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则出现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一变更反映的历史趋势是()A.由分裂走向统一B.政权频繁更迭C.诸侯割据复现D.门阀政治衰落【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威逼君主专制,发展到南朝时期出现“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的现象,寒门等底层民众获得了参加政治的机会,说明南朝时期门阀政治衰落,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裂与统一”问题,解除A项;材料主旨为“门阀政治衰落”,不是政权更替,解除B项;依据材料无法推断“诸侯割据”状况是否再次出现,解除C项。故选D项。2.唐朝实行的两税法:“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两税法()A.缓解了土地兼并和社会冲突 B.减轻了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C.继承了租庸调制的征税原则 D.因税制合理受到地主阶级支持【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题干信息“缓解”“减轻”,可知这是影响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变更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B项正确;两税法加剧了土地兼并,解除A项;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是资产,租庸调制的标准是人丁,二者并非继承关系,解除C项;两税法的税制并不合理,并未得到地主阶级的支持,解除D项。故选B项。3.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这说明当时()A.政府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B.中心对地方管控的加强C.国家为开拓疆域进行打算 D.商人经商环境较为宽松【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在郡国设均输官”“又置平准官于京师”“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均输平准政策,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平抑物价,是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经济措施,反映了政府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心对地方管控的加强,解除B项;材料信息与开拓疆域无关,解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说明汉武帝时期实行抑商政策,解除D项。故选A项。4.如表为孔子的一些经济思想。由此可见,这些思想的基本要义是()治民观赋税观节俭观生态观诚信观货值观居敬行简敛从其薄宁简毋奢取物有节无信不立待贾而沽A.天下为公 B.以民为本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答案】B【详解】依据表格可知,孔子主见统治者节俭毋奢,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在商品交换中主见诚信和公正,这些思想的基本要义是以民为本,B项正确;从孔子的经济思想中看不出“天下为公”、“克己复礼”、“中庸之道”的内容,解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5.有学者认为,西周宗法制度是贵族间相互联系的黏合剂。这种制度虽然植根于传统的血缘关系,但是它在很多方面又减弱了血缘关系的社会作用,因为在血缘与等级二者之间,它更留意的是社会等级。由此可见,宗法制()A.淡化了血缘关系 B.以等级关系为核心C.化解了贵族冲突 D.利于稳定统治秩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史西周。依据材料“西周宗法制度是贵族间相互联系的黏合剂……它更留意的是社会等级”可知,宗法制既能加强贵族之间的联系,又能突出社会等级,这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D项正确;“这种制度虽然植根于传统的血缘关系”可知,宗法制照旧植根于血缘关系,并未淡化,解除A项;宗法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解除B项;“化解”的说法夸大了宗法制的作用,解除C项。故D项正确。6.东晋南朝时期,政府在南渡而来的侨居的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如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今南京江乘县境内设立南琅琊郡,刘宋时期设立的南徐州、南豫州等。这一举措()A.导致士族门阀势力兴起 B.表明国家重新归于统一C.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D.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缘由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依据材料信息:东晋、刘宋时期在南方设置南徐州、南豫州等州郡,结合所学学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南方统治者实行政策安置移民,推动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D项正确;士族门阀势力是源于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解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解除B、C项。故选D项。7.吴宓先生在《空轩诗话》中写道:“寅恪尝谓唐代以异族入主中原,以新兴之精神,强健活泼之血脉,注入久远而陈腐之文化,故其结果绚丽辉煌……”。材料体现李唐文化A.批野质朴的黄土气息与美感 B.兼容并蓄和浑融整合的特点C.经世致用的观念和进取意识 D.英武豪迈与温婉细腻的特色【答案】B【详解】从材料中“异族入主中原”“注入”等可以看出李唐文化的兼容并蓄和整合的特点,故选B;而A项“黄土气息”、C项“经世致用”、D项“英武豪迈”等材料并未涉及,解除。8.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觉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运用 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答案】B【详解】据材料可知,出土文物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且种类较多,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运用状况,解除A项;出土铁犁,可推想当时已接受铁犁牛耕,但无法推断耕作方式已经成熟,解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证明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解除D项。故选B项。9.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孟子提倡“仁政”,荀子主见“隆礼重法”,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墨家主见“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见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由此可知,新兴的士阶层()A.重视以人为本、主见民本思想 B.将戎狄蛮夷融入华夏认同观念C.围绕治国理政而提出各自主见 D.抨击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见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C项正确;以人为本、主见民本主要体现了儒家的主见,解除A项;材料未提及戎狄蛮夷,解除B项;“抨击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要体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的观点,解除D项。故选C项。10.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南朝时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上述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B.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C.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D.孝文帝进行大力改革【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缘由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结合所学,主要缘由是北方战乱,大量劳动力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A项正确;“革命性进步”错误,与史实不符,解除B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自古以来都有,并不是南方开发的主要缘由,解除C项;孝文帝改革主要在北方,解除D项。故选A项。11.唐朝时,崔瑶和伯父邠、父亲郾、叔父郸都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都担当过吏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清河崔氏“五十年间,四主文柄,上下六载,辉煌一时,门生充于庭臣。”天下以为盛。这反映了当时()A.世家大族地位日益没落 B.官吏选拔程序渐趋完善C.科举已成主要选官方式 D.传统社会影响照旧存在【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可知:即唐代清河崔氏因家族人士因科举入仕辉煌一时,天下为盛。科举制下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原则,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是并不解除有才能的世家大族;同时在唐代科举制尚不完备而求学成本较高的状况下,世家大族的传统影响力照旧很大,D项正确;此时世家大族的传统影响力照旧很大,解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科举制的程序问题,解除B项;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但唐代科举选官只占选官三分之一,科举制的完善是宋代,解除C项。故选D项。12.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加。这说明白()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的中心机构 B.有效规避了文官集团的斗争C.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 D.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加。”可知,明朝中期,皇帝为加强其专制统治,削减内阁对皇帝的制约,调整内阁人员结构,已达到内阁内部相互制衡,D项正确;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非法定中心机构,解除A项;内阁相互制衡,加大了文官集团间的斗争,解除B项;内阁与六部共同制约皇权,不符合史实,解除C项。故选D项。13.《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北宋初“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杭稻(即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但京城历来有“诸城门不得私放出现钱”的规定。《宋史》则言南宋“(钱)自临安出门,下江海,皆有禁”,四方客商在临安得钱后仍不得自由流通。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A.宋代纸币运用的缘由B.交通运输在宋代落后C.政府金融职能的优化D.宋代抑商政策的表现【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北宋初,富商大贾远距离贩运粮食,获得厚利,但京城不允许私放铜钱;到了南宋,铜钱照旧不能自由流通;结合所学,宋代商品经济旺盛,贸易兴盛,铜钱自由流通受阻,推动了纸币的产生与运用,A项正确。宋代交通运输得到发展,才得以推动长途贩运的发展,使富商大贾得以远距离贩运粮食,解除B项;据材料,此时政府照旧不允许铜钱自由流通,并没有优化金融职能,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限制货币的自由流通,并不是抑制商业的发展,解除D项。故选A项。14.北朝时,朝贵相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唐开元初,北方各地茶肆林立,品茶、斗茶成为北方士人的雅好,“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当时的劳动人民也已离不开茶。据此可知,唐开元时期()A.社会饮茶之风已起先出现B.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增加C.南北方饮食习俗渐渐统一D.茶肆商业促进茶文化普及【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开元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北方士人的雅好”可知,北朝时,朝廷中的权贵以饮茶为耻,唐朝时国家统一,南北方经济沟通频繁,南方饮茶习俗在北方流行,这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增加的表现,B项正确;唐开元之前饮茶之风已经出现,解除A项;材料展示的仅是北方对南方饮茶习俗的认同,而非南北方饮食习俗的统一,解除C项;“普及”表述确定,解除D项。故选B项。15.《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心统一铸币,设中心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变更()A.健全了货币体系B.减轻了农夫负担C.抑制了市场活力D.加强了经济集权【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心统一铸币,设中心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确定了由中心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加强了中心对经济的管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货币体系,解除A项;铸币权收归中心不能减轻农夫负担,解除B项;材料只是说加强中心对经济的管控,不能确定是否会抑制市场活力,解除C项。故选D项。16.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躲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大量向南方迁移,甚至大量进入传统的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此同时,南疆少数民族也存在向北推移现象,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这种现象()A.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完成了民族融合【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类题目,时空是魏晋时期。依据材料“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可知,魏晋时期,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及发展,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动乱状态,并未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解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解除B项;“完成了民族融合”表述有误,解除D项。故选C项。17.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上翠微”、“新换六铢衣”、“龙乍变”、“春光簇马归”等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所述内容选自唐朝古诗《放榜日作》,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场景,描写的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B项正确;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促进佛教的传播,加强了中印文化沟通,与题干内容不符,解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考试的状况,而非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解除C项;材料主旨重点描述的是科举的盛况,而非长安的旺盛,没有涉及描述长安繁华的相关论述,解除D项。故选B项。18.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院权力过大的教训,将枢密院干脆统兵权划给三衙,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统兵之权,而不能发兵。兵部仍作为中心军事机构留存,但权力有所减弱。这表明,宋代()A.官员任免随意性强 B.建立严密规范的监察体系C.武将政治地位低下 D.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紧急【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由“枢密院……不统兵。三衙……不能发兵。兵部……权力有所减弱”可知,宋代军权一分为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使权势严峻威逼皇权的教训实行的措施,说明宋代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紧急,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对兵权的分割,不能说明宋代“官员任免随意性强”,解除A项;对兵权的分割不属于监察体系的范畴,解除B项;材料中仅提到了对兵权的分割,未涉及武将地位,解除C项。故选D项。19.北魏孝文帝下均田诏(公元485年下诏)之前四年,北魏政府已有整顿户籍的嘱咐。实施均田制之次年,北魏政府在地方基层设置三长制,即五家设一邻长,二十五家设一里长,一百二十五家设一党长,皆取“乡人之强谨者”为之。然后由“三长”制造户籍册,“隐口漏丁”,一一附实。据此可知,孝文帝设三长制造户籍册的根本目的在于()A.驾驭人口变动,以便征发赋役 B.促进胡汉交融,缓和民族冲突C.建立北魏政权,重新统一北方 D.加强基层管理,主导社会救济【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北魏政府在地方基层设置三长制”“然后由‘三长‘制造户籍册,‘隐口漏丁’,一一附实。”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创立三长制,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躲避租调徭役,从而更好的限制基层政权组织,加强中心对地方的统治,A项正确;三长制有利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统治,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与胡汉交融无关,解除B项;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C项;孝文帝设三长制造户籍册的根本目的在于驾驭人口变动,以便征发赋役,增加财政收入,与主导社会救济无关,解除D项。故选A项。20.北宋立国之初,崇尚俭朴作风,少见以金银等费金属制作日常器用,文人上大夫也少有以侈靡相互夸耀逞胜者。南宋时期,则“竞尚华居,竞服靡衣,竞嗜珍饿,竞用美器”,以金银装饰衣物之风盛行“不惟士大夫之家崇尚不已,市井阿里以华靡相胜”。这一变更反映出()A.中心政府的政治权威日益衰落 B.社会成员身份同等及门第观念消亡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世俗生活 D.市民阶层崛起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依据材料“北宋立国之初,崇尚俭朴作风,少见以金银等费金属制作日常器用,文人上大夫也少有以侈靡相互夸耀逞胜者。南宋时期,则‘竞尚华居,竞服靡衣,竞嗜珍饿,竞用美器’”及所学可知,北宋立国之初社会上下崇尚俭朴作风,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旺盛,社会风气发生变更,侈靡之风盛行,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竞相攀比,C项正确;这种社会风气的变更是经济发展的必定结果,与政府权威无关,解除A项;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社会风气的奢侈,而非社会成员身份的变更,且“消亡”一词太过确定,解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民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解除D项。故选C项。21.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至商周已向礼器转化,形成世爵制。春秋时管仲改革领先实行军功爵制,世爵制起先向军功爵制转化。战国以后,军功爵制为多国变法所接受。爵的演化本质上反映()A.冶炼技术的进步B.社会文明的进步C.商业交往的频繁D.礼乐制度的重建【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爵阅历了由酒器、到爵位、军功的演化,结合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依次阅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三个形态,可知,爵的演化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冶炼技术进步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解除A项;材料未涉及商周时期商业交平常见的相关信息,解除C项;爵在商周时期礼乐制度,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解除D项。故选B项。
22.商代时期,玉器不仅是权力的载体,而且也被赐予了永生功能。春秋时期,“以玉比德”的观念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佩玉风尚渐渐形成。这表明从商到春秋()A.传统审美标准发生了巨大变更 B.旧有政治体制渐渐崩溃C.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 D.儒家仁义思想广泛传播【答案】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商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从商到春秋,玉的内涵发生了变更,玉渐渐被“人格化”和“道德化”,成为君子修身、言行的参照和规范道德品德的重要标准,这表明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C项正确;关于玉的内涵,春秋时期的观念风尚是对商代玉器功能的进一步深化,这并不能证明传统审美标准发生巨大变更,解除A项;商代的政治体制在周代就发生了大的转变,春秋时期崩坏的是西周的宗法分封等级政治体制,而且材料主旨与政治体制变更并无关联,解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仁义思想,且儒家产生于春秋末期,解除D项。故选C项。23.“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化,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宠爱。杜甫诗中曾描述:“……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A.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豪华奢侈的宫廷生活C.民族文化的沟通融合 D.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剑舞的艺术形式体现出阳刚之气,剑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A项正确;剑舞不仅在宫廷流行,其艺术特征也无法体现宫廷生活的豪华奢侈,解除B项;民族文化的交融是剑舞本身的艺术特征,材料突出反映的是剑舞作为一个艺术形式在唐代深受欢迎,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项与主旨不符,解除C项;剑舞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并非是文人雅士的专属,解除D项。故选A项。24.唐宋时期对奴婢、牲畜等“活口”交易有严格规定。《唐律疏议》规定:“诸买奴婢、马牛驼骡驴,立券之后,有旧病而买时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内听悔。三日外无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违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该法律规定()A.维护了买方曲合法权益 B.有利于市场交易的规范有序C.推动了坊市制度的瓦解 D.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答案】B【详解】据题意可知,《唐律疏议》中规定奴婢、马牛驼骡驴的买卖中,买卖双方都要实事求是,不能出现欺瞒和欺诈,出现这种行为的都要受到惩处,这就有利于买卖双方都恳切守信,从而使得市场交易规范有序,B项正确;该法律维护了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而不仅仅是维护买方的合法权益,解除A项;该法律和买卖有关,但不能据此推动坊市制度的瓦解,更和推动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无关,解除C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一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编户齐民”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供应赋税与徭役。人户要迁移户籍,须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户籍遗失要被罚为官家奴仆。赋税与徭役的征收及社会限制的实现,都必需通过发达的户籍制度来支持。材料二唐代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还必需接受一道叫做“团貌”的程序,即居民登记户籍时,验查户籍上全部人的年貌,以防止有人虚报年龄或假冒残疾来躲避赋役,因此,户籍档案通常记录了人户的体貌特征,如肤色、身高、面部有何特点。户籍登记,每三年实行一次。国家要依据户籍上的丁口向每个家庭授田,商人的授田数量是平民的一半。获得了国家授田的百姓,须要为国家纳税和服役。农夫也因此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迁徙。唐代户籍包括“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同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贱民主要包括给官府服役的官贱民和依附于门阀世族的私贱民。——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钩《户口簿上的中国史》(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和唐代户籍制度的相同之处,并指出唐代户籍制度相比汉代发生的变更。(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评汉唐户籍制度。【答案】(1)相同之处:定期审查核实;严格户籍管理;作为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的依据。变更:唐代户籍登记更加具体完备;户籍管理和土地授受相结合;户籍分为不同等级。(2)为政府征收赋税徭役供应了依据,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治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后世的户籍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限定人口的流淌,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服。【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依据材料“每一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登记,每三年实行一次”可知定期审查核实;依据材料“迁移户籍,须经‘乡啬夫’批准”“无法自由迁徙”可知严格户籍管理;依据材料“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供应赋税与徭役”“须要为国家纳税和服役”可知作为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的依据。其次小问变更,依据材料“记录了人户的体貌特征,如肤色、身高、面部有何特点”可知唐代户籍登记更加具体完备;依据材料“依据户籍上的丁口向每个家庭授田”可知户籍管理和土地授受相结合;依据材料“户籍包括‘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同等的阶级”可知户籍分为不同等级。【小问2详解】本题是相识类材料分析题。对汉唐户籍制度可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主动方面可从为政府征收赋税徭役供应依据、发展小农经济、加强地方治理、稳定社会秩序、为后世供应借鉴等角度作答。消极方面,可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国地广人稀,荒地比较多,商鞅把嘉奖开垦荒地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法令规定:“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还规定商人必需向官府登记各种奴隶的名字和数目,以便官府摊派徭役;提高市上酒肉的税额,要让税额比成本高十倍;加重关卡和市场上的商品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摘编自杨宽《战国史》材料二熙宁二年九月,北宋政府推出青苗法。各地方政府于每年正月和五月两次贷钱谷给农村主户,按户等凹凸规定借贷数目。半年为限,取息二分,远低于民间借贷利息。十一月,推出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的,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五年三月,又推出市易法。由政府拨出资金100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即可成批赊购政府仓库里的某种货物到各处销售,半年出息一分。后来推广到其他地方。——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的异同。【答案】(1)特点:重农抑商;奖惩结合。意义:有利于调动农夫生产的主动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君主政权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秦国国力的增加等。(2)异:商鞅变法以垦荒为发展农业的重点,王安石变法主要是改善生产条件;商鞅变法侧重运用行政手段,王安石变法运用了经济和金融手段;商鞅变法抑制工商业发展,王安石变法则侧重维护市场秩序等。同:都重视农业生产发展;都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等。【小问1详解】特点:依据“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分析得出重农抑商;奖惩结合。意义:依据“勤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得出有利于调动农夫生产的主动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奠定君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依据所学,还可从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秦国国力的增加等角度分析总结。【小问2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售后服务员工作总结贴心维护客户关系解决问题
- 办公用品设计师工作总结
- 幼儿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锦集三篇
- 电力行业销售代表工作总结
- 2024年度高端摩托车租赁服务合作协议2篇
- 2024年智能化设备采购及培训服务协议版B版
-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计划
- 2024年度离婚协议书婚前债权债务处理与财产分割详细范本3篇
- 托班生活美食课程设计
- 2024年度云存储服务与网络安全保障协议3篇
-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划分
- 自动生产排程 SMT 多线体 版
- 钢筋笼吊装方案履带吊
- 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二版8单元说课课件
- 培养教育考察记实簿
- 110与120联动协议书
- 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建设项目监理招标文件示范文本
- 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单词表
- 高三地理一模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课件
- 聚合物锂电池规格表
- 中石油职称英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