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化与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框架全球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紫外辐射增加酸雨的危害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热带雨林的减少湿地减少土地荒漠化有害物种的越境入侵野生生物种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越界迁移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全球变化生物圈格局和功能的变化土地利用/覆被生物物种生态系统的退化大气-气候系统的变化大气系统组成气候形成过程地球生态系统过程的变化地表能量平衡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全球水循环全球碳循环人口大爆炸农村城市化产业工业化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CO2、CH4、N2O、O3、氟氯烃等气体能够反射和吸收从地面反射的长波光,阻挡地面的热量向宇宙扩散,相当于地球和外层空间之间的一个绝热层。大气中以上气体对地球长波辐射的反射和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从而导致全球气温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如果没有温室效应,现在地球上平均温度将降低40℃,即从现在的零上15℃降至零下25℃。
气候变暖
RapidlyrisingatmosphericCO2concentrationduetofossilfuelburning&land-usechange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冰雪融化、海平上升、极端天气时常出现、洪灾发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等………….
温室效应加剧现已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原因为:(1)人类工业化过程中对于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强化。(2)人类对于森林大面积砍伐,造成全球森林面积锐减,特别是热带雨林大面积被破坏,使得地球上的最大的吸收CO2的“汇”(sink)的功能大大减弱。
以上2个原因叠加在一起,促使了温室效应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的种类和贡献率主要有CO2、CH4、N2O、O3、氟氯烃类。据估测,全球每年排出的
CO2约60亿吨,对气候变暖的贡献率为54%
CH4排放量5.5亿吨,贡献率为15%N2O排放量为3000万吨,贡献率为7%
氟氯烃类排放量为50万吨,贡献率为24%
温室气体增加的速度非常快。根据极地冰心气泡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CO2浓度在工业革命前为280mg/kg,1958年为315mg/kg,1990年为353mg/kg,1993年增加至357mg/kg。目前正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估计到2030年可达到450mg/kg,到21世纪后期可达560mg/kg。其他温室气体也有增加的趋势。
为了评价各种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对能力,人们采用了一个被称为“全球变暖潜势”(globalwarmingpotential,GWP)的参数。
某种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势的计算公式为:
非CO2温室气体的数量尽管远低于CO2,但它们的增温效果远比CO2强。
CH4的增温效应为CO2的20-40倍;
N2O是CO2的100倍;
O3是CO2的1000倍;氟氯烃类是CO2的10000倍。
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1)CO2:主要是矿物燃料燃烧和森林大面积砍伐形成多余的碳。2)甲烷:大气中含量最高的有机气体,主要来源是沼泽、稻田、牲畜反刍。稻田是甲烷的重要来源,世界上90%的稻田在亚洲。3)N2O:是大气中占第三位的温室气体。由于人类活动导致N2O一直呈增加状态。主要来自土壤,需氧土壤反硝化作用是向大气排放N2O的主要来源,其次,废弃物燃烧和污水处理过程中会形成N2O。4)氟氯烃类: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氟三氯甲烷(CFC-11)和二氟二氯甲烷(CFC-12)。无自然源,全是人为源。
复杂有机物(Complexorganics)发酵细菌(Fermentativebacteria)单体(Monomers)脂肪酸;酒精(Fattyacids;Alcohols)综合营养型菌种(Syhtrophic)二氧化碳(CO2)专性产醋酸菌(Homoacetogens)氢(H2)醋酸(CH3COOH)产甲烷菌(Methanogens)甲烷(Methane)CH4是在土壤中有机物厌氧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土壤中多种细菌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网,对有机底物进行厌氧分解,最后一步是由产甲烷菌完成,最终产生CH4
。
甲烷产生的主要途径(1)二氧化碳的氢还原:直接利用CO2
作为电子受体而生成。(2)醋酸发酵:利用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醋酸)发酵生成。
C6H12O6+2H2O=2CH3COOH+2CO2+4H2
CH3COOH+4H2=2CH4+2H2OCO2+4H2=CH4+2H2O
甲烷产生的基质竞争性基质:H2和HAc,H2和CO2非竞争性基质:甲醇、甲胺、甲硫氨酸等。
非竞争性基质尤其是甲醇和甲基铵对滨海河口湿地产甲烷生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被硫酸盐还原菌利用率非常低。甲醇可以通过细菌降解木质素或胶质进入厌氧食物链,甲铵可以通过诸如胆碱和甘氨甜菜碱的分解产生;海洋动物代谢物和排泄物经细菌降解可产生三甲胺。
非竞争性基质:甲醇、甲基胺、甲硫氨酸、甲硫醇
4CH3OH→3CH4+CO2+2H2O4(CH3)3N+6H2O→9CH4+3CO2+4NH4+
甲烷的产生、氧化与排放
甲烷的排放途径实验方法岛津气相色谱仪CN元素分析仪芦苇和互花米草植物体甲烷传输气体取样装置采用自己设计的悬箱法对互花米草和芦苇单株传输能力进行气体采样。
闽江口鳝鱼滩3个沼泽湿地
涨潮前甲烷气体排放通量的月动态
互花米草入侵显著地增加了被入侵咸草湿地甲烷排放通量
分子生态学手段近十年来,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使得湿地土壤产甲烷菌种类的识别成为可能,这些方法包括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以及PCR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T-RFLP法)等,以上新工具的应用,可更快、更准确地辨识湿地土壤中产甲烷菌的种类和群落结构。研究表明,目前存在着3种不同大类的产甲烷菌,分别是氢营养型产甲烷菌、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和甲基营养型产甲烷菌。
产甲烷菌是一类能够将无机或有机化合物厌氧发酵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古细菌,产甲烷菌在生物界中属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产甲烷菌的形态有球形、杆形、螺旋状和八叠球状等多种形态,但它们分解利用物质的最终产物都是甲烷和二氧化碳。高温低温
甲烷产生:高低
八叠球菌
甲烷毛菌
青藏高原湿地产甲烷优势菌是ZC-1cluster,属于Methanosarcinales(甲烷八叠球菌),是典型利用乙酸产甲烷的产甲烷菌,适应于低温条件。
闽江口芦苇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可以聚成3大类群:甲烷杆菌目、甲烷微菌目和甲烷八叠球菌目3大类,其中包括甲烷绳菌属、甲烷螺菌属、甲烷盘菌属、甲烷囊菌属、甲烷杆菌属和甲烷八叠球菌属等7个属。
甲烷氧化菌的形态typeⅡtypeⅠⅠ型Ⅱ和型甲烷氧化菌的形态
应用rRNA探针标记法,原位辨识出的产甲烷菌(红色的)和硫酸盐还原菌(绿色的)的复合体C:20-30cmA:0-10cmB:10-20cm深度依靠的3种不同植被带产甲烷菌菌属的垂直分布同一植被带不同土壤深度产甲烷菌的分布呈现出垂直变化的特征。闽江河口湿地3种不同植被带土壤(0-30cm)
产甲烷菌具体菌属芦苇(7个属)
短叶茳芏(8个属)互花米草(8个属)共有属Methanoregula甲烷绳菌属(Methanolinea)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Methanoregula甲烷绳菌属(Methanolinea)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叶菌属(Methanolobus)Methanoregula甲烷绳菌属(Methanolinea)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叶菌属(Methanolobus)特有属甲烷螺菌属(Methanospirillum)甲烷盘菌属(Methanoplanus)甲烷球菌属(Methanococcus)甲烷食甲基菌属(Methanomethylovorans)甲烷泡菌属(Methanofollis)产甲烷菌属(Methanogenium)
Methanocella不同植被带产甲烷菌菌属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一些特殊性。NH3volatilisationdepositionN-Fert.NfixationSoilOrganicMatterresiduemineralisationNH4+NO,N2ON2leachingdenitrificationimmobilisationNuptakeNuptakeNadditionNlossheterotrophicnitrificationnitrificationNO2-NO3-NO2-Ntransformation氮循环N2O排放的管道漏气模型Hole-in-thepipe(FirestoneandDavidson,1989)NH4+NO3-N2N2O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土壤中氮素转化氮的矿化:为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它将高分子的含氮有机物中的氮转化为氨态氮,同时,有机物也随之分解。这一反应在有氧和厌氧环境中都可发生。也称为氨化作用。硝化作用:
有机物经过矿化作用产生的氨态氮可以继续被土壤的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所氧化,形成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此外,硝化作用也可发生在有充分氧气供应的植物根际周围。反硝化作用:在土壤一定深度的相对厌氧环境下,微生物以硝酸盐为终端电子受体发生反应,最终产生氧化亚氮和分子氮,并排放到大气环境。
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危害1)海平面上升:海洋上层海水升温膨胀和极地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使得沿海低地受淹、海岸线和滩涂侵蚀加快以及沿海肥沃耕地消失等直接的后果。2)气候带移动:包括温度带和降水带的移动。如果气候带在下一个50年内向极地移动数百公里,那么地球1/3的森林生态系统将发生变化;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太快以至于植物无法及时适应,森林将遭到严重破坏,物种灭绝问题将更加恶化。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全年生长期延长,热带、亚热带的经济作物将北移,有利于一年多熟制。
不利影响:虽然CO2浓度增加,能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水分消耗等,使作物产量增加,但作物的质量(蛋白质含量)下降;温度升高还会加剧干旱,使得病虫发育周期缩短,繁殖速度加快。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全球变暖会使流行于潮湿炎热地区的疾病扩散加剧。
第二节臭氧层破坏
臭氧是大气中微量气体之一,主要浓集在平流层30-55km高度层内,该层大气称臭氧层。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的90%
,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线辐射效应的屏障,是地球上生物的“保护伞”。紫外线大量辐射到地球表面,会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并降低人体免疫能力;紫外线还能破坏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
何谓臭氧层
大气中臭氧(O3)是由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气体。美国科学家查普曼由于发现了臭氧形成的化学理论而获诺贝尔奖。包围在地球周围的臭氧层示意图
(一)臭氧层破坏的含义
准确的说是“臭氧层减薄”,是指臭氧的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
臭氧空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以及延续的时间。
1984年英国南极考察站科学家首先在南极上空观察到臭氧层中臭氧总量减少,其后1984~1986年又发现北极冬季前后出现直径1000km的臭氧空洞。最近20年,在欧洲、北美、北非臭氧层中的臭氧减少3%。
在1985年,美国的“雨云–9857”号气象卫星测到了这个“洞”,其面积与美国领土相等,深度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此惊人的臭氧减少引起了全世界极大的震动。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洞的臭氧浓度为120D.U,降到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从那以后,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臭氧洞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1991年10月臭氧洞中臭氧浓度为110±6DU1994年10月17日观测到的臭氧洞一度蔓延到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面积有2400万km2。
1998年臭氧洞的持续时间超过了100天,是南极臭氧空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
实际上,臭氧总浓度的减少在全球范围内发生。观测发现,在北极上空和其他中纬度地区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臭氧层损耗现象。
北半球不同纬度臭氧浓度的变化(1969-1986)
平流层中臭氧的减少,紫外线辐射到地面的强度相应增强。中国青藏高原上空在夏季也发现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中心区臭氧总浓度平均的年递减率达0.35%。
根据1981~1989年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测量,紫外线辐射9年增加了1%。目前,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利用欧洲航天局ERS-2卫星上的全球O3监测实测仪器,通过对卫星监测资料的高速运算,在数小时内就可得出全球臭氧分布图。
臭氧层耗损物质(Ozone-depletionsubstances,ODS):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ODS主要有:氟氯烃类(chlorofluorocarbon,CFCs)(氟氯烃类共有20多种,是卤族和碳化合物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总称,1930年在美国杜邦公司问世,并大量用于制冷业)、哈龙(halon)
N2O
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溴代甲烷(Methlybromide)
臭氧耗损潜势值(Ozonedepletionpotential,ODP):表示各种臭氧层耗损物质对臭氧耗损的影响或者衡量造成臭氧耗损的潜在能力。其定义为:CFC-11的ODP为1.0,CFC-12的ODP为1.0,CFC-113的ODP为0.8,Halon-1211ODP为3.0Halon-1301ODP为10.0
(二)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理
臭氧在平流层是在不断形成和分解的,其化学反应为:
臭氧层耗损物质排入大气加速了臭氧的分解----主要起到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其净结果是:
1)氟氯烃是最常见的臭氧层消耗物质,有极好的化学稳定性,能稳定的上升到平流层,经紫外线照射,慢慢的分解成氯、氟和碳。每个氯原子在失活前消耗10万个臭氧,其反应式为:
2)溴也是最常见的臭氧层消耗物质,能破坏臭氧。自1972年以来,溴代甲烷(CH3Br)的数量已经增加4~5倍。溴代氟烃(Halon1301和Halon1211,数字依次为碳、氟、氯和溴的原子数)用作灭火器的数量也在增加。
溴的破坏作用机理为:
(三)臭氧层的保护防止臭氧层破坏的最根本途径是完全禁止生产和使用CFCs,研制和生产无公害的CFCs代用品。目前主要集中在氢氟氯烃(HCFC)和氢氟烃(HFC)方面。
臭氧层的破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1985年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9月又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确立了全球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框架,对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提出了削减生产和使用的时间限制。事实证明以上两个议定书履行是非常成功的,对臭氧层的保护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锐减
1、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通常包括3个层次:
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
(1)、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
常见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它是维持系统内生物生存与演替的前提条件。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就是维持了系统中能量循环和物质流动的合理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生存和发育,从而保持了物种在自然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的遗传变异。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
(2)、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丰富性。
物种是组成生物界的基本单位,是自然系统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基本组成成分。对于某个地区而言,物种数多,则多样性高,物种数少,则多样性低。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通常,对于某一生态系统,其退化时物种多样性往往会降低。
(3)、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的基因多样性。
物种性状特征的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外在表现。任何一个特定的个体和物种都保持有大量的遗传特征,可以被看作单独基因库。
基因多样性包括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和个体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物种对不同环境适应与品种分化的基础。遗传变异越丰富,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分化的品种、亚种也越多。基因多样性是改良生物品质的源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的价值
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内在价值,包括在生态、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等领域的价值,包括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两个主要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由此形成的生物资源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不仅不能摆脱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而且在食物、医药等方面更加依赖对于生物资源的高层次开发。同时人口数量增加也依赖于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开发。生物多样性资源(如传统的中草药、抗生素和近年来的转基因产品等)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
举例
大武夷山地区是我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重要意义的11个关键区之一。该区域具有世界同纬度地带中现存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阔叶林生态系统,是我国具全球意义的物种和特有种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仅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已定名的高等植物种类就有2466种,并不断有新种发现,其中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5种,园林花卉植物有401种,蜜源植物193种,其它经济植物513种。
药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如著名的红豆杉、三尖杉和九节茶被证明具有明显的抗癌功能。但是,保护区内不少有重要意义的药用植物却处在珍稀濒危状态,其中22种属于《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确定的保护种,包括银杏、观光木、钟萼木、香果树、凹叶厚朴、短萼黄连和延龄草等。不少药用植物的繁衍可以说得益于武夷山独特良好的自然环境,如延龄草仅分布在海拔1750-1900米的苔藓矮林边的灌木林中,这一特殊的生境具有雾多和土壤肥沃的特点。
保护区内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具现有资料统计,仅属于国家保护的一、二级动物就有47种,保护区内的鸟类十分丰富,是世界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事实证明该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具高价值的生物种质资源,是我国,也是世界一个重要的物种基因库.这些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其中具有高经济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及人工繁育,将会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大武夷山主要药用植物及药用部分和药用化学成分
植物名药用部分主要药用活性化学成分南方红豆杉树皮紫杉醇、紫杉碱三尖杉树皮、树干三尖杉脂碱孩儿参太子参,即孩儿参的干燥块根微量元素(Fe、Zn),氨基酸,皂苷,环肽类枇杷枇杷叶山茶酚凹叶厚朴厚朴树皮和厚朴根皮厚朴酚橘(芸香科植物)青皮(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皮)辛佛林橙(芸香科植物)枳实(干燥幼果)辛佛林穿心莲植株穿心莲内酯泽泻干燥块茎胆碱、肌醇、卵磷脂狗脊干燥根茎金粉厥索、原儿茶酚雷公藤根木质部内酯甲,春碱马蓝)南板蓝根(干燥根或根茎)氨基酸、靛蓝
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又称美丽红豆杉,是红豆杉科(Taxaceae)红豆杉属(Taxus)植物,特产于中国,属第三纪孑遗物种。南方红豆杉是红豆杉属中分布最广、生长最快的一类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南岭山脉山区及河南、陕西(秦岭)等省的山地或溪谷,常与其它阔叶树、竹类以及针叶树混生。南方红豆杉雌雄异株,种子坚果状,着生于肉质杯状的假种皮中,成熟时假种皮红色。南方红豆杉为一种生长速度较慢的树种,生长初期缓慢,5~35年为速生期,林木成熟期龄约50~60年以上。
南方红豆杉的种子被动物啃食了肉质假种皮后排泄出来的南方红豆杉的种子南方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南方红豆杉
福建明溪和南平等地人工种植的南方红豆杉紫杉醇的化学结构
1971年美国化学家wall和Wami首先从短叶红豆杉中分离出紫杉醇,并发表了其化学结构,之后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相继从红豆杉的树皮、根部及枝叶中提取出紫杉醇,并证明紫杉醇具有明显的抗癌疗效。
构件对紫杉醇含量的影响
南方红豆杉不同构件(枝条、针叶、主干树皮和根)中紫杉醇和10-DAB含量,根中紫杉醇含量最高,当年生针叶紫杉醇中含量最低,根中10-DAB含同样最高。构件Module当年生针叶One-year-old-needle小枝Branch树皮Bark根Root紫杉醇
Taxol0.0096±0.0004a0.0261±0.0046a0.0756±0.0036b0.3527±0.1720b10-DAB-0.7442±0.0476a0.0221±0.0005a3.9566±0.2985b
采摘季节对紫杉醇含量的影响天然南方红豆杉当年生针叶中紫杉醇和10-DAB含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紫杉醇含量最高峰值出现在10月(0.0297mg·g﹣1),8月含量最低(0.0003mg·g﹣1)
5年生南方红豆杉幼树长时间光胁迫(遮光率0,全光照),紫杉醇及10-DAB含量明显高于其它2种遮阴处理(30%和70%
)。相对与30%和70%遮光率,全光照下紫杉醇含量分别增加了
135.8%和90.6%
遮光率(%)鲜质量(g)干质量(g)含水率(%)紫杉醇(mg·g-1)10-脱乙酰基巴卡丁III(mg·g-1)01500.0714.7±18.152.4±1.2%0.0408±0.00190.0782±0.0047301500.0642.1±20.957.2±1.4%0.0173±0.00140.0457±0.0020701500.0577.7±19.461.5±1.3%0.0214±0.00160.0536±0.0031光照对南方红豆杉新鲜针叶中紫杉醇和10-脱酰基巴卡丁Ⅲ含量的影响
(2)生态系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指的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生态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的一种持续、稳定、高效舒适的服务功能。
维护自然界的氧碳平衡;提供清洁的空气和饮用水;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存环境和休息娱乐场所;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质净化环境等。
Daily,1997净化空气;缓解干旱和洪水;废物分解和解毒;产生、更新土壤和土壤肥力;植物授粉;农业害虫控制;稳定局部气候;缓解气温骤变、风和海浪;支持不同的人类文化传统;提供美学和文化、娱乐。Costanza,1997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扰乱调节水调节和水供应侵蚀控制和沉积保存土壤形成营养循环废物处理授粉生物控制庇护食物生产原料、遗传资源、娱乐、文化等17种类型MA(WGMEA,2003)供给(食物、淡水、薪材)调节(气候管理、疾病控制)文化(精神、娱乐、美学)支持(土壤形成、养分循环)
3、生物多样性减少
(1)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主要是指各类生态系统面积的缩小和健康状况的下降。
在我国主要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西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内陆水域生态系统、海岸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各种生态系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
栖息地的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丢失
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改变和丢失,这一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和大平原以及沿海湿地正在大规模地转变成农业用地、私人住宅、大型商场和城市。栖息地的改变与丢失意味着生态系统多样性、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不锈钢防盗门行业市场前景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保安领班年度个人工作总结新
- 2025年房地产销售人员个人计划
- 2018-2024年中国售电公司市场评估分析及发展前景调研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水压止回阀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豆乳饮料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中国控油祛痘套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分割冻猪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翡翠弥勒佛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4-2030)
- 中国水镁石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分布式光伏高处作业专项施工方案
- 成语小故事胸有成竹
- JC474-2008 砂浆、混凝土防水剂
- 一年级综合实践-集中注意力
- 《大学物理学》精美课件(全)
- 廉洁谈话一问一答简短六篇
- 校服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 儿童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与预防措施
- 高中数学开放题赏析
- 品质部工作计划
- 微生物课件(老师版) 1.流感病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