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9600字】_第1页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9600字】_第2页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9600字】_第3页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9600字】_第4页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96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906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1234961概念界定 1106241.1信贷风险的概念 1253891.2信贷风险的特点 169381.3信贷风险的类型 272122基础理论 4223611信息不对称理论 4327282信用脆弱理论 5309063文献综述 6301173.1国外研究现状 6194913.2国内研究现状 91概念界定1.1信贷风险的概念风险是指未来结果出现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使银行信贷资金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霍再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霍再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信贷风险的特点信贷风险主要特点:1.1客观性一是它提供了土壤的客观风险,二是它是道德风险借贷关系的人。基于该趋势为个人增益,能够使用非法手段。这也将导致客观的信用风险;第三是由通信发展信用关系链接相互交织的关系相互搭配,如债务违约。1.2偶然性商业银行将给予贷款,信贷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本或营运资金,运动的再现。只有信用的借款人实现商品一一形式的货币转换,以达到正常的回流和循环信贷资金。一旦该条约失败,“破”也不仅是企业,将是贷款银行。1.3破坏性当信用风险成为现实,给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遭受经济损失的同时,会影响对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还会对社会再生产稳定的顺利进行有影响,这将威胁严重的政治危机。1.4可控性信用风险是由于社会和经济不确定性的产生,这些不确定性,在微级别,由商业银行的增资,内部控制的机构,能够防止贷款保险和风险,并改善其他的措施来解决。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银行严格自律,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和经济监管,这将能提高法律律制度建设,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1.3信贷风险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风险产生的根源,可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为主观和客观风险,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可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根据风险的性质,可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根据风险的程度,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可分为低度风险、中度风险和高度风险,根据风险回避的方式,可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根据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将银行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目前该种分类普遍被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认同。而信贷风险的复杂性在于,其不是具体某一种的个别风险,而是多种风险类型相互交织影响。1.3.1信用风险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商业银行开展的业务中居于主导地位,信贷业务要求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评价和判断,但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导致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评价具有时限性和局限性,并非永远正确,商业银行可能面临借款人无法履约导致的银行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1.3.2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外头寸的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股东头寸风险、外汇风险等。在我国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最主要的市场风险表现形式,它是指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在市场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所面临的风险,不仅影响银行的收益水平,而且影响其信贷资产和表外金融资产的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1.3.3操作风险它是指由不完善、不健全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模型风险等。信贷业务最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是业务失误、欺诈,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损,如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李志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一基于制度方面的分析李志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一基于制度方面的分析[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2,71.3.4流动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流动性不足时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以获取足够的资金,包括筹资风险、资产价值不足风险等,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可能会使银行因挤兑而倒闭。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风险突出表现在信贷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错配带来的风险。1.3.5国家与转移风险银行在从事国际贷款业务中,除一般贷款业务中固有的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外,还面临着国家风险,即与借款人所在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有关的风险。国家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转移”风险,即当借款人的债务不是以本币计值时,不管其财务状况如何,都有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外币。1.3.6法律风险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会承受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这主要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造成同预期情况相比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同时,现有法律可能无法解决银行信贷业务经营中有关的法律问题,影响银行和其他商业机构的法律有可能发生变化。1.3.7声誉风险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它是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发生其他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对银行信心的事件等。声誉风险对商业银行的损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是全部,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若造成损失,也可能引发金融系统的信贷风险,但从实际操作来看,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可能性,信用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水平,所以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32基础理论1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该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并广泛应用于信贷市场分析与市场偏好分析。该理论指在市场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对相关信息的掌握存在差异;有的企业掌握信息比较充分,因此在市场竞争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有的企业则信息贫乏,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卖方常常比买方掌握更多相关的信息;买卖双方之中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试图从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获取相关信息;拥有更多相关信息的一方通过向信息较少的一方传递有效信息,从而利用这种方式在市场竞争中获益。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由于授信主体较难获得受信主体的真实信息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吴大红.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J吴大红.信息不对称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J].浙江金融,2003(5):370对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平新乔、杨慕云(2009)认为可以用逆向选择模型、道德风险模型及信号显示等理论进行解释。逆向选择模型认为,商业银行事前不知道借款人的风险类型,抵押可以作为一个信号来显示借款人的类型,高质量的借款人通过抵押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欺,低质量的借款人以较高的利率获得贷款,不提供抵押品。道德风险模型认为,银行事前知道借款人的风险类型,但银行在借款人获得贷款后无法监督其行为,高质量的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低,低质量的借款人必须提供抵押品才能获得贷款,结果,抵押贷款利率更高,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不低于信用贷款的违约率。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道德风险模型预测的信贷市场均衡与信贷市场真实的均衡更一致,信用贷款的利率更低,而抵押贷款的利率更高,而且抵押贷款的事后违约率高于信用贷款的违约率,即银行主要面对事后信息不对称,而不是事前信息不对称平新乔、杨慕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实证研究平新乔、杨慕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9(3):1-18.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中,主要存在两大类委托代理关系,分别是内部各层级之间的代理关系和银行与客户间的代理关系。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支机构、三级分支机构通过授权和转授权,实现了信贷审批环节的衔接和信息的传导,这其中存在着纵向、横向多层次、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内部员工出于追求个人利益的不良动机,运用组织赋予的职权进行不当决策或采取不当行动,导致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和贷款人之间不可避免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对贷款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等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获得的信息很难保证真实,难以有效区分客户的优劣,给贷款业务审批决策带来困难。借款人如果在申请办理信贷业务时如果提供虚假信息、隐满事实等,在取得贷款后,以改变信贷资金用途、转移资产等方式,将贷款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项目或非主营业务中,都是由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会产生很高的操作风险,给银行造成损失。2信用脆弱理论马克思(Marx,1975)认为,信用是对商品内在的所凝聚的一般人类劳动的信仰,因此,马克思指出,信用必须天然的与实体商品绑定在一起,建立在实体商品的基础之上。可是,越来越多的虚拟经济的涌现,加之商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天然属性,使得信用面临着危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伴随着信用的周期波动,当经济出现剧烈波动时,信用的剧烈扩张或收缩将会造成信用的扭曲。正是由于经济时常呈现周期性波动特点,导致信用也存在着这一特点。因此信用也会呈现出膨胀和紧缩两种局面,并且在二者间不断浮动。经济波动越大,信用的波动也就越大。鉴于此,学者们指出,可以充分利用信用随着经济的波动而不断波动的特质来解释信用并不具有稳定性,其反而是非常脆弱的。不管在哪种社会形态下,信用都是经济有效运转的联络网,所有的经济体都在这张网络中得以存在和发展。因此,如果在这张网中,某个经济体,或某个环节出错,整张网络都会出现“塔罗牌效应”现象,从而信用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因此,归根到底,信用脆弱理论主要阐述了为什么会出现信用风险。信用的风险较大的特点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在信贷过程中风险会自发产生。基于这一点,我们很难消除信用风险,因而也就难以消除信贷风险。3文献综述3.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自1694年第一家典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商业银行—格兰银行诞生至今,西方的商业银行己有300多年历史,有一套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纵观国际金融体系的变迁和金融实践的发展过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第二个阶段是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社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极为旺盛,商业银行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极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第三个阶段是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致汇率变动不断加大。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模式和单一的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都不能保证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在这种情况下,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第四个阶段是全面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金融衍生工具广泛使用,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可以从事更多的风险中介业务,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因此迅速加剧,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形式的要求。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标志国际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合作金融制度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以上的历史,合作金融组织在欧洲、美洲和亚洲都有广泛的分布,很多合作金融组织在经营规模和经营质量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因为国外农村信用合作社属于商业银行体制,对其研究大多纳入金融市场的银行组织的管理研究之中。国外商业银行注重运用一系列的分析模型和方法来应对信贷风险,近年国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经济学家乔埃尔•贝西斯,在其2005年的著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提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风险管理与风险资本的关系等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以及美国风险评估专家安东尼•桑德斯(AnthonySaunders),在其2007年的《信贷风险量化一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一文中对信贷风险量化的方法进行比较充分的研究。还有巴塞尔协议委员会注重强调对风险内部评级方法的运用:《新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信用风险的计量和管理特别强调银行内部评级方法,将内部评级方法作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方法,并且归纳了由于借款人不能履行还款责任而造成的损失风险后,特定贷款进行的评级等等。国外对信贷风险进行的研究,很多都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展开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来研究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问题,就是采用博弈论、微观理论、不完全合同理论等,研究信贷风险的产生和防范。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出现,人们开始关注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看,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道德风险,一个是逆向选择。Arrow(1964)在管理研究中正式加入道德风险。Stiglit和Weiss(1981)首先研究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外有关部门学者开始转向微观经济角度的信贷配给研究。Freimer和Gordon(1965)首先建立了信贷配给模型,认为其理性的贷款人处于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贷款的偿还是按照投资项目可能的最好结果来进行。Jeffee和Russell(1976)根据竞争性贷款人的消费信贷模型中的道德风险,建立信贷配给模型。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当一些借款人获得更多的贷款,这将增加违约的可能性。Stiglitz和Weiss(1981)开发出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相结合的信贷配给投资借贷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产生道德风险,因为较高的利率贷款水平,借款人会选择运行一个单一的风险项目。逆向选择的特点的产生,是因为更高的货款利率,一些借款人是相对安全的投资变得有利可图,从而使申请较高风险贷款的人增加。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转向贷款合同的研究。Bester(1985)认为当贷款方同时以贷款利率和抵押品要求作为对借款人的激励手段时,借款人将有可能过滤掉有害风险的贷款合约。Scharfstein,David,JeremyStein(1990)研究了关于企业偿还贷款的问题,认为银行终止贷款会对企业产生激励,从而诱导其偿还贷款。Elizalde(2003)研究了三种信贷模式,只有一个企业的简化模型,用来研究企业违约与违约概率,研究一个或者多个企业信贷风险的全面、综合机构模型,以及综合了二者的调和性模型。大量的学者和机构也从银行信贷风险的贷前评估和贷后风险的度量,研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Martin(1977)提出了分析模型Logit,采用了一系列的财务数据预测企业破产或违约的概率。Altman(1977)第一个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五个变量的Z评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了Zeta判别模型。Greene和Smith(1987)利用遗传算法研究了信贷风险评估。Koza(1993)在此基础上运用遗传规划算法,来研究信贷风险评估问题。Coats和Pant(1993)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预测了美国公司和银行的财务危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DavidWest(2000)建立了五种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多层次的传感器,专家的混合动力系统,径向基函数,学习向量量化和模糊自适应共振,研究商业银行的信贷评估的准确性。Malhotra和Malhotr(2002)使用神经模糊系统,判别了贷款企业信用的“好”与“坏”。对于信贷风险计量模型,一些机构和学者提出了五款模型。1993年,KMV公司利用B1ack-Scholes-Merton(BSMModel)提出著名的信用监测(CreditMonitorModel)。1997年瑞士信贷银行金融资产部开发出一种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它是基于精算思想开发的信贷风险附加模型(CreditRiskModel)。1997年A1tman和Kishore在开发债券的边际和累计死亡率表的基础上开发出死亡率模型(MortalityModel)。1997年J.P.摩根联合当时一流的银行和KMV公司共同开发了信用度量术(CreditMetrics),采用二阶段法度量信贷风险。1998年麦肯锡公司Saunders和wilson等利用基本动力学的原理,从宏观经济环境的角度分析借款人的信用迁移,建立了信贷组合观点模型(CreditPortolioViewModel)。总体而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使用适当的标准来衡量和控制信贷风险。这种方法侧重于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进行经济分析,而国外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2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相比,我国对于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研究比较晚,而且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说,一直处于定性分析阶段,最初的研究对象多为一般的商业银行,最近几年有一些学者将农村信用社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农村信用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信用社来说,经营风险问题是一个首要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所谓风险,并不仅仅只是针对不良贷款而言,在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给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带来的可能损失,都属于风险的范畴。另外,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在产权结构、管理体制及其所担负的责任等方面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将导致存在的潜在风险转化为巨大的现实风险。如何释放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能量,更好地以信贷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创业和生产的资金支持,是我国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说来,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有:刘艳华(2011)文章以被访市农村信用联社为例,在总结该市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选取综合业绩“好”、“中”、“差”的三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为研究对象,利用DEA模型分析法,对其信贷风险的防范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的分析结论是: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的总体效率较低,这表明央行专项票据置换政策这一制度供给的正向激励作用没有显著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效率存在差异,这表明央行专项票据置换政策这一强制性制度供给对不同农村信用社的激励作用不同,业绩“好”的农村信用联社的风险防范效率较高,业绩“差”的农村信用联社的信贷风险防范效率较低刘艳华,骆永民.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效率的实证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1,02:33-38.刘艳华,骆永民.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效率的实证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1,02:33-38.罗丽(2013)认为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变得更加广泛和复杂,信贷风险也不断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当前,农村信用社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信贷资金的作用,那么就需要防范好信贷风险。如何做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是本文探讨的重点罗丽.论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J].金融经济,2013,12:202-203.罗丽.论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J].金融经济,2013,12:202-203.王波(2013)认为要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农村金融至关重要。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体,其健康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农信社的职能,其信贷风险的防范和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特征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王波.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3,32:24-25.王波.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3,32:24-25.谭崇哲(2015)认为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区域主要是农村,有着服务面积大、机构网点多的特色,在社会的发展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信贷风险也越来越大,这种风险有着集中性、流动性、单向性的特征。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将信贷责任制度深刻的落实到实处。本文主要分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问题谭崇哲.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5,03:234谭崇哲.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5,03:234-237.张启文(2013)认为当前,通河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发展很快,但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已经成为通河县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工作。为了分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状况,结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运用内外部因素分析法对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得出加强通河县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高现龙(2013)认为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农村信用社则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资金和金融服务的主要承载者,所以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与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信贷风险控制不当,不单会影响信用社的正常运转带,还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指出了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高现龙.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17:46高现龙.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17:46-48.马小南(2013)农村金融稳定对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事业影响深远,农村金融供给抑制及由此诱发的农户小额信贷难及风控水平低是制约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秩序稳定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因素及非系统性风险因素展开分析,揭示制约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能力的若干关键因素;并从优化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制度环境,改革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以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健全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和分散机制等角度给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策略建议马小南.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3,07:105-106.马小南.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3,07:105-106.孙龙(2014)认为在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承担着最主要的任务,也是最重要的金融力量。几经改革,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业务飞速发展,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然而,长期积累的信贷风险也逐步地暴露出来。如何防范与控制信贷风险,成为确保农村信用社长远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各级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心。研究了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暴露的风险与存在的问题,以找到相应的对策孙龙.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155-156.孙龙.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155-156.纪春阳(2013)认为农村信用社,一个在我国拥有五十余年历史的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被形象地称为“老百姓自己的银行”。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高、风险隐患大的状况有所好转,但情况仍不乐观。沉重的历史包袱、较高的风险状况,已经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甚至危及到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本文拟从司法角度,通过对信贷业务诉讼、执行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用法律途径防范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几点建议。曹魏(2016)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信用社中的各项业务都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信贷业务,对三农、县城郊、中小企业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出现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制度执行力度弱、自身风险等方面问题,提出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业务流程、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等优化措施,以期达到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目的曹魏.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防范举措[J].时代金融,2016,06:45-46.曹魏.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防范举措[J].时代金融,2016,06:45-46.邵泽玲(2016)本文针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首先全面介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别,进而分析了当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