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专项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2023·贵阳模拟)1940年,国民政府将中央农业试验研究所改为粮食增产委员会,由政府拨给经费。先后改良水稻、小麦品种90余种。同时,改变西南地区冬季农闲不种的做法,首先在四川推广冬季稻耕作。这些措施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实际需要B.有利于敌后战场坚持长期抗战C.有助于减轻英美盟国的援华负担D.触及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2.“现在抗战胜利的日子快到,真正民族工业宣告破产,为抗战服务之从业员工,则困守山城而不知所措。反不如陷区投机取巧者,拥有雄资,正可以工业建国为己任,事之不平,孰甚于此!”这说明 ()A.民族工业极度缺少发展的资本B.民族工业产业结构出现新调整C.国民政府主导了国家工业建设D.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3.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4.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B.华北和华东良好的农业基础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受到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5.下表是1942年中国的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以下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1942年中国的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企业类别国企(%)私企(%)企业类别国企(%)私企(%)水电工业8911木材及建筑工业496冶炼工业9010化学工业7525机械制造工业7327饮食品工业2377电器制造工业8911纺织工业4951A.国家资本重点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持久抗战B.私人资本重点发展轻工业满足了人民需要C.私人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优势D.国家资本企业控制在买办大资本家的手里6.(2023·贵州模拟)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国民党军事系统的最大特点是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自卫队相互转化、相互依靠、三位一体。中国共产党能在敌后长期游击的“秘诀”并不在于“游击战术”,而在于数量庞大的地方武装、人民武装。其意在强调 ()A.人民力量的强大B.中国共产党军事体系完善C.枪杆子里出政权D.两党抗战路线不同7.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的整个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矿业、冶炼、纺织等都全面发展起来了。有数据表明,抗战期间,云南工业发展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这最能说明 ()A.云南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B.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C.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D.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8.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时倭寇无与我开战之利”。因此,“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这表明蒋介石 ()A.对日本的意图不清楚 B.决心抗战到底C.对日本的阴谋十分明晰 D.准备积极备战9.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该材料 ()A.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B.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C.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D.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10.日军侵华过程中,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B.历史专著中的描述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被作为日本在战争期间经济立足的基本“生存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上述地区都扶植了相应的傀儡政权,以便于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依据其制定的政治、经济侵略方针经过全面经济掠夺的准备阶段,全面统治和经济掠夺阶段,全面法西斯统治和疯狂开发掠夺三个阶段。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学者指出,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资源的掠夺与影响》材料二早在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主张: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另一学者张素民认为:“为苏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当统制经济这一学说在学术界深入讨论时,国民党以及政府上层、特别是掌管财政经济的各部门首长立即予以热烈的响应。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并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的理解。(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推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和作用。(12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开过众多“革命借条”,如表所列的三张代表性“革命借条”。时间、地点名称内容1930年湖北孝感因我们红军现在擴大武裝經濟特向楊長銀先生借大洋四百元经济困难隊長涂杏(印章)红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营第一分隊1945年湖南宝庚(今邵阳)借爱国人士周莲池先生大米陆拾肆斗、大肥猪壹条、银元肆佰贰拾块、钢钱伍佰块、小钱十贯,祖国统一时来中央。八路军贺龍(盖有贺龙和陈菊生的印章)一九四五年三月1949年湖南宁远今借到张先生土荣家馬壹匹此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湘南司令部《朱印》十一月十三日条——据《湖南发现1945年八路军借条》等整理根据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革命借条”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2023·贵阳模拟)1940年,国民政府将中央农业试验研究所改为粮食增产委员会,由政府拨给经费。先后改良水稻、小麦品种90余种。同时,改变西南地区冬季农闲不种的做法,首先在四川推广冬季稻耕作。这些措施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实际需要B.有利于敌后战场坚持长期抗战C.有助于减轻英美盟国的援华负担D.触及了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析】选A。根据题干所述,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助于粮食增产,有助于坚持长期抗战,故A正确;材料中做法发生在国统区,与敌后战场无关,故排除;1940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尚未建立,故C排除;材料只是单纯涉及粮食增产,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无关,故D排除。2.“现在抗战胜利的日子快到,真正民族工业宣告破产,为抗战服务之从业员工,则困守山城而不知所措。反不如陷区投机取巧者,拥有雄资,正可以工业建国为己任,事之不平,孰甚于此!”这说明 ()A.民族工业极度缺少发展的资本B.民族工业产业结构出现新调整C.国民政府主导了国家工业建设D.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解析】选D。材料表明,在重庆等西南地区的民族工业不知所措,而原先沦陷区的民族工业却有可能获得生机,说明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重视,反映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故D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故排除B。材料反映出国民政府在国家工业建设上并不重视,故C错误。3.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解析】选C。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中“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相符,故C正确。4.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B.华北和华东良好的农业基础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受到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解析】选A。材料强调了人民战争和民工支前的极端重要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景,主观上受到了解放全中国的鼓舞,客观上是由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选A。5.下表是1942年中国的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以下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1942年中国的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企业类别国企(%)私企(%)企业类别国企(%)私企(%)水电工业8911木材及建筑工业496冶炼工业9010化学工业7525机械制造工业7327饮食品工业2377电器制造工业8911纺织工业4951A.国家资本重点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持久抗战B.私人资本重点发展轻工业满足了人民需要C.私人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优势D.国家资本企业控制在买办大资本家的手里【解析】选A。由表格数据可知,重工业中国家资本企业比例高,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国家资本重点发展重工业有利于保障持久抗战,保持国家对重工业的控制有利于抗战胜利。故A正确。6.(2023·贵州模拟)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国民党军事系统的最大特点是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自卫队相互转化、相互依靠、三位一体。中国共产党能在敌后长期游击的“秘诀”并不在于“游击战术”,而在于数量庞大的地方武装、人民武装。其意在强调 ()A.人民力量的强大B.中国共产党军事体系完善C.枪杆子里出政权D.两党抗战路线不同【解析】选A。据“数量庞大的地方武装、人民武装”可知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敌后长期游击的主要原因在于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实际上是人民力量的强大,故选A;材料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体系,无法体现整个军事体系的完善,排除B;C提出于八七会议,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爆发,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共两党抗战路线的内容,排除D。7.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的整个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矿业、冶炼、纺织等都全面发展起来了。有数据表明,抗战期间,云南工业发展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这最能说明 ()A.云南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B.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C.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D.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解析】选C。A中的“最快”体现不出来,只能说明云南和以前相比发展较快;题干中没有说明“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故B错误;抗战前,中国的企业多分布于沿海地区,内地基本无从发展,而抗战期间云南地区工业发展较快,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平衡的状态,故选C;题干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故D错误。8.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时倭寇无与我开战之利”。因此,“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这表明蒋介石 ()A.对日本的意图不清楚 B.决心抗战到底C.对日本的阴谋十分明晰 D.准备积极备战【解析】选A材料“此时倭寇无与我开战之利”表明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挑衅并扩大侵华战争的意图不清楚,故A正确,C错误;材料“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表明当时蒋介石认为还可以采取措施遏制日本侵华的野心,希望和平解决卢沟桥事变,故B、D排除。9.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该材料 ()A.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B.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C.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D.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解析】选C根据“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表述与题干不相关,排除;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日本侵华士兵的回忆录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故C正确。10.日军侵华过程中,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B.历史专著中的描述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解析】选A研究历史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历史遗迹或者是实物等相关第一手史料,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属于第一手史料,故选A。其他选项都属于第二手史料,故排除。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华中地区被作为日本在战争期间经济立足的基本“生存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上述地区都扶植了相应的傀儡政权,以便于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依据其制定的政治、经济侵略方针经过全面经济掠夺的准备阶段,全面统治和经济掠夺阶段,全面法西斯统治和疯狂开发掠夺三个阶段。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学者指出,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资源的掠夺与影响》材料二早在1931年9月,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主张:中国求自卫应统制经济。另一学者张素民认为:“为苏民困,为速行工业化计,我国必须实行统制经济。”当统制经济这一学说在学术界深入讨论时,国民党以及政府上层、特别是掌管财政经济的各部门首长立即予以热烈的响应。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并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的研究》(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日本对华经济掠夺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20年时间”的理解。(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推行统制经济政策的背景和作用。(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掠夺中国资源,实现“以战养战”为目的;扶植傀儡政权;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地区;不同时期经济掠夺方针不同。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侵华战争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破坏了中国市场的统一;经济掠夺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发展必要的资金、资源、劳动力;经济掠夺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效果;学术界兴起的统制经济思潮;政界重要人物的提倡和支持等。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加快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步伐;使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得到增强,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答案:(1)特点:以掠夺中国资源,实现“以战养战”为目的;扶植傀儡政权;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地区;不同时期经济掠夺方针不同。(6分)理解:侵华战争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破坏了中国市场的统一;经济掠夺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发展必要的资金、资源、劳动力;经济掠夺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平衡。(7分)(2)背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效果;学术界兴起的统制经济思潮;政界重要人物的提倡和支持等。(6分)作用:缓解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加快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步伐;使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得到增强,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每点2分,三点6分)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开过众多“革命借条”,如表所列的三张代表性“革命借条”。时间、地点名称内容1930年湖北孝感因我们红军现在擴大武裝經濟特向楊長銀先生借大洋四百元经济困难隊長涂杏(印章)红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营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