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I卷2023秋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新高考I卷2023秋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新高考I卷2023秋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新高考I卷2023秋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新高考I卷2023秋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I卷2023秋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

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

轻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

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

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斗

争。这种情况,不仅是合情的,而且也是合理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

按照自己特有的形式在否定着自己的愚昧,从而取得生存和发展的。

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

系在一起的。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

可有文化的融合。中国汉代的文化,就是由先秦的华夏族和夷狄族的

文化融合而来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汉代汉人和各兄弟民族

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这样融合起来的文化比先前的文化不仅水平

大有提高,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实际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只要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

的条件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

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

(摘编自刘家和《略说文化》)

材料二:

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

。"在历史上,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有时

或许会抛弃旧形式,采取新形式,但作为文化特质的民族心理结构、

民族思维方式的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

某种情性和保守性,某种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以维护自身的纯洁性。

一切尚有生命力的文化大都有这种能力,这有类于生物机体中的抗体,

是一种自卫的本能。但是,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必

须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

文化的功能,能够把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通溶在自己的机体内,

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更加活跃的因子,使

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功能。当一个民族积极地参与人类文化

的创造活动的时候,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不是被弱化,而是被强化

了。可以预见,本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

功能基础上的,它不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

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未来的人类文化将具有更强的

包容和消纳能力,而不是取消文化自身的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胚芽的时代,将会较多地受到作为它的背景的

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好像新生儿要较多地依赖父母的照

料一样。然而文化机制确定之后,它就具有了自身的内在逻辑。这时,

外部影响依然存在,却不能随意切断文化自身规律的作用。在中华民

族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观念形态,莫过于儒家思想。只要是炎黄子

孙,在深层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儒家思想所反

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就整体构成来讲,在两千多年中的变化是

微乎其微的。不过,儒家思想也曾多次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孔子便

被誉为"圣之时者",善于"时中",因时而变。以后重要的儒家思想家都

遵循了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来文化成功输入的先例是有

的,例如魏晋以后佛、儒、道合流和理学的产生。输入成功的先决条

件是外来文化能够被传统文化容纳,消化。满足不了这一条件,交流

就会失败。从明末基督教传入,到清雍正全面被禁,重要的原因就是

基督教的文化规范与祀天、祭祖、祭孔等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发

生对抗,最终被挤出了中国的大门。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判断事物的准则,这是客观的存在。

譬如同样是杀父,在中国与西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

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发生的反应。西方

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都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

的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虑的。这么两种不同的反应最初可以说是下

意识的,无需经过非常缜密的逻辑思维。这就说明文化的差别是作为

既定的事实发生作用的,它是判断的前提和出发点,不必再对它本身

进行任何怀疑。可见文化差别深深植根于人们心灵中,通过潜意识来

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取向。

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随着

民族间了解的不断加深,文化趋同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趋同

绝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被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化。趋同只

是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消纳能力的加强,对外来文化采取越来越宽容

的态度。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

舍弃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

表明自身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况且,在接触外

来文化时,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中介环节,即外来文化必须采取民族

的语言,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在这一“翻译”过程中,民族文化

已经渗透其间了。

(摘编自于化民《关于文化问题的思索》)

1.下列各项对材料一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民族进步和文化的否定精神B.民族文化的沿袭性和融合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D.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和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概括不全。由原文”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

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可知,写民族进步和文

化的否定精神只是材料一很少的一点内容。

C.概括不全。由原文"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

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

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可知,材料一还写了民族文化的沿袭

性,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只是材料一的一部分内容。

D.无中生有。由原文"……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和"……并不是不

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可知,材料一阐明了民族

文化的两大特点,即沿袭性和融合性。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特质,其变化是极其缓

慢的。

B.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并不会被弱化,反而会使自身机制

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C.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

不再发生。

D.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正像鲁迅说的那样,

要敢于拿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不再发生"绝对化,由原文"输入成功的先决条

件是外来文化能够被传统文化容纳,消化。满足不了这一条件,交流

就会失败"可知,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本

地文化交流就会失败,但不能说今后就不发生交流。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运用的是事实论据,第一段用概括性事例,而第二段则

用具体事例。

B.材料二第一段引毛泽东的话,增强权威性,巧妙引出民族文化形式

问题的讨论。

C.材料二从民族文化的功能、规律、价值取向、趋同性等方面论述,

思路清晰。

D.材料二第三段用"譬如"来引出例证,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

而非虚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错误,由原文"同样是杀父,在中国与

西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

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发生的反应。西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都

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厕是次一步才考虑的

可知,此处只是阐述对同一件事不同民族文化对此的不同反映,并未

强调例子确凿的事实,而非虚构。

4.请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修辞特色,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

分)

【答案】①巧妙运用比喻论证,把"民族文化形成初期"比作"胚芽的时

代";把"民族文化初期"比作"新生儿";把"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比作

"父母的照料"。②此句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民族文化机制确定之前、不具

备自身内在逻辑时的特点,使抽象的说理具体可感,易于理解。(每

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

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指出论证特点。"民族文化形成初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

响"和"新生儿一张白纸一样容易受父母的影响"二者有相似性,文中"好

像"一词体现出此处是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民族文化形成初期"比作"胚

芽的时代";把"民族文化初期"比作"新生儿";把”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

响"比作"父母的照料

然后指出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作者把学术性非常专业、难懂的内容,

运用比喻论证,形象而生动地阐释出民族文化机制确定之前、不具备

自身内在逻辑时的特点,使抽象的说理具体可感,易于理解。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强调不断学习、不

断进步的重要性。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哪些问题?请结

合内容概括分析。(6分)

【答案】①学习之前提,要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本民族的文

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以

此来树立文化自信。

②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交流融合。提高本民族文化的水平,丰富

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

③积极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进行创新性发展。使民族所创造的

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增强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④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它是我

们民族的文化基础,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每点2分,答出

3点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创作意图和评价审美取向的能力。

此题要紧扣题干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

强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性”这一提示作答。

由原文"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

以轻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

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

族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

斗争"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学习之前提,要维护本

民族的文化传统;

由材料一"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

文化的融合"和材料二中的"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

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吸收外

来文化精华,不断交流融合;

由材料二"本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

基础上的,它不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

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可知,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

注意积极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进行创新性发展;

由原文"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

舍弃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

表明自身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可知,新时代我们

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

二、现代文阅读n(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碣①

茅盾

玉臂匠金大坚还没刻完半个字,忽地又是扑嗤一声的笑起来,抬头望

他的秘密工作中的伙伴。"金二哥,又笑,怎的?"

靠在太师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书生萧让轻声说。胡子,原来只有

稀落落的几根,又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闲着,萧让就总得去摸。

"萧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吴用了!再过几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罢!"

玉臂匠金大坚简直的放下了刻字刀,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来。

萧让得意地摇着头,随即把脸色放得更庄严:

"我说,金二哥,怨不得,吴军师,那样叮嘱我来。你只是心直口快!"

玉臂匠呆了一下,他收起了笑容,拿过刻字刀,低着头便又干他的一

点一画的工作。"慢着,金二哥,刚才,你又笑,到底为的甚么?"

"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

"你真是「'萧让顿一顿。"呵,金二哥,不应该笑。我们这,是非同小

可的大事,是水泊里的机密呀:全伙儿,一百单八位弟兄,就只有,

你,我,吴军师,参预这机密。"

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

更加逗的人要笑呵!可是望见萧让的那样庄重的脸色,便不好说出来,

只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算是百分之几的抗议。这也瞒不过精明的

萧让。料到这玉臂匠还有几分不了解吴军师的"策略"的奥妙,他萧让便

觉得很有再切实叮嘱一番的必要。

然而要把吴用的"策略"解释明白也颇困难,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

在石头上发出"滋拉,滋拉”的声音,仿佛是金大坚的暗笑;然而金大坚

当真并没笑,他在那里认真地工作。

这使得萧让心里略略安定一点。毕竟这位老朋友还可靠。摸着稀落落

的几根短胡子,萧让再把军师吴用嘱咐过的话语想了一遍,然后轻声

儿慢慢儿说:

"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

"都是江湖上闻名的好汉呵「‘玉臂匠头也不抬的回答了。

"哦一一金二哥;好歹,总有个,高下罢?"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

的剥落剥落的声音代替了回答。

"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

大哥兀自佩服。金二哥,看来遮莫是玉麒麟强些罢。"

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诚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

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

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

"人总是成群打伙的。和卢员外亲近的一伙儿自然说卢员外好哪。"

"不,不,不!金二哥,是和卢员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说卢员外好。”

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定晴瞅着萧让。

"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

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

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

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绰,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

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

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

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

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

不出声,只目炎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突然萧让站起来,着到房门口,在门缝里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

金大坚身边,满脸庄重气象,凑着金大坚的耳朵急促地轻轻地说:

"二哥,俺水泊里这两伙人,心思也不一样。二哥,依你说,该是谁来

做山寨之主?"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

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

里怪难受!"

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

来。这一爆发,真是圣手书生萧让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学着

军师吴用的神气,只管摸胡子。

"二哥,话虽如此说;事情,却不能如此办。也须叫人人心服呀。总得

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们来替‘天彳亍意?”

萧让沉吟着踱方步。他时时把眼光往金大坚身上溜,没有什么异样。

滋拉滋拉地又在那里刻字,一条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来像是些猾柚(短

小的方木)儿。

总算放下一半心,萧让再回到太师椅上时,猛听得金大坚又掷过来一

个怪问题:”旁的不管,只是,萧大哥,我们算是哪一伙?"

潇让愕然了。军师吴用从来不曾和他谈到这个。仓卒间他搬不出吴用

的话语来应付。很想说是属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觉得碍口。

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

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我们,一一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

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

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

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

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钱似的,金大坚自己也不很相信竟会这样地

滔滔发议论。他的拿着刻字刀的右手突在空中划一个圆圈,又兴奋地

加了几句:

"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一一你称之为各人的

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

潇让楞着眼暗,只能摸胡子。直到金大坚的刀尖和石头相触的声音再

鼓动他的耳膜时,他这才醒过来似的率然问:

"是机密呢!金二哥?"

"我当作从前给人家私刻关防②一样,决不走漏半个字!”

【注释】①本文是茅盾对《水浒传》的再创作,1930年发表在《小说

月报》上。《水浒传》在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

座次”中描述,梁山泊英雄聚义后举办醮事,突然天门中开降下石碣,

石碣上有"替天行道"字样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座次。②关防:旧时政府

机关或军队用的印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

态,他在内心深处不认同萧让所说的策略。

B.萧让解释吴用的策略时,从说话“慢慢儿"到"急促地",后来"沉吟着

踱方步",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

C.萧让对金大坚的说辞,归根结底来自吴用,吴用虽然没有出现在现

场,却在实际上主导着刻石碣这一件大事。

D.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绿林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因而对刻石碣就能

使两伙人"合成一伙儿”的做法深感怀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说法错误。"撮起嘴唇做

了一个怪相"只是表现金大坚对萧让所说的"不应该笑"地"抗议",并不

是对刻石碣的抵触。

B."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说法错误,显示的是萧让在说服金大

坚的过程中的感情起伏,并没有内心的矛盾纠结。

D."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绿林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说法错误。金大坚

没有对两伙人的出身不认同,他不认同的是因为出身不同而互相猜忌,

并且不是因为不认同别人的出身而对刻石碣产生怀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事简洁,情节貌似简单,但在人物交谈中呈现了复杂错综的

内容,引发读者思考。

B.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萧让的所见所思所感完成对"石

碣"作用和意义的揭示。

C.小说截取玉臂匠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秘刻石碣这一场景,构成一

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D.反复出现"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声音",表明金大坚对问题有自己的思

考,刻画其复杂内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说法错误,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叙

述。

8.金大坚的"笑"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多次出现,"笑"这一细节所蕴含的

感情随着谈话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谈话开始,金大坚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是单纯觉得

瞒住众人刻石碣很是有趣。

②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

让行为的不解。

③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

让看法的不认同。

④当萧让无法应对金大坚的质问时,金大坚"呵呵笑”,表达出对"刻石

碣”策略的不满和蔑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人物心理的能力。

结合"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

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谈话

开始,金大坚的笑是单纯觉得刻石碣的工作瞒住众人,很是有趣。

结合"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诫莫要臧否水泊内的

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

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

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让

行为的不解。

结合"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

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

还是不出声,只酸着眼睛,用半个脸笑"可知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

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让看法的不认同。

结合"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

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可知当萧让回答不出金大坚的质问时,

金大坚"呵呵笑",是用笑表达出内心的愤懑和对"刻石碣”策略的蔑视。

9.对于历史小说创作,茅盾认为"应当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

所可能产生的人和事""应当符合于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

但同时又应"不为古事所拘,驰骋其想像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谤结合文

本对茅盾这一创作理念阐述自己的理解。(6分)

【答案】①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

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

时的历史条件的。②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原则,

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③茅盾通过"刻

石碣”事件的再创作,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

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

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金二哥,

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可知,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

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

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

结合"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

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

是不出声,只啖着眼睛,用半个脸笑""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

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

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玉臂匠再也忍不住

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看来我们水泊里

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

的就是这个‘道'呢"可知,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

原则,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

结合"我们,一一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

偷鸡摸狗,开黑店,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

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

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

是各人的私情一一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

呢"可知,茅盾通过"刻石碣”细节的再创作,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

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日:"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

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

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

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

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

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

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

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

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

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日:"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

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

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

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

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

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日:"可。"

日:"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日:"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

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

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

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

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

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

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

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

不信,伤臣于王者。

【答案】BDG(每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

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

前中伤我。

"今臣为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

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

"足下不听臣者",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

断开。故BDG三处需要断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

耕耘、稼稽、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

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

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

中的"所以"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

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

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

D.错误。两处"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句意:都是用来自我完善。/

用来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

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

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

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

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

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

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

求变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

明矣",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选项曲解文意。

C.”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苏秦

举三人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

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

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

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答案】

(1)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

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

(2)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

人显示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相毙",相互杀伤「制”,牵制「所以”...的原因「犯寇”,

受敌人侵犯。(每处1分)

(2)"下",谦恭地对待;"尊",推崇;"示”,显示「与……群”,与……

为伍。(每处1分)

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

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

【答案】

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

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

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

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

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日:’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

秦直接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原因,并说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态

度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

结合"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

之道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

可概括出,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

信。

结合"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

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

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

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秦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

国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

富了。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

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

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秦国和赵国

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

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

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

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

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

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驻

扎了,再渡过淖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

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

在百里以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

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

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

燕文侯日:"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

交给你安排。”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

材料二: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

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

己与小人为伍啊。"

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

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

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

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

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

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

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

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

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

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

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

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

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

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

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

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

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

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

的原因啊。"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韦少府

李白

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皓【注】,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

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

的贤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

江湖之意。

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

人止步难前。

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

不群的人格。

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

自惆怅的忧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

止步难前"错误。"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是说"洗尽心中尘念欣赏句

溪之月,静心倾听敬亭山的猿啸",表达了诗人对所处环境的喜爱之情。

故选瓦

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

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又眷恋"汉

皇"垂顾来成就功业,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②"安"句抒

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诗人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

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是说"想要追寻商山四皓的足迹,心里依

然眷恋汉皇的恩德"。联系注释"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

奉黄老之学的贤士"可知,"欲寻商山皓"表达了诗人想像“商山皓”一样

学道归隐;而"犹恋汉皇恩”又表达了诗人眷恋"汉皇"垂顾,希望成就功

业、报答皇恩的渴望。可见,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此时进退两难的矛

盾心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说"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

权贵?那将使我不再有舒心畅意的笑颜!: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

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抒发了诗人官场受挫的

怨愤,表达了诗人不愿放弃尊严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

之情。

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两句概括了作者与友人寒冬登泰

山途中的困难与艰辛。

(2)秦观在《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过人间

长相厮守的美好的两句是",

(3)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以鸟鸣为主要

描写对象,抒写了诗人暮色中沉郁苦闷的心情。

【答案】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鹏鸽(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磴""余""鹏鸽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

价值入手。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

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

在手"到"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

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规律的举一反三,

藉由"跳转来源""相关推荐”等方式,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为读者带来

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遨游"。

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朱熹有云,”泛观博取,

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_________

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

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

怀与气质,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这种魅力,

正是_____的快餐式阅读、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

独特馈赠。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融会贯通意味深长浮光掠影蜂拥而至

B.融会贯通别有深意走马观花一拥而入

C.触类旁通意味深长走马观花蜂拥而至

D.触类旁通别有深意浮光掠影一拥而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融会贯通:指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

透彻的领悟。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

的其他事物。联系前后文"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规

律的举一反三……",此处是说对知识的推知与扩展,应用"触类旁通"。

第二空,意味深长:指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别有深意:指别有一种

深层的意思。联系前文的"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此处是说

体会"声画落幕后"含蓄深远的意味,应用"意味深长”。

第三空,浮光掠影:指见识肤浅,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形容不深

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地观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此处

是说"快餐式阅读"不够深入细致,应用“走马观花"。

第四空,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拥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

地方聚拢。一拥而入:指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语境强调的是流量化

内容很多,像一窝蜂似地拥来。此处应选"蜂拥而至、

故选C。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让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

注与笃定

B.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

怀与气质

C.以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

注与笃定

D.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

怀与气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介词不当,此处应该是"以思考的力量",强调凭借“思考的力量”。

二、语序不当,”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应该是在"在信息浪潮

中保持专注与笃定"之后,先是"信息浪潮中"再是"笔墨世界中",层次

从外到内,强调思考的力量。再者,"以思考的力量"统摄后面的所有的

内容。

三、搭配不当,"滋养"与"气质"不搭配,要改为"涵养情怀与气质,

20.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就象煤的形成,付出了好多好多而形成的才是

一点点。

B.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拶"。

C.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旦他是一根能思想

的苇草。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横线句"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中"障壁"是比喻造成隔阂

的东西,该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A.把"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使用比喻修辞手法。

B.把包身工比作"猪拶",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C.把"人"比作"能思想的苇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D."光与影"的和谐是视觉的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