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飞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
)A.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2.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英国茶空间的布置反映出(
)A.跨太平洋贸易扩大 B.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C.大众消费水平提高 D.商品流动推进文化传播3.明清时期的“三言”“二拍”等小说塑造了许多形象丰富饱满的女性形象,如《《崔待诏生死冤家》》中渴望婚姻自主的球秀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聪慧过人的苏小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追求独立人格的杜十娘。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经济发展促成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B.主流思想变迁推动文学作品世俗化C.小说逐渐迎合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D.价值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4.唐朝时,新罗国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是一个稳定且组织完善的王朝,它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唐朝文化(
)A.被新罗加以全面复制 B.深刻影响了朝鲜发展C.给新罗带来文化殖民 D.推动了朝鲜社会转型5.伴随着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引进葡萄和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这(
)A.促进了欧洲殖民扩张 B.改变了地区人文地理格局C.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 D.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6.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展置九所⋯⋯”的记录。这有利于(
)A.古代官方的行政机构的加强 B.国家政令统一C.古代地方的基层治理的强化 D.丝绸之路开辟7.帕尔米拉是由阿拉伯沙漠游牧部落建立的绿洲商贸城市。这里的罗马式的柱廊、希腊式的神庙与帕尔米拉人崇拜的本土神祇融为一体,其浮雕和壁画中的骑射手形象则是汲取帕提亚和萨珊波斯军事文化的结果。帕尔米拉的市政建设反映出(
)A.王权和神权的高度结合 B.欧亚文明的交流与互鉴C.罗马在近东的政治博弈 D.文明和野蛮的混合崇拜8.2019年,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千山共色—丝绸之路”文明特展,展品中有汉朝的“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据此可以判断(
)A.新疆和田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B.汉朝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C.汉朝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D.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9.有学者认为,受翻译运动的影响,那些希腊语版本早已遗失的古希腊哲学和其他科学著作才得以成为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现代欧洲文明体系的形成,正是得益于这些来自沙漠的游牧人旺盛的好奇心和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不懈学习与吸收。这一观点(
)A.论证了阿拉伯人引领文化发展潮流 B.旨在强调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C.指出了阿拉伯文化的新成就和特点 D.意在揭示欧洲文艺复兴兴起的源泉10.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
)A.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 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 D.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11.下图是分别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土的汉朝铜镜,有学者指出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图1越南出土的四乳禽兽纹镜图2泰国出土的星云纹镜图3印度尼西亚出土的神兽镜(局部)A.物质交流促进文明审美趋同 B.汉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发展C.铸镜技术经由丝绸之路输出 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12.公元7—10世纪,途经中国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国,中路由疏勒经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通向里海沿岸。这些商路(
)A.扩大了中华文化圈范围 B.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断C.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 D.是亚欧贸易的重要纽带13.“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通过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三条大道为主线,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茶马古道”的开通(
)A.体现了汉藏经济互补的需要 B.适应了羁縻府州政策的要求C.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14.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唐至宋,形成了高度繁荣的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不少西亚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这可以用来说明海上丝绸之路(
)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加强了欧亚之间商路联系C.与欧洲地区实现直接往来 D.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15.1398年绘制成的《大明混一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域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最为详尽。这一史料可用于(
)A.了解明初的外交观念 B.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路径C.印证西学的广泛传播 D.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6.公元313—314年间,一位驻扎在甘肃的粟特人那耐·万达克向家乡撒马尔罕寄了一封信(部分内容见下),该信件可用于研究(
)最后一位皇帝从洛阳逃走。由于饥荒,城市和宫廷遭到火灾……这些所谓的匈奴人,昨天还受制于君王!从敦煌一直到金城(兰州)……亚麻布销路很好。居住在从金城到敦煌地区的我们,没有亲属,年老而且面临死亡。①西晋末期的政治局势
②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③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④粟特商人群体的境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序》中说:“北朝时期,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他认为当时甘肃河西地区文人学者数及其学术水平,可同中原内地相比肩。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河西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原战乱世族纷纷外迁C.陆上丝绸之路影响扩大 D.甘肃成为学术文化中心18.公元前6世纪后期,波斯帝国国王居鲁士首次铸造金币。此后大流士当政时,中央统一铸造的“大流克”金币流通于全国。考古学家在中亚撒马尔罕、铁尔梅兹附近发现过“大流克”,它们是丝绸之路西段通往东方的必经之地。材料表明,波斯帝国(
)A.垄断了东西方商品贸易 B.加强了区域文明的联系C.建立了完善的税收系统 D.维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19.下表是中世纪世界主要文明圈的一些发展情况,表格说明(
)东亚文明圈鉴真和尚6次东渡,终于弘法日本,不仅带去了佛法,而且带去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阿拉伯文明圈阿拉伯地理学家到各地旅行,编成了30册的巨著《黄金草原》,书中记载了从东南亚到印度再到地中海的香料商路和文化交往之路。基督教文明圈中世纪诸多圣地吸引着朝圣者,朝圣甚至发展为一种经济。A.文化交往伴随着物质交往 B.各文明圈内具有同一性C.商业在各文明圈缓慢发展 D.世界性商贸体系已形成20.如图为中亚出土的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45年)发行的钱币,钱币正面有头戴象皮装饰的国王半身像,有面朝右侧的亚洲象象头;钱币反面有希腊铭文和节杖图案(节杖是佛教的信物)。该枚钱币说明(
)A.东西方丝路贸易繁荣 B.希腊文化与中亚文化同源C.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D.该政权具有政教合一特点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外销瓷在跨文化中的角色著作目录第一部分外销瓷的全球之旅第一章早期国际贸易史上的中国陶瓷第二章全球化世界的开端:欧亚贸易关系第三章40亿英镑的交易:瓷器贸易经济第四章欧亚文化熔炉——贸易背后的故事第二部分收藏第五章中国陶瓷第六章亚洲其他国家陶瓷第七章欧洲陶瓷著作简介:中国瓷器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历史。自唐朝起,中国瓷便开始风靡亚洲内部贸易市场;而在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瓷器更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乃至美洲的重要货物。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技术上的密切交流、传播与融合,促成了欧亚大家族瓷器制造的繁荣发展。虽然外销瓷往往被中国人认为在品质上不如内销瓷,但实际上,它比内销瓷更深入地渗透到世界上的贸易。—据〔德〕吉乐《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外销瓷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1)分析材料,结合古代及近代史知识说明中国瓷器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2)外销瓷是如何塑造全球化的世界的?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主要理由。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印度“飞天”传入中国后,逐渐迎合了中国社会的审美,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A项正确;佛教是外来文化,飞天形象的本土化并不能体现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排除B项;外来文化对飞天风格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决定”一说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未涉及儒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英国)。据材料可知,英国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说明茶在英国的普及,带动与其相关的茶文化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的传播,而非贸易扩大,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对英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相互借鉴,排除B项;茶文化的传播,无法判定消费水平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依据题干可知,明清时期的小说塑造了许多形象丰富饱满的女性形象,甚至体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D项正确;价值观念的变化不代表妇女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明清时期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尚处于萌芽状态,并没有产生新兴资产阶级,排除C项。故选D项。4.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新罗王朝“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可知,古代朝鲜深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新罗学习唐朝文化,不是“全面复制”,排除A项;新罗国主动接受唐朝先进文化,不属于唐朝对其进行“文化殖民”,排除C项;唐朝文化推动了朝鲜文化的发展,但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唐朝文化推动朝鲜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古埃及、波斯等国家和亚洲地区)。根据材料可知,葡萄、苜蓿、石榴等外来作物来到中国,丰富了人们食物种类,改变了饮食习惯,有利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C项正确;外来作物是在汉代经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与欧洲殖民扩张无关,排除A项;物种交流并不会改变地区人文地理格局,排除B项;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说法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郡当西域空道,案展置九所⋯⋯”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这有利于国家政令统一,B项正确;驿站不属于行政机构,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驿站有利于国家政令统一,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C项;驿站有利于国家政令统一,与丝绸之路开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西亚)。根据材料可知,帕尔米拉位于西亚地区,但是这一城市有罗马式的柱廊、希腊式的神庙,同时浮雕和壁画中的骑射手形象则是汲取帕提亚和萨珊波斯军事文化的结果,这说明帕尔米拉融汇了欧亚不同地区的文化,是欧亚文明的交流与互鉴,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的结合,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希腊文化,也提到了帕提亚和萨珊波斯军事文化,并未单一强调罗马,因此并不能反映出罗马在近东的政治博弈,排除C项;通过材料中的不同文明,并不能反映出野蛮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汉朝的‘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可知,汉朝时丝绸之路开通,中国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并且因为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项正确;汉朝的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A项;仅凭一件丝织品得不出“交流广泛”,且“生活方式趋同”说法错误,排除C项;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就存在交往,只是丝绸之路促使交往更加密切,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质题、推断题。时空: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翻译运动时期,阿拉伯人在保存了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为现代欧洲文明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这一言论强调了阿拉伯人吸收创新的意义,B项正确;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在古典文化保存和现代欧洲文明兴起所作的贡献,而不是对文化发展潮流的引领,排除A项;材料反映阿拉伯人吸收古希腊文化,而没有提到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和特点,排除C项;该学者的主要目的是阿拉伯人与现代欧洲文明兴起的关系,而不是揭示欧洲文艺复兴兴起的源泉,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墓葬形制又或是墓群中出土的物品都具有一定的多元性,体现其它民族地区的特色,这反映出当时各民族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而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根据材料“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可知B项表述不能完整表现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也提及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C项表述不能完整表现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出土汉朝制造的铜镜,说明当时存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主要和丝绸之路有关,D项正确;受国情影响,中外审美并不一样,排除A项;朝贡体制以政治目的为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仅从出土物品来看,是无法判断技术输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10世纪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中国新疆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明交流荟萃之地,材料中的三条商路除南路外,均连通亚欧两洲,D项正确;公元7一10世纪,中华文化圈的范围并未沿这些商路向西扩展,排除A项;蒙古西征发生于公元13世纪,且这些商路并未因西征而中断,反而因西征变得更加畅通,排除B项;材料中的“中路”与汉代中国所开辟的丝绸之路大体重合,排除C项。故选D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汉、藏之间通过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A项正确;开通“茶马古道”是贸易需要,和羁糜府州政策无关,排除B项;开通“茶马古道”是贸易的需要,不是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开通“茶马古道”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宋时期。根据材料“从唐至宋,形成了高度繁荣的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不少西亚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可知,唐宋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繁荣阶段,商业贸易促成了中外科技贸易及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与亚洲的商路信息,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并未直接实现与欧洲地区的往来,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外文化的双向互动,体现不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域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最为详尽”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绘制出《大明混一图》中,包含了爪哇国、欧洲等地,对于欧洲非洲地区地图最为详尽,而郑和下西洋活动远航到印度洋西海域,以及阿拉伯海、红海地区,因此该地图可用来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路径,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交观念,排除A项;地图上更多的是地理知识,与西学传播无关,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公元313—314年的中国。结合信件内容“公元313—314年间”“最后一位皇帝从洛阳逃走。由于饥荒,城市和宫廷遭到火灾……这些所谓的匈奴人,昨天还受制于君王”可知,该信件反映了西晋末期的政治局势,①正确;“从敦煌一直到金城(兰州)……亚麻布销路很好”说明了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②正确;此信件反映的是北方外国商人写给家乡的一封信,不能反映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情况,③错误;据材料“一位驻扎在甘肃的粟特人那耐·万达克向家乡撒马尔罕寄了一封信”可知,可以用来研究粟特商人群体的境遇,④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题干中“北朝时期,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说明北朝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文化发展与中原地区相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而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河西走廊地区的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C项正确;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原战乱世族纷纷外迁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题干只是说明了当时甘肃河西地区文人学者数及其学术水平可同中原内地相比肩,并不能证明甘肃成为学术文化中心,排除D项。故选C项。18.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公元前6世纪后期(波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国王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促进了境内各区域间的商品贸易和文明交流,B项正确;波斯帝国只是统一铸造及发行金币,并未完全控制东西方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波斯帝国的税收系统,排除C项;丝绸之路开通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鉴真东渡、阿拉伯地理学家到各地旅行、朝圣者到圣地朝圣等文化交往活动中,都伴有一定的物质交流活动,这体现了文化交往伴随着物质交往,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亚文化圈与阿拉伯文化圈及基督教文化圈并不具有同一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各文明圈内的商业发展状况,排除C项;世界性商贸体系是在新航路开辟后逐渐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2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巴克特里亚王国时期(中亚)。据材料“钱币正面有头戴象皮装饰的国王半身像,有面朝右侧的亚洲象象头;钱币反面有希腊铭文和节杖图案(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