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三人行

王愿坚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

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

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

这次又是这样,他没有走到既定距离的一半就有些支持不住了。头开始有些发晕,腿

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

挣断的。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铿在来回拉

动,痛得他艰难地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

好容易走到那棵树底下,王吉文拣块干点儿的地方把小周放下来。

刚弯下身,忽然听见小周喊了声:“喂,同志,哪个单位的?”

王吉文这才发现树底下还躺着一个同志。那同志见有人来,慌忙抹了抹眼睛,却没有

说什么。

王吉文连忙凑过去,亲切地问:“怎么,也掉队了?”

“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

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

“别泄气,同志,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说。

“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

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同志,你为什么这样想?……”他本来还想再说些什么,可

是没说出口。他只顾发愁:这两个不能行动的同志,可怎么带他们走?

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簇人影。王吉文仔细一看,原来是师长。

师长向他们三个人看了看,默默地从枪筒上解下已经空了半截的米袋子,抓了一把炒

面给王吉文,然后严肃地问:“为什么不走?

“这个同志伤很重……”.王吉文指着黄元庆回答。

“背上他走!”

“我,我已经背了一个……”

“同——志……”师长向前跨了一步,直看着王吉文的脸,话说得又低又慢,声音还

有些沙哑。王吉文看见师长的眼睛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师长没有把话说下去,

突然提高了声音说:“背上他!”

第1页共25页

说完,师长扭转身,挽起缰绳,扶着伤员,又蹒跚地向前走了。

“对,背上他!”想着师长的话,他忽然想出了办法。

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

走去。当他到了一个新的目标,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

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

一趟,两趟,三趟……

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他正想

着,突然脚下一滑,身子一扭,他连忙挣扎了一下,总算没有摔倒,可是胸前的伤口却剧

痛起来,痛得他忍不住叫了一声:“哎一一哟。”

“指导员,你怎么啦?”黄元庆问。

“没有什么。”王吉文回答,慌忙放下捂着伤口的手,扭头望了黄元庆一眼。

黄元庆却看见了,立刻惊叫起来:“指导员,放下我!你……”

“别说话!”王吉文大声说。就在这时,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

涌到了嘴边。他慢慢地歪倒了。

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

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

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

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再往前看,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

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油布沿着光滑的水草往前移

去。他们俩一边爬,一边说着话:

“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劲啊!他负了伤,还背我们走了那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

“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有时自己也摸不透。你刚才还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

是……”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

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

紧,排得那么整齐。

【文本二】

长征一一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老红军给青年人不断打气。河水大约三英尺深,但红军到达这里时,河水开始上涨,

水流湍急,中央纵队在渡口被阻。邓颖超为她的丈夫周恩来担心,她本人生了病,仍然躺

在担架上,也停下不能前进。战士和指挥员都聚集在周围。她问一位指挥员:“河水有多

深?”指挥员回答说:“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得到解决的。”她把年青战士叫到跟前,告

第2页共25页

诉他们互相手拉着手涉水过河就不会发生问题。蔡畅是毛在长沙时的老朋友,身着红军制

服,脚穿草鞋,腰带上挂着一支手枪,也在这个纵队。杨定华说,你从她的装束看不出她

是一位妇女。但是战士们都熟悉,一下就认出她来了。他们喊道:“大姐,给我们唱支歌

吧!唱《马赛曲》。”蔡畅微笑着回答说:“好吧!别喊了,我给你们唱。”她唱了。杨

定华虽听不懂歌词,但也受到了鼓舞。

杨定华还想起长征中其他几位妇女的情况。有一次他看到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坐在行李

上,把背包放在膝盖上当桌子,写着让军队渡江的命令。杨定华知道,康克清七年前参加

红军时还是个文盲。看到这个变化,杨内心非常高兴,并为革命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用“又”“几天来”“一直”等词语既侧面交代了王吉文背着小周艰难行进

的过程,又刻画了主人公坚毅执着的性格。

B.文本一通过描写长征路上三个伤员,一背二、二拉一的艰难跋涉情景,热情讴歌了英勇

作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C.文本二写蔡畅的衣着外貌和微笑着唱歌,塑造了一个艰苦朴素、英姿勃发、平易和蔼、

热情大方、乐观豪迈的女革命者形象。

D.文本二通过作品的一个人物对另一个人物的观察视角刻画康克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真

实,作品由此产生更为强烈的现场感。

8.“提纯和凝练”矛盾冲突,增强情节戏剧性,是王愿坚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请结合文

本一简要分析这一艺术特色。(6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彰显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请结合两个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第3页共25页

7.B解析“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错,应为“紧密团结、患难与共的无产阶级革命情

谊”。

8.参考答案:(意合即可。每点2分。)

①首先将胸部受重伤的王吉文背着腿部溃烂的小周艰难行走的镜头推到读者面前;

②接着笔锋一转,又一重伤战友出现在眼前,怎么办?推出更动人的镜头:一人背两人;

③最后笔锋再转,惊心动魄的另一幕展现在眼前:原先被背的两个伤员,竟拖着因过度劳

昏倒的指导员在草地上匍匐前行。一波三折中患难与共的无产阶级革命情谊持续升华。

【解析】答题时要整体感知文本一,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找出其中的矛盾冲突与戏剧性情

节,如王吉文背小周的痛苦,一人背两人的艰难,二拉一的爬行等。

9.参考答案(6分,意合即可。每点2分,其中精神内涵1分,举例分析1分。)

①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满信仰的巨大力量。文本一写王吉文鼓励黄庆元不能“这样

想”,“别泄气……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靠巨大精神力量轮流背两个伤员。文本二写

蔡畅为战士们唱《马赛曲》,鼓舞战士们坚定理想信念继续前进。

②紧密团结、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文本一写王吉文等三人之间我“背”你

“拉”的动人情景,结尾写大雁南飞“靠得那么紧”;文本二描写老红军给青年人打气,

邓颖超指导年青战士过河,康克清坐在行李,上写渡江命令。

③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坚毅执着的革命精神。文本一王吉文给自己打气的话语,文本二指

挥员说:“一切都会得到解决的”。

【解析】答题时,整体感知两个文本,梳理故事情节,抓住场面和细节分析所蕴含的长征

精神,如“人”字形大雁南飞的隐喻,如王吉文三人之间的患难与共、蔡畅给战士们唱歌

的场面和细节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往事悠悠

聂鑫森

三伏天。铁匠房热得像蒸笼,帆布工作服湿得没有一根干纱,到了下午三点钟,对不起,

熄炉。我们把八仙桌抬到柳阴里,浇沸一大铜壶茶,喝茶、聊天、歇凉。

谭师傅高喊一声:“晓石兄,回来了没?”

晓石答应一声,捧着把京胡出来了。茶早给他泡好,琴师是怠慢不得的。他拉京胡,使

长弓子,大开大合,也使短弓子,回转多姿,内行说他弓法指法都不错。晓石端坐好,把好

琴,试试弦,调调音,然后问:“谭老板,哪一出?”

我们笑了,只有名角才称“老板”。

第4页共25页

谭师傅矜持地站起来,说(用京腔一一不伦不类的普通话):“西皮原板,《祖国的好

山河寸土不让》。”

晓石的头拗了拗,一甩弓,拉起来。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晓石的琴果然不同寻常,傍得很严实,谭师傅唱到吃力的地方,琴声一托就上去了。

忽然有人喊了一声:“好地道的琴!”

我们转过脸去一一看见了他,一个快六十岁的老人,个子不高不矮,腰板很直,但脸色

很黄,着件香云纱长袖衣。

见我们愣地望着他,忙说:“得罪得罪。兄弟从外地来,在街上乱转,听见琴声就追来

了。”

晓石忙搁琴、拱手,说:“请坐请坐,我们在闹着玩。”

晓石待来人坐下,自己也坐下。

“老人家,冒昧问一句,您好像是梨园中人。”

来人点点头,说:“我从北方来,在梨园中混了好些年。”

“哪一行?”

“老生。”

“哦,幸会。我名叫霍晓石,拾破烂的;他们都是票友,谭师傅、杨师傅、小关师傅,

做铁匠。”

“晓石兄弟,您的弓法指法有力量有气派,每个音都拉得‘鼓’起来,功夫下得很深啊。”

晓石笑了笑:“过奖了。老人家能否唱一段,弟不揣浅陋,愿为您操琴,好吗?”

来人脸上现出凄苦的神色。他最终应允,说:“唱《捉放曹》中陈宫的'一轮明月照窗

下‘,好吗?”

“好,很有味的一段。”晓石的脸骤然一笑,往日的病容即刻逝去了。

来人站起来,在晓石的琴声中,苍劲而愤怒地唱:

“一轮明月照窗下,陈宫心中乱如麻……”

此刻,除了细细的风拂来,除了河上偶尔响起的槽声,就只有这唱腔和琴声了。谭师傅

一杯茶端在手,既不喝,也不搁下,痴醉。杨大锤嘴巴张得老大。我听人说过戏,知道这《捉

放曹》是谭派的拿手好戏,没有扎实的功夫是唱不下来的。

刚唱完,来人立即说:“晓石兄弟,我能唱下这一段,真亏了你的琴,慢下坠,快不慌,

坐得住尺寸,好得很。”

晓石忽然问:“敢问尊姓大名?”

“贱姓余,名少菊。”

“哦,久仰,久仰。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余少菊坐下,神色黯然,顿了一阵,才说:“有家无家,到处走走罢了。”

第5页共25页

''若不嫌弃,就住我家,谈谈戏,也是快活事。”

“在我们这里吃饭,只是菜不好。"我说。

谭师傅点点头。杨大锤嘴角扯了几扯,终于想说什么而没有说。谭师傅从口袋里掏出五

块线给我:“去称两斤肉,买瓶葡萄酒,余老板是难得来的稀客。”

余少菊在晓石家住下了。

黄昏,乘凉、喝茶、闲聊,听余少菊唱京戏,晓石操琴,他俩每每在一段下来后,津津

有味地谈戏,我们插不上嘴,只有听的份。河水轻柔地拍着堤岸,夜很静。

余少菊一住就十天。睡在晓石家,吃在我们这里。每餐总得有点荤腥,才好看。谭师傅

手头紧了起来,他乡下有老娘、老婆和三个孩子。我虽然没有家室,却是个一级工,每月才

三十元,钱也花得差不多了。我把睡梦中的杨大锤摇醒,想找他借钱。

“做什么,吵死人了。”

“细点声音,借我二十块钱,过两个月还你。”

“我没有!”

,,没有?”

“有也不借。霍晓石留人,倒要我们管饭,什么东西!”杨大锤暴怒起来,吼得惊天动

地。

第二天,余少菊突然要走。正是黄昏,夕阳如血,余少菊朝我们拱拱手,穿过河街,走

到正街上,然后消失在人流里。

这一夜,晓石没有来喝茶,谭师傅也没有叫他。晓石不好意思来,他把京胡卖了三十元

钱,给余少菊买了火车票,其余的作为余少菊旅途的用费。

晓石再没有哼过京戏。过了不久,晓石突然病了,病得起不了床。当我们把他送到医院

时,医生问:“记账单?”

“他没有单位。”

“先交六十元住院费。”

我摸出三十元,谭师傅抠出仅有的十元,杨大锤爽快地说:“其余的我来。”他甩出了

二十元。

晓石得了肝癌,已经到了晚期,拖延了一个多月,死了。

又过了好些年。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中年人,找到我们,恭敬地说:“我是余少菊的儿子,父亲临死

时说诸位帮助过他,要我一定来感谢诸位。这是还晓石先生的京胡,正宗货,两百多元一把

的。这是还三位的钱,每人一百元。”

谭师傅缓缓地说:“晓石先生死了,京胡你带回去。钱,我们不缺。我们只认识你爹,

并不认识你。伙计,开炉打铁!”

谭师傅从呼呼直蹿火苗的炉里夹出一坨红铁,小锤一指,我和杨大锤就抡起大锤疯狂地

第6页共25页

打起铁来。吭咚!吭咚!

(有删改)

链接材料•:

他始终独守一角,不舍自己的艺术初衷,实践自己的审美追求,以漫长的时间大量的篇

幅,塑造了一大批具有古典崇高精神的人物形象,让他们以动人的品格情操展现人世间的真

善美,表达出作者所理想的世风和人格。他善于在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中,对风物情境略事

渲染,却以人物的命运作为至关重大的核心,赋予他们富有传奇的生平,起伏跌宕的故事,

出乎意料的结局。

(摘编自野莽《聂鑫森的古典情结》)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晓石琴艺过人,余少菊唱功高超,他们彼此欣赏互为知音,文中描述的“余少菊唱京

戏,晓石操琴”场面和谐温暖。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由霍晓石余少菊的对话可见二人谦雅稳重,从杨

大锤的吼叫可见他简单直率。

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却耐人寻味,如“河水轻柔地拍着堤岸,夜很静”,既推进了

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人物心理。

D.野莽认为聂鑫森善于将“风物情境”的描写置于“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中,小说中唱

戏情景的描写即体现了此特点。

8.小说中多处运用伏笔,请结合文本任选三处简要分析。(6分)

10.小说表达出聂鑫森哪些“理想的世风和人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第7页共25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3分)C(“既推进了情节发展”理解有误,此处无此作用)

8.示例:①开篇写霍晓石出场,介绍他琴艺过人,“内行说他弓法指法都不错”,为后文

余少菊被他的琴声吸引埋下伏笔;②霍晓石邀请余少菊唱一段时,“来人脸上现出凄苦的神

色”,为后文余少菊“神色黯然”地自诉遭际埋下伏笔;③霍晓石邀请余少菊住下,“我”

和谭师傅做出管饭的承诺,”杨大锤嘴角扯了几扯,终于想说什么而没有说”,为下文杨大

锤暴怒,拒绝借钱埋下伏笔。(答出一点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9.示例:①相互尊重的氛围:“我们”和霍晓石之间,霍晓石和余少菊之间,都相互尊重,

谦逊有礼。②扶危济困的道义:余少菊遭遇困厄,霍晓石和“我们”仗义相助;霍晓石生病

住院,我们三人慷慨解囊。③不图回报的品格:余少菊临死前嘱托儿子感谢帮助,谭师傅拒

绝余少菊儿子的感谢。(答出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一天,阿露去照顾她的耕地,那是山坡上小块的梯田。嵋坐在屋外,天很晴朗,远山

近山层层叠叠。

空中有飞机的声音,这声音忽然变得尖锐和急促,紧接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一道

火光,在对面的山上冲天而起。

两人望着对山的火光,又惊又怕,不知该怎么办。嵋分析说,这是飞机失事了。好在

树木都很潮湿,火势没有蔓延,到傍晚又下了雨,火光熄了。

次日,嵋和阿露一起去田里,在不远处的树木中发现了一个年轻的外国人。他惊异地

听到嵋用英语对他说话,脸上显出欣慰的神色,断断续续地说:“我是美国飞行员本杰

明•潘恩,”他努力说出这些字,停了一会儿,又用力说:“我还有同伴——"就晕过去

了。

她们无法把他抬到屋里,就在旁边迅速地搭了一个小窝棚,把他移过去。搬动时,看

见他的背后衣服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佑护。”

嵋默念这几个字,一下子非常感动,他们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落到这山窝里。

“他在发烧。”阿露看着那飞行员喃喃地说,“他真漂亮。”

嵋告诉阿露飞行员背后的字是什么意思,阿露睁大眼睛听着,说“明白”。

嵋想了一下,问阿露:“有盐么?我们弄一点盐水给他洗伤口。”

“用盐?洗伤口?”阿露有些吃惊,怯怯地反问。

这里盐极难得,是珍贵物品,大家连吃都舍不得。阿露经过最初的惊异,不再迟疑,

跑回家去,冲了一碗盐水来。她们从降落伞上剪下布条,为伤员包扎。

第8页共25页

小窝棚成了临时病房,嵋和阿露轮流守护着本杰明。

本杰明有时清醒,好几次问起:“我的同伴?”嵋想应该去找。阿露到高处,四处瞭

望,没有看见降落伞的踪迹,她们无法做更进一步的搜索。

过了两天,本杰明清醒的时间长了一些,他再次自我介绍,说:“本杰明,你们可以

叫我本。”他看清楚了阿露,仿佛有些吃惊,脱口而出:“多么美!”

嵋把这话告诉阿露,又把阿露最初的评论告诉本杰明,本、露二人相视而笑。

傍晚又下起雨来,必须把本移到屋中去,唯一的办法是阿露来背。阿露说她背得动。

本说,这让他很不安,再过一天他就可以自己走。可是雨越下越大。嵋和阿露扶着本,本

站不住,只好让阿露背到屋里。

本惊叹道:“阿露这样苗条,却是个大力士。”阿露说,她们在田间挑东西重得多

呢。

大雨倾盆,雨声如雷,像要把小小的茅屋冲走。屋角漏雨,流下细细的水流,阿露用

一个破盆接着。

暴雨过后,天上出现一道彩虹,长而宽的绚丽的颜色,在灰暗的天空中显得既宏伟又

温柔。

本的情况似乎稳定,不过嵋知道应该把他送医院。可是哪里有医院?阿露从来没有去

过医院,她得到邻村去问,最近的村子在三十里外。阿露说,也许这几天土根叔会来。

本说这个茅草屋是最好的医院,他得到了最好的护理。

可是他的体温又升高了,这是阿露的手测量出来的。她们必须采取措施。

这天清晨,阿露去邻村了。

黄昏时,阿露回来了,说土根叔他们愿意把本送到保山医院,次日来接。就在这天夜

里,又下雨了。雨势很猛,连着下了两天。那条溪水变得很宽,水面涨上来离崖边只有一

米多。她们的路断了,没有办法,只有等待。……

只有等待。本的兴致还是很好。但明显地一天比一天虚弱。盐已经没有了,只有用草

药汁洗伤口。嵋很抱歉地想,这种草药汁是不是会越洗越坏。

一天晚上,本说要唱歌,阿露先唱了一首民歌。本低声断断续续地唱起来,唱的是

《我可爱的家》,他一开头,嵋就跟上去。

Home,sweetsweethome,

There,snoplacelikehome,

There'snoplacelikehome。

本低声说:“我们打法西斯为了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他的嘴角牵动,想要露

出笑容,“这里也是我的家,是不是?”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回到远方的小树林旁的自己

的家了。

第9页共25页

三天后,她们把本葬在屋后,用两个异国少女的泪送别他。本躺在阿爸旁边,青草在

那里生长,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

许多年以后,美国军方来寻找在二战中牺牲的美国军人骸骨,在这里找到了本杰

明•潘恩。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有删改)

文本二:

贺:您颇为强调小说作为“史”的一面,格外看重小说的写实功能。但您同时强调,

“小说只不过是小说”,也就是它终究是一种虚构。您如何理解这部小说的“虚”和

“实”?

冯:说小说写的是历史,不是说写的就是“史实”。小说如果太“实”了,就像《金

瓶梅》,可能不太好;如果太“虚”了,又站不住,缺乏厚重的生活内容。“虚”和

“实”怎么能掺杂、调和得好,这是个功夫。

贺:在读《南渡记》和《东藏记》的时候,感觉您对具体情境的描写能够很真切地浮

现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氛围,但好像又很难在里面读到一个比较有戏剧性冲突的故事。您整

个结构是以家庭关系来结构,没有一个特别核心的人物或情节一直串下来,所以读的时候

需要很细心。但我觉得这又是很耐读的小说,读得越深入就越会体会出小说的好来。

冯:关于《野葫芦引》,我曾经讲过“雅俗共赏”,一个是“好看”,一个是“耐

看”,最好两者都能做到。《西征记》,我就很想多用一些“虚”的方法,怎么样把战争

写得浪漫一点。当然,只是这么想,不知道写的时候会怎么样。

(节选自贺桂梅《历史沧桑和作家本色一一宗璞访谈》,有删改)

【注】宗璞,本名冯钟璞。《野葫芦引》是宗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

说。小说分为四卷《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没有大肆描写战火纷飞的场景,但通过本的牺牲,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与无情。

B.文章以二战为背景,表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背井离乡共克难关的

人间真情。

C.文章中画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写暴雨后的彩虹带给人宁静温柔之感,也暗示了人物心

理的转变。

D.文章穿插了嵋与阿露、本的对话,也涉及到嵋的心理描写,如“嵋默念这几个字”“嵋

很抱歉地想”。

8.文本一中多次写到的“雨”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第IO页共25页

9.一部小说“好看”和“耐看”,离不开写实和虚构。“实”和“虚”在文本一中是如何

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7.B【B.“背井离乡”错误,阿露并没有背井离乡。解析】

8.①“雨”浇灭了飞机失事引发的火势,为本杰明的生存创造条件,才有了下文嵋和阿露

救助的情节。②“雨”强化了阿露将本杰明背进茅屋这一情节的必要性,茅屋成为临时医

院,救治本杰明,推动情节发展。③“雨”中断了嵋和阿露送本杰明就医的路,引出下文

本杰明牺牲的情节。

9.①“实”在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作者借本和嵋等人物,再现二战中美国对华援助、知识

分子奔赴抗战等史实,并以“美国军方寻找骸骨”这一情节突显真实感。②“实”在以现

实环境为依托。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再现了我国西南地区多雨,环境闭塞、生活艰苦等现

实。③“虚”在情节的巧合性和浪漫性。三个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的相聚本身具有巧合

性,通过写阿露第一次见本即说“他真漂亮”和本看清阿露脱口而出“多么美”等情节,

为行文营造浪漫色彩。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①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背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

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②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出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

回川了。

③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

定要去!

④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⑤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艰

险,特别是最后一站的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

儿也无法飞越的“孤岛”。

⑥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

第11页共25页

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

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

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

过节一般。

⑦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

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

那场面,让己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地握着小战士皴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

战士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惯了。再说戍守边疆、保

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⑧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4000

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果子,

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

⑨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

什么节目呢?”

⑩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

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⑪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

传的美!

⑫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

十度呢!

⑬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⑭吃完饭,战士们集体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作化妆间。

⑮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⑯t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清澈嚓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g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一一忽

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翩隅,如月华初上、

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细细,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的雪莲,在优美舒

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⑱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

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

⑲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⑳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

生长画面徐徐打开一一新芽初萌,喜逢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第12页共25页

㉑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

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棉大衣,

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㉒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

冰山上粲然盛开!

㉓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

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原载《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插叙了杨灿灿对以前登上雪山哨所情景的回忆,交代了哨所恶劣的自然环境,也

从侧面突出了坚守哨所的战士坚毅顽强的精神品质。

B.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第㉑段中“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

进了嘴巴”就属于细节描写。

C.小说注重伏笔照应。如第④段写队友们的表现,暗示了杨灿灿不愿接受建议的执拗性

格,为后文她不听老班长劝阻,光脚出场的情节埋下伏笔。

D.第⑥和⑦两个段落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战士们看到文工团来慰问演出的情景,

刻画了一群可爱可敬的战士的形象。

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0.有读者认为小说到第㉒段就可结尾了,最后一段显得多余。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7.C(C.”暗示了杨灿灿不愿接受建议的执拗性格”理解有误。阅读文本可知,杨灿灿在

第13页共25页

下二十度的天气穿绸纱跳舞并非因为性格执拗,而是作为一名文艺兵的对工作职责的坚守,

对战友的热爱。且老班长并不知道她要这样做,自然不存在“不听劝阻”的内容。)

8.①运用比喻手法,将杨灿灿比作雪莲花,突出其在高原跳舞的美丽和带给战士们的震撼。

②句式上长短结合。多个四字短句,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杨灿灿出场的惊艳和舞姿的曼妙,

又显得音韵和谐,富有诗意。⑧“雪莲”照应文章标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深化了

作者对文艺工作者全身心为雪山上的哨兵送去慰问的可贵品质的赞美之情。

9.(一)我同意这种说法。(D从情节上看,第⑨段写最美的雪莲在冰山上盛开,能照应题

目和前文中关于雪莲的内容,以此结尾情节结构更为完整。(2)从人物上看,小说塑造杨灿

灿这一人物,目的是表现了一个文艺女兵对战友、对部队、对家国的热爱,加上最后一段,

反而冲淡了人物的典型性。(3)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这一群可爱的人互相感动的故事来感

动读者,展现了现代军人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冒着严寒为战士们跳舞已经能够表现这一

主题,不必增加主人公的悲剧性来赢得更多同情。

(二)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最后一段在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情节上,照

应前文,使情节更完整。结尾与文章第①段中“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第⑦段中“那场面,让己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等情节相照应,交代/杨灿灿眼泡红肿、

面色憔悴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2)人物上,突出人物形象。杨灿灿在转业回川前,强忍

着丧子的悲痛去雪山哨所慰问演出,给更多的“大男孩”送去快乐,表现了一个文艺女兵对

战友、对部队、对家国的热爱。(3)主题上,有利于凸显主题。小说通过这一群可爱的人互

相感动的故事来感动读者,展现了现代军人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最后一段介绍杨灿灿强

忍着丧子之痛前来慰问演出,更令人钦佩感动。(4)艺术效果上,小说设置这样的一个逆转

后戛然而止,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给读者内心带来了强烈的感动与震撼,能够引发读者

的想象和思考。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任选其中一个角度作答,只需从人物、情节、主题、艺术效

果四个方面中选择三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齐老太太

冯骥才

齐老太太有滋有味地住在西城一个小院里。老头死了后,就一个念想——家别散了。

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闺女老三没出嫁,两儿子老大老二虽然都成了家,

但还全住在家里,守着老娘。

老娘心里一幅幅画。一家人在这院子里春天栽花种草,夏天纳凉说话,秋天举竿打枣,

第14页共25页

冬天扫雪堆人。平时全家围着摆在堂屋正中一张方桌,一日三餐,虽无山珍海味,却有荤有

素,有饭同吃,有福同享。闲时老太太叫来老三和两房儿媳妇陪她打打牌。孙男娣女们在院

里玩耍。齐家人全都本分平和,彼此没斗过气、拌过嘴、红过脸。老太太说自己活在天堂里。

可等到将来哪一天自己上了西天,想这个家,怎么办呢?说到这儿就掉眼泪了。

打牌是老太太平生一大好。可是她七十岁后,打多了便要歇一会儿。几个孩子便在堂屋

一角,给她支了一张软榻,她累了,就倚在榻上伸伸胳膊腿儿,有了精神招呼闺女媳妇接着

再来。反正全家人对老太太一呼百应,只顺不呛,每天最后一把牌都要叫老太太胡。

齐老太太的两房媳妇人都不错。平时都在家中料理杂事,一人一天轮流做全家的饭菜,

还一起伺候婆婆,陪着玩牌。玩牌对谁都是乐事,一边玩,一边说闲话、吃零嘴、喝茶;玩

牌不玩钱没劲,可这家人的钱都不多,赢输也不过三五个铜子儿,大半都“输”给了老太太。

玩牌时,二儿媳特别,总把手上一个金戒指摘下来,放在一块手帕上,她怕洗牌时总磨这戒

指。她是穷人家的闺女,这金戒指是她当年最金贵的陪嫁。

天天打牌,这戒指天天放在她右手一边。可是一天,她抽空去灌暖瓶回来时,忽然“哟”

一声,戒指没了。她找,别人帮她找,桌上地下找,一遍遍找,居然就找不着了。老太太说:

“甭急,自己家还会丢东西,细找找。”二儿媳就这一件宝贝,丢了自然心急,还有火,忍

不住冒出一句:”就出去灌水这一眨眼的功夫,光天化日的怎么会没,除非闹鬼了.”

大儿媳有点沉不住气,说:“哎哟二妹,我挨着你,你说闹鬼,可别是说我拿的。”

二儿媳说:“你干嘛往你身上揽,我能说谁?只能怪我不该把这么值钱的东西摆在桌上。”

话再说下去,就会呛起来。

齐家从来没过这种事,最坐不住的是老太太。她脸色像张纸,忽然双手把桌子一推,这

么大年纪,居然推出半尺远0她大声说:“现在谁也别出屋,你们给我翻箱倒柜地找,相互

别客气,搜身!我不信找不出来。我不信我齐家——关着大门会丢东西!”

老太太头一遭发火!

大伙乖乖地按照老太太的话做。把屋里从明面到暗处,再到犒角音晃,每一寸地界全都

细细找过,连老太太歇身的软榻也拉出来,翻一个儿。姑嫂相互之间,头一次上上下下里里

外外搜身。那一瞬,齐老太太把双眼闭上,好像死了一样;她心里觉得这个家该是好到头了,

要毁了。无论这戒指在谁身上,一翻出来,全是给这家捅上一刀。可是奇怪的是,戒指还是

没影儿。真还是应了二儿媳那句话一一除非闹鬼了!闹不闹鬼不知道,反正一股阴气从此罩

住了齐家。先前那股子劲没了。人人各有心事,相互之间没话,老太太的牌局还摆,却打不

起劲儿来。一天老太太忽然“哗啦”一声把牌全推倒了,阴沉着脸说:“我气力不济了,打

不下去了。”牌局一停,齐家冷清了一大半。

老太太心里那些画儿,也就一幅幅扯下来。

谁也不知该怎么把这局面掰回来,反正那金戒指找不回来,事情就过不去。

可是一天晚饭后,老太太趁着全家都没离开饭桌,忽然对大家说:“我要跟你们说一件

第15页共25页

事。你们听好了!二媳妇那戒指的事你们别再瞎猜,戒指是我拿的!我有急用。你们也甭问

我拿去干什么用了。回头我会想办法把这事圆上。”

老太太这话像晴天打雷,全家脸对脸看着,不敢相信。可是,老太太一辈子没说过半句

谎,她的话从来不会掺一点假。不论她说什么,大家全信。再说老太太的话也有道理,丢戒

指那天,人人都搜了身,没搜身的只有老太太本人。当时谁也不会去搜她呀。如果不是她拿

的,好好一个金戒指跑哪儿去了?如果是她拿了,怎么拿的?拿去干嘛用了?

老太太不说,没人敢问,也没人敢议论。可是从此,不知不觉对老太太的感觉就变了,

她怎么能偷自己儿媳妇的东西呢?想都不敢想。素来对老太太的敬意,自然少了几分。这一

切,老太太嘴里不说,心里有数。虽然她把事情的真相撩开,彼此的猜疑和别扭没了,可是

从此她在这家里老老少少眼中,脸上没光,说话差劲,身子矮了半截。人就一下子老下去许

多。往后很少出屋了,吃饭都是叫老三把饭菜端到里屋,不愿别人看到她。她是不是没脸见

人?

一年多后,老太太过世。

齐家办过丧事,整理正房。当拆掉堂屋一角的软榻清扫地面时,老三忽然发现地砖缝里

有个东西亮闪闪,她有点奇怪,蹲下来,从头上拔下簪子把这东西拨出来一看,大声叫喊兄

嫂,大家过来一瞧,全都大吃一惊!原来就是那只丢失的金戒指!

在丢戒指那天,这地方也都找过,只是因为那时屋里没有阳光,自然看不到。现在一道

阳光射进来,正好照在这砖缝之间,金戒指便灿然夺目地重回齐家。

老三流着泪对着这戒指说:“你干嘛躲在这儿了,你要了我娘的命啊!”

这家人想到老太太,不知不觉全都淌下泪来。

(摘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小说《俗世奇人》已经写了两本,缘何又写?因为这两本书为吾乡之奇人搭了一个台。

再有奇人冒出,自然一个个蹦上来,都想在台上演一演自己得意的故事。这些人物个个标新

立异,又执意太强,叫我不好谢绝。只好上来一个写一个,不觉间又是十八篇,于是有了这

本《俗世奇人之三》。

天津这地方自有特别之处,寻常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者,往往就是乡土异士和市

井奇人。他们不崇尚精英,偏爱活在身边的那些非凡的凡人。这些人物的身上也就融入此地

百姓集体的好恶,地域性格因之深臧其中。

(摘自《俗世奇人•前言》有删减)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提到齐老太太心里的一幅幅画及“老太太说自己活在天堂里”,表明齐老太太把天

伦之乐看作最大幸福。

B.文本一中戒指是小说矛盾冲突的焦点,推动着情节一步一步向前发展,也丰富了齐老太太

第16页共25页

的形象。

C.文本一综合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来刻画齐老太太的形

象。

D.文本二表明作者是从文化视角来塑造《俗世奇人》中的人物,并借此展现天津的地域性格。

8、文本一结尾处戒指重现这一情节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其妙处。

9、文本二中说天津人偏爱“身边的那些非凡的凡人”,请结合文本一分析“齐老太太”有

哪些“非凡”和“凡人”的特征。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外貌描写”错误。文中没

有对齐老太太进行外貌描写。故选C

8、答案:①情节:使情节完整且有波澜。结尾处交代戒指的下落,使情节完整,同时结尾

又与前文老太太“承认”拿了戒指的情节形成转折。②阅读效果:结尾的转折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生出波澜,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③人物:丰富人物形象,使齐老太

太为了家庭和睦忍辱负重,牺牲自己的形象得以突出。④主旨:凸显小说主旨,即以齐老太

太为代发展示天津的地域性格和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把握能力。前文说到玩牌的时候,二儿媳妇的戒指丢

了,大家把屋里从明面到暗处,再到椅角者兄,每一寸地界全都细细找过,连老太太歇身的

软榻也拉出来,翻一个儿,最终也没有找到这枚戒指,而结尾交代了戒指的下落,从而使情

节结构更加地完整。前文说到有一天晚饭后,老太太趁着全家都没有离开饭桌,忽然对大家

说戒指是她拿的,而结尾交代了戒指在地砖缝隙里,所以这样的结尾和前文老太太“承认”

拿了戒指的情节形成转折。前文说到二儿媳的戒指丢了之后大家把屋里从明面到暗处,再到

椅角音兄,每一寸地界全都细细找过,连老太太歇身的软榻也拉出来,翻一个儿,最终也没

有找到这枚戒指。所以结尾在地板缝隙里找到戒指就在大家的意料之外。在戒指丢了之后,

第17页共25页

大家互相搜了身,并且即使后来齐老太太“承认”是自己拿了戒指,又因为齐老太太在丈夫

死后就家别散了这一个念想,所以老太太的话也是不可信的,所以戒指在屋内的某个不易发

现的角落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样写能够使情节生出波澜,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齐老太太

在丈夫死后就家别散了这一个念想,而当二儿媳妇的戒指丢了大家互相搜身怀疑之后,一股

阴气从此罩住了齐家,先前那股子劲没了,齐家冷清了一大半,齐老太太为了把局面掰回来,

就对儿孙们说戒指是自己“拿”的,从此之后大家对老太太的感觉就变了,少了几分敬重。

所以结尾交代了戒指掉在了地板的缝隙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使齐老太太为了家庭和睦

忍辱负重,牺牲自己的形象得以突出。齐老太太在丈夫死后就家别散了这一个念想,所以老

太太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挽救这个大家庭,具有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根据文本二可知,齐

老太太就是寻常百姓,是非凡的凡人,这也是天津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是地域性格因素藏

在里面。所以这一结尾凸显了小说主旨,即以齐老太太为代表展示天津的地域性格和浓厚的

家庭伦理观念。

9,答案:凡人特征:①身份平凡。齐老太太是世俗的平凡之人,住在普通小院里,过着平

凡日子。②性情平凡。齐老太太有平凡人对家庭和阵的渴求,会因家里丢东西而生气、担忧,

有着平凡人的喜怒哀乐。

非凡特征:③忍辱负重、独当家难、大仁大义。齐老太太将家庭和睦看得至高无上,为修补

因丢戒指产生的家庭裂痕,独自承担“偷东西”的骂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凡人特征:由原文“她有三个孩子,两个

儿子一个闺女。闺女老三没出嫁,两儿子老大老二虽然都成了家,但还全住在家里,守着老

娘”一家人在这院子里春天栽花种草,夏天纳凉说话,秋天举竿打枣,冬天扫雪堆人。平时

全家围着摆在堂屋正中一张方桌,一日三餐,虽无山珍海味,却有荤有素,有饭同吃,有福

同享。闲时老太太叫来老三和两房儿媳妇陪她打打牌。孙男娣女们在院里玩耍”可知,齐老

太太身份平凡,是世俗的平凡之人,住在普通小院里,过着平凡日子。由原文“老头死了后,

就一个念想——家别散了”“齐家从来没过这种事,最坐不住的是老太太。她脸色像张纸,

忽然双手把桌子一推,这么大年纪,居然推出半尺远。她大声说:“现在谁也别出屋,你们

给我翻箱倒柜地找,相互别客气,搜身!我不信找不出来。我不信我齐家——关着大门会丢

东西!””可知,齐老太太性情平凡,有平凡人对家庭和睦的渴求,会因家里丢东西而生气、

担忧,有着平凡人的喜怒哀乐.非凡特征:当二儿媳妇的戒指丢了大家互相搜身怀疑之后,

一股阴气从此罩住了齐家,先前那股子劲没了,齐家冷清了一大半。齐老太太为了把局面掰

回来,就对儿孙们说戒指是自己“拿”的,所以齐老太太能够忍辱负重、独当家难、大仁大

义,齐老太太将家庭和睦看得至高无上,为修补因丢戒指产生的家庭裂痕,独自承担“偷东

西”的骂名。

第18页共25页

(Ξ)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

秋庄稼一眨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

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

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

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

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

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

这样搞哩!

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

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

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

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

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

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

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

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

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暧

的感情的热流。

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坊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

荒第一次消闲了。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

业。

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闲心。责任组的农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

里。做起场楞帮畔①,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有删改)

【注】①场楞帮畔:方言,地角边沿。

文本二:

人生

路遥

第19页共25页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

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

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

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

------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趟水

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早烟,一只手悠闲地搓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

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他两口见儿子回来,两张核桃皮皱脸立刻笑得像两朵花。老母亲用她那爱得过分的感情,

跌跌撞撞走过来,把儿子放在炕上的衫子披在他汗水直淌的光身子上,嗔怒地说:“二杆子!

操心凉了!”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他把母亲披在他身上的衣服重新放在炕上,连鞋也没脱,就躺在

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老两口的脸顿时又都恢复了核桃皮状,不由得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都在心里说:娃娃

今儿个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不畅快?老两口愣怔地望了半天儿子的背影,不知他倒究怎啦?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不是……”他回

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唉!加林可从来都没有这样啊!他每次从城里回来,总是给他们说长道短的,还给他们

带一堆吃食。今儿个显然发生什么大事了,看把娃娃愁成个啥!高玉德看了一眼老婆的愁眉

苦脸,顾不得抽烟了。把烟灰在炕拦石上磕掉,用挽在胸前钮扣上的手帕揩去鼻尖上的一滴

清鼻子,身上往儿子躺的地方挪了挪,问:“加林,倒究出了什么事啦?你给我们说说嘛!

你看把你妈都急成啥啦!"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

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以农村刚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展开叙写,弱化情节,注重以孙少安的视

角来展现农村发生的变化。

B.文本一中“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既表达了眼前的幸福

之情,也体现了对过去的反思。

C.文本二中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成功展现出了高加林因教不成书的

伤心与痛苦、难过与失落。

第20页共25页

D.文本二中对天气的描写不仅为高加林的出场作铺垫,并且渲染气氛,烘托了高加林的悲伤

之情。

8.文本一中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赏析路遥的语言风格。(6分)

7.C

8.(6分)

①勇于改革:一年前,他推行分队生产的措施;②关爱体贴家人:他表现出了对妻子的爱、对大

姐家生活状况的担忧;③富有长远眼光:思考农村一些农民的发展出路和自己的生产。

(每点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若答到“朴实能干”“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等,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语言朴实平淡、清新自然。比如,《平凡的世界》中,“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

像抚育自己的娃娃《人生》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

山那边铺过来这些语言没有丝毫华丽的词语,全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语句,通俗易懂、

朴实无华,读起来倍感亲切。

②大量使用陕北方言。比如,“一天一天磨洋工”“田家场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

消闲了”等方言的巧妙使用表现了陕北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心理,大大强化了小说的地域文

化意味,读来本色自然,天然无雕饰,又与人物的性格契合,具有牵动人心的力量,为小说

增色不少。(每点3分,概括1分,分析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文本一

非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