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讲 中国历代的变法与改革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51讲 中国历代的变法与改革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51讲 中国历代的变法与改革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51讲 中国历代的变法与改革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51讲 中国历代的变法与改革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历代的变法与改革第51讲主题概览1.古代中国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变法与改革。2.近代中国改革: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但两者性质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后者是封建性质的自救运动。3.当代中国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内容导航一梳理必备知识二突破关键能力三链接高考热点四课时精练梳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3)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4)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②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内容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②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作用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②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目的富国强兵举措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结果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2)举措: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结果: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1.图解·关键知识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摘编自[清]毕沅《续资治通鉴》材料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体现:实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2.思考·情境问题知识点二中国近现代的改革探索1.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提倡西学,议论时政,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③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清末新政①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②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③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民国时期的改革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②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①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②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①标志: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③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3)改革开放①开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②深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③影响: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④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方式和性质不同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但两者性质却截然不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而清末新政的实质是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抵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1.警示

·易错易混2.图解·关键知识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1950年至1952年,新中国实行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78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共同点。3.思考·情境问题答案服务于当时主要任务的需要;满足了农民自身的需要;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力量。返回突破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视角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古代改革或变法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主题一材料

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直接地说,变法就是从上而下的改革。就中国古代变法或改革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王朝初期的改革(“建章立制”);二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其困难局面而进行的变法改革。——摘编自李卫兵《关于我国古代变法和改革的思考》从材料中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重大的变法或改革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论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它规定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个人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交还给官府;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以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确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明朝后期,张居正进行改革,通过清丈土地、改革税制来调整生产关系。总之,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变法或改革,目的均是建立新制度或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它们均注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历史解释——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1)原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根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目的:富国强兵、发展实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3)类型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封建化改革,如商鞅变法。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深化拓展(4)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5)实质: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的革故鼎新,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6)意义:中国古代的改革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示出其对国家宏观管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巨大作用。而封建时代的改革,都是对当代或前代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物。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视角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及其评价中国近现代的改革探索主题二材料

长期以来,人们对戊戌变法更为熟悉和注意,某种意义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的悲壮故事,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和道德审美上的需求……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评清末新政。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

不同:清末新政持续时间长;清末新政措施付诸实践;通过改革实现现代化成为士绅共识;社会动员程度大;涉及更多领域;影响更加深刻。简评: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的自救性改革;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引发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前途的深层思考与探索;提升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促进革命形势的成熟;推动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唯物史观——理解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1)从时代变革角度来看①三次改革都是清王朝为了稳固统治,对外部冲击从被动到主动的回应。②三次改革都存在主观动机与实践效果的悖论。③三次改革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进化论对中国的影响。深化拓展(2)从共性与个性来看①背景:西方列强侵略、内忧外患;西学东渐的影响;有识之士的努力。②内容:探索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道路;由学西方器物到学西方制度。③作用:客观上冲击了传统观念、体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是片面学习的遗憾;戊戌变法是急于求成的遗憾;清末新政是改革时机缺失的遗憾。(3)启示因势而变,注重变革机遇的把握;注意变革的有效性;对改革要有历史的同情,认识到变革的曲折与不足。返回链接高考热点达成应用性(2022·山东卷,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典题例证悟√1.社会情境——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2024·齐齐哈尔模拟)北魏六镇起义爆发后,宗室广阳王元深上书道:“先朝都平城,以北边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非唯不废仕宦,乃更独得复除,当时人物,欣慕为之……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政以贿立,边人无不切齿。”可见,论者认为迁都洛阳A.有利于维护统治

B.促进了民族交融C.造成了北部边疆危机 D.有利于鲜卑族封建化123经典模拟练4√据材料可知,北魏建都平城时,以北部边境为重,郑重挑选亲近贤能,自从迁都洛阳以来,边防职任被看得轻了,导致北部边疆危机,C项正确;材料对迁都洛阳持批评态度,而非赞扬,排除A、B、D项。123412342.学术情境——王安石变法的评价(2023·揭阳模拟)如表为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北宋]刘挚《忠肃集》“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12A.《忠肃集》是北宋人撰写,作者的评价权威公正B.《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史料价值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其评价全面客观D.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打上时代烙印34√材料中三者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说明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打上时代烙印,D项正确;《忠肃集》的表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非权威和公正,排除A项;《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在研究史料时可以作为参考,“没有任何史料价值”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王安石传》是近代梁启超编写,其目的是为维新运动做舆论准备,带有主观色彩,排除C项。12343.学习情境——清末预备立宪(2023·临沂模拟)如图为20世纪初《人镜画报》上的漫画作品《心地不明》:在镜前作“立

(宪)”二字,镜中“(宪)”字的心字底充满阴影。该漫画A.反映了对维新运动的失望B.批判了清政府的虚伪C.体现了对立宪运动的排斥D.表达了革命排满的主张1234√漫画中心字底充满阴影,象征清政府立宪不诚,有很大的欺骗性,这表达了作者对清政府立宪虚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