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希望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1页
周口市希望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2页
周口市希望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3页
周口市希望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4页
周口市希望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希望中学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本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译: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之后隋文帝于589年A.定都长安,发展经济 B.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C.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可得出之后隋文帝于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C项正确;581年定都长安,排除A项;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在隋文帝即位后,排除B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2500年来,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班璨文明。大运河开凿于春秋秋时期,完成于隋朝。关于隋朝大运河,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B.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C.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D.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大水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表述正确,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3.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武则天劝农桑、薄赋敛、省力役;开元年间,唐玄宗锐意改革,选用贤才,兴利除弊,发展农业。这些史事共同说明()A.农业的持续发展 B.唐朝兴盛的原因C.唐朝兴衰的过程 D.藩镇割据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体现的是唐太宗的民本思想。材料“武则天劝农桑、簿赋敛、省力役”体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材料“唐玄宗锐意改革,选用贤才,兴利除弊,发展农业。”最终出现了开元盛世,唐朝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因此,材料描述的是唐朝兴盛的原因,B项正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体现的是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农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唐朝兴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而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4.“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这表明唐玄宗()A.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B.整顿吏治,裁减人员C.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前期勤政,后期腐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勤政爱民,任用贤能。根据材料“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任用奸臣,统治腐败。因此,唐玄宗统治前勤政,后期腐化,D项正确;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只适合唐玄宗统治前期,排除A项;整顿吏治,裁减人员,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5.唐朝时女子骑马出游、打猎、拔河、打球、下棋等活动非常普遍。下图是唐朝妇女正在打球。图片能够体现唐朝()A.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D.多姿多彩的文学成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精神风貌,C项正确;AB两项图片无体现,排除AB两项;D项图片仅为绘画艺术,不能体现文学多姿多彩,排除D项,故选择C项。

6.唐代诗人王建的《凉州行》中云:“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对以上诗句所反映的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A.“蕃人”都学习耕作技术 B.全国人民都学习“胡乐”C.曲辕犁耕作技术盛行全国 D.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洛阳家家学胡乐”可得出唐朝时期,汉与吐蕃互相学习借鉴,D项正确;“蕃人”都学习耕作技术、全国人民都学习“胡乐”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AB项;曲辕犁耕作技术盛行全国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7.杜诗、颜字,加上韩愈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杜诗、颜字、韩文是影响深远、至今犹然的艺术规范。选自《美的历程》)文中的“颜字”是代指A.李白 B.杜甫 C.颜真卿 D.欧阳询【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自创“颜体”,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因此“颜字”是指颜真卿,C项正确;李白和杜甫是唐朝的诗人,排除AB项;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8.下列图片是唐代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货币。它们共同反映出唐代()A.货币样式多样 B.中外贸易繁荣 C.币制管理混乱 D.外商财力雄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日本的和同开珎”、“东罗马的金币”、“波斯的银币”可得出唐代与日本、东罗马、波斯等地都有交往,他们的货币流通到了中国。说明了唐代的中外贸易繁荣,B项正确;图片中的货币都是外国的货币,不能反映出唐代货币样式多样和币制管理混乱,排除AC项;题干只涉及外国货币的样式,没有提及数量,无法说明外商财力雄厚,排除D项。故选B项。9.“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在唐朝政府机构中也有不少的外国人供职。”这反映了()A.唐朝完善合理的政治制度 B.唐政府大力招揽外国人才C.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D.唐政府十分注重教育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肺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长安的太学里有为数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在唐朝政府机构中也有不少的外国人供职。”可见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不仅设有专门的机构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还允许外国人来华学习交流、担任官职等等,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对外关系而非政治制度,排除A项;题干不仅反映了唐政府允许外国人在华担任官职,而且还允许外国人来华交流学习、接待外国使节和宾客等,排除B项;题干的主旨是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关系,没有凸显唐朝教育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0.杜甫诗《无家别》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干“杜甫”“《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结合所学可知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开元盛世”属于唐朝的盛世局面,排除A项;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造成的局面,排除C项;黄巢起义在安史之乱之后,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项。故选B项。11.南宋时《朱子语类》中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记述:“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据此可见北宋政治制度A.旧弊虽除但新弊又渐生 B.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C.成效符合宋初君臣构想 D.分化兵权导致地方财政困难【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意思是:本朝(北宋)借鉴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于是夺取藩镇的权利,把兵权、财权收了,赏罚刑政也收归中央,这样州郡就日益变弱了;导致靖康之役中,敌人骑兵所到之处,宋朝都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消除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弊端,把军权、财权、行政权等都收归中央所有,北宋过分集权,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浩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由此导致北宋的积贫积弱。所以导致了北宋“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A正确;“州郡遂日就困弱”反映了北宋制度没有使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B排除;“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排除;分化兵权导致地方军事实力下降,与财政困难没有直接关系,D排除;故选A。12.学者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各抒己见。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A.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较逼真可信B.钱穆的《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D.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两人对王安石的评价不一致,但都只是个人的说法,因此孤证不立,因此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D项正确;一手史料并不一定可信,排除A项;二手史料有也价值,因此不能以此判断其价值高低和结论的好坏,排除B项;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与历史真相的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13.两宋时期众多民族政权并立,无论是北方的辽、西夏、金,还是西南的大理,大都使用汉字或者仿用汉字,仿照宋朝的官制,推崇儒学,实行科举。虽然与宋朝发生战争,但贸易往来十分紧密。这些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宋朝经济实力强大 B.宋朝具有文化魅力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D.统一的因素在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虽然与宋朝发生战争,但贸易往来十分紧密”,此外,经济是基础,北方政权多学习宋朝,由此可知,本质上反映出宋朝经济实力的强大,故选A项;宋朝文化魅力是显著的,但无法从本质上说明北方政权学习宋朝的原因,故排除B项;民族隔阂无法真正消失,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政权交替频繁,这无法说明统一的因素在发展,故排除D项。14.“12世纪时,有个朝廷本想借他国的势力收复失地,结果引狼入室,把自己的两个皇帝坑进去,被俘成囚,客死异乡。”材料中的这两个皇帝是()A.宋太祖、宋太宗 B.宋真宗、宋徽宗C.宋徽宗、宋钦宗 D.宋钦宗、宋高宗【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5.下列诗词中,最能够反映南宋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心态的是()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意思是: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只管享受生活,把杭州看成了汴州。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C项正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杜甫对唐朝开元盛世局面的描述,排除A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对三国时期战争的描述。排除B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报国情怀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16.西汉至隋代,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分布在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宋代时,南方的成都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最高。人口密度分布的变化主要反映了()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国家统一的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密度分布的变化主要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A项正确;商品经济的活跃与人口密度分布不符,排除B项;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人口密度分布无关,排除C项;国家统一的完成与人口密度分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下列一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A.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B.民族政权的并立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纸币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货郞图》是城市中商品交易的表现;《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繁华的场景;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这些都是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D项正确;A项只符合图四,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政权并立和民族间的关系,排除BC项。故选D项。

18.蒙古族统一全国并非易事,利用金和西夏矛盾,先灭西夏;后结盟南宋,灭了金;灭南宋时遭到数次挫折和失败,甚至其大汗也命丧南宋的石炮之下;1279年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如果说元灭西夏、金和南宋是进步的战争,主要是因为()A.当时南宋统治者腐朽无能,政治腐败,财政入不敷出B.结束了较长时期分裂割据,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C.当时南宋兼并土地现象非常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D.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全国王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蒙古族统一全国并非易事、1279年攻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可知,这体现了蒙古统一中国的艰难和曲折,但是,这种统一结束了较长时期分裂割据,利于社会安定,B项正确;材料是说蒙古统一全国的过程,不是说南宋的政治、阶级矛盾和元朝王朝特点,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9.《元史·百官志》记载某机构:“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元朝A.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设立统一的边疆管辖机构C.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D.中原地区和西域联系加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称为宣政院辖地。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军事民政的机关。材料中机构是宣政院,说明元朝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选C;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并非统一的边疆管辖机构,排除B;材料反映元朝设立宣政院,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排除D。【点睛】20.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A.疆域辽阔统一 B.中央集权衰落 C.重视科技创新 D.海外贸易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疆域辽阔统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中不能体现中央集权衰落,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未说明科技创新,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海外贸易的内容,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确立起来。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材料二:唐代的考试制度改成自由竞选,……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种考试制度使得在中国则一切用人,全凭考试和铨叙(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都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即位高至宰相,也有一定的资历和限制,皇帝并不能随便用人作宰相。材料三:科举制度在宋代有重大发展,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儿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概括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这项制度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文明高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进士科的创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答到任意2点)(2)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能凭才学做官,扩大了统治基础,缓和了阶级矛盾;②使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④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解析】小问1详解】标志:根据材料“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确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建立;措施:根据材料“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可知,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根据材料“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可知,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根据材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可知,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二“这种考试制度使得在中国则一切用人,全凭考试和铨叙(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都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即位高至宰相,也有一定的资历和限制,皇帝并不能随便用人作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科举制度制度的影响体现在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能凭才学做官,扩大了统治基础,缓和了阶级矛盾;②使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④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小问3详解】影响:根据材料“科举制度在宋代有重大发展,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儿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文明高度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摘编自《史学集刊》(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的名称,并列举该朝代出现过的一个盛世局面。(2)据材料二,概括“中书省”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行中书省”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历代统治者创立和完善新制度的共同目的。【答案】(1)名称:三省六部制。盛世:开元盛世。(2)职能:中书省直辖“腹里”;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中书省负责监督地方军事。地位:元代的行省制奠定了此后历代省制的基础。(3)共同目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封建统治。【解析】【小问1详解】制度:根据材料“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都是唐朝时期的盛世局面。

【小问2详解】职能:根据材料“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可得出中书省直辖“腹里”;根据材料“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可得出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根据材料“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可得出中书省负责监督地方军事。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元代的行省制奠定了此后历代省制的基础。

【小问3详解】目的:根据“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及所学可知,历代统治者创立和完善新制度的共同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封建统治。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1)材料一中的“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人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2)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主要内容上的变化。材料三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拔河等活动。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3)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原因。【答案】(1)玄奘。《大唐西域记》(2)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主。(3)(任意两点即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民族交融;对外交往活跃;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政策。【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可知材料一中的“伟大僧人”是玄奘。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2)据材料二的“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归纳出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据材料二的“在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可以归纳出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3)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民族交融;对外交往活跃;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政策。24.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曾出现过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宋高宗,年号建炎)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时期谚语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1)材料一、二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在商船上装载什么货物?(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回答两条)【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2)丝绸、瓷器等。(3)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造船业发达和陆上丝绸之路被阻等。【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二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是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小问2详解】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我是当时的商人,我会在商船上装载丝绸、瓷器等货物。【小问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