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渡口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_第1页
重庆市大渡口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_第2页
重庆市大渡口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_第3页
重庆市大渡口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_第4页
重庆市大渡口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重庆市大渡口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积累与运用。(30分)【任务一:识文辨字顺诗意】1.(10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开始,古诗词的芬芳便弥漫在四季。《诗经》拉开了中国诗歌的帷(mù)。从此,光辉的篇章纷至沓来,无不令人【甲】_______。ㅤㅤ中国古诗词,有的振聋发聩,使人读之清醒;有的柔情万种,使人读之怅惘;还有的追溯朝代往事,使人读之明理。ㅤㅤ五月,是草木葳蕤、雎鸠鸣唱的季节;五月,也是拨开雾霭、挣脱羁绊的季节。为了激发同学们朗诵诗歌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与班委讨论决定举行一次“诵读经典,做礼雅少年”的班级朗诵活动。在这充满诗意、充满激情的日子,让我们【乙】_______,_______,_______。跟随诗人,看江山妩媚,一起漫步“古诗范”,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聆听圣哲先贤的教诲,感受震(hàn)人心的力量。(1)小语对下列汉字的书写或读音把握不定,请你帮他正确书写。(4分)①帷(mù)②震(hàn)③追溯④睢鸠(2)小文对【甲】处用词推敲不定,请你帮他选择最恰当的一项(3分)A.扑朔迷离B.可歌可泣C.目空一切D.叹为观止(3)小语对【乙】处排序拿不准,请你帮他选择衔接最恰当的一组(3分)①感悟经典②诵读经典③选择经典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②①③【任务二:品诗配乐明习俗】2.(4分)以下是本次活动的寄语,请将其补充完整,使文段句式整齐且衔接自然。ㅤㅤ古诗范神奇而美丽。如繁星,他们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如百合,他们散发着馥郁的芬芳;①。漫步古诗苑,你能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多姿,你能感受到志士仁人的豪情满怀,②。3.(4分)为使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有所收获,班级拟开设“学古诗,抒情怀”专栏。请你设计一个栏目,并写出相应的诗句。示例:栏目:壮志抒怀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栏目:诗句:4.(3分)根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诗的内容和意境,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最为恰当的一项为其配乐吟诵()A.《平沙落雁》——宁静抒怀 B.《十面埋伏》——壮丽雄伟 C.《胡笳十八拍》——委婉幽怨 D.《高山流水》——清新明快5.(2分)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两种习俗。①客舍青青柳色新:②劝君更尽一杯酒:【任务三:名著阅读寻源头】6.(4分)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ㅤㅤ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以上文段出自(作者)所著《》(作品)的第四章。根据作者的意思来看,原始歌谣主要用途是7.(3分)阅读下面选段,请结合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杜甫诗的写实手法。ㅤㅤ李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任务一:古诗积累品精华】8.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1)品读经典,聆听先贤之声。“①,②。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这是浓浓秋凉中传达出的主人公的冷寂与落寞;“③,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笔下江山难阻的深厚友情。(2)巧妙运用修辞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子衿》中“⑤,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恋之深;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⑦,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想从政却无人引荐的苦衷;陆游《卜算子•咏梅》中“⑨,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梅花无意争抢春光却惹来众多凡花俗朵的嫉妒。【任务二:文言阅读解诗意】9.(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时光里的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ㅤㅤ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ㅤㅤ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ㅤㅤ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ㅤㅤ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ㅤㅤ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辞去扬长而去B.设酒杀鸡作食一鼓作气C.来此绝境赞不绝口D.处处志之专心致志(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的感慨。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样和的生活。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是:白发老人手持竹篮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和《饮酒》(其五)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有哪些共同特点?(5分)三、现代文阅读。(40分)【任务一:走近诗人看人生】10.(21分)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潘向黎ㅤㅤ①上苍厚我,从初中开始,听父亲在日常中聊古诗,后来渐渐和他一起谈论,这样的好时光有二十多年。我们父女两人看法一致的时候很多,也有一些是同中有异,最大的差异是对杜甫的看法。ㅤㅤ②父亲觉得老杜是“诗圣”,唐诗巅峰。而当年的我,作为满心梦幻的少年,怎么会早早喜欢杜甫呢?父亲对此流露出轻微的面对“无知少年”的表情,但从不说服,更不以家长权威压服,而是自顾自享受他作为“杜粉”的快乐。ㅤㅤ③他读书读到击节处,会来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诗;看电视里不论哪国的天灾人祸,他会叹一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还是杜诗;而收到朋友的新书,如果他的评价是以杜甫的一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开头,那么说明他这次激动了,那么他与朋友的电话通常会打一个小时以上。ㅤㅤ④父亲喜欢马,又喜欢徐悲鸿的马,看画册上徐悲鸿的马,有时会赞一句:“一洗万古凡马空,是好。”有时对着另一幅徐悲鸿,他又说:“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着实好。”我听多了他的以杜赞徐,不由想:他这“着实好”,到底是在赞谁?好像还是赞杜甫更多。ㅤㅤ⑤父亲有时没来由就说起杜甫来,用的是他表示极其赞叹时专用的“天下竟有这等事,你来评评这个理”的语气——“你说说看,都已经‘一舞剑器动四方’了,他居然还要‘天地为之久低昂’。”他右手平伸,食指和中指并拢,在空中用力地比划了几个“之”,也不知是在体会公孙氏舞剑的感觉还是杜甫挥毫的气势。然后,我的父亲摇头叹息了:“他居然还要‘天地为之久低昂’!着实好!”我暗暗想:这就叫“心折”了吧。ㅤㅤ⑥晚餐后,父亲常常独自在书房里喝酒,喝了酒,带着酒意在厅里踱步,有时候踱着步,就念起诗来了。最常听到的是“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他总是把“哭”念成“阔”的音。有时候夜深了,我不得不打断他的“牵衣顿足拦道‘阔’”,说:“妈妈睡了,你和杜甫都轻一点。”ㅤㅤ⑦十年前,父亲去世,我真正懂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几句的涵义。可是我宁可不懂,永远都不懂。父亲是如此的喜欢杜诗,于是,安葬他的时候,我和妹妹将那本他大学时代用省下来的伙食费买的、又黄又脆的《杜甫诗选》一页一页撕下来,仔仔细细地烧了给他。有一天我无意中重读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读到“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有如冰炭置肠,倒海翻江。就在那个秋天的黄昏,我甚至没有觉得我心酸我感慨,眼泪就流下来了。奇怪,我从未为无数次击节的李白、王维流过眼泪,却在那一天,独自为杜甫流下了眼泪。原来,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里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那一天。ㅤㅤ⑧我在心里对父亲由衷地点头:你说得对,老杜“着实好”!ㅤㅤ⑨那一瞬间,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大概只能是“心会”二字。生活总是这样,父母对儿女多年施加影响却无效的一件事,时间不动声色、轻而易举就做到了。ㅤㅤ⑩此刻的我,突然担心:父亲在世的时候,已经知道我也喜欢杜甫了吗?我品读古诗词的随笔集在三联书店出版,已经是2011年,父亲离开快五年了。赶紧去翻自己第一次赞美杜甫的短文,是2004年发表的,那么,父亲是知道了的——知道在杜甫这个问题上,我也终于和他一致了。真是太好了。ㅤㅤ⑪岁月匆匆!童年时的唐诗书签也已不知去向。幸亏有这些真心喜欢的古诗词,依然陪着我。它们就像一颗颗和田玉籽料,在岁月的逝波中沉积下来,并且因为水流的冲刷而越发光洁莹润,令人爱不释手。(1)依次概括父亲享受他作为“杜粉”的快乐的具体表现。(2分)①父亲读书、看电视、收到朋友新书时都要吟诵杜诗。②③父亲赞叹杜诗写出了公孙氏舞剑的气势。④(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画线句中“为杜甫流下了眼泪”的原因。(4分)(3)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4)联系全文,结合加点词,谈谈对结尾句的理解。(4分)(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标题“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意蕴丰富:既表明了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表明了想要深刻理解杜甫的诗句是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的。B.文章第②段说父亲不说服我去喜欢杜甫,而是自顾自享受他作为“杜粉”的快乐,说明父亲并不在意我。C.第④段说“父亲喜欢马,又喜欢徐悲鸿的马”,说明父亲并不是真正喜欢杜甫,而是喜欢一切名人佳作。D.文章反复提到父亲的口头禅“着实好”,说明父亲的学识较浅,所以只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感受。【任务二:研读诗歌晓意象】11.(19分)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材料一】ㅤㅤ①曾经有个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外国学生读完《静夜思》后,一脸茫然地问他的朋友:月亮跟故乡有什么关系呢?ㅤㅤ②这位外国学生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他不懂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ㅤㅤ③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如“梅”是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有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ㅤㅤ④诗歌为什么要用意象呢?ㅤㅤ⑤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忌直接宣泄主观情思。只有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意象,才能构成诗的艺术。如诗人鲁藜的《泥土》:ㅤㅤ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ㅤㅤ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ㅤㅤ把自己当作泥土吧ㅤㅤ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ㅤㅤ⑥诗歌用“珍珠”和“泥土”两个极平常的意象进行对比,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直接讲述道理,诗歌的艺术境界就荡然无存。ㅤㅤ⑦“立象”可以“尽意”。诗是心之精微,要把主观情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古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达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情绪,要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很难。但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把“乡愁”物化,继而写出了母子离别之愁、新婚离别之愁、母子永别之愁和家国之愁,令人动容。ㅤㅤ⑧诗歌离不开意象。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桥梁,读者通过领悟意象的寓意,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感知诗人情感。(摘编自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材料二】ㅤㅤ如果说意象是一些砖石,那么意境就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与意象构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这种意境不仅能包括诗里所有意象的审美指向,更能集中突出全诗的主旨。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摘编自袁行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材料三】ㅤㅤ从诗歌写作的本质来讲,诗歌以表达诗人情感为首要目的,意象只是将诗人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但是它也可能限制读者的想象力。例如,如果诗人写月亮代表思念,那么当读者读这首诗时看到月亮,必然觉得月亮就只是思念的象征物。但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月亮除了代表思念,还能寓意团圆、爱情、凄冷等,寄托思念的也不止月亮,还有杨柳、酒杯、歌曲等物象,但读者读这首诗时却认为思念只能用月亮来寄托,想象力就被限制了。另外,意象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让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诗歌意蕴;而无意象的诗歌直抒胸臆,能直接传达诗人的情感,易于读者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所以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只要诗人能写出最真实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这样的诗歌也具有艺术性。(创编自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1)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切看得见的客观物体,如山、水、草、木等只要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B.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如《江雪》图,把“山”“雪”等物象组合,就构成了孤独寂寞的意境。C.由于每首诗都由众多的物象构成,所以每首诗都有多种意境,这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D.《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2)请结合材料一,“立象以尽意”有什么含义。(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3)《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古诗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5分)知识卡片ㅤㅤ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他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ㅤㅤ含蓄:要从浅中见深,小中见大。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4)材料一中说“诗歌离不开意象”,材料三却说“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例阐明理由。(6分)四、作文。(5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种子的梦想顾城种子在冻土里梦想春天它梦见——自己舒展着颤动的腰身长睫旁闪烁着露滴的银钻……ㅤㅤ小小的种子,也可以有大大的梦想,梦想是成长的动力,是精神的支柱,是击破困难的力量……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在下面二个任务中选择一个任务,完成写作。任务一:以《种子的梦想》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记叙文。任务二:以《种子的梦想》为题,把“种子在冻土里梦想春天,它梦见”作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要求:①根据自选的任务,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上所选任务选项。②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③符合文体特征,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2023-2024学年重庆市大渡口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积累与运用。(30分)【任务一:识文辨字顺诗意】1.【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的掌握。根据语段内容及平时对字词的积累,可知“帷mù”写作“帷幕”,“震hàn”写作“震撼”,“追溯”的“溯”读作“sù”,“雎鸠”的“鸠”读作“jiū”。(2)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正确运用。A.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B.可歌可泣:意思是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C.目空一切:意思是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D.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阅读语段,可知甲处表达的是对中国古诗词的赞美,符合语境的只有“叹为观止”。故选:D。(3)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根据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我们可知应先选择好经典,再开始阅读,阅读之后才有所感悟,所以三个句子应正确排序为:选择经典、诵读经典、感悟经典。故选:B。【解答】答案:(1)①幕②撼③sù④jiū(2)D(3)B【点评】要想正确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分析。【任务二:品诗配乐明习俗】2.【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和续写。开放类试题,与前句格式相同,语义相关即可。第一空示例:如清泉,他们荡漾着美丽的情思。第二空示例:你能感受到山水田园的恬淡闲适。【解答】答案:①如春风,他们抚慰着读者的心灵②你能感受到羁旅游子的苦涩乡【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3.【分析】本题考查栏目设计。仿照示例,为“学古诗,抒情怀”专栏设计一个栏目。言简意赅,表达清晰,诗句要书写正确,没有错别字。【解答】仿照示例,为“学古诗,抒情怀”专栏设计一个栏目。言简意赅,表达清晰,诗句要书写正确,没有错别字。答案:爱国豪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点评】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4.【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赏析。“青青子衿”,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他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他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解答】故选:C。【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5.【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解答】答案:①折柳②饯饮【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任务三:名著阅读寻源头】6.【分析】《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由文段“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可知,文段主要讲诗歌源头、古典诗歌的,这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由“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使用歌来唱”可概括为:抒发情感(消愁解闷);由“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可概括为:酬神作乐(庆祝节日);由“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概括为:彼此唱和竞胜。答案:示例:朱自清经典常谈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7.【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作手法。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地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解答时,结合“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的理解,分析杜诗的写实手法即可。表达要流畅。【解答】答案:示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忧国忧民的写实风格。【点评】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任务一:古诗积累品精华】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①蒹葭萋萋(注意“蒹葭”的写法)②白露未晞(注意“晞”的写法)③海内存知己(注意“己”的写法)④天涯若比邻(注意“涯”的写法)(2)⑤一日不见⑥如三月兮(注意“兮”的写法)⑦欲济无舟楫(注意“楫”的写法)⑧端居耻圣明(注意“耻”的写法)⑨无意苦争春⑩一任群芳妒(注意“妒”的写法)【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做到准确书写。以下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任务二:文言阅读解诗意】9.【分析】参考译文: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他的树木,芬芳的青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就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刚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兴而满足。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饮酒(其五)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然而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A.相同:离开;B.不同:准备/鼓起;C.不同:与人世隔绝的/断绝;D.不同:做记号/意志。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点词: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句意:花和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②重点词: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句意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CD.正确。B.有误,桃源人叹惋的原因是外界变化太大,与文章内容相符。故选:B。(4)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自然环境优美:《桃花源记》中描述了桃花林、良田、美池、桑竹等自然景观,《饮酒》(其五)中则描绘了东篱下的菊花和远处的南山,都展现了作者向往的美好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在《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的桃花源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方,人们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彼此和睦相处。《饮酒》(其五)中,作者虽然居住在人群之中,但心态自偏,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远离尘嚣的愉悦。生活简朴:《桃花源记》中的居民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衣着简朴,而《饮酒》(其五)中的作者结庐在人境,却能享受到田园生活的乐趣,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桃花源记》中,人们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共同生活,而在《饮酒》(其五)中,作者通过采菊、望山等行为,与自然景物产生了深刻的情感联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远离世俗的干扰: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与世隔绝,人们不受外界政治、社会动荡的影响,过着宁静的生活。在《饮酒》(其五)中,作者虽然居住在人间,但心态上却追求远离世俗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独立。综上所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和《饮酒》(其五)中追求的理想境界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远离世俗干扰的生活态度。答案:(1)A(2)①花和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3)B(4)《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饮酒》(其五)中描绘的是诗人追求的恬淡宁静、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两篇文章共同特点是远离尘世的喧嚣,没有世俗的烦恼,环境优美,生活闲适,悠然自得。【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三、现代文阅读。(40分)【任务一:走近诗人看人生】10.【分析】本文写的是“我”从对父亲喜爱杜甫诗歌的不理解到自己也喜欢上杜诗的过程,表达了对杜诗蕴含的社会、人生感悟的赞赏和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②结合“父亲喜欢马,又喜欢徐悲鸿的马,看画册上徐悲鸿的马,有时会赞一句:‘一洗万古凡马空,是好’。有时对着另一幅徐悲鸿,他又说:‘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着实好’。我听多了他的以杜赞徐,不由想:‘他这着实好’,到底是在赞谁?好像还是赞杜甫更多”概括可得:父亲赏画时以杜赞徐。④结合“晚餐后,父亲常常独自在书房里喝酒,喝了酒,带着酒意在厅里踱步,有时候踱着步,就念起诗来了。最常听到的是‘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概括可得:父亲晚上独自在书房里喝酒吟杜诗。(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十年前,父亲去世,我真正懂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几句的涵义”“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里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那一天”可知,“为杜甫流下了眼泪”的原因是:步入中年后的“我”懂得了杜甫诗中表达的人世的冷和暖。“我”对父亲的无限思念。(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上苍厚我,从初中开始,听父亲在日常中聊古诗,后来渐渐和他一起谈论,这样的好时光有二十多年”表现了父亲热爱古诗。“妈妈睡了,你和杜甫都轻一点”表现了父亲幽默。(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此题可从修辞角度着手。“它们就像一颗颗和田玉籽料”把古诗词比作和田玉籽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在岁月的逝波中沉积下来,并且因为水流的冲刷而越发光洁莹润”,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有了人生阅历后,对杜甫诗中蕴含的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喜欢上杜甫的诗。(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CD.正确;B.有误,没有说明父亲并不在意“我”。故选:B。答案:(1)②父亲赏画时以杜赞徐(或父亲赏画时吟诵杜诗);④父亲晚上独自在书房里喝酒吟杜诗。(2)①步入中年后的“我”懂得了杜甫诗中表达的人世的冷和暖。②“我”对父亲的无限思念。(3)父亲热爱古诗、幽默。(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田玉籽料”指“我”真心喜欢的古诗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优秀的古诗词在时间的考验下成为经典,散发着魅力,表达了“我”对古诗词的赞美和喜爱之情。(5)B【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任务二:研读诗歌晓意象】11.【分析】上述材料都和诗歌意象相关。第(1)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变形,第(2)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第(3)题考查拓展运用,第(4)题考查拓展运用。【解答】(1)A.有误,材料一提到“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B.有误,材料二提到“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就像一幅画,多个意象围绕画的主题有机组合,构成的整体画面营造出的境界就是意境。如《江雪》图”,选项“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用物象组合而成”说法与原文不符。C.有误,材料二提到“只有物象,或意象散乱,都不能构成一首有意境的诗。诗人要围绕诗的主旨将一组或多组意象有机组合,才能营造出意境”,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D.正确。故选:D。(2)结合材料一“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达无穷意蕴。这种‘立象以尽意’的方法是诗人表达满腔情思的最好方式”可得“立象以尽意”的含义是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3)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及知识卡片阐述原因即可。两种说法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江雪》是柳宗元的一首诗,作者用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暗喻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后,向往隐逸的生活,自得其乐,寄情山水的感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个性。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再结合题干及知识卡片的介绍据此分析提炼可得《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示例: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印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显得更为幽静。(4)首先表明自己看法,然后结合学过的诗歌阐述理由即可。两种说法都可以认可。示例:我的看法是诗歌离不开意象。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运用了杨花和子规两种意象。杨花即柳絮,柳絮纷飞,既点出了时节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子规即是杜鹃,相传为蜀帝杜宇死后精血所化,杜鹃啼血表达了一种悲伤的心境。此处王昌龄左迁即贬官到龙标,地处荒凉,诗人用“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意在表达对好友不幸遭遇的同情,体现了内心的哀伤。答案:(1)D(2)为能“尽言尽意”,古人想出了化意为象的方法,以“不言出”来代替“言不出”和“言不尽”,把大量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填充、去思考,尺幅之间表无穷意蕴。(3)示例1:含蓄。诗中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和写照,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意蕴丰富。示例2:铺排。首先,根据知识卡片,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江雪》这首诗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铺排“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意象,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从而突出了“江雪”的幽静;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为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4)示例:我的看法是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什么意象可言,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点评】信息辨析是常考的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回归原文,找到相似表述的话语,然后对比辨别。四、作文。(55分)12.【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1)以《种子的梦想》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记叙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小小的种子,也可以有大大的梦想。想想自己的梦想或理想是什么,确定好写作内容。可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为了实现梦想,你打算怎么做等方面进行构思。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写作时注意详略要得当,重点写一写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付出了什么努力。注意运用学到的描写及修辞手法,注意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2)本题考查情境作文写作。审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