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640-2024 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技术规范_第1页
DB50-T 1640-2024 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技术规范_第2页
DB50-T 1640-2024 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技术规范_第3页
DB50-T 1640-2024 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技术规范_第4页
DB50-T 1640-2024 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01CCSB60DB50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50/T1640—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重庆市林业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市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重庆大学、重庆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天泽(北京)湿地保护技术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袁嘉、唐宏、余先怀、袁兴中、王荣、王太强、彭曾、陈英灿、李升莲、李清艳、夏瑜、游仁义、贾恩睿、张华、陈鸿飞、唐威、向世明、向羚丰、胡敏、谢沁希、游奉溢。1DB50/T1640—2024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调查、保护技术与措施、利用技术与措施、监测与管护。本文件适用于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2481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HJ624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710.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HJ710.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地衣和苔藓HJ710.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HJ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HJ710.5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爬行动物HJ710.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HJ710.1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型真菌HJ710.1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水生维管植物HJ710.15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红外相机技术SC/T9402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TD/T1055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湿地wetland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来源:GB/T42481—2023]3.22DB50/T1640—2024小微湿地smallandmicrowetland面积在8hm2以下的单独湿地。[来源:GB/T42481—2023]3.3春沼vernalpool春季因雨水或融雪积水,夏季逐渐干涸的临时性小微湿地,通常具有低渗透性底质,没有捕食性鱼类生存,分布于森林或田野景观中。3.4湫洼seepwetland以地下水为水源,由地下水与地表相交产生渗流,并沿斜坡汇集到地势低洼处,具有丰富的湿地植被且土壤水分长期饱和,见于地下水丰富区域。3.5小微湿地网络smallandmicrowetlandnetwork流域内空间相近、水系相连的多个小微湿地经由沟、渠、溪等线性要素连接,形成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网络。4基本要求4.1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生态优先,保护为主。4.2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保障小微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开展符合湿地保护与管理要求的可持续利用。4.3根据小微湿地所在生态区位、类型、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及价值,确定保护目标。4.4根据小微湿地资源状况、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要求,确定合理利用目标。4.5根据自然条件、人类活动方式及影响程度、流域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保护与利用方5调查5.1方法采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a)资料收集包括与小微湿地保护及利用相关的资料,如法规制度、规划、统计年鉴、地方志和科技文献等;b)现场调查包括实地观察、记录、取样、访问、拍照、录像等,调查方法参照HJ624、HJ710.1、HJ710.2、HJ710.3、HJ710.4、HJ710.5、HJ710.6、HJ710.7、HJ710.8、HJ710.11、HJ710.12、HJ710.15、SC/T9402和TD/T1055。5.2内容包括基础信息、自然环境概况、受胁情况、保护及利用现状等,调查内容按照GB/T42481-2023的附录A执行。6保护技术与措施3DB50/T1640—20246.1水文水环境保护6.1.1水量保持通过源头水源保障、营建生态蓄水结构(包括小型蓄水库塘等),满足小微湿地的生态需水量。6.1.2水文连通性保护6.1.2.1保障小微湿地之间及其与周边河溪、湖泊、库塘等水体的水文连通性,不应在河流型小微湿地中修建阻断水文连通性的建构筑物。6.1.2.2通过沟、渠、河溪等连通形成小微湿地网络,见附录A。6.1.2.3对存在水系隔断、淤塞等问题的小微湿地,通过沟渠、疏浚、水闸等方式实现水文连通。6.1.3水质保护6.1.3.1不应向小微湿地倾倒、排放污染物。6.1.3.2在小微湿地周边设置具有拦截和净化功能的生态缓冲带。6.1.3.3利用小微湿地基质、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的协同净化作用,增强自净能力。6.2地形与底质保护6.2.1地形保护6.2.1.1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地形。6.2.1.2对受损的小微湿地,可通过地形整理进行恢复。6.2.2底质保护6.2.2.1底质宜以原生土壤为主,不应使用混凝土、硬质不透水石材等材料对其进行硬化。6.2.2.2底质修复宜采用黏土、壤土、沙石等本地自然材料。6.2.2.3当需要清淤时,应避开水生动物的繁殖期和洄游期。6.3生物多样性保护6.3.1植物多样性保护6.3.1.1保护小微湿地及周边的原生植物群落,保护小微湿地内分布的重要物种。6.3.1.2保护不同类型湿地植物生长的多样化生境类型。6.3.1.3保护表层土壤及种子库,形成多样化的自然植物群落。6.3.1.4防治外来入侵植物,宜采用物理和生物方法清除外来入侵植物。6.3.2动物多样性保护6.3.2.1保护小微湿地及周边的野生动物生境,保护小微湿地内分布的重要物种。6.3.2.2对有重要动物物种分布的小微湿地,应限制人为干扰,减少对迁徙水鸟和洄游鱼类等野生动物的影响。6.3.2.3根据动物类群的栖息、觅食、繁殖和庇护需求,保护多样化的生境类型,可设置倒木、小型生境岛等生物友好型结构,形成多样的生境类型。6.3.3生态系统保护6.3.3.1有重要物种分布或生态功能显著的小微湿地,为需要保护的小微湿地生态系统。4DB50/T1640—20246.3.3.2采取自然保护小区等形式,保护小流域汇流节点上的小微湿地、为两栖类提供繁殖场所的春沼、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湫洼及与河溪水体保持水文连通的湿地塘群等小微湿地类型。7利用技术与措施7.1概述根据小微湿地的功能和价值进行合理利用,可包括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雨洪调控、生物资源利用、景观游憩、科普宣教等模式,见附录B。7.2水质净化7.2.1利用小微湿地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处理入河湖地表径流、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农田退水和污水处理厂尾水。7.2.2根据小微湿地生态特征、来水污染负荷,规划小微湿地面积。7.2.3对不同污染类型及污染负荷的污废水,依据当地地形及水文条件,通过生物沟、沉淀塘、生物净化塘、生物渗滤堰等类型进行净化。7.2.4栽种污染物富集能力、净化功能强的湿地植物,应选择维护成本低、景观效果良好的乡土植物。7.2.5采用多种小微湿地组合,提高小微湿地的污染净化能力。7.3生物多样性保育7.3.1提供生物栖息地,以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为主要保育目标物种。7.3.2根据保育目标物种,营建不同面积、水深和地形的多种小微湿地,满足不同类群动物的栖息、觅食、繁殖和庇护需求。7.3.3通过地形塑造、底质改造、水位调控、生境岛营建、植物群落配置,实现游禽、涉禽、傍水性鸟类保育。7.3.4通过地形改造、水深调控、各种微生境营建、放置倒木及卵石、小微湿地内及周边植被恢复,实现两栖类保育。7.3.5通过地形改造、浅水与深水生境组合、水下生态空间营建、适当栽种沉水植物、连通水系、恢复水文过程等,实现鱼类保育。7.4雨洪调控7.4.1利用小微湿地调蓄径流、补充地下水、削峰滞洪,结合海绵城市及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发挥城乡地表径流拦蓄、雨洪管理、地下水补给等功能。7.4.2构建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塘、生物沟、生物洼地、暴雨储流湿地等小微湿地,收集雨水、汇聚过量地表径流,缓解雨洪压力。7.4.3根据汇水面积、雨洪规模、调蓄量等,综合确定小微湿地的大小和容量。7.4.4根据与建筑、道路、广场等的空间位置关系及距离,合理设置小微湿地的建设位置。7.4.5在河流入城(镇)前及湖库沿岸建设暴雨储流湿地,包括洼地-浅水沼泽小微湿地系统、延伸带滞洪小微湿地系统及塘群小微湿地系统,实现雨洪调控功能。7.5生物资源利用7.5.1利用小微湿地提供动植物产品,发展小微湿地循环农业、增加土地经济效益。5DB50/T1640—20247.5.2可利用小微湿地种植水生蔬菜、水生作物、水生花卉等水生经济植物,种类见附录C。7.5.3可利用小微湿地养殖鱼类、虾蟹、蚌类、蛙类等水生经济动物。7.5.4可利用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稻-蛙共生、稻-蟹共生、稻-菜-鱼共生、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形式,建设种养结合的小微湿地。7.5.5通过复合种养、立体种养,形成农林湿一体化利用模式。7.6景观游憩7.6.1利用小微湿地优化人居环境,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7.6.2在城乡居民生活区、风景旅游区等公共空间,构建景观优美、水质洁净、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小微湿地。7.6.3建设雨水花园、蜻蜓塘、青蛙塘、生物洼地等小微湿地,并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7.6.4建设应采取低影响介入方式,采用自然材料营建观景平台、观鸟台、生态游憩步道等设施。7.7科普宣教7.7.1利用小微湿地宣传乡土湿地文化、湿地科学知识,开展生态环境教育。7.7.2通过设置宣教展示牌、说明牌等设施,内容应紧密结合当地小微湿地的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等,发挥小微湿地的科普宣教功能。7.7.3宣教设施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材料制作,其体量、色彩、形式应与小微湿地及周边环境相协调。7.7.4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微湿地群,可建立小微湿地科普园。7.7.5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微湿地科普宣教活动。8监测与管护8.1监测定期开展小微湿地水文、水环境、土壤等环境要素及动植物、重要物种等生物要素的监测和记录,为后续管理与维护提供基础数据,监测内容按表1选取,各监测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监测目标选取监测指标,制定监测方案,监测频率每年2次~3次。表1小微湿地监测指标透明度、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8.2管护6DB50/T1640—20248.2.1根据水位的季节性变化,保障小微湿地生态流量。对以再生水为水源的小微湿地,应合理调控进水水量。8.2.2对小微湿地水质进行监管,定期打捞水中漂浮垃圾和影响水质或景观的其他杂物。8.2.3保障小微湿地水文连通性,定期对堵塞的水流流通路径进行疏导。8.2.4植物以自然维护为主,适当控制植被覆盖度。8.2.5对水质净化及景观游憩类型的小微湿地,宜及时割除湿地植物地上枯萎部分。8.2.6维护小微湿地中有利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生物生存的生境条件。8.2.7定期检查小微湿地基底,防止基底淤积。8.2.8对发生淤积、基质底泥释放污染物,明显影响小微湿地功能的,应适度清淤,宜在秋冬季进行。7DB50/T1640—2024小微湿地网络模式图小微湿地网络模式图见图A.1。图A.1小微湿地网络模式图8DB50/T1640—2024小微湿地利用模式图小微湿地利用模式图见图B.1~图B.6。图B.1水质净化模式图9DB50/T1640—2024图B.2生物多样性保育模式图DB50/T1640—2024图B.3雨洪调控模式图DB50/T1640—2024图B.4生物资源利用模式图DB50/T1640—2024图B.5景观游憩模式图DB50/T1640—2024图B.6科普宣教模式图DB50/T1640—2024小微湿地水生经济植物种类表C.1给出了小微湿地水生经济植物种类及其生态习性。表C.1小微湿地水生经济植物种类EuryaleferoxNymphoidespeltataBraseniaschreberiSagittariatrifoliasubsp.leucopOenanthejavanicaNasturtiumoficinaleIp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