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贵赵树理福贵是好孩子,精干、漂亮,十二三岁就学得锄苗,十六七岁做手头活就能抵住一个大人,只是担挑上还差一点。村里有自乐班,福贵也学会了唱戏,唱得很好。福贵长到二十三,他娘得了病,吃上东西光吐,她自己也知道好不了。一天,福贵娘跟东屋婶说:“我看我这病也算现成了,恐怕今年冬天就过不去。死我倒不怕!我就只有一件心事不了:给福贵童养了个媳妇在半坡上滚,不成一家人。只是咱这小家人,少人没手的,麻烦你到那时候给我招呼招呼!”东屋婶满口称赞,又问了日期,答应给她尽量帮办。七月二十六是福贵与银花结婚的日子。银花借东屋婶家里梳妆上轿,抬在村里转了一圈,又抬回本院,下了轿往西屋去,堂屋里坐着送女客,请族长王老万来陪。不论好坏吧,事情总算办过了。将就收罢秋,穰草还没有铡,福贵娘就死了。银花是小孩子,没有经过事,光会哭。福贵也才二十三岁,比银花稍强一点,可是只顾央人抬棺木,顾不得照顾家里。幸亏有个东屋婶,帮着银花缝缝孝帽,挂挂白鞋,坐坐锅,赶赶面,才算把一场丧事忙乱过去。连娶媳妇带出丧,布匹杂货钱短下王老万十几块,连棺木一共算了三十块钱,给王老万写了一张文书。小家人一共四亩地,没有别的指望,怕还不了老万的钱,来年就给老万住了半个长工。银花从两条小胳膊探不着纺花车时候就学纺花,如今虽然不过十六岁,却已学成了纺织好手。小两口子每天早上起来,谁也不用催谁,就各干各的去了。不幸因为上一年福贵办了婚丧大事,把家里的粮食用完了,这一年一上工就借粮,一直借到割麦。十月下工的时候,老万按春天的粮价一算,工钱就完了,净欠那三十块钱的利钱十块零八毛。三十块钱的文书倒成四十块,老万念其一来是本家,二来是东家伙计,让了八毛利。福贵从此好像两腿插进沙窝里,越圪弹越深,第四年便滚到九十多块钱了。十月里算账,连工钱带自己四亩地余下的粮食一同抵给老万还不够。这年正月初十,银花生了孩子。粮食已经给老万顶了利,过了年就没吃的。银花才生了孩子,一顿米汤只用一把米,福贵自己不能跟她吃一锅饭,又不敢把熬米汤的升把米做稠饭吃,只好把银花米汤锅里剩下的米渣子喝两口算一顿。十五,老领工来找他上工,说今年春浅,掌柜说叫早些上工!晚上,老万打发领工叫他到家,好好教训了他一番,仍叫他给自己住。他说:“住也可以,只要能借一年粮。”老万合算了一下:“四亩地打下的粮不够给自己上利,再借下粮指什么还?不合算,不如另雇个人。”这样一算,便说:“那就算了,不过去年的利还短七块,要不住就得拿出来!”福贵说:“四亩地干脆缴你吧!我种反正也打得不够给你!”人混得没了脸,遇事也就不很讲究了:秋头夏季饿得没了法,偷谁个南瓜找谁个萝卜,有人碰上了,骂几句板着脸受,打几下抱着头挨,不管脸不脸,能吃上就算。这年冬天他出去了。这次不论比哪一次也强,不上一个月工夫,回来衣裳也换了,又给银花送回五块钱来。村里的人见福贵的孩子换了新衣裳,见银花一向不到别人家里支米,断定福贵一定是做了大案,丢了银钱的,失了牲口的,都猜疑是他。来年正月,老万去城里吊丧,听吹鼓手们唱侍宴戏,老万看见有一个是福贵,福贵也看见席上有老万,赶紧把脸扭过一边。这天晚上,老万召集起王家户下有点面子的人来道:“福贵这东西真是活够了!竟敢在城里当起吹鼓手来!”这地方人,最讲究门第清,认为吹鼓手、唱侍宴戏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叫吹鼓手是“忘八”“龟孙子”,因此一听这句话,都起了火,有的喊“打死”,有的喊“活埋”。人多了做事不密,东屋婶不知道怎么打听着了,悄悄告诉了银花,银花跟福贵一说,福贵连夜偷跑了。自那次走后,七八年没音信,银花只守着孩子过。孩子十五了,给邻家放牛,别的孩子们常骂他是小忘八羔子。……区干部打听清楚福贵的来历,便同他说:“老万的账已经算过了,你也是个受剥削的,我们打算把咱村里庙产给你拨几亩叫你种,你看好不好?”福贵跳起来道:“那些都是小事!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跟我老万家长对着大众表诉表诉,出出这一肚子忘八气!”区干部答应了。晚上,借冬学的时间,区干部报告了开会的意义,有些古脑筋的人们很不高兴,不愿意跟忘八在一个会上开会。福贵不管这些人愿意不愿意,就发起言来:“众位老爷们,我从小不能算坏孩子!一直长到二十八岁,没有干过一点胡事!后来坏了!什么丢人事我都干!我知道我的错,这不是什么光荣事!我已经在别处反省过了。可是照你当日说的那种好人我实在不能当!我从二十九岁坏起,坏了六年,挨的打、受的气、流的泪、饿的肚,谁数得清呀?直到今年,大家还说我是坏人,躲着我走,叫我的孩子是‘忘八羔子’,这都是你老人家的恩典呀!幸而没有叫你把我活埋了,我跑到辽县去讨饭,后来那地方成了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政府在那里改造流氓、懒汉、小偷,把我组织到难民组里到山里去开地。从这时起,我又有地种了、有房住了、有饭吃了!这七八年来,虽然也没有攒下什么家当,也买了一头牛,攒下一窑谷。我这次回来,看见大家也不知道怕我偷他们,也不知道是怕沾上我这个忘八气,总是不敢跟我说句话。我想就这样不明不白走了,我这个坏蛋名字,还不知道要传流到几时,因此我想请你老人家向大家解释解释,看我究竟算一种什么人!看这个坏蛋责任应该谁负?”1946年8月31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屋婶是一个热心肠的农村妇女,她帮助福贵娘料理福贵的婚事,在她得知村里人要处置福贵时,偷偷告知银花,使福贵有时间脱身。B.银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纺花,不过十六岁就学成了纺织好手,福贵走后,她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可见她是一个能干本分的农村妇女。C.银花生了孩子,家里米不多,一顿米汤只能用一把米,福贵不能和她吃一锅饭,只能把剩下的米渣子喝两口算一顿,可见生活之艰难。D.区干部算清了王老万的账,考虑到福贵也是被剥削的对象,决定拨几亩村里的庙产给他,他认为这都是小事,说明他不在乎财产。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贵的名字代表着父母对其美好的祝愿,但现实生活中的福贵却忍饥挨饿,成了人人喊打的“坏人”,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人唏嘘。B.文章开篇便说福贵戏唱得好,这就为后文福贵在城里替大户人家做吹鼓手唱侍宴戏埋下伏笔,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C.本文乡土气息浓厚,完整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世界,小说的语言有浓厚的方言土味,地域特色突出。D.文章最后福贵本人的觉醒和新生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农民在经济上翻身的保障,还是农民在政治上、思想上翻身的保障。3.福贵原本是个好人,却又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堕落”呢?请结合文本分析。4.不少读者在阅读本文时联想到了《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并认为本文揭露了“族权”的罪恶,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0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玉兰吾妻乔叶奶奶说她自己是文盲,我原本是信的。直到在村小上了学,才发现她也能识些字。有一次,我在写天字,写得马虎,那一撇便往上顶破了横。她路过时看了一眼便站住问,你写的这是个啥。我说是天。她说我看像是夫。我说就是天。她说天字出头就是夫,我不耐烦地说夫什么夫,她说丈夫的夫。我翻眼看她,她却突然红了脸,疾步离开了。再后来我才知道,在同村的老太太里,只有她识些字。她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这认识和自己名字相近的字,和玉长得像的王、主,甚至圭,和兰形貌近的羊、美、竺家这个字她也认识,还知道女和子凑在一起是个好。村里刷标语,她能准确地读出农村形势、建设、贡献之类的词。我写作业时她常在旁边入迷地看着,尤喜欢听我读出来越大声越好。有时我故意扯破了喉咙读,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要油大的、层多的。她一边骂一边做,骂时做时都喜滋滋的。那个初秋的中午,院子里晒满了预备过冬的被褥枕头,屋子里的箱柜也都大敞着口。奶奶和七娘在院子里说话,我吃完饭,还不到上学时候,有些无聊,也有些好奇,便往箱柜里翻,忽然翻到一个卷得很紧的包袱,便一层层打开,是一件大红碎花的棉袄,虽是一股子陈气,颜色却还很艳。抖开来,掉出了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一封信。屋里光线昏暗,我便拿到堂屋去看,不自觉地读出声来:玉兰吾妻:见字如面。我这里都还顺利。勿念。你在家照顾老小,我知十分辛苦,实为不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农村很需要建设,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要多做贡献。现在形势大好,我估计最迟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全胜利,安心等我回来就好。夫绍功即日有些字我还不认得,就只能蒙个音儿。正磕磕巴巴地念着,奶奶就跑了进来,边跑边喊,你个小妮子在那儿干啥哩?我就堂而皇之地回答,认字呢。这是信吧?我念念咋啦?她伸了伸手,似乎想要夺过来,又缩回去,显然是怕把信扯坏了。瞪了我好一会儿,方才抖着手说,你给我搁桌上,赶紧爬去上学。我便搁桌上,爬去上学。她激烈的反应让我越发有兴味,就总想再去偷看,她却换了地方。我找了又找,终于发现她藏在了枕头里,便故意拿到她跟前抖搂,这回她好像没那么生气了,温言款语地哄着我,叫我把信还她。然后她再藏起来,我再找。像捉迷藏似的,我们俩玩了好几个回合。每到天气转凉,她就会开始泡脚,也让我一起泡。一个晚上,我们俩又泡脚时,她问了一番我的功课,我的语文刚考了个满分,看她喜悦,便顺势吹牛,说老师夸我在全班识字最多,普通话最标准。就知道你精能得很。她摩挲着我的脸。你把那信拿出来,让我给你念念。我大喇喇地说。寻思了一会儿,她方才把信从贴身小衣的口袋里拿出来。信纸摸起来已经润润的了。你爷爷就写了这么一封信,就这一封。她说。你仔细拿着,好好给我念一遍。她说。不要声高。她又说。被她的郑重拘着,我便好好念了一遍。也没有声高。念完才看见她满脸的泪。奶奶,你咋啦?被她的泪吓着,我瞬间也哭起来。乖啊,不哭。她把我抱过来,却依然无声地哭着,哭着。我在她的怀里,也哭着。不明白她为什么哭,便哭得茫然。又因她的哭而难过,便也哭得恳切。我们两个就这么哭了好一会儿,她方止住。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这封信连你爸都没看过,咱家只有你看过,只有你啊你个小妮子。小妮子到底是小,她的悲伤对我而言难以理解,那便不去理解。能确凿理解的是我已经掌握了她的核心机密,这让我越发有恃无恐,恃宠而骄,不知分寸地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时不时地以这封信为把柄戏弄戏弄她。比如我会偶尔冷不丁地喊一声,玉兰吾——眼看她要打过来,再接上一个“奶”字,还戗她,咋啦,叫玉兰吾奶不中?玉兰吾奶,玉兰吾奶!她便又气又笑……玉兰吾妻,玉兰吾奶——童年的记忆里,我从来只知道她叫玉兰,其实她还有个名字叫迎春。迎春,是她出嫁前的闺名,玉兰应是爷爷在婚后给她起的新名。这两样花开的时令也一样,相较而言,迎春偏乡土,玉兰偏雅致。在那个年代,给妻子取一个新名,是不是相当于送上了一件非物质的爱情礼物?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出生的,他快一岁时,爷爷回家了一趟,住了几天就跟着队伍又要开拔。爷爷走后两个月,她收到了爷爷寄来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一封信。又三个月,消息传来,爷爷在解放大西南的一仗里牺牲了,和几个战友一起被埋在白水河边的一棵树下。奶奶哭了两个月……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早已被奶奶当成了小闺蜜,最小最亲的闺蜜,才会和我分享这封信。只是这个小闺蜜实在是太小了,太糊涂了,以至于多年后才意识到,这封信就是她这辈子唯一的情书。而这情书对她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情书本身,简直就是她的人生指南。(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虽然说自己是文盲,但也识些字,和同村老太太相比,属于有点文化的农村妇女。B.奶奶最终让“我”念信,既是“我”不断纠缠的结果,也因奶奶自己想知道信的内容。C.看到奶奶听信时满脸的泪,“我”也跟着哭,但“我”对奶奶的心情并不完全理解。D.奶奶一直珍藏着爷爷的信,全家只给“我”看过,可见奶奶把“我”当成最亲的闺密。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儿童的视角,写奶奶谈“夫”字的反应,写她喜欢听“我”读书,写祖孙两人因一封信“捉迷藏”,富有童趣。B.“我故意扯破了喉咙读,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这一句写出了“我”的调皮可爱和古灵精怪,饶有兴味。C.插叙奶奶名字的由来和爷爷的事,为文章增添了更真切的背景,这样安排不仅使叙事变得复杂,也使主题更加多元。D.作者善于驾驭语言,人物语言多用方言土语,富有乡土味;叙述中又有“温言款语”“恃宠而骄”等书面语,典雅幽默,7.本文于一些看似矛盾的细节中表现奶奶的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那封信是理解本文内容的一把钥匙,请简要分析。0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完璧阿英“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①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②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③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二人眼中不觉潮湿。“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借”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看过……不,没看过。”“怎讲?”“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寻到了吗?”“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什么?!”“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为避免再有无辜者被害,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年12月)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B.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C.小说擅长采用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其高大、正直的形象鲜明可感。D.小说先后插叙了古籍受损的过程和“师弟”变盲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杂糅的外乡口音”暗示师兄多年来漂泊他乡,辗转多地,为保护古籍而历尽艰辛。B.句子②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修辞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C.句子③中“缓放”“挡回”两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具有特殊含义,表现出日本侵略者强取豪夺、明借实抢的卑劣行径。11.小说以“完璧”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2.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假定你是评委,请以“古典美”为关键词阐述其获奖理由。0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血线尹杰陈友金找到了那个线头。它和一捆缠绕在德式收放绞盘上的被覆线一起,冷静地泡在一滩红色的水里,也分不清这红色是夜空的反光还是血染成的。是比散不尽的硝烟还稀薄一些的哼哼声,牵引陈友金在一个弹坑里找到了它们,它们的旁边守着一个被炮弹片划开肚皮的士兵。按照命令,陈友金的任务执行到这里就算完成一步了。为了抢在阻击战最佳时机到来前就架设好这条传送命令的管道,所以每隔一段就安排了一个和陈友金在同一时间执行同样任务的电话兵,把几个电话兵各自完成的任务连接起来,就是完成了一个大任务。陈友金从那汪血水里拎出绞盘,他只有接着去完成战友未完成的,那些之前自己做的和别人正在做的,才能都继续有意义下去。一路都是下坡,被血水浸过的被覆线在陈友金背上旋转出一长串不间断的吼声。这可比用线拐子放线快多了。这冲锋号一般的吼声吼得越长,他越觉得轻快。身子冲破了板结的冰甲束缚,也渐渐热乎起来,①那身冰和泥的混合物,在被自己撞击出的风中成熟得裂成了一个个灰枣,扑拉拉撒了一路。只是往下的山坡越来越陡了,在半空中侥幸躲过航空炸弹的雪也终于飘落下来,使夜光下本就结了一层粉红色马口铁薄冰的坡面更滑了。接连蹾了几个屁股蹲儿,陈友金索性不起来了,不如就这样一路哧溜滑下去。下坡的冰面先是抛光了陈友金屁股和大腿上的那层泥浆,一路碾出的泥粉在他身后撞碎了的风中周旋着,现在正打磨裤子最外面那层补丁。陈友金平时厚实地囤积这些补丁就是为了今天来削平它们,使它们单薄下去的。手边只要有碎布头,又有像碎布头一样零散的间隙,陈友金就会把它们全打在棉裤上。他这是在给自己拼制一辆能飞驰下山的战车。他驾驭这些布质的轮子,就像骑上一只插上翅膀的老虎,可以让那根黑皮线顺着山坡曼延得更快更顺滑。下山这一段进行得如此顺滑,陈友全觉得还因为一路淌着一个士兵的血。那被血水浸泡过的绞盘正发出越来越尖锐的啸叫,研磨出越来越密实的刺鼻血腥味,试图掺进已被硝烟熏黑并占据的空气中去。在那啸叫的音高达到顶点时,陈友金感受到一股突发的向后拽的力量,发出一声叹息的绞盘就像中弹死去了一样,在背上沉入无边的寂静。陈友金知道这盘线已放到头了。陈友金还没卸下绞盘,就感觉到来自不远处两束目光的烧灼。②他触电一样站起来,拖着尾巴倒退了两步,立刻又把自己放倒在山坡上。谁?我!你是谁?……那两束目光这次用沉默来回应,一股亲切感却暖暖地淌遍了陈友金全身,他突然意识到他们使用的都是祖国的语言,是同一种话语。吞咽回已硬到了舌尖的恐惧,陈友金发现那两束目光分明是方形的,而且射出来的是夜空的红色,目光后面则是一团浓重的黑夜。两人把脸对在一起,陈友金才知道那目光其实是眼镜片的反光。你怎么还在这里?你的线头呢?我的线头?哦,在这里。那眼镜片在黑暗中摸索了一会儿,一个线头递到陈友金手里。陈友金把两根线头连接在一起,说,快去布线吧,对你见到的首长讲,这山丘后面需要一副担架。陈友金为那豁开肚皮的战友庆幸,终于见到人了。他准备现在就回到他身边去,并以那里为隐蔽点,看好这两条线路。拔脚前,他转头对那两个眼镜片说,你怎么还不走?③我怎么走,我只是替别人在这里等你。替别人?他人呢?牺牲了,就在你不远处躺着……陈友金一下子被一股更浓烈的血腥味呛住了,一定又是前面那轮照明弹和炸弹投下的罪恶。我本是想帮他把线拉过去的。那人的话里也带着一股血腥味。我知道你们的任务是什么,可我的腿已经完全不能动了,我想是被打断了,从那电话兵身上刚解下这捆线和这部电话机,我也被打中了。我就在这里等你,我知道你会来。那人喘着粗气说完这句话就好像已经耗尽了力气,完全没进了冰冷的黑暗中,连眼镜片的反光都看不见了。陈友金边放线边固定,想快也快不起来。这捆线既没有线拐也没有绞盘,他只能把它们挎在肩上,另外他肩上还多了一部又湿又黏的电话机和一个皮质文件包。陈友金却觉得现在自己背负着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还扛着阻击战的作战命令和两个战友的生命。④他战车一般沉重地驶入这已被冻得黑黑的、硬硬的后半夜,他要用一根被血浸泡过的铝线连接这黑夜和必将到来的黎明。他打开一块带链的怀表的表盖,这是刚才那位参谋交给他的——这个断了腿的人说自己是团作战参谋。陈友金发现怀表上那三根长短不一的指针还停留在之前看到的位置,与那一圈均匀分布的罗马数字一起,发出清冷的荧荧幽光。也许是参谋受伤时,巨大撞击破坏了怀表齿轮的啮合和游丝弹性的释放,也许他自己还不知道这表已经不走了,就像一块废铁,可他还是把它塞到陌生战友的手中。陈友金又上了上表弦,希望这三根指针能出现奇迹再次旋转起来,自己也好有个时间上的参照,至少也能得到些安慰。他把表和表链收成一团,放回衣兜,用手压了压。战斗结束后他还要把它还给参谋,说不定还能修好,出发前那些从团部传来的分割白天黑夜的报时,可能就来自这三根曾经旋转自如的指针。可陈友金回国后再也没有寻找到他。已是满头白霜的陈友金望着火红的夜空,回想上午看到的怀表展示在博物馆里的样子。它被打开表盖,平躺在展示柜玻璃后面一块红色的金丝绒上,表壳沉淀着流淌的岁月、青绿色的痕迹,表门和表盘也像陈友金暗沉的脸一样不再鲜亮。那三根指针几十年来从没有转动过,已牢牢钉在了朝鲜深夜的那个时刻,而且在泼洒了浓墨的夜晚,它已经不会再刺啦啦燃烧着发出荧光。(节选自《绿洲》2023年第6期,有删改)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友金平时会利用零散的间隙把碎布头打在棉裤上,使棉裤更加耐磨,这样顺着山坡下滑布线时就会更顺畅。B.陈友金所带的绞盘被战友的血水浸泡过,他觉得自己下山时“一路淌着一个士兵的血”,前进的信念更加坚定。C.“祖国的语言”“同一种话语”给陈友金以“亲切感”,消除了他的恐惧,使身处异国、面对危险的他得到一种慰藉。D.陈友金既背负着实体的线、电话机、皮质文件包,又承受着目睹两个战友牺牲的精神重压,他负重前行,痛苦不堪。1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陈友金身上“冰和泥的混合物”碎裂后的形态。B.句子②中“站”“倒退”“放倒”三个动词,表现了陈友金发觉被人注视时的警惕和紧张。C.句子③中的对话没有提示语,语言简洁,几句话就交代了“两片眼镜”腿被打断的原因。D.句子④中“黑夜”“黎明”具有象征意义,“黑夜”指正在经历的战争,“黎明”指战争胜利。15.小说最后一段描写博物馆展示柜中的怀表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6.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任务·生命·时间。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0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马鞍子王族(1)白哈巴村的巴车是个有意思的人,去哈巴河县城做衣服。裁缝把衣服做好后,他将上衣穿上,用力甩甩胳膊,扩扩胸说,不紧,好!(2)裁缝又递给他裤子,他穿上后,快速蹲下,又快速站起,用手一摸屁股说,没开档,好!(3)我刚走进巴车的院子时,就看见他手提一副马鞍子,向拴在屋子旁的那匹马走去。他的马鞍子很古老,上面有铜饰花纹,皮子已油黑发亮,就连骑槽也已变得很黑。他走到马跟前抚摸着它的背说,休息好了吗?接着把鞍子往马背上一放,又说,穿上衣服;接着又系鞍子上的绳子,嘴里仍不闲着,系上腰带;最后,他在马脖子上挂一根红布条。我知道马挂红布条是为吉祥,但他却说,打上领带。做完这些,他把马牵出门,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村子。(4)巴车的马鞍子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走过的路比草原还长。今天,他要骑着马去草场。草场就在村子旁边,将白哈巴村映衬得如同绿绸布上的一块青玉。(5)村里人都知道巴车家有一副好马鞍子,巴车因而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高。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否则,就会传给他。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好马,但始终未能如愿,现在他骑的这匹马不能令人满意。我想找巴车聊聊马鞍子的事,但他骑马走了,我只好在村子里乱转。走到一户人家的门口,我看见一副被闲置的马鞍子,因为被闲置得太久,上面落满灰尘。有一根野草从马鞍子夹缝中钻出,开出一朵小花。这家人对马鞍子早已彻底遗忘,便懒得把长进它夹缝的野草拔去。马鞍子被彻底遗忘,却在另一种时间里存在,那朵小花就是证词。(6)太阳慢慢升高,被照亮的马鞍子仍显得硬朗,隐隐透出它昔日的稳健和坚实。正这么想着,一只蜜蜂落在马鞍子上,转瞬像隐身似的不见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马鞍子上有几个小孔。我正在惊讶,又有几只蜜蜂从小孔中钻了进去。在什么时候,是风、虫子还是雨珠把马鞍子弄出了小洞?后来让蜜蜂们发现了,便在里面筑了巢。小时候经常跟叔叔养蜜蜂,我知道只要一个地方有几只飞动的蜜蜂,里面肯定有一个巢……我觉得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7)主人从牧场回来了,在栅栏外卸下马鞍子,将马拴在屋旁。他的马鞍子虽然时间已经不短,却显得粗糙和简陋。主人对马鞍子格外珍惜,小心翼翼地卸下拎进屋去。村里人都很珍爱马鞍子,把一匹一匹的马骑老后,马鞍子却还很新,很难像巴车的马鞍子那样引人注目。据村里的老人说,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有些马鞍子因为磨合不成,只好被遗弃,但被遗弃的马鞍子往往又有了新的存在方式,譬如一朵花和一群蜜蜂对它的依赖。正这样想着,一只蜜蜂从小孔中爬出,绕马鞍子飞一圈后又落下,很快,便爬出很多只蜜蜂,嗡嗡地向远处飞去。刚才爬出的第一只蜜蜂像是哨兵或值班员,先是出来打探动静,然后向里面发出信号,于是大部队才出动了。它们飞过栅栏,向草场飞去,草场中的野草正在开花,正是它们采蜜的好对象。它们是一匹匹马,身上有非常好的鞍子,它们的梦想就骑在上面,指引着它们。(8)下午,一群放牧者归来。走到村后的山坡上,他们突然纵马狂奔,马蹄声响成一片,像群鼓敲出的音乐。每匹马身上的鞍子都很显眼,在夕阳中反射出金黄的光芒。马蹄之音一浪高过一浪,闪着光的马鞍子被托起,又落下,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跳动的音符。过了一会儿,人们稳住马缓缓下坡,各自走回家去。他们都稳坐在马鞍上,身上落满金黄的夕阳。(9)几天后,传来消息说巴车的马鞍子碎了。当时,他骑着马正在山里疾驰,马突然浑身一抖停住,马鞍子哗啦一声碎落在地上。他下了马,眼泪就下来了,好好的一个马鞍子,怎么说碎就碎了呢?那是几代人传下来的老鞍子,是他家的荣耀,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10)村里人说,再快的马也有跑不动的时候,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巴车太年轻,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选自《山西文学》2018年第10期)1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车在试衣服时一系列具有个性化的言行,符合其作为草原骑手的身份,体现了他对骑马的热衷。B.“已经传了五代人,至少有十一匹马用过”说明马鞍子使用时间久长,暗示其最终破碎的合理性。C.家传的马鞍子之于巴车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既是他的精神寄托,又是他的社会地位的体现。D.“我”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从废弃的马鞍子身上认识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用之用才是大用。1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环境描写虽寥寥数笔,却显示了草原的典型特点,与人物活动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B.文中借助马鞍子,将眼前的一只只蜜蜂与想象之中的一匹匹奔马自然连结,形象地展现了草原人的梦想。C.第(8)段通过金色的马鞍子对一群牧民放牧归来的场面进行描绘,丰富了人物群像,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D.本文在简单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更关注情景描绘和情理抒写,兼具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19.文中的马鞍子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20.有论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既具“介入”“在场”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审美性。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非虚构”特征的。0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①马克·吐温一个朋友从东部来了信,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听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我见到西蒙·威勒的时候,他正靠着安吉尔酒馆吧台旁边的炉子打盹。我注意到他是个胖子,秃脑门,一脸安详,透着和气、朴实。他站起身来问了声好我告诉他,朋友托我来打听一位儿时的密友,这人叫列昂尼达斯·斯迈雷,听说这位年轻的福音传教士曾在安吉尔屯子里住过。西蒙·威勒把我逼到墙角,拿自己的椅子封住我的去路,然后讲了一通下面那些枯燥无味的事情。他脸上不露一丝笑意,从第一句起,他用的就是四平八稳的腔调,没有变过。他收不住的话头里透着认认真真、诚心诚意的感人情绪,把讲故事当成一件要紧事来办。我听凭他按照自己的路子讲下去,一直没有打断。列昂尼达斯神父——嗯,这里从前倒是有过一个叫吉姆·斯迈雷的。别的不说,要比谁最古怪,他算得上天下第一。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陪着,碰上什么就赌什么。要是他看见一只屎壳郎朝哪里开步走,他就跟你赌它几天才能到——不论到哪儿都行。只要你接茬,哪怕是去墨西哥,他也会跟着那只屎壳郎,看看它到底去不去那儿,路上得花几天的时间。这个斯迈雷有一匹母马——小伙子们都管它叫“一刻钟老太太”。因为它慢慢吞吞的,不是得气喘、生瘟热,就是有痨病,他们总是让它先跑两三百码,可等到了终点跟前,它就抖起精神,撒欢地蹶子,四只蹄子到处乱甩,弄得尘土飞扬——赶到裁判席前头的时候,它总是比别的马早一个头。他还有一只小斗狗,光看外表你准以为它一钱不值。可是,一旦在它身上下了注,它转眼就变了另一条狗:它的下巴颏往前伸着,就像火轮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来,像煤火一样放光。别的狗抓它,咬它,接二连三地给它来背口袋,可安得鲁·杰克逊②——那条狗的名字——老是装着没什么不自在的,一直到再没钱往上押了。这时候,它就一口咬住另一条狗的后腿,咬得死死的——光咬,叼着不动——直到那狗服软,哪怕等上一年也不要紧。唉,这个斯迈雷呀,他还养过拿耗子的狗、小公鸡、公猫,都是这一类的玩意儿,不论你拿什么去找他赌,他都能跟你兵对兵、将对将,让你赌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逮着一只蛤蟆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足足有三个月,他什么事都不干,光待在后院里头教那只蛤蟆蹦高,果不其然,他把蛤蟆训出来了。只要他从后头点蛤蟆一下,你就看吧,那蛤蟆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爪朝下落地,就像一只猫。他还训那蛤蟆逮苍蝇,勤学苦练,练得那蛤蟆不论苍蝇飞出去多远,只要瞧得见,回回都能逮得着。嘿,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③——那蛤蟆叫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快得让你来不及眨眼,蛤蟆就噌噌地照直跳起来,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下去了,然后像一摊泥“扑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从平地往上跳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比你见过的所有蛤蟆都跳得高一个身子。只要比这一项,斯迈雷就一路把注押上去。斯迈雷把他的蛤蟆看成宝贝。斯迈雷拿一个小笼子盛着那蛤蟆,时不时地带着它逛大街,设赌局。有一天,一个汉子——他是个外乡人——到屯子里来,正碰上斯迈雷提着蛤蟆笼子。那汉子拿过笼子,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半天,才还给斯迈雷,慢慢吞吞地说:“我也没瞧出来这蛤蟆比别的蛤蟆能好到哪儿去。”“我赌四十块钱,敢说这蛤蟆比加利维拉县随便哪一只蛤蟆都蹦得高。”那汉子琢磨了一会儿,说:“要是我有一只蛤蟆,准跟你赌。”这时候斯迈雷说话了:“好办——好办——只要你替我把这笼子拿一小会儿,我就去给你逮一只来。”就这样,那汉子拿着笼子,把他的四十块钱和斯迈雷的四十块钱放在一起,坐下等着了。这汉子坐在那儿想了好一会儿,然后从笼子里头把蛤蟆拿出来,扒开它的嘴,自己掏出一把小勺来,给蛤蟆灌了一肚子火枪的铁砂子——一直灌到齐了蛤蟆的下巴颏——然后把蛤蟆放到地上。斯迈雷呢,他上洼地的烂泥里头稀里哗啦趟了一气,到底逮住个蛤蟆。他把蛤蟆抓回来,交给那汉子说:“行了,就把它跟丹尼尔并排摆着,我喊个号。”然后他就喊:“———二——三——蹦!”他和那汉子从后边点那两只蛤蟆,那只新来的蛤蟆蹦得特有劲,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人似的。斯迈雷又纳闷,又上火。当然啦,说什么他也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一档子事。那汉子拿起钱就走。斯迈雷呢,他站在那儿抓耳挠腮,低着头把丹尼尔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说:“真闹不明白这蛤蟆怎么栽了?看起来,它肚子胀得不轻。”他揪着丹尼尔脖子上的皮,把蛤蟆掂起来,说:“它要没五磅重才怪呢!”蛤蟆头朝下,吣出满满两大把铁砂子来。这时候斯迈雷才明白过来,他气得发疯,放下蛤蟆就去追那汉子,可再也追不上了。这时候,西蒙·威勒听见前院有人喊他的名字,就站起来去看找他有什么事。他一边往外走,一边扭头对我说:“就在这儿坐着,老客,歇会儿——我一转眼就回来。”不过,对不住了您呐,我想,再往下听牛皮糖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也打听不到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神父的消息呀,于是我拔腿就走。在门口,我碰上威勒回来了,他拽着我又打开了话匣子:“哎,这个斯迈雷有一头独眼龙母黄牛,尾巴没了,光剩个尾巴蹶子,像一根香蕉,还有——”可我既没功夫,也没这个嗜好,还没等他开讲那头惨兮兮的母牛,我就走了。一八六五年(有删改)[注]①本文创作背景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期,当时的美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整个美国都十分热衷于商业投机,评判地位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少,所有人为了追逐金钱和名利相互欺骗,不择手段,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②安得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任期1829—1837),此处唤作狗名。③丹尼尔·韦伯斯特,美国政治家(1782—1852),此处用作青蛙名。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故事因“我”受托打听人而起,而讲故事的西蒙和故事中的吉姆·斯迈雷则是小说中制造笑料的主要人物。B.吉姆·斯迈雷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作者在批评他无事不赌的痴迷表现的同时,也赞扬了他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C.在跳蛙比赛中,外乡人趁着斯迈雷去逮蛤蟆时,给斯迈雷的蛤蟆灌铁砂子,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欺骗作假的社会风气。D.小说表面幽默轻松,实质上批评和抨击的威力巨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母马和斗狗的比赛的故事做铺垫,反跌出跳蛙最终失败的结局,故事在读者巨大的心理落差中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B.小说开始时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中间换为西蒙·威勒讲故事,讲述主体的转换让情节曲折变化,增强了叙事的节奏感。C.作者以火轮船的前甲板、放光的煤火描写小斗狗比赛时的下巴和下槽牙,此处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机智热情。D.小说以政坛人物的姓名作为斗狗与跳蛙的名字,这样是作者颇具深意的安排,表现出作者对政治和上层统治者的戏谑与讽刺。23.小说中的反差技巧是一种通过对比和差异来创造戏剧性的手法,请简要说明小说写西蒙讲故事时含哪些反差。24.小说在“我”受托拜访的故事中嵌套了西蒙·威勒讲述的故事,请简要探讨这种“嵌套故事”的表达效果。0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三天大风海明威那条路出了果园,直达山顶。山顶有小屋,门廊空荡荡的,烟囱里冒着烟。屋后是车库,鸡棚,二茬树像堵树篱,挨着后面的林子。①他放眼望去,上空的树给风刮得远远倒向一边。今年秋天还是头一遭刮大风呢。尼克走过果园上面那块空地时,小屋的门打开了,比尔出来了。“哎呀,威米奇。”他说。“嗨,比尔。”尼克说着走上台阶。屋里,壁炉生着堆熊熊烈火。风刮得炉火呼啦啦响。比尔关上门。“喝一杯?”他说。他到厨房里,拿来两个玻璃杯和一壶水。尼克伸手到壁炉架上去拿瓶威士忌。“行吗?”他说。“行。”比尔说。他们坐在火堆前,喝着兑水的爱尔兰威士忌。尼克伸出腿,搁在炉边,鞋子在火堆前冒起水汽来了。“最好把你的鞋脱了。”比尔说。“我没穿袜子。”“把鞋脱了,烤烤干,我去给你找找看。”比尔说。他上阁楼去了,尼克听见头顶上有他的走动声。楼上房间敞开,就在屋顶下,比尔父子和他,尼克,有时就在楼上睡觉。后面是一间梳妆室。比尔拿了一双厚羊毛袜下来。“天晚了,不穿袜子不能到处走动。”他说。“我真不愿再穿上。”尼克说。他套上袜子,又倒在椅子里,把腿搁在炉火前的屏风上。“你要把屏风搁坏了。”比尔说。尼克把两腿一翘,搁到炉边。“卡斯队打得怎么样?”他问。“一天连续两场比赛都输给巨人队。”比尔站起身,去拿威士忌酒瓶。他的大手伸出老远去斟酒,把威士忌倒在尼克端在手里的酒杯里。“这辈子休想看到了。”比尔说。“哎呀,他们要气疯了。”尼克说。比尔伸出手去拿那本扣在窗下桌上的书,刚才他到门口时顺手就放在那儿了。他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拿着书,背靠着尼克的椅子。“你还有什么我没看过的书?”尼克问。“你看过《坚忍不拔》吗?”“好书,”尼克说,“那书里写他老爹一直在找他。你还有沃尔波尔的作品吗?”“《黑森林》,”比尔说,“写俄国的。”“他对俄国懂得什么啊?”尼克问。“我不知道。那些家伙可说不清。也许他小时候在那儿。”“我倒想见见他。”尼克说。“我倒想见见切斯特顿。”比尔说。“我真希望他眼下就在这儿,”尼克说,“咱们明天就可以带他上夏勒伏瓦去钓鱼了。”“不知他想不想去钓鱼。”比尔说。“当然去,”尼克说,“他一定是钓鱼老手。你还记得《短暂的客栈》吗?”“‘天使下凡尘,赐你一杯羹,受宠先谢恩,倒进污水盆。’”“一点不错,”尼克说,“我看他这人比沃尔波尔强。”“哦,没错儿,他是强一些。”比尔说。“不过沃尔波尔写文章比他强。”“我不知道,”尼克说,“切斯特顿是个文豪。”“沃尔波尔也是个文豪。”比尔坚持道。他从地板上站起身,伸手去拿那瓶威士忌。尼克将酒杯伸过来。②比尔斟酒时,他两眼直盯着。“我现在就有点醉了。”尼克说。“你没醉。”比尔在杯里斟了半杯威士忌。“还有酒吗?”尼克问。“酒可多的是,可爹只肯让我喝已经启封的。”“那当然。”尼克说。“他说喝新启封的酒会成为酒鬼。”比尔解释说。“一点不错。”尼克说。他听了印象很深。他以前倒从没想到这点。他一向总是认为只有独自喝闷酒才会成为酒鬼呢。他们坐着,一边望着炉火里边。“咱们再喝一杯。”尼克说。“我想柜子里还有一瓶已经启封的。”比尔说。他在墙角柜前跪下,取出一瓶廉价烈酒。“这是苏格兰威士忌。”他说。“我会多兑些水。”尼克说,他又出去,走到厨房里。他用勺子从桶里舀出阴凉的泉水,灌满水壶,回起居室时,走过饭厅里一面镜子,照了照。他的脸看上去真怪。他对着镜中的脸笑笑,镜中的脸也咧嘴回他一笑。他对着那脸眨眨眼睛就往前走了。③这不是他的脸,不过这没多大关系。比尔把杯子斟满。他们在炉火前两张大椅子里坐下。“你非常聪明,威米奇。”比尔说。“你什么意思?”尼克问。“同玛吉那档子事吹了。”比尔说。尼克一言不发,酒意全消。他只知道自己从前有过玛乔丽,又失去了她。她走了,他打发她走的。那是关键。他没准儿再也见不到她了。大概永远不会见到她了。一切全过去了,全完了。“咱们再喝一杯。”尼克说。比尔斟酒,尼克泼了一点水进去。“忽然一下子,一切都结束了,”尼克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我没法子。正像眼下连刮三天大风,把树叶全都刮光一样。”“得了,都结束了。不必多说了。”比尔说。“这是我的错。”尼克说。“是谁的错都没关系。”比尔说。“不,我认为不是这样。”尼克说。玛乔丽走了,大概他永远也不会再见到她了,那才是大事。他跟她谈过他们一起到意大利去,两个人该有多开心。谈过他们一起要去的地方。如今全过去了。“咱们拿枪到岬角那儿找你爹去吧。”尼克说。“好吧。”比尔从墙壁架上取下两支猎枪。他打开子弹匣。尼克穿上厚呢短大衣和鞋子。他的鞋烤得硬邦邦的。④他还醉熏熏的,可是头脑清楚。“你感觉怎么样?”尼克问。“不赖。我只是刚有点儿醉意罢了。”比尔正扣上毛衣的纽扣。“喝醉了也没好处。”“是啊,咱们该上户外去。”他们走出门,正在刮大风。(有删改)2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尔怕尼克把炉火前的屏风搁坏了,表明其对尼克不爱惜自己家的财物感到不满,而从尼克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以为意。B.比尔和尼克都喜欢读书,他们也都有着自己喜欢和支持的作家,尽管意见有分歧,但二人对对方的喜好还是给予一定的理解。C.比尔的父亲担心儿子变成酒鬼,只肯让他喝已经启封的酒,既尊重儿子喝酒的意愿,又加以适当约束,体现一种有节制的自由。D.文中反复提及“全过去了”,这恰恰表明尼克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过不去”,体现他内心的伤痛和想摆脱而不得的心理。2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他放眼望去”交代小说从尼克的视角进行叙述,“大风”贯穿始终。B.句子②中“他两眼直盯着”表明尼克此时想要适可而止,不想继续喝太多的酒。C.句子③中“这不是他的脸”暗示尼克深受感情问题的折磨,只是表面云淡风轻。D.句子④中“可是头脑清楚”突出尼克经过与比尔的交谈后,情感已经有所变化。27.比尔与尼克交谈,直到最后才提及尼克的情感状况,这种谈话方式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文本具体分析。28.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请分析本文中描写“大风”的作用。
参考答案1.D
2.C
3.①因为福贵的婚事和福贵娘的丧事,福贵一家欠了王老万三十块钱,这是苦难“堕落”的开始。②慢慢地在王老万的算计下,福贵越陷越深,到了第四年利滚利滚到了九十块,最后把四亩地都缴给了王老万。③在生活的重压下,福贵顾不得脸面,在饿得没办法的时候开始偷东西。④最后,福贵在城里当吹鼓手,当地最讲究门第清,忌讳这个,所以大家叫福贵“忘八”,恨不得想“活埋”他,因此福贵在他们看来是个“坏人”。
4.①乡土社会中通过礼治来维持社会秩序,在人事范围中,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不容忍反对。②王老万既是地主也是王姓的族长,他在乡土社会拥有无上的权力,惹不起也受人尊敬,福贵结婚家里还得请王老万作陪。③在乡土社会中身为族长的王老万能够名正言顺地剥削族人,这为他剥削福贵提供了便利,直到把他逼入绝路。④作为族长的王老万,具有主导舆论的权力,谁违背礼制,就等于丢了家族的脸,王老万就可以随意教训他,活埋他,福贵的被迫逃走便是一例。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不在乎财产”错,福贵认为这都是小事,不是不在乎财产,而是更在乎自己的名声。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完整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世界”错,只能说是旧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①“连娶媳妇带出丧,布匹杂货钱短下王老万十几块,连棺木一共算了三十块钱,给王老万写了一张文书”,因为福贵的婚事和福贵娘的丧事,把家里的粮食用完了,福贵一家还欠了王老万三十块钱,这是福贵苦难“堕落”的开始。②慢慢地在王老万的算计下,福贵越陷越深,小两口起早贪晚一年干活下来,三十块钱的文书倒成四十块,“福贵从此好像两腿插进沙窝里,越圪弹越深,第四年便滚到九十多块钱了。十月里算账,连工钱带自己四亩地余下的粮食一同抵给老万还不够”到了第四年利滚利滚到了九十块,“四亩地干脆缴你吧!我种反正也打得不够给你!”最后把四亩地都缴给了王老万。③“人混得没了脸,遇事也就不很讲究了:秋头夏季饿得没了法,偷谁个南瓜找谁个萝卜,有人碰上了,骂几句板着脸受,打几下抱着头挨,不管脸不脸,能吃上就算”在生活的重压下,福贵顾不得脸面,在饿得没办法的时候开始偷东西。④最后,福贵在城里当吹鼓手,“这地方人,最讲究门第清,认为吹鼓手、唱侍宴戏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叫吹鼓手是‘忘八’‘龟孙子’,因此一听这句话,都起了火,有的喊‘打死’,有的喊‘活埋’”当地最讲究门第清,忌讳这个,所以大家叫福贵“忘八”,恨不得想“活埋”他,福贵成了他们眼中的“坏人”。4.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长老统治”指在乡土社会中,长者、老者因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权威地位,对于社会秩序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统治方式。本文中,“七月二十六是福贵与银花结婚的日子……请族长王老万来陪”福贵结婚,要请王老万来作陪,王老万是族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体现了“族权”的特点。因为福贵的婚事和福贵娘的丧事,福贵一家欠了王老万三十块钱,慢慢地在王老万的算计下,福贵越陷越深,到了第四年利滚利滚到了九十块,最后把四亩地都缴给了王老万,体现了“族权”的罪恶。“老万召集起王家户下有点面子的人来道:‘福贵这东西真是活够了!竟敢在城里当起吹鼓手来!’”文中福贵为了生计做了吹鼓手,受到了王老万为首的族人的教训,甚至差点被活埋,最后偷偷逃走,离家七八年不敢回。可见作为族长的王老万,具有主导舆论的权力,体现了“族权”的罪恶。5.B
6.C
7.①一边骂孙女一边给孙女做烙饼,表现奶奶对孙女的疼爱;②伸手想夺信怕扯坏又缩回去,表现奶奶对信的珍视;③让孙女念信又不要声高,表现奶奶的羞涩和对爷爷的敬重。
8.①解锁了奶奶识字、说到“夫”字会脸红的原因;②透露了爷爷从军在外、奶奶辛苦照顾家小的往事;③爷爷对奶奶的安慰和嘱托,显示了爷爷的思想境界;④彰显了信在奶奶生命中的分量,是她的“人生指南”。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奶奶自己想知道信的内容”有误,文中提到奶奶识字,信是很多年前来爷爷牺牲前唯一的一封信,奶奶早已知道信的内容,此处奶奶最终让“我”念信,其实是一种分享。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使叙事变得复杂,也使主题更加多元”有误,文章一直围绕奶奶的信叙事,插叙奶奶名字的由来和爷爷的事也是由信引起的,叙事没有变复杂,内容还是在表现奶奶的爱情和爷爷对奶奶的深情的线上,没有使主题多元。
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细节描写赏析人物情感的能力。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找到文中关于奶奶的相关细节描写分析情感即可。“她一边骂一边做,骂时做时都喜滋滋的”,一边骂孙女一边给孙女做烙饼,而且是喜滋滋地骂,那就不是真骂,而是疼爱,这一细节表现奶奶对孙女的疼爱;“她伸了伸手,似乎想要夺过来,又缩回去,显然是怕把信扯坏了”,伸手想夺信怕扯坏又缩回去,可见信在奶奶心中的分量,表现奶奶对信的珍视;“你仔细拿着,好好给我念一遍。她说。不要声高。她又说”,“声高”既是怕人听见,表明内心的羞涩;又因为是爷爷写来的信,高声大气的念显得不够尊重。让孙女念信又不要声高,表现奶奶的羞涩和对爷爷的敬重。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书信是本篇小说中最重要的意象,小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主旨等都与“书信”有关。本题理解分析书信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和文章中其他内容的关系即可。那封信原来是奶奶的“夫绍功”写的,心中提到“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照应前文“她也能识些字”“她说丈夫的夫。我翻眼看她,她却突然红了脸,疾步离开了”,解锁了奶奶识字、说到“夫”字会脸红的原因;信中“你在家照顾老小,我知十分辛苦,实为不易……我估计最迟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全胜利”,透露了爷爷从军在外、奶奶辛苦照顾家小的往事;“我知十分辛苦……农村很需要建设,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要多做贡献”,爷爷理解奶奶的不易并安慰她,同时嘱咐奶奶上进,显示了爷爷的思想境界;“在同村的老太太里,只有她识些字”,奶奶能识很多字,说明听了爷爷的话在不断学习;爷爷早已去世,这封信成了奶奶的精神寄托,深藏着奶奶对爷爷的爱与思念,彰显了信在奶奶生命中的分量,是她的“人生指南”。9.B
10.C
11.①“完璧”指被日本人觊觎的大批古籍珍本完好无损地重归故土。②“完璧”也象征师兄弟争吵时不慎损毁的绝世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③“完璧”还象征师兄弟二人即将化解误会,关系和好如初。
12.①故事内容展现古典美: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其中对古籍珍本品相和对古籍修复技艺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②人物品质体现古典美:危难之际,师兄舍身护书,师弟舍己救人,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精神具有古典君子风范。③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全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典雅,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错误。小说通过对师兄和学徒的对话描写讲述了他和师弟想要保护古籍,而战火之中日寇想要夺走古籍。在这种冲突之下,他仍然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拼尽全力守护古籍,师弟则甘愿自戳双眼也不交出藏书的故事,所以故事的发展是靠对话描写推进的。文中心理描写的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如“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描写了他看到“修旧如旧”,用“上乘手法”修好的古籍,感到非常欣慰;“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描写了他失手毁坏古籍之后他感到惊恐和痛惜。因此本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没有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
1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动作描写”错误。根据原文“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可知他用眼神示意,拒绝了学徒的帮助,所以“挡回”是神态描写。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从表层意义看,“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是小说文末点题的句子。所以“完璧”指被日本人觊觎的大批古籍珍本完好无损地重归故土。“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二人因护书方式的不同而争执,师兄失手毁坏了古籍。师兄到“听风庐”找掌柜修复古籍。“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师父用铺子换来了修复纸,学徒把绝世孤本修复好了。由此可知“完璧”也象征师兄弟争吵时不慎损毁的绝世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从深层意义看,面对无辜之人惨死,他坚持不能把无价之古籍让给日本鬼子糟蹋,师弟则认为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不值得。最终他选择了远走躲藏保护古籍,而师弟选择了留下自戳双眼保护古籍。直到文末他原谅了师弟,与过去和解。由此可知“完璧”还象征师兄弟二人即将化解误会,关系和好如初。1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八年前师兄想要保护古籍,辗转后觅得一石洞藏书,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又晴天搬出晾晒,以免受潮,日夜巡查以防虫兽。他和师弟想要保护古籍,而战火之中日寇想要夺走古籍。他仍然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拼尽全力守护古籍,师弟则甘愿自戳双眼也不交出藏书。学徒用精湛的技艺修复古籍。其中“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描述了古籍珍本品相和古籍修复技艺,富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使故事内容展现了古典美。从人物的角度分析,“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师兄历尽艰辛,拼尽全力守护古籍;“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为避免再有无辜者被害,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师弟自戳双眼,舍己救人,保护古籍。他们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体现了古典君子的风范。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等对学徒的语言描写,大多使用文言词句,庄重典雅;文中也“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等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全文多用“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学徒抬眼,眸子黑亮”“凤纹封面,黄绫签条”等四字短语,使语言凝练典雅。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13.D
14.C
15.①怀表代表了那段不平凡的战争岁月,怀表的陈旧突出了战争距今久远。②虽然岁月流逝,但怀表将时间定格在朝鲜深夜的那个时刻,象征着在战争中献出生命的战士们的精神永恒不灭。③怀表放在博物馆中展示,蕴含着今人对当年的战士们的崇敬与缅怀。
16.①任务是小说的主线,战友们为完成布线任务献出了生命,最终陈友金完成了任务。②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线路的连通,这条线是一条用战士们的鲜血连接起来的血线。③战士们争分夺秒布线,不惜将自己的生命定格,无论过去多长时间,他们的牺牲与精神都值得铭记。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又承受着目睹两个战友牺牲的精神重压,他负重前行,痛苦不堪”错误,根据原文“他还扛着阻击战的作战命令和两个战及的生命”可知,他明确知道自己的使命,并要替牺牲的两位战友完成任务,坚定地前行,没有“精神重压”和“痛苦不堪”。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C.“几句话就交代了‘两片眼镜’腿被打断的原因”错误,根据前文“你怎么还不走”可知,这几句话交的是“两片眼镜”不去布线的原因。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可以考虑语段具体交代的内容,其他可联系人物形象、情节、主旨分析。“他打开一块带链的怀表的表盖,这是刚才那位参谋交给他的——这个断了腿的人说自己是团作战参谋”,怀表是被打断腿的参谋给的陈友金,怀表见证了残酷的战争场面,见到了自己主人被打断腿,怀表代表了那段不平凡的战争岁月;“表壳沉淀着流淌的岁月、青绿色的痕迹,表门和表盘也像陈友金暗沉的脸一样不再鲜亮”,怀表已经很陈旧,突出了战争距今久远。“那三根指针几十年来从没有转动过,已牢牢钉在了朝鲜深夜的那个时刻”,虽然岁月流逝,但怀表将时间定格在朝鲜深夜的那个时刻,在那个时刻,那么多的人为战争牺牲了生命,“那一时刻”把当时的境况永远定格了下来,象征着在战争中献出生命的战士们的精神永恒不灭。人们把怀表放在博物馆中展示,说明人们要纪念那些为战争付出生命的战士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并表达敬意,蕴含着今人对当年的战士们的崇敬与缅怀。16.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拟写短评思路是目前常见题型,需要在理解分析文本内容、情节和主旨等的基础上,根据题干关键词“任务·生命·时间”进行分析。文章围绕电话兵陈友金完成布线任务的过程展开,任务是小说的主线,多个战友为完成布线任务献出了生命,陈友金于是接替他们继续布线任务,最终陈友金完成了任务。“那个线头。它和一捆缠绕在德式收放绞盘上的被覆线一起,冷静地泡在一滩红色的水里,也分不清这红色是夜空的反光还是血染成的”“牵引陈友金在一个弹坑里找到了它们,它们的旁边守着一个被炮弹片划开肚皮的士兵”“陈友金从那汪血水里拎出绞盘,他只有接着去完成战友未完成的,那些之前自己做的和别人正在做的,才能都继续有意义下去”“他人呢?牺牲了,就在你不远处躺着”,一个个战士为布线牺牲了,把电话线染成了血线,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线路的连通,这条线是一条用战士们的鲜血连接起来的血线。战士们争分夺秒布线,一个倒下了,没倒下的接着来,为完成任务在所不惜。就像那块时间定了格的怀表,他们的牺牲与精神无论过去多长时间,都会被后来人定格在记忆中,被今人永远崇敬与缅怀。17.D
18.C
19.①好的马鞍子要与好马相配,用马来磨合,启示人生既要抓住机遇,又要历经磨砺;②马鞍子磨合不成便会被遗弃,却会以新的方式存在,启示不同的人生会有不同的精彩,应当坦然面对;③好的马鞍子如果过度使用就会提前用废,启示精彩的人生要倍加珍惜,遵循规律,适度经营。
20.①真实性:形式上以第一人称叙事,描述“我”在白哈巴村的所见所闻,使作品具备了“介入”“在场”的真实品格;选材源于日常,贴近生活,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真实反映了牧民们的草原生活。②审美性:“我”对马鞍子的命运展开思考和联想,以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作品以文学的审美性。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无用之用才是大用”错误。文章通过对废弃的马鞍子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事物即使表面看起来失去了作用,但却还会以新的方式体现出另外的价值和意义,自有一份平静和持久。选项属于过分解读。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用以揭示本文的主题”错误。文中对牧民放牧归来的描写,写出了人与马鞍子相得益彰的完美配合是草原上亮丽的风景,突出马鞍子在草原的独特意义,丰富了文章内容,没有揭示文章主题。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根据文中“人们常说,好马配好鞍。有了好鞍子却不一定有好马,巴车现在正为此苦恼”“他父亲曾骑过一匹好马,配的就是这个鞍子。巴车曾在十八岁那年骑过那匹马,迅疾如风,骑在上面顿感身轻如燕。可惜那匹马死在了他父亲前面”可知,好的马鞍子可遇不可求,好的马鞍子配上好马更是难得,对于难得之事不可枉自嗟叹,一定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机遇。“马鞍子其实是被一匹又一匹马磨合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三匹马可磨合出一个好马鞍子”可知,马鞍子需要经过一匹又一匹马、长时间的磨合才能成为一件好鞍子,如同人生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真正成长一样。根据文中“这个马鞍子真是有意思,被主人用旧了,随手扔在这里,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虽是不会引人注目的事情,但却是生命,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可知,马鞍子虽然不能骑马使用了,虽然被闲置一旁,但它依然为一朵小花,一群蜜蜂提供了生长之地、栖息之所,依然有它存在于世的价值和意义,如同人生一样,尽管有时会暂时落寞,但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因为我们可以在不同方面成就自己的精彩,生活不只有一种可能,生活也不只有一种色彩。根据文中“再好的马鞍子也有用坏的时候”“虽然祖上传下来的马鞍子是宝贝,但用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再好的东西也有好的尽头,人不注意,它的好就会变短,就会被提前用完”可知,马鞍子尽管很好,但也有自己的寿命,也有自己的期限,过度使用会提前结束它美好的用途。如同人生一样,生命很精彩,人生很美好,需要我们珍惜每分每秒,每时每刻,但也不可过度消耗,过度消费,过度营销,只有按照生命本来的规律,才能让美好更长久,让精彩能持续。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抓准将题干中的关键词,即真实性和审美性。真实性指作品具有人物插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的现场性及内容的真实性。审美性指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引起共鸣的情感性、手法生动多样的形象性和对现实世界和自我超越的超越性。真实性:文中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我”展现了马鞍子在草原上的重要地位,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在白哈巴村“我”的观察、“我”的听闻、“我”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场性。文中写了巴车与马鞍子、一个被遗弃的马鞍子、一群放牧者等内容,写的内容都是草原上发生的日常,都是牧民的日常,写平淡的生活,写平淡的片断,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跌宕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审美性:文中写了围绕马鞍子的日常生活,但又不局限于日常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定量秤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出版物发行零售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
- 概率复习教学课件公开
- GPS高空探测系统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幼儿园学期规划润物无声造福未来计划
- 《酒店礼节礼貌规范》课件
-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计划
- DSA脑血管造影术后皮肤医用粘胶相关损伤的护理
- 《砂石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指南》(编制说明编写要求)
- 《设备的设计变量》课件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社区服务实务赛项)考试题及答案
- 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02月26日)
- 2024年+H1综艺广告大盘报告-66正式版
- 参观河南省博物院
- QC080000 体系培训资料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机械制造基础》机考5套标准试题及答案1
- 护理健康教育改进措施(3篇模板)
- GB/T 26527-2024有机硅消泡剂
-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八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