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五章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与影响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五章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与影响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五章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与影响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五章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与影响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 课件 第五章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与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与影响第一节

新文学社团的兴起和发展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第三节

新月社与语丝社2概要3第一节

新文学社团的兴起和发展

1921年以后,新文学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起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文艺刊物在各地纷纷出现。新文学从一般革新运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队伍,并孕育出不同的流派。新文学的创作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新的进展。据统计,从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文学社团40多个,出版文艺刊物50多种。到了1925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猛增到100多个。在这些文学社团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4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这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发表了由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发起人共有12人: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沈雁冰、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后来,会员发展到170多人,包括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庐隐、鲁彦、老舍、丰子恺等著名作家。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郁达夫的寓所,主要成员是当时的留日学生,包括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等,前期主办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半月刊等,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5

1923年,新月社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大都是欧美留学生,包括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次年4月开辟了《诗镌》周刊。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这是《诗镌》的基本主张。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因为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包括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语丝》发刊词表明了其主张和态度,“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6

除了以上四个社团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还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飙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使得1921年以后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不仅作者队伍壮大、作品数量增多,而且创作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技巧方面都越来越成熟。一群文艺思想、志趣相同或相近的作家借助文学社团这一平台,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气质,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学流派。78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主张承继并发扬了《新青年》的文学“为人生”的观念并且取得较大成绩,把倡导时期的新文学推向前进的第一个团体,是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这是新文学产生以来最早成立的重要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的基本文学主张,一是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二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主要有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后改名为《文学周报》)等。文学研究会在中国所首倡的现实主义美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学研究会成立时的合影一、冰心

冰心是文学研究会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她在小说、散文、诗歌等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冰心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19年至1920年,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受过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影响的部分青年,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将目光投注于落后的中国社会,他们发现了那么多的不合理现象,于是,他们热衷于提出问题,并力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出现了所谓“问题小说”的热潮。10知识链接: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父亲是清政府的海军军官,她的童年较长时间住在烟台的海边,这对她以后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1913年随家来北京,曾在贝满女子中学读书,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学习,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留学,基督教的文化背景对冰心的人生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9年,她便以处女作《两个家庭》在《晨报》崭露头角,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后,集中创作以社会、家庭、母爱、童心为主题的小说、诗歌和散文,成为新文学初期最早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其“问题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冰心的文学生涯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她的全部创作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爱”;她的人生信条和文学追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11

冰心与“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是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个小说流派,以文学研究会成员冰心、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庐隐、鲁彦等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冰心的《去国》、《超人》、《往事》,王统照的《春雨之夜》,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庐隐的《海滨故人》等集中的部分小说。问题小说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关切社会人生,探索并力图回答“人生究竟是什么”等问题。由于作者各自的思想不同,对问题的答案也不一致:有的希图以“爱”和“美”来弥缝人生的缺陷;有的主张用“憎”来解决人生的矛盾;有的对人生产生迷惘和怀疑。虽然都未能正确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但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在“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中,冰心是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可以说,是“问题小说”把冰心推上了现代文坛。12

冰心在《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中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其中,《斯人独憔悴》写参加学生运动的颖铭、颖石两兄弟与顽固守旧的父亲之间的矛盾,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具有相当普遍性的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传达了当时一班不甘为家庭所拘囿的新的时代青年的愁苦,产生了强烈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些小说来自投身于五四运动的青年冰心的真切感受,敏锐地捕捉住时代的脉搏,目的在于“感化社会”、“叫人看了有所警觉”、“想去改良”,透露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也显示了冰心从家庭窗口审视社会的独特视角。此时的冰心,也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描写他们的不幸和凄楚,如《三儿》等。1314

第二阶段以1921年发表的《超人》为发端,突破了第一阶段对社会问题“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的局限,冰心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开出了她对种种社会问题的“药方”——爱的哲学。冰心把艺术视为给人们以精神慰藉的手段,竭力寻找一种救治时代“病源”的药方,这便是“万全之爱”。冰心深受基督教博爱思想和泰戈尔哲学的影响,在她看来,只要世界上的人们彼此相爱,便可以化解一切痛苦,而母爱、童心和大自然便是使人体会到这种超越一切的“爱”的桥梁,因而也成为冰心作品的三大母题。《超人》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原本冷心肠的何彬,信奉尼采的超人哲学,但在“母爱”与童心的感化下,转而虔信“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书信形式的心理独白以及富有诗意的梦境描绘,使作品笼罩着浓厚的抒情气氛。

第三阶段,从美国学成归国后沉默数年的冰心在1931年发表了小说《分》、《冬儿姑娘》等,宣告了她的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的作品显然从作者以往信奉与宣扬的“爱的哲学”与早就潜隐地受到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有所超拔。颇具童话色彩的《分》透露了冰心思想中开始萌生的某种阶级观念。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疑信参半,构成冰心小说的独特旋律。

冰心的诗歌清隽秀丽、含蓄温婉,体现了一个女作家特有的妩媚多姿的风采。从1920年开始,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冰心又以小诗的艺术形式抒唱对人生的思考,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谓的“小诗流行的时代”。诗集《繁星》、《春水》的主要内容是对母爱、童真与大自然的讴歌,也有不少对于人生意义的沉思默想。小诗在明媚如画的意境中寄寓着诗人对自然、童真和母爱三者融洽无间的境界的神往之情,并特意着力讴歌了被冰心视为生的安慰、美的典范的母爱。15

冰心的散文取得了比她的小说和诗歌更高的文学成就,代表性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等。1921年1月在《小说月报》发表的《笑》,以自己记忆里几个生活断面的“笑”串联全文,辅以清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是初期“美文”的结晶之一,其情感细腻澄澈,笔调清新灵活,既发挥了白话文流利晓畅的特点,又吸收了文言文凝练简洁的长处。

冰心的创作具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纯正的审美趣味与强烈的道德力量,使她的作品有永不凋萎的艺术青春。这正是冰心的作品能赢得一代读者并得以传世的主要原因所在。1617知识链接:郁达夫论冰心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记得雪莱的咏云雀的诗里,仿佛曾说过云雀是初生的欢喜的化身,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星辰,是同月光一样来把歌声散溢于宇宙之中的使者,是虹霓的彩滴要自愧不如的妙音的雨师,是……这一首千古的杰作,我现在记也记不清了,总而言之,把这一首诗全部拿来,以诗人赞美云雀的清词妙句,一字不易地用在冰心女士的散文批评之上,我想是最适当也没有的事情。我以为读了冰心女士的作品,就能够了解中国一切历史上的才女的心情;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平,亦即是女士的文章之极致。———选自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二、叶绍钧

叶绍钧:实实在在的“写家”

叶绍钧(1894—1988),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1911年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辗转苏州、上海、杭州等地,任小学、中学教师。1914年开始写作短篇小说,1918年开始用“叶圣陶”发表小说。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并被邀为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的撰稿人。1923年至1930年间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1930年底改任开明书店编辑。抗战爆发后,先后在重庆中央国立戏剧学校、武汉大学等校任职,并在成都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的编辑事务;抗战胜利后,曾主编中华全国文艺协会总会会刊《中国作家》。

叶绍钧的小说创作经历了由“问题小说”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拓展的过程。1919年发表在《新潮》上的《这也是一个人?》鲜明地提出了妇女人格和社会地位的问题,引起较大反响。此后,他凭借自己的一系列创作实绩,逐渐成为新文学初期有着较高知名度的作家。叶绍钧的代表作主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18

叶绍钧始终坚持“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对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他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由于长年的教员生涯,叶绍钧对现代中国教育界的情形了解得深切详明,擅长描写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茅盾曾说过:“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写实地写,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他的‘人物’写得最好的,是小镇里的醉生梦死的灰色人”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叶绍钧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教育小说”不仅在他全部的小说创作中占很大比重,也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题材范围,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的小知识分子的卑琐形象,寄寓着作家对小知识分子灰色灵魂的深刻讽刺和批判。19三、朱自清20朱自清:“最完整的人格”的追求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东海人,现代散文家、诗人。1916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1920年北大毕业后,辗转于江浙一带,他的绝大部分新诗都写于这一时期,其中长诗《毁灭》是有影响的代表作。1924年第一本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28年第一本诗文集《背影》出版。抗战爆发后,他随学校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6月18日,在身体极度衰弱、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的情况下,朱自清毅然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时隔不到两个月,朱自清就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从20年代初到病逝的近30年时间里,朱自清的写作重心数度转移,由诗转而散文转而杂文,代表作除了上面提及的,还有诗集《雪朝》、《眷顾》,游记散文集《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综合性选集《你我》、《标准与尺度》等,此外还有不少语文教学和古典文学的研究专著。

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文学研究会众诗人中,他以朴实明快、淳厚纯真的风格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长诗《毁灭》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抒情长诗之一,也是朱自清全部诗作中最能代表其艺术造诣和思想动态的作品,既有苦闷彷徨的呻吟,也有奋起追求的精神,寄寓着诗人对人生的切实感受。1925年后朱自清绝少写诗,他将主要精力开始移向散文写作。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风致的,还是取材于作者生活的那些抒情、叙事、写景之作。《背影》《给亡妇》《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以事传情,用笔朴实、平淡,甚至似乎有点琐碎,却有极强的情感冲击力。40年代,朱自清改写杂文,一方面为了更有力地对严峻的现实发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践他提倡的“谈话风”,内容大多是议论人生社会问题的,增添了较浓厚的思辨色彩与哲理意味,自然亲切、雅俗共赏,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21四、许地山许地山:对终极人生与现实人生的双重追求

许地山(1893—1941),名方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市,甲午战争后随家人迁回大陆,落籍福建漳州。1920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1921年与茅盾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2年又毕业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获神学学士学位,同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比较学、印度哲学、梵文及民俗学,1926年回国,1927年后任教于燕京大学。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直至1941年病逝。许地山对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均有涉猎并深受影响。因此,他的创作一方面表现了对现实人生问题的扎扎实实的探讨,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较为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影响较大的小说作品有《春桃》、《铁鱼底鳃》等;此外,他的散文诗集《空山灵雨》不仅风格独特,而且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问世的散文诗集之一。22

许地山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代表作有《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等。许地山早期的其他小说也同《命命鸟》一样,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蕴含着宗教意味。这些传奇故事的主人公多是女性形象,对生活抱有一种任其自然、逆来顺受的态度,以德报怨,宿命观点严重。正如《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说的“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那样,典型地体现出东方人的坚韧不拔和乐天知命,集儒、道、佛文化和基督文化于一身。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地山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早期的飘忽不定的玄想和温柔敦厚的文风转为激愤,浪漫色彩减弱,现实主义倾向增强。1928年,许地山发表的《在费总理的客厅里》是他走向写实主义的开端;而真正标志着他走向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转折之作,是他发表于1934年的长篇小说《春桃》。23五、王统照王统照:“爱与美”的表现者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1918年赴北京,就读于中国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在《新潮》杂志上发表过列宁文章的译文。1920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湖中的夜月》,次年参与发起创建文学研究会,从此开创了他文学活动的道路。王统照一生创作颇丰,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号手》,长篇小说《一叶》、《山雨》等,另有不少散文小品集、诗集和评论。“五四”时期,王统照将“爱与美”视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改良人生、社会的药方,他在作品中极力倡导建设爱与美的社会,描写理想生活的丰富美丽,形成了鲜明独特的美学风格。24

对“爱与美”的玄想从一开始就成为王统照进行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收入《春雨之夜》中的短篇大都体现了他的这一美学追求。王统照是本着“为人生”的目的执着地追求爱与美的理想境界的,但追寻的结果却处处是失望和幻灭,随着对社会和时代认识的加深,他的作品逐渐加重了写实的倾向。1922年创作的《湖畔儿语》表现了贫民的悲惨生活,代表了王统照小说创作的新倾向,其中对于独行者追梦的抒写让位于对下层劳动者的殷殷关切和深深同情,当年曼妙的童声为如今苦涩的“儿语”所掩,对于纯真童心的讴歌由此真正具备了切实的内涵。

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像王统照这样长期致力于象征与写实关系的探索的作家并不多见。就艺术情调而言,与他题材上从知识者到农民、从一般的生活背景到注目于齐鲁大地相适应,王统照的创作大致上画出了从感伤的抒情到凝重的写实、从优美到壮美的发展演变轨迹。25

2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社是继文学研究会以后成立的第二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于日本。与文学研究会不同,创造社在成立之初就鲜明地举起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旗帜,提倡主观抒情的创作手法,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表现自我和内心的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尤其注重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创造社高扬的浪漫主义美学主张及其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美学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和意义。

创造社从初期到中后期,经历着不断的发展、转折和变化,先后有三四十位作家、艺术家聚集在它的旗下,他们不仅活跃在20年代,而且驰骋于30年代、40年代甚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战线,为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创造社作家中比较著名的初期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穆木天,中后期有王独清、倪贻德、叶灵凤、朱镜我、冯乃超、李初梨等。创造社的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创造日》和《洪水》等。

六、郁达夫郁达夫:忠实于“自叙传”的“零余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幼年时就表现出很好的文学修养,读小学时就能写作旧体诗。1913年随长兄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改学法律、经济,但对文学更感兴趣,此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开始小说创作。1921年7月,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并负责《创造》季刊等刊物的编辑工作。1922年回国后,在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创造社的文学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各项进步活动,先后参加“民权保障自由大同盟”和“左联”等组织。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救亡运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南洋。郁达夫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贡献,而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擅长用“自叙传”的方式抒写一个时代“零余者”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的痛苦心灵。代表作主要有小说集《沉沦》、《茑萝集》、《寒灰集》,散文集《闲书》、《屐痕处处》等。27

概括说来,郁达夫小说的基本风格主要表现在:第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第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郁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是厌世颓废的心境。第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第四,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郁达夫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淡远和清愁配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辞,表现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真有呼之欲出的情韵。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郁达夫对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的试验,既体现了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也呼应了20年代时代思潮的一个侧面——浪漫而感伤的时代氛围,吟唱出张扬个性、崇尚感情、表现自我的文学咏叹调,从道德的角度、心理学的范畴对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引领了一种以浪漫主义为风格的小说派别,开创了与以鲁迅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不同的小说创作路向。28

七、成仿吾

创造社作家群中,除了郭沫若和郁达夫之外,有特色和有代表性的作家还有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陶晶孙、叶灵凤等人。成仿吾作为创造社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阐发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理论探索。他一生虽然只在20年代初发表过《一个流浪人的新年》、《深林的月夜》、《灰色的鸟》和《牧夫》四篇小说,但都颇具特色,运用现代的手法,紧密结合自己的新罗曼主义主张,充满了象征色彩。成仿吾的文学理论试图建立情绪、理性相协调的文学表现模式,强调情绪节制的必要性,这在创造社强调情绪表现的冲动性、热烈性和彻底性的理论氛围和创作倾向中,无异于空谷足音,体现出他作为一名理论探索者的胆识和潜能。29八、郑伯奇

。30

郑伯奇是创造社的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先后发表过《危机》、《抗争》、《合欢树下》、《牺牲》、《佳期》等一系列剧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独幕剧《危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旧社会和旧制度的反抗,对婚恋自由的向往。青年画家米冷红深受旧式婚姻之苦,不愿再逆来顺受,终于向美丽、温柔的少女姚浣兰倾诉了自己的爱情。浣兰虽然也爱他,但其兄正逼她嫁给从美国买了一个博士头衔归来的许震东。在浣兰好友林露惜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揭开了许震东的纨绔面纱,解除了危机。三幕剧《轨道》则描写了工人的反帝革命斗争。该剧不仅正面歌颂了铁路工人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而且也从侧面表现了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较量。站长胡闹是个双料反革命,当工人开会欢迎北伐革命军的时候,他去报告给奉系军阀张作霖,而当工人开会反对日本出兵时,他又拿出老革命党的资格来欺压工人。工人炸毁兵车之后,日本人来站清查,王文豹领导工人与警察联手惩治了反革命的站长和工头两个汉奸,大敌当前,消灭内部反革命,成为革命者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剧作气势宏大,显示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九、张资平

张资平是创造社另一位有影响的小说家,但他却主要以“色情小说”而闻名。张资平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一生写过20多部中长篇小说和近50部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如《冲积期化石》、《梅岭之春》、《苔莉》、《飞絮》、《爱之焦点》等,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出版于1922年的《冲击期化石》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的作品行销量之大不仅在当时,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如他出版于1926年的《飞絮》到1930年已经印刷11版,创下了当时少有的纪录。20年代末到30年代,张资平等的三角恋爱小说还引发了一场“性文学热”,他们的作品虽然遭到新文学主流的强力抵制,但仍然在市场上漫延开来。性意识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潜在影响和作用,显然不能仅仅通过性意识自身的内涵予以充分说明,它具有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更为深入的时代动因。1926年、1927年分别出版了《飞絮》和《苔莉》两部长篇并以其中的性意识吸引了大批读者之后,连续好几年,张资平的作品“行情一直看涨”。如果把当时那么多读者愿意读张资平的作品仅仅归结为读者的情趣低下,问题就简单化和片面化了。3132第三节

新月社和语丝社33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徐志摩是新月社的发起人。1922年10月,徐志摩在留学美国和英国后回到北京,发起组织一种旨在联络留学欧美同学感情的聚餐会,后来,成立于1923年的新月社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早期的新月社不是所谓纯文艺性的,而是一个带有文化倾向的社交团体,出入其中的都是当时北京的上流人士,组织也很松散,社员有作家、大学教授,也有政界、实业界和金融界的人物,其中的知名人士有胡适、陈源、丁西林、凌叔华、林徽因等。1926年4月《晨报·诗镌》创刊后至1933年6月《新月》终刊的一段时间,可以说是新月社在诗歌创作和探索上取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徐志摩从1925年10月开始接任《诗镌》编辑,闻一多、朱湘、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等也都参与了《诗镌》的活动。

从一开始,新月诗人就打出了反对“感伤主义”和“伪浪漫主义”的旗帜,虽然新月派的诗歌创作同样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后期创作中也仍有着浓重的感伤情调。针对自由体新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徐志摩等人提出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他们强调,文学的力量不在放纵,而在集中和节制;他们要求诗歌在形式上有适度的表现,要求澄清文学艺术“型类的混乱”;追求诗歌的格律,希望诗人戴着镣铐跳舞。新月社的理论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换句话说,新月诗人对格律的倡导,不仅是为了提高新诗的艺术性,增强新诗的格律和结构,而且是要倡导一种与惠特曼的影响不大相同的“诗情诗意以及诗人们底人生态度”。34一、闻一多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字友三,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等校学习美术,课余研究文学和戏剧。1925年回国任教,1928年3月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和《诗刊》,成为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抗战爆发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死难经过报告会”上,闻一多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当天晚上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的新诗创作主要集中在1920—1927年间,诗集有两部:《红烛》和《死水》。作为新月社的重要代表诗人之一,闻一多提出了诗歌“三美”的主张,注意诗歌情绪的节制,讲究分寸美,为现代新诗的发展调整了倾向。3536

作为前期新月派的主将之一,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派诗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即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的音节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美,即诗的辞藻要力求美观,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即从诗的整体外形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整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闻一多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反帝、反种族歧视以及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在艺术上,闻一多与郭沫若不同,他的诗既充满热情又注意节制,讲究分寸美,不仅在听觉上、视觉上有独特的追求,还显示出他丰富飞腾的想象力,明丽而不纤细,而且他精于炼字,设喻奇巧,令人击节赞赏。二、徐志摩徐志摩:“一部无韵的诗”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1915年中学毕业后,在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及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转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专攻政治经济学,但对近代英国唯美等派诗歌更感兴趣,同时开始诗歌创作。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大、清华等校教授。

1923年在北京发起成立新月社,1926年4月曾任北京《晨报·诗镌》主编。1927年南下上海等地,在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同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28年与胡适等人筹办新月书店,并主编《新月》月刊。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身亡。徐志摩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轮盘》、《巴黎的鳞爪》、《自剖》等。

徐志摩死后,当时的很多作家和社会名流都写了纪念文章,其中,杨振声在《与志摩的最后一别》中写道:“就说他是一部无韵的诗罢。节奏他是没有,结构更讲不到,但那潇洒劲,直是秋空的一缕行云,任风的东西南北吹……”这些文字对徐志摩的为人、为文进行了诗意的概括,也因其概括得恰切而经常为学界所引用。3738

徐志摩的文学创作生涯虽然只有十年左右,但他却成为同时期作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位。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成绩进行了颇具权威性的总结,其中朱自清编选的《诗集》、周作人编选的《散文一集》、茅盾编选的《小说一集》以及郑振铎编选的《文学论争集》都收入了徐志摩的作品。一人能在四个门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整套大系里也只有寥寥几位。

徐志摩虽然尝试了多种文体创作,但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的诗名都要超过他作为散文家、小说家和文学理论家的影响。他一生留下的诗集有四本:《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前两集属于前期的作品,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其主要思想内容是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描写爱情体验以及歌咏大自然;收在《猛虎集》和《云游》中的后期诗作,虽也有一些不乏积极进取的篇章,技巧也趋于圆熟,但思想的矛盾和混乱历历可见。39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

语丝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作家群体。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语丝社没有发起人,是同人团体,代表作家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等。《语丝》周刊上的文字,大多以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它曾设“随感录”、“闲话”等栏目,针砭时弊,登载大量杂感,也发表过不少散文和其他作品,对于散文文体的倡导,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而有“语丝派”之称。语丝社成员一部分发表在早年的《晨报副刊》和稍后的《京报副刊》上的文字,风格也大都与此相近,如孙伏园的散文《南行杂记》、《长安道上》等篇,名为游记,实以描摹世态人情为主,记叙中夹着议论,对社会现象多有抨击,极少山水景物的单纯描写。语丝社这种注重社会批评的文体,为后来“左联”时期战斗性小品文的发展开了风气。

尽管语丝社同人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创作风格:排旧出新、放纵而谈、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语丝社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创作,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创作。4041

语丝社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创作,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创作。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对“美文”的倡导与实践,他使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确立。周作人于1921年6月发表《美文》,热情号召“治新文学的人”去大胆尝试现代的小品散文,并同时以他自己的创作实践积极推进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和繁荣。周作人的前期散文,可分为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和偏于叙事抒情的小品两类,前者思想意义较强,后者艺术成就较高;而真正代表了他散文艺术风格因而影响更大、艺术成就更高的,还是那些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的小品文。周作人的小品文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恬淡从容、真率亲切,简素质朴、庄谐并出,显示了他作为散文大家的深湛的艺术造诣。但在编成《永日集》以后,周作人就沉湎于远离现实的“苦雨斋”中,抄古书,追求闲适趣味,大谈草木虫鱼,叛逆性愈减,而隐逸性渐增,以至于日渐发展,终归走向了变节投敌的悲剧。思考题1.《繁星》和《春水》如何体现了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你如何理解冰心整个创作对“爱”的阐扬?2.叶绍钧小说创作在哪些方面最能体现文学研究会的基本主张和艺术特色?3.《背影》等作品在哪些方面显示了朱自清散文创作的独特魅力?你如何看待朱自清散文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4.许地山小说与散文的宗教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现实人生的态度又体现在哪些方面?5.郁达夫《沉沦》中主人公“他”的性格特征及思想蕴涵是什么?《沉沦》在哪些方面代表了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总体风格?6.诗集《死水》如何体现了闻一多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你认为闻一多在这一追求过程中的得失是什么?7.为什么说徐志摩的一生就是一首无韵的诗?《沙扬娜拉》、《再别康桥》等诗篇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