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湖北省高一11月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命题学校:孝昌一中命题教师:胡伟审题学校:云梦一中考试时间:2023年11月22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的“意”。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二: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选择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中。B.“意”与“象”融合并被引进文学领域,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因而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C.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文学欣赏的过程则与之相反。D.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成为了一种艺术语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B.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都经过了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构意境这环节。C.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郑板桥笔下的无根兰花,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A.《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B.《深山藏古寺》:只画出在层峦叠嶂的山脚下,一老僧泉中舀水。C.《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D.《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材料一有关“意、象、言”的相关论述,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试着分析下面诗歌中三者的具体体现。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答案】1.B2.B3.C4.①首先提出“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论题;②接着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意象”概念的演变与发展过程;③然后具体分析“意象”在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的具体含义;④最后强调“意象”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5.①言:作者运用反复和问句对红烛反复咏叹;②象:抓住红烛烛色鲜红和烛身成灰的典型特征;③意:意在赞美红烛燃烧自己点亮世界的牺牲奉献精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因而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错误。由原文“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可知,文中所陈述前后事实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选项强加了因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错误。结合“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分析,应是南朝梁代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选项属于张冠李戴。C.“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错误。结合“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分析,应是艺术家的情感特征决定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错误。结合“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分析,选项内容强加因果,选项属于强加因果。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属于直抒胸臆,不符合文中“含蓄”的特征。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先介绍“意象”,说到“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先引出“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论题。第二到三段按时间顺序讲述“意象”的演变与发展过程。第二段讲“意”和“象”演变过程。第三段讲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并且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第三段总述由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第四段说到“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即具体分析“意象”在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的具体含义。第五段是一个总结性的段落,总结“意象”的基本内涵,如“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及总结“意象”的作用,“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原文“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可知,这里面所说的“象”是指带有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的某些特征。闻一多的《红烛》,描写的对象是红烛,在这首诗中,红烛已经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这里面主要写红烛的颜色,“这样红的烛”,烛身成灰,“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由原文“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可知,所谓的“意”是指作者借助客观物象要表达的情感。闻一多的《红烛》是要借助红烛来表达对红烛燃烧自己点亮世界的牺牲奉献精神的赞美。由原文“从文学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的‘意’”可知,“言”是将意象表达出来的方法。闻一多的“红烛”是要借助红烛的烛色鲜红和烛身成灰的典型特征,赞美红烛燃烧自己点亮世界的牺牲奉献精神,这首诗中两次写到“红烛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并且“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对红烛反复咏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凶犯【俄】契诃夫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杰尼斯·格里戈里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啥?”“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是的。”“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吗?”“啥?”“你别老‘啥、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吗?”“要是不干吗,我就不去拧了。”杰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儿……”“你说的‘我们’是指哪些人?”“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杰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睛,“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杰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鱼坠儿了?”“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的……”“铅块在路上捡不到,得去买,而钉子又不合适。螺丝帽虽然难弄,但比其他东西都要好……很沉,而且有个窟窿。”“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脱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大人!我干吗要害他们呢?难道我是恶棍吗?”“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你虽然只拧掉了一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杰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翻掉,可是……呸!就那么一个螺丝帽!”“你知道不,就是那些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这个我们懂……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杰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脱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了……我终于弄明白了!”“您可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刚才所说的,句句在理。而那个护路员不过就是个乡巴佬,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领就把我给拽来了……”“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难——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啊!”“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我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问……没有鱼坠儿只能钓到欧鳇鱼。”“嗨,住嘴……”整个法庭鸦雀无声。杰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我可以走了吗?”杰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杰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住嘴,别吵了……”“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我烦透你了,喂,谢苗!”审讯官吼道,“把他带下去!”“我们家三兄弟,”杰尼斯嘟囔着,两名强壮的法管正拽着他走出审讯室,“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务……兄弟交不上税,而我杰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任……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你们应该靠体事断案,不应该无中生有……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发表于1885年7月俄国沙皇统治时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对杰尼斯的外貌描写,给我们展示出一位形象邋遢的庄稼汉形象。从他表情的冷漠,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所犯的罪过心知肚明而又满不在乎的心态。B.面对审讯官的问话,杰尼斯多次含混其词,答非所问,反映出杰尼斯的愚昧和无知。审讯官对杰尼斯的回答很气愤。C.审讯官在问话过程中逐渐识破了杰尼斯的诡计,不断指责杰尼斯装糊涂、撒谎,虽然杰尼斯极力辩解,但审讯官不为所动,可以看出审讯官审案经验的丰富。D.小说中多次写到杰尼斯面对审讯时眼神的变化,都反映出他的心虚,不敢正视审讯官的目光。7.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拧铁轨上螺丝帽这一事件,杰尼斯和审讯官的对话出现多次错位,反映出二者所处社会阶层和认知层次的不同。B.文中画横线处杰尼斯“我们”一词的使用,看似无意的将其他村民供出,实际是杰尼斯为了减轻罪责而采取的自保行为。C.小说在作品中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主观态度,而是客观冷静地写人叙事,同时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D.作者从看似荒唐可笑的审讯过程中,为我们揭示出当时沙皇俄国统治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8.三段式推理,是由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简单性质判断连接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简单判断作为结论的推理。一般是用一个大前提(一般性原则)和一个小前提(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推断出一个符合大前提的结论(特殊化陈述)。请结合二人庭审辩论时对各自认定事实的陈述,仿照示例,从审讯官的角度,写出一个三段式推理。示例:杰尼斯①大前提:缺失一个螺丝帽不会导致火车脱轨翻车②小前提:我只是拧掉了一个螺丝帽③结论:我的行为和火车脱轨翻车无关9.班级即将举办契诃夫小说阅读欣赏交流探讨会。请以小说《凶犯》为探讨对象,赏析小说中的对话艺术。【答案】6.B7.B8.审讯官①大前提:火车脱轨翻车是由螺丝帽缺失无法固定铁轨造成的②小前提:杰尼斯的行为造成螺丝帽缺失③结论:火车脱轨翻车是由杰尼斯造成的9.契诃夫小说的对话艺术:①人物对话能简洁而巧妙交代故事发生环境背景信息,避免冗长单调的叙述说明。②人物对话能刻画出人物个性化的形象特征。如杰尼斯的愚昧无知,审讯官的高高在上均通过人物语言展示出来。③人物对话过程中的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推动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④人物对话内容的错位,揭示出当时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社会各阶层的撕裂,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A.“他对自己所犯的罪过心知肚明而又满不在乎的心态”错误。杰尼斯从自己的身份和阶层出发,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罪过。C.“杰尼斯极力辩解”错误。杰尼斯并非有意狡辩,他只是陈述事实,由于二人身份阶层和认识的差异,这种事实在审讯官看来无法理解,所以不断指责杰尼斯装糊涂,撒谎。D.“都反映出他的心虚,不敢正视审讯官的目光”错误。杰尼斯眼神的变化,反映出人物心态不断变化。先是不屑一顾,满不在乎,再到半信半疑,有些疑惑,最后无比震惊的过程。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看似无意的将其他村民供出,实际是杰尼斯为了减轻罪责而采取的自保行为”错误。杰尼斯下意识的将“我”说成“我们”,表明他的言行举止完全是从他所处的阶级地位出发,他的认知和习惯其实也代表了其阶层的其他人。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推理的把握能力。审讯官:大前提:由原文“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脱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你虽然只拧掉了一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可知,审讯官认为火车脱轨翻车是由螺丝帽缺失无法固定铁轨造成的。小前提:由原文“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可知,铁路护路员扣留杰尼斯的原因就是因为杰尼斯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所以杰尼斯的行为造成螺丝帽缺失。结论:由原文“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了……我终于弄明白了”可知,审讯官认为火车脱轨翻车是由杰尼斯造成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难——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啊!”“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可知,审讯官和杰尼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等级,但是通过他们错位的对话可以看出二者所代表的阶层是撕裂的,所以人物对话内容的错位,揭示出当时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社会各阶层的撕裂,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由原文“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务……兄弟交不上税,而我杰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任……你是什么狗屁法官!……们应该靠体事断案,不应该无中生有……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巧妙地交代了人物生活的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避免冗长单调的叙述说明。由原文“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脱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杰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翻掉,可是……呸!就那么一个螺丝帽!’”可知,面对审讯官说拧下螺丝帽会造成火车脱轨,而杰尼斯并不相信,从而推出吉尼斯的愚昧无知。所以人物对话能刻画出人物个性化的形象特征。由原文“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可知,人物对话过程中的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推动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已。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木偶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偶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齐潜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间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我A生B于土C败D则归土E今天雨G流H子而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与现代汉语中“亲戚”含义不相同。B.存,慰问。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中“存”的用法相同。C.殊,特殊,与“盖追先帝之殊遇”中“殊”词义相同。D.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南向坐。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君才能突出。田婴让孟尝君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使得自己在诸侯中声名远扬。B.孟尝君与宾客谈话时,让人记下客人亲属情况,以便派使者下去问询了解宾客所言之虚实。C.孟尝君招致的宾客众多,他们对彼此才能互相认可佩服。孟尝君曾凭借宾客鸡鸣狗盗之本领盗裘并出关脱险。D.司马迁曾经经过孟尝君封地,了解到当地子弟风气状况及当地人对孟尝君招纳宾客行为的陈述,对孟尝君的行为并不十分赞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2)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14.王安石是如何评价“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0.CEG11.C12.D13.(1)孟尝君在薛地时,招揽诸侯国的宾客和犯了罪逃跑的人,都归附了孟尝君。(2)现在的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而您想要去,如果不能回来,您恐怕(大概)是会被土偶人笑话吧!14.他批驳世人观点,认为孟尝君称不上真正能得到人才。理由:①孟尝君所招纳门客并非真正的人才。②真正人才不屑与鸡鸣狗盗者为伍,自然也不会依附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是由泥土生成的,毁坏(坍毁)也要回归到泥土里。如果天下起雨来,(雨水)冲着你跑。“于土”是“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土”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败”是“归土”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土”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雨”是“天”的谓语,所以应在“雨”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所以在C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它的成员。B.正确。均为“慰问”;句意: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贤才远道而来,他们屈尊问候我。C.“词义相同”错误。“不同;/特殊”。句意:与邹地、鲁地不同。/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使得自己在诸侯中声名远扬”错误。由原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可知,在诸侯中声名远扬的是孟尝君田文,不是“田婴”。B.“以便派使者下去问询了解宾客所言之虚实”错误。由原文“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可知,让人记下宾客亲属情况,是为了方便抚慰问候宾客家属,笼络人心。C.“他们对彼此才能互相认可佩服”错误。由原文“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可知,鸡鸣狗盗之士列入宾客起初不被认可,直至危急关头解救秦难才被认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亡”,逃跑、逃亡;“亡人有罪者”,定语后置,犯了罪逃跑的人;“归”,归附,投靠。(2)“今秦,虎狼之国也”,判断句,现在的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得无……乎”,恐怕(大概)是……吧;“为……所”,被。【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可知,他批驳世人观点,认为孟尝君称不上真正能得到人才。理由:由原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可知,孟尝君所招纳门客并非真正的人才。由原文“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可知,真正人才不屑与鸡鸣狗盗者为伍,自然也不会依附他。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让他(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薛公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孟尝君在薛邑时,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了罪逃跑的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家业厚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接待宾客坐着谈话时,屏风后常常安排侍史,主要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赠送的礼物。孟尝君曾经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停止吃饭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宾客感到惭愧,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毁坏(坍毁)也要回归到泥土里。如果天下起雨来,(雨水)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现在的秦国是个虎狼一样的国家,而您想要去,如果不能回来,您恐怕(大概)是会被土偶人笑话吧!”孟尝君于是停止了出行的准备。齐湣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9年),终于又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太史公说:“我曾经经过薛地,那里民间的风气多有凶暴的子弟,与邹地、鲁地不同。我向那里人询问这是什么缘故,人们说:“孟尝君曾经招来天下许多负气仗义、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大概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材料二:世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得到人才,因此人才都投靠他的门下,而他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称得上善于得到人才呢?不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得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就可以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能力吗?鸡鸣狗盗之辈出入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杨炎正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5.下列对词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中“斜日”即夕阳,除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暗含对时光流逝、青春不驻的感慨。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看似无理而问:西风你为什么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实则是因为此景与词人此时心境大相径庭。C.“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三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极写愁之多之深。D.下片词人发出人生如寄感慨,运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范蠡归隐五湖的典故,表明词人只想和这二人一样,退隐田园,弃官归隐。16.杨炎正与辛弃疾相从甚密,酬唱很多,同时也是辛派重要代表词人,因而其词风、手法、立意方面明显受到辛弃疾词作的影响,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从词风上看,具有豪迈风格词风特征。该词上片选取“西风”“暮江千顷”“征鸿”等豪放色彩强烈的意象,塑造了广阔辽远的意境,明显属于辛派豪放词风格。②从手法上看,该词的下片多用典故,借陶渊明归居田园、范蠡弃官归隐之典,反劝自己“此意莫匆匆”,一扫理想不能实现的愁闷之气,尽显豪迈之情,与辛词相同。③从立意上看,该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愁思,“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一句将作者内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抒发得淋漓尽致,与辛词感情内涵相似。【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评价诗词思想内容的能力。D.“表明词人只想和这二人一样,退隐田园,弃官归隐”理解错误,下片词人虽有归隐之意,但最后两句“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表明回首看这破败不堪的故国,词人却仍心系家国,告诫自己这田园归隐的心思不要太匆匆。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风格,鉴赏诗词表达技巧,评价诗词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词的上片“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大意是我拿着酒杯面对斜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这么红。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没有地方让远飞的鸿鸟歇足。该词上片选取“西风”“暮江千顷”“征鸿”等豪放色彩强烈的意象,塑造了广阔辽远的意境,具有豪迈风格词风特征,明显属于辛派豪放词风格。词的下片“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多用典故,借陶渊明归居田园、范蠡弃官归隐之典故,最后两句“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反劝自己归隐之意不要太匆匆,由此可知词人一扫理想不能实现的愁闷之气,尽显豪迈之情,与辛词相同。“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大意是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一句将作者内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抒发得淋漓尽致,与辛词感情内涵相似。分析全词,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下片,词人即调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最后两句,笔调顿挫。在那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可见,该词立意上强烈表现了词人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愁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诗歌想象奇特,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示出神仙洞府开启前,突然电闪雷鸣的震撼场面。(2)杜甫《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难以排遣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表现出沉郁的风格。(3)秋日清晨,小刚早起校园晨读,无意间瞥见路旁花坛里小树叶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露珠,脑海里顿时浮现出古人所写的那些和露珠(露)相关的诗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列缺霹雳②.丘峦崩摧③.艰难苦恨繁霜鬓④.潦倒新停浊酒杯⑤.可怜九月初三夜⑥.露似真珠月似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霹雳”“摧”“鬓”“譬”“蒹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洁净,大概是人一生最难的修炼,无论是文字,还是人生。洁净的文字分外有风骨。翻阅少年时候的文字,仿佛是春天里的百花,,争奇斗艳。渐渐年长,文字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如秋天里的一棵大树,枝头的繁华慢慢卸下,将枝丫伸向明澈的天空,有了静气和沉稳,也有了纯净和安然。洁净的人生,自有一种灵魂的清香。我喜欢白色的花朵,这也许是一种在精神世界追求洁净的表现。《幽梦影》中说:花之娇媚者,多不甚香;而花之素洁者,多香气袭人。一如洁白淡雅的栀子花,不娇媚,不艳丽,缕缕芬芳,,令人心旷神怡。它如一位江南女子,眉眼盈盈,穿一件蓝花的布裙,袅袅婷婷地从小桥流水边走来,步伐优雅,身形,有说不出的秀雅和美好。翻阅老课本,看见一幅画,一位母亲低着头,正在给幼小的孩子修剪手指甲,孩子伸出小手,安静、乖巧地站在母亲身旁。文中写道:“甲过长则做事不便,又易藏垢,故宜剪之。”简洁美好,温情脉脉。人要爱洁净,身体不仅要洁净,灵魂更要如此,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够我们享用一生。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姹紫嫣红沁人心脾婀娜多姿19.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不仅”和“身体”互换位置;②搭配不当,“享用”改为“受用”。人要爱洁净,不仅身体要洁净,灵魂更要如此,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够我们受用一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空前句“春天里的百花”和空后的“争奇斗艳”可知,春天的百花颜色多,花朵娇艳美丽,可用“姹紫嫣红”。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第二处,根据空前的“缕缕芬芳”和空后的“令人心旷神怡”可知,这里指花香使人感到舒适,可用“沁人心脾”。沁人心脾: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第三处,根据空后句“有说不出的秀雅和美好”可知,这里指女子轻盈柔美,可用“婀娜多姿”。婀娜多姿:各种轻盈软美的姿态。形容女性轻盈柔美。【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以下语病:一是“身体不仅要洁净”中主语和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应把“不仅”调至“身体”之前;二是“道理”与“享用一生”搭配不当,应把“享用”改为“受用”。故应改为:人要爱洁净,不仅身体要洁净,灵魂更要如此,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够我们受用一生。(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22.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1)一般情况下……。(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答案】20.①(修辞上)运用比喻修辞,把菌子外形比作银元,突出圆整的特点;又把浅黄色的菌子比作鸡油,突出颜色上鲜嫩可爱。②(语言上)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21.同:两处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异:第①处更侧重于疑问,“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第②处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22.①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②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恰似鸡油一样”运用了比喻。把鸡油菌的大小比作“银元”,突出了鸡油菌圆圆的外形特点;把鸡油菌的颜色比作“鸡油”,突出了其颜色浅黄,鲜嫩可爱。从语言的角度看,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贴近生活,亲切活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从“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两处都叠用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使情感表达更强烈,可以引发读者的关注。分析“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知,第①处是反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疑问,“这种东西也能吃?!”表达的是“这种东西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表达了质疑和嫌弃之情。分析“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第②处是疑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表达了惊叹和喜爱之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分析“一般情况”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总体”,“一般情况”就是“通常情况”,强调共性特征。分析“一般大小”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一般大小”就是“一样大小”,强调相同,差不多。四、写作(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