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二轮复习第二板块 第9讲 成功与失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1976年)(学案)_第1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二板块 第9讲 成功与失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1976年)(学案)_第2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二板块 第9讲 成功与失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1976年)(学案)_第3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二板块 第9讲 成功与失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1976年)(学案)_第4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二板块 第9讲 成功与失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1976年)(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9讲成功与失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949—1976年)主干知识重构体系化复习任务一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整合必修上册第26、27课,选择性必修1第3、4、10、13、14课,概括该时期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史实。维度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年)民主政治建设(1)新民主主义制度:1949年9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初步建立: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2)“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法治建设1954年9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法治遭到破坏重要改革(1)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2)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3)195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外交关系(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外交成就: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已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④1955年4月,在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4)抗美援朝:1950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高潮。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2)20世纪70年代:①自1970年起,中国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之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干部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关税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核心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制定: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律性质的法律。(2)发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1950年婚姻法废止。(3)废止: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同时废止。复习任务二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整合必修上册第26、27课,选择性必修2第3、13课,概括该时期的经济制度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史实。阶段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年)经济恢复(1)土地改革: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3)统一财政:政务院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1)制定计划: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2)工业建设: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3)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2)探索失误:1958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3)政策调整:①1961年1月,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②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③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④“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伟大的建设成就(1)工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农业: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交通:①陆路交通: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②航空的发展:1950年,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开通中苏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4)医疗卫生:①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②发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运动(1)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2)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3)20世纪60年代,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核心概念】三线建设(1)它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2)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复习任务三改革开放前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整合必修上册第26、27课,选择性必修3第14课,概括该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史实。维度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年)思想(1)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2)反右斗争扩大化:1957年,开展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文化传承(1)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2)建立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1959年建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2)1961年,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技—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获得突破,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教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时代楷模“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有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易错提醒】正确分析反右派斗争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7年6月,因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将错划的予以改正。硬核聚焦剖析核心化高频考点备考攻略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把握“一个前提”“两条主线”(1)“一个前提”:新中国的成立(2)“两条主线”:①民主法治:民主法治的确立→遭到破坏②对外关系:“一边倒”→与亚非国家合作→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把握“一个计划”“一次会议”“两个路线”“两大错误”“三大改造”“三大成就”“三次调整”(1)“一个计划”:“一五”计划(2)“一次会议”:中共八大(3)“两个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4)“两大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5)“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三大成就”:农业、工业、交通(7)“三次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周恩来主持调整、邓小平主持调整改革开放前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抓住“一种理论”“四大成就”(1)“一种理论”:毛泽东思想(2)“四大成就”:科技、教育、文史、风貌考向一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2·江苏选择考·T9)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1951年3月18日②核心价值:了解制度的建立,增强制度自信情境载体以国家领导人的言论创设情境,了解政治制度的建立解题思维①关键信息“民主人士”“1951年3月18日”②联系所学:中国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关系。题干中鼓励民主人士了解土改情况,并将民主人士代表参观土改作为典型事例教育干部,可以体现民主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的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D正确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改革开放前的民主法制1.(2022·海南等级考·T8)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解析】选C。根据材料“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C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群众运动的成效、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A、B、D。2.(2022·重庆选择考·T9)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解析】选B。根据材料“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方力量来建设新中国,体现了团结建国的精神,B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政治组织原则,排除A;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排除C;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D。视角2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政策3.(2022·辽宁选择考·T10)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9月,即抗美援朝前夕,中共中央快速北迁东北南部的23家重要工业企业至安全地带,既可减少战火波及所产生的损失,又能保证工业生产能够满足前线和后方的需求,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应对朝鲜战争,C正确;23家工厂从东北南部迁到东北北部,并不能平衡工业的地区差异,排除A;东北南部23家工厂北迁与调整工业结构无关,排除B;将东北南部23家工厂北迁与国际环境变化有关,并非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排除D。4.(2022·江苏选择考·T9)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解析】选D。根据材料“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知,该诗反映了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案,想要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美关系的发展,排除A;该诗反映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此时还不能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排除B;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是在两极格局结束后,排除C。5.(2022·广东选择考·T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解析】选B。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说明新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强调的是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材料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6.(2022·浙江1月选考·T14)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解析】选A。材料是对万隆会议的描述,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A正确;B与日内瓦会议有关,排除;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排除D。7.(2021·江苏选择考·T11)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 ()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解析】选D。根据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前进,并在宣传栏上写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战争之路”那边空无一人,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A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中的外交政策与“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无关,排除B;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C。8.(2021·山东等级考·T8)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解析】选D。根据“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得出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前提之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D正确;A、B、C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深探究·精归纳主题改革开放前的民主与法制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共八大召开1949年1950年1953年1954年1956年讨论上述材料是某同学梳理的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天换地兴伟业”的大事记年代尺,但是内容不完善。请为该年代尺补充一件“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大事”写一段解说词。(要求:明确写出“大事”,解说词不少于100字)提示:大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解说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1953年,我国开始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为了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4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核心整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特点具体阐释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革命性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结盟性实行“一边倒”方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苏联结盟内向性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过渡性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中形成,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拓展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考向二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湖南选择考·T9)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产品比重原煤28.3%烧碱59.4%电动机79.6%棉纱46.7%棉布40.3%纸63.4%火柴80.6%卷烟80.4%面粉79.4%据上表推知,当时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1949年②核心价值→政策制定须实事求是,适时而变情境载体以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比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比中,除原煤、棉纱、棉布外,烧碱等其余六项占比均高于50%②转化信息:民族资本主义对于国家经济的恢复有重要意义,但若任其发展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建立,故选D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2023·山东等级考·T8)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据材料“1956年”“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可知,毛泽东强调“工厂”要有独立性,强调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故选A;1956年,国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排除B;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工商企业通过和平赎买等政策,将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排除C;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排除D。2.(2023·海南等级考·T8)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解析】选C。材料“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体现了当时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性,破除了古代封建迷信、习俗,由此可断定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材料中陪嫁耕牛、耕种庄稼这一现象来看,当时人们对土地比较重视,这是因为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也可能是因为三大改造后,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因此耕种土地的积极性较高,综上可断定材料现象最可能出现于1949—1956年,C正确;1912—1927年、1927—1937年的中国还处于旧中国时期,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新婚姻习俗,排除A、B;1978—1992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大可能出现只陪嫁耕牛的现象,排除D。3.(2023·广东选择考·T10)图1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解析】选A。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澄海火柴厂的火柴盒贴画将普通的水上人家女孩当作主人公,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普通女性受到社会的关注,画中女孩轻快地划着船,描绘了贫苦大众在解放后的新生活,A正确;1953年我国才开始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排除B、C;材料中只有女性,并没有男性,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排除D。4.(2021·河北选择考·T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转变为“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这一变化 ()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解析】选A。新中国初期,中共中央把财经工作方针从“国防第一”,调整为国防、市场和建设并重,有利于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A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财经方针的具体变化不符,排除B;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才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排除C;材料内容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D。5.(2021·广东选择考·T10)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解析】选A。从题干材料“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可知广交会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故选A。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排除B;创办广交会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排除C;广交会与不结盟运动无关,排除D。6.(2021·湖北选择考·T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重型机器制造业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与材料主旨相符,A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链热点·凝认知材料下表是钱塘江人民公社联民大队1959-1961年度粮食总产及分配表(单位:斤)年份户数人数总产征购种子饲料口粮人均口粮1959316120156912626300416033920050412342019603081147①61500472602880034699930319613031165580117281345189035000465153②注:1959年的口粮中包括42100斤统销粮。——摘自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讨论根据材料,计算出①②两处的具体数据(数据保留整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两处数据的变化及其原因作简要陈述。提示:数据:①484559②399陈述:①粮食总产量减少。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的破坏。②人均口粮有所恢复(增加)。其原因主要是粮食征购数量的减少,1960年中共中央着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八字方针”。核心整合1.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领域表现借鉴创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构建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重克服苏联模式过度集中的缺点,注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拓展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特点特点阐释剧烈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的重要社会背景(1)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2)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专业化高等教育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外交环境深刻影响了工业化建设的方向和方式(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使工业化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2)中苏关系密切,中国向苏联学习,使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群众运动式的经济建设模式对工业化建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工业化建设,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但是,也由于急于求成而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促进了工业化进程(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国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空前提升;(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基本上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工业化建设考向三改革开放前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全国乙卷·T30)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1955-1956年②核心价值→挖掘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情境载体以动画片剧照创设生活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②转化信息:新中国初期的动画片融入传统的戏曲、诗画等元素,坚持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体现了探索民族化道路的价值取向,故选A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文化1.(2023·浙江1月选考·T10)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解析】选D。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青蒿素。D正确;A、B、C不符合材料,排除。2.(2022·湖北选择考·T9)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解析】选D。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为1958-1962年,1960年正处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五年计划就是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这导致了科研经费支出增加、科技人员数量增长,故D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海外科研人员归国仅能反映科技人员数量的增加,而不能反映科研经费支出增加,排除B;“双百”方针的内涵是“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论争”,这与科研经费支出增加、科技人员数量增长联系不大,排除C。3.(2022·江苏选择考·T11)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解析】选A。依据材料“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可以看出在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而杂交水稻作为新品种,寄托了当地人民对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A正确;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论,排除B;环境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杂交水稻在桂东县的试种和推广,不能得出“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排除D。4.(2021·海南选择考·T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南行署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苏北与山东,他们对当地的方言、生活习惯存在隔膜感。苏南行署通过各级民政机关执行苏南区党委制定的抚恤措施,还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对解放战争中牺牲军人的家属提供经济补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这体现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初步形成C.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步进行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解析】选D。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跨区域政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地方政府采取不同方式来解决政府工作人员的困难,这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D正确;A与题干无关,排除;题干并未涉及民主政治形成的相关内容,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视角2改革开放前的时代风貌5.(2023·北京等级考·T8)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加强锻炼,增强民众体质,D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学习,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社会各行业”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C。6.(2023·海南等级考·T7)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解析】选B。近代、现代中国或开展活动庆祝平型关大捷,或通过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宣传,形成了平型关大捷的社会共识,“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故选B;“强化了集体记忆”不符合逻辑,材料提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权力的介入使平型关大捷这一社会共识成为了“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排除A;“学校教育的实施”只是材料中提及的一种培育家国情怀的手段,概括不全面,排除C;大众媒体也只是其中的一种宣传手段,概括不全面,排除D。7.(2022·河北选择考·T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据统计,1949-1959年国内放映的苏联电影达750多部,如《列宁在十月》《科学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观众约19亿人次。这一现象说明 ()A.“一边倒”方针推动中苏全面交流B.国家重视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C.“双百”方针的贯彻丰富人民生活D.“一五”计划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解析】选B。新中国成立初期,引进、观看苏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