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要想证明下图所示古人类的生活情景,最可靠的证据应来自A.学者推断 B.史书记载 C.影视作品 D.考古发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古人类用火场景想象图可得出最可靠证据应来自考古发掘,考古挖掘是第一手资料,D项正确;学者推断、史书记载、影视作品都是第二手资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2.黄河与长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早生活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农耕居民代表是()A.北京人 B.半坡人 C.河姆渡人 D.大汶口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今天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B项符合题意。A项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C项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D项大汶口人生活时间晚于半坡人。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3.“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家,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A.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B.阶级分化的出现C.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答案】B【解析】【详解】据“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可知,随葬品随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出现不同,反映了阶级分化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原始手工业的产生,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所示卡片的内容应是()学习卡片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A.远古人类 B.史前社会 C.早期国家 D.战国七雄【答案】C【解析】【详解】据卡片内容和所学可知,夏朝是我国的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C项正确;远古时期没有产生国家,排除A项;史前时期没产生国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5.周初建立了71个诸侯国,其中武王的兄弟有15个,同姓(姬姓)亲属有40个。可见,当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部落首领 B.有功之臣C.同宗亲属 D.商朝贵族【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其中分封的对象是王室、功臣和先代贵族等。材料“武王的兄弟有15个,同姓(姬姓)亲属有40个”可见,受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宗亲属,C项正确;部落首领不是西周时期分封对象,排除A项;功臣和商朝贵族不符合材料中“同宗亲属”特点,排除B和D项。故选C项。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下列中华文化符号中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A.青铜器B.瓷器C.丝绸D.甲骨文【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加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D项符合题意。ABC反映的是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点睛】“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7.商代晚期的四羊方尊边角都铸有纹饰,羊角事先铸成,然后配置在羊头陶范内,再合范浇铸。这反映了()A.青铜铸造规模宏大 B.青铜工艺技术高超C.手工艺品种类丰富 D.青铜器是王权象征【答案】B【解析】【详解】“羊角事先铸成,然后配置在羊头陶范内,再合范浇铸”表明了四羊方尊的铸造方法,体现了青铜工艺技术高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四羊方尊的铸造方法,体现不出青铜铸造规模宏大,排除A项;一件青铜器体现不出手工艺品种类丰富,排除C项;题干不是强调四羊方尊作为礼器的地位,而是铸造技术高超,排除D项。故选B项。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下列孔子的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A.温故知新 B.不耻下问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C项正确;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属于学习方法,排除AB项;因材施教属于教学方法,排除D项。故选C项。9.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增强了,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上述文字阐述了商鞅变法的A.原因 B.内容 C.目的 D.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秦国的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增强了,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可见题干材料重点阐述了商鞅变法的结果或成效,即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来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或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10.战国时期,学术分裂,百家蜂起,各家都以自己的见解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见解。这一局面的出现()A.严格规范了民众的言行 B.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C.限制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战国时期,学术分裂,百家蜂起,各家都以自己的见解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见解。这一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带来的影响,排除。故选D项。1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由来直接得益于()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商鞅变法的实施C.秦朝统一的完成 D.都江堰的修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被称为“天府”的是成都平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原因是修建于成都附近岷江上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D项正确;铁犁牛耕的推广、商鞅变法的实施、秦朝统一均与“水旱从人”的水利工程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如图所示,该思维导图反映出秦始皇施政措施的作用是()A.加速统一进程 B.巩固国家统一 C.加强经济管理 D.加强文化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经济管理;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文化控制;在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在交通方面,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得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又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因此题干思维导图反映出秦始皇施政措施的作用是巩固国家统一,B项正确;题干思维导图是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不是加速统一进程,排除A项;加强经济管理是统一货币,度量衡的作用,排除C项;加强文化控制是统一文字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3.秦简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设县……”。这一措施A.开创我国地方行政模式 B.巩固分封制C.显示了皇帝独尊的地位 D.确立了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设县”体现了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郡县制开创了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A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郡县制是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与显示皇帝独尊的地位无关,排除C项;战国时期出现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A项。14.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应联想到()A.陈胜、吴广起义 B.牧野之战C.楚汉之争 D.秦灭六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关,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久,起义军攻占陈县,陈胜在陈县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A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汉朝而告终,排除C项;秦灭六国之战是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15.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时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在此情形下,汉武帝()A.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B.释放奴婢,减轻刑罚C.合并郡县,裁剪官员 D.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D项正确;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是汉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是汉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面图片“⭐“处应该填写的关键词是()A.秦朝建立 B.西汉建立 C.东汉建立 D.西晋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光武中兴、戚宦乱政、黄巾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史实都发生在东汉时期,所以“★“处应该填写的关键词是东汉建立,C项正确;ABD项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BD项。故选C项。17.汉初,已有布鞋,而文帝依旧穿着草鞋上殿办公;他在位20多年,园林车骑都没有增加。这表明汉文帝A.劝课农桑 B.减轻赋役C.以法治国 D.力行节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初,已有布鞋,而文帝依旧穿着草鞋上殿办公;他在位20多年,园林车骑都没有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D项。18.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A.176年B.177年C.226年D227年【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汉是公元前202年建立的,而刘秀称帝是在公元25年,也就是公元后的25年,按公元前202至公元前1年计算是201年,公元后是25年,加起来是226年。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9.“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A.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B.政权迅速土崩瓦解C.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强 D.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外戚”、“宦官”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因此指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权迅速土崩瓦解、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强,排除BC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主要原因是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旁落等,而且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0.中药“清肺排毒汤”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方由《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经典方剂优化而成。《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迁【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B项正确;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排除A项;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并运用其进行了各种手术;还创立了“五禽戏”,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21.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权管辖最早开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玄奘西行 D.丝绸之路的开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权管辖,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丝绸之路开辟均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22.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日常用语中时常有佛教词汇出现。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这反映了佛教的传入()A.扩大了汉语的影响 B.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C.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D.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刹那”“一念”“弹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语言的变化发展,许许多多佛教词汇的概念意义得以引申发展,成为了中国人的一般用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因此材料反映了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C项正确;扩大了汉语的影响,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23.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A.印刷术 B.造纸术 C.司南 D.火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蔡侯的恩惠”并结合所学可知,蔡侯指的是蔡伦。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B项正确;印刷术发明者是北宋毕昇,排除A项;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排除C项;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24.从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官渡之战,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各地群雄并起 B.经济持续发展 C.民族不断交融 D.走向局部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官渡之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可得出历史发展趋势是走向局部统一,D项正确;各地群雄并起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持续发展,排除B项;民族不断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下图①处的政权是A.西晋 B.东晋 C.北魏 D.北齐【答案】B【解析】【详解】由图可知北方是十六国时代,与十六国并存的是东晋,B项正确;西晋是统一王朝,排除A项;北魏与北齐都是北朝时期与南方宋、齐、梁、陈并存的,排除CD项。故选B项。26.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先进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故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故D符合题意;统一黄河流域、开发江南经济、笼络守旧势力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27.“南明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中的“南朝”他包括四个王朝,正确的是()A.宋,齐、梁、陈 B.宋、齐、是、聚C.宋、程、梁、陈 D.宋、晋、楚、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资历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健康,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8.“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文的“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发展。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9.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此书是()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齐民要术》是国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观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了此书。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排除B项;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排除C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排除D项。故选A项。30.以下书法作品,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东晋行书《兰亭集序》②曹魏指书《宣示表》③秦朝小篆《峰山小篆》④汉代隶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东晋存在时间从317年至420年;②魏国(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③秦朝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④汉代一般指汉朝。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所以按照时序应该是③④②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这个人奔波了一生,去过匈奴,去过西域,他没有率领过千军万马,却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东方的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及铸铁、凿井技术等西传,西方的良马、玻璃、宝石以及石榴、苜蓿等物品也传入东方: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帝国之间有了间接的经贸文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二卷》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这个人”所指的历史人物。(2)小史同学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外经济交流之路”,你是否同意小史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张骞。(2)同意;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的经济贸易往来,将东方的丝织品、工艺品等商品传入西方,将西方的宝石、物种等特产带进东方,对中国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贸易往来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不同意;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交流之路,联通了东西方的商业贸易往来,还是中外文化交流之路,将中国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方,将佛教文化等沿线各国的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这个人奔波了一生,去过匈奴,去过西域,他没有率领过千军万马,却用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东方的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及铸铁、凿井技术等西传,西方的良马、玻璃、宝石以及石榴、苜蓿等物品也传入东方: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帝国之间有了间接的经贸文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在前往西域的途中,张骞被匈奴抓住,在被扣留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继续西行,历尽艰险到达大月氏,此时,大月氏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是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逐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通后,东方的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及铸铁、凿井技术等西传,西方的良马、玻璃、宝石以及石榴、苜蓿等物品也传入东方。故材料中“这个人”所指的历史人物是张骞。【小问2详解】同意:小史同学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外经济交流之路”,我同意小史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的经济贸易往来,将东方的丝织品、工艺品等商品传入西方,将西方的宝石、物种等特产带进东方,对中国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贸易往来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不同意:小史同学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外经济交流之路”,我不同意小史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交流之路,联通了东西方的商业贸易往来,还是中外文化交流之路,将中国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方,将佛教文化等沿线各国的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沟通与交流。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摘自人教版历史上册材料三: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役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一一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偶生》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就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可,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摘自《风凰网》(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王扫六合”的事件。(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社会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所学如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始皇失收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答案】(1)秦灭六国。(2)诸侯国权力过大;推恩令。(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刑罚苛刻,引起人民的反抗,最终被推翻,使得秦二世而亡。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靠儒家学说巩固政权和统治。(4)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统一六国的战争,秦军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故“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灭六国。【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诸侯国权力过大,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役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思想”的措施是焚书坑儒;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刑罚苛刻,引起人民的反抗,最终被推翻,使得秦二世而亡。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靠儒家学说巩固政权和统治。【小问4详解】依据材料四“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就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可,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发,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以福建为例,“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的移民传说。——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东晋政府在江南建立了许多侨州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编役的权利。到梁代,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编自《宋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移民传说”现象形成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晋统治者对待南迁人民的态度。(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简述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1)原因:中原战乱频发。(2)态度:建立侨州郡县;给南迁人民免除徭役。(3)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江南战乱少,社会秩序安定③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4)因素:①统治者的重视②恰当的经济政策③人口的增长④先进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使用。【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中原战乱频发,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和所学知识,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发导致北方人口南迁,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