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2245-2015 环渤海耐氯盐水工混凝土技术规范_第1页
DB13T 2245-2015 环渤海耐氯盐水工混凝土技术规范_第2页
DB13T 2245-2015 环渤海耐氯盐水工混凝土技术规范_第3页
DB13T 2245-2015 环渤海耐氯盐水工混凝土技术规范_第4页
DB13T 2245-2015 环渤海耐氯盐水工混凝土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1.100.30Q

14DB13

concrete

Bohai

Sea

Rim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13/T

2245—2015目 次前言

................................................................................

II1

总则

..............................................................................

12

术语和定义

........................................................................

13

环境条件与耐久性要求

..............................................................

24

混凝土原材料

......................................................................

7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86

混凝土施工

.......................................................................

167

混凝土质量检验

...................................................................

18附录

...........................

21附录

混凝土中砂浆的水溶性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23附录

砂浆和混凝土拌和物中氯离子含量的快速检测.......................

27条

........................................................................

31IDB13/T

2245—2015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本标准由河北省水利厅提出。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祥、郭海燕、吕贵敏、郭连建、张余涛、孟国强、张增慧、贾军、刘忠良、岳胜卫、孙志芹。IIDB13/T

2245—2015环渤海耐氯盐水工混凝土技术规范1

总则1.0.1

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环渤海地区氯盐侵蚀条件下水工混凝土设计与应用。1.0.3

1.0.4

检验方法,确定了设计及应用原则。1.0.5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5-2007 通用硅酸盐水泥GB/T

1596-2005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

8076-2008 混凝土外加剂GB/T

14684-2011 GB/T

14685-2011 GB/T

18046-2008 GB/T

50081-2002 GB/T

50476-2008 DL/T

5055-2007DL/T

5117-2000 DL/T

5151-2014 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DL/T

5207-2005 DL/T

5330-2005 JGJ

63-2006 混凝土用水标准SL

211-2006SL

352-2006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SL

654-2014 SL

677-2014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1.0.6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DB13/T

2245—20152.1氯盐环境

ion

environment值的环境。2.2耐氯盐侵蚀混凝土

良好的抗渗性、抗冻性,可有效抵抗氯盐侵蚀的混凝土。2.3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系数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其他传输机理与被结合等因素的影响。2.4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

high

mineral

admixtUre在硅酸盐水泥中单掺矿渣微粉或扶残矿渣微粉和及粉煤灰时,其掺量不小于胶凝材料总量的50%的混凝土。2.5碱含量

水泥中碱含量是指当量氧化纳的含量,以质量百分率计,等当量氧化纳含量是指氧化纳与0.658倍的氧化钾之和。3

环境条件与耐久性要求3.1 环境类别与作用等级3.1.1 结构所处环境按其对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腐蚀机理分类及环境对配筋混凝土结构的作用程度采用环境作用等级表述,参照

50476

执行。3.1.2不同环境类别在不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侵蚀介质的浓度等)下配筋混凝土结构的环境作用等级参照

CCES

3.1.3 混凝土在氯盐环境下建筑物部位的划分参照

JTS

202

执行。3.1.4 当结构及其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遭受多种环境作用时,应分别满足其要求。3.2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2设计使用年限水工建筑物非水工建筑物不小于

年1、2

级建筑物,除

2

级堤防和灌排工程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不小于

50年2

级堤防及

3

级建筑物普通房屋和构筑物DB13/T

2245—20153.2.1 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根据建筑物等级或重要性按表

1

确定。特大型的水工建筑物、特别重要的标志性和纪念性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经专门研究确定。表1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3.2.2 当现有技术条件不能保证结构的所有部位均能达到同一设计使用年限时,可在设计时对结构的

50

限内进行大修或更换的次要结构构件,应具备进行维修或更换的施工操作条件。3.3 抗冻性设计3.3.1 混凝土抗冻性设计要求3.3.1.1 充分掌握建筑物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条件等基本资料。3.3.1.2 根据冰冻作用的因素、危害程度、工程的规模及建筑物形式,确定抗冻性设计方案,并提出对施工工艺和运行方面的要求。3.3.1.3 从选址选线、工程布置、结构形式和材料性能上采取抗冻作用的工程措施,必要时可考虑其他辅助性技术措施。3.3.1.4 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采用抗冻先进技术。3.3.1.5 3.3.1.6 气象资料主要为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冻结指数、冬季风向和风速。应采用当地条件相似的邻近气象台(站)的资料,其统计年限不得少于

10

年。3.3.1.7 冻结指数应取冬季日平均负气温值的累积值(℃·d)。3.3.1.8 冰情资料主要为冰封(冻)日期、解冰(冻)日期、流冰历时、冰厚、冰块尺寸、冰流量、通过实地调查确定。3.3.2混凝土抗冻等级确定3.3.2.1 混凝土的抗冻等级分为

SL

规定的快冻试验方法确定。3.3.2.2 耐氯盐水工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抗冻等级应根据气候分区、冻融循环次数、表面局部小气候条件、水分饱和程度、构件重要性和检修条件按表

2

选定。在不利因素较多时,可提高一级抗冻等级。3气象分区严寒寒冷温和年冻融循环次数/(次)≥100<100≥100<100—1.

结构重要、受冻严重且难于检修部位:1)

水电站尾水部位,蓄能电站进出口冬季水位变化区的构件,闸门槽二期混凝土、轨道基础;2)

坝厚小于混凝土最大冻深2倍的薄拱坝、不封闭支墩坝的外露面、面板堆石坝水位变化区及其以上部位的面板和趾座;3)

冬季通航或受电站尾水影响的不通航船闸的水位变化区的构件、二期混凝土;4)

其他输水部位的过水面及二期混凝土;5)

F400F300F300F200F1002.

受冻严重但有检修条件部位:1)

混凝土坝上游面冬季水位变化区;2)

水电站或船闸的尾水渠、引航道的挡墙、护坡;3)

流速小于25m/s的溢洪道、输水洞(孔)、引水系统的过水面;4)

易积雪、结霜或饱和的路面、平台栏杆、挑檐、墙、板、梁、柱、墩、廊道或竖井的单薄墙壁。F300F250F200F150F503.

受冻较严重部位:1)

混凝土坝外露阴面部位;2)

冬季有水或易长期积雪结冰的渠系建筑物。F250F200F150F150F504.

受冻较轻部位:1)混凝土坝外露阳面部位;2)冬季无水干燥的渠系建筑物;3)水下薄壁构件;4)水下流速大于25mm/s的水下过水面。F200F150F100F100F505.

水下、水中、大体积内部的混凝土F50F50———0

0

0注1:年冻融循环次数分别按一年内气温从+3

C以上降至-3

C以下,然后回升到+3

C以上的交替次数和一年中日0平均气温低于-3

C期间设计预定水位的涨落次数统计,并取其中的最大值。注2:(阴面)、4m(水电站尾水区)的区域。注3:阳面指冬季大多为晴天,平均每天有4h以上阳光照射,不受山体或建筑物遮挡的表面,否则均按阴面考虑。0注4: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25

C地区的混凝土抗冻等级宜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确定。DB13/T

2245—2015表2 混凝土结构和构件抗冻等级要求3.3.2.3 大体积混凝土分区采用不同抗冻等级时,其区分厚度可根据计入太阳辐射作用的热学计算,或根据类似建筑物运行资料确定的负温区再加

3.3.3 抗冻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3.3.3.1 抗冻混凝土宜掺用引气剂,其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GB

8076

3.3.3.2大中型工程抗冻混凝土的材料和配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在试验过程中除控制混凝土含气量和水灰比外,宜进行混凝土气泡间距系数的测试。4项次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抗渗等级1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下游面及建筑物内部—W22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挡水面H<30W430≤H<70W670≤H<150W8H≥150W103素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背水面可自由渗水者

<10W410≤

<30W630≤

<50W8

≥50W10注1:表中H为水头(m),

为水力坡降。注2:当结构表层设有专门可靠的防渗层时,表中规定的混凝土抗渗等级可适当降低。注3:承受侵蚀性水作用的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应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承受氯盐侵蚀作用的结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应低于W6。注4:对背水面可自由渗水的素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当水头H小于10m时,其混凝土抗渗等级可根据表中项次3降低一级。注5:埋置在地基中的结构构件(如基础防渗墙等),可按照表中项次3的规定选择混凝土抗渗等级。注6:对严寒、寒冷地区且水力梯度较大的结构,其抗渗等级应按表中的规定提高一级。混凝土抗冻等级≥F200≤F150最大骨料粒径20mm(6±1)%(5±1)%最大骨料粒径40mm(5.5±1)%(4.5±1)%最大骨料粒径80mm(4.5±1)%(3.5±1)%注:如含气量试样须经湿筛时,按湿筛后最大骨料粒径选用相应的含气量。混凝土抗冻等级F300F200F150F100F50水胶比<0.45<0.50<0.52<0.55<0.58DB13/T

2245—20153.3.3.3 中小型工程抗冻混凝土的配比,宜根据混凝土抗冻等级和所用的最大骨料粒径分别按表

3

和表

4

选用混凝土的含气量和水胶比。表3 中小型工程抗冻混凝土含气量要求表4 中小型工程抗冻混凝土水胶比要求3.3.3.4 大型工程的抗冻混凝土,应特别注意其原材料的稳定性。现场质量控制应以含气量为主要指标。最终评定混凝土的抗冻性应以快冻试件测定的成果为准。3.4 抗渗性设计3.4.1 当混凝土处于

B

大水压力确定,并以抗渗等级表示,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按表

5

选取。表5 混凝土抗渗等级的最小允许值5环境作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100

年50

年C0.36,C400.40,C30D0.34,C450.38,C35E0.33,C500.36,C40F0.32,C500.34,C45设计使用年限100年50年环境作用等级C、DE、FC、DE、F6h电量值<950<800<1350<950注: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按照本规范附录A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方法(电量法)进行。项目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混凝土中氯离子总含量/%≤0.10≤0.06DB13/T

2245—20153.4.2 当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符合

C

C

指标控制,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指标应符合表

6

表6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指标3.5 其他耐久性指标设计3.5.1 混凝土最大水胶比及最低强度等级规定大于40mm

于C35,预应力混凝土不宜低于C40;如采用更大粒径的骨料,最低强度等级可降低1个强度等级。表7 混凝土最大水胶比和最低强度等级3.5.2 氯盐环境中配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3.5.2.1 应控制氯离子引起的钢筋锈蚀。实测硬化混凝土中氯离子总含量应符合表

8

的规定,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测定按附录

B

表8 混凝土中氯离子总含量要求(按胶凝材料质量计)3.5.2.2 接触氯化物的配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按氯盐环境进行耐久性设计。3.5.2.3 氯盐环境中配筋混凝土宜采用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混凝土。3.5.2.4 重要配筋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当氯盐环境作用等级为

E、F

级时应采用防腐蚀附加措施。3.5.2.5 氯盐环境作用等级为

测的要求。重要工程尚应在设计阶段作出定期检测的详细规划,并设置专供检测取样用的构件。3.5.2.6 氯盐环境中,用于稳定周围岩土的混凝土初期支护,如作为永久性混凝土结构的一部分,则应满足相应的耐久性要求;否则不应考虑其中的钢筋和型钢在永久承载中的作用。64.2.2 矿渣微粉的质量应符合

GB/T

4.2.2 矿渣微粉的质量应符合

GB/T

的规定,其比表面积应大于

420m

/

kg。3.5.2.7 氯盐环境中配筋混凝土结构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a)

结构的形状、布置和构造应有利于避免水、水汽和有害物质在结构表面的积聚;b)

遭受氯盐侵蚀的混凝土构件顶面等部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设置排水坡;c)

遭受雨淋的结构构件,应防止雨水流到底面或下部结构构件表面;d)

排水管道应采用非钢质管道,排水口应远离混凝土构件表面,并应与墩柱基础保持一定距离;e)

的要求,且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设计值不得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f)

工厂预制的混凝土构件,其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可比现浇构件减少5mm;g)

海水水位变动区和浪溅区,不宜设置施工缝与连接缝;h)

漏水侵蚀的构造措施。4

混凝土原材料4.1 水泥4.1.1 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熟料中的铝酸三钙含量宜在

不宜选用早强型水泥。4.1.2 采用硅酸盐类水泥时,其质量标准应符合

GB

175

的规定。4.1.3 水泥中碱含量不宜超过

4.2 矿物掺合料4.2.1 矿物掺合料指粉煤灰、矿渣微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24.2.3 矿渣微粉采用

S95

及以上。4.2.4 粉煤灰的烧失量应符合

GB/T

F

I

级的规定,其他指标应符合

F

级的规定。对预应力混凝土和引气混凝土,粉煤灰的烧失量应小于

3%。4.2.5 4.3 混凝土外加剂4.3.1 外加剂品种根据混凝土性能和施工要求以及与已选定的混凝土其他原材料的适应性等,通过验证性试验确定。4.3.2 不得使用氯盐做外加剂,外加剂中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

0.2%。4.3.3 宜采用减水率不小于

20%的高效减水剂或缓凝高效减水剂。4.3.4 各种阻锈剂的长期有效性应经检验,不应单独使用亚硝酸盐类阻锈剂。4.3.5除本规范规定的以外,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

GB

及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7DB13/T

2245—20154.4 细骨料4.4.1 细骨料严禁采用海砂。4.4.2

含量应低于

1.0%。4.4.3细骨料应级配良好,宜选用颗粒级配处于

2

4.4.4应选用无碱活性的细骨料。未经专门论证,严禁使用碱活性细骨料。4.4.5 除本规范规定,细骨料的品质应符合

5144

的有关规定。4.5 粗骨料4.5.1

大于

0.7%。4.5.2 碎石或卵石的质量应符合

GB/T

4.5.3 粗骨料的级配应良好,并应控制各级骨料的超逊径含量。其超径小于

5%,逊径小于

10%。4.5.4粗骨料选用碎石时,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宜控制在

38%~42%范围内。4.5.5 粗骨料最大粒径应满足下列要求:a)

不应大于构件截面最小边长的

1/4;b)

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

c)

径。4.5.6粗骨料宜采用二级或三级搭配,粗骨料应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和分级计量。4.5.7 应选用无碱活性的粗骨料。未经专门论证,严禁使用碱活性粗骨料。4.5.8 除本规范规定,粗骨料的品质应符合

的有关规定。4.6水应采用符合JGJ63要求的水拌和与养护混凝土,水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200mg/L。5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5.1.1 应选用工程中采用的原材料。5.1.2耐氯盐水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工程要求、结构型式、施工条件和原材料状况,配制出既满足工作性、强度及耐久性等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混凝土,以确保工程质量且经济合理。5.1.3 混凝土坍落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断面、钢筋含量、运输距离、运输方式、浇筑方式、振捣能力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在选用配合比时应综合考虑并宜选用较小的坍落度。85.1.9 粒化高炉矿渣粉的粉磨细度不宜小于

5.1.9 粒化高炉矿渣粉的粉磨细度不宜小于

5.1.4 在满足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较小的用水量。5.1.5 在满足强度、耐久性及其他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水胶比。5.1.6拌和物密度较大所对应的砂率。5.1.7 宜选用最大粒径较大的骨料及最佳级配。5.1.8 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收集有关原材料的资料,并按

GB

175、GB/T

18046、DL/T

GB

8076、DL/T

5151、JGJ

63

等的要求对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砂石骨料及拌和用水等的性能进行试验,除符合以上有关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2

料质量的

5.1.10土拌和时间应适当延长,以

为宜。5.1.11应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及混凝土的技术要求进行配合比计算,并通过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室内试验确定的配合比尚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5.2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5.2.1混凝土强度等级按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混凝土设计龄期通常取

28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宜取

56

90

天。5.2.2 混凝土设计龄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是指按标准方法制作的试件边长为

150mm,不少于

30组,每组

3

块。在设计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设计保证率的抗压强度,以

MPa

计。5.2.3 混凝土配制强度(

)按式(1)计算:=

+t

……(1)式中:

t

——保证率系数,由给定的保证率

P选定,其值按

A.2.2

中保证率95%及以上选取。5.2.4 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宜按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a)

统计时,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总数不应低于

30

组。b)

度标准差(

)按式(2)计算:9混凝土坍落度/

mm卵石最大粒径/mm碎石最大粒径/mm20408020408010

3016014012017515513530

16514512518016014050

7017015013018516514570

90175155135190170150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1520~2530~3540~4550~6065~80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3.54.04.55.05.56.0DB13/T

2245—2015

=

f

nm

n1

cu

………………(2)表10 常态混凝土初选用水量表10 常态混凝土初选用水量

kg/m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MPa);

——第

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MPa);n

——试件组数;

——

nc)

当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

MPa

时,计算配制抗压强度用的标准差取

3.0

MPa。5.2.5 当无近期同品种混凝土抗压强度统计资料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

)值可按表

9初选,再根据现场施工时统计结果调整

值。表9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参考表 单位为:MPa5.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参数5.3.1 水胶比5.3.1.1 混凝土的水胶比应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

5144

的规定。5.3.1.2 混凝土的水胶比还应满足设计规定的抗渗、抗冻等级等要求。混凝土抗渗、抗冻等级与水泥冻混凝土的水胶比,宜根据混凝土抗冻等级和所用的骨料最大粒径按

SL

211-2006

的要求选用。5.3.1.3 掺加掺合料时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适当降低,并通过试验确定。5.3.2 用水量5.3.2.1 混凝土用水量,应根据骨料最大粒径、坍落度、外加剂、掺合料以及适宜的砂率通过试拌确定。5.3.2.2 常态混凝土用水量:a)

水胶比在

0.40~0.65

范围,当无试验资料时,其初选用水量可按表

10

310混凝土坍落度/

mm卵石最大粒径/mm碎石最大粒径/mm2040802040803

3注

1:本表适用于细度模数为2.6

~2.8的天然中砂,当使用细砂或粗砂时,用水量需增加或减少

3

kg/m

~5

。3

3注

2:采用人工砂时,用水量需增加

5

kg/m

10

。3

3注

3:采用Ⅰ级粉煤灰时,用水量可减少

5

kg/m

~10

。注

4:采用外加剂时,用水量应根据外加剂的减水率作适当调整,外加剂的减水率应通过试验确定。注

5:本表适用于骨料含水状态为饱和面干状态。混凝土种类级配石子最大粒径/mm小石:中石:大石常态混凝土Ⅱ4040:60:0Ⅲ8030:30:40注:

表中比例为质量比。DB13/T

2245—2015表

10(续)a)

以表

a)

以表

14

中坍落度

90

mm

20

mm

用水量增加

5

,计算出b)

水胶比小于

3未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b)

掺外加剂时的混凝土用水量可按式(3)计算:=

(l—

)

……(3)式中:

——外加剂减水率。c)

外加剂的减水率应通过试验确定。5.3.3骨料级配5.3.3.1 对环境作用等级为

40mm~80mm,大体积混凝土宜尽量使用最大粒径较大的骨料,石子最佳级配(或组合比)

11

F

类环境作用等级,宜选用质量满足

14685

中Ⅱ类要求的

5mm~25mm

的碎石或卵石。表11石子组合比初选5.3.3.2 泵送混凝土骨料最佳级配,在满足可泵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紧密堆积密度较大,用水量较小时的级配为宜,并通过试验确定。5.3.4 砂率的选择通过试验选取。当无试验资料时,砂率可按以下原则确定:a)

混凝土坍落度为

10mm~60mm

12

初选并通过试验最后确定;11骨料最大粒径/mm水胶比0.400.500.600.702036~3838~4040~4242~444030~3232~3434~3636~388024~2626~2828~3030~32注

1:

本表适用于卵石、细度模数为

2:

砂的细度模数每增减

0.1,砂率相应增减

3:

使用碎石时,砂率需增加

4:

5:

2%~3%;掺用粉煤灰及矿渣微粉时,砂率可减小

矿物掺合料种类矿物掺合料适宜掺量/%总掺量矿渣微粉粉煤灰矿渣微粉50~7050~70—矿渣微粉+粉煤灰50~7030~5010~20DB13/T

2245—2015b)

混凝土坍落度大于

60

mm

时,砂率可通过试验确定,也可在表

12

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

mm,砂率增大

1%的幅度予以调整。表12 常态混凝土砂率初选 单位为:%5.3.5 外加剂及掺合料掺量5.3.5.1 外加剂掺量按胶凝材料质量的百分比计,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3.5.2

及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表13 矿渣微粉、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的掺量5.3.5.3 对抗冻要求高的混凝土,宜掺用引气剂,其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含气量要求通过试验确定。量应符合

SL

211

5.4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5.4.1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以饱和面干状态骨料为基准。5.4.2 混凝土配合比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a)

计算配制强度

ƒ,求出相应的水胶比,并根据混凝土抗渗、抗冻等级等要求和允许的最大水胶比限值选定水胶比;水胶比最大允许值见表

12环境条件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大气区0.55浪溅区0.40水位变动区严寒地区0.45寒冷地区0.50微冻地区0.55不受水头作用0.55水下区受水头作用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小于

50.55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

5~100.50最大作用水头与混凝土壁厚之比大于

100.45注

1:注

2:对抗冻要求高的混凝土,浪溅区内下部

1m应随同水位变动区按抗冻性要求确定其水胶比。注

3:DB13/T

2245—2015表14氯盐环境混凝土的水胶比最大允许值建立设计龄期的强度与胶水比的回归方程式(4)或图表,按强度与胶水比关系,选择相应于配制强度的水胶比。

c

p

=

B

………(4)

w

式中:

——水泥

c+p

w

——胶水比;A、B

与混凝土强度关系式确定。b)

式(6)、式(7)计算水泥和矿物掺和料用量:

………(5)m

1P

m

m

………(6)13环境条件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大气区320浪溅区400水位变动区>F300400F300360F250330F200300水下区300注

1:注

2:对抗冻要求高的混凝土,浪溅区内下部

1m应随同水位变动区按抗冻性要求确定其胶凝材料用量。注

3:抗冻试验使用的水质,应与建筑物实际接触的水质相同。DB13/T

2245—2015m

Pm

m

………(7)式中:

——掺合料掺量;c+p

w

——水胶比。当不掺加掺和料时,

均取0。c)

不同暴露部位混凝土拌和物的最低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

15

表15 氯盐环境混凝土的最低胶凝材料用量 3d)

d)

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石的绝对体积为:mmmmm 石料用量

V

1

…………………(8)

……………………(9)

……………(10)

——每立方米混凝土砂、石的绝对体积(m

);314骨料最大粒径/mm拌和量/L2515402563408050DB13/T

2245—2015

——混凝土含气量;

——体积砂率;——水的密度(kg/m3);

——水泥密度(kg/m3);

——掺和料密度(kg/m3);——砂料饱和面干表观密度(kg/m3

——石料饱和面干表观密度(kg/m35.4.3 列出混凝土各组成材料的计算用量和比例。5.5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和确定5.5.1 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时,应采取工程中实际使用的有代表性的原材料。5.5.2

16的规定,且不宜小于拌和机额定拌和量的

1/4。表16混凝土试配最小拌和量5.5.3 混凝土试验用配合比。5.5.4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应采用

3~6

6

个;当仅采用水泥为胶凝材料时,配合比数目应不少于

3

个),其中一个按

确定的配合比,和物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通过增减用水量进行调整。5.5.5 根据试配的混凝土配合比测定混凝土拌和物表观密度,并将成型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件和耐久性试件,标准养护到规定龄期后进行试验,至少包含混凝土

7d、28d

56d

天立方体抗压强度以及设计龄期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实际应用的混凝土配合比。5.5.6 按

5.5.5

测值进行校正。15材料名称称量允许偏差/%水泥、掺合材、水、外加剂溶液±1骨料±2DB13/T

2245—20155.5.7 如测定的混凝土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重新试验,直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5.5.8 出具混凝土配合比报告时,应出具所做全部配合比的试验数据。5.5.9 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调整或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a)

混凝土性能指标有变化时;b)

混凝土原材料品种、质量有明显变化时。6

混凝土施工6.1 生产设备应与运输、浇筑及仓面具体情况相适应。6.2混凝土生产6.2.1 拌和时间应较普通混凝土延长

30s

6.2.2 施工期间应定期检测骨料含水量(有降水时加密检测),根据骨料含水量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成施工配合比(配料单)。6.2.3 6.2.4 所有混凝土组成材料的配料量均应以质量计,称量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表

17

表17 混凝土材料称量允许偏差6.2.5 宜使用液态外加剂,外加剂溶液中的水量应在混凝土拌和用水量中扣除。6.3 混凝土运输6.3.1 包括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混凝土运输设备的选择应首先考虑运输能力并与拌和、浇筑能力和仓面的具体情况相适应。6.3.2 选择的运输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混凝土不离析、不漏浆、不泌水、不致发生过多温度回升以及坍落度的损失。6.3.3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及减少周转次数,严禁在运输途中和卸料时加水。6.3.4 垂直运输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宜大于

1.5m,避免骨料分离。6.4 混凝土浇筑16DB13/T

2245—20156.4.1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6.4.2 浇筑混凝土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确保基面(或施工缝面)经过验收合格。6.4.3 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不早于全部混凝土浇筑完成时间,当混凝土数量较大时,可掺入适量的缓凝剂,确保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满足需要。6.4.4 混凝土浇筑坯层的厚度、浇筑次序和方向以及台阶宽度的留设应仔细规划,以尽量减少或避免产生温度裂缝为原则。6.4.5 混凝土的振捣应选择适宜的振捣设备,保证振捣能力与浇筑设备和仓面情况相适应,振捣合理,应避免过振、欠振和漏振。6.4.6 应控制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和结构构造缝间隙。6.5 混凝土养护6.5.1 的温度。6.5.2 养护用水不得采用海水或氯离子含量超标的水,养护剂不得含有强碱、高氯离子等腐蚀性成分。6.5.3 墩宜采用包裹塑料膜或湿土工布或油毡养护。6.5.4 混凝土应连续养护,养护时间不宜少于

28d,养护期间保证混凝土表面时刻保持湿润。6.6 混凝土温度控制6.6.1 6.6.2 6.6.3

计规定时,一般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不超过

20℃。养护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差不宜超过

15℃。6.6.4 表面保护按下列要求进行:a)

在低温季节和气温骤降季节,混凝土应进行早期表面保护;b)

混凝土表面保护措施和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c)

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差、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差不宜超过

20℃免在夜间、大风和气温骤降时拆模。6.6.5 混凝土高温季节施工凝土入仓温度不宜高于大气日平均温度且不宜超过28℃。当不符合以上要求时,采取以下措施:a)

通过增加骨料堆高、料仓斗处搭建遮阳棚、对骨料表面洒水等措施,降低骨料温度;b)

采用制冷机降低混凝土拌和用水温度从而实现降低混凝土温度;c)

度回升;17DB13/T

2245—2015d)

采取加快混凝土运输速度及夜间浇筑方式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e)

在满足混凝土各项设计指标的前提下,优化配合比加入适量的缓凝型减水剂;f)

差。6.7 混凝土低温季节施工6.7.1 低温季节施工混凝土浇筑温度在无设计要求时,宜不低于

5℃。6.7.2 低温季节尤其在严寒和寒冷地区,施工部位不宜分散。已浇筑的混凝土应采取保温措施。6.7.3 在寒冷地区浇筑混凝土的日平均气温不宜低于

5℃时应采取以下措施:a)

采取骨料仓封闭、覆盖骨料等方法防止骨料形成冻块;b)

采取加热拌和用水,延长拌和时间;c)

中的温度散失;d)

混凝土浇筑时选择在一天当中气温最高时段

进行;e)

采取仓面搭暖棚措施,模板外挂保温材料,提高仓面温度;f)

已浇筑的混凝土做好保温保护。6.7.4 对于大型水工建筑物,混凝土受冻前的强度应满足下列要求:a)

受冻期无外来水分时,大体积混凝土应大于

5.0MPa(≤F150

的混凝土)或

的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

b)

受冻期可能有外来水分时,大体积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均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

85%。7

混凝土质量检验7.1 一般规定7.1.1 本规范混凝土质量检验包括混凝土拌和物、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抗冻性能、抗渗性能)、防碳化及耐久性现场检验。7.1.2 混凝土拌和物取样和试验宜在混凝土拌和现场进行,在拌和现场检查拌和物的温度、均匀性、气温和原材料温度。7.1.3 混凝土试件制取以拌和机机口随机取样为主,每组混凝土的

3

箱内的混凝土中取样制作。浇筑地点取样数量宜为不低于机口取样数量的

10%。7.2 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检验7.2.1 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检验宜包括:坍落度、含气量(引气混凝土)、水胶比等指标,并应测定氯离子含量。7.2.2

法剔除。检测频次为每

4h

18

的规定。18坍落度/mm允许偏差/mm≤40±1040~100±20>100±30DB13/T

2245—2015表18 混凝土坍落度允许偏差

=

…………

=

…………… ()——

)。7.2.4 混凝土拌和物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表

12

中混凝土氯离子总含量限值的要求。7.3 混凝土强度检验7.3.1

40mm

40mm

SL

352

试验方法测试其抗压强度,抗压强度是破坏荷载与截面面积的比值,具体见式(11)。式中:

——抗压强度(MPa);

——破坏荷载(N);27.3.2 混凝土强度检验采用标准养护试件(养护温度为

20±3℃,相对湿度

95%以上)。7.3.3 混凝土试件抗弯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检验应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均以截面尺寸

×150mmSL352给出的公式测定其抗弯强度,具体见式(12)。

=

…………(12)式中:

——混凝土抗折强度(MPa);

——试件破坏荷载(N);——支座间跨度(mm);——试件截面高度(mm);

——试件截面宽度(mm);抗弯强度计算应精确至0.1MPa。7.3.4 混凝土试件抗折和劈裂抗拉强度检验结果参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评定。7.4 混凝土试件抗冻性检验7.4.1 混凝土抗冻试件制取以机口取样为主,每组

3

试件尺寸为:100mm×100mm×400mm

的棱柱体。19DB13/T

2245—20157.4.2 混凝土抗冻试件的留置数量应在施工中适当取样,按每季度施工的主要部位取样成型

1~2

7.4.3 混凝土抗冻试件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7.5 混凝土试件抗渗性检验7.5.1 混凝土抗渗试件制取以机口取样为主,每组

6

试件尺寸为:上口直径

150mm

7.5.2 混凝土抗渗试件的留置数量应在施工中适当取样,按每季度施工的主要部位取样成型

1~2

7.5.3 混凝土抗渗试件检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7.6 混凝土耐久性现场检验7.6.1对于混凝土试件的耐久性检验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以及对工程质量有怀疑或有其他特殊要求时,应进行混凝土耐久性现场检验。7.6.2 混凝土耐久性现场检验可采用无损检验或钻取芯样的方法进行。检验数量、位置和方法按工程具体要求和特点进行。7.6.3 混凝土耐久性现场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208615097DB13/T

2245—20158615097AA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方法(电量法)A.1 本试验用于以电量指标快速测定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检验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不适用于掺亚硝酸钙等的混凝土。A.2 仪器设备包括以下几种A.2.1 试验装置应满足以下要求(如图A1):a)

直流稳压电源,可输出

60V

b)

有机玻璃试验槽,其结构尺寸如图

A2

c)

铜网,20

d)

数字式电流表,量程

20A,精度为±1.0%。 1—直流稳压电源;2—试验槽;3—3%NaCl

6—0.3mol/L

NaOH溶液;7—数字式电流表图A.1 试验装置示意图51150

25.

6.441图A.2 试验槽结构图(单位:mm)21DB13/T

2245—2015A.2.2 真空泵:真空度可达133Pa以下。A.2.3 真空干燥器:内径不小于250mm。A.2.4 硅橡胶或树脂密封材料。A.3 试剂包括以下几种A.3.1分析纯试剂配制的3.0%氯化钠溶液。A.3.2 用纯试剂配制的0.3mol/L氢氧化钠溶液。A.4 试验步骤应按以下规定执行A.4.1 A.4.2将试件暴露于空气中至表面干燥,以硅橡胶或树脂密封材料施涂于试件侧面,必要时填补涂层中的孔洞以保证试件侧面完全密封。A.4.3 测试前应该进行真空饱水。将试件放入1000mL烧杯中,然后一起放入真空干燥器中,启动真空试件浸泡1h后恢复常压,再继续浸泡18h±2h。A.4.4 从水中取出试件,抹掉多余水分,将试件安装于试验槽内,用橡胶密封环或其他密封胶密封,并用螺杆将两试验槽和试件夹紧,以确保不会渗漏,然后将试验装置置于20℃~23℃的流动冷水槽中,其水面宜低于装置顶面5mm,试验应在20℃~25℃恒温室内进行。A.4.5 将浓度为3.0%的NaCl溶液和0.3mol/L的NaOH溶液分别注入试件两侧的试验槽中,注入NaCl溶液的试验槽内的铜网连接电源负极,注入NaOH溶液的试验槽中的铜网连接电源正极。A.4.6 I0满溶液。开始时每隔5min记录一次电流值,当电流值变化不大时,每隔10min记录一次电流值,当电流变化很小时,每隔30min记录一次电流值,直至通电6h。A.5试验结果处理应按以下规定执行A.5.1 绘制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图。将各点数据以光滑曲线连接起来,对曲线作面积积分,或按梯形法进行面积积分,即可得试验6h通过的电量(C)。当试件直径不等于95mm时,则所得电量应按截面面积比的正比关系换算成直径为95mm的标准值。A.5.2 取同组3个试件通过的电量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通电量(C)来评定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22DB13/T

2245—2015BB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混凝土中砂浆的水溶性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B.1 混凝土中砂浆的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测定B.1.1 目的是测定硬化混凝土中砂浆的水溶性氯离子含量,为查明钢筋锈蚀原因及判定混凝土密实性提供依据。B.1.2 仪器设备包括以下几种。a)

天平:称量

0.01g;称量

0.001g;称量

1

台;b)

棕色滴定管:25mL

50mL;c)

三角烧瓶:250mL;d)

容量瓶:100mL、1000mL;e)

移液管:20mL;f)

标准筛:孔径

0.63mm。B.1.3 试剂包括以下几种:a)

称取

5g

铬酸钾溶于少量蒸馏水中,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使出现微红,手摇匀后放置过夜,过滤并移入

5%铬酸钾指示剂;b)

称取

0.5g

75

mL

25mL

c)

1

份体积硫酸(密度

1.84kg/L)倒入

20

d)

称取

1.2g

1000mL

制成

0.02mol/L

氯化钠标准溶液。氯化钠标准溶液浓度按式(B.1)计算:

=

………………(B.1)式中:

——氯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准浓度(mol/L);m——氯化钠质量(g);

——溶液的体积(L);

——氯化钠的摩尔质量(g/mol),取58.45e)

配制

0.02mol/L

硝酸银溶液(视所测的氯离子含量,也可以配成浓度略高的硝酸银溶液)时,称取硝酸银

准溶液

20mLV1

10

呈砖红色。记录所消耗的硝酸银毫升数V2。硝酸银溶液浓度按式(B.2)计算:23DB13/T

2245—2015AgNO=

×

1V2

……………(B.2)式中:AgNO——硝酸银溶液的标准浓度(mol/L);

V1

——氯化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mL);V2

——消耗硝酸银溶液的毫升数(mL)。B.1.4 试验步骤应按以下规定执行:a)

样品处理。取混凝土中的砂浆约

中烘

20g

G

于三角烧瓶中,并加入

200mLV3蒸馏水,剧烈震荡

24h;b)

将上述试样过滤。用移液管分别吸取滤液

2

滴酚酞,使溶液呈微红色,再用稀硫酸中和至无色后,加铬酸钾指示剂

10

滴,立即用硝酸银溶液滴至砖红色。记录所消耗的硝酸银毫升数

V5。B.1.5水溶性氯离子含量应按式(B.3)计算:V4

V4

C5GV3

…………………(B.3)式中:

——砂浆样品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AgNO——硝酸银标准溶液浓度(mol/L);——每次滴定时消耗的硝酸银溶液体积(mL);

——砂浆样品重(g);V4

——每次滴定时提取的滤液体积(mL);——浸样品的水体积(mL)。B.2 混凝土中砂浆的氯离子总含量测定B.2.1目的是测定混凝土中砂浆的氯离子总含量,其中包括已和水泥结合的氯离子含量。为查明钢筋锈蚀原因提供依据。B.2.2仪器设备包括以下几种:a)

天平:称量

b)

酸式滴定管:10mL,2

只;24DB13/T

2245—2015c)

容量瓶:100mL

1

个;d)

试剂瓶:1000mL;e)

移液管:20mL;f)

其他:玻璃干燥器,研钵,表面皿。B.2.3试剂包括以下几种:a)

0.02mol/L

B.1.3

条的有关规定执行配制;b)

0.02mol/L

c)

取化学纯浓硝酸(HNO3

即配制成

硝酸溶液;d)

10%铁矾溶液用

10g

90g

e)

配制

硫氰酸钾标准溶液时,用天平称取化学纯硫氰酸钾晶体

左右,溶于1000mL

蒸馏水,充分摇匀,装在瓶内配成硫氰酸钾溶液并用硝酸银标准溶液进行标定。将硝

硝酸

10%铁矾溶液

5s~10s

=

式中:

——硫氰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AgNO——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2

——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L);V1

——滴定时消耗的硫氰酸钾标准溶液体积(L)。B.2.4 试验步骤应按以下规定执行:a)

105℃±5℃烘箱中烘

的天平称取

10g~20g

砂浆试样倒入三角烧瓶;b)

用容量瓶盛

瓶内,盖上瓶盖,防止蒸发;c)

去沉淀;d)

用移液管准确量取滤液

20mL

至红色维持

不褪时即为终点。注:必要时加入3~5滴10%铁矾溶液以增加水泥含有的Fe3+。B.2.5 氯离子总含量按式(B.5)计算:V

V

C3

C)GV

100

………(B.5)25DB13/T

2245—2015式中:

——砂浆样品中氯离子总含量

(%);AgNO——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加入滤液试样中的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mL);

——硫氰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1——滴定时消耗的硫氰酸钾标准溶液体积(mL);

——砂浆样品重(g);V2

——每次滴定时提取的滤液体积(mL);——浸样品的水体积(mL)。以两次测值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26测量范围:5×10

mol/L~10

mol/L;pH范围:2~12;响应时间:≤2min;温度范围:5℃~35℃。测量范围:5×10

mol/L~10

mol/L;pH范围:2~12;响应时间:≤2min;温度范围:5℃~35℃。CC附 录 C(规范性附录)砂浆和混凝土拌和物中氯离子含量的快速检测C.1 方法提要E=K-0.059lgC速检验砂和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氯离子含量,或检测其氯离子含量是否超出规范所规定的允许值。C.2 仪器C.2.1 氯离子选择电极-5 -2C.2.2 参比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盐桥充

硝酸钾

0.1mol/L。C.2.3 电位测量仪器分辨值为mv的酸度计、恒电位仪、伏特计或电位差计,输入阻抗不小于7MΩ

。C.3试验步骤C.3.1 建立电位-氯离子浓度关系曲线:a)

把氯离子选择电极放入由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的

0.001mol/L

的氯化钠溶液中活化

2h;b)

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

5.5×10-3mol/L

5.5×10-4mol/L

两种氯化钠标准溶液,各250mL;c)

2min后用电位测量仪测两电极之间电位值(见图

C.1)。将两值标点在

半对数坐标上,其连接线即为电位-氯离子浓度关系曲线。27DB13/T

2245—2015砂浆的标准溶液氯化钠浓度为2.25×10

砂浆的标准溶液氯化钠浓度为2.25×10

mol/L

和4.5×10

mol/L,对应的氯离子浓度分别为干砂4-盐桥;5-KCl

图C.1 电位测量示意图C.3.2 检测砂或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是否超过规范规定的允许值时,应制备氯离子浓度允许限值的标准溶液250ml。-3 重的0.01%和0.02%。混凝土的标准溶液的氯化钠浓度按式(C.1)计算:

=

…………………(C.1)式中:

——氯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混凝土拌和物中最大氯离子含量,以混凝土质量计,单位为百分比(%),对钢筋混凝土按0.012

计算,对预应力混凝土按0.007

计算;——每方混凝土的质量,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得到(kg);——

每方混凝土的用水量(kg)。C.3.3砂中氯离子含量测定按下列步骤进行:a)

把氯离子选择电极放入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的

0.001mol/L

氯化钠溶液中活化

1h;b)

测定砂浆的含水率ωwc

;c)

称取

200g

湿砂样品置于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加盖后摇晃的温度;d)

1℃,电位向负移动

1mV

的比率对电位值进行温度校正,并从

E-lgCNaCl

曲线上推求得水中氯离子浓度。C.3.4 混凝土拌和物中氯离子含量测定按下列步骤进行:a)

把氯离子选择电极放入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配制的

0.001mol/L

氯化钠溶液中活化

1h;28DB13/T

2245—2015b)

从混凝土拌和物中取出

600g

电极(通过盐桥),测定其电位,并进行温度校正;c)

E-lgC

C.4结果计算C.4.1砂中氯离子含量按式(C.2)计算:

=

………(C.2)式中:

——砂中氯离子含量,以干砂质量计(%);

——水中氯离子浓度(mol/L);

——砂的含水率。C.4.2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按式(C.3)计算:mw 35.5

=mw 35.5

100%

…………(C.3

)mcp

1000式中:

——混凝土拌和物中氯离子含量,以混凝土质量计(%);

——相应拌和水中氯离子浓度(mol/L);——每方混凝土的用水量(kg);——每方混凝土的质量,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得到(kg)。C.4.3 检验砂浆或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是否超过规范规定允许限量时,将测得电位值经温度校正后与29DB13/T

2245—2015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

“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

“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

“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 条文中指明应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有关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30DB13/T

2245—201531环境类别名称腐蚀机理Ⅰ一般环境保护层混凝土碳化引起钢筋锈蚀Ⅱ冻融环境反复冻融导致混凝土损伤Ⅲ海洋氯盐环境氯盐引起钢筋锈蚀用,其混凝土用量0.8万m

,采用本混凝土的沿海防潮闸已使用两年,至今仍完好无损,未发现破坏现DB13/T

2245用,其混凝土用量0.8万m

,采用本混凝土的沿海防潮闸已使用两年,至今仍完好无损,未发现破坏现1

总则降低而影响其安全和使用寿命。用寿命标准。建筑物过早破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60年代,这些海口建筑作为科研实例很有代表性。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从

2010

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象,具有现实意义。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要求,根据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冀质监函【2013】428号文通知的要求,由河北省水利厅主持编制了本标准。业现行有关标准,如《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

191)、《水闸设计规范》(SL

265)、《水闸施工规范》(SL

27)等。3

环境条件及耐久性要求3.1

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3.1.1

作用程度环境作用等级表述,见表3.1.1-2。表

3.1.1-1

环境类别级别作用程度级别作用程度A可忽略D严重B轻度E非常严重C中度F极端严重环境类别名称腐蚀机理Ⅳ除冰盐等其他氯盐环境氯盐引起钢筋锈蚀Ⅴ化学腐蚀环境硫酸盐等化学物质对混凝土的腐蚀DB13/T

2245—2015表

3.1.1-1表

3.1.1-13.1.2

表3.1.2 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环境类别 环境条件

1

作用等级

示例室内干燥环境 Ⅰ-A 内混凝土构件Ⅰ一般环境(无冻融、盐、酸等作用)

非干湿交替的室内潮湿环境非干湿交替的露天环境长期湿润环境

Ⅰ-B

体接触的水中或土中构件与冷凝结露水接触的室内天干湿交替环境南方炎热潮湿的露天环境 Ⅰ-C

面频繁雨淋或频繁与水接触的大气中构件Ⅱ冻融环境

无氯盐

Ⅱ-

C

微冻地区水位变动区的构件,有氯盐

Ⅱ-

D

频繁受雨淋的构件水平表面无氯盐

Ⅱ-

C

严寒和寒冷地区受雨淋构件有氯盐

Ⅱ-

D

的竖向表面无氯盐

Ⅱ-

D

有氯盐

Ⅱ-

E

淋的构件水平表面水下区 Ⅲ-D 长期浸没于海水中的桥墩Ⅲ近海或海洋环境

大气区

轻度盐雾区。离涨潮岸线200m

至500m

内的陆上环境。

Ⅲ-D重度盐雾区。离涨潮岸线200m

陆上环境和海上环境。

Ⅲ-E

盐雾区的上部结构水位变动区 Ⅲ-E 水位变动区的构件潮汐区和浪溅区,非炎热地区 Ⅲ-E 浪溅区的构件潮汐区和浪溅区,南方炎热潮湿地区 Ⅲ-F 桥墩、码头33环境类别环境条件1作用等级示例Ⅲ近海或海洋环境水下区Ⅲ-D长期浸没水中的构件土中区干湿交替Ⅲ-D处于非饱和土中的构件非干湿交替Ⅲ-E水下或处于饱和土中的构件Ⅳ其他氯盐环境低氯离子浓度Ⅳ-C与含相应浓度氯离子的土体或水体接触的构件较高氯离子浓度Ⅳ-D高氯离子浓度Ⅳ-EⅤ1土中及地表地下水中的化学腐蚀环物除外)见

CCES01-2004

3.1.3-2与含有腐蚀性化学物质如硫Ⅴ2大气污染环境(来自海水的盐雾除外)汽车或机车废气Ⅴ2有限封闭空间内受废气作用的车库或隧道构件酸雨(酸雨

pH值小于

4时按

E

Ⅴ2遭酸雨频繁作用的构件盐碱地区含盐分的大气和雨水作用(盐度很高的情况宜按

E

C级)Ⅴ2受雨淋的构件Ⅴ3盐结晶环境轻度盐结晶Ⅴ3与含盐土壤接触的电杆、墙、区”重度盐结晶(大温差、频繁干湿交替)Ⅴ3注1:注2:长期干燥的低湿度室内环境指室内相对湿度RH长期处于60%以下,中、高湿度环境指相对湿度的年平均值大于60%。注3注4

ta最冷月平均气温-8℃≤tata注5或潮湿,混凝土体内饱水程度不高。注6注7:周边永久浸没于海水或地下海水中的构件,其环境作用等级可按Ⅲ-C考虑,但流动水流的情况除外。注

8:

永久浸没水中或永久处于饱和土体中不存在干湿交替或接触大气,可按环境作用等级Ⅳ-C

考虑。DB13/T

2245—2015表

3.1.23.1.3

3.1.234掩护条件划分类别大气区浪溅区水位变动区水下区有掩护按港工设计水位设

1.5m以上大气区下界至设计高水位减1.0m

浪溅区下界至设计低水位减1.0m

之间水位变动区以下无掩护按港工设计水位设计高水位加(

+1.0m)以上大气区下界至设计高水位减

之间无掩护按天文潮潮位最高天文潮位加0.7

倍百年一遇有效波高H

以上大气区下界至最高天文潮位减百年一遇有效波高H

之间浪溅区下界至最低天文潮位减0.2

倍百年一遇有效波高H

1/3

为设计高水位时重现期为50年H(波列累积频率为1%的波高)波峰面高度。注

3:的部位划分。类别设计使用年限(年)示例15临时性结构225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350普通房屋和构筑物4100纪念性建筑物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工程等别工程类别水库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Ⅰ1501005050100100Ⅱ100505050100100Ⅲ505050505050Ⅳ503030303030DB13/T

2245—2015表

3.1.3氯盐环境中混凝土部位划分

3.2.1

关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在《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中,借鉴了国际标准《结构可靠度总原则》(ISO

working

life)”,采用“设计使用年限”。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按表3.2.1采用。表

3.2.1 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久性建筑物的合理使用年限,根据其所在工程的建筑物类别和级别按表3.2.3确定。表

3.2.2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单位:年35建筑物类别建筑物级别12345水库壅水建筑物150100505050水库泄洪建筑物150100505050调(输)水建筑物100100503030发电建筑物100100503030100100503030供水泵站100100503030堤防10050503020灌排建筑物5050503030灌溉渠道5050503020注:水库壅水建筑物不包括定向爆破坝、橡胶坝。工程等别工程类别水库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Ⅴ50303030-30注:面积、治涝面积、灌溉面积、供水对象重要性、发电装机容量来确定工程等别。DB13/T

2245—2015表

3.2.2表

3.2.3 表

3.2.2420m

420m

由于环境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规范规定的是基本要求,维修是确保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是体现混凝土结构按设计使用年限设计的基本内容。因此,多重环境同时作用时,应通过试验论证。4

4.1 水泥4.1.2

P·I

型硅酸盐水泥中不含有混合材料,

型硅酸盐水泥中含有不超过

泥和矿物掺合料复掺方式时,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4.2

矿物掺合料4.2.2

矿渣微粉的细度与其活性关系密切。矿渣微粉越细,则活性越高,故规定了比表面积的下限24.2.4

一般来说,粉煤灰的烧失量越大,则混凝土的需水量越大,故应严格限制粉煤灰中的烧失量。II

级粉煤灰的质量波动较大,应优先选用

I

36筛孔尺寸/mm5.002.501.250.630.3150.16累计筛余/%10~025~050~1070~4192~70100~90DB13/T

2245—20154.3

混凝土外加剂4.3.1

现行的混凝土外加剂标准中,质量评定采用基准水泥,而基准水泥性能与工程中采用的水泥不进行与已选定的混凝土其他原材料的适应性试验。4.3.3

氯盐侵蚀混凝土的水胶比较低,故需采用较高减水率的高效减水剂。根据建设部

2004

20%。本规范的要求和上述铁路混凝土标准一致。4.4

细骨料细骨料的质量和检验标准,在《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L

677-2014)、《水闸施工规范》(SL

10005-2010)等规范中均有规定,在不同的规范中对细骨料质量和检验标准的要求存在差异。的重要指标(含泥量、氯离子含量和级配)提出了要求,其他指标按相关标准执行。4.4.3

以保证混凝土质量。表4.4.3 4.5表4.4.3 粗骨料的质量和检验标准,在《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L

677-2014)、《水闸施工规范》(SL

规范》(TB

10005-2010)等规范中均有规定,在不同的规范中对粗骨料质量和检验标准的要求存在差异。执行。响非常大。4.5.1

骨料的吸水率过大,则表明骨料的密实性差,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故限制骨料吸水率小于我国各规范对粗骨料的含泥量和压碎指标的规定具体见表4.5.1-1和表4.5.1-237规范名称混凝土强度岩石种类压碎指标备注碎石卵石《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TB

10005-2010)<C30沉积岩≤16≤16变质岩或深成的火成岩≤20喷出的火成岩≤30≥C30沉积岩≤10≤12变质岩或深成的火成岩≤12喷出的火成岩≤13《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C60~C40—≤12C35~C10—≤16《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Ⅰ≤10≤12按质量计—Ⅱ≤20≤14—Ⅲ≤30≤1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C60~C40沉积岩≤10≤12变质岩或深成的火成岩≤12喷出的火成岩≤13≤C35沉积岩≤16≤16变质岩或深成的火成岩≤20喷出的火成岩≤30《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

01-2004)——≤7规范名称混凝土强度总含泥量泥块含量备注《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TB

10005-2010)>C50≤0.5—C30~C50≤1.0—<C30≤1.0—《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C40≤0.5—有抗冻要求≤C40≤0.7—对于有抗冻、抗渗或其它特殊要求的的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C60≤0.5≤0.2混凝土,其所用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不应大于

1.0%。当碎石或卵石的含泥是非黏土质的石粉时,其含泥量可由的0.5%、1.0%、2.0%,分别提高到

、l.5%、3.0%;对于有抗冻、抗渗和其它特殊要求的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其所用碎石或卵石的泥块含量应不大于

C55~≤1.0≤0.5≤C25≤2.0≤0.7《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Ⅰ≤0.50按质量计Ⅱ≤1.0≤0.2Ⅲ≤1.5≤0.5《水闸施工规范》(SL

27-91)—≤1—不应含有粘土圃块《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

01-2004)—≤0.7—对处于干湿交替、冻融循环下的混凝土DB13/T

2245—2015表4.5.1-1

表4.5.1-1

单位为:%表4.5.1-2

单位为:%级配情况粒径/mm累计筛余(按质量计)/%筛孔尺寸(方孔筛)/mm连续粒级0————————0————————0————————0———————0———————0———单粒粒级——0——————————0—————————0—————————0————————0DB13/T

2245—20154.5.3

骨料的颗粒级配不好,空隙率较大,会增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从而增加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故规定其颗粒级配应满足要求。在《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水闸施工

(JGJ

52-2006)中的大多数颗粒级配要严格,故沿袭了这一规定。本规范中的粗骨料超径、逊径分别是指粗骨料中粒径大于和小于骨料公称粒径对应的方孔筛筛孔尺寸的数量。如对于公称粒径为

20~40mm

37.5mm

料的颗粒级配要求见表4.5.3。表4.5.3粗骨料颗粒级配要求4.5.5表4.5.3粗骨料颗粒级配要求的通道,

1/4

和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2/3

2/3。具体见表4.5.5。4.5.6

定粗骨料宜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和分级计量,这与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DL/T5144-2001)和《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

10005-2010)的规定相一致。

20mm

5mm~10mm和10mm~20mm

31.5mm

mm~16mm

10mm~20mm和20~40mm

mm~31.5mm和31.5mm~63mm

mm~10mm、10mm~20mm、20mm~40mm和40mm~80mm

的粗骨料进行搭配。39规范名称粗骨料最大粒径限值不应超过钢筋净间距不应超过构件断面最小边长其他限制《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3/41/4对混凝土实心板,不宜超过板厚的

不得超过

40mm。《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

275-2000)3/41/4浪溅区,不大于保护层后的

2/3,当浪溅区保护层厚度为

50mm时及在其他区,不大于保护层厚度的

4/5。《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

202-2011)3/41/4不应大于

80mm。当保护层厚度为50mm,不应大于保护层厚度的

大于保护层厚度的

2/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DDE

年修订版)——径不应大于保护层厚度的

1/2。《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不宜超过

得超过保护层厚度的

2/3。《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TB

10005-2010)3/4—不宜超过保护层厚度的

2/3,严重作用环境下不宜超过保护层厚度的

及以上强度等级混凝土,不应超过

25mm。《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2/31/4—

3/41/4不宜大于

过钢筋保护层厚度。DB13/T

2245—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