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段)功能完善工程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段)功能完善工程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段)功能完善工程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段)功能完善工程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段)功能完善工程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段)功能完善工程页工程概况项目区位工程规模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段)功能完善工程工程,为旧路改造项目,为科学大道主线桩号K39+619.792-K40+500.000段的提升改造,具体内容如下:1、科学大道主线K39+619.792-K40+500.000段的路面病害处理,更换主线两侧路缘石,重塑交通标线;2、科学大道主线K39+619.792-K40+500.000段对应的辅路,更换路缘石;3、辅路对应区域的人行道,更换面砖为透水水泥混凝土,更换路边石;工程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本项目采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共一册,即为《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规范设计依据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业主提供的道路沿线1:500管线地形图《科学大道二期工程EPC二标段》施工图设计(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2022.07)《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EPC项目》施工图设计(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2020.11)《重庆市快速路一纵线中柱段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重庆市设计院2012.09)《坪山大道》施工图设计(重庆市设计院2017.11)科学大道一期(中柱立交至狮子口立交段)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重庆市勘测院2020.06)采用的规范标准国家规范(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2017)(4)《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6)《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7)《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8)《道路交通安全法》(9)《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10)《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24722-2009)(11)《路面防滑涂料》(GB/T712-2008)(1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1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19)(14)《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建设部标准(规范)(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37-2012)(3)《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5)《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7)《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8)《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9)《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39-2009)交通部标准(规范)(参考使用)(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3)《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地方规范标准《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标准》(DBJ50/T-064-2022)《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施工图设计,各条道路均未违反相关规范强制性条文。建设条件(引用地勘)3.1场地现状重庆市道路工程位于重庆西部高新区槽谷地区,主要为一纵线进行扩建,交通总体较方便。3.2气象水文3.2.1气象根据重庆市气象局气象观测资料,勘察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总时数1000~1200h,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气温的垂直分带明显,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沿江河谷区,年平均气温为18.0~18.8℃。年无霜期349天左右。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最大平均日温差11.9℃(1953.7)。降水量、蒸发量:最大年降水量1544.8mm,最小年降水量740.1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2.6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mm。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3.2.2水文区内无大型地表水体,沿线地表水体主要表现为鱼塘。大气降雨、苗圃用水是该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地表水从地势高的地方汇入地势低的地方,最后汇入农田间的水渠。3.3地形、地貌建区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区内地形地貌受构造和岩性的制约。地貌构架受构造控制,岭脊走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总体呈北东南西向排列,丘包呈串珠状排列,地形受岩性制约明显,区内地层以泥质岩为主偶夹砂岩,受其影响,地形起伏平缓,泥岩出露区,丘坡浑园,丘谷宽缓,砂岩出露地段常形成局部陡坡,因道路建设两侧形成挖、填边坡。地面坡角一般为5°~30°,局部段较陡,区内高程在288.45~368.65m间,相对高差80.2m。3.4地层及岩性经过调查沿线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填土、粉质粘土,侏罗系沙溪庙组岩层,沿线的岩层以砂岩和泥质岩为主,局部钻孔夹软砂岩。各地层及岩性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杂色,稍湿~湿,主要由粘性土、砂、泥质碎石、块石组成,粒径一般20~200mm,最大粒径可达500mm以上,含量15~55%,均匀性较差,分布于居民区、厂房区修建时回填,结构松散~稍密,回填年限一般大于5年;分布于一纵线(科学大道主线)、成渝高速、驿云路等交通干道填土为道路修建时压实回填,结构中密,回填时间大于5年。根据填土的物质成分以及地区经验,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以及钢结构有微腐蚀性。本次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21.20m(ZK1118)。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淤泥(Q4al):灰黑色,一般呈流塑状,韧性低、干强度低、无光泽,有刺激性气味。主要分布于水田、藕田及鱼塘。一般淤泥厚度0.70~3.50m。本次钻孔未揭露(无施工条件)。主要分布范围为:E匝道EK0+000-EK0+180.000,高宇大道连接道左幅:K1+120.000-K1+284.917,D匝道终点里程:DK0+400.000-DK0+574.062,西辅道A段K3+780.000-K3+850.000,东辅道B段K1+500.000-K1+780.000,主线K31+420.000-K31+530.000左侧段。主线K34+980.000-K35+260.000左侧段。详见平面图(平面图将此段划为软土路基)。粉质粘土(Q4el+dl):紫褐色~黄褐色,由粘土矿物组成,含少量泥岩角砾,一般呈可塑状,该层在鱼塘、农田地段时,受有机质浸染和长期饱水顶部变异为淤泥,中下部则呈流塑~软塑状态。一般为中液限、中等压缩性土,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主要分布于科学大道主线两侧及狮子口立交原始地貌(林地、耕地)处,根据粉质粘土的物质组成及地区经验,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以及钢结构有微腐蚀性。本次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9.80m(ZK601)。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J2S-Ms):紫褐色~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质胶结,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等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较软,失水易干裂。该层在场内分布较普遍,为勘察区的主要岩性。本次钻探揭露单层最大厚度为46.70m(ZK553)未揭穿。中风风化泥岩为遇水软化的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砂岩(J2S-Ss):灰色~黄灰色,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中粒结构,中厚层~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以钙质胶结为主。中等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为场地次要地层。本次钻探揭露单层最大厚度为33.33m(ZK601)未揭穿。中风风化砂岩为遇水软化的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4\*ROMANIV级。软砂岩(J2S-Ss):暗灰色~黄灰色,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中粒结构,中厚层~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以钙质胶结为主。中等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较软,遇水易崩解。主要分布于狮子口立交一带。本次钻探揭露单层最大厚度为13.20m(ZK553)。中风风化软砂岩为遇水软化的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3.5地质构造拟建场地位于川东南孤形构造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地质构造隶属北碚向斜东翼接近核部位置。沿线未发现断层通过。受次级构造的影响,岩层产状局部有变化,现按里程对拟建道路场地的岩层产状和裂隙分述如下:拟建科学大道主线:K30+000-K33+050段,倾向270~302,倾角8~12。优势产状285°∠10°,层面多呈闭合状,局部微张充填粘土,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砂岩、泥岩互层呈单斜产出,岩体结构类型为中厚~巨厚层状。勘察区内无断层构造发育,地质构造简单,岩体中发育两组裂隙:L1裂隙:倾向10,倾角78,裂面较平直~舒缓波状,一般延伸2~5m,间距一般1~2.5m,闭合无充填,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L2裂隙:倾向109,倾角74,裂面平直~舒缓波状,延伸2~5m,间距2~5m,一般无充填,裂隙闭合,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拟建科学大道主线:K33+050-K34+700段,倾向276~310,倾角8~15。优势产状288°∠13°,层面多呈闭合状,局部微张充填粘土,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断层,构造裂隙较发育,据在一纵线新梧大道沿线一带边坡处的调查统计,主要有2组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eq\o\ac(○,1)组裂隙产状91°∠80°,裂面平直,微张,间距0.80~1.20m,延伸长1.50~4.50m,属软弱结构面,局部充填泥质或铁质氧化膜,结构面结合很差。②组裂隙产状182°∠75°,裂面平直,微张,无充填,间距0.50~2.50m,延伸1.20~3.80m,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拟建科学大道主线:K34+700--K39+550,倾向280~320,倾角6~10。优势产状为305°∠8°,层面多呈闭合状,局部微张充填粘土,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岩层中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倾向80~90,倾角70~80,裂隙面平直,裂隙宽度2mm~3mm,延伸长度5m~8m,无充填或粘性土充填,间距1~3米。J2:倾向160~170,倾角65~75,裂隙面平直,无充填,间距2~3米,延伸长度5m~10m。J1与J2裂隙为共轭“X”裂隙,均为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根据实地地质调绘以及钻探揭露、声波测试成果资料,岩体呈块状结构,基岩内裂隙较发育~不发育,岩体较完整。3.6水文地质条件道路区地层结构由人工素填土、粉质粘土和下伏侏罗纪中统沙溪庙组砂岩、软砂岩、泥岩组成。素填土、砂岩、软砂岩属透(含)水层;粉质粘土、泥岩为隔水层。线路区沿线地下水富水性受原始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地下水受大气降雨和地表鱼塘等渗漏补给,沿线大气降水丰沛,地下水补给条件良好。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①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不连续分布于场地原始地貌中的沟槽地带,水量及水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显著,水质成分由含水介质的性质决定。路段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形上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顺丘包流向沟谷汇集后顺坡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在丘包地带,覆土层薄,除雨季外一般无地下水;在丘谷(沟心)地带,覆土层较厚,有少量地下水存在,其流量随季节改变变化大。雨季时,地下水埋深浅,枯水期时,地下水埋藏深。线路区人工素填土为新近填土,呈松散~稍密,属相强透水层,主要分布在主线两侧,主要为主线修建时回填,本次勘察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表明,该段存在一定的地下水,在成渝高速两侧地形相对较为平缓,本次勘察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表明,该段地下水位在雨水后地下水位较高,但多日天晴后,地下水位逐渐下降。=2\*GB3②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总体向路段区南东侧侧地势低凹方向渗流排泄;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水量稍小,动态不稳定。综合相邻场地勘察成果,该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特别是砂岩)裂隙中。这类型地下水动态明显有随季节变化之特点,其在顺向斜坡低洼地段,含水性相对较好。据当地居民的水井调查:红层中的基岩裂隙水以泉水的型式排泄。素填土、砂岩属透(含)水层;粉质粘土、泥岩为隔水层。其砂、泥岩强风化风化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好。在雨季施工必须对上部土层做好支护措施,在降水时应做好相应的止水工作。根据对区域内已有建筑物的调查结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的有关标准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等建筑材料微腐蚀性;地基岩土对混凝土结构等建筑材料微腐蚀性。3.7地震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3.8不良地质作用通过调查访问,拟建线路未发现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崩塌、危岩等不良地质作用,亦未发现埋藏的河道、暗沟、渠、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现状道路病害病害调查根据现场踏勘,拟改造区域现状道路存在以下道路病害:(1)道路全线路面出现开裂、严重破损等问题,如下图:路面开裂路面沉降、塌陷病害整治措施本项目为旧路改造工程,根据我方与业主代表现场踏勘,并结合本道路原施工图,针对既有道路病害做处理。由于检测报告缺乏,具体处理范围及面积,待后续铣刨面层后,各方根据现场确定,工程量以实际收方为准,本次设计考虑采取的处治措施如下:(1)铣刨并恢复道路改造范围内的上面层沥青混凝土,重铺橡胶沥青AR-SMA-13(玄武岩)上面层厚4cm。(2)先铣刨4cm后对层面病害现场评定,如路面状况较好则不再向下铣刨,设置粘层油后回铺4cm橡胶沥青AR-SMA-13(玄武岩)上面层;若铣刨4cm后病害仍较严重,则继续铣刨一层,铣刨完成后再次进行评价,如路面状况较好则不再向下铣刨,设置粘层油后回铺中粒式沥青砼AC-20C中面层厚6cm回填压实至设计标高;若路面病害仍较严重,则铣刨至基层顶面,如发现病害是由基层产生,基层状况良好,仅存在断裂、开裂现象,则需按照处治基层反射裂缝的处理措施进行处理,设置热洒SBS改性沥青封层+玻纤格栅,如基层已经松散、破碎,则应按照基层挖除新建的处理措施进行处理。(3)路面车辙处理,车辙深度大于15mm路段,处治前应对此类病害进行钻芯分析。1)如车辙产生的部位在中面层,且判断层次内油石已分离时,需彻底处理,铣刨上面层和中面层并吹洗干净后,在槽底喷洒改性乳化沥青层,侧壁均匀涂抹3mm厚度的改性乳化沥青后,用6cm改性AC-20C+4cm橡胶沥青AR-SMA-13(玄武岩)上面层回填压实至设计标高;采用的EGA1X1型玻纤格栅抗拉强度≥60KN/m,最大负荷延伸率≤4%;材料质量及施工方法均应满足《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中的要求。2)如车辙产生的部位在下面层,且判断层次内油石已分离时,需彻底处理,铣刨全部面层并吹洗干净,在槽底喷洒改性乳化沥青层,侧壁均匀涂抹3mm厚度的改性乳化沥青后,用14cm改性AC-20C+4cm橡胶沥青AR-SMA-13(玄武岩)上面层回填压实至设计标高。(4)路面龟裂、坑槽处理,当面层有零散的坑槽、龟裂病害的处治,一般要求,新铺筑沥青面层间必须喷洒一层改性沥青粘层油;台阶开挖,在沥青铺筑前,在老路面层侧壁均匀涂抹3mm厚改性乳化沥青。重度坑槽、龟裂面层病害,采用局部开窗挖补方案处治。按照“圆洞方补,斜洞正补”原则进行开窗,开窗范围以坑槽、龟裂病害轮廓线外30cm且不小于250cm为准,挖槽的纵横边线与车道平行或垂直;开窗深度:根据病害情况先铣刨一层,若病害已不存在,不再往下切;若病害仍存在时,则继续向下以层为单位铣刨沥青层,直至病害消失;开窗完成后,先用空压机将槽吹洗干净后,在槽底喷洒改性乳化沥青层,侧壁均匀涂抹3mm厚度的改性乳化沥青,用改性AC-20C+4cm橡胶沥青AR-SMA-13(玄武岩)上面层回填压实至设计标高。(5)路面重度纵横裂缝处理当面层有零散的重度纵横向裂缝路面病害的处治,一般要求,新铺筑沥青面层间必须喷洒一层改性沥青粘层油;台阶开挖,在沥青铺筑前,在老路面层侧壁均匀涂抹3mm厚改性乳化沥青。沿着裂缝开窗处治,开窗长以损坏长度为标准,矩形槽开窗宽度不小于2.5m;开窗深度:若裂缝为面层裂缝则根据裂缝所在层位铣刨至旧沥青层相应层位;若裂缝是由半刚性基层开裂反射产生,则铣刨至基层顶面。对存在于面层的裂缝,达到铣刨深度后,先用空压机将槽吹洗干净后,在槽底洒热改性乳化沥青层,侧壁涂3mm厚的改性乳化沥青层后,用改性AC-20C+4cm橡胶沥青AR-SMA-13(玄武岩)上面层回填压实至设计标高。若是基层开裂反射裂缝,铣刨至基层顶后,用空压机将槽缝吹洗清理干净,用热沥青灌满,之后在槽底喷洒透层油,并在裂缝上贴105cm宽的聚酯浸胶热压布,并用3mm改性乳化沥青涂抹侧壁后,用改性AC-20C+4cm橡胶沥青AR-SMA-13(玄武岩)上面层回填压实至设计标高。聚酯浸胶热压布纵向最大伸强力≥12.6KN/m,横向最大伸强力≥7.2KN/m;材料质量及施工方法均应满足《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中的要求。(6)旧路基层松散、破碎处理当基层破碎、松散,已失去板体性,对于检测出的基层松散、破碎路段,从强度和耐久性考虑,宜将原沥青面层及松散、破碎基层铣刨、新建;首先按照小段所在的大路段进行铣刨,直至无病害层位,然后按《旧路基层松散、破碎处理设计图》进行台阶开挖,路段纵向也与横向一致进行台阶开挖,铣刨旧路沥青路面及破损基层,换填水泥稳定碎石。考虑到局部路段不平整,可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做调平层处理,面层铺筑前,侧壁均匀涂抹3mm厚改性乳化沥青。面层之间设粘层,基层顶面设透层和防水下封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4.0MPa。基层顶面在喷洒热洒SBS改性沥青后铺设玻纤格栅。由于基本检测资料缺乏,暂考虑一定量的病害处理,工程量为暂估。整个项目的路基路面病害处理根据现场实际收方为准,相关处理措施详见上述设计说明。道路工程5.1平面、纵断面设计本次设计仅对道路局部路基及全线路面进行病害整治,不改变现状道路的平纵线形,施工过程中,道路平纵需与现状道路保持一致。5.2横断面设计本次设计科学大道主线标准横断面路幅分配如下:B=0.5m(路缘带)+14m(3.75*1+3.5*2+3.25*1车行道)+0.5(路缘带)+2m(中分带)+0.5m(路缘带)+14m(3.75*1+3.5*2+3.25*1车行道)+0.5m(路缘带)=32m路拱横坡:不设超高路段的行车道采用向外1.5%的横坡。5.3路面恢复设计5.3.1路面结构组成本次设计为现状道路病害整治及品质提升,路面恢复各结构层如下:科学大道主线路面:上面层:橡胶沥青AR-SMA-13(玄武岩)上面层厚4cm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中面层:沥青混凝土AC-20C中面层厚6cm(结合病害处理确定)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0.3~0.6L/m2)(结合病害处理确定)下面层:沥青混凝土AC-25C下面层厚8cm(结合病害处理确定)5.3.2路面其他设计(1)新旧沥青路面搭接为使新建道路与现状道路的路面连接更加顺畅,加强新老基层连接整体性和减少或延缓半刚性基层对沥青路面面层的反射裂缝,采用玻纤格栅对新旧道路搭接处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式详见《新旧沥青路面搭接处理图》。1)材料要求玻纤格栅采用双向经编玻纤土工格栅,技术参数参照《交通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土工格栅》(JT/T480),应满足下表规定:双向经编玻纤土工格栅技术要求序号技术指标技术要求1原材料无碱玻璃纤维、碱金属氧化物含量应不大于0.8%2网孔形状与尺寸矩形,孔径宜为其上铺筑的沥青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0.5~1.0倍3极限抗拉强度≥60kN/m4极限伸长率≤4%5热老化后断裂强度经170℃、1h热处理后,其纵、横向拉伸断裂强度应不小于原强度的90%注:网孔尺寸为内边至内边净距。2)施工说明①铺设玻纤格栅前需对拼接部位进行清扫、吹尘和清洗。②玻纤格栅必须与旧路面粘牢。③铺设玻纤格栅铺时,宜采用人工张拉并粘贴至对应的接缝,固定两端,再洒布乳化沥青黏层油。5.4附属工程设计5.4.1人行道路面结构科学大道中柱立交段东西辅路既有人行道路面结构为预制人行道透水砖厚6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3cm+现浇C20砼基层厚11cm。本次设计考虑铣刨预制人行道透水砖厚6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3cm,重新铺装4cm厚C25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5cm厚C20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现状人行道照片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的透水系数(15℃)不小于0.5mm/s,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抗弯拉强度不小于3MPa。透水面层应沿道路方向每隔4m设置一道缩缝,缝宽5~8mm,缝深不小于5cm,每隔30m设置一道胀缝,缝宽15~20mm,缝深贯穿透水砼面层。与其它结构物交接处,应设置沉降缝,其做法同胀缝。路面接缝必须平直、连续,缩缝必须使用切割机切割,应等透水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25%~30%时进行。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及基层性能指标、要求等详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城市道路—透水人行道铺设》(16MR204)。西辅路车行地通道内人行道及内侧边沟保持现状不动。西辅路地通道内人行道西辅路地通道内盖板边沟5.4.2检修道路面结构科学大道中柱立交段主线桩号约K39+619.792-K39+758.9、K39+940-K40+362.1主线两侧、西侧辅路内侧(除开地通道外)、东侧辅路内侧各有约75CM宽检修道,其结构层为预制人行道透水砖厚6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3cm+现浇C20砼基层厚11cm。本次设计考虑铣刨预制人行道透水砖厚6cm+1:3水泥砂浆找平层厚3cm,重新铺装重新铺装4cm厚C25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5cm厚C20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现状检修道照片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的透水系数(15℃)不小于0.5mm/s,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抗弯拉强度不小于3MPa。透水面层应沿道路方向每隔4m设置一道缩缝,缝宽5~8mm,缝深不小于5cm,每隔30m设置一道胀缝,缝宽15~20mm,缝深贯穿透水砼面层。与其它结构物交接处,应设置沉降缝,其做法同胀缝。路面接缝必须平直、连续,缩缝必须使用切割机切割,应等透水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25%~30%时进行。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及基层性能指标、要求等详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城市道路—透水人行道铺设》(16MR204)。5.4.3无障碍设计盲道及无障碍设施设计须严格遵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2年联合颁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及《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1)盲道设计①人行道盲道砖颜色宜为中黄色,盲道应与相邻人行道铺面的颜色或材质形成差异,其材质与面层铺装材料一致,其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宽0.5m,盲道颜色实施前应征得业主意见,结合科学大道整体景观进行选择。②人行道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宜避开井盖铺设,任何设施不得占用盲道。③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应与人行道走向一致。④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等0.3m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⑤本次设计距踏步起点和终点250mm~300mm处应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的长度应与梯段的宽度相对应。⑥缘石坡道距坡道下口路缘石250mm~300mm处应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的长度应与缘石坡道的宽度相对应。eq\o\ac(○,7)需要安全警示和提示处应设置提示盲道,其长度应与需安全警示和提示的范围相应。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转弯处,应设置提示盲道,其宽度不应小于300mm,且不应小于行进盲道的宽度。(2)无障碍设施设计①平面布置根据道路平面图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的设置及各路口的实际情况确定。②三面坡缘石坡道适用于无设施带或绿化带处的人行道,人行道与缘石间有设施带或绿化带时,设单面坡缘石坡道。③所有道路交叉路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均应设置供残疾人通过的缘石坡道,供以手摇三轮车及轮椅为工具的残疾人通过。④在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处不得设雨水口,如有冲突,可稍微移动缘石坡道的位置或雨水口的位置以错开。⑤缘石坡道处车行道、人行道的路面结构及做法与路段上相同,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应无高差。⑥缘石坡道用人行道砖铺砌,路面结构组合与人行道相同,坡面转折处人行道砖须切割齐整,缘石坡道底部应与车行道面层顶部齐平。eq\o\ac(○,7)梯步设计中上行和下行的第一阶踏步应在颜色或材质上与平台有明显差别;不应采用无踢面和直角形突缘的踏步;踏步防滑条、警示条等附着物均不应突出踏面。eq\o\ac(○,8)缘石坡道顶端处应留有过渡空间,过渡空间的宽度不应小于900mm。eq\o\ac(○,9)缘石坡道上下坡处不应设置雨水篦子。设置阻车桩时,阻车桩的净间距不应小于900mm。5.4.4道路附属设施设计(1)路缘石、路边石本项目中分带采用花岗岩立式路缘石20×70×70(外露高40)、侧分带采用花岗岩A型立式路缘石20×45×70(外露高20)、路侧带采用花岗岩B型立式路缘石20×40×70(外露高20)、人行道路边石采用花岗岩C型立缘石12×20×70(外露高0)。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路缘石、路边石在直线段上每节长700mm,转角曲线段每节长400mm(可根据市场成品调整),均采用密贴方式安装,每隔4m设一道伸缩缝,缝宽6mm,缝内填石材专用密封胶,顶面高度一致,可视高度误差不大于2mm。花岗岩抗压强度应不低于30MPa、抗弯拉强度不低于8MPa。西辅路隧道内两侧路缘石利旧,不做改变。(2)车止石人行道采用无障碍设计,缘石坡道处设置花岗岩车止石,间距为1.5米,具体实施与否,最终报于业主定夺。(3)波形护栏本次设计拆除道路中分带设置的现状波形护栏,道路两侧维持现状三波波形护栏。5.4.5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本项目为建成道路的改造,目前科学大道中柱立交段辅路建成未通车,不涉及交通导改;科学大道主线和坪山大道建成通车,需要导改。结合周边相邻项目的施工导改,本项目考虑主线采用半幅封闭两车道施工、开放两车道通行的方式,待封闭的两车道实施完并开放后,对应封闭另外两车道。在施工车道和通行车道中间设置简易移动钢护栏隔离(重复利用),同时考虑部分围挡及标牌等附属设施。施工开始前,需做施工期间交通组织专项方案,报送相关管理部门确认后,方可进场施工。5.4.6人行道外侧落石防护根据现场踏勘,在挖方区人行道外侧有土石滑落,如下图所示:本次设计考虑在挖方区人行道外侧采用红砖砌筑50cm高,外抹砂浆的防护矮墙。施工要点6.1面层上面层为橡胶沥青玛蹄脂碎石TRSMA-13,厚度为4cm。中面层为沥青混凝土AC-16/AC-20,厚度为5cm/6cm。下面层为沥青混凝土AC-25,厚度为8cm。为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质量标准科学大道主线要求:★压实度:≥98%★厚度容许偏差:+10mm,-5mm★平整度:≤1.5mm(标准差σ)≤3mm(最大间隙Δh)★弯沉值:≤18(快速路)(0.01mm)★抗滑横向力系数SFC60≥54★抗滑构造深度TD:≥0.55mm★井框与路面高差:≤4mm★渗水系数:TRSMA路面≤80ml/min★宽度容许偏差:0,+20mm★中线高程:±15mm★中线偏位:≤20mm★横坡度:±0.3%且不反坡科学大道辅路要求:★压实度:≥98%★厚度容许偏差:+10mm,-5mm★平整度:≤2.0mm(标准差σ)≤5mm(最大间隙Δh)★弯沉值:≤28(0.01mm)★抗滑横向力系数SFC60≥54★抗滑构造深度TD:≥0.55mm★井框与路面高差:≤5mm★渗水系数:SMA路面≤200ml/min★宽度容许偏差:0,+30mm★中线高程:±20mm★中线偏位:≤20mm★横坡度:±0.5%且不反坡(2)材料要求①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均应采用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按照橡胶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和普通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进行区分,其技术要求略有不同,具体应符合下表规定:基质沥青技术指标试验项目单位上面层中、下面层试验方法A级70号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1.5~+1.0T0604软化点(R&B)℃≥46≥46T060660℃动力粘度Pa.s≥180≥180T062010℃延度(5cm/min)cm≥20≥15T060515℃延度(5cm/min)cm≥100≥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2.2≤2.2T0615闪点℃≥260≥260T0611溶解度%≥99.5≥99.5T0607密度(15℃)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T0603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0.8≤±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61≥61T0604残留延度(10℃)cm≥4≥6T0605应用于沥青混凝土面层间粘层油的改性乳化沥青(PCR),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与基层间透层油的乳化沥青(PC-2)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PCR)技术要求指标单位PCR试验方法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0.1T0652黏度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s8~25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50T0651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软化点℃≥50T0606延度(5℃)cm≥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97.5T0607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T0654贮存稳定性1d%≤1T06555d%≤5T0655乳化沥青(PC-2)技术要求指标单位PC-2试验方法破乳速度—慢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0.1T0652黏度恩格拉粘度E25—1~6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s8~20T0621蒸发残留物残留分含量%≥50T0651溶解度%≥97.5T0607针入度(25℃)0.1mm50~300T0604延度(15℃)cm≥40T0605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T0654贮存稳定性1d%≤1T06555d%≤5T0655②橡胶屑及橡胶沥青橡胶屑应为通过常温磨碎或粒化加工成碎屑用于改善沥青材料性能的橡胶颗粒碎屑。应储存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并采取防火、防潮措施。其物理特性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橡胶屑物理特性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质量要求试验方法纤维含量%≤0.5《橡胶沥青路面技术标准》(CJJT273-2019)附录A金属含量%≤0.01相对密度1.1~1.2颗粒的单边长度mm≤4.75其他杂质含量%0橡胶屑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橡胶屑原材料化学成分技术要求技术指标最小(%)最大(%)试验方法丙酮抽出物616GB/T3516灰分—8GB/T14837炭黑28—GB/T14837橡胶碳氢化合物4265GB/T14837橡胶改性沥青宜采用工厂化方式制备,并应以成品结合料提供拌合站或现场使用,生产工艺应采用胶体磨或高速剪切混融法进行,可采用批量式的混融工艺或连续式的混融工艺,生产工艺和设备可采用常规改性沥青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并应根据橡胶改性沥青的特点调试工艺参数。橡胶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均质型橡胶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寒区温区热区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50~704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0.8≥-0.4≥0T0604延度(5℃,5cm/min)cm≥20≥15≥10T0605软化点TR&B℃≥50≥55≥60T0606旋转粘度(135℃)Pa·s≤3≤3≤3T0625闪点℃≥230≥230≥230T0611溶解度%≥97.5≥97.5≥97.5T0607弹性恢复(25℃)%≥60≥60≥60T0662储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异℃≤3≤3≤3T0661TFOT(或RTFOT)后残留物质量变化范围%≤±1.0≤±1.0≤±1.0T0610、T0609针入度比(25℃)%≥55≥60≥65T0604延度(5℃)cm≥15≥10≥5T0605说明:1、若在不改变橡胶改性沥青物理力学性质并符合安全条件的温度下易于泵送和拌合,或经证明适当提高泵送和拌合温度时能确保橡胶改性沥青的质量,容易施工,可不要求测定135℃黏度。2、气候分区按最低月平均气温确定:寒区小于-10℃;温区为-10℃~0℃;热区大于0℃。③粗集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玄武岩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指标单位表面层其他层次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T0304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518T0312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吸水率,不大于%2.03.0T0304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5T0320粗集料的磨光值,不小于PSV--42T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4T0616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不小于%9080T0361上面层沥青混凝土所用石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选用玄武石破碎石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AR-SMA-13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9.2的技术要求。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AR-SMA-13所用石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表4.8.5和表4.8.7对应于一级公路石料的分级要求。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在路面AR-SMA-13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5mm、(2)3~5mm、(3)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4.9.3和表4.9.4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在橡胶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TRSMA-13中,上面层用粗集料粒径规格和控制尺寸应符合下表规定:上面层用粗集料规格组成规格名称规格尺寸(mm)控制尺寸(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3.29.54.752.360.6S1010~1516~9.5——10090~1000~150~5——S125~1013.2~4.75———10090~1000~150~5—S143~59.5~2.36————10090~1000~150~3④细集料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的机制砂、天然砂或石屑,严禁采用采石场带有表面风化层碎屑的下脚料作为细集料。上面层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的硬质石料制作的机制砂或石屑,其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项目单位上面层中、下面层试验方法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其他道路表观相对密度—≥2.50≥2.50≥2.4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12≥12—T034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3≤5T0333砂当量%≥60≥60≥50T0334亚甲蓝值g/kg≤25≤25—T0346棱角性(流动时间)S≥30≥30—T0345细集料粒径规格应符合下表规定:细集料规格组成规格名称规格尺寸(mm)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S150~510090~10060~9040~7520~557~402~200~10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⑤矿粉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宜采用经磨细的石灰岩石料矿粉,矿粉应干燥、清洁,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不得使用回收粉。烘干的热集料中粉料不得超过填料总量的25%,新矿粉加入量不应小于75%。矿粉质量技术要求特性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t/m³≥2.50T0352含水量%≤1T0103烘干法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纪录T0355粒度范围<0.6mm%100T0351<0.15mm%90~100<0.075mm%75~100⑥纤维稳定剂路面上面层橡胶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TRSMA-13采用木质素纤维。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指标试验方法纤维长度mm≤6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灰分含量%18±5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纤维素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率(以质量计)%≤5105℃烘箱烘2h后冷却称量说明:用于TRSMA路面的木质素纤维不宜少于0.3%⑦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⑧抗车辙剂为了提高沥青混泥土路面的性能,在本路段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凝土中加入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公斤。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指标要求外观颗粒状,均匀、饱满、无结块单个颗粒质量≤0.03g密度≤1.0g/cm3熔融指数≥1g/10min灰分含量≤5%(3)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①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级配混合料类型TRSMA-13AC-16AC-20AC-25筛孔(mm)通过百分率(%)31.510026.510090~10019.010090~10075~9016.010090~10078~9265~8313.290~10076~9262~8057~769.550~7560~8050~7245~654.7520~3434~6226~5624~522.3615~2620~4816~4416~421.1814~2413~3612~3312~330.612~209~268~248~240.310~167~185~175~170.159~155~144~134~130.0758~124~83~73~7说明:用于TRSMA路面的木质素纤维不宜少于0.3%,矿物纤维不宜少于0.4%。②混合料性能要求沥青各面层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沥青混合料类型试验方法TRSMA-13AC-16AC-20AC-25马歇尔试件尺寸mmφ101.6mm×63.5mmT0702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两面击实75次快速路、主干路其他道路T0702两面击实75次两面击实50次空隙率VV%3~44~63~6T0705稳定度kN≥6.0≥8.0≥5.0T0709流值mm—1.5~42~4.5T0709矿料间隙率VMA%≥17.0≥13.5≥13≥12T0705沥青饱和度VFA%75~8565~7555~70T0705动稳定度次/mm≥3000≥1000T0719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5≥80T0709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0≥75T0729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寒区温区热区≥2000T0715≥3000≥2800≥2500渗水系数ml/min≤80≤120T0730粗集料骨料间隙率VCAmix—≤VCADRC—T0705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0.1—T0732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分散损失%≤15—T0733说明:1、通行重载交通的路段,TRSMA-13沥青混合料试件击实次数可增加为双面75次。2、气候分区按最低月平均气温确定:寒区小于-10℃;温区为-10℃~0℃;热区大于0℃。(4)沥青混合料各环节温度控制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施工工序石油沥青的标号70号沥青加热温度155~165矿料加热温度间隙式拌和机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10~30连续式拌和机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5~10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145~165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混合料废弃温度>195运输到现场温度≥145混合料摊铺温度正常施工≥135低温施工≥150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正常施工≥130低温施工≥145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钢轮压路机≥70轮胎压路机≥80振动压路机≥70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50TRSMA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橡胶改性沥青生产温度175~185集料加热温度190~200混合料拌合温度175~185成品料出料温度170~180摊铺温度气温与待摊路表而温度≥18<18摊铺机料斗内混合料温度160~175165~175摊铺机熨平板正后方刚摊铺好的铺层温度150~165155~165初压开始温度150~165155~165初压结束温度140~155145~155复压结束温度>125>125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40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粘层油①双层式或多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面层之间应喷洒粘层油,或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旧沥青路面层上加铺沥青混合料层时,应在既有结构和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沥青混合料层连接面喷洒粘层油。②粘层油采用PCR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的用量应根据下卧层的类型通过试洒确定。当粘层油上铺筑薄层大孔隙排水路面时,粘层油的用量宜增加到0.6~1.0L/m2。沥青层间兼做封层的粘层油宜采用改性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其用量不宜少于1.0L/m2。③粘层油宜在摊铺面层当天洒布。④粘层油喷洒技术要求与透层油一致。(2)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①热拌沥青混合料宜由有资质的沥青混合料集中搅拌站供应。②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拌沥青混合料宜采用与摊铺机匹配的自卸汽车运输。2)运料车装料时,应防止粗细集料离析。3)运料车应具有保温、防雨、防混合料遗撒与沥青滴漏等功能。4)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辆的总运力应比搅拌能力或摊铺能力有所富余。5)沥青混合料运至摊铺地点,应对搅拌质量与温度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③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机械摊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宜采用两台以上摊铺机联合摊铺。每台机器的摊铺宽度宜小于6m。表面层宜采用多机全幅摊铺,减少施工接缝。2)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应根据气温、下卧层表面温度、摊铺层厚度与沥青混合料种类经试验确定。城市快速路不应在气温低于10℃条件下施工,热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环境温度不应低于10℃,以及雨天、路面超市的情况下施工,同时沥青混合料分层摊铺时,应避免层间污染。3)摊铺沥青混合料应均匀、连续不间断,不得随意变换摊铺速度或中途停顿。摊铺速度宜为2~6m/min。摊铺时螺旋送料器应不停顿地转动,两侧应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高度2/3的混合料,并保证在摊铺机全宽度断面上不发生离析。熨平板按所需厚度固定后不得随意调整。4)摊铺层发生缺陷应找补,并停机检查,排除故障。5)路面狭窄部分、平曲线半径过小的匝道小规模工程可采用人工摊铺。④热拌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结果。沥青混合料压实宜采用钢筒式静态压路机与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组合的方式压实。2)压实应按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形)三个阶段进行。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初压应从外侧向中心碾压,碾速稳定均匀,应采用轻型钢筒式压路机碾压1~2遍。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必要时应修整。复压应连续进行。碾压段长度宜为60~80m。当采用不同型号的压路机组合碾压时,每一台压路机均应做全幅碾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宜优先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到要求的压实度为止。厚度小于30mm的沥青层不宜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相邻碾压带重叠宽度宜为10~20cm。振动压路机折返时应先停止振动。采用三轮钢筒式压路机时,总质量不宜小于12t。大型压路机难于碾压的部位,宜采用小型压实工具进行压实。终压宜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碾压至无明显轮迹为止。⑤SMA混合料宜采用振动压路机或钢筒式压路机碾压,不宜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⑥碾压过程中碾压轮应保持清洁,可对钢轮涂刷隔离剂或防粘剂,严禁刷柴油。当采用向碾压轮喷水(可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方式时,必须严格控制喷水量应成雾状,不得漫流。⑦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形路段上转向、调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形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⑧接缝应符合下列规定;沥青混合料面层的施工接缝应紧密、平顺。上、下层的纵向热接缝应错开15cm;冷接缝应错开30~40cm。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开lm以上。表面层接缝应采用直茬,以下各层可采用斜接茬,层较厚时也可做阶梯形接茬。对冷接茬施作前,应在茬面涂少量沥青并预热。⑨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自然降温至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⑩沥青混合料面层完成后应加强保护,控制交通,不得在面层上堆土或拌制砂浆。施工安全措施施工单位除应遵守相关施工规程外,还应遵守有关指导安全、健康与环境卫生方面的法规和规范,并应提供相应的安全装置、设备与保护器材及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保护现场施工和监理人员的生命、健康及安全。7.1安全员在本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在现场常设专职安全员,该专职安全员应经过培训具有担任安全工作的资格,且熟悉所施工的工作类型。其工作任务,包括制定健康保护与事故预防措施,并检查所有安全规则与条例的实施情况。驻地管理人员一律佩证上岗,安全员的佩证为红色以示醒目。7.2安全标志(1)施工单位应在本工程现场周围配备、架立并维修必要的标志牌,以为其雇员和公众提供安全警示和通行方便。(2)标志牌应包括:1)警告与危险标志;2)安全与控制标志;3)指路标志与标准的道路标志。(3)所有标志的尺寸、颜色、文字与架设地点,均应经监理工程师认可。7.3事故报告(1)无论何时,一旦发生危害工程安全、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事故时,施工单位除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以外必须立即暂停此项目和与之有关的项目的施工。(2)质量事故发生后,施工单位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将事故的简要情况报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工程师初步确定安全、质量事故的类别性质后,按下述要求进行报告:1)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应在2d内书面上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2)一般质量事故:施工单位应在3d内书面上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3)重大质量事故:施工单位必须在2h内速报监理工程师和业主。交通工程8.1概述交通标线的作用是管制和引导交通,标线应能确保车流分道行驶,导流交通行驶方向,指引车辆在汇合和分流前驶入正确的车道,加强行驶纪律和秩序,减少事故。标线应保证在白天和晚上都具有视线诱导功能,并应做到车道分界清晰,线向清楚,轮廓分明。标线布设主要依据《GB5768-2009》的规定,使之与交通标志有机结合,合理诱导交通流。8.2交通标线布设方法交通标线主要由车道分界线、车行道边缘线、导向车道线、导向箭头标记等(除人行横道线、车行停止线)的其他路面标记。标线使用热熔雨夜标线施工工艺:新划白色标线的初始逆反射亮度系数应满足,干燥状态下的平均值不低于550mcd·m-2·lx-1,潮湿状态下的平均值不低于300mcd·m-2·lx-1,连续降雨状态下的平均值不低于100mcd·m-2·lx-1。新划黄色标线的初始逆反射亮度系数应满足,干燥状态下的平均值不低于300mcd·m-2·lx-1,潮湿状态下的平均值不低于150mcd·m-2·lx-1,连续降雨状态下的平均值不低于100mcd·m-2·lx-1;在热熔雨夜标线施划时干膜厚度为2.0mm,使用双珠播撒器同时播撒白色雨夜反光珠和玻璃珠,雨夜珠播撒量不低于260g/m2,玻璃珠播撒量不低于600g/m2。雨夜珠应为全天候高亮雨夜珠,外型为不规则的粒状结构,表层为高折射率的微晶陶瓷珠结构。平均粒径为1.0-2.0mm,玻璃珠应为无色透明的球体结构,成圆率不低于80%,玻璃珠表面无坑槽或划痕,平均粒径在0.8-1.4mm;在互通立交出入口匝道前后的加减速车道处,设置加减速车道标线。为3m划线3m空的3-3线,宽度为45cm,至斑马线的顶部一直划到加减速车道三角段的起点;立交出入口设导流标线和出入口标线。出入口标线宽45cm,线长3m,间距3m;导流线外围线宽15cm,内部填充宽度为45cm,间隔1m,倾斜角为45°;在互通立交加速车道终点前及减速车道起点前分别设置导向箭头,用以指导车辆转换车道。设计速度大于等于60km/h时可跨越同向车行道分界线采用"6m/9m"间隔的虚线(白色),并在路侧边缘线每隔20m留出3cm的缺口,以利于排水;设计速度小于60km/h时可跨越同向车行道分界线采用"2m/4m"间隔的虚线(白色),宽度为15cm;车行道边缘线(白色)15cm,中央双(单)黄线(黄色)15cm;导向箭头图案为白色,箭头长度为6.0m(主、次干路);标线的施工必须注意:施工前应设置相应的施工安全设施,彻底清扫标线施工范围内的路面,并按设计或原有的线型要求放样;各种标线或底漆漆划后,应放置锥型路标等护线物体,加强护线措施,不应有车轮带出涂料、压漆现象;检查涂敷后标线的色泽、厚度、宽度、玻璃珠撒布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线型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标线进行修整,并将残留物清除干净;9施工期间交通组织9.1设计内容本次道路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设计总体原则:以保障交通安全畅通、行车有序、低公害的基本设施为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按照道路交通工程的设计原则,为道路交通参与者提供正确、可靠、适时的交通信息为目的。9.2施工区间交通组织原则及要求9.2.1道路施工作业交通组织原则1)从时间上、空间上使交通流均衡分布;2)提高施工点段、周围路网的通行能力;3)依次优先保障行人、公交车通行;4)诱导为主,管制为辅;5)尽量利用现状道路以及后续建设的辅道进行交通导改,减少浪费。9.2.2道路施工作业交通组织要求1)满足施工作业控制区沿线居民、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出行需求;2)优先利用新建辅道及修建临时便道等方法,满足车辆基本通行要求;3)道路施工路段允许通行的车道或临时便道应满足安全通行的最小宽度要求;4)视情调整公交线路、站点,临时公交站点应保障乘客安全上下车;5)制定交通应急预案,降低交通事故或其它突发事件导致的交通拥堵。9.3交通标志9.3.1版面设计标志根据其版面内容的不同,分为警告、禁令、指示、指路等几种。交通标志版面设计主要以《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50/T548.3-2014)为依据。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尺寸、设置、构造、反光和照明以及制作,必须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规定执行。外形尺寸允许偏差为5mm。交通标志的文字书写规范、正确、工整。根据需要,可并用汉字和其它文字。当标志上采用中英两种文字时,地名用汉语拼音,专用名词用英文。设计图中的指路标志为中文标准版面。交通标志的边框外缘,应有衬底色规定为:施工预告标志为橙底、黑字、黑图案,警告标志黄色,禁令标志白色,指路标志橙底黑字,高速公路指路信息加绿底。警告标志为黑色边框、黄色衬边,禁令标志为红色边框、白色衬边,指示标志为白色衬边、无边框,指路标志为白色边框、蓝色或绿色衬边,道路作业区为黑色边框、橙色衬边(只针对警告、绕行等标志),辅助标志为黑色边框、白色衬边。黑色用于标志的文字、图形符号和部分边框,白色用于标志的底色、文字和图形符号以及部分边框,橙色或荧光橙色用于道路作业区的警告、指路标志,绿色用于高速公路或者城市快速路指路标志的底色,红色用于禁令标志的边框、底色、斜杠,也用于叉形符号和斜杠符号、警告性线形诱导标的底色,黄色或荧光黄色用于警告标志的底色,蓝色用于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底色,荧光黄绿色用于注意行人、注意儿童警告标志。根据现行规范结合本项目特点,主要采用以下交通标志:1)施工指示标志:设置位置:施工起点前200米左右;版面尺寸:4800mm×2400mm;支撑结构:Φ273单悬臂;汉字主要信息字高为80cm;2)车道减少标志:设置位置:车道变化前100米处;版面尺寸:1500mm×2000mm;支撑结构:Φ114单立柱;3)施工预告标志:采用1000mm×1200mm;Φ114单立柱;4)限速标志:版面尺寸:1200mm×2000mm;支撑结构:Φ114单立柱;5)施工结束标志:版面尺寸:1100mm×1100mm×1100mm、800mm×400mm;支撑结构:Φ114单立柱;9.3.2标志结构及材料(1)标志板标志板由标志面、标志底板及滑槽等组成,标志板采用牌号为3003的铝合金板,其耐候、耐盐雾腐蚀、机械性能等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铝合金板板厚:版面面积≤1.5m2时采用2mm,版面面积>1.5m2时采用3mm。标志版面颜色参照设计图、《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交通标志的颜色指标还要符合《视觉信号表面色》(GB8416-2003)的规定。由于本次为临时交通组织,对标志中的内容图案、文字(包括箭头、汉、英文字、数字等)均采用IV类超强级反光膜,行人警告标志采用荧光黄绿反光膜。同一块标志板上,标志底板和标志面所采用的各种材料应具有相容性,防止电化作用,不同的热膨胀系数或其他化学反应等造成标志板的锈蚀或损坏。(2)标志立柱标志立柱采用无缝钢管制作,符合GB/T23827-2009《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要求。滑动槽铝必须采用整料定制,不得焊接接长。标志结构中的主梁、横梁和法兰盘钢构件均须采用热浸镀锌后再涂塑防腐处理,镀锌量不得低于600g/m2,紧固件的镀锌量不得低于350g/m2;,并符合GB/T9226-2015《公路交通工程钢构件防腐技术条件》要求。对应不同板面大小的交通标志牌采用不同的支撑结构:警告、禁令、指示集合的标志,选用114单柱式钢管;车道指路标志选用2732F悬臂式杆件。标志结构的设计基本风速为25.9m/s(参照《公路桥涵抗风设计规范》JTGD602015中重庆地区50年一遇风速取值);标志底板同滑动槽铝采用φ5×16铝合金铆钉铆接,铆钉间距不大于12cm,铆钉沉头面必须磨至同标志面一样的高度,铆钉沉头面不得凹入板内,否则应补至版面高度,做到牢固、平整。标志板与标志柱通过槽铝和滑动螺栓连接。9.3.3安装要求:在满足规定的前置距离的情况下,不允许损坏道路结构和妨碍交通安全;不应紧靠在建筑物的门前、窗前、及车辆出入口前;与建筑物保持1m以上的侧向距离。应满足视认要求,避免上跨桥、照明设施、门架、监控设施、电杆、行道树、绿篱及路上构造物等对标志板面的遮挡。同时不应遮挡其他交通设施。标志板在一根标杆上并设时,应按禁令、指示、警告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排列,同类标志的设置顺序,应按提示信息的危险程度先重后轻排列。停车让行标志、减速让行标志宜单独设置,如条件受限无法单独设置时,一个支撑结构物上做多不应超过两种标志。路侧标志应与道路中线垂直或成一定的角度,其中禁令和指示标志为0°-10°(特殊情况下不超过45°),指路和警告标志为0°-10°。悬臂、车行道上方附着式标志的版面应垂直于道路行车方向,并且版面宜倾斜0°-15°。标志板须保证板的平整度、卯的质量,对接缝应进行严格的处理,版面的柳丁头应打磨平滑;标志板边角要导圆。贴反光膜时要求底板平整、清洁、干燥、同时贴膜车间应保持清洁、温度、湿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将导致气泡和皱褶的产生。地脚螺栓处构件接触面应作喷沙(或酸洗)后涂无极富锌漆。基础底法兰盘要与地脚螺栓点焊接固定,并配双螺母。标志基础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底应先整平、夯实,控制好标高,施工完毕,基坑应分层回填夯实;在浇注混凝土时,应注意使定位法兰盘与基础对中,并将其嵌进基础(其上表面与基础顶面齐平),同时保持其顶面水平,而预埋的地脚螺栓应与其保持垂直;立柱应垂直于基础之上,标志板偏角的调整应通过浇注标志立柱基础时,调整立柱的地脚螺栓和法兰盘位置来进行。在焊接时应注意焊接质量,并应进行有效的打毛刺和修磨工作。标志安装在单柱或双柱式标杆立柱上时,安装高度为200cm~250cm,但安装在隔离带、绿化带等非行人通行的地点时,安装高度不低于100cm。标志板外缘距路面侧石线不小于25cm。标志板安装在悬臂上,考虑到通行净空和路面维修增高的因素,安装高度控制在550cm。对于附着式标志同样应当符合200cm~250cm和侧向净空不小于25cm的要求。9.3.4基础埋设基础采用现浇制作,基础顶面应预埋HPB235钢底座法兰盘及地脚螺栓;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使底座法兰盘与基础对中,并将其嵌进基础(其上表面与基础平齐),同时保持其顶面水平;地脚下部为标准弯钩,地脚螺栓宜事先进行热浸锌处理,镀锌量350g/m2,预埋时其方向应与底座法兰盘保持垂直;施工时如果遇到平曲线段,应注意调整预埋法兰盘的方向,使其纵向中心线与行车方向保持一致;基础施工完毕,地脚螺栓外露长度宜控制在80-100mm以内,并对外露螺纹部分加以妥善保护,另外基坑应分层回填夯实;基础需经养护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安装上部结构物;基础预埋时必须考虑立柱或立柱附着标志其倾向净空应符合GB5768-2009的规定。9.4交通安全设施(1)施工作业控制区照明夜间没有恢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