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模块:必修下册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戏曲在发展进程中,一直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的变化,推陈出新;始终注重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家国情怀等重要文化基因,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特征。戏曲在文化长河中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表征之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戏曲演出活动的时间延续。传统戏曲是各地方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戏剧更是和民俗密切相关,其展演和观看过程实质是一种生活样式的延续。起源于商周时期驱疫赶鬼仪式的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至今仍活跃在部分地区;持续演出五百余年的广昌孟戏,融合三元将军信仰、祖宗崇拜和祈年纳福的民俗,在赣东地区每年新春仍会展演。此外,一些传承数百年的经典剧目像《赤壁鏖兵》《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也显示出戏曲艺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二是“戏比天大”艺术品格的延续。戏曲演员从入行开始就要接受“戏比天大”的理念。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梅兰芳“蓄须明志、退出梨园”、程砚秋“荷锄务农,归隐田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义演捐款15.2亿余元(旧币)……这些艺术家心怀家国,俱是典范。崇德还需尚艺,戏曲舞台演出力求完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四功五法”的程式规范和戏曲美学风格的坚持,师带徒各种绝活口传心授,保证了戏曲艺术传承的稳定性。三是戏曲教育功能的延续。在民间艺术阶段,戏曲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娱乐、教化,在愉悦人心的同时针砭时弊、警醒世人。在成熟发展过程中,戏曲的讽谏教化功能被强化,融入作者的善恶、美丑、是非等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成了戏曲教育功能最突出的部分。如梨园戏《苏秦》、秦腔《姚启圣》的主角心怀家国大义,传承民族精神;道情戏《大河古镇》对商人陈三锡救灾济民、扶持同道的赞颂,即是在传扬中华传统美德。革故鼎新的创新性。诚如王骥德《曲律》所言,“腔调三十年一变”,戏曲艺术的发展史,就是戏曲革故鼎新的历史。当下戏曲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个方面。创造性转化,即对戏曲艺术传统的创作模式、思维模式等进行新探索,根据时代观念和生活实践进行呈现方式的重构。在继承戏曲传统程式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方式,化用传统程式重新编排。如晋剧新编历史剧《傅山进京》,在扎实继承晋剧传统表演技法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和超越,摒弃传统表演中的单纯“炫技”,把程式技巧融入人物塑造,用传统程式把傅山的硬、傲、狂、倔展现得淋漓尽致。创新性发展,即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内核,结合当代审美追求与社会实践,在呈现内容方面推陈出新。改编自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京剧《范进中举》,在表现“科举制度扭曲人性”这一主题的同时,更多地呈现了范进的孤独无奈、命运的造化弄人等因素,体现出关注个体生命的时代意识,范进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相较小说原有的讽刺气质,京剧《范进中举》具有独立的生命力。文化认同的统一性。“大一统”自先秦时期起即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这种统一性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最高目标,也体现在戏曲话语体系中。一是戏曲实践积累的概念和法则。我国现有348个剧种,每个剧种都有独具特色的唱腔,但彼此的行头,尤其是服装却十分相似。此外,各剧种的行头使用规则颇为统一:根据角色地位、性别、性格搭配,同时颜色上也要有所区分,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蟒服有“上五色”“下五色”的区别,一般皇帝穿黄色团龙蟒袍,丞相、驸马穿五色蟒袍。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历史沉淀下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是对传统的尊重与敬畏。二是戏曲实践的理论总结。无论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概括,还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的归纳,“演员中心论”的提出等,中国戏曲所具备的艺术特色,所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和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价值观念,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表现为对疆土统一、政治统一、文化统一的追求。不管是南戏对元杂剧“一人主唱、一唱到底”形制的突破,还是花部诸腔取代了雅部的地位,其固有的内涵仍代代延续。这种传承对维系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戏曲艺术统一性的突出呈现,也是戏曲连续发展的基础。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数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能够传承至今,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精神。中华民族始终对外来的异质文明予以尊重,在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精华以充实、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作为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之一的戏曲,秉承了这一文化品格,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摘编自邵敏《内蕴外化:戏曲中的中华文明特性》)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戏曲注重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戏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的变化一直相适应。B.创造性转化是重构戏曲呈现方式,是在继承戏曲传统程式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方式,化用传统程式重新编排。C.戏剧完全摒弃传统“炫技”,体现了戏剧的创新性,如戏曲《傅山进京》《范进中举》就是戏剧革故鼎新的例子。D.戏曲展示的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戏曲实践积累的概念和法则,以及戏曲实践的理论总结上。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戏曲与民俗密切相关,是各地方人民生活样式的延续,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B.傩戏、孟戏融历史、原始戏剧等于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至今仍活跃于部分地区。C.戏曲的创新性发展要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内核,在当代审美追求与实践中推陈出新。D.我国348个剧种的唱腔独具特色,但要服饰统一,遵循着“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第一段点明戏曲在发展进程中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四大特征,后文分层展开论述。B.文章第二段用例证法从三方面论述戏曲中体现的中华文明特性中的“连续性”特征,列举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C.文章中使用“一”“二”“三”等词语,并使用首括句,使文章结构井然,易于读者理解,并使文章论证逻辑严谨。D.文章最后一段先论述中华文明能够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精神,进而论述戏曲的包容性。4.下列选项,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戏曲教育功能”观点的一项是()(3分)A.黄梅戏《六尺巷》中,张、吴两家由争地引发纠纷,最终两家握手言欢,让一段谦和礼让的佳话四海传扬,体现宽容礼让、睦邻友好的传统美德。B.黄梅戏发源于安徽黄梅,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C.浙江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赴新加坡演出,剧目有《劈山救母》《狸猫换太子》《陆文龙》等,为期十多天的演出受到了新加坡观众的热情欢迎。D.2024年2月,全本昆曲《牡丹亭》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线上50多个平台同步播出,在线观看人次达1300多万。5.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戏比天大”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阿舒茹志鹃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她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不歇。我朝她那张娃娃脸看看,便决定给她讲一些解放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我答应讲了,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的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她不要苦的,她要喜的,要大团圆,而我却偏偏觉得她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有趣”的。于是,从这天起,我每天晚上要给她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有趣”的,一个则不是那么“有趣”的。她听故事的态度认真极了,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看着人。每晚必来的,还有一位,就是小队长阿舒娘,来和我谈白天的生产。娘来了,阿舒就着急。“唉!不懂人事不知愁啊!”阿舒娘又是这句老话。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阿舒中学毕业了,稻子也黄了。村边金色的稻子在沙沙作响,透过厚厚的稻穗,前面一块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这是有人在诱害虫呢!“是伯伯!”阿舒眼睛尖。“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我说了一句,老支书立即抬起头来,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嗨嗨,错是不错,不过……你倒估估看?”别人的估产,对老支书已是一种极大的快慰。“错不了,少了七百五十斤你来问我。”田根公公说得斩钉截铁。老支书连连摇头,“不行,赶不上啊!”我想,他肚里一定还有一个什么指标。“伯伯,我们跟哪个队挑战比赛了?”“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老支书站起来,把灯挂在架子上。立即,老支书的身影映在厚厚的稻子上,灯晃动着,巨大的人影晃动着。老支书在说话:“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他看着远处,好像在问自己,又好像在问那高高的天,问那无垠的土地,大片的庄稼。“这叫什么,”田根公公含着旱烟嘴,稳稳地说道,“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他们这么谈着,阿舒迷惘了,忽然笑道:“做条龙有什么好处?”“你不懂。”老支书爱护地朝她看了一眼,说道,“上半年的小麦,就算它一亩地少收九十斤,全大队一千七百亩地,算算看……”阿舒用最快的速度,把答数算了出来。老支书说:“看,国家要少收入十五万三千斤的粮食。”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听见阿舒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像刚刚干了一件重活儿一样。第二天去公社开会。会议上,老支书站起来了,说道:“我们上半年小麦歉收,我要负责任。半年的收获,不够我们队吃三个月的,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阿舒不安地转动着,把辫梢一圈紧似一圈地绕在手指上。“……好多人都说我们水稻不错,可是我们全年的产量跟人家比起来,我们还是要吃人家的,穿人家的,我们……”老支书说到这里,装着旱烟的手都颤颤的了。我看着阿舒,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阿舒,你在干什么?”我碰了碰她,她茫然地朝我看看,像什么也没听见,仍咬着蝴蝶结,绿色的绸丝,一缕一缕地飘落下来。有谁知道,这位姑娘的思想凝住在哪一点上?“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我懂了,我懂了。”风在吹,云在移动,太阳渐渐西下,上弦月已经挂在当空,一天快要结束了。这一天里,在南方,在北方,多少小生命出生了,多少铁变成了钢,多少棉花变成了布匹,多少粮食收进了仓。在这里,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第二天一早,我刚起身,忽听窗外有人说话:“一层河泥,一层这玩意,倒是肥的呀。”我推门一看,是老支书和阿舒娘朝外站在窗边议论,前面,那条河边上,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她们在玩什么呀!”我问阿舒娘,阿舒娘不以为然地说:“在积肥呀!”我忍住笑,出来拉了阿舒娘朝河边走去,一边朝阿舒叫道:“阿舒,你们在干什么呀!”“我们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呢!”阿舒嚷道。姑娘们都是裤脚卷到大腿上,手里一式拿着两根长竹竿,嘻嘻哈哈地用竹竿夹住那些菱藤,真像下面似的,把藤绞在竹竿上,然后拖上岸来。阿舒娘一看她们这半身的泥水,不禁又笑着感叹道:“唉!阿舒,你真是……”阿舒娘说到这,忽然来了个急刹车,下面那句“不懂人事不知愁”竟破例留在喉咙里面。河边,菱藤已堆成了几个小山。几个幼儿园的孩子乐极了,在旁边转来转去,忙着采藤上的残菱。“开心吧?”我问那些围兜袋里塞满了菱的小孩子。“开心,”阿舒大声回答道,“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那头岸上,竖着一块大黑板,黑板上写着她们积肥的指标数和已完成数,上面总的题额是极大极醒目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努力什么,争取什么,没有写出,可是我明白,她们要争取的,绝对不仅仅是完成积肥的指标。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舒。(节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决定给阿舒讲一些有关解放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的故事,但阿舒表示自己想要听有趣的故事。B.文章穿插描写了劳作的场景,如“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是有人在诱捕害虫,具有生活气息。C.“九十斤”“一千七百亩”“十五万三千斤”等具体数字展现了公社今年歉收的情况,老支书对此深感忧虑。D.公社开会时,阿舒听了老支书的话后“一动不动地挺坐着”,说明老支书的话让阿舒的内心有所触动。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意蕴丰富,既写出了植物们生长的情况,也暗示了后文阿舒的成长变化。B.“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运用外貌描写,展现了阿舒无论听什么故事时,都非常认真、投入。C.“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老支书此时喜悦的心情。D.“阿舒,你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对于阿舒的“懂事”,阿舒娘既感到惊讶,又十分欣慰。8.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阿舒鲜明的形象,这样写有何妙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活得像条龙”?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正元中,迁散骑常侍、侍中,典著作。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出监豫州诸军事,至镇,乃教下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未明虚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达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谓余不信,明如皎日。”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俗化陵迟,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实在敦学。昔原伯鲁不悦学,闵马父知其必亡。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于是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迁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五爵初建,封博陵侯,班在次国。平蜀之役,吴人大出,声为救蜀,振荡边境。沈镇御有方,寇闻而退。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守尚书令,加给事中。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祜、荀勖、裴秀、贾充等,皆与沈谘谋焉。及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转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固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邑千八百户。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薨。明年,帝追思沈勋,诏曰:“故博陵元公沈蹈礼居正,执心清粹,才识通洽。内著谋猷,外宣威略。建国设官,首登公辅,兼统中朝,出纳大命,实有翼亮佐世之勋。”(节选自《晋书·王沈列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沈A少孤B养于C从叔D司空昶E事昶F如父G奉继母寡嫂以孝H义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改官。改官有三种情况:平调、升迁(右迁)、降职(左迁),本文是右迁。B.“长久之道也”与“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C.“固让不受”与“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固”字的含义不同。D.出纳,“出”与“纳”相对,文中用作偏义复词,偏重于“出”字,语境义指“发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沈喜欢读书,善写文章,与荀顗、阮籍合撰《魏书》,所记之事不像陈寿那样客观。B.王沈探寻善治,沿用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他所施行的方针政策,总是挑好的执行。C.王沈重视道德教化,移风易俗,他认为,改革民间旧俗的关键,就在于重视学习。D.王沈因得到武帝赞赏而名声显赫,他在平定蜀国的战役中镇守有方,使敌人闻声而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教下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王沈为听到“逆耳之言”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绥州作①韦庄雕阴②无树水难流,雉堞③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④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⑤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注】①本诗是韦庄进士及第之前外出求学浪游绥州时作,登进士第时韦庄已五十岁,此前因避乱于各处辗转游历。绥州城亦称扶苏城,地处西北,人烟稀少,其最高处即秦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雉堞:指城上短墙。④蔡琰:字文姬,没于匈奴十二年,为曹操赎归。⑤单于:曲调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无”“难”写尽边地荒凉,下句从时间、空间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意境。B.首联中,诗人从静处落笔,用笔粗犷简括;而颔联从听的角度写景,笔触工致。C.诗人倚楼以远望雕阴景致,但在茫茫夜雨之中,只能隐约看见远方戍卒的身影。D.诗人的境遇同当年的王昭君、蔡文姬有相似之处,诗人引以自况,表达悲苦心境。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于国家的稳定。(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短小精悍的微短剧,单集最长不超过15分钟,最短甚至不足60秒,在有限的篇幅内高频呈现剧情亮点,悬念感强,情节紧凑。

A

:横屏微短剧更像网络剧的微短化,节奏快、反转多,同时兼顾剧情连贯性。竖屏微短剧以短视频平台为主要播出渠道,基于上下滑动的观赏模式,在剧情设计上压缩出场人物数量,更强调人物对话、角色表情和情绪刻画,人物画面突出、现场感强。不论横屏还是竖屏,

B

,质量较高的微短剧才会受到观众的欢迎。近一段时间,一批专业创作者加入,带动微短剧优质作品创作,精品化成为创作者的心之所向。①微短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②需要在创作时强化精品意识,③以小切口讲好故事,提高内容质量。④无论是剧情铺陈还是镜头叙事,⑤无论是编导演还是服化道,⑥无论是后期剪辑还是特效制作,⑦只有各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整体才会有好的发现。⑧在这方面,传统影视剧创作经验值得微短剧的创作者借鉴。⑨只有讲好故事,去除内容水分,让画面有美感、人物有成长、故事有发展,⑩微短剧才能赢得发自内心的观众的点赞。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到了瓦屋山下,我对其仍然没有多少直观印象,连续几天阴雨,让雨雾把它的面目遮掩得严严实实。既然远观不到瓦屋山的宏观形态,那就进山里去吧,深入腹地,融入其间,反倒可以与山更为亲近。雨雾中目光受阻,正好可以不犯“好高骛远”的“错误”,可以慢慢地、细细地品评眼前和身边的事物。譬如花木。瓦屋山植被茂密,花木科目繁多,最有名的当属杜鹃花。杜鹃花到处都有,像瓦屋山这样规模巨大和气派非凡的却十分鲜见。我素来对花花草草没有兴趣,但瓦屋山的杜鹃花却让我摒弃了偏见,让我不能对它们熟视无睹。说到杜鹃花,自然会想起一种叫杜鹃的鸟,想起杜鹃鸟滴血染红杜鹃花的传说,也会想起鉴湖女侠秋瑾“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的诗句来。作为知识女性,她的生命就像怒放的杜鹃花;作为仁人志士,她又是血沃大地的杜鹃鸟。20.文中三个重叠形式“严严实实、慢慢、花花草草”,请说说它们和“严实、慢、花草”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当今社会,有些人的怒气似乎来得格外容易,例如平平常常的行车走路,本该相互礼让,却你超我赶、你别我挡,开成“斗气车”,枉顾安全,容易酿成交通事故。生活中的“路怒族”“易怒族”并不少见,然而愤怒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体现个人良好的修养。为人处世,要争气而不要斗气,强大自我才是正道。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还有当年让无数国人扬眉吐气的女排姑娘,以漂亮的“五连冠”打出了国威,赢得了尊严,等等。这些早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中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争气的意义和价值。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C(“戏剧完全摒弃传统‘炫技’”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是“如晋剧新编历史剧《傅山进京》……摒弃传统表演中的单纯‘炫技’”,指摒弃单纯的“炫技”。)2.C(A项.“戏曲与民俗密切相关,是各地方人民生活样式的延续”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仪式戏剧更是和民俗密切相关,其展演和观看过程实质是一种生活样式的延续”。B项,“孟戏融历史、原始戏剧等于一体”张冠李戴,原文只是说“起源于商周时期驱疫赶鬼仪式的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原始戏剧的综合体”。D项,“但要服饰统一,遵循着‘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错误,原文表述是“但彼此的行头,尤其是服装却十分相似”,“相似”不等于“统一”。)3.D(“中华文明能够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中华文明能够传承至今,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始终秉持的开放包容精神”)4.A(A项,“宽容礼让、睦邻友好的传统美德”可以佐证戏曲具有教育功能。B项,体现的是黄梅戏取材于现实的特点。C项,体现的是越剧受到了海外观众的欢迎。D项,体现的是昆曲《牡丹亭》在线上的播出,吸引了很多观众。)5.①“戏比天大”是戏曲得以延续的艺术品格,是戏曲展现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表征之一。②“戏比天大”,“大”在“崇德”;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大”在“尚艺”:戏曲舞台演出力求完美。③“戏比天大”,“大”在对“四功五法”的程式规范和戏曲美学风格的坚持,“大”在保证了戏曲艺术传承的稳定性。(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6.C(“展现了公社今年歉收的情况”错误,原文说的是上半年小麦歉收的情况,前文说到“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可见下半年的收成情况预计较好;“深感忧虑”也不准确,后文老支书直接说“我要负责任”,这里老支书更多地是感到责任重大。)7.B(“外貌描写”错误,这里应是神态描写。)8.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直观地展现阿舒的音容笑貌,凸显了阿舒天真活泼的形象;②以“我”的视角呈现阿舒从不懂人事到积极投入劳动的成长变化,更客观真实;③用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写,显得冷静客观,在展现阿舒形象时又加入“我”的理解和心理感受,使文章意蕴更丰富。(每点2分,答满两点给5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9.①要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不惧与他人竞争。②积极投入劳动,努力争取,不懈奋斗,用劳动充实人生。③作为青年人,要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突破小我。(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10.BEG(原文标点为: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沈少孤”主谓短语,结构紧密,不断开;“养于从叔司空昶”状语后置句,结构紧密,不断开;“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均为动宾短语,结构紧密,不断开。)11.B(B项,含义不同,方法/天道,自然的规律。C项,坚决/本来。)12.D(“因得到武帝赞赏而名声显赫”错误,因果不当,原文说“沈以才望,显名当世”,大意是:王沈凭才气名望,在当时名声显赫。)13.(1)就教导下属说:“古代的圣贤,喜欢听批评的话。”(“教”“乐”“诽谤”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将领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悠闲,如果不教育他们,必定会致使他们游戏人生,从而败坏社会风气。(“优闲家门”“若”“致”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奖励谏言者。他通告所属城及士民百姓,对能推举贤才的、罢黜奸邪、陈述官吏好坏、诉说百姓忧患、兴利除害且效果显著的人,赠谷物五百斛。②若进谏的是至理名言,能评说刺史的得失和朝政的宽严,使其刚柔得当的人,赠谷物一千斛。③向士民百姓表明自己的诚恳态度:不失言,讲诚信。(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王沈少年丧父,由堂房叔父司空王昶领养,王沈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侍奉继母寡嫂以孝义著称。王沈喜欢读书,善于写文章。正元年间,迁升为散骑常侍、侍中,主管创作。与荀顗、阮籍一同撰写《魏书》,常有隐讳,不像陈寿那样如实记录。出京监管豫州各项军事,到了任所,就教导下属说:“古代的圣贤,喜欢听批评的话,听众人的言论,这是割草砍柴者也有可以记录的事,背柴人能说出朝廷的事的缘故。自从到了任所那天,没有听到逆耳之言,难道是因为我未表明虚心,因而让人有疑虑吗?王沈通告所属城及士民百姓,如果能从民间推举隐逸的贤才,在州国罢黜奸邪之臣,陈述官吏的好坏,诉说百姓的忧患,兴利除害,效果显著的,赠谷物五百斛。如果是歪理名言,评说刺史的得失,朝政的宽严,使刚柔得当的,赠谷物一千斛。说我不讲信用,但我的诚信如同明亮的太阳。”王沈探寻善治,按照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所施行的方针,挑好的执行。又教导说:“年轻人不学习先王的教化,而指望政治道德一天比一天兴盛,那是不可能的。文武兼用,是长治久安的办法。民间风化褒败,不能不革新。改革旧俗的关键,实在在于重视学习。从前原伯鲁不好学,闵马父知道他必败。将领官吏的子弟,在家中憋闲,如果不教育他们,必定会致使他们游戏人生,从而败坏社会风气。”于是九郡之士,都喜欢道德教化,移风易俗。王沈升任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五种爵位刚建立时,封为博陵侯,位在封国二等。平定蜀国的战役,吴国人大举出动,声称救蜀,使边境动荡。王沈镇守防御有方,敌人闻声而退。武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