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部编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熟读、背诵词作,感受豪放词风;学习辛弃疾精选典故使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运用技巧;品析语言,把握《声声慢》的意象及愁情。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理清本词的脉胳结构,揣摩辛弃疾借古讽今的写法;学会想象和联想。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豪放派、婉约派词的特点,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通过典故的赏析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内心所思;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提升审美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领悟辛弃疾的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在学习优秀诗词中体悟、浸染,提升文化品位。教学重点理解词作的内容,体会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品味词中典故,通过典故的赏析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内心所思;把握意象,体会李清照是怎么抒发愁情的。教学难点学习“以古人之事浇自己块垒”的抒情方法,掌握借古咏怀诗的鉴赏方法;揣摩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领悟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深入探析李清照表现“愁”的艺术手法,并能迁移运用。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对比阅读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宋词鉴赏概述。一、宋词流派介绍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纵观婉约派“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为法宝。他们的作品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而豪放派则不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达到了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在语言上,苏东坡也打破了婉约派的清规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只要能恰当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词语他都敢用,形成了一种体现东坡个性的清新朴素、明快畅达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正是因为苏轼的大胆革新,才使词脱离了音乐的羽翼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婉约派写景,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直写胸臆。在词的题材、内容的广阔上豪放派超出了婉约派,在艺术上两派各有长短。婉约派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其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在丰富词的艺术表现方法上是一大贡献,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有成功之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显得典雅工丽,然失之缠绵悱恻,无昂扬之气。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稍逊于婉约派。俞文豹《吹剑录》有一段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是对婉约派与豪放派不同词风的形象概括和生动说明。二、知人论世1.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献《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数次起落。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寄于词中,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婉;其词题材广阔,善于化用典故,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多有谴责。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3.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4.《赤壁怀古》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多方营救,免于死刑,同年年底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至他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矶,1082年再次游览赤壁山水时,词人面对赤壁遗迹,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吟唱出了这首千古绝唱。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背景:宋宁宗时期,大规模的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二年(1206)宰相韩侂胄伐金,第二次是从嘉定十年(1217)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本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六十六岁。韩侂胄当宰相,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后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上看,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他又清楚地知道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就会重蹈覆辙。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6.《声声慢》创作背景:1084年: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共赏文物。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时李清照46岁。1130年: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孤苦飘零。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了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情词意入课来(一)激趣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视频。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就像这滚滚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他们隐藏在文学作品中,幻化成历史的回声,在我们的耳边回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和一段历史有关。(二)解题释意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明确:《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它限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韵律(平仄、用韵、韵脚)。“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它是一首词主要内容的集中反映。从题目中可知这首词属于什么词?明确:怀古词。二、登高怀远话怀古1.怀古诗概述。(1)定义:诗人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吟咏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2)赏析方法:了解史实——明确意图——体悟情感——掌握技巧。(3)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讽今)。(4)关键: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2.当苏轼登上赤壁矶,面对滚滚而逝的长江水,他想到了哪些古人?由这些古人引发了什么身世之感?三、初读诗词会其意(一)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大意。2.字词正音:故垒(lěi)纶巾(guān)樯橹(qiánglǔ)早生华发(fà)初嫁了(liǎo)还酹(huánlèi)3.整体把握: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上片写游赤壁所见之景,下片缅怀古人,抒发人生感慨。(二)二读,初知情感,读出语气同桌互读,揣摩语速、语调。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明确感情变化:(上阕)雄壮——(下阕)旷达。(三)三读,教师范读,把握情感小结:声音是流动的音符,会在我们心间涌成动人的歌。感情饱满的诵读,可感受词的音韵之美,我们在诗词赏析中一定要多诵读。四、品读涵泳明其韵(一)赏古迹美景1.男生读上阕。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抽学生作答:(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历来被人称道,为什么?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并让人产生对历史的思索。(2)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以此点明这里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作者只是想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3)在词的上片,作者看到了哪些景?明确: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作者为什么描绘这些景象?明确:“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突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这三句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姿态、气势、色彩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了下片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了作者豪迈的意气,渲染了气氛。(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起什么作用?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表达了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片,引起下阕。3.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写了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的英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集体朗读并试背上阕。(二)解胸中块垒1.女生读下阕。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1)下阕扣题写“怀古”,咏怀的对象是谁?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咏怀对象”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一形象的?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咏怀的对象是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写周瑜幸福美满的婚姻;“羽扇纶巾”写周瑜的打扮,表现了周瑜的儒雅风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功业,表现了周瑜的英姿勃发。总之,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位英姿勃发、儒雅风流、功成名就、生活美满的大英雄。(2)作者咏怀周瑜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苏轼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来分析。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1036—110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受小人陷害,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经多方营救,免于死刑,同年年底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他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矶,1082年再次游览赤壁山水时,词人面对赤壁遗迹,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吟唱出了这首千古绝唱。宋哲宗时,旧党当权,苏轼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他又被贬惠州,再贬儋州,后死于常州。苏轼曾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明确:通过描写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进行赞美,也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写周瑜“雄姿英发”,而自己“早生华发”,怀古思今,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3.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第一层描写周瑜的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三)悟诗人情怀1.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你认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总结:尽管有“人生如梦”的感叹,但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洒脱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在怀古中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饮酒赏月中实现了对人生挫折的超脱,用达观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2.课堂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风雨,经过东坡过滤,都会变成一片晴空。当我们遇到人生的不顺与失意时,我们不妨也像他一样,活得明亮、豁达,不为外在的得失而困惑,但求内心的宁静与坦然。五、总结归纳求提升1.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为例,总结怀古诗词的特点:多为登高怀远之作,多用借古说今之法,风格多为慷慨悲壮,多抒壮志难酬之情。2.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词人是如何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进行抒写的。第三课时教学内容: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借助诗词,认识一位英雄提到辛弃疾,我想用一个的网络流行语来形容他:行走的荷尔蒙。此言不虚,有诗文为证:“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辛弃疾《念奴娇》“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义端和尚“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时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友人陈亮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是一代英雄,今天让我们走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去了解这位英雄的真性情。二、初读文本,感受英雄悲情1.学生自读。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3.教师范读,学生学读。4.教师提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悲凉、悲壮、悲愤,可见辛弃疾是一个悲情英雄。三、再读文本,理解诗词内容结合注释,疏通生词,读懂大意。1.解释词语风流总被英雄的业绩金戈铁马兵强马壮元嘉草草草率、仓促行事赢得仓皇北顾落得可堪回首不堪,哪堪寻常巷陌普通烽火扬州路宋时行政区域名称2.疏通词意。四、细读文本,探讨用典艺术(一)初识典故小组合作探究:1.有几个典故?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及其用典意图。备注1:孙权其人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备注2:刘裕其人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备注3:刘义隆其人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侂胄之冒进。备注4:拓跋焘其人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名,曾追击王玄谟的军队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在瓜步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成佛狸祠,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备注5:廉颇其人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起用廉颇,于是派使者去察看,廉颇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显示自己尚能为国效力。报者却云:“一饭三遗矢。”终未被用。辛弃疾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年事虽高,尚有余勇,为国效力。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二)深研典故此词用典繁富,虽偶有人评曰:“微觉用事多耳”,但明代杨慎在《词品》:“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更多的人盛赞辛词用典贴切,请同学们认真研读本词,找到典故之间的联系。第一组:孙权和刘裕两典切题中之“京口”孙权建都京口,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刘裕出生在京口,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贵族英雄,一个是草根英雄,两个例子类举,并不显得重复。第二组:刘义隆和拓跋焘切国家时势两个典故之间是因果关系刘义隆的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被拓跋焘追至江苏六合县的瓜步山上。同时刘义隆的北伐失败又和其父亲刘裕的胜利北伐形成了对比。第三组:廉颇的典故作者虽然年纪老大,可仍然有一颗力图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但是一个“凭”字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伤,作者自比廉颇但又不如廉颇,廉颇尚且有人去问一问,而自己连个问的人都没有。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用典可谓环环相扣,使整首词呈现出含蓄沉潜的艺术魅力。五、研读文本,挖掘英雄悲情1.过渡语: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豪侠为何会落得悲情英雄的结局呢?让我们知人论世,去揭开这个谜底。2.合作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探究辛弃疾是如何成为悲情英雄的。备注一:“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是南宋建立后从金地归正的义士,朝廷对他这类人才其实深抱戒心,是以辛弃疾归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沉沦下僚。后来他的行政才能逐渐为当权者所知,尤其是在缉捕“寇盗”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令他最终成为朝廷大员。以他的出身能够做到这一步已属不易,何况他的治政风格令某些讲究宽忍的儒者深为不满,在宋朝那种重京官而轻外官的整体氛围下,辛弃疾无缘进入权力的中枢系统,终究只是朝廷镇抚百姓的一颗棋子、一个工具罢了。备注二:朝廷的软弱南宋,这是一个偏居江南、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甚至屈膝求和的朝代,而仅有的几次北伐,也多是权臣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准备不足,将帅乏人,最终招致溃败,更加畏金如虎。权臣、外戚韩侂胄主持北伐,失败,金人索要他的头颅,宋人居然真的把他暗杀,献头颅于金国。如此龌龊下作之事也能做得出来,可见南宋之软弱腐朽。备注三:主和派屡占上风26岁的辛弃疾上书孝宗《美芹十论》,客观分析形势,提出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后他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书《九议》,再述抗金方略,然而,事与愿违,他的两书石沉大海。备注四:自身的性格辛弃疾自己都说:“臣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他敢说敢做,不愿意迎合别人,他不拘小节,不理会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为政期间,屡遭弹劾。依宋朝当时的政治博弈和权力制衡,再有志向再有能力的文臣武将都未必能够实现其理想和抱负,这是时代的遗憾,也是辛弃疾个人的悲剧。六、总结文本,描摹英雄形象1.主题归纳作者通过追忆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朝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回忆当年南下之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2.描摹英雄北固亭上的辛弃疾已经不是简单的一幅图片,一个剪影,他已然化为了一个符号,孤独的悲情英雄的符号,下面同学以《北固亭上的辛弃疾》为题写一段话,来描摹英雄形象。示范展读:北固亭上的辛弃疾登亭远眺,残阳如血,晚风吹来,吹动了你的衣衫,却吹不散你心头的忧伤——英雄难觅,故土难收,知音难遇,让拥有一腔热血、一身武功,满腹韬略的你黯然神伤,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又有谁来替你拭去。光阴似箭,流年如水,四十三年了,你一直做着自己的英雄梦,梦回吹角连营,梦里金戈铁马。那义薄云天说的是你吗,那热血难凉说的又是你吗?是的,“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说的正是铮铮铁骨的你,只可惜你生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一个人的怒吼抹不开一个时代的苍凉。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痛苦,“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你期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是,一个错误的时代只能成全一个伟大的词人,却不能成全一个伟大的英雄。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我依稀看到了你横溢的才华化为缕缕墨迹,在纸上虎啸生风、横刀立马,我依稀听到了你豪放的歌声,在格律中,化为剑啸,至今铿锵!七、拓展文本,对比鉴赏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咏史怀古词,请进行比较阅读,然后思考两篇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有何异同。第四课时教学内容:鉴赏《声声慢》。一、导入新课,再识一位词人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词坛奇女,她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就是李清照!二、知识铺垫,明确两个时期1.少女不知愁滋味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且通晓金石鉴赏。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兼通文史,母亲王氏也能文,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她自幼便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她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做学生。他们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金石篆刻,他们的生活幸福美满。2.中年识尽愁滋味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帝被掳,高宗即位,建立了南宋小朝廷。不久,李清照一生的收藏几乎全部被焚毁。两年后赵明诚不幸病死,这时李清照四十六岁,从此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旅程。她的作品也失去了年轻时清新可人、浅斟低唱的风格,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代表作。三、教学过程,展开四次鉴赏鉴赏一:初读·感知“愁”情一读:用低沉舒缓的语调和语气吟读。提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几句,要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感情:低沉舒缓,在低沉中有激情,舒缓中有快慢缓急。二读:突出词句中的重音。提示: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的“冷冷”“惨惨”、“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最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的“正”“却是”“旧时”、“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的“独自”“怎生”等,要重读。三读:读出惨淡的意境、凄清的氛围。提示:字字含情意,寂寞的处境、悲惨的心境、凄清的环境等,要渗透在沉郁、舒缓、抑扬有致的语气语调中,通过对重音、语气、语调的把握和对意境的感受,以声传情,表情达意。鉴赏二:解读,通晓“愁”意1.了解字词:这首词用口语写作,好懂好读。2.词义检测。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将息:养息,休息。黄花:菊花。敌:对付、抵挡。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损,在词中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堪:可以,能够。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怎样挨到天亮。怎生:怎么、怎样。次第:光景,状况。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3.理解词意请同学们用心吟诵词作,结合文下注释,逐词理解词作大意,遇到拿捏不准的词句,或查阅工具书,或前后桌四人一组商讨。教师点拨:从语言层面疏通词作大意,是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那么,怎样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呢?常用的方法是“四字综合法”,即:调——调整语序;补——补充空白;删——删减反复和表意不实的词;意——妙解修辞。比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应调整为“正伤心,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应调整为“黄花憔悴损,堆积满地,如今有谁堪摘”。4.改词成文请同学们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把全词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抒情散文。要求:忠实原作,语言优美。示例:我若有所失、漫无目的地东寻西找着,只觉周遭一片冷清、孤寂,但感心里凄凉、悲惨、忧伤。在这骤热骤冷的清秋时节,最难以调养生息了。本想借酒御寒、浇愁,但几杯薄酒下肚,根本抵挡不了秋夜的狂风。伤心时,雁南飞,那划窗而过的大雁,该不会是以前为我们传递书信的鸿雁吧?窗外的菊花随风飘零殆尽,散落得满地都是,如今还有谁去采摘呢?独自坐在窗前,怎么才能捱到天黑?黄昏时候,那打落在梧桐叶上的淅沥秋雨就好像滴落在我这颗冰凉的心上。这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得尽呢?鉴赏三:研读·品味“愁”心“愁”,是《声声慢》的主旋律,这无处可寻、无处不在、无可奈何的忧愁,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词人是怎样写愁心、愁绪、愁情的?提示:可以从字、词、句入手,可以从意象、意境入手,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可以从结构入手。请选好一个点进行赏析,然后互相交流。学生交流的内容预设:1.妙用叠词抒发悲情。(1)渲染了悲凉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2)加强了语气,极有层次地表现了词人愁苦的心情。(3)增强了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寻寻觅觅”写动作,“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哀伤。七组叠词的运用,很独特,这是高妙的笔法。2.在完整的叙事中抒发哀情。作者在这首词中用了“赋”的手法,赋,就是铺叙,就是描述,通过细腻地描写一个故事来抒发感情。这个故事是她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喝酒,一个人遐想,一个人看着长天大雁飞过,一个人看满地黄花零落;一个人独守窗前,追思过往,听雨打梧桐,彻夜难眠。这就是她的故事,在完整的叙事中抒发了哀情。3.巧用意象,托物寄意。全词通过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的心情。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晚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晚风渲染愁情。孤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黄花:比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景。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细雨:雨滴梧桐,敲碎人心,是哀伤、愁丝的象征。4.运用联想、想象,虚实结合,追忆深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是想象和联想,是虚写,有雁飞过,作者心生感慨,就联想到,这可能是曾经为我们传书的那只鸿雁啊!它曾经见证过我们的美好生活和爱情,而现在看到我这样孤单悲愁憔悴的样子,它会不会也感慨万千呢?这几句的意境因想象使词作的境界陡然升华。更显得开阔,更显得浪漫。5.直抒胸臆,极言愁情。“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吐露无限愁情。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用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就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1084年: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共赏文物。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时李清照46岁。1130年: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孤苦飘零。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了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由亡国到丧夫,孤苦飘零,晚景凄凉,没有子嗣,孤独离世。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苦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家愁——丧夫之哀国愁——亡国之恨。这首词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来渲染悲愁,运用多种手法来写孤独、哀伤、悲情,写得情文并茂。鉴赏四:扩读,拓展“愁”情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清代王士嫘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一个愁的牢笼,可谓是愁肠百结。(老师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悼亡凄惨的《临江仙》: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感时伤身的《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思乡借醉的《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愁苦无眠的《添字丑奴儿》: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广得没有边。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最后,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更能消、几番风雨”?!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四、拓展延伸:品豪放与婉约请以“豪放与婉约”为话题,从意境、手法、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进行比较赏析。单元综合学习活动教学设计活动目的1.做好古诗词的积累和梳理,在课堂上切实搞好古诗词背诵比拼活动,让学生你追我赶,奋勇争先。2.感悟古诗词的魅力,开展古诗词朗诵比拼活动,以声传情,要求学生朗诵出诗人的丰富情怀。活动主题你追我赶、奋勇争先。活动内容古诗词背诵比拼,古诗词朗诵比拼。活动时间1课时。活动过程一、导入新高考首先是语文的“大博弈”,语文新教材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有一部分高中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气氛不浓,这既不利于高中语文的教与学,也不利于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的教与学,培养高中学生的“精、气、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激情诵读成为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阵地,我们特举办这次班级古诗词诵读比拼活动,分为背诵比拼和朗诵比拼两个活动板块。二、活动活动一:古诗词背诵比拼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个学生到讲台上背诵,这个学生从本单元的八首古诗词中抽签,抽到哪一首古诗词,就背诵哪一首,看哪一个小组的选手背诵得又好又快:精神饱满,声音响亮,感情丰富,讲究抑扬顿挫。背诵范围:本单元的所有古诗词(包括课后不要求背诵的),一共有八篇(《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活动说明:学习完本单元以后,语文教师提前三天布置任务,学生可以利用早自习来完成背诵任务。1.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先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再熟悉古诗词,预热一下。2.教师安排学生抽签,抽到哪一首古诗词,就背诵哪一首。3.语文教师点评所有参加背诵比拼活动的学生的表现,表扬或奖励背诵优秀的学生。活动二:古诗词朗诵比拼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个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朗诵比拼,学生从本单元的八首古诗词中任选一首进行朗诵,看哪一个组的选手朗诵得最好。语文教师组织学生抽签,排出上场进行古诗词朗诵比拼的顺序,并且公布古诗词朗诵比赛的评分标准。1.古诗词朗诵比赛评分标准(100分)(1)衣着整洁,仪态大方,举止得体,体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20分)(2)感情真挚、饱满,表达自然。(10分)(3)不读错字,不漏字,朗诵熟练,声音清晰、洪亮、优美。(10分)(4)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正确把握诗歌节奏,体现音韵美。(10分)(5)节奏准确、协调,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20分)(6)能够很好地表达该诗词的主题和内涵。(10分)(7)朗诵富有创意,配以适当的音乐,或以其他有创意的形式朗诵(20分)2.首先由语文科代表示范朗诵一首古诗词,然后按照古诗词朗诵比赛评分标准(100分),对参加朗诵比拼的同学进行逐个评分。3.按照抽签的顺序,进行古诗词朗诵比拼。4.宣布所有参加朗诵比拼学生的成绩、名次,表扬或奖励朗诵优秀的学生。三、总结同学们,通过这一次古诗词朗诵比拼活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同一首诗歌有不同的朗诵方法,不同的诗歌更有风格各异的朗诵方法。古体诗中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以及近体诗(绝句、律诗)、曲子词的朗诵方法各不相同,因为涉及到情感、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从《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任选一首进行朗诵,就一定要仔细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要特别注意朗诵的语气和语调的变化,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以声传情,恰当地表情达意。在平时,同学们一定要多观看名家名人的朗诵视频,结合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再次进行朗诵训练,认真理解、体会本次朗诵的变化点及其依据;还要仔细观察名家名人朗诵时的体态语,好好学习他们借助肢体动作来辅助表达感情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学设计:魏福善)《学写文学短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了解文学评论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特点,掌握写作文学短评的基本技法,把握好“叙”与“议”的比重。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之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鉴赏古诗词精深的内容、完美的形式,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传承意识。教学重点把握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探讨文学短评的主要写作方法,学会写文学短评。教学难点区分文学短评和读后感,把握好“叙”与“议”的比重,师生共同讨论文学短评的写法。教学方法自主写作,合作探究,感悟提升与讲评相结合。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识特征:激趣导入,了解文学短评的定义、特征文学评论踩着“短评”的小碎步登场于我们高中的语文课堂,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件新事、乐事。什么是短评?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短评、文学短评、艺术短评,其中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高中生写作文学短评,主要是训练阅读和写作能力,一般只要求学生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评论,评论的重点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和艺术技巧。这种文学短评也有人称它为“鉴赏短文”,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但应“五脏俱全”,它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写作时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作品材料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二、明方法:因体而论,把握文学短评的基本要求不同文学体式的评论着眼点各不相同,在对其作短评时应该“因体而论”。诗歌是一种内容高度概括、感情强烈、语言精练的文学体裁。鉴赏古诗词,要注意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分析作品意象,领悟作品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分析、品味赋比兴、联想想象、象征、夸张、对比、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作用。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一)“渠清如许有源头,识得庐山真面目”----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写作文学短评之前,一定要细读作品,先进入而置身于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地评价作品。我们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全面完整的认识,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准确判断。(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题小巧,选准角度对同一作品,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获取不同的短评写作角度。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精心选择好角度,切题要小。选择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与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定题要小而巧,做到突破一“点”,兼顾全部。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4)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5)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6)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5.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其他方面比如粗笔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语言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洗练,淋漓酣畅,情韵悠长,回味无穷)等等。(三)“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观点鲜明,视角新颖文学短评,就是要“评”——要评论,要论述,要讲道理。写文学短评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写作时,首先要根据命题者的要求确定评论重点,有明确的评价。确定了评论重点,就确定了评论的中心,也就确定了鉴赏、评价的主攻方向。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不过,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评论、说理是短评的重头戏,决定着一篇短评的价值高低和分量轻重。要写好短评的评论、说理部分,除了注意议论文的三要素和运用各种逻辑推理之外,关键是要说新理——要有新的评论角度,要提出独到的见解,写出独到的认识,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视角要新颖,要能有独到的、恰当的见地与发现。如:评《登高》“无边落木”一联,可解读出“杜甫绵长的心思如江水流动无法停止”的蕴意;也可解读出“落叶归根,长江东去”,诗人在寻找归处,由景及人,表达了无尽的哀愁。(四)“慧眼识得东风面,文内文外总是春”----安排结构,注重写法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①总—②分—③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写文学短评,要注意“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别。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为例,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而写《评“琵琶女”的自诉身世》和写《有感于“琵琶女”的自诉身世》也大有区别。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评论作家作品,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如评论本单元的诗词,围绕“酒”这一意象,紧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名句,评析其渲染气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结构作品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收到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叙、议、评这有机结合,夹叙夹议,评析结合。有些同学在文学短评写作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写文学短评,对风格特点、文学体裁等知识要有所了解。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等,往往是鉴赏与评论的重点,譬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村居图”,《登高》的起承转合,《琵琶行并序》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景情相生,《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九组叠词。三、析实例:实战演练,布置写作任务1.课堂练习:请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500字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