及百家,每家役工匠四五十至三二十人者……佣身凭力,平居无事,则俯伏抵折,与主人营作,不如意,则达相煽诱,群党哗噪,算所工值——己复又投一处,习已为业。”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A.劳动雇佣关系比较普遍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工商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D.民众维权意识增强【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佣身凭力,平居无事,则俯伏抵折,与主人营作,不如意,则达相煽诱,群党哗噪,算所工值——己复又投一处,习已为业。”并结合所学可知,工匠们佣身凭力,计算工资,工作不如意还可以另谋他处,说明其有职业选择空间,这本质上反映的是手工业行业繁荣,工商业经济有所发展,C项正确;宋朝时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并未普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尖锐,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工匠不如意可算所工值,另投他处,未体现其维权意识和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5.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后,由各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荐人选,奏请皇帝点用的廷推变成“祖宗定制”,成为入阁的唯一方式;明熹宗天启年间,朝臣进而要求皇帝点用在廷推名单中居于首位者。上述变化表明(

)A.制度建设服从皇帝需要 B.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内阁辅政逐渐趋向合法【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的唯一方式”及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大臣由皇帝直接任命为主变为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定制,体现了文官集团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C项正确;材料强调皇帝服从制度建设需要,排除A项;明代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决策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阁臣的入阁方式,无法得出其辅政趋向合法的结论,并且内阁辅政并未合法化,排除D项。故选C项。6.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经常办理对外交涉事务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据此可知(

)A.清政府摒弃了天朝上国的理念 B.清朝官员具有主权意识C.清政府开始实施近代化的外交 D.传统意识形态正在改变【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和所学可得出,晚清统治者意识到朝贡外交方式不适用于英、法、美等西方列强,适时变通,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对外交往观念发生变化,D项正确。据材料“权宜之计”和所学可知,清政府未摒弃了天朝上国的理念,排除A项;据材料“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可知,并非指所有清朝官员,而且“具有主权意识”的说法也错误,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才开始实施近代化的外交,排除C项。故选D项。7.孙中山曾回顾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无不视他们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庚子义和团运动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肘叹息”。舆论的变化反映出(

)A.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B.反清革命有广泛群众基础C.辛亥革命提升了民族观念 D.国人参政热情的空前高涨【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时空是189519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维新变法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遭到抨击,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人们对革命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说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A项正确。辛亥革命群众基础薄弱,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并未涉及辛亥革命,排除C项;国人参政热情的空前高涨不符合当时国人对政治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8.近代以来,洋布、洋火、洋油、洋灯、电厂、电灯、电报、、电台、电影、话剧、自来水、洋灰、洋楼等各种各样的西洋产品,逐步出现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这种现象的出现(

)A.猛烈地冲击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B.直接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升级C.大大加快了近代中国城乡的发展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西洋各种各样产品的输入,电报、等物品逐步出现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这不仅瓦解了自然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A项正确。直接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升级,该说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城乡发展进程是缓慢进行的,排除C项;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9.全民族抗战时期是毛泽东撰写挽联、唁电、祭文、悼词等数量最多的时期。此时期他悼念的英烈可分为四类:一是为抗战而牺牲的爱国群体;二是牺牲的共产党员;三是牺牲的国民党将领、政要和民主党派人士;四是为支持中国抗战而牺牲的国际友人。这(

)A.凝聚了抗战力量 B.体现了战争的持久性C.扭转了社会舆论 D.消除了党派间的矛盾【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是为抗战而牺牲的爱国群体;二是牺牲的共产党员;三是牺牲的国民党将领、政要和民主党派人士;四是为支持中国抗战而牺牲的国际友人”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抗战牺牲的爱国群体和个人撰写悼文,在表达哀思的同时,弘扬了爱国精神,鼓舞了抗战士气.凝聚了抗战力量,A项正确;材料涉及毛泽东对因抗战而牺牲的人撰写挽联、悼词,不能体现抗日战争的时间,不能反映战争的持久性,排除B项;抗战时期的社会舆论本来就是倾向于抗日的,排除C项;为牺牲的爱国人士撰写悼文并不能消除党派矛盾,D项说法夸大了悼文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0.据图2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图2我国1957~1975年间部分产品产量指数(以1966年为100)A.基础工业进步明显 B.企业效益迅速提高C.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D.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1975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57年至1975年间,我国在原煤、发电量、原油、机床、化肥等基础工业方面,产品产量指数上升明显,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直接看出企业效益的高低,企业效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该时期我国基础工业的发展,不能直接得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排除C项;1958年后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1966年至1976年处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1.公元前417年,雅典人准备投票流放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间的一个。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导致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被流放。据称雅典人因此感到相当愤怒,从此取消了陶片放逐法的投票。此事可用于说明,雅典(

)A.直接民主妨碍了民意的表达 B.公民意志易被政治人物操纵C.陶片放逐法失去了监督作用 D.雅典民主政治已发展到顶峰【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属于直接投票选举,容易引起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材料中“两人突然联合起来,导致相对次要的许佩波罗斯被流放”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反映了政治人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操纵了公民的意志,B项正确;直接民主有利于民意的表达,排除A项;陶片放逐法是用民主的方式放逐民主的敌人,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排除C项;伯利克里改革时期,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11—12世纪,在地广人稀的西欧庄园中,封建领主为了吸引佃户,会采取降低租金的方法,甚至会让一些农奴上升为自由农。而到了13世纪,地租越来越高,有的自由农为了获得一块耕地,甚至降身为农奴。这一变化表明,当时西欧(

)A.人地矛盾逐渐凸显 B.世俗王权得到加强C.庄园农业生产衰退 D.瘟疫造成人口锐减【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到12世纪的西欧。根据所学知识,中世纪后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劳动力数额上升,人地矛盾逐渐增大,封建领主的土地租佃有了更大的主动权,所以出现了一些自由农为了获得土地而委身为农奴的情况,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世俗王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庄园农业生产状况,排除C项;黑死病的流行时间是十四世纪,时间不对,本题也未涉及瘟疫流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3.西方工艺美术大师威廉·莫里斯在《我是如何成为社会主义者的》(1894年出版)一文中说“我一生最主要的激情就是对现代文明的痛恨”,机器生产的产品是如此的粗制滥造、毫无美感,“这完全毁灭了劳动唯一能得到的安慰——艺术”。据此可知,威廉·莫里斯(

)A.反思了工业文明的弊端 B.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C.否定了工厂制劳作方式 D.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庸俗【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材料“机器生产的产品是如此的粗制滥造、毫无美感”“这完全毁灭了劳动唯一能得到的安慰——艺术”及所学可知,莫里斯反对的是机器生产的粗制滥造,是对所谓美、艺术的迫害,其实质是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异化的反思,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排除B项;莫里斯反对机器产品,并非否定工厂制的劳动方式,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对资产阶级的价值判断,排除D项。故选A项。14.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共同宣言,宣称“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他们意在(

)A.力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C.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 D.强化美英间战时同盟关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8月(英国和美国)。根据题干时间1941年可知,其所述史实出现在二战期间,再结合“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可知,在法西斯侵略之下,许多弱小国家被吞并,基于此,美国和英国为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宣称尊重世界各国自由选择其政权模式、恢复各国民族自治的权利,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A项;《联合国宪章》是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结束时在旧金山签字的,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后,美英成为战时同盟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5.1956年9月开始,在美国新闻署的鼓励下,美国国内成立了40多个有关美术、电影、音乐、体育等独立的公民委员会。美国政府希望它们能够鼓励其成员和兴趣相投的外国人交换信息,制定亲善计划,参与美国的各种公共关系活动。美国的这一举措(

)A.服务于其霸权战略 B.服务于国内文化的发展需求C.阻碍世界文化交流 D.说明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希望它们能够鼓励其成员和兴趣相投的外国人交换信息”可知,冷战时期,美国成立公民委员会,鼓励成员和外国人交流兴趣爱好,这有助于输出美国文化,彰显美国的优越性,体现了其为美国的霸权战略服务,A项正确;国内文化发展与外国人关系不大,排除B项;“阻碍”说法错误,美国的举措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文化交流,排除C项;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总是殚精竭虑地寻求最理想的文官选拔制度,以此来给统治集团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在此背景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了军功爵制;持续稳定的大一统两汉实行了察举制;分裂割据时代的魏晋南北朝实行了有利于世族门阀的九品中正制;繁荣统一的隋唐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朝廷鉴于军阀割据势力的猖獗,努力发展文官政治,扩大科举取士,科举士人逐渐在政府中占优势;北宋以后科举制度的充分成熟使世袭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级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消失。——摘编自周少元、程雁雷《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嬗变与利弊》材料二

18世纪初,在英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政府任用官吏一直实行的“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肥制”。这两种任用官吏制度的推行,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政治腐败,结帮拉派,冗员充斥,效率低下,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此,英、美两国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先后于1853年和1883年对本国的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为重要原则的文官制度,并成立了专门负责考试事宜的政府机构。此后,考试录用制度很快在西方各国得到推广。——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演变的特点及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英美官员录用的新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确立的原因。(6分)【答案】(1)特点: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由按照一定的标准推举到相对公平的考试;由世袭贵族转变为官僚政治。(4分)意义:为国家选拔大量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了官员选拔和监察制度。(4分)(2)原则:公开考试,择优录用。(2分)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需要;原有选官制度的弊端;借鉴中国科举制度。(4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历代统治者总是殚精竭虑地寻求最理想的文官选拔制度,以此来给统治集团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可知,适应统治阶级需要;根据材料“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了军功爵制;持续稳定的大一统两汉实行了察举制;分裂割据时代的魏晋南北朝实行了有利于世族门阀的九品中正制;繁荣统一的隋唐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可知,由按照一定的标准推举到相对公平的考试;根据材料“北宋以后科举制度的充分成熟使世袭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级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消失”可知,由世袭贵族转变为官僚政治。意义:根据材料“历代统治者总是殚精竭虑地寻求最理想的文官选拔制度,以此来给统治集团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国家选拔大量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同时也完善了官员选拔和监察制度。(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美)。原则:根据材料“英、美两国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先后于1853年和1883年对本国的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为重要原则的文官制度,并成立了专门负责考试事宜的政府机构”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原因:根据材料“18世纪初,在英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政府任用官吏一直实行的‘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肥制’”可知,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两种任用官吏制度的推行,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政治腐败,结帮拉派,冗员充斥,效率低下,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可知,原有选官制度的弊端;根据材料“英、美两国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先后于1853年和1883年对本国的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可知,借鉴中国科举制度。17.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15分)材料一抗战期间,毛泽东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他指出,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他指出,运动战、游击战是主要的战争形式,要根据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他还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论持久战》等材料二基于中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国民党认为,持久战战略分为防御和反攻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应着重于防守,依靠现有军队,多线设防,“固守阵地”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拖延战争,以待国际列强的干涉,这是“抗倭胜利唯一要诀”;第二期则采取决然进攻态势。——摘编自尹艳辉、栾雪飞《试析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持久战略》(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抗战战略的异同。(9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评析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战略主张。(6分)【答案】(1)同:持久抗战;(1分)异:中国共产党;抗战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把游击战、运动战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是抗战的主要战争形式,实为积极防御;发动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等。(4分)国民党:抗战分为防御、反攻两个阶段;阵地消耗战是主要战争形式,实为消极防御;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寄望于外援等。(4分)(2)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真正代表。(6分)【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同:根据材料“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持久战战略分为防御和反攻两个时期”可分析出持久抗战;异:中国共产党:根据材料“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可分析出抗战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根据材料“运动战、游击战是主要的战争形式”可分析出把游击战、运动战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是抗战的主要战争形式,实为积极防御;根据材料“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可分析出发动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等。国民党:根据材料“持久战战略分为防御和反攻两个时期”可分析出抗战分为防御、反攻两个阶段;根据材料“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拖延战争”可分析出阵地消耗战是主要战争形式,实为消极防御;根据材料“以待国际列强的干涉”可分析出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寄望于外援等。(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可从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华民族利益等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真正代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对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的观点进行了系统评判,主张降低关税,取消出口补贴,实行自由贸易。1838年,英国一些被称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希望通过开放谷物市场的举措来换取别的国家对英国工业品的更大程度的开放。1845年,爱尔兰的土豆歉收使《谷物法》(旨在限制外国谷物进口)得以废除。1849年,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该条例对进入英国经商的国外船舶的船主、船长和船员都有明确的限制规定。《航海条例》为英国船只保留了大量的外贸业务,从而为维护18世纪英国舰队的霸主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摘编自葛正鹏《欧美国家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启示》材料二

在1824年的总统大选中,所有的总统候选人都赞成保护政策。在1828年关税法下,应税商品的平均税率飙升至61.7%,南部各州强烈反对如此极端的关税。1833年,国会通过了妥协关税法,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规定关税税率的最高限额为20%。1837年,美国经济出现萧条。信奉保护主义哲学信条的辉格党人赢得了1840年大选。接着,1842年关税法便恢复了1824年关税法中相对较高的保护性税率。1846年,在沃克关税法下,所有关税的平均税率都比1842年法案或其以前任何法案的税率低很多,尤其是对英国工业制成品减让关税。即便如此,至19世纪50年代,大部分时间的平均关税率仍然维持在20%—30%。——摘编自邓峰、王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确立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6分)【答案】(1)背景:贸易保护政策无法适应英国经济发展需要;社会经济思想理论的发展,社会进步力量的推动;爱尔兰土豆歉收;民主政治发展完善,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工业革命促进英国机器大工业快速发展;英国为海上霸主,拥有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6分)(2)主要特点:关税税率不断调整,整体关税税率较高(或贸易保护政策占主导)。影响: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国内市场(或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加剧了美国南北方矛盾;不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充分发展。(6分)【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世纪中期(英国)。背景,根据材料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对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的观点进行了系统评判”可知,社会经济思想理论的发展;据材料一“1838年,英国一些被称为自由贸易的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