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病因与病理_第1页
第4章 病因与病理_第2页
第4章 病因与病理_第3页
第4章 病因与病理_第4页
第4章 病因与病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病因与病理本章导读:本章主要就中兽医学的病因病理作了相关的阐述。病因,即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兽医学称之为“病源”或“邪气”。中兽医学中将其分为外感、内伤和其他致病因素三大类。病理,即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通过学习,了解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及风寒暑湿燥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掌握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14.1病因与病理的基本概念病因,即致病因素,是引起动物发生疾病的原因。病理,是指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以维持动物体的生理活动。如果在病因的作用下,这种动态平衡的状态遭到破坏或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2病因,即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兽医学称之为“病源”或“邪气”。根据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的特点,中兽医学中将其分为外感、内伤和其他致病因素(包括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中毒、痰饮、淤血等)三大类。如《元亨疗马集·脉色论》说:“风寒暑湿伤于外,饥饱劳役扰于内,五行生克,诸疾生焉。”4.2病因34.2.1外感致病因素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而引发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疠。1)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自然气候。4(1)风邪风是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其他季节亦可见。风邪有外风和内风之别。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风性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为阳邪。因风性轻扬,故风邪为犯,最易侵犯畜体的上部、肌表或上部症状表现明显。②风为百病之长。外风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是六淫中的首要致病因素,因风邪侵袭机体而致病,其他邪气也常依附于外风入侵机体,故有“风为六淫之首”之说。5③风性主动。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风邪所致疾病也表现类似摇动的症状,如肌肉颤动、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眼目直视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④风性善行数变。善行,是指风有善动不居的特性,故风邪致病也具有部位游走不定,变化无常的特点。如以风邪为主的风湿症,常表现出四肢交替疼痛,部位游移不定,故称“行痹”“风痹”。6(2)寒邪寒为冬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寒邪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外寒由外感受,多由气温较低、保暖不够,淋雨涉水,汗出当风,以及采食冰冻的饲草饲料或饮凉水太过所致。外寒侵犯机体,据其部位的深浅,有伤寒和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寒邪直于中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7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是阴气盛的表现,其性属阴。机体的阳气本可以化阴,但阴气过盛,阳气不但不能驱除寒邪,反而会为阴寒所伤,正所谓“阴胜则阳病”。②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入机体,可使机体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和肌肉等收缩拘挛。③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畅之意。机体的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畅通无阻,全赖一身阳气的推动。8(3)暑邪暑为夏季的主气,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火热之气所化生,属于阳邪,故伤于暑者,常出现高热、口渴、脉洪、汗多等一派阳热之象。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散,故暑邪侵入机体,使腠理开泄而汗出。汗出过多,不但耗伤津液,引起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短赤等症,而且气也随之而耗,导致气津两伤,出现精神倦怠、四肢无力、呼吸浅表等症。9③暑多挟湿。夏暑季节,除气候炎热外,还常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湿气较大,故动物体在感受暑邪的同时,还常兼感湿邪,故有“暑多挟湿”或“暑必兼湿”之说。临床上,除见到暑热的表现外,还有湿邪困阻的症状,如汗出不畅、渴不多饮、身重体倦、便溏腹泻等。10(4)湿邪湿为长夏的主气,但一年四季都有。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厩舍潮湿等外在湿邪侵入机体所致;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成。①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留滞脏腑经络,容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11②湿性黏滞,缠绵难退。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性黏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黏腻停滞的特点。③湿性重浊,趋下。重,即沉重之意,指湿邪致病,常见重着不移,屈伸不利,迈步沉重,为拘为痉,倦怠无力,如负重物。浊,即秽浊,指湿邪为病,其分泌物及排泄物有秽浊不清的特点,如尿混浊,泻痢脓垢,带下污秽,目眵量多,舌苔厚腻,以及疮疡疔毒,破溃流脓淌水等。12(5)燥邪燥是秋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燥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多由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周围环境缺乏水分所致。因其多见于秋季,故又称“秋燥”。①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更兼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燥邪为病,最易伤肺,致使肺阴受损,宣降失司,引起肺燥津亏之证,如鼻咽干燥,干咳无痰或少痰等。②燥易伤津。燥邪为病,易伤机体的津液,出现津液亏虚的病变,如口鼻干燥,皮毛干枯,眼干不润,粪便干结,尿短少,口干欲饮,干咳无痰等。13(6)火邪火、热、温三者,均为阳盛所生,其性相同,但又有别。一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即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为病亦有内、外之分,外来火热之邪,除直接感受温热病邪之外,亦可由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此即所谓“五气化火”,五气之中,暑邪即是外来之火,称之为暑热,其余风、寒、湿、燥在一定的条件能够转化。内生的火热多与脏腑机能失调有关。14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燔灼,故火邪致病,常见高热,口渴,骚动不安,舌红苔黄,尿赤,脉洪数等热象。②生风动血,易损津液。火热之邪侵犯机体,往往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出现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眼目直视,狂暴不安等症。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故火热邪气侵犯血脉,轻则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出血和发斑,如衄血、尿血、便血以及因皮下出血而致体表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等。152)疫疠(1)疫疠的概念所谓“疫”,是指瘟疫,有传染的意思;“疠”,是指天地之间的一种不正之气。又称“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2)疫疠致病的特点和流行的条件疫疠发病急骤,相互传染,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指出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16(3)预防疫疠的一般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动物和环境的卫生。发现有病的动物,立即隔离,并对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已死动物的尸体进行妥善处理。如《陈敷农书·医之时宜篇》所说“欲病之不相染,勿令与不病者相近”进行预防接种。174.2.2内伤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饲养失宜和管理不当,可概括为饥、饱、劳役、逸四种。饥饱是饲喂失宜,而劳役则属管理使役不当,动物长期休闲,缺乏适当运动也可以引起疾病,称为“逸伤”。内伤因素,既可以直接导致动物疾病,也可以使动物体的抵抗能力降低,为外感因素致病创造条件。181)饥饥是指饮喂不足而引起的饥渴。《安骥集·八邪论》说:“饥谓水草不足也,故脂伤也。”2)饱饱是指饮喂太过所致的饱伤。若饮喂失调,水草太过或乘饥渴而暴食暴饮,就会损伤胃肠,出现肚腹膨胀、嗳气酸臭、气促喘粗等症。如大肚结、瘤胃臌胀等均属于饱伤之类,故有“饱伤肠胃”之说。193)劳(役)劳(役)是指久役过劳。久役过劳可引起气耗津亏,精神短少,力衰筋乏,四肢倦怠等症。4)逸逸是指久逸不役或运动不足。若长期停止使役或失于运动,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体力下降,腰肢软弱,抗病力降低等逸伤之证。雄性动物缺乏运动,可使精子活力降低而不育;雌性动物过于安逸,可因过肥而不孕。如产前不食、难产、胎衣不下等,均与缺乏适当的使役及运动有关。204.2.3其他致病因素1)外伤常见的外伤性致病因素有创伤、挫伤、烫火伤及虫兽伤等。创伤往往由锋利的刀刃切割、尖锐物体刺破、子弹或弹片损伤所致。挫伤常常是没有外露伤口的损伤,主要由钝力所致,如跌扑、撞击、角斗、蹴踢等。创伤和挫伤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肌肤出血、淤血、肿胀、筋断骨折或脱臼、大失血、昏迷甚至死亡。212)寄生虫寄生虫有内、外寄生虫之分,外寄生虫包括虱、蜱、螨等,寄生于动物体表,除引起动物皮肤瘙痒、揩树擦桩、骚动不安,还因吸吮动物体的营养,引起动物消瘦、虚弱,甚至泄泻、水肿等证。内寄生虫包括蛔虫、绦虫、吸虫等多种,它们寄生在动物体的脏腑组织中,引起相应的病证。223)中毒有毒物质侵入动物体内,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及组织损伤,称为中毒。凡能引起中毒的物质均称为毒物。常见的毒物有有毒植物,霉败、污染或品质不良、加工不当的饲料,农药,化学毒物,矿物毒物及动物性毒物等。234)痰饮痰和饮是因脏腑功能失调,致使体内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水湿。其中,清稀如水者称饮,黏浊而稠者称痰。痰和饮本是体内的两种病理性产物,但它一旦形成,又成为致病因素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①痰。痰不仅是指呼吸道所分泌的痰,还包括了瘰疬、痰核以及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脾、肺、肾等内脏的水液代谢功能失调,不能运化和输布水液,或邪热郁火煎熬津液所致。24②饮。多由脾、肾阳虚所致,常见于胸腹四肢。如饮在肌肤,则成水肿;饮在胸中,则成胸水;饮在腹中,则成腹水;水饮积于胃肠,则肠鸣腹泻。5)淤血

指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在离经之血。一般是由气虚、气滞、血寒、外伤等原因所致,淤血也是体内的病理性产物,但形成后,又会使脏腑、组织、器官的脉络血行不畅或阻塞不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成为致病因素。25病理,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疾病的发生,即是由于正邪相争,从而引起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所致。中兽医学认为,正气的强弱不仅决定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也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变化。病邪作用于畜体,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抗邪,正邪相争,破坏了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或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及全身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产生全身或局部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4.3病理264.3.1邪正消长邪正消长,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这种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病理与病证的虚实状态,而且直接影响着病势的发展与转归。在疾病的发生方面,如果机体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能免于发病;如果正气虽盛,但邪气更强,正邪相争有力,机体虽不能免于发病,但所发之病多实证、热证;如果机体体质素虚,正气衰弱,抗病无力,则易于发病,且所发之病多为虚证、寒证。274.3.2升降失常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机的升降出入是动物体气化功能的基本运动形式,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特点,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在生理上,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