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点总_第1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点总_第2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点总_第3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点总_第4页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点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选题1、640年,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后,唐太宗不顾“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高昌故地设州县,并“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这(

)A.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B.恢复了丝绸之路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D.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唐太宗消灭了高昌国,不顾及“糜费中华”等的反对意见,在原有的高昌国设立了州县管理,结合所学可知,高昌国位于新疆地区,属于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唐太宗设立州县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D项正确;汉朝西汉时期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纳入中国版图,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丝绸之路,排除B项;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也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下列符合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的是①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

②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④“长庆会盟”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贞观初年,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③唐太宗时期,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故①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④长庆会盟是唐蕃双方真正建立在友好互信的基础上达成的会盟,发生在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基本停止纷争,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D项。3、下图是中国古代一个时期僧尼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其中导致①至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藩镇割据造成社会经济破坏B.佛道儒实现了三教合一C.选官制度变革导致世族没落D.政权更迭加剧社会动荡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曲线图中①至②看到,此时期是北魏(宋—齐)统治时期,僧尼数目急剧增长;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给人们带来灾难,人们需要精神寄托,导致佛教盛行;且统治者提倡,故出现僧尼人数急剧增多的现象,D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唐安史之乱之后出现的历史现象,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僧尼数量此时期增多,未涉及佛道儒实现了三教合一,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兴盛,排除C项。故选D项。4、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①铁制农具牛耕:春秋战国

开始使用②水利灌溉工程:著名的水利工程有

③工商业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答案:①铁农具;牛耕②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所以①处为铁农具,牛耕;②处为都江堰、郑国渠、芍陂。5、(1)背景:________日趋剧烈。(2)目的:________。(3)代表:________。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内容:________,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________;“废井田,开阡陌”;实行________;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________。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④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________奠定了基础。答案:

兼并战争

富国强兵

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

小家庭

什伍连坐

任免

统一解析:根据所学(1)背景:根据所学可得出,当时兼并战争日趋剧烈。(2)目的:主要是富国强兵。(3)代表:商鞅变法。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④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变法使秦统一。6、新时期时代表性的人类有:(1)新时期时代早期①距今约________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________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________。以_______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②同期,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________,长江下游出现________③河姆渡居民种植________并且掌握了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2)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新时代晚期的________代表器物是________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北方辽河上游有________,长江下游有________。他们出土了精美的________。答案:

1万年前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水稻

养蚕缫丝

龙山文化

黑陶

红山

良渚

玉器解析:根据所学,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进入新时期时代。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同期,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新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长江下游有良渚。他们出土了精美的玉器。7、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这一制度的设置A.有利于强化君权B.扩大了统治基础C.对地方控制加强D.避免了决策失误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将丞相一分为三,这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加强的是君权而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小提示:8、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答案:C解析:由材料“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可知这一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是西汉时期的主流选官制度,C项正确;由材料“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可知这一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排除A项;由材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可知这一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创立科举制,排除B项;材料“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体现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排除D项。故选C项。9、汉初政治统治(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________”。(2)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________与________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________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3)“________”: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答案:

汉承秦制

郡县

分封

中央集权

七国之乱解析:(1)①汉初沿袭了很多秦朝的基本制度,称之为“汉承秦制”。(2)②、③考查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为郡国并行制,所以②为郡国,③为分封;④是对郡国并行制影响的考查,结合图片及文字,得出中央集权。(3)⑤结合图片信息及文字,可得出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10、某史学著作记载: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材料中“□□□”指代的政治机构是A.门下省B.尚书省C.政事堂D.都察院答案:A解析:根据“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可知该机构要对中书省的诏令进行审核批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机构是门下省,A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B项;政事堂是各省长官共同议事的场所,排除C项;都察院负责的是监察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11、如图反映的是寒门子弟入仕比例的变化情况。造成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九品中正制的影响B.察举选官的盛行C.世卿世禄制的限制D.士族制度的发展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受到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影响,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寒门子弟入仕途的少,A项正确;魏晋时期不推行察举制,排除B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士族制度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小提示:12、“光武中兴”(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重建汉朝不久定都________,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2)统治措施:类型内容政治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加强皇权,增强________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________,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________、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重视________(3)结果: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答案:

刘秀

洛阳

尚书台

郡县

垦田

儒学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是刘秀建立,定都洛阳,刘秀即汉光武帝;汉光武帝为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控制外戚干政,并且裁撤了郡县,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方面清查全国的垦田;在思想方面重视儒学。13、以临摹王羲之的名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有隋朝智永,唐朝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赵孟,明朝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这表明王羲之的书法A.是全人类共同的艺术财富B.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使书法开始成为艺术形式D.在楷书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隋朝、唐朝、宋朝、元朝和明朝的诸多书法家都临摹王羲之的名作和师其笔意,由此说明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项正确;“全人类共同的艺术财富”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书法在王羲之之前就已经开始成为艺术形式,排除C项;王羲之的成就主要是在行书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统计,唐代有关吐蕃的诗歌作品,总量超过1300首,下表所列诗歌是其中的部分。这发些诗歌题目内容《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吐蕃凭陵气颇粗,窦式检察应时须A.反映了中原的风土人情B.推动了唐蕃间的文学交流C.兼具文学和史料的价值D.客观展现了唐蕃之间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三首与吐蕃有关的边塞诗,可用于研究唐代文学和唐蕃关系,所以这些诗歌兼具文学和史料的价值,C项正确;材料中的三首诗未体现中原的风土人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蕃间的文学交流,排除B项;三首诗反映的是唐朝文人对吐蕃的看法,并未展现唐蕃之间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小提示:15、中华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下表所列信息中,朝代和内容对应正确的是选项朝代内容A两汉时期①《神农本草经》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禹贡地域图》④法显B隋唐时期①颜真卿②《千金方》③《胡旋舞》④玄奘取经C宋元时期①《女史箴图》②活字印刷术③《农书》④朱熹D明清时期①王阳明②文字狱③黄宗羲④《授时历》A.AB.BC.CD.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文化繁荣。颜真卿是唐朝著名书法家;由隋入唐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著有《千金方》;《胡旋舞》是唐朝由西域传来的民间舞蹈;玄奘取经是唐朝对外交往的产物。由此可知,B项正确;法显是东晋时期的名僧,排除A项;《女史箴图》是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排除C项;《授时历》是元代郭守敬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填空题16、农学:北朝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答案: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解析:略17、________(李隆基)①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②开元盛世: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________”。答案:

唐玄宗

开元盛世解析:略18、中国古代官吏制度不断演变,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隋唐时期,选官用人采用________.为后代沿用。答案:

察举制

科举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主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重视品行;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注重才学,被后世沿用。19、将下列制度、政策或事件填入勾之相应的时代(填括号)A推行均输平准

B党锢之祸

C设立中朝

D设置安西都护府E增强尚书台作用

F实行两税法西汉____东汉____唐朝_____________答案:

AC

BE

DF解析:根据所学,西汉在经济上推行推行均输平准,政治上设立中朝,加强皇权。东汉中期以后,诸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东汉初年,刘秀“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在政治上,他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严格控制外戚干政,增强尚书台作用。640

年,唐太宗派兵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高宗在位时,灭亡西突厥。后来武则天在位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小提示:20、数学:南朝_______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答案:祖冲之解析:略21、唐代文成公主远嫁他乡,留下了一段民族友谊的佳话。从下图选项中,我们可知文成公主远嫁之地是是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由此可以分析出吐蕃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西藏地区,对应图上为B点。A是今天新疆地区,C是蒙古,D是东北,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2、建立618年,李渊在_____称帝,建立唐朝。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吸取____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__________”。武周: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_____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民族关系

(1)突厥:先后出兵灭东突厥和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统辖天山南北。(2)吐蕃

:__________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基本上停止了纷争(3)靺鞨:唐玄宗封其首领__________为渤海郡王答案:

长安

隋亡

贞观之治

唐玄宗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文成公主

大祚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继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所以,①处为长安;②处为隋亡;③处为贞观之治;④处为唐玄宗;⑤处为安西都护府;⑥处为北庭都护府;⑦处为文成公主;⑧处为大祚荣。23、在东西方不同制度下,各国的决策机构不尽相同,反映了东西方政治决策系统的差异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①中国隋朝时对高丽用兵,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元前420年的雅典: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1840年英国发动对清朝的鸦片战争,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1879年德国对法国宣战,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要如何通过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要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丘吉尔的话反映了美国政体的哪些特征?并指出英国政体有别于美国政体的主要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皇帝

皇权至高无上,掌握国家一切军政大权。

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议会

议会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力中枢,掌握实权。

皇帝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国家元首拥有宣战权。

特征:总统掌握行政权,但受到国会的制约内阁只对总统负责。表现:英国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的特点。中国古代的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权至上;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近代英国的权力中心是议会,也是决策机构;德国虽然建立了近代的政体,但是其权力中心还是在皇帝身上。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答案。(2)此题考查的是英国与美国的政体特点。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内阁就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因此丘吉尔需要取得内阁成员的一致;美国是三权分立的体制,需要考虑国会的制衡作用。考点:古今中外的政体点评:此题涵盖了古今中外主要的政体类型,跨度比较的大,需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体的把握。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雅典的政治体制的比较、英国同德国政治体制的比较和美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的比较等。24、北魏:________改革时,颁布________,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均田制表受田者露田(死后还给国家)桑田(不再收回)一夫一妇120亩20亩丁男20亩为户主者有20亩男18岁以下答案:

孝文帝

均田令解析:略25、作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提高了____________,是中国政治制度的_________,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

办事效率

重大变革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各部门之间相互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所以①是办事效率,②是重大变革。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魏征(580一643年)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他认为隋朝虽府库充实,兵戈强盛,但由于“甲兵屡动,徭役不息”,最后虽富强而丧败,其原因就是“动”。在大乱之后,百姓疲敝,人心思治,当以安静为本。他主张社会有个安定的环境,与民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制定了经国治世的基本国策。太宗说:“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威慑四夷,远人自服。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其语,天下安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驿,相望于道。凡以此事,皆魏征之力也。”——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征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魏征“偃革兴文”思想。答案:(1)原因:隋朝灭亡的教训;社会上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百姓渴望社会安定;维护唐王朝统治的需要。(2)简评:顺应了唐初国情民意;利于医治隋末战乱创伤;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国威远扬;为贞观之治出现奠定基础;丰富了古代治国理政思想。解析:(1)根据材料“他认为隋朝虽府库充实,兵戈强盛,但由于‘甲兵屡动,徭役不息’,最后虽富强而丧败,其原因就是‘动’”可得出隋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在大乱之后,百姓疲敝,人心思治,当以安静为本”可得出这时期社会上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根据材料“百姓疲敝,人心思治,当以安静为本”可知,这时期百姓渴望社会安定;根据材料“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制定了经国治世的基本国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作为唐太宗得力心腹,他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因此其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唐王朝统治。(2)根据材料“在大乱之后,百姓疲敝,人心思治,当以安静为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灭亡之后,社会动乱,北方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因此魏征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顺应了唐初国情民意;根据材料“他认为隋朝虽府库充实,兵戈强盛,但由于‘甲兵屡动,徭役不息’,最后虽富强而丧败,其原因就是‘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这有利于医治隋末战乱创伤;根据材料“他主张社会有个安定的环境,与民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可得出魏征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的主张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欲耀兵振武,威慑四夷,远人自服。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可得出有助于使国威远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力劝唐太宗“偃革兴文”的主张适应了唐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求,为贞观之治出现奠定基础,也丰富了古代治国理政思想。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高昌地处吐鲁番盆地,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高昌的东南面,大部分是汉族居住的农业区;其西北面则是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贞观十四年八月,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唐朝还在该地区采取了修建水利、设置官市、管理交通等一系列措施。到天宝年间,西州地区居民增至一万九千多户,人口增加至约四万九千,货物四至,客商云集。——据《旧唐书·西戎传》等整理材料二

近年,吐鲁番出土了大量从东晋到元代的古代文书,引起了学者注意。其中一份为民众自报的户籍文书,记载了某家庭的成员、授田等情况,文书后署“贞观十四年九月”。另一份是卜天寿所写的文本残卷,该文书大部分是其抄写的汉代经学大家郑玄注释的《论语》,卷后还附有绝句六首,另抄有《千字文》开头五句。抄本中有题记“(唐)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抄)”

“西州高昌县宁昌乡淳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摘编自马克章《西域汉语通行史》等(1)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互证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在高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历史意义。答案:(1)结论:吐鲁番地区在唐代受中央政府管辖。理由:①《旧唐书》记载贞观时期,平定高昌,设置郡县;卜天寿抄本题记表明唐朝政府在吐鲁番地区设置了高昌县。②《旧唐书》记载了吐鲁番辖地户籍人口统计情况;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文书记录了该地的户籍人口、土地等状况。③《旧唐书》记载唐朝平定高昌的事件发生在“贞观十四年八月”;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户籍文书载有“贞观十四年九月”。二者在时间记载上,唐代的年号一致且有延续性。(2)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便利了中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儒家思想;③推动了民族交融;④促进了吐鲁番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⑤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交流。解析:(1)结论:根据材料一“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及材料二“文书后署‘贞观十四年九月’。”“抄本中有题记‘(唐)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抄)’”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唐朝时期,高昌地区归属中央管辖”的结论。理由:根据材料一“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可知,唐朝平定高昌叛乱,设置机构加以管理;根据材料二“文书后署‘贞观十四年九月’。”“抄本中有题记‘(唐)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抄)’”等信息可知,吐鲁番出土了唐朝户籍文书、文本残卷等文物;二者相互印证,得出了结论。(2)根据材料一“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可知,有利于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唐朝还在该地区采取了修建水利、设置官市、管理交通等一系列措施。”可知,加强了中央与西域地区的联系,有利于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根据材料一“到天宝年间,西州地区居民增至一万九千多户,人口增加至约四万九千,货物四至,客商云集。”可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同时是中原政权对高昌地区的管辖还有利于保障丝路的畅通。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宣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前秦创立者氐人符氏宣称先祖为“有扈之苗裔”,后秦创立者羌人姚氏宣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居幽、朔。”——据(唐)房玄龄等《晋书》(1)比较材料一中两张形势图及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分析十六国国号设置的特点。(2)概括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举一事例佐证这一现象的影响。答案:(1)特点:在统治中心和地域大体一致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2)信息:少数民族统治者宣称自己是华夏后裔。原因:构建政权的合法性;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华夏文明的先进。举例解释: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政权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交融,为后来的统一莫定了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十六国统治族属表”得出在统治中心和地域大体一致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2)现象:根据材料“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居幽、朔’”得出少数民族统治者宣称自己是华夏后裔。原因:结合所学政权的合法性得出构建政权的合法性需要;根据所学民族融合得出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根据所学文明的程度得出华夏文明的先进。举例解释: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史实得出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政权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交融,为后来的统一莫定了基础。小提示:29、中外交通。材料一

京杭运河自隋代开通之后,虽然路线几经变迁,但是历代朝廷无不极其重视大运河的维护疏浚,这是因为运河承担着漕运——这一维系王朝正常运转的重要活动。自隋至清,无不如此。清代前期,为了维持漕运的需要,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对京杭运河精心维护,以保证王朝生命线的畅通。在漕运的带动下,大运河商贸兴旺,由此带动运河沿线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使运河沿线的城乡经济一派繁荣景象。清代中期以后,漕粮改行海运,再加上黄河决口、战争等原因,运河渐趋衰落。随着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运河在经历前期的兴盛之后,最终被铁路和海运所取代。——摘自孙金浩《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市城乡经济的影响》材料二

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英国近代第一条

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它同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一样,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主要立足于中北部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80年代下半期,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运河开凿业掀起第二次高潮,运河兴建遍及全国。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作为“王朝生命线”的主要表现,并概括大运河衰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入运河时代的原因。答案:(1)表现:是漕运的主要通道(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沟通南北,加强对南方的控制。衰落原因:海运的兴起;河道於塞、黄河决口、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近代交通运输的兴起。(2)原因: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工业革命的开展,煤炭等大宗物资运输的需要;低廉的运费和丰厚利润刺激投资的涌入;政府立法的推动。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这是因为运河承担着漕运——这一维系王朝正常运转的重要活动”,可以得出是漕运的主要通道;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杭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统治者对南方的控制。原因:根据材料“清代中期以后,漕粮改行海运,再加上黄河决口、战争等原因,运河渐趋衰落”,可以得出海运的兴起、河道於塞、黄河决口、战争等因素;根据材料“随着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运河在经历前期的兴盛之后,最终被铁路和海运所取代”,可以得出近代交通运输的兴起。(2)根据材料“桑基运河”“布里奇沃特运河”“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等信息,可知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再结合材料“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可以答出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使用下的煤炭等大宗物资运输的需要;再根据材料“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可以得出低廉的运费和丰厚利润刺激投资的涌入;根据材料“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