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 第1讲 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学案)_第1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 第1讲 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学案)_第2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 第1讲 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学案)_第3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 第1讲 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学案)_第4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一板块 第1讲 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第1讲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主干知识重构体系化复习任务一先秦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合必修上册第1、2课,选择性必修1第1、5、8、15、17课,概括该时期的政治制度。维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1)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文明萌芽:五帝后期的“万邦”时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1)夏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中央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实行间接统治(2)商朝: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3)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4)东周: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5)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父系氏族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采取禅让制方式选举首领(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军功爵制、养士制出现法律与教化—(1)法律:①夏至西周:夏朝《禹刑》、商朝《汤刑》、西周《九刑》;②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2)教化:儒家强调用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民意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华夏族为核心,分布广泛,多元一体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戎狄蛮夷等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货币与赋税制度—(1)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海贝、仿制贝(2)商朝:开始岀现铜铸币(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核心概念】神权政治(1)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重要标尺。(2)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同时古代的王,特别是商朝,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复习任务二先秦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整合必修上册第1、2课,选择性必修2第1、4、7、10课,归纳该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领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业(1)农作物:北方粟麦和南方稻(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3)生产工具:石、木、骨器(4)土地制度: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5)社会生活:过定居生活(1)夏、商、西周:①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②耕作方式:石器锄耕;③生产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④经营方式:集体劳作(2)春秋战国:①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②耕作方式: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生产技术:精耕细作、垄作法、都江堰和郑国渠;④经营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手工业(1)使用打磨石器(2)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3)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坯(1)西周:官营,青铜铸造(2)春秋战国:出现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的局面商业与城市(1)商业:出现了交换及商业贸易(2)城市:商人等筑垒设防,形成集镇(1)商业:①货币:商朝使用贝;②《周礼》中已有借贷纠纷;③政策: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商周时期出现契约(2)城市:①周朝城邑分等级,有等制,体现礼制要求;②春秋战国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马和马车是古代人类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1)天然通道→人工通道(2)春秋时期已有运河【核心概念】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和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未经王室和公室特许,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在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复习任务三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整合必修上册第1、2课,选择性必修3第1课,提炼该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领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思想—(1)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2)老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3)百家争鸣:①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②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③阴阳家:邹衍提出“相生相胜”理论;④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⑤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文化(1)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2)神话色彩: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浓重(1)文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2)文学:春秋时期,《诗经》(3)文化内涵:①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作礼乐,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③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西周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⑤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教育学在官府(1)春秋战国:私学兴起(2)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高等学府医学—战国时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1)儒家的仁爱,强调等级内的亲爱,主张重义轻利。(2)墨家的兼爱,是无差别的、普遍的爱,讲求实际功利。硬核聚焦剖析核心化高频考点备考攻略先秦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把握“一个主体”“三大阶段”“三大制度”(1)“一个主体”: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2)“三大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3)“三大制度”:世袭制、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先秦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关注“一项政策”“三种土地制度”“三种耕作方式”“三种经营形态”“三个表现”(1)“一项政策”:“工商食官”政策(2)“三种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3)“三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4)“三种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5)“三个表现”:商业、城市、交通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关注“一大思想解放运动”“一种文字”“两种教育”(1)“一大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2)“一种文字”:商代甲骨文(3)“两种教育”:官学、私学考向一先秦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湖南选择考·T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战国时期,关东六国、秦国②核心价值→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引领时代情境载体以秦国与东方六国国相任用区别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与关东六国任相多用国君宗族及国人不同,秦王任相多为非秦国人②转化信息:东方六国选官仍重血缘,而秦国选官突破血缘标准而重才能,故选A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分封制的确立与瓦解1.(2023·广东选择考·T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解析】选D。“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属于周王干预诸侯国内政,故选D;“定期朝觐周王”属于诸侯对天子承担的义务,不属于周王干涉诸侯国的内政,排除A;“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属于周王对诸侯的帮助,不属于周王干涉诸侯国的内政,排除B;“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属于诸侯对天子承担的义务,不属于周王干涉诸侯国的内政,排除C。2.(2023·全国甲卷·T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解析】选C。从题干中“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结合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传统的奴隶主阶级的等级秩序,故选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实录历史事实”,A排除;B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3.(2021·重庆选择考·T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选A。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故选A;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峻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战国和秦朝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排除D。视角2西周的监察制度4.(2020·海南等级考·T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解析】选A。根据材料“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通过对王族的分封,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也拓展了周王朝的疆域,故选A;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排除B;皇权的统一是在秦朝,排除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深探究·精归纳主题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充分利用虚拟血缘关系扩大族群。同时,通过祖先神的宗教化和国家化,使国家政治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西周时期的特殊历史机遇,使周人有充足的资源把血缘亲属直接转化为政治贵族,实现了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相互转化。血缘关系的政治化,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国家组织形式中宗族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特色。——摘自徐义华《略论中国早期国家的血缘与地缘关系》【讨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提示:①血缘至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②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③贵族政治:各级贵族按血缘获取官职,在各自的封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最高执政集团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④王权神化: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核心整合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2.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维度表现政治(1)王权神化: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甲骨文、祭祀)(2)血缘至上: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形成“家国一体”(分封制、宗法制)①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的政治制度②宗法制: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继承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3)贵族政治:最高执政集团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经济(1)使用石、木、骨等材质的工具(2)土地国有,集体劳作(3)青铜铸造业发达思想文化(1)形成象形文字——甲骨文(2)崇尚祖先崇拜,敬天保民(3)形成礼乐文化(礼乐制)【拓展延伸】1.分封制推动开疆拓土、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开疆拓土(1)分封制孕育了统一的因素,通过层层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开疆拓土(2)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民族交融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族人等与封地内的原住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文化认同(1)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2)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2.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瓦解的表现角度表现大宗与小宗的关系(1)王室内部:周幽王废储君(嫡长子)而改立庶子,导致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位之争,造成王室尊严扫地,天子地位下降(2)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人才的流动方式(1)人才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2)用人标准:各国盛行养士之风,任人唯才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考向二先秦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湖南选择考·T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址、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②核心价值→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培育家国情怀情境载体以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的发现创设生活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发掘出“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②转化信息: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故选B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先秦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2023·湖北选择考·T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现代楷书农(農、辳)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农”字的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可见“农”字的创制反映了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故选D;天人合一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书画艺术,排除C。2.(2023·海南等级考·T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个体劳动取代了集体劳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繁荣,促进了社会人口的增长,也助推了当时社会矛盾规模的扩大,故选B;军事理论只能影响作战的方式,对战争规模的影响有限,排除A;按照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排除C;地形地势属于客观自然条件,短时期内很难发生明显变化,对当时人口规模和社会冲突的影响有限,排除D。3.(2023·新课标全国卷·T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解析】选C。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出现,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故选C;A选项说法过于笼统,故A错误;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产生,当时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尚未出现贫富分化,排除B;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排除D。4.(2023·全国乙卷·T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解析】选C。据“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以推断出孟子所说的是先秦时期小农经济的情况,再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以来,铁器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小农经济产生,故选C;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时代要求不符,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商业繁荣,排除D。视角2先秦时期手工业的发展5.(2022·全国乙卷·T2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解析】选C。依据所学可知,南方的铜矿冶炼成铜后被贩运到北方,促进了北方青铜冶铸业的繁荣,加强了南北方经济联系,C为正确答案。A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是手工业,而非农业。B中的“依赖”太绝对。D不符合史实,题干呈现的铜矿有三处,其中有两处位于荆楚地区,这一地区并非商、西周直接统治区域。6.(2021·广东选择考·T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解析】选D。题干材料体现了河南、陕西的墓地出土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说明西周时期出现南北文化交流的现象,故选D。题干材料体现中原地区出现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青铜器,与中原文化的传播无关,排除A;维护周礼、宗法制度分崩离析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C。视角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策7.(2021·江苏选择考·T1)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解析】选D。由材料“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可知,魏律中也有打击和抑制商人的法律条文,说明商鞅变法时期的抑商思想影响到其他诸侯国,故选D;秦简收录了两条魏律,不能说明魏律是秦吏的准绳,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抑商的措施,并未提及对农民的具体要求,排除B;以吏为师强调百姓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深探究·精归纳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转型材料从春秋前期开始,各国纷纷尝试着新的土地管理形式和人口控制方式,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具体表现为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晋国的“作爰田”以及鲁国的“初税亩”。形成于战国时代的国家授田制度,是建立在编户齐民基础之上的新型土地管理形式,其典型代表是魏国的李悝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以后所形成的土地制度。——摘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讨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转型的理解。提示:①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等逐步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②经济模式: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及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制度变革,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成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③国家政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和大商人的出现、周王室的衰微,“工商食官”制度衰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从此,“农本商末”观念成为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流。④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诸侯纷争,国野界限打破,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⑤编户齐民制的出现: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核心整合1.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生活的特点维度阐释地域分布分布更广社会组织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手工业黑陶和玉器发达生产工具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处于铜石并用阶段建筑遗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关系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导致贫富分化,氏族社会逐渐瓦解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拓展延伸】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维度阐释经济布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经济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耕作模式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国家干预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2.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特点(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的品种较丰富,农具以石器为主,农业水平和耕作技术有较大发展。(2)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这一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3)商业、城市和交通业较发达。交通工具种类多。商朝以贝为货币,商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商周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西周从都城到全国有几条宽阔的大马路。(4)工商食官。这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由官府管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5)土地国有,在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考向三先秦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新课标全国卷·T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战国时期②核心价值→强化法治观念,加强历史素养情境载体以荀子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儒家荀子、法家韩非与李斯的治国方略相同点②转化信息:荀子提出隆礼重法主张,韩非等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因此其共同点为法治,故选A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中华文明的起源1.(2022·北京等级考·T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解析】选B。“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具有越、楚和江淮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中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2.(2022·天津等级考·T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解析】选C。解题关键是材料中“渤海至泰山之间”“中原地区”等空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与材料所述地域吻合,故C正确。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故排除A;红山文化在辽河上游,故排除B;巴蜀文化在四川,故排除D。3.(2022·湖北选择考·T1)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解析】选C。由材料中“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可知出土的漆箱为实物史料,由“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可知《石氏星表》为文献史料,“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故选C。图像和文献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史实的可靠性,关键在于史料的可信度,排除A;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的一座墓葬,与材料中“西周重视天文观测”不相符,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漆箱箱盖上的二十八星宿图,而非强调楚国制漆工艺,排除D。视角2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4.(2022·辽宁选择考·T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解析】选A。太祝指出中行寅失败的原因“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认为“一祝不胜万诅”,体现了民众的重要性,故选A;太祝重在比较祭祀和修德义哪一个更重要,重心不在于质疑祭祀功用,即使对祭祀有怀疑也是为了说明关注百姓的意义,排除B;材料对宗法伦理关系和君权神授问题基本没有提及,排除C、D。5.(2022·重庆选择考·T1)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德”的观念的转变,春秋时期的“德”强调品德、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中强调“德”,故选C;墨家推崇“兼爱”“非攻”等,排除A;兵家主要为军事思想,排除B;法家崇尚法治,排除D。6.(2022·湖南选择考·T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解析】选C。据材料“儒家……传布于齐、晋、卫;墨家……传布于鲁、楚、秦;道家……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可判断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传播的途径,具体分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依所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反映,排除AB本身错误的选项孔子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局面,排除BC正确选项材料中强调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思想传播途径,其中各派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因此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从而冲击原有的阶级关系,一定程度冲击了贵族政治,故选CD干扰选项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上的反映,各派思想传播目的在于影响现实政治,各诸侯之间的矛盾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扩张势力”展开,排除D7.(2022·山东等级考·T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详”,说明田齐法家主张臣民需要用礼义来教育,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田齐法家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用礼义来教育臣民的思想特点,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田齐法家主张以法为主,同时存礼,排除D。视角3先秦时期的科技成就8.(2022·浙江选考·T3)汉代科学家王充曾介绍一种指向仪器,样子如同一只圆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盘子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这种指向仪器是 ()A.司南 B.指南鱼C.指南龟 D.支撑式指北罗盘【解析】选A。最初的指南仪器称作“司南”,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是将天然磁石经人工琢磨后制成的,样子如同一只圆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盘上自由旋转,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自然指向南方,与材料相符,故选A;B、C、D均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视角4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9.(2021·湖南选择考·T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表1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解析】选C。由材料中从《周颂》到《国风》对天的态度经历了从颂天到不理天的过程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对“天”的存在产生怀疑,这标志着先秦以来人文意识的增强,C正确;A中“天子权威不断强化”与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不相符,A错误;据材料“《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可知诗篇形成时代有重合部分,天道观中“疑天”“骂天”在时间上具有重合部分,因此天道观并非持续衰落,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诗经》反映的人们对“天”态度的变化,而未涉及人性论,D错误。链热点·凝认知2023年4月27日上午,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启动仪式在济南府学文庙举行。孔子文化春会不仅是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弘扬孔子文化的平台,也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结合、与民众生活相融的一个标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儒家追求社会的完善,要求人们超越自我,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责任意识,“操心也危,虑患也深”“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为官行政,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儒家也重视“教化”“化民成俗”,重视“礼”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摘编自邹强、王松《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讨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儒家有关道德教育的主张。提示:儒家要求人们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对百姓实行教化,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儒家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等现象,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道德教育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由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与法治相辅相成的治理方式。儒家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没有实现,但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核心整合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维度德治法治哲学基础“仁”为基础源自道家的“道”的观点,人遵道行事,主张“法”政治思想“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人性论性本善性本恶统治方法重视人的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