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答题建模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答题建模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答题建模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答题建模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备考: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答题建模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开放性答题建模近年,开放性试题日益成为考试常态。对此,我们以为,这类题可参照一定的解体思路予以解答。综合分析近6年的全国卷第41题,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提取信息说明型。2013年全国卷Ⅰ、卷Ⅱ,2014年全国卷Ⅰ、卷Ⅱ,2015年全国卷Ⅱ,2016年全国卷Ⅲ的六套试题都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这种题型出现的频率最高。如2016年全国卷Ⅲ第41题: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解答此类试题时,解题步骤大概可以概括为两个“W”第一个“W——what”提炼信息是什么(观点)。观点不是显现的,需要结合试题的文字、图片、表格等隐含的信息,提炼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可,不必贪多求全。第二个“W——why”说明为什么(论证),说明和解释你所提炼的观点,要求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据准确,史论结合,至少选用两个史实,注意多层次、多角度分析。2、观点论证型。2011年、2012年、2015年Ⅰ卷三套试题均要求考生“解释他人对史实的解释”,即阐释题目中呈现出的观点,而不要求考生自行建构新的观点。这些题目总是或隐或显地呈现了固定的“观点”。如2012年全国卷第41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考生的作答基本上围绕着“赞成”、“反对”、“赞成兼反对”这三种“观点”进行评价,这是一种约定俗成或变相预定好的“观点”。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解题步骤可以概括为“观点判断+分论+总论”的三分法结构。第一步:要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能写“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或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不要对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观点表述要准确且简洁。第二步: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并至少选用两个史实,要注意层次、角度的多样性。第三步:总结重申自己的观点。我们都知道,史观分析法在答题中的运用是“点睛之笔”,将会使考生的答案说理更为透彻,立意更为高远和丰满。因此,总结争取能上升到历史学科素养所要求的理论高度。例: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勇抗战”。(第一步:表明观点。)理由: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的军队。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无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第二步:从原因、影响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11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第三步:从理论或史观的角度进行总结。)3、自拟主题论证型。2016年全国卷Ⅰ、Ⅱ第41题的创新力度非常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Ⅰ卷要求考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Ⅱ卷要求考生“提炼出一人观点”,不仅要有“观点”,更要自行“拟定”或“提炼”这个“观点(论题)”,这就是自我构建的要求。在解决这类题目时,没有可资参考和直接移植的“观点”,而是要在深刻解读材料信息和题目情境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能力,得出理性认识,提炼出深刻的“观点”。如今年Ⅰ卷的题目,要求拟定的“论题”,就不能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卢梭的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反对权力分割等思想信息,而是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刻解读,并与相关的史实进行联系,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可以拟定“卢梭社会契约理论为美国的宪政治理提供了思想武器”观点,这就是自我建构的结果;Ⅱ卷题目中的“观点”,也不能从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信息本身进行提取,而要提炼出更为深刻的观点,如“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国力强大、文化昌盛与外交繁盛之间的良性互动”,等等。这些“观点”的提炼和拟定,都需要运用思维,对信息进行深刻的解读、联想,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感悟。解答此类试题时,解题步骤大概可以概括为“四部曲”第一步:定选题。围绕题目信息,细化论证方向。第二步:拟观点。要求紧扣选题,鲜明表态。切不可观点模糊,甚至没有观点。值得一提的是,选题和观点是有区别的。从语法上来讲,选题一般只有主语,与议论文的题目相似;观点要有“主语+谓语+宾语”结构,与议论文的具体论点相似。例:2016年全国卷Ⅰ评分细则指出,“民主的理论与实践”是论题表述,只能得2分;而“制度构想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这样的表述包含选题与论点,可得4分。同样的道理,2016年全国卷Ⅱ,“中国与世界文明”的表述是论题,“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表述是论点。第三步:论证。能够至少引用两个具体史实,支持观点,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密,文字通顺。这类试题无意深究考生观点,而更多在意其是否能自圆其说。第四步:总结。可参考观点论证题型的第三步。事实上,如果简单处理,上述三种题型都可以归结为“观点+论证”类型。我们可以遵循“提出观点+选择史实+进行论证”的原则来答题。其中,提出观点是解题的关键。一般而言,提出明确的观点即可,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题目的要求,有时需要“观点正确”。例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41题在答题要求里特别交待,“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史实可以从题目信息或所学知识选取,进行论证时注意史实与论点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即可。2016全国I卷41题满分卷(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论题二:“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得符合年龄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主权在民”的构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了加强。论题三: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阐述:政治构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直来的,其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样的政治构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