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 教案全套 李鹏丽 第1-7章 美与美育-科技之美_第1页
《大学美育》 教案全套 李鹏丽 第1-7章 美与美育-科技之美_第2页
《大学美育》 教案全套 李鹏丽 第1-7章 美与美育-科技之美_第3页
《大学美育》 教案全套 李鹏丽 第1-7章 美与美育-科技之美_第4页
《大学美育》 教案全套 李鹏丽 第1-7章 美与美育-科技之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任课教师专业日期年月日教学课题美与美育课时4课时所选教材《大学美育》教学班级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了解古今中外名家对美的探索;(2)认识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美学任务;(3)认识我国从古至今的美育发展;(4)了解大学美育的重要性及大学生发展审美能力的方式。2.能力目标建立对美的认知体系,理解美育的意义,掌握提升个人审美能力的方式。3.素养目标通过学习美育知识,建立对美的认知体系,提升对美的认识,提升主动追求美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美的概念;(2)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美学任务;(3)美育的发展与意义;(4)大学生发展审美能力的方式;(5)大学美育的原则与任务。2.教学难点(1)美的概念;(2)培养审美能力。三、教学方式与资源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审美活动2.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室、外网、PPT、笔记本、笔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活动设计案例展示【第一、二节课】1.课前讨论(10分钟)先通过案例导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原始人类要搜集石头来装饰自己?这种行为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2)今天的人们依然有搜集石头的喜好,这与“美”有什么联系?2.讲解认识美(40分钟)(1)人对美的朴素观念美能让人产生身心愉悦的感觉。(2)西方学者对美的探索①美在理念②美在关系③美是生活(3)孔孟老庄的美学理念①孔子的美学理念②孟子的美学理念③老子的美学理念④庄子的美学理念(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美学3.认识美学(20分钟)(1)美学的研究对象①美学研究感性认识②美学研究艺术哲学③美学关注自然与社会生活④美学研究审美关系进行“课堂活动”讨论(2)美学的任务美学的任务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人类的审美现象,总结人类审美实践经验,最终探索和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如探索审美对象具有什么特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审美的心理结构、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等问题。4.讲解认识美育(20分钟)(1)从美学到美育(2)中华文化美育传统(3)近代中国的美育探索(4)现代美育课程建设1.阅读“案例导入”并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答案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柏拉图2.狄德罗3.车尔尼雪夫斯基4.孔子5.孟子6.老子7.庄子8.马克思9.《踏歌图》10.王国维11.蔡元培【第三、四节课】1.课前回顾(5分钟)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讲解大学美育(40分钟)(1)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意义①美育与德育②美育与智育③美育与体育④美育与劳动教育(2)大学美育的根本任务①以美立德②以美益智③以美践行④以美创新(3)大学生发展审美能力的方式①提升感知力②开发想象③丰富情感④表现与创造(4)大学生接受美育的原则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引导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③以健全人格为根本④以大美社会为目的3.安排活动(45分钟)(1)寻找美活动流程如下:选择一个“寻美”的目的地。发现路途中或目的地的“美”,不限类型。用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将你眼中的美记录下来。总结自己寻“美”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看看自己对于美与审美、美与美育是否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2)分享美活动流程如下:拿出纸条,写下自己心中觉得美的事物,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一张照片、一片风景、一幢建筑、一段经历、一种理论等。和身边的同学互换纸条,描述同学的纸条上的“美”,试着描述其美在何处。向同学描述自己纸条上的“美”,并交换意见和看法。在讨论交流后,总结自己对于“美”的看法是否发生变化。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安排学生分组同时展开“发现·探索”模块的活动,活动完成后老师安排学生分享活动体会与收获五、课后作业1.本小节学习体会2.进行“回顾练习”3.下一堂课的预习六、教学反思(教师填写)

任课教师专业日期年月日教学课题自然美课时4课时所选教材《大学美育》教学班级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了解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2)认识中华传统自然审美观和西方自然审美思想,了解其差异;(3)通过事物、风景、生态等形式来了解自然美;(4)通过大地、海洋、宇宙、生命来感受自然美。2.能力目标能够发现和欣赏自然之美,并能够基于我国生态保护案例理解当今自然美的审美方式。3.素养目标关注自然与生态,树立现代自然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与自然的关系;(2)中外自然审美观思想的差异;(3)自然美的表现形式;(4)自然的各种形态。2.教学难点(1)中外自然审美观思想的差异;(2)自然美的表现形式。三、教学方式与资源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审美活动2.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室、外网、PPT、笔记本、笔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活动设计案例展示【第一、二节课】1.课前讨论(10分钟)先通过案例导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长江三峡具备什么样的美?试着用5个词语来形容它。(2)有观点认为三峡大坝这类建筑是对自然之美的破坏,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2.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20分钟)(1)敬畏、依赖自然(2)征服、控制自然(3)与自然和谐共生3.中西方自然审美观念(50分钟)(1)中华传统自然审美观①天人合一②比德畅神(2)西方的自然审美思想(3)中西方自然审美观差异理论形态:中国传统自然审美理论重经验、重实用,西方自然审美理论则思辨色彩浓厚,具有明显的理性意识。艺术表现方式:中国传统艺术以写意为主,偏于主观表现,追求“贵乎自然”,西方则偏于客观再现,以写实为主。审美趣味:中华传统自然审美注重和追求将自然之美向社会之美过渡与转化,而西方美学则常把观赏自然的目光投向尚未与人类社会发生直接关联的原始、粗犷、荒凉的自然。进行“课堂活动”讨论4.自然美的表现形式(10分钟)(1)事物之美①物性之美②物态之美1.阅读“案例导入”并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答案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4.理论讲解的同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理解的自然美,加强课堂互动1.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洞穴岩画2.戈壁沙漠3.森林保护4.湿地保护5.留园6.《溪山行旅图》7.玉镂雕双龙首佩8.雪青色绸绣枝梅纹衬衣9.日出、日中、日落的物态之美【第三、四节课】1.课前回顾(5分钟)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继续讲解自然美的表现形式(20)(1)风景之美①景观美②风光美③季节美(2)生态之美3.自然美的万千形态(20分钟)(1)辽阔的陆地(2)浩渺的海洋(3)无垠的宇宙(4)美丽的生命进行“课堂活动”讨论3.安排活动(45分钟)(1)“传播绿色文明”生态活动活动流程如下:确定具体主题。要求具体主题必须与自然或生态相关。搜集素材。搜集关于具体主题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分析说明。针对具体主题及搜集的资料,对保护生态的必要性进行说明。分享倡议。提出本小组针对保护生态的建议,与全班同学分享关于保护生态的倡议。(2)自然摄影展活动流程如下:自主拍摄。要求拍摄对象主体必须为自然物,作品应为单张或相关的一组,可以打印为实体照片,也可制作成视频。举办班级摄影作品展示会,互相欣赏大家的作品。同学们可以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将大家的作品集合成相册留念。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理论讲解的同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举出自己看过的美丽风景,加强课堂互动4.安排学生分组同时展开“发现·探索”模块的活动,活动完成后老师安排学生分享活动体会与收获1.黄山迎客松2.蝴蝶栖花3.峨眉山云海4.科蒂萨里岛的四季五、课后作业1.本小节学习体会2.进行“回顾练习”3.下一堂课的预习六、教学反思(教师填写)

任课教师专业日期年月日教学课题艺术美课时7课时所选教材《大学美育》教学班级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欣赏绘画的色彩与线条、表现与象征;(2)理解书法作品的笔法、结体、章法,以及情感与意境;(3)感受音乐的流动与情感;(4)欣赏舞蹈中的形体、节奏,体会舞蹈传递的情感;(5)认识建筑的结构、空间布局、装饰与文化。2.能力目标能够从多个角度鉴赏艺术作品,认识艺术之美。3.素养目标提升艺术修养与审美水平,积淀文化,愉悦心灵,陶冶情操。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中西方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的起源与发展;(2)书法的起源与发展;(3)艺术的鉴赏。2.教学难点(1)中西方艺术作品的区别;(2)艺术的鉴赏。三、教学方式与资源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审美活动2.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室、外网、PPT、笔记本、笔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活动设计案例展示【第一、二节课】1.课前讨论(10分钟)先通过案例导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如何看待用一种艺术形式去诠释另一件艺术品?(2)你会从哪些方面来欣赏《千里江山图》和《只此青绿》?2.绘画之美(80分钟)(1)绘画的起源与发展绘画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在文明诞生之初,绘画也应运而生。进行“课堂活动”讨论①中国绘画的起源与发展②西方绘画的起源与发展③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差异(2)色彩与线条的艺术色彩是绘画中最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能引起人们共同的审美愉悦。线条是绘画中的艺术,中国绘画十分注重线条的使用,人物、山水、花卉等都用线条来表示,西方绘画中的线条主要起着界形的作用,它附属于形体,受制于物象。(3)构图与布局的方式构图就是将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布局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在构图上,西方绘画艺术以透视法构图为主。中国绘画注重内涵和意境,在构图上不受一时一地的视野束缚,采用“散点透视”构图。(4)表现与象征的手法绘画在本质上是人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绘画是画家内心的表现,画面中的元素象征着画家的感情、思想、理念、价值观。进行“课堂活动”讨论1.阅读“案例导入”并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答案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图片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理论讲解的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画作或者学生自己的画作来印证书中的观点,加强教学互动4.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人物龙凤帛画2.《洛神赋图》3.《挥扇仕女图》4.《千里江山图》5.《八花图》6.《京江送别图》7.《墨梅图》8.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野牛壁画9.古埃及宴乐图10.《倒牛奶的女仆》11.《星月夜》12.《双马图》13.《枣红马》14.《指画岁朝图》》15.《棉兰城堡》16.《牛轭湖》17.《富春山居图》18.《呐喊》19.《仿文同竹石图》【第三、四节课】1.课前回顾(5分钟)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书法之美(40分钟)(1)书法的起源与发展(2)书法的笔法、结体与章法①笔法之美②结体之美③章法之美(3)书法的情感与意境书法作品的情感一经升华,便成意境。意境,是笔法、结体、章法与情感的共同体现,是书法之美的最终呈现。(4)中华独特的书法文化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书法是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书法也体现着文人的学问、才华和志向。3.音乐之美(45分钟)(1)音乐的起源与发展①中国传统音乐②西方的音乐③中西方音乐的差异(2)音符的流动与起伏音乐并非像绘画、雕塑等“定格”的艺术,而是让音符随着时间流动,带给听者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变化发展的听觉体验。(3)乐曲的演绎与想象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万种美妙的声音也有千万种解读与演绎。听者在听同一首曲时,会在心中建立起独特的听觉意象。(4)音乐的情感与表达音乐,是一种长于抒情的艺术形式。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刺激,对人的感情激发有非常直接和强烈的作用。但音乐在情感表达上却是抽象朦胧的。进行“课堂活动”讨论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图片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教师可以现场展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书法作品,供大家欣赏4.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甲骨文2.毛公鼎金文拓3.大篆4.小篆5.隶书6.楷书7.行书8.草书9.《玄秘塔碑》10.《兰亭序》11.《黄州寒食帖》12.里拉琴13.贝多芬14.埙、钟、鼓【第五、六节课】1.课前回顾(5分钟)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舞蹈之美(40分钟)(1)舞蹈的起源与发展①中国传统舞蹈②西方经典舞蹈(2)自如的动作与形体舞蹈是形体的动态表现,需要通过舞者的形体动作来传情达意,因此舞者在表演中呈现出的形体美,是人们欣赏舞蹈的根本。而要充分展示静止或流动着的形体美,恰如其分地完成舞蹈动作,舞者就需要对自己的身体控制自如。(3)美妙的韵律与节奏节奏是舞蹈和音乐结合的基础。音乐的节奏是音的长短、强弱,作用于听觉;而舞蹈的节奏是舞蹈动作的快慢、幅度,作用于视觉。当听觉上的节奏变化和视觉上的节奏变化相呼应,舞蹈就具备了韵律化的节奏美。(4)超越语言的虚拟与抒情舞蹈起源于人类对万物的认知和模仿,所以无论何种舞蹈,总是基于对万物的虚拟和联想,通过舞蹈的形体动作、节奏和虚拟性的表演,观众最终能够了解舞蹈塑造的形象、传递的精神内涵,把握其情感律动,进而产生情感共鸣。3.建筑之美(45分钟)(1)建筑的起源与发展①中国传统建筑②西方传统建筑(2)结构、空间布局、装饰与色彩①建筑的结构②建筑的空间布局③建筑的装饰与色彩(3)深厚的文化与意境①建筑的文化②建筑的意境人、建筑、自然相和谐进行“课堂活动”讨论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图片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老师可以现场展示各类舞蹈道具,如水袖,让学生尝试使用,加深体验4.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盘鼓舞画像砖2.《韩熙载夜宴图》3.社火表演,彩绘乔夫人砖雕4.西方艺术作品中描绘的舞蹈场景5.《只此青绿》6.民族舞剧《原风》(秧歌)7.踢踏舞《命运之舞》8.舞蹈《孔雀飞来》9.舞蹈《狼图腾》10.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图11.阿房宫想象复原图12.起翘的翼角13.琉璃瓦14.金字塔15.威斯敏斯特宫16.斗拱17.飞云楼的飞檐斗拱和内部榫卯相接的结构18.故宫太和殿脊兽19.巴黎圣母院玫瑰花窗20.梵净山金顶【第七节课】1.课前回顾(5分钟)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安排活动(40分钟)(1)创作艺术作品活动流程如下:编曲或制作歌单。编一首曲子,或整理一个歌单。制作画册。将自己发现的“美”绘制下来,制作成画册。制作书法作品集或字体作品集。使用钢笔、毛笔等书写工具进行书法练习,并制作书法作品集。也可设计字体、创新字体,制作字体作品。编排舞蹈。选择一首合适的曲子,编排一段舞蹈动作。制作手工作品。选择竹、木、硬纸板等材料,制作手工作品。手工作品可以是微缩的建筑模型,也可以是其他常见物品。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2.安排学生分组同时展开“发现·探索”模块的活动,活动完成后老师安排学生分享活动体会与收获五、课后作业1.本小节学习体会2.进行“回顾练习”3.下一堂课的预习六、教学反思(教师填写)

任课教师专业日期年月日教学课题文学美课时5课时所选教材《大学美育》教学班级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语言、意象之美;(2)赏析散文,解读散文的题材、语言之美;(3)品鉴小说,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与环境氛围;(4)品味戏剧,感受戏剧的剧情冲突、通俗的语言以及巧妙的结构。2.能力目标能够从多个角度鉴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体会文学的内涵和魅力。3.素养目标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底蕴,培养审美意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素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中西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发展;(2)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鉴赏。2.教学难点(1)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的鉴赏。三、教学方式与资源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审美活动2.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室、外网、PPT、笔记本、笔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活动设计案例展示【第一、二节课】1.课前讨论(10分钟)先通过案例导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思考以下问题:(1)关于诗歌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你认为诗歌起源于哪里?诗歌是如何产生的?(2)远古的诗歌大多言简意赅,我们如今使用的白话文则直白、明晰,你如何看待这种语言的变迁?你认为这种语言的变迁对文学形式、文学体裁有何影响?2.诗歌之美(50分钟)(1)诗歌的起源与发展①中国诗歌②西方诗歌进行“课堂活动”讨论(2)诗歌的真挚情感诗歌之美,美在情感。诗歌的本质是抒情。(3)诗歌的精练语言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而言,仅仅做到语言凝练显然不够,还要做到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近体诗讲究格律,对句数、字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细致的要求。(4)诗歌的意象交融诗人的主观情感为意,自然的客观事物为象,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即为意象。意象包括自然意象(花、鸟、春风、明月)、民俗意象、神话意象、文化意象等。意象可以构成诗歌的意境。进行“课堂活动”讨论3.散文之美(30分钟)(1)散文的起源与发展①中国散文的历史②西方散文的发展(2)散文的题材自由散文的题材是广泛的,散文的形式是自由的。(3)散文的真实表达散文写作不拘形式,但要抒写真实。散文的真实是人物、环境、事件、情感的真实。(4)散文的灵动语言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散文,其语言风格大多都如流水一样舒畅、自然、活泼。进行“课堂活动”讨论1.阅读“案例导入”并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答案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理论讲解的同时,老师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来加强教学互动4.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关雎》2.《离骚》3.《木兰诗》4.《江城子·密州出猎》5.《长相思·山一程》6.《骆驼》7.《十四行诗集》8.《夜莺颂》9.《竹里馆》10.《在地铁车站》11.《天净沙·秋思》12.《庄子·逍遥游》13.《纪念刘和珍君》14.《论伪装与掩饰》15.《边城》【第三、四节课】1.课前回顾(5分钟)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小说之美(50分钟)(1)小说的起源与发展①中国小说的历史②西方小说的发展(2)小说的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塑造人物是小说家的首要任务。(3)小说的曲折情节小说的艺术效果需要通过情节来呈现,情节的安排和设计决定了读者的阅读体验。(4)小说的环境氛围在小说中,要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烘托故事的起承转合,环境描写就必不可少。只有环境描写与人物、情节相得益彰,读者才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进行“课堂活动”讨论3.戏剧之美(35分钟)(1)戏剧的起源与发展①中国戏曲②西方戏剧(2)戏剧的激烈冲突几乎所有的戏剧中,都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矛盾”。这些中心矛盾是戏剧情节的核心,也是戏剧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待到冲突解决,戏剧落幕,观众悬着的一颗心才得以放下。(3)戏剧的对话语言在戏剧中,语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舞台提示,说明时间、地点、人物心理等信息;另一种就是人物语言,包括旁白、独白或对话等。人物语言,特别是对话台词,是戏剧的主体。(4)戏剧的完整结构戏剧的外部结构包括分幕、分场、分景,从内部创作上来说,戏剧也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结构。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2.鉴赏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戏剧表演视频并补充其他资料,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戏剧艺术3.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搜神记》2.《莺莺传》3.《三国演义》4.《红高粱》5.《堂吉诃德》6.《红楼梦》7.《三体Ⅲ·死神永生》8.《祝福》9.《西厢记·长亭送别》【第五节课】1.课前回顾(5分钟)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安排活动(40分钟)(1)写信与名人对话活动流程如下:选择一位文学大家,认真阅读他/她的作品。整理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感悟、体会或问题。给他/她写一封信。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2.安排学生分组同时展开“发现·探索”模块的活动,活动完成后老师安排学生分享活动体会与收获五、课后作业1.本小节学习体会2.进行“回顾练习”3.下一堂课的预习六、教学反思(教师填写)

任课教师专业日期年月日教学课题生活美课时7课时所选教材《大学美育》教学班级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欣赏我国传统服装和佩饰之美,了解中华服饰文化;(2)感受我国传统生活用具之美,赏析其功能、工艺与造型;(3)了解我国饮食之美,体会我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饮食文化;。2.能力目标能够在日常的服饰、饮食、生活用具等方面发掘出生活的美,通过搭配服装、制作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之美。3.素养目标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探索生活,做“生活美学家”。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及特点;(2)生活用具的功能、工艺与造型;(3)饮茶的历史与文化;(4)饮食品鉴2.教学难点(1)体会服饰和生活用具中蕴含的文化之美、民族之美、艺术之美;(2)饮食品鉴。三、教学方式与资源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审美活动2.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室、外网、PPT、笔记本、笔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活动设计案例展示【第一、二节课】1.课前讨论(10分钟)先通过案例导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生活中的美?(2)你认为生活之美包含哪些方面?如何感受生活中的美好?2.服饰之美(80分钟)(1)服装之美的基本表现从衣不蔽体到华衣盛服,服装的作用从保暖御寒逐渐演变为美化人体,这正是服装之美最基本的体现。(2)我国传统服装的审美发展①夏、商、周的“衣裳”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胡服③汉代的深衣式袍服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宽衣博带⑤隋唐的多元开放⑥宋、明服装的传承与发展⑦清代服装的变革⑧近现代服装的百花齐放进行“课堂活动”讨论(3)佩饰的历史与文化①我国佩饰的历史②流传至今的玉饰和金饰进行“课堂活动”讨论1.阅读“案例导入”并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答案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图片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理论讲解的同时,老师可以以自身或者同学所穿戴的服饰进行相关内容讲解,加强教学互动4.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晋侯墓出土的西周玉人2.曲裾深衣3.《洛神赋图》4.陶黄釉文吏俑5.三彩骑马狩猎俑6.《女孝经图》7.《千秋绝艳图》8.彩塑惜春作画像9.旗袍、中山装10.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珏11.黄金臂钏12.金筐宝钿13.金玉手镯(现代)【第三、四节课】1.课前回顾(10分钟)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生活用具之美(80分钟)(1)生活用具的起源与发展①陶器②青铜器器③玉石器④瓷器进行“课堂活动”讨论(2)生活用具的实用功能陶器、青铜器、玉石器、瓷器⋯⋯无论何种材质、性质的生活用具,其设计和制造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人们使用,因此实用功能是人们对生活用具最基本的需求。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图片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理论讲解的同时,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器物用具,加强教学互动4.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仙人洞袋形罐碎片2.白陶双系壶3.酱釉划花水波纹铺首耳陶壶4.偃师二里头青铜爵5.后母戊鼎6.莲鹤方壶7.玉簋8.镶金边白玉杯9.白玉龙柄魁10.玉八仙纹执壶11.邢窑白釉皮囊式壶12.景泰款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梅瓶13.墨龙撇口斗笠杯14.金嵌玉箸15.蟹八件【第五、六节课】1.课前回顾(5分钟)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继续讲解生活用具之美(20分钟)(1)生活用具的精良工艺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民便能够利用失蜡法和金银错等工艺制造出精美而巨大的青铜器。明代景泰年间的“景泰蓝”,殷商时代的漆艺。(2)生活用具的精美造型瓶子是人类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器皿,具有保存液态物资的作用。我国的瓷器匠人在烧制瓷瓶时,便其塑造成了各具风韵的造型。如梅瓶、玉壶春瓶、柳叶瓶、观音瓶、天球瓶、瓜棱瓶等瓷瓶大小不一,作用各异。进行“课堂活动”讨论3.饮食之美(65分钟)(1)饮茶的历史与文化①悠久的饮茶历史②发展的饮茶方法③浓厚的饮茶文化进行“课堂活动”讨论(2)传统饮食的发展(3)饮食之美的品鉴①食物之源②司厨之功③烹饪之法④调味之道(4)饮食与健康①口腹之需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③营养与健康进行“课堂活动”讨论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图片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理论讲解的同时,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分享一些美食,加强教学互动4.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景泰款掐丝珐琅海马狮戏球海马纹碗2.描金彩漆包袱式纹长方形盒3.窑变釉梅瓶4.淡黄釉柳叶瓶5.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6.《事茗图》7.《茶经》8.周八珍9.稻田、牧场10.开水白菜11.夫妻肺片12.红烧狮子头【第七节课】1.课前回顾(5分钟)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安排活动(40分钟)(1)生活分享会活动流程如下: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3~5人。各小组分别搜集本组成员生活中的乐、趣、美,其内容可以关乎食物、生活用具、服饰,也可以涉及朋友、家人,或生活趣事、人生心境等。将内容制作成PPT或视频,与其他同学分享。也可直接展示实物。总结活动感悟。(2)传统服饰搭配活动流程如下:设计一整套传统服饰的搭配,包括头冠(帽)、上装、下装、鞋等。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你的搭配,说明自己设计该搭配的理由,以及各配饰的渊源。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2.安排学生分组同时展开“发现·探索”模块的活动,活动完成后老师安排学生分享活动体会与收获五、课后作业1.本小节学习体会2.进行“回顾练习”3.下一堂课的预习六、教学反思(教师填写)

任课教师专业日期年月日教学课题科技美课时6课时所选教材《大学美育》教学班级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与美,认识科技之美的表现;(2)感受古代科技、现代科技和未来科技的闪光之处;(3)理解科技之美,反思科技之美。2.能力目标能够发现和欣赏科技之美,正确认识科技发展带来的利弊,从而理解科技伦理。3.素养目标认识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注入新力量。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科技之美的表现;(2)我国古代在科学领域的成就;(3)现代科技与未来科技的发展;(4)科技发展引起的问题及反思。2.教学难点(1)科技之美的表现;(2)科技发展引起的问题及反思。三、教学方式与资源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审美活动2.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室、外网、PPT、笔记本、笔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活动设计案例展示【第一、二节课】1.课前讨论(10分钟)先通过案例导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思考以下问题:(1)在过去,盐碱地被认为是无法种植或养殖的“废土”,但通过科技和创新手段,“废土”实现了海产养殖和丰收。你认为这体现了科技的哪些作用?(2)这样的科技对创造美好生活有何意义?2.科技与美(40分钟)(1)科学之美①科学知识②科学精神③科学方法(2)技术之美①制造技术②工程技术③人工智能技术(3)产品之美在造物之时,人们会将自己的理念、追求、审美都融入其中,由此诞生了种种精妙的设计,让平平无奇的产品变得美不胜收。这些产品不仅有与众不同的外观,还让人用得舒服、用得顺手,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具备适用性与易用性。进行“课堂活动”讨论2.科技发展(40分钟)(1)古代科技①以人为本的设计②领先世界的技术农业天文数学物理1.阅读“案例导入”并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答案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图片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理论讲解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所知的古代科技故事,加强课堂互动4.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标准化生产的汽车2.标准化生产的桌椅3.永暑礁西南礁盘吹填后4.港珠澳大桥5.智能手机6.干栏式建筑7.活字印刷8.风扇车9.水运仪象台10.算筹记数法11.《九章算术》【第三、四节课】1.课前回顾(5分钟)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继续讲解科技发展(85分钟)(1)领先世界的技术制造医药建造进行“课堂活动”讨论(2)现代科技①能源科技②航空航天技术③信息技术④激光技术⑤生物科技⑥纳米科技(3)未来科技①类脑智能②量子信息③基因技术④未来网络⑤深海空天开发⑥氢能与储能进行“课堂活动”讨论1.老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上一堂课所讲述内容2.理论讲解的过程中配合各种案例进行说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理论讲解的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使用的科技产品,加强教学互动4.讲解的过程中配合“课堂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天工开物》2.长城3.水力发电4.达·芬奇手稿中的直升机5.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6.无人机配送7.激光头盔8.物种演化9.纳米陶瓷【第五、六节课】1.课前回顾(10分钟)先对前一堂课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2.对科技的人文反思(35分钟)(1)科技的破坏性焚烧塑料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会污染大气;过量排放的氟利昂将臭氧层撕开了一个大洞;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废气使大气质量持续下降;高热量的食物使人类肥胖率飙升……科技已然成为人类的威胁之一。人类必须重新审视科技的未来,实现科技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对环境友善、能保护环境的科技。(2)科技进步引发的伦理思考《机器人和机器系统的伦理设计和应用指南》《人工智能法案》《可信AI伦理指南(草案)》《算法责任与透明治理框架》《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这些文件填补了科技伦理治理的制度空白,能够在国家层面指导科技伦理治理,让人们看到了向好的希望。但在未来,关于科技伦理问题,人类仍需在探索中前进。(3)以人为本的科技态度归根结底,科技是人所发明、为人服务的,因此,科技的发展方向始终无法脱离“以人为本”的问题。人类在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仍然要坚持对生命、伦理、人的敬畏,意识到自己拥有引导科技向“美”、向“善”的责任。进行“课堂活动”讨论3.安排活动(45分钟)(1)创新设计活动流程如下:分组。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6~8人。讨论。选择一件合适的物品进行创新,讨论创新和改造思路,或绘制概念图,也可尝试人工智能绘画。准备。如果可以制作出成品,则尽量搜集可回收材料、废弃材料等完成旧物的改造。如果较难制作出成品,则可以制作PPT、视频等用于展示。分享。各小组轮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