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教学案例多篇_第1页
经典诵读教学案例多篇_第2页
经典诵读教学案例多篇_第3页
经典诵读教学案例多篇_第4页
经典诵读教学案例多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

"县国学经典教育优秀教学案例

推荐表

所属学校:*************************学校

案例名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案例类型:教学案例

执笔人:

申报日期:20*******^^12月

推荐单位:**************

20**年12月15日

**县国学经典教育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

学校名称案例类型国学经典诵读案例

姓名性别年龄

国学经典

小学四年级联系电话

教学年级

相关业务

获奖情况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题目就揭示了诗人送别朋友的地点,以

及朋友要去的地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把握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

案例内容诗、课文。

(工作案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

不少1500教学过程:

字;教学设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

计须附教学

1.谈话。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

实录、点评)

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学生背。学生1:我会背《论语》。

学生2:我想给大家背《少年行》等。

3.师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

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

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

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

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Io师: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怎么送别?古人是怎么写送

别的?下面我们开始准备上课,可以吗?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

头。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两首古诗,学过了吗?几年级?

大屏幕: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

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

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

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

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

辈子去读的。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

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

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

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

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

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渔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

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

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

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师:同学们听出古诗特有的节奏、韵味和情感了吗?现在我想知道这两首

诗最打动你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师:作者和故人离别的情义,你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师:同学们,两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

情),可是我有一事不明白,这两种诗中有“情”字吗?有吗?

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

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古

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

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

(巡视课堂)。学生练读。

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

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

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

4.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

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交流。(2)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

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

一起继续讨论。

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先练习,

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

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解读古诗。

1.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

题。

2.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相机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

辞”、“下扬州”。

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

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

1.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

B有感情地练读。

C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

D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

水图。

E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

2.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A相机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

B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分角色朗读诗人的对话。

C相机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谊。(这是整个教

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相机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

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

力。)

六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归本体,落实目标。)

七扩展阅读。

1.推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2.学生自由诵读。

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

4.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

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

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点评:

李老师巧妙地引用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教学”这一理念,设置了以

“友情”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熔古诗、现代诗、对联、故事等为一炉,达到了

让学生语言与精神的成长之目的。这一主题式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创意,也很好

地突破了体会友人间深厚友情的难点。这节课下来,我总的一个感受就是:“友

情诗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姜老师是从“情感”切入,

以别离之情为突破口,以“友情”带动阅读理解,比如,在感悟准备阶段,让

学生通过读懂诗题,整体把握住了情,在读悟阶段,又让学生通过想象意境,

赏析词句,体验了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到了情。从而也

在研读中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觉得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大点:

第一大点:以“别情”为中心点,进行创造性设计,为本课的主题“友情”

织起了一张情网。

记得李吉林老师曾说过:“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

素质可言。”今天老师在教学中所创设的这个“情”就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

的“催化剂”,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很自然地进入了学古诗的佳境。并且学得

有滋有味的。

反思:

我回首刚开始试教的“迷茫闭塞”到磨课后的“豁然开朗”。这是我们第

一次对友情诗教学作出的探讨和尝试。也许还不太成熟和完善,教学过程中难

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今后,我们将不断改进和提高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

陶冶性情,放飞心灵。以上便是我的反思过程,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

指正。

学区中心学

校(县直学

校)推荐意

年月日

(盖章)

说明:1.案例类型分为教学设计(含教学实录、点评)、教学案例。2.相关业务获奖指

所属学校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过程中所获奖项或教学设计执教者业务获奖情况。

县国学经典教育优秀教学案例

推荐表

所属学校:

案例名称:《定风波》诵读教案

案例类型:教学案例

执笔人:

申报日期:

推荐单位:

县国学经典教育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定风波》诵读教案

学校名称

教学年级小学六年级

相关业务

获奖情况

案例容(工作案《定风波》教案

例不少1500【教学目标】:

字;教学设计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附教学实录、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评)3、感受这首词的主要容。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感受这首词的主要容。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已经学过的轼的诗词。(老师提示,如:《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晚景》《赠景文》)

2、先让学生交流对轼的了解。老师小结(课件出示轼资料),揭示课题。(板书:定风

波)

二、初读课文,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课件出示)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如:同行xing-蓑su6烟雨吟(yin)啸(xi^o)

(2)读出节奏:

A、让学生试着划分节奏

B、出示课件,学生纠正自己划分不太合理的部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

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C、读,给学生做个榜样

D、激励学生大胆模仿读

E、全班一齐诵读。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一一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轼谪居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课件出示谪居的背景)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独,风雨无惧,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疏通词意,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读文,疏通文意。

⑴勾画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2)明确下列词语的意思:

芒鞋:草鞋。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料峭:形容微寒。

(3)学生交流课文容。

(4)明确词意: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

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

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2、整体感知

(1)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2)如果把全词浓缩为一个字或一个词(词组),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词中的主

人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五、师生合作探究,赏析文本

1、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思考: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

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明确:泰然从容,

视风雨为无物.

(3)师生重复诵读此句

2、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思考: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明确:心态好:乐观旷达(举

例说明)

(2)思考:这里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也指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风雨"的人

生态度.

(3)师生重复诵读此句

3、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1)思考: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明确:人生虽

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

(2)师生重复诵读此句

4、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思考:"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明

确:"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相

机板书)

(2)师生重复诵读此句

六、再读诗文,感悟作者情怀。(播放朗读视频)

1、生齐读。自由练读。指名背诵。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豁达啊!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吧!

4、轼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

(1)举例说明(玛丽・居里夫人、爱迪生、杏林子、贝多芬)

(2)教师小结: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

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

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

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课后预习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板书设计:

定风波

宋轼

风雨逆境

乐观、豁达

晴顺境

说明:1.案例类型分为教学设计(含教学实录、点评)、教学案例。2.相关业务获奖指所属学校在开

展国学经典教育过程中所获奖项或教学设计执教者业务获奖情况。

《定风波》教学实录

执教:***记录:**

一、导入新课

师:人们常说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

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以前学过轼的诗

词有哪些?

生:《题西林壁》。

师:能背诵吗?(师生一齐背诵)

师: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我们还读过轼的哪首?

生:《惠崇春江晚景》,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洒豚欲上时。

师:还学过什么?

生:《赠景文》。

师:会背诵的同学一起来。

师生:"赠景文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

是橙黄橘绿时”

师:还学过什么?

生:《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我们一起背诵吧。

师生:"饮湖上初晴后雨轼水光敝港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

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师:看来大家对轼并不陌生?谁来说说对他的了解。

生:轼是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

生: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出示课件)轼是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他是个诗、

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才华横溢的轼,他的人生如果用

一个词来概括。我想应该是"坎坷"。他曾辗转于京城…一密州-------登州---定州

一一等地,。贬官是轼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的政治打击。记录了词人政

治上的痛苦,也成就了词人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今天,我们一起诵读他曾在写的

一首词《定风波》。(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师: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那么,朗诵有哪些要求呢?

生1:要读准字音。

生2:要读出节奏。

生3:还要读出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朗诵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是朗诵诗词的关键。如何

读出情感呢?可以通过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请同学们先自

由朗读,然后在小组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朗诵一

句。(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练习朗读)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不过有个别字音需要注意:(课件出示:行xing;啸x亩。;吟yin)

谁再来试试?(生读)

师:嗯,读得不错。不过,读诗要读出节奏来,这样才能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大

家不妨试着划分一下这首词的节奏。(生边读边划),有些同学边读边试着划分节

奏,方法很好。

师:谁愿意试着按自己划分的节奏读一下这首词?(两名学生试读)

师:想听听老师是怎么划分的吗?(师读。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有一定的韵律美。)

(指三名学生模仿读)

师:这三位同学谁读得好?

生L我认为雨涵读得好,他读出了节奏。

生2:我也觉得雨涵读得好,他还重读了"何妨""谁怕"。

师:节奏读出来了,韵律很美。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师:朗读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读文中的小序,思考:交代了哪些

信息?

生: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时间:三月七日一一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轼谪居的第三个春天。

生:地点:沙湖道中(课件出示谪居的背景)

生:天气:雨,晴。

生:人物:雨具,同行,余

生: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独,风雨无惧。

生: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疏通词意,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词,看看这首词具体写了什么。不懂的词句可以勾画出来。(学

生自读,勾画)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勾画的不懂词句?

生:"芒鞋"指什么。

生:"吟啸"是什么意思?

生:“料峭”我不懂。

师:有同学知道这些词的意思吗?

生:芒鞋:草鞋。

生: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生:料峭:形容微寒。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了资料。

生:我联系上下文推想的。

生:我以前就学过寒风料峭。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谁能试着说说全文的大意?

生: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一边悠然地走。

师:那还有"啸”呢?怎么理解?请继续。

生: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师:下片呢?

生: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

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所谓。

师:别人如此狼狈,诗人却无所谓。由此可见诗人?

生:豪迈

生:乐观

生:豁达

五、诵读感悟

师: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诗意,怎样才能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呢?

生:有些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应该强调一下。

师:正如吴宇童说的,有些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若能强调一下,能更好地读出诗词

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谁能试着找出这些词来?

生1:我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强调,特别应重读"任”

字,因为这个字表现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师:那你来读一读吧。(生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2名学生读)

生2:我认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写出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

得平缓低沉一点。

师:能读给我们听吗?(指名读,齐读)

生3:我认为"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表现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乐观,可以读得欢快一

点。

生4:"我认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也表现了作者不怕风雨,无论风雨还

是晴朗都无所谓的心情,很潇洒,很坦荡,应该强调。可以拖长"风雨、晴"字的读

音来达到强调感情的效果。

师:分析的真好,掌声在哪里?(学生鼓掌)

师:还有吗?

生5:我认为还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一句,它直接抒发作者不怕风雨的心情,

应该强调"谁怕",这是问句,应该用升调来强调。

(学生自动鼓掌)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的朗诵,看自己的理解与名家是否相符。

(欣赏朗诵视频)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结合刚才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看谁背诵得最快。

(学生自由练习诵读,全班集体朗诵,指名背诵。)

师:这里的风雨仅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我们不妨结合一下诗人坎坷的仕途,联想

一下。(师相机板书:风雨)

生:被贬,人生中遇到的一场场"风雨"。

生:我认为就是人生中的挫折。

生:就是一生中遇到的困难、坎坷。

师:真聪明!也就是轼人生中的逆境。(师板书:逆境)

师:诗人又是怎样面对的?能从词中找出相关的"诗眼”来吗?

生:山头斜照。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是“任平生"。因为"任"表现了诗人面对风雨镇定、从容。

生:我认为"也无风雨也无晴"更好。

师:对,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字最能代表诗人的心境。

生:(齐说)晴。

师:仅指天气的晴朗?(师相机板书:晴)

生:"风雨"指逆境,"晴"应该是顺境吧?(师板书:顺境)

师:对,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豁

达啊!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集体背诵这首词,再次去感受他的豪迈、乐观、豁

达。(师板书:乐观、豁达)(生齐背)

师:当我们的人生中遇到风风雨雨时,应该怎样去面对呢?(下课铃响)

师: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轼却用"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我们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课

后,请同学们接着预习《国学经典》中孟浩然写的《田家元日》。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首词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轼的诗,自然揭示课题。尤其令

我开心的是:我成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由读准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在共同理

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声情并茂进行诵读,并带领学生体会诗人的乐观、豁达

的人生态度。美中不足的是,因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未能进一步带领学生拓展欣赏

轼其他的诗词。

点评:

王萍老师的这节课,紧紧抓住了"读"这个环节,逐层展开:先放手让学生试读,读

准字音,读顺诗句,为接下来的读出节奏感,读出韵律美做好了准备。为了读好诗

的节奏,王老师先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试着读着划节奏,然后出示了课件,

学生对照纠正的同时,老师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读,极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热情。于是,

学生都跃跃欲试,形成了赛读、诵读的氛围。经典之处在于,王萍老师在引导学生

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朗读的要求提高到新的高度,即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读出了

诗人的人生态度:豁达、乐观。并能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教会学生做人

的道理。无疑,这节课是成功的,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值得各位老师借鉴。

点评人:高级教师**

学区中

心学校

(县直年月日

学校)推(盖章)

荐意见

经典诵读一《志当存高远》教学案例3

一、文本解读:

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家书来教诫子弟,自汉

代以来就成为我国古代仕宦之家传承家风的一大传统。诸葛亮是国人心目中的

智者,他不仅给自己的儿子写信劝诫加强道德修养,还给外甥写信教诲做人的

方法。《志当存高远》就是他劝诫外甥的一封家书。内容只有短短五十余字,

但却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中告诉我们,尤其是青年人,不光要

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理想志向的具体可行措施和战胜困

难排除干扰的毅力。本文讲了三层意思:首先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即做人

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具有远大的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如何才

能做到“志存高远”呢?接着提出了要求:要向榜样学习。榜样就是那些先贤。

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会为一个人源源不断的注入正能量。最后谈到实现志向(理

想)的措施:要做到“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全文三字成句,

五字对应,读起来朗朗上口,既能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趣味,又能从中受到深刻

的教诲,是值得诵读的一篇美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2.核心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章的主旨,感受诸葛亮的高尚境界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感,树立志存高远,为民族复兴奋发图强的远大志向,初步培养一个中国孩子

的责任感和敬学、敬业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三、设计思路: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一千八百年前的智慧,在

今天的科技时代,仍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四大环节:首先以进入“名人榜”开课,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等多种方

式,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

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最后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拓展积累警句,

四个教学环节以达到读文、悟情、明理的和谐统一,既感受了中国古人的人格

魅力,又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名人榜”

1、师述“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被称为“智慧的化

身”,也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用自己

传奇的一生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添上了绚烂的一笔。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

人物简介:诸葛亮,字孔明,汉末琅珊都人。三国蜀汉丞相,中国

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的代

表。诸葛亮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

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志当存高远》,聆听

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3、读题理解题意。。

二、进入“诵读堂”,初读文本。

大屏出示带拼音的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自由读这篇课文,注意老师有要

求:

1、出示自读要求,生自由读文。

(1、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注上标记。2、读

出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师指名读文,检查读文情况。

3、师配乐范读课文,纠正字音及词句停顿,生轻声跟读,体味语调、

语速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4、一生配乐朗读课文,再次正音。

5、生配乐齐诵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三)进入“知识窗”,读懂文意。

1、自主学习:生借助课后注释,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3、师点拨,抽查重点字、词、句释义

重点词:凝滞揭然恻然嫌吝淹留济

重点句:使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

广咨问,除嫌吝,

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4、课件出示译文,自读译文。

(三)进入“赏析阁”,读文明理。

1、通过前面的学习,谁能说说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外甥勤学励志,须向先贤学习,向他人请教。切记怨恨与贪恋。

2、诸葛亮是如何劝诫外甥的?信中讲了几层意思?小组讨论交流。

第一层:提出每个人要有远大志向。

第二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向榜样学习。

(播放课件:师讲述诸葛亮以管仲和乐毅为榜样的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树立远大志向的要求有哪些呢?(学习先贤,抛弃私

欲,排除杂念。)

第三层:实现志向(理想)的方法或(措施)

那么,读了课文,你知道实现理想的方法又是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些

句子读出来的?

你想到了哪些四字成语?你又想到了人物形象?

(课件:画面依次出现典型的人物形象)

3、理解文意后多种形式诵读古文:男女生对读、接读。全班拍手诵

读。

四、进入“拓展屋”,指导践行。

1、同学们,正如文中所写,一个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能有

前进的动力,也才

能大有作为。你想用一句什么警句来告诫我们的同学们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2、诸葛亮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