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PSTC 110-2022 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T-CSPSTC 110-2022 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T-CSPSTC 110-2022 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T-CSPSTC 110-2022 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T-CSPSTC 110-2022 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140CCSP55团体标准T/CSPSTC110—2022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preventioncrackonhydraulicconcretepierwall2022-12-22发布2023-03-01实施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IT/CSPSTC110—2022前言 Ⅲ引言 Ⅳ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符号 33.1术语和定义 33.2符号 44基本规定 45结构与构造设计 45.1基本要求 45.2混凝土材料 45.3结构抗裂设计 55.4防裂构造设计 56原材料 66.1基本要求 66.2水泥 66.3矿物掺合料 66.4骨料 66.5水 76.6外加剂 76.7纤维 87配合比 87.1基本要求 87.2配合比设计 87.3掺入功能外加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07.4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17.5掺入橡胶粉和超缓凝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18制备 118.1基本要求 118.2生产与运输 128.3交货检验 129施工 139.1基本要求 13T/CSPSTC110—202292模板 1393钢筋 1394浇筑 1395养护 1410温控措施 14101基本要求 14102温控方案 15103减轻外部约束 15104最高温度控制 1610.5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 17106施加预应力 18107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 1810.8诱导缝 18109其他 1811监测 1911.1基本要求 19112温度监测 19113应变监测 20114其他监测 2012裂缝观测与处理 20121基本要求 20122观测 20123处理 21参考文献 22ⅡⅢT/CSPSTC110—202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提出。本文件由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扬州水利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市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分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安能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廊坊市水利局水利基建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水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七局集团广州工程有限公司、河海大学、扬州大学、扬州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标准联合咨询中心股份公司。ⅣT/CSPSTC110—2022混凝土因干燥收缩、沉降收缩、自收缩和温度收缩等变形产生的裂缝占80%以上,收缩是混凝土开裂的主要诱因。在总结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预防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文件,旨在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现浇混凝土墩墙产生裂缝。为有效降低现浇墩墙混凝土开裂风险,需要从结构与构造设计、原材料、配合比、制备、施工等多个环节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结构与构造设计旨在降低混凝土温度应力水平,防范应力集中,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通过原材料优选、配合比优化,配制有较低水化热、较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施工环节应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控制结构混凝土温湿度,减轻外部约束。本文件规定了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防治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结构与构造设计:提出了混凝土材料、结构抗裂设计、防裂构造设计等技术要求。b)原材料:提出了配制较低水化热、较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原材料选用基本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c)配合比:提出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配合比参数选择原则,掺入功能外加剂、纤维、橡胶粉和超缓凝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d)制备:提出了混凝土生产与运输、交货检验的要求。e)施工:提出了模板、钢筋以及混凝土浇筑、养护等施工质量控制要点。f)温控措施:提出了混凝土温控方案制定、减轻外部约束、最高温度控制、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施加预应力以及设置后浇带、膨胀加强带、诱导缝等技术要点。g)监测:提出了温度、应变等监测要求。h)裂缝观测与处理:提出了裂缝观测、处理等技术要求。1T/CSPSTC110—2022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给出了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防治的基本规定,规定了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防治的结构与构本文件适用于现浇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的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GB/T200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8076混凝土外加剂GB/T10546在2.5MPa及以下压力下输送液态或气态液化石油气(LPG)和天然气的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规范GB/T14684建设用砂GB/T14902预拌混凝土GB/T18046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18445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T18736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21120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21144混凝土实心砖GB/T23265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短切玄武岩纤维GB/T23445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GB/T23660建筑结构裂缝止裂带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GB5016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367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T50448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49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T50733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51028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GB55008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DL/T5110水电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规范DL/T5144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251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缺陷检测和评估技术规程2T/CSPSTC110—2022DL/T5750水工混凝土表面保温施工技术规范DL/T5787水工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规范JC/T475混凝土防冻剂JC/T901水泥混凝土养护剂JC/T1018水性渗透型无机防水剂JC/T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JC/T2041聚氨酯灌浆材料JC/T2090聚合物水泥防水浆料JC/T2361砂浆、混凝土减缩剂JC/T2551混凝土高吸水性树脂内养护剂JC/T2608混凝土水化温升抑制剂JG/T377混凝土防冻泵送剂JG/T477混凝土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63混凝土用水标准JGJ/T178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317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T/T776.1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第1部分:玄武岩短切纤维JT/T1152裂缝测宽仪JTG/T36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S153水运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JTS/T202-1水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规范JTS/T209水运工程结构防腐蚀施工规范NB/T11011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27水闸施工规范SL191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352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654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SL677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L713水工混凝土结构缺陷检测技术规程SL/T805水工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CBMF19混凝土用氧化镁膨胀剂T/CCPA27现浇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技术规程T/CECS474防裂抗渗复合材料在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T/CECS540混凝土用氧化镁膨胀剂应用技术规程T/CECS848无机水性渗透结晶型材料应用技术规程T/CECS973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T/CECS10001用于混凝土中的防裂抗渗复合材料T/CECS10082混凝土用钙镁复合膨胀剂3T/CSPSTC110—20223术语、定义和符号3.1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墩墙pierwall水闸、泵站、船闸、涵洞、挡土墙等水工建筑物中墩体矿物掺合料混凝土concretewithsupplementarycementitiousmaterials胶凝材料中含有不少于30%的矿物掺合料(含水泥中的混合材)、需要采取较低的水胶比和特殊施工措施的混凝土。[来源:GB/T50476—2019,2.1.21]裂缝控制crackcontrol通过设计、材料使用、施工、管理等措施,防止墩墙结构中产生裂缝或将裂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的技术活动。[来源:JGJ/T317—2014,2.1.5,有修改]入仓温度temperatureofmixtureplacingtomold混凝土拌和物浇筑入仓时的温度。[来源:GB50496—2018,2.1.13,有修改]混凝土表面温度temperatureofconcretesurfacelayer距混凝土表面50mm处的温度。[来源:GB/T51028—2015,2.1.3,有修改]同一时刻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度之差。注:混凝土内部指墩墙断面中心部位。[来源:DL/T5787—2019,2.0.10,有修改]功能外加剂functionaladmixture能改善混凝土体积稳定性或进行温度调控的新型外加剂。混凝土水化温升抑制剂concretetemperatureriseinhibitor掺入水泥混凝土中,可以有效降低水泥加速期水化放热速率,且基本不影响水化总放热量的外加剂。[来源:JC/T2608—2021,3.1,有修改]温控膨胀抗裂剂temperaturecontrollingandshrinkage-compensatingcrack-resistanceagent兼有降低混凝土温升、补偿混凝土收缩的外加剂。混凝土减缩剂shrinkage-reducingadmixtureforconcrete通过改变孔溶液离子特征及降低孔溶液表面张力等作用来减少混凝土收缩的外加剂。4T/CSPSTC110—2022[来源:JC/T2361—2016,3.1,有修改]橡胶粉crumbrubber汽车废轮胎经粉碎得到的具有一定细度规格的粉末。裂缝处理cracktreatment对墩墙中已产生的变形裂缝采取封闭、密封、注浆、表面防水等措施,以消除或减轻其不利影响的技术活动。3.2符号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H:墩墙高度。L:墩墙长度。4基本规定4.1混凝土墩墙裂缝控制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应从设计、材料、施工等环节采取措施预防裂缝。4.2墩墙结构与构造设计应有利于裂缝控制,预估可能发生危及结构安全、耐久性能或正常使用功能的裂缝时,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4.3重要的大体积混凝土墩墙应编制裂缝控制专项方案。4.4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验证和评估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4.5应对墩墙产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原因分析和技术处理。5结构与构造设计5.1基本要求5.1.1墩墙结构设计应执行NB/T11011、SL191等行业标准的规定,选择合理的结构型式,并在墩墙容易开裂的部位采取相应措施。5.1.2大体积混凝土墩墙宜按照GB50496、JTS/T202-1、SL191等标准的规定进行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估算,有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大体积混凝土墩墙宜进行裂缝控制验算。5.2混凝土材料5.2.1混凝土材料应满足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体积稳定性能等要求。5.2.2大体积混凝土墩墙应确定温控指标,有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墙混凝土宜提出低弹模、低温升的要求。5.2.3下列情况之一,经论证可采用混凝土60d或90d龄期的抗压强度作为配合比设计、强度评定及工程验收的依据:a)采用矿物掺合料混凝土,且对现场混凝土实施不少于28d持续湿养护;b)开始承受荷载时间大于90d;c)施工气候条件满足混凝土强度增长条件。5T/CSPSTC110—20225.3结构抗裂设计5.3.1墩墙混凝土应按照GB50496、NB/T11011、SL191等标准的规定考虑温度作用的影响,并提出混凝土收缩控制、温度控制、提高抗裂性能等措施。5.3.2宜控制墩墙长度,伸缩缝间距不宜超过NB/T11011、SL191等行业标准的规定。5.3.3墩墙最大裂缝宽度宜按照表1控制。表1混凝土墩墙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类别水上区水位变化区、浪溅区水下区地下结构内河淡水区0.200.150.200.20沿海海水区0.100.100.150.15严寒地区等特殊情况下尚应符合NB/T11011、SL191的规定。墩墙表面设有专门可靠的防渗面层等防护措施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适当加大5.3.4按照GB50496估算混凝土防裂安全系数小于1.15时,应结合墩墙特点、施工环境,至少采取下述一种裂缝预防措施,且应明确具体技术指标和施工要求:a)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和入仓温度;b)易开裂的部位配置抗裂构造钢筋;c)避免应力集中;d)设置后浇带、加强带、诱导缝,减少分段长度;e)在墩墙根部设置过渡层混凝土、采用吊空模板浇筑法等措施改善墩墙外约束条件;f)采用预应力技术;g)保温、保湿养护措施。5.3.5应注意墩墙混凝土浇筑初期因湿度变化引起的混凝土干缩对裂缝形成的影响。混凝土干缩变化宜由试验确定,初估时可将混凝土的干缩影响折算为10℃~15℃的温降。5.4防裂构造设计5.4.1当温度变化对墩墙有较大影响时,结构防裂构造设计应注意混凝土浇筑初期温度变化对裂缝形成的影响。5.4.2受一边约束的墩墙墙身宜配置水平温度钢筋,其配置符合下列规定:a)墩墙长度L/4~3L/4、距离底板或先浇筑的混凝土H/2高度范围内,宜适当增加水平温度钢筋,墙体每一侧面的温度钢筋配筋率不宜少于0.2%;b)在保持水平温度钢筋配筋率不变情况下宜采取细钢筋密间距的布置方式,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且墙体中下部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c)水平钢筋宜布置在外侧;d)墩墙两端在H/3以下、L/6范围内的两个侧面宜增加抵抗斜向温度剪切裂缝的钢筋。5.4.3受对边或多边约束的结构部位,应配置构造钢筋或采取相应的抗裂构造措施。5.4.4下列形状、刚度突变的部位,应配置防止应力集中裂缝的构造钢筋,或采用圆角、折角等防裂构造措施:b)孔洞的角隅;6T/CSPSTC110—2022c)约束连接的墙体。5.4.5钢筋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宜对保护层采取防裂构造措施。6原材料6.1基本要求6.1.1应根据混凝土所处环境条件、设计使用年限、混凝土性能要求,选用满足混凝土较低用水量、较低水胶比、较低水化热和较高体积稳定性能配制技术要求且经济的原材料。6.1.2原材料进场应检查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并应进行抽样检验。6.1.3有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墙混凝土,可选用纤维、膨胀剂、水化温升抑制剂或减缩剂等减少收缩、降低开裂风险的功能材料。使用新材料时,应对使用环境适应性、水化热、体积稳定性等进行试验验证。6.1.4墩墙根部过渡层混凝土中宜掺入橡胶粉、超缓凝剂和膨胀剂等材料。6.2水泥6.2.1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有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墙混GB/T200、GB50496、SL654等标准的规定;水泥的应用遵守下列规定:a)处于氯化物环境和化学侵蚀环境下的混凝土,水泥中的混合材宜为粉煤灰或矿渣;b)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不宜大于28%;c)水泥熟料中的铝酸三钙(C3A)含量不宜大于10%,其中用于氯化物环境不宜大于8%;d)碱含量(按照Na2O当量计)不宜大于0.6%;e)当混凝土用细骨料的氯离子含量大于0.003%时,水泥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25%。6.2.2水泥进场时应检查水泥品种、代号、强度等级、包装或散装编号、出厂日期等,并应对水泥的胶砂强度、安定性、凝结时间、氯离子含量等进行检验,有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墙混凝土宜对水化热进行检验。6.3矿物掺合料6.3.1矿物掺合料宜采用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等。6.3.2粉煤灰的质量不应低于GB/T1596中F类Ⅱ级粉煤灰的规定;选用F类Ⅱ级粉煤灰时,烧失量不宜大于5.0%,需水量比不宜大于100%。6.3.3粒化高炉矿渣粉的质量不应低于GB/T18046中S95级的规定。粒化高炉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宜在400m2/kg~450m2/kg之间,密度不应小于2.8g/cm3。6.3.4硅灰的质量应符合GB/T18736的规定。6.3.5采用其他品种的掺合料时,应通过试验验证,确认符合混凝土质量要求时方可使用。6.4骨料6.4.1骨料应颗粒洁净、质地均匀、坚硬、级配合理、粒形良好、吸水率低、空隙率小,不应含有风化骨料。应选用能够降低混凝土用水量、提高体积稳定性的骨料。6.4.2粗骨料的质量宜符合GB/T14685中I类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及以下的混凝土可使用Ⅱ类粗骨料;粗骨料的质量同时还应符合SL677的规定,应用遵守下列规定。7T/CSPSTC110—2022a)宜优先选用石灰岩制作的粗骨料,不宜使用石英岩、砂岩制作的粗骨料;未经专门论证不应使用碱活性骨料。b)有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墙混凝土可对粗骨料进行整形、二次筛分加工处理。c)根据粗骨料最大粒径采用连续两级配或连续多级配;单粒粒级石子宜采用两级配或三级配组合成满足要求的连续粒级;亦可与连续粒级混合使用。粗骨料松散堆积空隙率不宜大于43%,表观密度不应小于2600kg/m3。d)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宜符合表2的规定。表2钢筋混凝土中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单位为毫米序号环境作用等级环境类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253035404550≥551I-A、I-B20252531.531.531.54021620252531.531.53V-D、V-E161620202525环境作用等级划分见GB/T50476,环境类别划分见NB/T11011、SL191、SL654。混凝土中掺入合成纤维时,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5mm。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5mm6.4.3细骨料的质量宜符合GB/T14684中I类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及以下的混凝土可使用Ⅱ类细骨料;细骨料的质量还应符合SL677的规定,应用遵守下列规定。a)宜使用细度模数为2.5~3.0的2区中砂,空隙率不宜大于43%,饱和面干吸水率不宜大于b)机制砂不应使用风化的母岩制成;亚甲蓝值不宜大于1.0g/kg;石粉含量按照GB/T14684检验时不宜大于10%,石粉含量按照SL/T352检验时不应大于18%。c)钢筋混凝土用细骨料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2%。6.4.4橡胶粉应质地均匀,不应含有木屑、砂砾、玻璃等杂质,不应含有目测可见的金属丝和纤维颗粒;宜选用颗粒粒径为0.18mm~0.38mm的橡胶粉;其他质量应符合产品企业标准的规定。6.5水6.5.1混凝土拌和用水的质量应符合GB55008、JGJ63、SL677等标准的规定。6.5.2不应使用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中不应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硬化和加速钢筋锈蚀的有害物质。6.6外加剂6.6.1减水剂、泵送剂、早强剂、缓凝剂和引气剂的质量应符合GB8076的规定;防冻剂的质量应符合JC/T475的规定;防冻泵送剂的质量应符合JG/T377的规定;采用其他品种外加剂时,应经试验验证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外加剂使用遵守下列规定:a)宜使用减水率不低于25%的高性能减水剂,且28d收缩率比不宜大于100%,泌水率比不宜大于60%,含气量不宜大于3.0%;8T/CSPSTC110—2022b)混凝土应使用引气剂,且应有良好的微气泡稳定性;c)不同品种外加剂之间以及外加剂与胶凝材料之间应具有良好的相容性。6.6.2有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墙混凝土可掺入功能外加剂,使用遵守下列规定。a)防裂抗渗复合材料的质量和混凝土施工应符合T/CECS474、T/CECS10001的规定。b)水化温升抑制剂的质量应符合JC/T2608的规定,且凝结时间差不宜大于300min,泌水率比不宜大于100%。c)温控膨胀抗裂剂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0.060%。限制膨胀率测试按照T/CECS10082的规定执行。2)初凝之后的24h水化热降低率不应小于30%,7d水化热降低率不应大于15%。掺温控膨胀抗裂剂的水泥水化热降低率测试按照JC/T2608的规定执行。d)根据使用环境和混凝土结构部位,选择混凝土膨胀剂类型。使用膨胀剂时遵守下列规定。1)不应使用氧化钙类膨胀剂。2)使用硫铝酸钙类和硫铝酸钙-氧化钙类膨胀剂时,其质量宜符合GB/T23439中Ⅱ型产品JGJ/T178规定时不应使用硫铝酸钙类、硫铝酸钙-氧化钙类膨胀剂。3)钙镁复合膨胀剂的质量应符合T/CECS10082的规定。4)氧化镁膨胀剂的质量应符合T/CECS540、CBMF19的规定。5)混凝土膨胀剂应单独密封存放,且不应受潮,不应使用有结块的膨胀剂。e)减缩剂的质量应符合JC/T2361的规定。f)减缩型减水剂的质量应符合GB8076中高性能减水剂的规定,且混凝土7d和28d收缩率比均不宜大于90%。6.7纤维6.7.1合成纤维的质量应符合GB/T21120、SL/T805的规定,且抗拉强度不宜小于500Mpa,初始模量不宜小于5000Mpa,断裂伸长率不宜大于30%。6.7.2玄武岩纤维的质量应符合GB/T23265、JT/T776.1的规定。6.7.3钢纤维的质量应符合SL/T805的规定;钢纤维长度宜为20mm~60mm,且不宜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当量直径宜为0.2mm~0.9mm,长径比宜为30~80;钢纤维不宜用于位于氯化物环境中浪溅区和水位变化区的混凝土结构部位。7配合比7.1基本要求7.1.1混凝土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结构型式、施工工艺、施工环境、服役环境进行配合比设计,并应采取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学性能、体积稳定性能的措施。7.1.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宜采用较低用水量、较低水胶比和最大骨料堆积密度配制技术。7.2配合比设计7.2.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GB/T50733、SL/T352的规定。7.2.2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与胶凝材料用量宜符合表3的规定。9T/CSPSTC110—2022表3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与胶凝材料用量序号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kg/m3最小用量最大用量1C250.502803402C0.453203603C0.433504004C0.403704105C0.383904306C0.364104507C0.344304808C600.32450500本表胶凝材料用量适用于粗骨料最大粒径为20mm的情况,粗骨料最大粒径增大时可适当降低胶凝材料用量,粒径较小时可适当增加胶凝材料用量。带脚标“a”的表示引气混凝土。机制砂中粒径小于75μm、含量大于5%的石粉可计入胶凝材料7.2.3混凝土最大用水量宜符合表4的规定。表4混凝土最大用水量序号环境作用等级最大用水量kg/m3100年50年1I-A1701752I-B160170315516541501605Ⅲ-E、Ⅳ-E、V-E1451556Ⅲ-F140150骨料的含水状态为饱和面干状态。本表所列数据为使用天然砂、混凝土坍落度为120mm~180mm时的最大用水量;使用机制砂时,最大用水量可在本表所列基础上增加5kg/m3~10kg/m37.2.4一般环境宜使用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氯化物环境和化学侵蚀环境应使用矿物掺合料混凝土;有温度控制要求的混凝土应使用矿物掺合料混凝土,复掺粉煤灰和矿渣粉时,矿渣粉掺量不宜大于矿物掺合料总质量的1/3。矿物掺合料掺量应根据试验确定,最大掺量宜符合表5的规定。10T/CSPSTC110—2022表5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序号环境作用等级水胶比矿物掺合料最大掺量%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矿渣粉复掺粉煤灰矿渣粉复掺1I-A、I-B>0.40305555154040≤0.404565653550502I-C、Ⅱ-C>0.40304040152525≤0.403550502035353Ⅳ-C、Ⅳ-D、Ⅳ-E、V-C、V-D、V-E>0.40305050203535≤0.40355555204040注:复掺指混凝土中同时掺入粉煤灰和矿渣粉。7.2.5氯化物环境混凝土中可掺入胶凝材料总质量3%~5%的硅灰。7.2.6混凝土砂率宜按照DL/T5330、JGJ55、SL/T352等选择,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优砂率;粗骨料用量不宜少于1050kg/m3。7.2.7C25~C40、C45~C55、C60及以上混凝土的浆骨比分别不宜大于1:2、1:1.85和1:1.65。7.2.8有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墙混凝土宜开展胶凝材料水化热、水化放热速率和绝热温升测试,或按照JTS/T202-1计算胶凝材料水化热,确定胶凝材料组成。7.2.9宜根据GB/T50082、SL/T352的规定对拟定的配合比进行混凝土抗裂性能、收缩性能和绝热温升对比试验。混凝土抗裂性能、收缩率应满足设计要求;未明确要求的,宜满足表6的规定。表6混凝土抗裂性能与收缩率控制指标单位面积上的总开裂面积mm2/m272h收缩率×10—6干燥收缩率×10—690d180d≤400≤300≤400≤4507.2.10以抗裂性能要求为核心的墩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可进行开裂敏感性试验,采用温度-应力试验评价混凝土的开裂敏感性;开裂敏感性评价指标可选用开裂温降、开裂温度、应力储备或开裂应力与抗拉强度之比的四个参数之一,并宜将开裂温降作为主要指标、其他指标作为参考指标进行结果评价。试验方法按照T/CCpA27的规定执行。7.2.11混凝土12h抗压强度不宜大于8Mpa,或24h不宜大于12Mpa;有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墙混凝土,12h抗压强度不宜大于6Mpa,或24h不宜大于10Mpa。7.3掺入功能外加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7.3.1掺入水化温升抑制剂的混凝土除按照7.2进行配合比设计外,尚需符合下列规定:a)水化温升抑制剂掺量应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推荐掺量通过试验验证确定;b)混凝土凝结时间和泌水率应满足设计要求;c)适当增加胶凝材料用量,混凝土28d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11T/CSPSTC110—20227.3.2掺入膨胀剂的混凝土除按照7.2和JGJ/T178、T/CECS540的规定进行配合比设计外,尚需符合下列规定:a)水胶比不宜大于0.50;b)膨胀剂宜采用内掺方式等量取代混凝土胶凝材料;c)掺氧化镁膨胀剂的混凝土,28d限制膨胀率、28d与7d限制膨胀率差应符合T/CECS540的规定;d)掺氧化钙-硫铝酸钙类膨胀剂的混凝土,在水中14d限制膨胀率不宜小于0.020%;e)约束程度大、位于干燥或炎热环境下的混凝土,可增加限制膨胀率。7.3.3掺入减缩剂的混凝土除按照7.2进行配合比设计外,尚需符合下列规定:a)减缩剂的掺量应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推荐掺量通过试验验证确定;b)对抗冻性能要求较高的混凝土,应适当减少减缩剂的用量;c)应减少混凝土用水量,降低水胶比;d)应使用工程采用的混凝土原材料,进行减缩剂与水泥、矿物掺合料、减水剂等材料相容性试验和混凝土强度检验。7.3.4掺入温控膨胀抗裂剂的混凝土除按照7.2进行配合比设计外,尚需符合下列规定:a)温控膨胀抗裂剂的掺量应根据生产企业提供的推荐掺量通过试验验证确定;b)混凝土限制膨胀率和水化热降低率应符合设计要求;c)混凝土28d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7.4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7.4.1合成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按照JGJ/T221的规定执行。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小于320kg/m3;纤维体积率宜为0.06%~0.30%,或纤维掺量为1kg/m3~2kg/m3;当纤维体积率大于0.1%时,可适当提高减水剂掺量或胶凝材料用量,但不应增加水胶比;合成纤维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与收缩率宜符合表6的规定。7.4.2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按照SL/T805的规定执行。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小于340kg/m3,矿物掺合料掺量不宜大于20%;钢纤维的体积率不宜小于0.35%;采用抗拉强度不低于1000Mpa的异形钢纤维时,钢纤维的体积率宜为0.25%~1.5%;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指数不宜小于4.0。7.4.3玄武岩纤维的体积率宜为0.05%~0.35%。7.5掺入橡胶粉和超缓凝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7.5.1超缓凝剂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且不宜大于产品说明书推荐的最大掺量。7.5.2橡胶粉掺量宜为20kg/m3~60kg/m3,应通过试验确定。7.5.3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5mm,砂率宜为46%~50%,坍落度不宜小于180mm,水胶比不应大于墩墙上部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少于400kg/m3。7.5.4混凝土凝结时间、强度等应满足设计要求。8制备8.1基本要求8.1.1预拌混凝土原材料贮存、计量、搅拌和运输应遵守GB/T14902、GB50164的规定,现场自拌混凝土制备应遵守SL677的规定。8.1.2应根据工程要求对实验室配合比进行施工适应性调整后,确定施工配合比。12T/CSPSTC110—20228.1.3预拌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应检查原材料、配合比、计量、拌和物质量;现场交货检验拌和物质量应合格。8.2生产与运输8.2.1混凝土生产与运输能力应满足现场浇筑强度要求。8.2.2骨料宜仓储或有覆盖措施,并应保证骨料的均匀性、含水率稳定;不同品种、规格和岩性的骨料应分别贮存,避免混杂。8.2.3混凝土拌和物性能符合下列规定:a)坍落度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b)应具有良好的黏聚性、保水性,无离析、无严重泌水;c)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含气量应符合SL677等标准的规定,没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宜达到2.0%~3.0%;d)混凝土的温度应符合设计或标准要求。8.2.4新拌混凝土温度控制采取下列措施。a)水泥温度不宜高于60℃,骨料和液体外加剂温度不宜高于30℃,水的温度不宜高于25℃。b)骨料未仓储的宜采取遮阳措施;堆场存放时应堆高骨料,料堆高度不宜低于6m;粗骨料可采用喷洒水雾或冷水、风冷等措施预冷。c)可采用地下水、制冷水、加入片冰或冰屑拌和混凝土。8.2.5掺入功能外加剂的混凝土,宜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混凝土搅拌时间宜比常规混凝土延长10s以上。8.2.6纤维混凝土生产遵守下列规定:a)应专人负责纤维投放;b)宜将纤维和骨料先干拌,再加入胶凝材料、水和外加剂搅拌,混凝土搅拌时间宜比常规混凝土延长10s以上。8.2.7混凝土运输遵守下列规定:a)混凝土运输工具应设置隔热、遮阳或保温措施;b)搅拌运输车罐中的积水应排净后再装入混凝土;c)运输途中不应向混凝土中加水;d)混凝土拌和物从搅拌机出机运至施工现场开始卸料的时间不宜超过90min;e)卸料前需要提高拌和物坍落度时,可加入混凝土中使用的减水剂搅拌均匀,不应掺入缓凝、引气、早强、防冻等组分,掺入量及搅拌时间应符合工作性能调整预案的规定。8.3交货检验8.3.1使用预拌混凝土时除应根据GB/T14902的规定检验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和含气量外,还应观测拌和物的黏聚性和保水性,检测粗骨料最大粒径、含石量、水胶比、温度等。8.3.2混凝土拌和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按照不合格料处理:a)发货单载明的信息不符合施工原材料和配合比设计的要求;b)粗骨料最大粒径不符合要求;c)温度、含气量不满足合同要求;d)产生离析、严重泌水,工作性能不满足施工要求;e)已接近初凝,或失去塑性。13T/CSPSTC110—20229施工9.1基本要求9.1.1混凝土现场输送、浇筑、振捣、抹面、养护和拆模应遵守DL/T5144、SL27、SL677等标准的规定。9.1.2应制定裂缝预防施工方案,并有效实施。9.1.3混凝土入仓、浇筑、抹面过程中不应加水。9.1.4应采取措施提高混凝土匀质性。9.2模板9.2.1应按照DL/T5110、SL27、SL677等标准的规定进行模板设计、安装,并根据施工方案进行保温构造设计。当采用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外加剂时,宜采用现场测定的初凝时间确定模板侧压力。9.2.2气温变化剧烈的季节以及冬季施工时钢模板外侧宜采取保温措施。9.2.3高温天气浇筑混凝土前,宜在模板外侧洒水降温,不应在模板内侧洒水。9.3钢筋9.3.1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制作、安装,工序验收应合格。9.3.2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正偏差不应大于10mm,不宜有负偏差。9.4浇筑9.4.1混凝土浇筑宜避开高温、大风、雨雪、气温骤降等天气,根据施工环境条件宜在作业面设置遮阳、挡风、喷雾等设施。浇筑过程中突遇大雨或大雪天气,宜尽快中止混凝土浇筑,已入仓混凝土及时振捣完毕;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雪进入仓面。浇筑过程中遇到大风天气时,作业面宜采取挡风措施,墩墙顶面增加抹压次数,并及时覆盖。9.4.2混凝土入仓遵守下列规定。a)有温度要求的混凝土入仓温度应符合设计或裂缝控制验算要求;设计未明确要求的,入仓温度宜符合DL/T5144、SL677等标准的规定。b)应均匀布料,分层浇筑,坯层厚度宜为300mm~500mm;上下层浇筑间歇时间应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且不应失去塑性;当层间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时,层面应按照施工缝处理。c)浇筑速度不宜大于600mm/h。d)采取下列措施防止离析。1)混凝土不应直接冲击模板、止水带(片)、埋件和钢筋骨架。2)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宜大于1.5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溜槽等缓降设施,布置间距不宜大于5m;混凝土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3)入仓混凝土应及时平仓,出料口下方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宜超过1m,不应用振动棒分摊、拖赶混凝土。9.4.3钢筋密集、预留孔洞、变截面以及预埋件的下部等部位宜采取静置、复振等措施。9.4.4墩墙顶面泌水、浮浆应及时清除,且应压实、收光;终凝前抹面不宜少于2次。9.4.5纤维混凝土施工应遵守JGJ/T221、SL/T805的规定。9.4.6掺入防裂抗渗复合材料的混凝土施工应遵守T/CECS474的规定。9.4.7掺入膨胀剂的混凝土施工应遵守JGJ/T178、T/CECS540的规定。14T/CSPSTC110—20229.5养护9.5.1混凝土除应按照DL/T5144、SL27、SL677的规定进行常规养护外,还应根据混凝土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保温和保湿养护。养护应专人负责,并做好记录。9.5.2混凝土拆模遵守下列规定。a)带模养护时间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100年的混凝土带模养护时间分别不宜少于7d和14d。b)拆模时现场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10Mpa,混凝土内外温差应小于20℃,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应小于20℃;环境温度宜以夜间最低气温考虑。c)当模板作为保温养护措施时,带模养护时间应根据温控要求确定。d)大风或气温降幅超过10℃时不应拆模。e)拆模后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保温保湿养护。9.5.3混凝土保温养护遵守下列规定。a)保温层厚度应按照GB50496、DL/T5750、DL/T5787计算确定;保温材料物理性能及施工应符合DL/T5750、DL/T5787等标准的规定。b)低温季节、气温骤降、多风环境,迎风面宜增加挡风保温设施;宜将泵站流道、廊道、涵洞进出口封闭,封闭时间不宜少于28d。c)保温层撤除宜分层逐步进行,并满足温控指标控制要求。9.5.4混凝土保湿养护遵守下列规定。a)墩墙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前宜对顶面采取覆盖、喷雾或喷水分蒸发抑制剂养护措施,终凝前应防止积水、阳光暴晒;水分蒸发抑制剂的质量应符合JG/T477的规定。b)宜边拆模边采取保湿养护措施。宜优先采用节水保湿养护膜、复合土工膜、保温保湿养护毡等新型养护材料;采取自动喷淋水雾、包裹、覆盖等保湿养护方式时,混凝土连续保湿养护时间应按照设计要求执行;设计未明确要求的,包括带模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养护期间不应出现干湿循环,墩墙顶面和所有侧面应始终保持湿润。c)养护用水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宜超过15℃;冬季施工不应洒水养护。d)养护剂不应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夏季阳光直射部位不宜使用养护剂;喷涂养护剂应在混凝土表面湿润且无水迹时进行;养护剂的质量应符合JC/T901中一级品的规定。e)大风环境宜采取防风措施,干燥环境宜采取增加局部相对湿度的措施。f)当外加剂对混凝土湿养护有特殊要求时,应按照有关标准或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养护。9.5.5混凝土采用高吸水树脂内养护剂时,其质量应符合JC/T2551的规定。9.5.6应根据环境条件和混凝土温度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保温、保湿养护措施。10温控措施10.1基本要求10.1.1墩墙混凝土温控措施应根据施工环境条件、结构特点和温控指标,按照经济、有效、便于操作的原则制定。10.1.2大体积混凝土墩墙宜按照GB50496、DL/T5787和SL191计算绝热温升、最高温度和温度应力;可按照GB/T51028测定并绘制混凝土试样的温度时间曲线。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温控指标。10.1.3重要的有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墙可在工程现场开展足尺模型试验。15T/CSPSTC110—202210.2温控方案10.2.1混凝土温控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未明确要求的,宜符合表7的规定。表7混凝土温控指标温升值℃最高温度℃内外温差℃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结束外保温措施时混凝土中心温度与环境最低温度之差℃中心降温速率℃/d≤50≤65≤25≤20≤15≤210.2.2下列大体积混凝土墩墙宜制定温控方案:a)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25;b)混凝土热工计算结果或试样温度时间曲线预计最高温度超过65℃;c)预计混凝土中心降温速率大于3℃/d。10.2.3混凝土温控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a)温控指标;b)原材料选用、功能外加剂选用、配合比设计计划;c)施工阶段主要防裂措施;d)减轻外部约束方法;e)养护方法;f)温度、应变监测方法。10.2.4应根据温度监测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保温养护措施。混凝土温控措施调整按照下列规定执行。a)升温阶段可适当增加表面散热;当内外温差接近25℃时,应及时调整保温措施。b)当中心降温速率大于3℃/d,或每4h降温大于1℃时,应及时调整并优化温控措施。c)当中心降温速率低于1℃/d时,可减少保温层厚度;采用保温棚措施时可局部掀开保温棚调整环境温度。10.3减轻外部约束10.3.1墩墙根部设置的过渡层混凝土宜为低弹模超缓凝混凝土、超缓凝混凝土、掺入膨胀剂的低弹模超缓凝混凝土、掺入膨胀剂的超缓凝混凝土。注:低弹模超缓凝混凝土是指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橡胶粉和超缓凝剂,混凝土初凝时间大于40h,终凝时间小于96h,硬化后具有较高韧性、较低弹性模量,且能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和耐久性能的混凝土。超缓凝混凝土是指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超缓凝剂,混凝土初凝时间大于40h,终凝时间小于96h,28d强度不低于设计要求的混凝土。10.3.2过渡层混凝土生产遵守下列规定。a)专人负责橡胶粉、超缓凝剂等材料的添加,添加过程应采取复核、记录的措施;橡胶粉计量允许偏差应在士2.0%范围内,超缓凝剂计量允许偏差应在士1.0%范围内。b)混凝土搅拌时间宜比常规混凝土延长30s以上。c)采用预拌混凝土时,除应按照GB/T14902的规定进行交货检验外,出厂合格证和发货单还应载明橡胶粉、超缓凝剂的名称、添加量。d)超缓凝剂或橡胶粉在工地现场搅拌运输车中添加时,遵守下列规定。16T/CSPSTC110—20221)运输车内混凝土装载量不宜大于罐体容积的2/3。2)待混凝土交货检验合格后再进行添加作业。3)专人负责添加、复核;先添加超缓凝剂,快速搅拌60s;再分3次或4次添加橡胶粉,每次添加后快速搅拌30s再反转3s;橡胶粉添加结束后应快速搅拌不少于180s,反转3s,再快速搅拌30s。10.3.3过渡层混凝土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a)墩墙与底板结合面应凿毛清理干净,浇筑前应饱水湿润养护不宜少于7d;b)过渡层混凝土厚度宜为300mm~500mm;c)过渡层混凝土拆模时间除应遵守9.5.2的规定外,还应在现场制作过渡层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件,其强度大于10Mpa后方可拆模。10.3.4吊空模板施工遵守下列规定:a)与底板一起浇筑的墩墙高度不宜小于1m,水平施工缝宜避开可能发生较大拉应力以及水位变化区、浪溅区等局部环境作用不利的部位;b)水平施工缝宜保持直线,或表面切成直线;c)施工缝表面应清理干净;d)设计有防渗要求时,宜在施工缝中部设置止水带(片)。10.4最高温度控制10.4.1至少应采取下列一种措施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及其温升:a)控制胶凝材料用量,掺入矿物掺合料,合理减少水泥用量;b)使用水化温升抑制剂;c)通水冷却、设置芯墙或降温孔;d)避免阳光直射,浇筑仓面遮阳、喷水雾;e)控制入仓温度,高温季节安排在早晚或夜间低温时段浇筑混凝土。10.4.2通水冷却遵守下列规定。a)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宜采用通水冷却方式控制混凝土温度:1)按照GB50496计算混凝土防裂安全系数小于1.15;2)墩墙长度大于20m且厚度大于0.8m;3)仅靠采取控制入仓温度、保温等措施不能满足表7的要求时;4)需要进一步降低8℃~15℃水化热温升;5)混凝土入仓温度不能满足设计或有关标准要求时。b)水管布置按照下列规定执行。1)宜采用内径25mm~50mm的金属管或钢丝增强软管,管径宜按照GB/T51028计算确定;金属管宜采用套丝连接;钢丝增强软管的质量应符合GB/T10546的规定。2)水管布置宜采用多回路系统,每2m~4m高度宜设置单根水管,且长度不宜超过200m。采取一进一出水流形式,入水口在下方,出水口在上方;进出水口集中布置、编号,并设置独立控制系统。3)厚度小于或等于1.0m的墩墙宜设置单排水管,厚度大于1.0m的墩墙宜设置双排或多排水管,水管的水平、垂直间距宜为0.4m~1.0m;采用钢丝增强软管时宜适当减少水管间距,墩墙下部距底板H/2高度范围内宜加密布置水管。4)水管安装应稳固,混凝土浇筑时确保水管不发生移位。5)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水管进行压水密封试验,水压力不应低于0.2Mpa,且不应低于通水压力的1.1倍;通水时长不宜少于1h;管道系统不应漏水、阻水。17T/CSPSTC110—2022c)通水按照下列规定执行。1)混凝土浇筑前宜在水管中预先注满水;宜在混凝土覆盖水管前开始通水,最迟宜在混凝土初凝前开始通水。2)进口水温与混凝土内部温度之差,宜为15℃~25℃;出口与进口水温之差宜为3℃~3)水流速度宜为0.6m/s~1.0m/s,升温期宜加快水流速度。4)通水初期水流方向宜每12h调换1次,通水中后期宜每24h调换1次。5)降温速率不宜超过2℃/d;大于2℃/d时,可采取提高冷却水温、减少水流速度、间歇通水等措施。降温速率超过3℃/d时可暂停通水,小于3℃/d时恢复通水,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时可停止通水。d)通水冷却结束后,应对水管进行压浆封堵,压浆材料应选用不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专用压浆料或专用压浆剂配制的浆液,质量应符合GB/T50448、JTG/T3650的规定。10.4.3厚度较大的墩墙,可先在墩墙内部设置芯墙。芯墙的设置遵守下列规定。a)芯墙可选用浆砌石、砖砌体或混凝土;芯墙边缘距墩墙表面不宜小于0.6m,高度不宜大于0.8H。b)采用浆砌石芯墙时,砌筑用砂浆或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未明确要求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5,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c)采用砖砌体芯墙时,砖和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未明确要求的,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5,砖的质量应符合GB/T21144的规定;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5。d)采用混凝土芯墙时,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未明确要求的,不应低于C15。e)芯墙表面宜平整。f)芯墙与混凝土墩墙界面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未明确要求的,芯墙表面可采用防腐软木板、闭孔型聚乙烯泡沫塑料板等材料分隔,厚度不宜小于20mm。g)沿芯墙四周的混凝土墩墙中宜设置构造钢筋。h)混凝土浇筑前应对芯墙表面浇水湿润,气温大于5℃时保持湿润状态不宜少于7d。10.4.4埋放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时,按照下列规定执行。a)块石应质地坚硬、无风化,单块质量、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未明确要求的,单块质量宜为20kg~40kg、表观密度不应小于2600kg/m3。b)混凝土预制块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未明确要求的,不应低于墩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表面应清洁,提前48h浇水并保持湿润状态。d)埋放施工应按照JTS/T202-1的规定执行。10.4.5厚度较大的墩墙可在中心设置竖向降温孔。降温孔设置按照下列规定执行:a)可采用钢管、混凝土管等材料,直径宜为0.6m~1.0m,间距宜为1m~3m;b)混凝土初凝后可在降温孔内注入流动水;c)28d后宜用微膨胀混凝土回填降温孔。10.5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10.5.1宜至少采用下列一种技术措施增强混凝土材料的抗裂性能:a)降低用水量和水胶比,增加粗骨料用量;b)掺入抗裂纤维、功能外加剂;c)降低骨料含泥量;d)掺入适量的引气剂。10.5.2应保证入仓混凝土质量均匀性。18T/CSPSTC110—202210.5.3宜延长湿养护时间。10.6施加预应力10.6.1预应力施工宜按照JTG/T3650的规定执行。10.6.2压应力施加值宜为1.0Mpa~2.0Mpa,单根预应力筋施加荷载不宜大于1000KN。10.7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10.7.1墩墙后浇带设置与混凝土浇筑遵守下列规定。a)宜设置在门槽、船闸闸室墙浮式系船柱以及外形和刚度变化较大易开裂的部位。后浇带的间距不宜大于20m,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800mm。b)后浇带浇筑时间应符合设计规定;未明确要求的,宜在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56d后;当防裂后浇带兼沉降后浇带时,浇筑时间应同时满足两类后浇带封闭时间的要求。c)应将结合面剔凿干净,保持毛糙而坚实,混凝土浇筑前保持湿润不宜少于7d。d)有防水要求时可在结合面设置垂直止水带(片),墙后采取防水措施。e)宜采用补偿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个等级。f)混凝土振捣应均匀密实;每浇筑2m高度宜静置不少于1h,并复振或敲击模板外侧面。10.7.2膨胀加强带设置与混凝土浇筑遵守下列规定:a)间距不宜大于20m,宽度宜为800mm~1200mm;b)宜采用铁丝网等材料竖向分隔;c)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坯层厚度不宜大于300mm,且应先浇筑加强带混凝土,再浇筑两侧普通混凝土。10.7.3后浇带、膨胀加强带混凝土持续湿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10.8诱导缝10.8.1竖向诱导缝宜设置在不影响观感或后续施工能掩盖的部位。10.8.2诱导缝部位宜设置遇水膨胀橡胶条等裂缝诱导物,墩墙中心宜设置止水带(片)材料,诱导缝的做法可参考图1。图1诱导缝示意图10.9其他10.9.1除低温季节外,墩墙混凝土浇筑前宜将结合面持续饱水湿润不少于7d。19T/CSPSTC110—202210.9.2在墩墙中部距底板H/5~H/3高度范围内布置暗梁,其高度宜为600mm~1000mm,宽度宜为500mm~800mm且不大于墩墙厚度的1/2;暗梁中布置上、下层水平钢筋,每层宜为4根~6根,钢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并配置箍筋。10.9.3在墩墙易开裂部位的混凝土中掺入微生物自修复剂,按照T/CECS973的规定执行。11监测11.1基本要求11.1.1重要的大体积混凝土墩墙应编制温控监测方案,开展温度和应变等监测。11.1.2施工过程中宜测试混凝土原材料、拌和物、现场混凝土、冷却水、环境等温度。11.1.3大型工程宜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度监测和控制系统;宜开展混凝土温度反馈分析,反馈分析应采用现场实际的原材料、温控、施工和气象信息,宜按照DL/T5787的规定执行。11.1.4应及时分析监测数据,按照设计要求调整和优化温控措施。11.2温度监测11.2.1宜采用无线温度监测仪自动进行混凝土内外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的测试;人工测试时,宜采用插入式热电偶测温元件,并采用水银温度计校核。温度测试元件的选择、安装及保护应遵守GB50496、GB/T51028的规定。11.2.2原材料温度宜采取下列监测方法。a)散装粉体材料可在进场卸料前测量其在车、船内的温度,存放时间不超过7d的,可作为测量温度;或在使用时直接测量出料口的温度;使用袋装粉体材料的,直接测量袋内材料温度。b)骨料温度测量时先扒开料堆表面不少于0.3m厚度的骨料,将插入式温度计插入骨料中,每次测3点,取平均值作为温度值。c)液体外加剂、水直接测量容器内的温度。11.2.3宜开展墩墙模板外表面、保温层与混凝土接触面、混凝土表面与中心、冷却水的温度监测,监测点布置按照下列规定执行。a)同时浇筑的墩墙至少选择一个墩墙。b)每个墩墙在L/3、L/2或3L/4轴线处,距底板1m~5m同一轴线至少布置1个测位;或在预计墩墙中心温度可能最高的部位布置测位。c)每个测位在混凝土表面、中心布置3个~5个测点;墩墙厚度小于或等于1000mm的,混凝土中心温度宜选择墩墙中心;墩墙厚度大于1000mm的,混凝土中心温度可选择墩墙中心,或距离表面500mm的位置。d)每个测位同时布置监测模板外表面、保温层与模板接触面的温度测点;环境温度监测点数量根据具体需要确定,一般布置3个~5个测点。e)采取通水冷却时,宜同时在竖向相邻两个冷却水管的中间位置和距冷却水管50mm处布置测点,并在冷却水管进出口处分别布置温度测点。11.2.4混凝土温度监测按照下列规定执行。a)混凝土入仓温度每台班应至少测量2次。b)采用无线温度监测仪自动监测混凝土温度时,宜0.5h~1h监测1次。c)人工测试时,混凝土开始浇筑至第7d每4h不应少于1次,第8d~第14d每6h~12h不应少于1次,第15d至测温结束每24h不应少于1次;气温骤降、拆模前后、中止通水冷却、撤除保温层时,宜增加温度监测频次。d)冷却水管进、出口水温宜6h~12h监测1次。20T/CSPSTC110—2022e)温度监测过程中宜描绘各点温度变化曲线和断面温度分布曲线。f)发现温控数值异常应及时报警。11.2.5环境温度监测频次与混凝土温度监测频次相同。11.2.6当混凝土中心降温速率、内外温差满足表7的规定,且中心温度与环境最低温度之差小于15℃时可停止测温。11.3应变监测11.3.1应变测试元件的选择、安装应遵守GB50026、GB50496的规定。11.3.2应变监测宜1h~2h1次。混凝土测温结束可停止应变监测,或根据需要确定应变监测停止时间。11.4其他监测11.4.1宜在冷却水管的进、出口安装流量计和压力表,流量、压力宜6h~12h监测1次。11.4.2宜对环境湿度和风速进行监测。11.4.3诱导缝位置应进行裂缝开度观测。12裂缝观测与处理12.1基本要求12.1.1墩墙拆模后应定期组织裂缝检查,发现的裂缝应进行观测。12.1.2应结合结构与构造设计、施工环境、原材料、配合比、浇筑、养护以及裂缝观测分析情况,按照DL/T5251、JGJ/T317等标准分析裂缝成因,评估其对结构受力、使用功能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的影响。12.1.3应制定裂缝处理方案并实施;宜根据SL176的规定进行质量缺陷备案。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