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设计《正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数学设计《正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数学设计《正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数学设计《正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数学设计《正弦定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属中

南大学

•河

:开封

单位

:范俊

作者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正弦定理》第一课时,出自新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

弦定理》。课程安排在"三角、向量”知识之后,是三角函数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

更是初中"三角形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续和拓展,同时更是处理可

转化为三角形计算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实际问题导入,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

基础上,触碰解斜三角形的思维困惑点,形成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出斜三角形的边

角关系的猜想;第二,带着疑问,对猜想进行验证,首先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边角关系进行验

证和实验探究验证,其次是严密的数学推导证明;第三,得到正弦定理,解决引例,首尾呼

应,并学以致用,简单应用。

正弦定理其实是把"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这一几何关系的解析化,从三角学的历

史发展来看,三角函数其实就是有关三角形、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渗

透了学科发展中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娉变。这其实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通过这三个层次,探索——发现——证明,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通过课堂,体

会直观感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理论验证、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目标设置

1、从已有三角形知识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从特殊到一般得到

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了解正弦定理的一些推导方法,并学会应用正弦定理解决斜三角

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

于发现、不畏艰难的思维品质和个人素养;

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函数、正弦

定理等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基本上安排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讲授,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平面几何

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解直角三角形,必修四中也刚刚学过三角函数,对于新章节的理

解上不会有太大问题。虽然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前后知识的串

联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设置思维引导

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处理上,更加注重前后知识的串联,用已

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得到新知识。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用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尽可能多的质疑、探究、讨论,多参与课堂知识的生成和

发现的过程,形成思维。

五、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探究、证明以及两类主要的应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过程。

六、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Z+Z动态演示软件动画制作

七、教学过程分析

(1)实例引入,激发动机

引例:

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测绘人员只有皮尺和测角仪两种工具,没法跨河

测量,利用现有工具,你能帮忙设计一个测量A、B两点距离的

方案吗?

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熟知的直角三角形出发,解决实

际问题,为后续处理一般三角形埋下伏笔。

2、如果测量人员任意选取C点,,测出BC的距离是54m,

NB=45,ZC=60.问根据这些数据能解决测量者的问题吗?

根据题目中的叙述,很明显可以抽象成这样的一个数学模

型:在AA8C中,BC=54,NB=45,,NC=60.求边长A8.

问题设计意图:对于一般三角形,学生比较熟悉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解决,转化化归的思

想为后续证明埋下伏笔。

再看这个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部分边长和内角,求其他边长和内角。这个问题其实

是解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但是没有学过,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

边对小角的关系,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

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新的问题产生

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是迷茫的,有疑惑的,这个时候也正是产生知识缺陷,急需新知识

的时候,恰如其分的勾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2)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探究一: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

如图:在R/AABC中,NC是最大的角,所对的斜边c是最大的边,探究边角关系。

在中,设8。=。,4。=。,43=。,根据正弦函数定义可得:

.•.sinA=—;sinB=—1

•.」/K

sinAsinB\

又・・,sinC=l"\

.•」=上=,L\

sinAsinBsinC'aH

问题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入手,作为后续探究的基础,也很容易得到。

探究二:斜三角形边角关系

实验1:如图,在等边AA3c中,乙4=N8=NC=—,对应边的边长=,

3

ahc

验证——=——=——是否成立?

sinAsinBsinC

实验2:如图,在等腰A4BC中,N4=NB=30°,NC=12(r,对应边的边长

a:b:c=\:l:^,验证‘一=-^=」一是否成立?

sinAsinBsinC

问题设计意图:一般斜三角型中特殊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由特殊到一般,实验2中,

也渗透了作高,求出三边关系,为后续证明埋下伏笔。

过渡:如果说这两个特殊的三角不足以代表一切,再一般的斜三角形呢?

实验3:借助多媒体演示,发现随着三角形的任意变换,,一、上、」一的值相等。

sinAsinBsinC

通过这样的一些实验,我们可以猜想

sinAsinBsinC

过渡:我们虽然通过数学实验并借助于多媒体,得到了:对于斜三角形,

o但是并没有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那么如何证明这个结论呢?

sinAsinBsinC

设计意图: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不让学生在思维上出现跳跃,逐层递进,通过已经

熟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作为切入点,再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进行验证,过渡到一

般的斜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让学亲自体验数学实验探究的过程,逐层递进,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和好奇心,体会到数学实验的归纳和演绎推理两个侧面。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演示,让

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变换,加深理解。

(3)证明猜想,得到定理

1、证明方法1一作高法

如图,在锐角三角形中,设BC=a,C4=0,A8=c。

引入语言:直接处理锐角三角形没法处理,能够借助于已有的直角三角形,通过添加辅

助线,使角和边出现在直角三角形中呢?

证明:在AABC中例高线CD,

贝!I在RtAADC和RABDC中

CD-bsinA,

CD=asinB

即bsinA=asinB

_?_=上,同理可证:=

sinAsmBsinAsinC

a_b_c

sinAsinBsinC

那么在钝角三角形中是否成立呢?请同学们尝试着分组自己证明一下。学生展示。

总结:我们把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这条性质称为正弦定理(lawofsines),即在任意一个三

ah「

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乖=蠲=氤

过渡:多么完美的比例式,无论三角形形状如何,三条边与对角正弦的比值始终顽固的

相等,但是比例值是多少呢?那么,在这里,除了这种平面几何的证明方法以外,还有很多

的证明方法,我们借助于三角形的外接圆,再介绍一种证明三角形正弦定理得方法。有直角

三角形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一、上、」一的比值相等,都等于C,即三角形的外接

sinAsinBsinC

圆半径。那么对于一般的三角形呢?

2、证明方法2—^卜接圆法

证明:做“3。勺外接圆。过点C连接圆心与圆交于点),连接AD,C

设圆的半径为R

•••ACA。为RA且人=Rsin且aN£>=N3

b

・・・/?=2Rsin氏即---=2R

sinB

―ac

同理:-----=2R,-------=2R

sinAsinC

•••—^―=—=—^―=2R

sinAsinBsinC

由此可得,任意三角形中,每一条边长和对角正弦的比值都等于三角形外接圆直径。

总结:因为时间有限,关于正弦定理的证明到此为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进行探

索证明。通过这些实验和证明,我们已经明确,在任意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

a_b_c

的比相等,即

sinAsinBsinC

设计意图:经历猜想到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新知识得获得仅仅靠猜想和演绎

推理是不够的,必须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进行证明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促进学

生数学思维思维品质的提升。

(4)定理应用,解决引例

引语: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解决一下引例中的问题。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AB

-^•,A=180-45-60=75

sinCsinA

今辔=276(八一回

sinA

答:A、8两点间的距离是27G(卡—0)。

过渡:这样就很好的利用了正弦定理中的三角形边角量化关系,根据已知的量得到未知

的量,这样的数学处理过程就称为解三角形。

定义:T殳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b、c•叫做三角形的元

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总结:求角度也常借助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概念,形成知识的完备性。回过头来,解决引例中的问

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正弦定理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5)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引语:根据正弦定理这个等式,如果把期中某一个量看做未知量,那么根据方程思想,

我们就可以解决三角形的哪些问题呢?

1、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三角形的另一个角和另两边。如:

bsinA

a-------;

sinB

2、如果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与另两个角。如:

.,a.一

sinA=—sinB;

h

例1:在AABC中,已知A=30°,8=45°,a=2c见解三角形。

分析: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第一步可由三角形内角和求出第三个角,

再由正弦定理求其他两边。

解:由三角形内角和可导:

C=180o-30°-45o=105°

由正弦定理」一二刍二三;得:

sinAsinBsine

,什竺殴="怨£=2正

sinAsin300

c_asinC_2sinl05°_2sin(60。+45。)_入桓

sinAsin30°sin30"

例2:在A4BC中,已知。=26b=2&A=45°,解三角形。

分析:已知三角形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第一步可以根据正弦定理得到B的正弦,

会出现两种情形,接下来就要进行分类讨论。

解:

b

由正弦定理」」得:

sinAsinBsinC

OsinA_26sin450_V3

sinB=

a-272—2

vBe(0,180)

.•.8=60°或120°

当5=60。时,C=75°

c_asinC_2后sin75°_2后sin(30。+45。)_底、叵

当3=120°时,C=15°

(一asinC_2亿亩15°_2行sin(45°-30°)_娓_五

sinAsin45°sin45°

设计意图: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习的蛹,体验学习的乐趣。

(6)小结

1、正弦定理的内容(一L=—竺=」一=2R)及其证明的思想方法;

sinAsinBsinC

2、正弦定理的主要应用:①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②已知三角形的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元素;

3、转化化归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

设计意图:让学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收获,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

自我总结,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也帮助学生重新回顾重点知识和数学思想。

(7)作业设计

1、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

2、通过以下题目,在已知三角形两条边和其中一条的对角的条件下探究三角形

解的情况:

①在AA8C中,已知A=45°,a=6,b=6,求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