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西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西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西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西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贵港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12月模拟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要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更好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就要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国际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关系的法律规则。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不同于少数国家鼓吹的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少数国家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强加于人,实质上是企图维护其主导的“小集团秩序”,奉行其制定的“小圈子规则”,用少数国家制定的规则取代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也会为国际法发展开辟广阔前景。共同发展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奠定物质基础。当今世界,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国际关系民主化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明确:“各国应在促进全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之经济增长方面彼此合作。”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努力使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奠定坚实基础。(摘编自肖永平《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规则保障》)材料二:“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大方向,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起就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走在时代前列。共建“一带一路”始终践行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重要实践平台。倡议提出后,中方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充分沟通协调,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国际合作共识,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增进了共建国家及其人民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成果共享,充分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顺应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潮流。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这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表现。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这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基础。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这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根本目标。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有效发挥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推动构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就发展政策进行充分交流,协商制定经济合作规划和措施,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截至2022年3月,中方已经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且,“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国际和区域组织有关文件中。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指引下,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相关各方的共同事业。正因如此,共建“一带一路”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干扰,但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逆势前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这在经贸合作方面表现尤其显著。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同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为11.6万亿元,创八年来新高,较上年增长23.6%,较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2.2个百分点;2021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7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1309.7亿元,较上年增长6.7%。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务实成果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结果,更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重要保障。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罔顾国际社会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显著成效,肆意制造抹黑“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谣言。他们将意识形态作为战略竞争和打压的工具,在国际上煽动分裂和对抗,蓄意干扰和破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无视中方始终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抹黑中方通过“利诱”和“胁迫”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将中方提出的“双赢”有意歪曲为“双倍赢利”,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所谓“‘一带一路’搞政治胁迫”的论调恰恰是西方国家利用舆论工具对共建“一带一路”实施的政治胁迫。是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针对“一带一路”的政治污蔑,是对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进步力量的蓄意打压。不过,在国际社会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面前,西方抹黑“一带一路”的政治谣言不攻自破。(摘编自徐秀军《共建“一带一路”共享繁荣发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与少数国家宣扬的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不同。B.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应尽可能缩小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C.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写入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的有关文件中。D.国际社会共建“一带一路”的显著成效打破了西方抹黑“一带一路”的政治谣言。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坚定地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B.国际关系民主化需要建立在共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目前这种物质基础还未完备。C.新冠肺炎疫情反而促使共建“一带一路”逆势前行,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D.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将“双赢”歪曲为“双倍赢利”,这是西方歪译中文的表现。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真正的民主是在一国历史的土壤中长出的种子,并由人民的共同愿望浇灌,由该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培育。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B.国际关系民主化已经是国际法的一部分,它意味着多边主义,也意味着主权平等,早在联合国宪章中就已明确。

——瑞士日内瓦外交学院教授阿尔弗莱德C.中国愿与上合组织国家一道弘扬真正的民主精神,深刻把握民主内涵,助力各国民主事业发展,推动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D.全球治理的根本要义是全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协商,来解决和处理全球性问题。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宋志辉4.材料二最后一段使用“利诱”“胁迫”“双倍赢利”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5.如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B2.C3.A4.①这些词是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刻意抹黑.②这些抹黑言论与“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精神及取得的成效形成鲜明的对照,充分暴露其险恶用心。5.①规则保障: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法律保障。②物质保障: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奠定物质基础。③平台保障:继续发挥“一带一路”作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践平台的作用。【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个材料深入探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材料一主要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要性,强调国际法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作用。材料二则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通过实际成果展示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具体路径和成效。两者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结合,论证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大势所趋,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广阔视野和实际行动力。整篇文章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国际关系民主化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推断和辨析能力。C.“新冠肺炎疫情反而促使共建‘一带一路’逆势前行”错误,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正因如此,共建‘一带一路’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干扰,但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逆势前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判断,“新冠肺炎疫情”与“‘一带一路’逆势前行”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国际关系民主化。A.观点局限于本国、一国的民主。B.国际法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础。C.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D.全球治理的要义是各国共同治理全球事务。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所用的能力。①从词语本身的含义来看,这些词语带有负面的、不正当的意味。西方政客和媒体使用这些词语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恶意抹黑。②从与“一带一路”实际情况的对比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与这些负面词语所代表的含义完全相悖。这种鲜明的对照更加凸显出西方政客和媒体的无端指责是毫无根据的,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险恶用心,即企图通过制造政治谣言来干扰和破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阻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①规则保障: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是因为国际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关系的法律规则。少数国家鼓吹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质是维护其主导的“小集团秩序”,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则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各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法可依,避免少数国家将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强加于人。②物质保障: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当今世界贫困问题依然困扰许多发展中国家,国际关系民主化不可能建立在贫富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明确各国应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彼此合作。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奠定坚实物质基础。③平台保障:继续发挥“一带一路”作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践平台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践行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重要实践平台。倡议提出后,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共识和朋友圈,增进了共建国家及其人民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推动构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了重要保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蝼蚁周海亮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益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些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9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兵之所以“留下婴儿”,一方面是为了引出躲藏的村民,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忍心杀害幼小的生命,体现了士兵当时极其矛盾的心理。B.女人“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无力施救自己的孩子,女人只能自残,写出了女人深深的自责与痛苦。C.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多次阻止女人“冲出去”,甚至将她绑起来,是因为冲出去不仅救不了婴儿,而且还会暴露藏身之处,引来杀戮。D.本文情节较为简单,却筏撼人心。一层地板仿佛将地面与地下室隔绝成两个世界,但其实并无不同,都是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让人揪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结尾写士兵女儿的外貌是“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与前文婴儿的外貌描写相呼应,意蕴丰富,引起读者的深思。B.小说两次用教堂的钟声来点明时间的流逝。教堂本是代表着神圣与仁慈的地方,但附近的村子里面正在进行着一场无情的杀戮,更反映了战争的残酷。C.小说多次写到婴儿的啼哭与安静,使得叙事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最终推向高潮,过程扣人心弦。婴儿最后的悲惨命运,也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旨。D.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这些描写放大了女人的感官知觉,虽然夸张,却突出了女人对孩子的深爱与内心的绝望。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9.同样是战争题材的小说,这篇小说与《荷花淀》的风格截然不同,前者表现为残酷悲凉,后者则体现为“诗意化”,请从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D8.①男人身中数枪,因而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同时因在生命的尽头能拼尽全力用最让孩子舒服的姿势保护孩子,而感到极舒服。②“痛苦”与“极舒服”这对矛盾的词语,既展现了伟大的父爱,更让读者体会到战争的残酷。9.①人物塑造方面,《蝼蚁》刻画了在战争面前自身生命受到威胁却始终“无能为力”的女人、村民、婴儿的形象,想通过杀人结束战争,成为了战争机器的冷酷残暴的士兵形象,共同体现战争的残酷悲凉;《荷花淀》则塑造了在抗战背景下依然乐观昂扬、勇敢作战的白洋淀抗日军民形象,凸显人物的人性美,体现“诗意化”特点。②环境描写方面,《蝼蚁》通过婴儿的嚎哭声、女人的痛苦的隐忍、士兵的呼吸声、脚步声、叹总声等营造战争紧张压抑的氛围,呈现出残酷悲凉的风格;《荷花淀》则借助清新优美的荷花淀特有的景物描写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解析】【导语】《蝼蚁》一文通过描写战争背景下一个母亲与婴儿悲惨遭遇,深入揭示了战争的冷酷无情和人性的脆弱与坚韧。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强烈的对比手法,

展现了母亲为保护孩子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与痛苦。士兵视角的切换使得人性与战争的冲突更加明显。整体氛围压抑、阴暗,结尾的呼应更是增强了主题的震撼力,表现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与谴责。【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忍心杀害幼小的生命,体现了士兵当时极其矛盾的心理”错误,士兵留下婴儿,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等待有人自投落网”,虽然他“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但他紧接着就“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所以士兵并没有“极其矛盾”的心理。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虽然夸张”错误。“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并无夸张,女人在煎熬的同时,地下室中的其他人同样也处在生死一线的紧张、害怕之中,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从而暴露自己,会因此而颤抖并不奇怪。因此,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并不夸张。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此时,男人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所以“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是因为他身中数枪,生命垂危,他要在临死前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尚是婴儿阶段,他要尽可能地用舒服的姿势保护孩子,他为此感到极舒服。身中数枪,自然“痛苦”,但因为能够保护自己的孩子,他又感到“极舒服”,这对矛盾的词语,既展现了伟大的父爱,更让读者体会到战争的残酷。【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人物塑造方面,文中婴儿不停地嚎哭,女人“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村民躲在地下室里“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士兵冷酷残暴,成为战争机器,这些人物形象共同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悲凉;《荷花淀》中,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几个青年妇女的人物形象,她们身上体现出温柔贤淑、勇敢坚贞的美好品格,以及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凸显人物的人性美,体现“诗意化”特点。环境描写方面,本文中,“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女人“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安静的环境中,“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这些声音营造战争紧张压抑的氛围,呈现出残酷悲凉的风格;《荷花淀》中,开头就描写了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朦胧隽秀的特点,之后又描写了荷花淀的旖旎风光,如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借助清新优美的荷花淀特有的景物描写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宗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瑀谢不及。山东大旱,诏所在赈恤,无出今年租赋。上使太常少卿祖孝孙教宫人音乐,不称旨,上责之。温彦博、王珪谏曰:“孝孙雅士,今乃使之教宫人,又从而谴之,臣窃以为不可。”上怒曰:“朕置卿等于腹心当竭忠直以事我乃附下罔上为孝孙游说邪?”彦博拜谢。珪不拜,曰:“陛下责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私曲邪!此乃陛下负臣,非臣负陛下。”上默然而罢。明日,上谓房玄龄曰:“自古帝王纳谏诚难,朕昨贲温彦博、王珪,至今悔之。公等勿为此不尽言也。”贞观十九年,车驾发辽东,至安市城,进兵攻之。高丽北部耨萨延寿、惠真帅兵十五万救安市。上悉召诸将问计,长孙无忌对曰:“陛下未冠,身亲行陈,凡出奇制胜,皆上禀圣谋,诸将奉成算而已。今日之事,乞陛下指踪。”上笑曰:“诸公以此见让,朕当为诸公商度。”命李世勣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延寿等独见李世勣布陈,勒兵欲战。上望见无忌军尘起,命作鼓角,举旗帜,诸军鼓噪并进,延寿等大惧,欲分兵御之,而其陈已乱。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上望见仁贵,召见,拜游击将军。(取材于《资治通鉴》,有改动)材料二:赞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夏、商、周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甚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取材于《新唐书》,有改动)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朕置卿等【A】于腹心【B】当竭忠直【C】以事我【D】乃附下【E】罔上【F】为孝孙【G】游说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的原因,与《谏逐客书》“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中的“所以”词义不同。B.逆,文中与下句“顺”相对,指谋反、叛逆,具体就是指秦国靠欺诈、暴力手段取得天下的行为。C.车驾,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乘坐的车,也是帝王代称。文中与“车驾千乘”中“车驾”意思相同。D.未冠,古礼男子到了20岁,头发扎起,可以戴帽子了,表示已成年,故“未冠”指未满二十岁。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和侍臣一起讨论前朝兴亡的缘由,太宗否认了萧瑀的看法,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B.祖孝孙受命教宫女音乐,不合太宗意被责骂,温彦博、王珪为孝孙求情,亦被太宗迁怒。C.太宗亲自率兵,指挥作战,太宗见薛仁贵勇猛无敌,战争获胜后,亲自接见并赐封了他。D.尽管《诗经》《尚书》记载不够完善,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卓绝显见的治世明君也少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责臣以忠直,今臣所言岂私曲邪!(2)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14.《新唐书》的赞语评价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太宗获此评价的原因。【答案】10.BDF11.C12.A13.(1)陛下用衷心正直责令我,现在我所说的话难道(哪里)能偏私不正直吗(呢)?(2)其中值得称许的三个君主,玄宗、宪宗都不能够坚持到底,太宗的功业,盛大呵!14.①懂得以史为鉴,吸取前朝经验教训;②体恤关爱百姓;③知错能改,善于纳谏;④有卓越的军事才干;⑤知人善用。【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的几段史实,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的治国才能和个人魅力。太宗善于吸取前朝兴亡教训,从周、秦对比中得出治理的关键在于仁义和诚信。他能接受直谏,知错即改,展现出开明的君主风范。此外,他还亲身指挥军队作战,展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亲和力。赞语高度评价太宗,称其为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治理名君,其功德兼隆,堪比古代圣君。【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将你们视为心腹之臣,应当竭尽忠诚正直来侍奉我,竟然偏袒下属欺瞒君上,替祖孝孙做说客吗?“朕置卿等于腹心”,主谓宾结构,“朕”为主语,“置”为谓语,“卿等于腹心”为宾语,句意完整,故应在B处断开。“当竭忠直以事我”,省略主语“卿等”,“竭”为谓语,“忠直”为宾语,“以事我”为目的状语,句意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乃附下罔上”,省略主语“卿等”,“附下”“罔上”为并列谓语,句意完整且单独,故应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正确。词义不同。连词,……的原因。句意:这就是周朝和秦朝统治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连词,用来、用以。句意:这不是用来跨越海域、控制诸侯的方法。B.正确。句意:夺取天下也许可以凭借武力,而治天下就不可以不顺应民心得缘故。C.错误。词义不同。名词,帝王代称。句意:太宗从辽东出发。名词,马驾的车。句意:马架的车辆达到一千辆。D.正确。句意:陛下您还未满二十岁时。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A.“太宗否认了萧瑀的看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可知,太宗指出周朝得到天下后加强了仁义,而秦朝得到天下后却更加崇尚欺诈和武力,这是导致两者统治时间长短不同的关键因素。太宗只是觉得萧瑀看法不全面,并非完全否定。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责”,责令;“岂”,难道;“私”,偏私;“责臣以忠直”,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以忠直责臣”。(2)“可”,值得;“克”,能够;“烈”,功业,功绩;“盛哉,太宗之烈也”,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太宗之烈盛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可知,太宗能够以历史为鉴,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懂得周朝和秦朝统治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在于治国理念的不同,体现了他懂得以史为鉴的品质。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山东大旱,诏所在赈恤,无出今年租赋”可知,太宗面对自然灾害,采取措施救济百姓,体现了他对百姓的体恤和关爱。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上怒曰:‘朕置卿等于腹心当竭忠真以变我乃附下罔上为孝孙游说邪?’”和第四段“朕昨贲温彦博、王珪,至今悔之。公等勿为此不尽言也。’”可知,太宗能够反思自己的过失,意识到自己对待谏臣的态度不当,体现了他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品质。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陛下未冠,身亲行陈,凡出奇制胜,皆上禀圣谋,诸将奉成算而已。……朕当为诸公商度。’”和材料二“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可知,太宗在军事行动中亲自指挥,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干和领导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命李世勣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自将步骑四千,……’”可知,太宗能够信任并重用人才,如长孙无忌、李世勣等人,体现了他知人善用的品质。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与大臣议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殷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周朝及六国均无罪,秦始皇灭掉了他们。取得天下的方式虽然相同,人心所向却不一样。”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义:秦朝取得天下,一味崇尚欺诈、暴力,这就是统治长短不同的原因。所以说夺取天下也许可以凭借武力,而治天下就不可以不顺应民心得缘故。”萧瑀敬谢表示不如太宗想得深刻。山东大旱,诏令各地赈济抚恤,今年的租赋不必交纳。太宗让太常寺少卿祖孝孙教授宫女们音乐,不称太宗的心意,太宗责怪他。温彦博、王珪劝谏道:“孝孙乃高雅之士,却让他去教宫女们,进而又谴责他,我们觉得不该如此。”太宗大怒道:“朕将你们视为心腹,应当竭尽忠心正直来侍奉我,现在却附合下面欺罔君上,难道是为孝孙说情吗?”温彦博行礼谢罪。王珪不行礼,说:“陛下用衷心正直责令我,现在我所说的话难道(哪里)能偏私不正直吗(呢)?这便是陛下有负于我,并不是我有负于陛下!”太宗沉默良久才作罢。次日,太宗对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虚心纳谏的确很难,朕昨天责备温彦博和王珪,到现在还在后悔。你们不要因此事而不能畅所欲言。”贞观十九年,太宗从辽东出发,到达安市城下,纵兵攻城。高丽北部酋长高延寿、高惠真率领高丽军队十五万人援救安市。太宗召集全体将领询问破敌计谋,长孙无忌答道:“陛下年轻的时候,亲自指挥战阵,当年大唐凡是出奇制胜打败对方,都是陛下上呈高祖的计谋,众位将领只是按着预定谋略行事罢了。今天这一仗,还望陛下指示。”太宗笑着说:“诸位这样谦让我,朕当为你们谋划。”命令李世勣率领一万五千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领一万一千名精锐士兵做为奇兵,从山的北面穿越峡谷以冲击高丽军队的后尾。太宗亲自带领四千步骑兵,挟带鼓和号角,放倒旗帜,登上北山,又敕令各路军听见鼓和号角声一齐出兵进击。高延寿等人只见李世勣在布阵,便勒令士兵欲迎战。太宗望见长孙无忌的部队尘土飞扬,便令擂鼓、吹号角,高举大旗,各路兵马鼓噪呐喊着一同进攻,高延寿等大为惊慌,想要分兵几路抵御唐军,然而高丽军的阵形已经乱了。龙门人薛仁贵身穿奇异服装,大声呼喊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高丽士兵纷纷逃窜,唐朝大军乘胜追击,高丽兵大溃败,二万多人被杀。太宗看见薛仁贵,便召见他并拜为游击将军。材料二:赞语:政治最完美的盛世君主不出现,(这种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尽管《诗经》《尚书》的记载,不时有缺略之处,但夏、商、周三代占有天下一千七百余年,传承七十多位君主,其中卓绝显见于后世的,也就这六七位君王罢了。呵,盛世君主可谓难得呀!唐朝拥有天下,传位二十人,其中值得称许的三个君主,玄宗、宪宗都不能够坚持到底,太宗的功业,盛大呵!他消除隋朝的乱世,业绩可与商汤王、周武王并列;达到太平盛世的伟业,与西周的成王、康王相近。自古以来功高德厚的君主,至少从汉朝以后未曾有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几复和答所寄①黄庭坚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②。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③。作个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注】①几复:即黄介,字几复,诗人少年时的好友,两人是同乡同窗又是同科出身。时几复由岭南四会至汴京,诗人亦由德州德平调至汴京。两年前诗人曾写《寄黄几复》一诗。②短檠灯:书生苦读的象征。③曲肱:弯曲手臂而枕,比喻清贫。语出《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本诗即是按友人黄几复诗的韵和用韵次序所写成的一首和诗。B.首联写两人天南海北,就连梦中也难相会,未料想如今却能见面,惊喜之情溢于言表。C.颔联写友人在褊狭之地不能施展才华,只能够寒夜孤灯,空自叹息,生活艰辛而清苦。D.颈联写两人相逢时的沧桑与回想当年相伴读书的辛酸苦楚,虚实结合,感叹岁月如流。16.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请结合本诗的尾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C16.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结句要拓展开来,令读者联想、回味。②本诗的尾句“故山松长到天藤”意为故乡的山上,老松挺立,那藤萝攀附其上,直至天际。③此句以景结情,在上文的叙述和抒情中,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虽不说思念故乡与归隐,而其情自见。诗写到此,戛然而止,却饶有余韵,让人联想和回味。【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天南海北的友人相会及沧桑变化,表现了生活的艰辛与昔日的情谊。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对友人深情厚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尾句余韵悠长。【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颔联写友人在褊狭之地不能施展才华,只能够寒夜孤灯……”错。颔联是诗人的想象,不是实际情况。是诗人想象友人一身才华,却在褊狭之地无处施展,只能够寒夜孤灯,空自叹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沈义父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结合尾句理解。“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意为:诗歌结句要拓展开来,令读者联想、回味,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本诗尾句“故山松长到天藤”,意为:故乡山上老松挺立,藤萝攀附松树上,自顾自地延伸,都要长到天上去了。此句以景结情,虚写故乡老松挺立,藤萝攀附其上,直至天际。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但思乡之情于景中自见。景至此,情未了,让人联想和回味。正如沈义父所说的“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报任安书(节选)》中,作者列举周文王、孔子在困境中完成其作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登快阁》中作者借用两个典故抒发世无知音、孤独无聊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沧海”经常出现在诗文中,或抒发人生感慨,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朱弦已为佳人绝④.青眼聊因美酒横⑤.沧海月明珠有泪

⑥.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厄、弦、聊、蜉、蝣、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诚然,“不专则不能”,但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样成功?秘诀无他,还是专一。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专一则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说专业是身体上的不同器官,那么专一就是流动其中的血液。钱伟长是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在应用数学、强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被人戏称为“全能科学家”。钱老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A,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精神干事,则功业可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然而,尽管跨界不是成功阻碍,但要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正业。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B。明熹宗朱由校不专心治国,痴迷木匠,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所医院的骨科专家,自担任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热衷搞房地产,医院不断拓展地盘,扩大规模,而急诊、门诊的服务质量,不进反退。病人及家属C。院长关注点转移,下属也开始仿效——你不务正业,我亦不必专注于此。①根据许多教训表明,②在其位不但不谋其政,③而且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④终必误人误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第2段画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心无旁骛B:贻害无穷C:怨声载道19.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的被人戏称为“全能科学家”的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20.第①处删去“根据”,第③处把“而且”改为“反而”。【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钱老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以及后文“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的描述,可以推断出此处需要一个表示非常专注、没有其他杂念的成语。因此,此处可填“心无旁骛”。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B处,根据前文“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的转折关系,可以推断出此处需要一个表示带来严重后果、长期危害的成语。因此,此处可填“贻害无穷”。贻害无穷:比喻留下无穷的祸患。C处,根据前文“医院不断拓展地盘,扩大规模,而急诊、门诊的服务质量,不进反退”的描述,可以推断出此处需要一个表示患者及其家属普遍不满、抱怨连连的成语。因此,此处可填“怨声载道”。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1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结构的重组能力。解答时,首先,找出句子的主要信息或核心内容,即“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然后,将“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和“被人戏称为‘全能科学家’”这两部分作为修饰成分加入主干句中,用以进一步描述钱伟长的身份和称号。为了使句子通顺且逻辑清晰,可能需要调整修饰成分的位置,确保句子的流畅性和合理性。最后,仔细检查重组后的句子是否符合语法规范,各个部分是否连接得当,整体表达是否连贯自然。因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改为: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的被人戏称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语病有二:第①处结构混乱。“根据许多教训”和“许多教训表明”两句杂糅,应选择其一。正确的修改方式是删去“根据”,使句子成为“许多教训表明”。第③处关联词搭配不当。原句中“而且”表示递进关系,但在上下文中,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明一个人不专注于本职工作,反而将精力用于个人私利的行为,这里应该体现一种转折关系,而非递进。因此,将“而且”改为“反而”更加恰当,可以准确表达出不务正业、追求私利的负面行为特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的经典著作。对于“社会学”这个名词,大家可能有些发怵,其实,这本书没有想象的那么晦涩难懂,①。②,比如写他自己初次出国时,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灶上的泥土塞在他的箱底,嘱咐他水土不服,可以用它来煮一点汤吃。作者还善于用比喻来讲抽象的道理,比如用“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用石头击水产生的“波纹”比喻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读来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再有,作者还通过比较,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比如,在西洋社会,一位朋友说要“带了他的家庭”去做客,主人很清楚要来的是哪几个人;③,“阖第光临”虽很常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