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绪调节角度的冲动犯罪的探析与预防探究13000字(论文)】_第1页
【基于情绪调节角度的冲动犯罪的探析与预防探究13000字(论文)】_第2页
【基于情绪调节角度的冲动犯罪的探析与预防探究13000字(论文)】_第3页
【基于情绪调节角度的冲动犯罪的探析与预防探究13000字(论文)】_第4页
【基于情绪调节角度的冲动犯罪的探析与预防探究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情绪调节角度的冲动犯罪的探析与预防研究目录TOC\o"1-3"\h\u摘要 1一、冲动犯罪界定 3(一)冲动的概念 4(二)冲动犯罪的概念 4(三)冲动犯罪的特征 41.犯罪行为的特征 42.犯罪主体的特征 5(四)冲动犯罪的分类 51.根据心理特征分类 62.根据主体表现分类 63.根据犯罪诱因分类 64.根据犯罪主体的生理状况分类 6(五)冲动犯罪的构成要件 71.客观要件 72.主观要件 8(六)冲动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 81.冲动型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 82.有关刑事责任的相关理论 93.冲动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10二、冲动犯罪产生的原因 10(一)冲动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 101.人格因素 102.家庭因素 113.社会因素 11(二)冲动犯罪产生的直接原因:消极刺激 11三、情绪调节 12(一)情绪的概念 12(二)情绪调节的概念 121.具体情绪的调节 122.唤醒水平的调节 123.情绪成分的调节 13(三)情绪调节的策略 131.回避和接近策略 132.控制和修正策略 133.注意转换策略 134.认知重评策略 145.表情抑制策略 146.合理表情策略 14四、冲动犯罪的预防 14(一)个人角度的预防 14(二)家庭角度的预防 15(三)社会角度的预防 16参考文献: 18摘要:2010年“药家鑫案”的发生令社会震惊,引发舆论的广泛讨论,冲动犯罪这一特殊类型的案件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法学界与社会大众均对其展开了激烈的探讨,随后各种冲动犯罪的发生使这类案件始终无法淡出群众的视线。冲动犯罪频发的原因发人深思。基于此,本文以“药家鑫案”为切入点,探讨了有关于冲动犯罪的一系列法律界定,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合理的情绪调节策略并提出预防措施,将法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以期能够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关键词:冲动犯罪、情绪调节、预防措施一、冲动犯罪界定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驶汽车,将在非机动车道上驾驶电动车同向行驶的张妙撞倒。事故发生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正在试图记车牌号。药家鑫见此非常恐惧,担心其行为会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又非常愤怒,行为不受意志控制,因此在情绪的支配下,他手持尖刀在张妙胸侧、腹侧、背侧连捅数刀,致使张妙当场死亡。杀人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在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撞伤两人。10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2011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决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4月28日,药家鑫上诉。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进行第二次公开开庭审理,二审裁定驳回药家鑫上诉、维持原判。在经由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后,药家鑫于6月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被执行注射死刑。“药家鑫案”自发生后,便在社会上引起舆论热议。大学生、交通肇事、以残忍手段致被害人死亡……每一点都足以将该案件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也不断引发公众的思考:药家鑫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应具备法律意识,在遇到问题时应当采用更为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使用如此极端残忍的方式结束一个人的生命。药家鑫为何在事故面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又为何选择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一个腼腆内向的男孩在激情的支配下行凶杀人,是由于恐惧还是愤怒,这些都要从药家鑫自身来寻找答案。因此,药家鑫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求学经历、案件真相以及最终的审判结果都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夏勇.解读中外“激情犯罪”——“药家鑫杀人案”引出的话题.法学.2011.5:127-133.从2010年的“药家鑫案”开始,冲动犯罪始终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冲动犯罪行为之所以引起更多关注,是由于个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处于一种激情状态,即属于一种情绪型犯罪。情绪是人类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生理研究显示,个体的情绪是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因此当个体处于情绪状态下时,能够进行自我觉知,但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对冲动犯罪进行相关研究,从法学和心理学角度探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一)冲动的概念冲动是个体的一种情绪状态,受到激情的推动,有时也被称为激情。在心理学上,激情与心境、应激共同构成个体的情绪。激情是“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体验”,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二)冲动犯罪的概念冲动犯罪是指个体在冲动状态下所实施的犯罪行为陈和华.冲动犯罪: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政法丛论.2014,2:87-95.。正如迈克尔在《剖析恶魔》一书中所说,“冲动犯罪可以被说成是激情犯罪,或者情急之下的犯罪”陈和华.冲动犯罪: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政法丛论.2014,2:87-95.[美]迈克尔·赫·斯通.剖析恶魔.晏向阳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三)冲动犯罪的特征1.犯罪行为的特征首先是情绪性。冲动犯罪属于情绪型犯罪,其行为的发生是在激情的支配下发生的,且这种激情属于消极维度。当受害者的某些行为对犯罪行为人造成了强烈刺激,行为人的情绪会达到异常亢奋或激烈的状态,进而由于理智被情绪占据而产生强烈的犯罪冲动,这也是冲动犯罪与其他犯罪行为的重要区别。以本文中论述的“药家鑫案”为例,药家鑫在交通肇事后之所以选择采用残忍手段将被害人张妙杀害,是由于张妙记车牌号的行为对其产生刺激,使其在当时的应激状态下伴随有强烈的恐惧、震怒等情绪,进而产生犯罪行为。其次是突发性。冲动犯罪的突发性,体现在其发生是没有预谋的。区别于其他有明确的犯罪目的、犯罪目标、作案手段和作案工具的故意犯罪,冲动犯罪没有特定的犯罪目的,一般是某种情境下受到某种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将刺激发出者作为犯罪目标。通常情况下其作案工具为随身携带或可随手取到的物品,且作案手段比较残忍。以本文中论述的“药家鑫案”为例,药家鑫并未预谋杀害张妙,是由于其在撞倒张妙后由于张妙的记车牌行为使其临时起意,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其杀害,一念之差导致犯罪。再次是暴力性。由于冲动犯罪的情绪性,使这类案件在发生时会带有情绪宣泄,因此其作案手段通常比较残忍,伴随着情绪表达的成分,即激情释放。这使冲动犯罪只要发生便是暴力性犯罪。以本文中论述的“药家鑫案”为例,药家鑫在撞到张妙后使用匕首在其胸侧、腹侧和背侧连刺数刀,造成其多处器官破裂出血而身亡,手段极为残忍,体现出了明显的暴力性。最后是短暂性。冲动犯罪也被称为激情犯罪,而激情是“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体验”,即冲动犯罪在受到消极刺激后会迅速爆发情绪,并在接下来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立刻实施犯罪行为。也就是说,冲动犯罪是一种“闪电式”犯罪,发生快,结束也快。以本文中论述的“药家鑫案”为例,药家鑫在发现张妙记车牌的行为后,迅速拿出匕首将其杀害,然后驾车逃离现场,案件发生前后共不超过5分钟。2.犯罪主体的特征首先,冲动犯罪的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其行为并非全部受理智的控制,更多的是受到情绪的控制。何初贵.论激情犯罪心理.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7(2):27-29.何初贵.论激情犯罪心理.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7(2):27-29.其次,冲动犯罪具有突发性,即无预谋性。也就是说冲动犯罪的发生并没有进行详尽的计划,仅是由于犯罪主体受到环境中消极信息的刺激而在当下的情境中产生犯罪行为。这使冲动犯罪的主体相较于其他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案件的犯罪主体具有更小的社会危害性,在犯罪后更容易忏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积极进行改造,回归社会后再次产生犯罪行为的几率也更小。(四)冲动犯罪的分类1.根据心理特征分类这里所说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指犯罪主体与被害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犯罪主体和被害者之间是否先前相识、是否存在恩怨,可将冲动犯罪分为突发型冲动犯罪和积蓄型冲动犯罪。突发型冲动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和被害者之间先前并不相识,也没有任何恩怨,完全是受到某一特定消极情境的刺激而导致犯罪主体的情绪被高度唤醒,处于激情状态而实施的犯罪行为。本文中所论述的“药家鑫案”便属于这一类型。积蓄型冲动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和被害者之间先前便已相识,且早有矛盾,但并没有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想法。而后在某种特定情境中,犯罪主体受到来自被害者的消极刺激而突然爆发犯罪想法,并实施犯罪行为。“马加爵案”便属于这一类型的犯罪。2.根据主体表现分类这里的主体表现是指犯罪主体是主动攻击还是被动防卫攻击。根据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中的主动性,可以将冲动犯罪分为主动攻击型冲动犯罪和被动防卫型冲动犯罪。主动攻击型冲动犯罪是指当犯罪主体在某一消极刺激情境中或受到来自被害者的消极刺激后而产生高度情绪唤醒导致的犯罪行为,既可能是冲动型突发犯罪也可能是积蓄型冲动犯罪。被动防卫型冲动犯罪是指由于被害人的某些行为对犯罪主体造成了伤害,激惹到犯罪主体导致其进入激情、行为不受理智控制的阶段,进而实施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可能是由于过度正当防卫造成的。3.根据犯罪诱因分类这里的犯罪诱因是指引起冲动犯罪的消极刺激事件。近年来,法学家根据不同的犯罪诱因,将冲动犯罪分为家庭暴力型冲动犯罪、情感变故型冲动犯罪和纠纷引起型冲动犯罪。其中,家庭暴力型冲动犯罪通常发生于女性刑事犯罪,女性因无法忍受长期家暴行为而在某一个时间点爆发,导致冲动犯罪。家庭暴力型冲动犯罪大多属于积蓄型冲动犯罪。情感变故型冲动犯罪和纠纷引起型冲动犯罪在社会上发生更为普遍,通常是由于很小的情侣分手或邻里之间的口舌之争之类的事件引起。这两类犯罪既可能属于突发型冲动犯罪,也可能属于积蓄型冲动犯罪。4.根据犯罪主体的生理状况分类袁琳.激情犯罪与刑事责任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袁琳.激情犯罪与刑事责任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这里所说的犯罪主体的生理状况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根据犯罪主体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可将冲动犯罪分为生理性冲动犯罪和病理性冲动犯罪。生理性冲动犯罪是指犯罪主体自身不存在器质性病变,是由于受到消极刺激而产生冲动行为,是我们讨论最为普遍的一种犯罪行为。病理性冲动犯罪的犯罪主体通常在生理机能上存在器质性病变,例如癫痫、脑内伤等。犯罪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处于无意识状态,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犯罪行为经由精神鉴定后可不负相应刑事责任。(五)冲动犯罪的构成要件1.客观要件冲动犯罪具有暴力性,其结果通常被定性为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但相比起普通的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冲动犯罪还具有以下客观要件辛静.论激情犯罪.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辛静.论激情犯罪.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程晓丽.激情犯罪的判定及其刑事责任分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第一,诱因条件。冲动犯罪并非平白无故的发生,是由于犯罪主体受到了某种情境或某一个体的消极刺激(例如对犯罪主体的辱骂等)而处于激情状态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诱因是冲动犯罪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犯罪动机产生的唯一诱发因素。假如没有消极刺激情境或产生消极刺激的个体,那么冲动犯罪几乎不可能发生。例如“药家鑫案”中被害人张妙在被撞倒后记车牌号的行为对药家鑫来说便是消极刺激,是导致其实施冲动犯罪行为的诱因条件。第二,犯罪主体条件。这主要涉及到犯罪主体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因素。近年来对冲动犯罪的数据统计显示,冲动犯罪的犯罪主体大多处于社会底层,受教育程度低,很多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收入低微。这容易使其产生不平衡心理,对社会感到不满,从而引发报复性犯罪行为。此外,在专制型家庭中长大的个体,性格孤僻偏激,暴躁易怒,在相同的情境中也更容易实施犯罪行为。本文中探讨的药家鑫便是成长在一个专制型家庭中,他不敢违逆父母的决定,总是活在担忧与恐惧中,害怕受到父母的责罚,因此在被害人张妙记车牌号时,他担心会受到父母的惩处才会对张妙痛下杀手,这是导致其实施冲动犯罪行为的主体条件。第三,受害者条件。冲动犯罪中的受害者条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受害者本身就是消极刺激的发出者。正是由于受害者所发出的消极刺激,导致犯罪主体情绪亢奋进入激情状态,行为不受意志控制而产生犯罪行为。这种条件下受害者是确定的。例如“药家鑫案”中的受害者张妙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是受害者与案件无关。犯罪主体在某种情境中受到消极刺激,对与刺激情境无关的个体展开攻击行为,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例如,美国幼儿园枪击案件便属于这一类型。第四,时间条件。冲动犯罪具有时限性,是在犯罪主体受到消极刺激后迅速爆发的犯罪行为,前后间隔时间非常短暂,即“当下爆发情绪,立即实施犯罪行为”。如果犯罪主体在情绪爆发后并没有立刻对受害者产生攻击行为,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对被害者实施加害行为,这便只能认定为一般的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而不属于冲动犯罪。2.主观要件冲动犯罪的主观要件通常是是指犯罪主体在发生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即犯罪主体处于冲动状态。处于冲动状态下的个体,其行为不受意志的控制,认知能力较平时有一定程度的减弱,或完全丧失正常认知能力,无法意识到其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绝大多数冲动犯罪的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处于正常状态,由于受到某种消极刺激而处于冲动状态,进而在激情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当犯罪行为实施结束后,犯罪主体恢复至正常状态,会对其行为产生懊恼、后悔和自责的情绪,有时甚至企图自杀来弥补自己的行为。本文中所论述的药家鑫,原本处于正常状态驾驶轿车在路上行驶,由于意外撞到被害人张妙,又因为张妙记车牌的行为导致药家鑫处于激情状态,进而对被害人实施残忍的犯罪行为。当药家鑫平静后,由于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在父母的陪同下自首。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犯罪主体心理状态的变化,符合构成冲动犯罪的主观要件。(六)冲动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1.冲动型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一词在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明确定义,法学家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定义也各有看法,但综合种种学说,我们认为,刑事责任能力本质上属于一种行为能力,且是刑法领域内的一种行为能力。孙大明.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研究——以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及其疑似者为对象.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例如,我国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从这一法条可以看出,我国对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主要取决于行为人是否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即行为人是否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倘若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有辨认和控制能力,我们认为其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不需要对其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例如未满1孙大明.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研究——以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及其疑似者为对象.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有关刑事责任的相关理论目前,有关刑事责任的相关理论共有三种:人格责任理论、自由意志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孙加奇.激情犯罪探析——以行为人人格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孙加奇.激情犯罪探析——以行为人人格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人格责任理论认为,“行为人主体的人格及其表现的行为是责任的基础”,即行为人由于其某种行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人格的影响。我们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时,不仅要考虑其行为,还要考虑其人格以及案发时环境的影响。该理论在认定刑事责任能力时更多的结合了心理学角度的判断标准。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行为人主体具有自由意志,“责任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如果没有自由意志,就无须承担责任”。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可以根据自己的一直自主选择是否实施该行为,只要犯罪主体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么在其实施了犯罪行为后,就说明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需要对其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若由此观点来对实施冲动犯罪行为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进行认定,那么冲动犯罪的犯罪主体如果在实施犯罪行为中并没有自由意志,即并非自己做出的选择,则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理性选择理论是由犯罪学家罗纳德·克拉克等人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理性的个体,个体在实施某种行为时会对其行为后果的得失进行全面考虑,然后做出理性选择。犯罪主体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也是其对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对自己带来的得失理性分析后实施的,包括冲动犯罪,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某些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即表现出“有限理性”。该理论承认个体是理性的个体,但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有限理性”的状态,其对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偏向于理性或有限理性的犯罪主体均应当承担与其犯罪行为相对应的法律责任。3.冲动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目前,我国刑法并没有对冲动犯罪进行明文规定,因此在冲动犯罪的刑事责任认定上并没有成文法条作为审判依据。但是,通过人民法院对各类冲动犯罪案件的审判结果,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是何种理由何种类型的冲动犯罪,只要实施,便需承担刑事责任。部分学者认为,冲动犯罪的犯罪主体在激情的支配下,完全或部分丧失了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其行为不受意志的制约,才会实施冲动犯罪这一非理性行为,因此可以酌情减轻处罚,尤其是在被害人便是消极刺激发出者的情况下。但这种观点应当根据具体案件具体判断。以本文中所论述的“药家鑫案”为例,药家鑫的确实施了冲动犯罪,直接原因是被害人张妙记车牌号的行为对其产生了消极刺激。根据上述理论,药家鑫可以以此减轻处罚吗?很显然是不可以的。被害人张妙的生命健康权已经受到了非法侵害,其行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力,而药家鑫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犯罪行为才对被害人实施了二次侵害,因此药家鑫所实施的冲动犯罪完全没有能够减轻处罚的理由。故综上所述,无论何种冲动犯罪,只要是由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便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可根据案件事实酌情减轻处罚。二、冲动犯罪产生的原因(一)冲动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1.人格因素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等,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等特点。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所面临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关系、父母教养方式都会对个体产生长远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差、社会地位低下、父母之间充满矛盾、对子女采用专制型、溺爱型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均容易使个体成为冲动犯罪的犯罪主体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消极社会环境、消极社会信息和不良交友的影响于久珠.激情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曾提出观察学习的理论,即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行为产生的结果来习得自己的行为模式于久珠.激情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二)冲动犯罪产生的直接原因王亚妮,周丽.情绪型犯罪的分析与思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88-106.王亚妮,周丽.情绪型犯罪的分析与思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88-106.消极情境或环境中的消极刺激是冲动犯罪产生最直接的原因。消极环境是指冲动犯罪案件发生的犯罪现场,即案发现场的环境自身或其中存在极大的消极刺激。犯罪主体由于受到环境刺激而进入激情状态,产生犯罪行为。例如前文中所论述的纠纷引起型冲动犯罪,邻里之间若发生多次口角或争吵,在某一次的争吵中其中一方便极有可能产生犯罪行为,即“善良的人和凶残的杀人犯之间可能只有一步之遥”。环境中的消极刺激主要是指被害人的行为,即冲动犯罪中被害人的所作所为对犯罪主体产生了极大刺激,使其进入激情状态,进而导致自己的行为不受控制。本文中所论述的“药家鑫案”发生的直接原因便是由于药家鑫受到被害人行为的刺激,即被害人张妙记车牌号的行为,才导致后面犯罪行为的产生。三、情绪调节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没有统一看法。目前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由激情、应激和心境三部分组成,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社会功能。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愿望或需要时,能够引起积极、肯定的情绪,例如在生活中遇到知己所感受到的欣慰;而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愿望或需要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例如亲人过世所引起的悲伤。(二)情绪调节的概念情绪调节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个体的情绪在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等方面产生改变,进而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情绪调节可分为具体情绪的调节、唤醒水平的调节和情绪成分的调节。1.具体情绪的调节具体情绪的调节是指个体对在某一特定情境下所产生的的某种情绪的调节,多数为消极情绪的调节,有时也适用于积极情绪。例如,当个体由于受到攻击而感到愤怒时需要通过情绪调节来克制自己的行为避免冲动,当取得好成绩时也需要克制自己的喜悦以免影响其他人的情绪。以“药家鑫案”为例,在他将张妙撞倒后,应当调节自身的恐惧情绪,及时将被害人送到医院而不是选择将其杀害。2.唤醒水平的调节唤醒水平主要调节的是个体的高、低唤醒度。先前研究表明,过高程度的唤醒对个体的认知会起瓦解和破坏作用,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冲动犯罪的发生便是由于犯罪行为者的情绪受到了高唤醒,激情在情绪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因此,唤醒水平的调节主要是削弱或去除正在体验的消极情绪,激活所需要的积极情绪,既包括抑制过程,也包括增强过程。在“药家鑫案”中,当交通事故发生后,药家鑫应当调节自身情绪的唤醒程度,降低恐惧与愤怒,抑制自己的冲动情绪。3.情绪成分的调节情绪成分的调节不仅包括情绪系统各个成分的调节,也包括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的调节。情绪系统的调节主要指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的调节。例如,当个体在某一情境中体验着痛苦情绪时,会通过回避这一消极情境来对情绪进行调节。(三)情绪调节的策略1.回避和接近策略回避和接近策略有时也称为情境选择策略,个体可以通过远离消极刺激情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情境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当个体在当下情境中体验着愤怒情绪时,可以通过回避该情境来减弱自己的消极情绪。2.控制和修正策略控制和修正策略是通过对刺激情境中的不利刺激事件进行调节和改变来实现情绪调节的。当个体使用该策略进行情绪调节时,会通过一定方法来控制情境,改变不利刺激事件的进程或结果,进而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例如,当个体在考试临近时体验着焦虑情绪时,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对该情境进行控制,通过取得良好的成绩来改变事件结果,从而实现情绪调节。在“药家鑫案”中,药家鑫可以选择救助被害人而不是放任其自身自灭或选择将其杀害这样残忍的手段来改变事件的进程和结果,从而达到情绪调节并预防冲动犯罪行为发生的目的。3.注意转换策略注意转换策略又可以分为分心和专注两种策略。分心是指个体将当下的注意力集中于与情绪无关的方面,或者是将注意从当下消极刺激情境中转移开。例如,在团队合作中当有成员无理取闹使你体验到愤怒情绪时,可以选择与团队中其他成员交流,将注意力从消极刺激发出者身上转移开来调节情绪。专注则是指个体将注意力长时间的集中于情境中的某一方面,从而进入一种自我维持的卓越状态。例如,当你在嘈杂的环境中感到烦躁时,可以将注意集中于当下正在从事的活动,以此来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得到调节。4.认知重评策略认知重评也称为认知改变,是指个体通过改变自身对刺激情境或刺激事件的认知或评价来进行情绪调节的一种策略。认知重评策略需要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改变,可以使个体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消极刺激和负性情绪,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例如,当学生在面临高考感到紧张焦虑时,可以告诉自己这是一次平常考试,改变对其重要性的认知,从而对由于考试引起的消极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在“药家鑫案”中,当药家鑫看到被害人张妙记车牌号的行为时,可以通过改变自身对这一行为的认知来抑制恐惧情绪,进而调节情绪、控制行为,抑制冲动犯罪行为的发生。5.表情抑制策略表情抑制策略是指个体通过一定意志努力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表情,从而通过抑制表情来抑制情绪的产生。例如,当个体处于极度开心的情境中时,可以通过抑制笑容来抑制自己过于喜悦的情绪。该策略对过度的积极情绪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但无法降低消极情绪所带来的负性体验。6.合理表情策略合理表情策略也被称为情绪转换策略,是指个体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表现出适当的表情,是情绪调节最重要的策略。例如,在面对上级时,即使已经处于非常愤怒的状态,也不能直接表现出来,仍然要保持平静的状态。四、冲动犯罪的预防(一)个人角度的预防前文中曾论述过,人格因素是冲动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从个人角度预防冲动犯罪,首先要培养健康、宽容、乐观的积极人格,而不是冷漠、多疑、敏感的消极人格于久珠.激情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于久珠.激情犯罪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其次,要提高自我对认知的控制能力。冲动犯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犯罪主体在消极刺激的作用下完全或部分丧失了认知能力,其行为不受意志的控制而导致的。通过提高个体自身的认知能力,使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明确预期,同时提高个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进而减少冲动犯罪的发生几率。再次,要学会采用合理的情绪调节策略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绝大多数冲动犯罪的产生是由于犯罪主体无法合理的宣泄情绪而造成的,学会采用合理的情绪调节策略是减少冲动犯罪产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来说,除了前文中所论述的六种情绪调节策略外,Gross还提出可以通过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和人际调节等方法对情绪进行合理调节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齐娜娜,罗晓芳,王强.情绪调节策略对青少年激情犯罪的预防作用——基于Gross情绪调节过程理论.社会学研究.2014,390(9):3,5.最后,要学会及时调整自身的失衡状态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二)家庭角度的预防从家庭角度预防冲动犯罪的发生主要是通过调整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来实现的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权威型父母为“高要求、高反应”型,对子女有适当高的要求,能够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目标并鼓励其努力实现。他们会限制子女的任性行为,但也不缺乏对于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在这类父母的教养下,个体能够培养出积极、独立、自信等积极人格,也能够在面对消极刺激时采用合理的情绪调节方式。专制型父母为“高要求、低反应”型,对子女有很高的要求,并且以自身的标准来对比,不能接受子女不同的反馈,扼杀子女的个性,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关心与爱护。在这类父母的教养下,个体会形成退缩、自卑、焦虑等消极人格,他们在消极刺激面前更容易受到挫折,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当前困境。溺爱型父母为“低要求、高反应”型,这类父母满足子女一切要求,无论是否合理,总是给予子女无限的爱,很少对子女提出要求。在这类父母的教养下,个体会形成任性、自私、缺乏耐心等消极人格,他们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当受到消极刺激时他们通常会选择使用暴力的毁灭式方法进行处理。放任型父母为“低要求、低反应”型,他们不对子女提出要求,也不会对子女的行为作出反馈,始终保持一种冷漠的态度。在这类父母的教养方式下,个体会形成退缩、消极、自控力差等品质,稍有消极刺激,其行为便不受意志控制,在消极情境中更容易冲动,实施冲动犯罪。因此,要从家庭角度预防冲动犯罪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引导父母以正确的方式教养子女,即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而不是其他三种会培养出消极人格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养。通过正确的教养方式使个体在家庭中能够培养出积极人格,学会合理的情绪表达、调节与宣泄方式,从而减少冲动犯罪的发生几率。(三)社会角度的预防首先,要健全社会道德引导与制约、完善法律体系林露.激情犯罪的社会惩处与法律预防.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林露.激情犯罪的社会惩处与法律预防.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其次,要加强对社会弱势全体的关注与保护。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但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生活在社会底层,不仅有可能受到社会不公或司法不公的待遇,甚至连生命健康权都无法保障。在这种消极情境的刺激下,弱势群体更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冲动犯罪行为。因此,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制亟待健全。我们要保障其基本生活,尽量提高其生活水平,同时在社会建立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机构,专门针对弱势群体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合理的宣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减少其报复社会的冲动犯罪行为的产生。再次,要发挥新闻媒体等舆论的宣传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心理学中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曾提出观察学习理论,他认为,当个体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时,会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行为。在社会大环境中,当新闻媒体更多宣传的是社会正能量,会潜移默化的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使个体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不是攻击或犯罪行为,从而达到从社会角度预防冲动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1][美]迈克尔.赫.斯通.剖析恶魔.晏向阳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2]陈和华.冲动犯罪: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