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专题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专题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专题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专题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专题综合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1.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2.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3.(2023·河北高考·3)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图1)图1这可用于说明,明代()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4.(2023·广东高考·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5.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6.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7.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A.文人创作重必转向诗歌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8.(2024·福建高三11月质量检测·5)下图为清代《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局部)“丕翁先生”就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严瑞龙。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B.官僚对艺术的追求得以满足C.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日臻完善D.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相结合9.(2024·湘豫名校高三11月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二·7)明朝时期,朱元璋令地方基层普遍设立申明亭,凡境内百姓犯有过失,即书写公布于亭上,使人知所惩戒。又另置旌善亭,书善人善事以示表彰。每里推选一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善恶,称之为老人。这一做法旨在()A.适应尊崇儒术政策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C.加强地方行政干预D.提升以德治国水平10.(2024·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检四·6)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杜北乡上京村东,寺中保留着一幅珍贵的明代壁画。壁画将肩扛竹竿的盲人卜者、摇着货郎鼓的货郎、身强力壮的泥瓦匠,以及两个儿童描绘得活灵活现。该壁画()A.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B.为研究明代商品经济繁荣提供可靠资料C.以通俗易懂的内容表现佛教本土化趋势D.以浓郁的世俗韵味迎合市民的文化需求11.(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7)图3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同时代的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个忠诚的“白衣秀士”。但明代成书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却变成了蔑视皇权,大闹天宫的妖王。这反映了()图3A.商品经济逐步发展B.社会矛盾更加尖锐C.正统思想发生变化D.宗教观念影响文学12.(2024·湖北高中名校联盟联测二·5)康熙晚期,清廷在西北部和北部逐步推行绿营兵屯田、八旗屯田、流人屯田、民户屯田和维吾尔人屯田,先后在传统牧区兴建了太仆寺牧场、上驷院牧场、八旗牧场、绿营牧场等一系列官牧场。屯牧政策推行()A.大大缓解内地严重的人口压力B.一定程度抵御了西方列强扩张C.支持了清廷的政治和军事活动D.推动了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扩展二、综合题13.(2024·湖南岳阳高三上期中·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来担任。——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材料二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角度分析“富民”阶层产生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1.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解析】材料信息重心是强调被谪戍到东北地区的一些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这有利于东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材料没有明确谪戍之人的民族成份,其对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所以排除ACD三项。2.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解析】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相比,“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权,故选A项;题目主旨是要表达周兴岱更愿意使用“南书房行走”来代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相比之下不愿用“户部侍郎兼官钱局二品大员”的身份,官员俸禄并不是题目的主旨,且题目根本没有提到官员俸禄是否入不敷出,排除B项;南书房在军机处设置之后地位就不如军机大臣了,但是题目中是在拿“南书房行走”与“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作比较,来突出皇帝的高度集权,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提到中央吏治是否混乱的问题,而是提到官员借助皇帝的权威为自己谋利问题,排除D项。3.(2023·河北高考·3)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图1)图1这可用于说明,明代()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答案】A4.(2023·广东高考·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解析】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可知明中后期人们对商业的态度逐渐从排斥转向认可,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冲击,新的市民价值观逐渐形成,故选D项;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礼教纲常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5.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解析】据材料“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及图可知,编刻者画像印在版画上,上下左三处配以刻书堂名、书名,以及本书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很好的图书形象广告,塑造了品牌,即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选C项;唐代就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排除A项;材料是明代刻本书籍的广告,与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无关,排除B项;“摆脱”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6.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解析】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南方的粮食、商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商品销往东南沿海,这说明大运河航运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明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而实施“海禁”政策,排除C项。7.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A.文人创作重必转向诗歌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解析】由材料“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力不为”可知明代文学家倡导盛唐时期抒情写景的诗风,反对宋代深受理学束缚的“理作理语”,故选D项;“必转向”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反对理学对文学创作的束缚,明代程朱理学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的诗歌创作风格,并未提及彼此的交融,排除C项。8.(2024·福建高三11月质量检测·5)下图为清代《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局部)“丕翁先生”就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严瑞龙。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B.官僚对艺术的追求得以满足C.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日臻完善D.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相结合【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对艺术追求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日臻完善,排除C项;D项表述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9.(2024·湘豫名校高三11月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二·7)明朝时期,朱元璋令地方基层普遍设立申明亭,凡境内百姓犯有过失,即书写公布于亭上,使人知所惩戒。又另置旌善亭,书善人善事以示表彰。每里推选一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善恶,称之为老人。这一做法旨在()A.适应尊崇儒术政策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C.加强地方行政干预D.提升以德治国水平【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德治。根据材料中“申明亭”“书善人善事以示表彰”等可知,朱元璋时期通过奖善惩恶以及给予有道德名望的老年人较高社会地位、特权等,来体现政府对民众道德水平建设的重视,这表明其出发点是提升以德治国的水平,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明初对基层的教化管理,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与发展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地方行政的干预,排除C项。10.(2024·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检四·6)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杜北乡上京村东,寺中保留着一幅珍贵的明代壁画。壁画将肩扛竹竿的盲人卜者、摇着货郎鼓的货郎、身强力壮的泥瓦匠,以及两个儿童描绘得活灵活现。该壁画()A.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B.为研究明代商品经济繁荣提供可靠资料C.以通俗易懂的内容表现佛教本土化趋势D.以浓郁的世俗韵味迎合市民的文化需求【解析】毗卢寺的明代壁画将肩扛竹竿的盲人卜者、摇着货郎鼓的货郎、身强力壮的泥瓦匠,以及两个儿童描绘得活灵活现,这些都是反映了世俗生活,所以具有世俗韵味,而作为壁画的艺术作品,本身迎合了当时市民的文化需求,故选D项;虽然壁画是在佛教寺院里保留,但是壁画的内容反映的是世俗人物的平常生活,与佛教文化无关,排除A项;盲人卜者、货郎、泥瓦匠都与商品经济相关,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商品经济的繁荣,但由于是属于艺术作品的壁画,所有不能为研究明代商品经济繁荣提供可靠资料,排除B项;壁画描绘的内容都是世俗生活中的平常人物,与佛教本土化无关,排除C项。11.(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7)图3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同时代的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个忠诚的“白衣秀士”。但明代成书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却变成了蔑视皇权,大闹天宫的妖王。这反映了()图3A.商品经济逐步发展B.社会矛盾更加尖锐C.正统思想发生变化D.宗教观念影响文学【解析】从忠诚的儒生,变成反对皇权的妖王,说明市民文化发展,反抗意识和自由意识在发展,而这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能说明明代社会矛盾比南宋末年更尖锐,且这时期的正统思想都是儒家,这种追求自由的思想不是来自宗教,故B、C、D三项12.(2024·湖北高中名校联盟联测二·5)康熙晚期,清廷在西北部和北部逐步推行绿营兵屯田、八旗屯田、流人屯田、民户屯田和维吾尔人屯田,先后在传统牧区兴建了太仆寺牧场、上驷院牧场、八旗牧场、绿营牧场等一系列官牧场。屯牧政策推行()A.大大缓解内地严重的人口压力B.一定程度抵御了西方列强扩张C.支持了清廷的政治和军事活动D.推动了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扩展【解析】清政府在西北和北方实行屯田和建立牧场,有利于军队的长期驻扎,保证了军粮和军马的稳定供应,为清政府开展治边和巩固边疆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支持,故选C项;由“绿营兵屯田、八旗屯田、流人屯田、民户屯田和维吾尔人屯田”可知,主要是由当地人参与的,所以屯牧政策与缓解内地人口压力关联度不大,排除A项;西方列强的扩张发生于近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屯田政策说明北方和西北部农耕文明得以扩展,所以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拓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二、综合题13.(2024·湖南岳阳高三上期中·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