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能理解默写这五首诗词。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诵读,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
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
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
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2.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七绝(四句);律诗:五律、七律(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
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搞清楚五首古诗词的作者及其写作的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3.反复诵读五首古诗词,直至初步会背诵。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毯更短()不胜簪()折萼()搴上()
车马xuGn()拆118火()提xi6()网11勤()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承庐在入境()
⑵国破山河在()
(3)浮欲不胜簪()
(4)黑云压城城欲攫()
⑸自净磨洗认前朝()
⑹我里路长嗟日暮()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饮酒》中体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诗句是:,o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
是:,O
(3)《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
(4)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判断的句子是:,。
(5)《渔家傲》中,“o”表明词人希望自己也能像
大朋乌一样高飞远去,到达理想的美好境界。
4.选择题。
(1)对陶渊明《饮酒》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
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2)对《春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
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
“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头”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
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3)下面选项中,对《雁门太守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
紧张气氛;暗示战争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不起”指的是战士
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4)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
势的重大影响。
(5)下列对《渔家傲》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B.“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
营造出一种茫茫无际的境界。
C.“星河欲转千帆舞”,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
的奇情奠定了基调。
D.“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暗含了词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殷切赞美。
【课中导读】
《饮酒(其五)》导读
一、朗读译读诗歌
1.读准节奏。(文中标记节奏)
2.释词译诗。
结庐:
车马喧:
君:
何能尔:尔:
悠然:
见:(读)
日夕:
相与还:相与:
译:
二、研读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
3.前4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
4.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前4句的内容。
5.“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明确:
6.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7.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换成“看”或“望”?
明确:
9.如何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
明确:
10.中间4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启示:
11.“此中”“真意”“忘言”分别指什么?
明确:
12.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我们如何理解?
明确:
《春望》导读
一、运用“读、品、思、说”的方法学习本诗。
・第一招・多读一一读诗句感悟诗味
读诗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读准字音。
溅()抵()搔()浑()胜()簪()
2.读准节奏、轻重音、语速。
朗读方法提示:中速、低沉节奏和重读如课件示(加横线为重读)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里,浑欲/不胜簪。
3.读出感情:沉郁顿挫。
如何学习诗歌?
・第二招・多品---品诗句感悟诗境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所望)国:古义:今义:
城:__________深:
译文:
长安城:一个“"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试着填空:诗人看到的景象:
()国都()山河()长安城()草木
小结: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景象。国都破败,虽然山河还是原来的山河,可是杂草丛生,使人
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心情。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赏析:“花溅泪,鸟惊心”
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诗人杜甫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花落泪,鸟惊心,其实就是
诗人因感伤时事而落泪,诗人因痛恨别离而惊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是作者的感情。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三月:抵:
译文:
赏析:"连三月,抵万金”。
写出战乱时间,"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
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
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4.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浑:不胜:簪:
译文:
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如何学习诗歌?
・第三招・多思一一思诗意感悟诗情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
要分析。
明确: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
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
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
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3.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明确:
4.感知诗人形象:
明确:
如何学习诗歌?
・第四招・多说一一说诗句感悟美点
也许是一个词句,也许是一种修辞,也许是一种手法,也许是一组意象,也许是一幅画面,也许是一
个形象。它们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歌的美,这些正是映入我们眼帘闪亮的美点。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提示,同桌合作探讨,选出最有感触的词或句子进行赏析。
我读句(词),眼前浮现出的画面。
我读句(词),仿佛看到诗人的形象。
我读句(词),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示例:国破山河在满目萧然的画面
明确:愁绪满怀的老者形象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课堂小结(检测)
通过描写(时间)(地点)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反映了诗人的愿望。
三、作业布置
1.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2.将《春望》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1)要有记叙的六要素。(2)适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雁门太守行》导读
一、朗读诗歌(文中标示节奏)
二、解读诗歌
1.基础知识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
甲光:甲:指
向日:向:向着,对着。
角:临:声不起:
报:玉龙:君:
译文:
2.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口述)
3.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明确:
4.“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
明确:
5.“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明确:
6.“压”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
7.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明确:
8.《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赤壁》导读
一、朗读诗歌
二、解读诗歌
1.诗歌结构。
明确:
2.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
4.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哲理思考呢?(历史观)
明确:
5.本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那么抒发的作者什么样的”怀“呢?
明确:
6.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明确:
三、写作特色
1.»
折戟一赤壁之战一英雄人物一国家命运一历史思考
2.o
观点新奇独特,议论生动形象,富有情致。
3.咏史抒怀:______种感情。
《渔家傲》导读
一、朗读本词(文中标示节奏)
二、解读全词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
云涛:
星河:
转:
翻译:
解读:“天接云涛连晚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思考:“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舞”字用得妙,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帝所:
天语:
殷勤:
译文:
解读:“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报路长嗟(jid)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
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
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谩有:_______
译:
解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鹏:
休住:
蓬舟:三山:
译文:
解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
三、内容感知
1.《渔家傲》一词主要写什么内容?请用词中一个字概括。
明确:
2.词人梦到哪些内容?(提炼概括)
明确:
3.词人以梦来写有何用意?
明确:
4.走进李清照这个梦,哪些词句让你感觉“我”身在梦中?
明确:
5.李清照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明确:
6.我们从她的梦境里能读出哪些悲苦?
明确:
再回梦境,在这梦幻雄奇的背后,你有没有读懂更多?
7.一个悲苦的女子为何能做这样一个雄奇的梦?“我”为什么说自己的梦魂是“归”帝所?“风休住”该
用哀求的语气还是坚定的语气读?
8.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李清照是一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__。
四、拓展延伸
1.畅谈感悟。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个女子能做到忧国忧民是怎样的不易,一个女子竟感叹自己怀才不
遇不能为国奉献又会遭到怎样的白眼。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李清照能无视所有人的眼光只在乎自己所在乎之事,她是勇敢的。
李清照的杰出,为她之后那些深闺中的女子照亮了一条通往希望的路。
2.心灵对话。
假如我们穿越到李清照的时代,正站在词人李清照的身边,看到了她写的这首词,你有什么话想对她
说呢?
请以李清照,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说几句话。
五、当堂训练
1.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
景象:;感觉:;气势:。
2.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0
3.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交代,借此表现诗人
【课后导练】
学完本课后,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解决下列问题。
1.《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称为千古名句。句中的“见”字能不能改用“望”字?
2.《春望》一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4.《赤壁》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渔家傲》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能理解默写这五首诗词。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指导: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诵读,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
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
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
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2.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一般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近体诗有:绝句:五绝、七绝(四句);律诗:五律、七律(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
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搞清楚五首古诗词的作者及其写作的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3.反复诵读五首古诗词,直至初步会背诵。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毯更短()不胜簪()折萼()搴上()
车马xuGn()拆118火()提xi6()网11勤()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承庐在入境()
⑵国破山河在()
(3)浮欲不胜簪()
(4)黑云压城城欲攫()
⑸自净磨洗认前朝()
⑹我里路长嗟日暮()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饮酒》中体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诗句是:,o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
是:,O
(3)《雁门太守行》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是:,。
(4)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判断的句子是:,。
(5)《渔家傲》中,“o”表明词人希望自己也能像
大朋乌一样高飞远去,到达理想的美好境界。
4.选择题。
(1)对陶渊明《饮酒》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
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2)对《春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
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
“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头”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
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3)下面选项中,对《雁门太守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
紧张气氛;暗示战争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不起”指的是战士
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4)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
势的重大影响。
(5)下列对《渔家傲》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B.“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
营造出一种茫茫无际的境界。
C.“星河欲转千帆舞”,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
的奇情奠定了基调。
D.“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暗含了词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殷切赞美。
答案:
1.saozanjlsdi喧烽携殷
2.(1)建造、构筑(2)国都(3)简直(4)坍塌(5)拿,取(6)回答
3.(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1)C解析:只要心志高远,远离尘俗,就不容易受到喧闹的外界的干扰。
(2)C解析:“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的说法有误。
(3)C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C项,颈联中“不起”是指因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结合尾联“报君黄
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依然斗志昂扬,毫不气馁。
(4)1)解析: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5)D“现实美好生活”说法不妥。
【课中导读】
《饮酒(其五)》导读
一、朗读译读诗歌
1.读准节奏。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释词译诗。
结庐:构筑房舍。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见:看见(读jid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还:结伴而归。相与,相伴。
译: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
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
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二、研读赏析
L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古代的人出行一般一一双脚。车马一一达官显贵。)“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
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
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
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3.前4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叙事。启示:在热闹的现实生活中,只要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世俗,那么我
们的心灵就会宁静致远。
4.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前4句的内容。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抬头无意之中看见了南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显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
间的巢穴。
5.“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明确:悠然的自己看见南山;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悠然的自己看见悠然的南山。
6.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❶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傍晚时分,作者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xi
6)着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看到夕阳西下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❷通过这几句诗,作者营造了一种自然恬淡、安静祥和的氛围,构成了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
❸充分表达诗人热爱自然、悠闲自适的情感和超然物外、豁达宽广的心胸。
7.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一菊花象征着隐士的超凡脱俗和高洁的情操。
❶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
❷菊象征着隐士,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
❸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换成“看”或“望”?
明确:
❶“见”的意思是偶然发现,强调的是物主动地出现;“看和望”强调的是人主观地观望。❷“见"
用在句中表示猛然抬头,南山主动映入眼帘。
❸表现了作者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所以不能换。
9.如何理解“飞鸟相与还”的“还”?
明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陶渊明:饮酒(其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句诗的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
这种美好的归宿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
人。
此句勾起作者无限联想:
①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②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自勉劝人,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怀抱,坚守心灵净土)
10.中间4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描写。(绘景)
启示: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
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作业太难,同学不好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
有多绿,花儿开得多艳丽,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
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11.“此中”“真意”“忘言”分别指什么?
明确: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指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的人生与自然之理。
实指作者乐于隐居、回归田园、陶醉自然、洁身自好的情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2.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我们如何理解?
明确:议论抒情。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这两句说的是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
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
真谛。
三、小结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
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
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
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四、当堂训练(PPT)
《春望》导读
一、运用“读、品、思、说”的方法学习本诗。
・第一招・多读一一读诗句感悟诗味
读诗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读准字音。
溅()抵()搔()浑()胜()簪()
明确:淞n溅落di值得S3。用指甲挠hUn简直sh©ng能够承受zan一种束发的首饰
4.读准节奏、轻重音、语速。
朗读方法提示:中速、低沉节奏和重读如课件示(加横线为重读)
春望杜甫
国碳/山河隹,城春/草木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圆,浑欲/不胜簪。
5.读出感情:沉郁顿挫。
如何学习诗歌?
・第二招・多品---品诗句感悟诗境
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所望)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城:都城,这里指长安城深:茂盛.
译文:国都虽然破败,但山河依旧在,长安城春意盎然,草木茂盛。
引导:(国)和平年代热闹繁华、人来人往;安史之乱残破荒凉、杂草丛生。
长安城:一个"破"字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试着填空:诗人看到的景象:
()国都()山河()长安城()草木
明确:破败的原来的春意盎然的遍地乱生的
小结: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荒凉景象。
国都破败,虽然山河还是原来的山河,可是杂草丛生,使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心情。
明确:沉痛悲苦
6.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感伤时局恨别:痛恨离别。另IJ,不是普通的分别,而是生离死别。
译文:感伤时局,连花都落泪了;痛恨离别,鸟都感到心惊。
赏析:“花溅泪,鸟惊心”
拟人化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诗人杜甫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花落泪,鸟惊心,其实就是诗
人因感伤时事而落泪,诗人因痛恨别离而惊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是作者的感情。
7.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三月:三是复数,三月表示数月,时间长的意思。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值得上万两黄金啊!
赏析:"连三月,抵万金”。
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
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
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8.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指甲挠浑:简直不胜:禁不住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我的白发越挠越短,简直要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忧国忧民思念亲人
如何学习诗歌?
・第三招・多思一一思诗意感悟诗情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
要分析。
明确:“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
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己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
写出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
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
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
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
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
之思,自然过渡。
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
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3.全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明确: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
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4.感知诗人形象: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
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如何学习诗歌?
•第四招*多说一一说诗句感悟美点
也许是一个词句,也许是一种修辞,也许是一种手法,也许是一组意象,也许是一幅画面,也许是一
个形象。它们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诗歌的美,这些正是映入我们眼帘闪亮的美点。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提示,同桌合作探讨,选出最有感触的词或句子进行赏析。
我读句(词),眼前浮现出的画面。
我读句(词),仿佛看到诗人的形象。
我读句(词),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示例:国破山河在满目萧然的画面
明确:愁绪满怀的老者形象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课堂小结(检测)
通过描写(时间)(地点)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反映了诗人的愿望。
(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残败荒凉忧国思亲渴望安宁,向往幸福)
三、作业布置
1.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2.将《春望》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1)要有记叙的六要素。(2)适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雁门太守行》导读
一、朗读诗歌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解读诗歌
1.基础知识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黑云压城: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
角:军中号角。临:逼近,到,临近。声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报:报答。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译: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军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2.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
明确: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
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
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3.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明确: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守军将士泰然不惧,整
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4.“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开”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
明确:“开”写出了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状
态。
5.“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
明确: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局势的危急
6.“压”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
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7.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明确:听觉、视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8.《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
国的决心。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秣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
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
新颖;惟其妥帖,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赤壁》导读
一、朗读诗歌
二、解读诗歌
1.诗歌结构。
明确:1、2句: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3、4句: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
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
一种逼人的英气。
2.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沉沙的折戟。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的诗。折戟与古代战
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之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
地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
之战的议论做了必要的铺垫,由折戟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明确:“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不直接表明战争的胜负,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
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一般议论较抽象,但诗人
在议论中用具体形象来点缀,使得表达既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富有情致。
4.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哲理思考呢?(历史观)
明确: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
不开机遇的。
5.本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那么抒发的作者什么样的”怀”呢?
明确:一层意思:现实情况是我具有周瑜一样的才华,却没有周瑜那么好的客观条件,没有良好的机
遇。表现了诗人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还有一层意思:假如我有像周瑜那样的机遇,我也可以取得像周瑜一样的成功,建立丰功伟绩。表现
了诗人豪迈的英雄气概
6.学完《赤壁》,你得到什么人生启示?
明确:从古到今,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
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遇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要学会把握机遇,争取成功。
三、写作特色
1.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折戟一赤壁之战一英雄人物f国家命运一历史思考
2.议论入诗,立意新颖。
观点新奇独特,议论生动形象,富有情致。
3.咏史抒怀:两种感情。
四、本课小结
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
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己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
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写,恐怕用意还在于借史事
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导读
一、朗读本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二、解读全词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渔家傲:词牌名。
云涛:云彩铺在天空里象起伏的波浪。
星河:银河。
转:指拂晓前天河西移。
译: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解读:“天接云涛连晚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①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
②“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
③“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
④“千帆舞”写大风,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为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
这样的境界。
思考:“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舞”字用得妙,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舞”字用得妙的原因是:“舞”字不仅写海上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的情景。也是写天上千姿万
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殷勤:关心地。
译文: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解读:“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①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
②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之"归"字意义相同。
③“归何处”一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开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我报路长嗟(ji百)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
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谩有:空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人工智能试题及答案
- 园艺师沟通表达能力试题及答案
- 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 5 15文具的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激发潜能2024年税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农艺师考试的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
- 园艺植物生长的环境调控试题及答案
- 探讨农业职业经理人考试未来发展方向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的亮点研究试题及答案
-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设计-太阳和影子-苏教新版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二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 (新版)鲁教版
- 历史-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蚌埠二模)试题和答案
- 2025年从大模型、智能体到复杂AI应用系统的构建报告-以产业大脑为例-浙江大学(肖俊)
- 厂房电费收租合同范例
- 2024年南京市事业单位专项招聘退役大学生士兵笔试真题
- 2025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一模数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 增资扩股方案模板
- 202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单位招聘考试真题
- 鹅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深度研究
- “三新”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 (完整版)Camtasia-Studio使用教程
- 《中国古代神话》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