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6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_第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6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_第2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6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_第3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6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_第4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6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五胡”人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主讲人:崔

榕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导言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四个阶段。从公元220年曹魏立国至公元589

年,隋灭南陈为止,

一共持续了

370年的时间。南朝(420—589年

→383年淝水之战4圈

蜀北朝(439—581年年年前秦统

北方266l316年3171420年南北对峙工

似北魏下

是东

晋西

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战争与分裂、烽烟与混乱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共同

体的扩大与发展。在中华文化的引领下,多元族群的大碰撞最终指向重建大一统;多元族群的大迁徙客观上使交往交流交

融的范围更加广阔。它为隋唐时代在更广阔、更深层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由秦汉开端的统一多民族中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并且积聚着更高度的统一。——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00页。“中国“五胡”十多个政权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后有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了整个北方,虽

屡经纷争与分裂,最后还是实现了内部整合,

并融合了曾经代表正统的南朝,继承了秦汉中

央集权超大规模国家形态,奠基了融合胡汉的

隋唐大一统王朝。”——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

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第一节

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第二节

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第三节

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

第四节

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胡”所建立的政权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

“经史”记国的中华化的进程。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一、政制趋同●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授予周边族群首领官号爵位

与周边族群向中原王朝遣送质子,是中原王朝与内迁胡人部落政治交往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中原王朝设立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东夷校尉、西域都护、西域长史等官职,对匈奴、乌桓、鲜卑、氐、羌及“南蛮”等族群,进行管理。●这些族群部族酋长被中原王朝授予“王”“侯”

“仟""百长”“什长”等各级官爵,以及带有“归义侯”“率善王”等表明臣服于朝廷的名号。第一节政权并立

与政制趋同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其次,“五胡”政权主动采纳以汉式“国号”立国,体现了“五胡”族

群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觉认同与继承。●在环渤海地区建立的诸燕政权(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与

冯氏之北燕)。之所以称为燕,是因为蓟辽一带是先秦时燕国的故地,

体现了其对先秦历史的传承意识。●在河西走廊建立政权的鲜卑、氐、卢水胡及汉人等,均以“凉”为国号,

承继“凉”的国统,来源于他们对于两汉在凉州地区经营的历史记忆。●在陕北、关中等地崛起的前赵后赵、前秦后秦,也均与战国、秦汉的国

史相关联;赫连勃勃的大夏国,更是直接将自己纳入华夏。●

“五胡”首领之所以为自己的政权选择汉式国号,

一方面是为了建立自

己的政权合法性来考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们所建立的政权发展方向,希望汇入中华文明当中。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二、

中华认同●对于这些胡人政权来说,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对待中华文化的问题。这一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各个胡人政权的政治、社会、经济形态。●有人认为,

“汉化”即同化,是“大族群”依靠政治、文化、人口等方面的优势改变“小族

群”生活方式的过程。●北方胡人族群在军事上、人口数量上均占优势,完全可以“牧马中原”和“胡化”汉人,但是他们却主动选择了一条“汉化之路”。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二、

中华认同●魏晋时期南北政权虽然分立,但各政权都不遗余力地宣扬“正统观”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以争取“正统”的历史地位;各政权力图通过“中华化”的政制改革来实现“正统”认同

和中华一体化。●

“五胡”当中,在中原地区最早建立政权是南匈奴人。公元304年,刘渊以“汉”为名,建立了政权。●刘渊:“兴我邦族,复呼韩邪之业”

,试图建立大匈奴帝国。●

刘渊:●

“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

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

”●

“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

于人心……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

“今晋氏犹在,四方未

定,……且称汉王,权停

皇帝之号,待宇宙混一,

当更议之。”●

“不失为魏氏”第一节政权并立与

政制趋同前燕政权慕容魔:

“当有中原”。慕容儒:获“传国玺”

,称帝登位,大赦天下,建年号为“元玺”

,设置百官。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青

制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南凉武王秃发乌孤●

“帝王之起,岂有常哉!无道则灭,有德

则昌,吾将顺天人之望,为天下主。”●

《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可见,几乎所有的胡人政权都把建立中华王朝当作自己的目标,都强调只有自己才是“中

华正统”。●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胡人政权都想通过“建号称帝”或者是阴阳五行的“五德终始说”

来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中华正统。●对于胡人统治者而言,王朝的所谓的正统性,就是一种与中国正统王朝之间的继承关系。o

例如,西晋灭亡以后,“灭晋复汉”的借口就没有了,“汉”这一名称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o

刘曜就声称自己的政权“以水承晋金”

,将国号由“汉”改成“赵”

,即“前赵”。o建立起后赵政权的石勒,也号称自己是“以赵承金,为水德”。o(什翼犍——代国;拓跋珪——代王)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前赵:263名官僚中,汉人131人,匈奴人114人,其他族

1

8

。后燕:中央职官175人中,慕容氏占20%,其他鲜

卑人占11%,其他少数族群占10%,汉人占53%;军事职官110人,慕容氏占27%,其他鲜卑人占

14%,其他族群占14%,汉人占45%;地方职官93

人(刺史级34人),慕容氏占24%(刺史级18人),其他鲜卑人占9%,其他族群占4%,汉人占63%。后秦:中枢之官32人,皇室6人,汉人19

人,羌人3人,氐人3人,休官人1人。职

官中铁弗氏27人,汉人26人,鲜卑人4人,匈奴4人,羌人2人,吐谷浑2人,屠各1人。前赵刘渊设置“三公六卿制”,将所有部门的最高权力都集中于

中央政府。后赵石勒恢复“九品中正制”,任用汉人士族为官僚,借汉

人士族之力,制定了新政权的律令,完善了后赵的行政机构。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正统国家,各胡

人政权的统治者大量

启用汉人,积极采用

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

度。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汉人士族与胡人政权统治者相互配合,共同创业。>拓跋焘和崔浩、苻坚和王猛、石勒和张宾可谓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情投意合,相见恨晚,在建设“天下体制”的过程中相互合作,成为黄金搭档。>汉人崔浩、王猛和张宾大力辅助各自君王,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为推进胡人政权建设,努力实现“大一统”的目标,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宾画像王猛画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置百官,封拜

公侯、将军、刺史、太守,尚书郎以

下悉用文人”。张衮、崔宏、邓渊、李先、贾闺、晁

崇等汉人儒生积极协助鲜卑统治者,

制定典章制度,打造北魏政权。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北魏的拓跋焘重用汉人崔浩●任命崔浩为冀州大中正。

“崔浩当上大

中正之后,立即从冀州、定州、相州、幽州和并州等五州之士中选拔任命郡守,开汉人进出官界之先声。”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崔浩画像●在胡人政治体制中,拥有“大单于”称号的胡人统治者,

一旦称帝之后,

一定会将

“大单于”的称号转让给其子弟。●刘渊——刘聪——刘乂——刘桀●后赵的石勒、前秦的苻健、后燕的慕容垂o——胡人政权中的“大单于”

,已经由传统的胡人统治者变成了新生的中央王朝皇帝的一位大臣,

仅发挥辅助皇帝的作用。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五胡”政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自居中国,强调自己是中华正统,并力图与南方汉人建立的王朝争夺“中华正统”

;o

二是以中国分裂为变态,统一为常态,以统一中国为己任;o

三是所建立的王朝制度,以继承秦汉制度为基础,实行农牧

民族“胡汉分治”

,以汉人农业经济为立国之基,以汉文化为主导的农牧文化相结合;o四是认同自身是炎黄裔胄。●-(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

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9-100页)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为了追求中华正统,归于中华正统,各胡人政权都努力学习中华文化。胡人政权都极力主张,只有自己不是“胡”,而其他的对立政权才是“胡”

人的政权,强调只有自己才具有建立中华王朝的资格,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维护者,是中华正统。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慕容翰(慕容魔之子;其兄慕容跳):“但逆胡跨据神州,

中原未靖。翰常克心自誓,志吞丑虏,上成先王遗旨,下谢

山海之责。不图此心不遂。”●慕容傅(慕容魔之孙):“死胡,安敢梦生天子!”下令捣

毁后赵皇帝石季龙的墓。●苻坚:“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

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苻坚:(姚苌建立后秦政权)“小羌乃敢于逼天子。岂以传

国玺授汝羌也。图、纬、符,命何所依据,

“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苻坚画像●胡人政权统治者之所以热衷于中华文化,遵从中华传统,认同中华,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是政治上的需要。“五胡”之所以执著于“汉化”,就是因为汉文明的精髓在于

超大规模政治体的构建和治理。胡人政权以建设正统中华王朝为目标,必然要学习中

华文化,特别是注重儒家文化的学习。o刘曜:“立太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o苻坚:“博学多才艺”,“一月三临太学,黜陟幽明,躬亲奖励”

;建造“明堂”;谙熟汉人历史典籍,每与群臣论对,常随口引用历史典故;巡视太学,“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o石勒:建社稷,立宗庙,起明堂;设立律学祭酒、教学祭酒、史学祭酒、门臣祭酒和博士祭酒等官职。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01

后秦姚兴:立律学于长安,“召郡县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还之郡县论决刑狱”。亲临谘议堂,“听断疑狱,于时号无冤滞”。●孝文帝元宏:“雄才大略,经纬天地”“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北周文帝宇文泰:“崇尚儒术”,对儒家治国要旨,识见明睿。●北周武帝宇文邕:精于儒学、佛道经义,曾召集百僚、沙门、道士,亲讲《礼记》。02

前燕政权——鲜卑慕容部——慕容魔、慕容跳、慕容傅祖孙三代都十分喜爱中华文化。慕容魔:“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跳率国胄束修受业焉。魔览政之暇,亲临听之。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刘渊:

“习《毛诗》

《京氏易》

《马氏尚书》,尤

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因此学识渊博。●刘和:

“习《毛诗》《左氏春秋》

《郑氏易》”。●刘聪:

“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o

也就是说,匈奴贵族在建立政权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他们学习中华文化的进程。o因此,可以认为,这种学习完全是出于一种求知的主观愿望,很难想象一开始就是出自于夺取天下的野心才开始的。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其次,是对中华文化的憧憬和热爱●

中华文化,特别是对儒家文化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了

胡人政权统治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石勒,特别忌讳“胡”字,他下令以后不要用“胡

人”,用“国人”。●

汉人官员:“臣的家财被那该死的羯贼洗劫一空”。●

石勒:“羯贼抢去的,我来赔给你。”●

石勒曾经问一位臣僚:朕可以比得上哪位开国帝王?●

“神武韬略——超过汉高祖,雄迈卓绝——超过魏武帝,夏商周三王都不可比。”●

“汉高祖——俯首称臣;光武帝——不相上下。男子汉大丈夫,做事就该光明磊落,有如日月。”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石勒画像●各胡人政权积极吸收中华文化的政策,事实上就是一种主动汉化的政策。在胡人政权统治者当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孝文帝拓跋宏。●398年,拓跋珪下令朝野上下、文武百官皆“束发加帽”

,开始汉化进程。

但是直到孝文帝当政,仍然有许多鲜卑贵族表示反对,表示抵制。●493年,拓跋宏采取更加坚决的手段,下令迁都洛阳,“迁洛之民,死葬

河南,不得还北”。对于反对派,坚决镇压,毫不留情,甚至下令处死“编发左衽”的皇太子。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画像语言:

“不得以北

俗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姓氏:命令所有鲜

卑人都改为汉人姓

氏,将皇族的姓氏

由“拓跋”改为“元”。服饰:积极倡导穿

着汉服,认为游牧民众的服装不符合

中原文化传统。婚姻:提倡胡汉

通婚,从血统上

推进鲜卑人的彻

底汉化。推动语言、服饰、

姓氏、婚姻等方面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加快了北魏的汉化进程,基本上完成了南迁鲜卑人与汉人的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北方

其他民族的融合。●“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陈庆

之(南梁)●拓跋宏成功了。其实,他已经是中华皇帝,虽然他只占有半壁江山。但他开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

是由胡汉混血的北方来统一中国,从而创建新的中华文明。●“五胡”主动汉化,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

心。●——潘岳:《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胡人族群在“中国”建立起政权这一

事实,不仅仅证明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时也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其

门户向着所有人敞开。这种不以出身,而是以是否遵行了天

道、是否实践了德治、是否带来了社

会的安定和民众的幸福(中华文化传

统规范)作为判断统治者是否具有正当性、合法性的标准,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统治者。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斗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南下中原,逐渐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定居化、农耕化转变,中国北方的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深度融合;同时,中原汉人南下,将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带入南方“蛮夷”部落地区,

促进江南经济开发,使得南方的农耕经济与山地经济深度融合。虽然南北对峙,统一的商品经济有所退化,但由于资源多样化和地区性分散新的区域间交换不断产生,各区域经济互相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一、游牧与农耕的互补●胡人民族集团的汉化,实际上就是吸收中原汉文化。然而,中原的汉文化是以定居农耕为社会基础而形成的文化。●如果要寻找一个汉族凝聚力的来源,

我认为汉族的农业经济是一个主要

因素。看来任何一个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平原,落入精耕细作的农业社

会里,迟早就会服服帖帖的主动地

融入汉族之中。费孝通对于游牧民族集团来

说,彻底的汉化就意味着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社会结构,而必须采用定居农耕的生产方式以及

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结

构。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和保证军队粮食供

应,各胡人政权都制定并执行了促进

农业发展的政策。●

石勒:“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苻坚:“劝课农桑”。●慕容魔:“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

慕容跳:

“农者,国之本也”

,因此“开地千余里,徙其部人五万余落于昌黎”,

“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无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实施与推广●均田制,由汉人儒生李安世提出,主张将无主荒地收归国有,并平均分配

给贫民耕种。均田制的提出与实施,也为后世土地制度打下了基础。●三长制,由汉人官僚李冲提出,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

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公元486年北魏又进一步“造户籍”“分置州郡”

,从而强化了国家的人

口管理,实现了“普天之下,谁不编户”的目标。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通过均田制,北魏获得了充足的编户、赋役与兵源;●通过三长制,北魏结束封建式统治,

重建了基层政权;●通过官僚制,北魏恢复中央集权行政

体系。●府兵制,西魏时创立,最重要的特点

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通过府兵制,打破胡人打仗、汉人种

田的分治格局。●这些措施比起“着汉衣”“改礼仪”

这些形式,更是“汉制”的灵魂。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北魏本以部落封建制立国,逮三长、均田制行,则政体上逐渐从氏族封建变为郡县一统,而胡、汉势力亦因此逐渐倒转”。府兵制“把北方相沿胡人当兵、汉人种田的界线打破了,

……而种族上胡人与汉人的隔阂取消”“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

钱穆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经济形式和社会构造的变化,不仅强化了中央集权,也导致了胡人民族集团生活习惯的变化。●鲜卑人崇拜信仰变化:天地、日月、星辰、山川——采用中华王朝祭祀天地的仪式●

秃发乌孤——“敬鬼神,祭天地、星辰、山川”——皈依佛教。●

北魏时期——佛教流行总之,胡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形态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

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上的中华王朝化;文化制度上的儒学化;经济形式上的定居农业化;社会组织上的地缘化,胡人与汉人

杂居、融合成为事实。●经济形式:游牧经济——定居农业经济●

社会构造:部族社会——地域社会●

统治关系:部族之众——国家之民二、

平原与山地的联结o

随着东晋、南朝对江南、西南地区的经略开发,中原精耕农业与南方山地经济实现互补与融合,繁荣了区间贸易,促进了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形成。o“蛮人”聚居区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人力充沛,为东晋南朝政权提供了更多样的物资特产与人力资源。o

南中“蛮人”——供给东晋南夷府“牛金旃马”;o

岭南“蛮人”——供给南朝“翡翠明珠犀象”

,其首领也被南朝任命担任各级官吏。o

“蛮人”——从汉人那里获得铁器、粮食、丝织品等生产生活物资。o同时,北来汉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大大提高了“蛮人”聚居地的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设施的兴建;农业耕作水平的提高)o蛮汉经济的紧密融合,使蛮汉杂居的长江南北广大地区经济,至刘宋大明年间(457—464)有了很大发展,“荆城跨南楚之富,

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三、

跨族群经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并立、相互征战,但战争并没有阻断区域之间、族群之间物

资与人员的往来。●大批粟特商胡部落,经西北丝绸之路来到西域以及中国内地经商贸易。●

中国西南开辟西南丝绸之路,经横断山脉,由云南进入缅甸、东南亚与印度。●

中国内地的丝绸、瓷器经西北与西南丝绸之路远销波斯、欧洲。●这些区间贸易与远途贸易,使魏晋南北朝各族群、各地区经济深度融合,具有开放性、

内聚性的特征,成为各族群形成经济共同体的重要动力。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

曹魏统一北方以后,在西域设置戊己校尉、西域长史经营西域。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

部善、车师等西域诸国年年前来朝贡。●西晋灭亡后,河西四郡转为前凉。在前凉经营之下,河西安定,大批汉人士族前往避难,使河西保存了一脉魏晋文化。●

十六国时期,前凉都城姑臧(今武威)、前秦都城长安、东晋襄阳均设有贸易互市机构,并由粟特商胡

充当的“互市人”。●

粟特商胡由西域进入中国内地,构建了一张贯穿中国南北,从西域——河西走廊——关中(长安),——并州(太原)、洛阳、邺城——荆襄、成都、建康等地的庞大的贸易网络。张骞开通西域丝路后,西域与中原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

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的物资商品交换与互市贸易依然频繁。o

北朝频繁派遣使团赴建康购买香料等稀有物品。o

南朝用奢侈品换取北朝的马匹。香料、明珠翠羽等奢侈品的转手贸易,使南朝获利颇丰。o

北魏施行均田制改革后,经济达到极盛。北魏经济对周边各族群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南朝吴地商人、柔然等北边游牧族群,东夷、西北各族酋豪纷纷来到洛阳开展贸易。o

北魏在洛阳专门设置“四夷馆”“四夷里”加以安置,数量众多的粟特商胡和拜占庭商人也来到洛阳经

商定居。●总之,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年动乱、分裂的格局下,中国的经济网络却依然延续与活跃。●

中原经济的强大辐射力和区域间畅通的贸易网络,将南方汉人、西域诸族群、北边游牧族群、

西南族群与东北各族群紧密地凝聚在一起,编织进一个休戚与共的经济网络之中,为大一统的天下国家重现作好了准备。第二节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组o

向定居农耕生产方式的转换,必然导致胡人的传统的游牧社会结构发生变化。o

胡人社会结构由血缘社会向地缘社会的转换。“部族社会——农业定居社会”o

慕容宝:

“校阅户口,罢诸军营,分属郡县,定士族旧籍,明其官仪”。实

行户籍登记制度和郡县制,使鲜卑民众由“部族民

国民”。o拓跋跬:“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离

散诸部,分土定住,不听迁徒,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解散部族,使民众

脱离部族首领的统治,给民众以土地,让他们定居下来,由“部族之众”变

为“国家之民”。o

南北朝时期,“五胡”政权的兴起与纷争,导致了更大范围的大迁徙、大交融、大编户。o

随着社会组织的重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使得文化区隔、族

际边界被冲破,族群交融达到

新的高度。第三节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塑一、北方部落制的解体东汉末年以至南朝,各政权在其所经营的区域,不断推进“蛮夷”部落的郡县化与编户化,极大促进了族群融合。●三国时期,吴国、蜀国长期经营长江以南(南中、江南、长江流域)

“蛮夷”地区,收服山越与西南夷,纳入编户,征税征兵。●诸葛亮经营南中(今贵州西部、四川西南和云南)时,将孟获等西南夷首领接到成都任

职;将南中“蛮夷”编为部曲,将南中百姓北迁至蜀地和汉中。●东吴在江东,将山越迁至平地,

“成为编户,补充人口”

,承担兵役和徭役。●南朝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蛮夷”聚居地,任用当地首领,设置左郡、左县、俚郡、

僚郡等进行管理。二、

南方族群的编户化南方族群实现编户化、郡县化,推动了“蛮户”与汉人文化融合,也促进蛮、汉民众的社会交融。如荆、雍州蛮“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

;从山地迁居沔水沿岸的“蛮

夷"

“百姓乐业,民户丰赡……”郡县制度的实施,推动了“蛮人”首领的官僚化。例如,东吴、东晋与南朝在“蛮人”聚居区所设立的州郡县的各级官吏中,有相当多的都是由当地首领所担任;每一位任职的当地酋长都会像汉人豪强一样编写家谱。南方族群与汉人通婚逐渐增多。●高凉洗氏世代为南越部落的首领。萧梁大同(535年-546

年4月)初,罗州刺史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娶洗氏为妻。●——“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梁陈隋三代,洗夫人为俚汉融合、南越开发,为海南岛俚

人地区设立中原郡县制起到了重要作用。MADAMXIAN洗|

|

人公元522-602中

一部0

◎●北方汉人为了躲避中原战乱与饥荒,不断迁徙到南部地区,与

当地的本地居民趋向融合,户籍管理也趋向统一。●例如,东汉末年到东晋的时候,大量北方汉人向南方迁徙。

从西晋永嘉年间(307—311)至刘宋,南渡人口约有90万人,占刘宋编户人口的六分之一。一部分人是在世家大族的统率下,迁到江浙会稽等地区;

一部分人是在“流民帅”的带领下,迁往江西、湖南等地。●然而,世家大族与流民帅一旦定居,就会很快转化为地方豪强,并开

始与国家就会争夺人口与税源,造成对国家治理的分割。●

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迁移过来的流民,在这些流民定

居的地方设立了侨州郡,嵌入至当地的行政疆域之内。●

侨州郡分布在长江南北、荆襄、梁益(四川省)等地,与

南方“蛮夷”交错杂居。●

但北来流民归属于“白籍”,原来在此居住的人口归属于

“黄籍”

,形成了“黄白”对立。●

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多次推行“土断”,统一

户籍。o

土断政策的实施,不仅清理出了被世家大族荫蔽的大量户口,

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力量,而且还推动了外来移民、本地居民与

南方族群的融合。三、

南北族群的双向迁徙●

汉魏之际北方长期战乱,人口锐减,内迁胡人数量与分布范围持续扩大。●曹魏幽州刺史母丘俭征伐辽东高句丽后,将部分高句丽人迁到河南荥阳,

“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至西晋泰始年间,山西匈奴“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西晋元康九年(299年),关中地区胡汉人口比例已达到“戎狄居半”的

程度。●

鲜卑各部从长城沿线向南迁徙。拓跋鲜卑占据漠南,向山西北部发展;慕

容、段部、宇文等东部鲜卑占辽西、辽东及河北北部;●

吐谷浑、秃发、乞伏鲜卑部迁到青海、河西、陇西等地。●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南北众多族群内迁人数共计1136万人。“五胡”政权实行大迁徙、大融合、大编户

的人口政策,大规模移

民竟达50余次,动辄百

万。羯人之后赵,迁徙了几百

万汉、乌桓、鲜卑、巴、氐、羌等人口,安置在各

政治军事重镇;氐人之前秦,把鲜卑、乌桓、丁零等族迁至关中,

又将关中氐族15万户迁至关东“散居方镇”。匈奴之刘汉,迁徙了63万

户汉、氐、羌人到首都(平阳、长安);鲜卑之前燕,迁移段氏、高句丽、宇文部、夫余、

羯人,人口倍增至千万。羌人之后秦则将各地流民及雍、凉等边地人口迁往

关中,达百万余口。●人口的迁移,除了胡人南下,还有北方汉人大量北迁(如辽西、辽东)、西迁(如河西)

与南迁。●自东晋南朝以来,南方“蛮人”逐渐从山谷出居到江、汝、淮、颍之间,与汉人杂居。o

豫州蛮从南郡迁至汉水下游,渐推移至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北)。0

荆、雍州蛮原居于长沙武陵,后渐北上荆、雍州,分布于陆浑(今河南蒿县北)、宛(今河南南阳市)、洛(今洛阳市)等地,他们在与汉人的杂居交往中,逐渐融合于汉人之中。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各族群杂居错处,

使得各族日常生活相互影响。●汉人由席地而坐改为据案而坐,胡汉、

蛮汉族际通婚日益普遍,其中,北朝皇室与汉人士族、鲜卑上层贵族之间的频繁通婚尤为典型。●例如,1965年,在大同发掘的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墓志中,记载了司马金龙家族与鲜卑勋贵三代通婚的事实。三2年故系代买奥部中孝河十子大

同明尚镇数两只十和里

使

江盾则葡琊具将持影面点减雅

那同国前跑代华在大躁幅西大言

谓块金皮sm幸

增拼

接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合葬墓,

出土了5块比较完整的屏风,屏风两面均绘制有帝王、忠臣、

孝子、列女、高士、名贤等人

物故事(包括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

叔敖、汉成帝与班婕妤等),

并有文字题记和榜题,是一件纯粹的汉文化风格的文物。在北魏攻灭北燕之后,辽东辽西的汉人和

慕容鲜卑、高句丽人,被大规模迁至平城,

与平城的拓跋鲜卑和汉人相互交流,实现交

融。北魏冯太后,就是北燕末帝冯弘的孙女,

她辅佐孝文帝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壹成峰上学管名

表人为金《言有水为乱浪

千提大的首众《9取一憋及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R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群间的文化交往,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发展。●北方胡人入主中原以后,均接受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传统,儒家纲

常伦理成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制定典章制度的依据,儒学成

为官方教育的法定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都注重对西域地区的经营与治理,西域文化也对中原

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佛教经由西域传入中原,也即佛教中国化的开始。一、北朝时期西域华化●19世纪末以来,新疆地区出土了大量魏晋时期儒家经典与史

书汉文写本残卷,包括《诗经》

《诗毛氏传》《尚书孔传》

《礼记》

《春秋左传》

《孝经》《论语》

《战国策》

《三国志》《晋书》

《千字文》等纸质写本残卷,印证了古代西域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如前秦)与

河西地方政权(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对西域对

大力经营与有效治理,使得西域迅速“华化”。●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新疆吐鲁番盆地出现了四个汉人创

建的政权,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魏氏高

昌。在存留下来的汉晋时期的遗址——罗布泊遗址、尼雅遗

址当中,都发现内地移民和当地人民交错杂居的遗迹。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

随着中原民众的大量西迁,中原民众、汉人屯兵带来了先进的农具、农作物和牛耕技

术,促进了西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西域诸国大多能够自觉寻求和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和赏赐,并“遣子入侍”,

将王子派到中原学习先进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是佛教传播到中原的必经之地,

是东西方文化交融荟萃的中心。●

众多高僧经由西域到中原弘扬佛法,大量的佛经由西域传至中原地区。而且,佛教从

南亚、中亚等地传入西域后,也已经开始本土化。西域地区成为佛教中国化的起始地,也是汉地佛教向中亚地

区传播的中转站。●西域四大佛教中心:龟兹、于阗、疏勒、高昌●古疏勒(今新疆喀什):连接古代中华文明、

印度文明和波斯及地中海等文明,成为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印度佛教东传中国的第一站。●疏勒佛教兴盛,名僧云集,讲经说法,造塔建寺。莫尔寺就是此一时期佛寺的重要代表。莫尔寺遗址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二

、儒释道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在这里碰撞、交汇、互鉴,促进了儒释道文化的交融。●北朝胡人统治者重视儒学,启用儒生,遵守儒家伦理。●佛教进入中国后,在胡人政权中大为流行,蔚为壮观。于是,在与儒家伦理的冲突、调和、适应中,开启了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进程。●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为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所开创的“质而不野,简而必诣”的意译方法,成为佛经汉译的典范,为佛教中国

化打下了基础。●重要译著有《金刚经》

《大品般若经》

《阿弥陀经》等。佛教各大学派在这300年间创立,并初步理顺了

佛教与政权的关系、佛教与父母的关系、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得到了延续。南北政权虽隔江分治,但南北佛教交流从未中

断。如道安的大弟子慧远南下庐山东林寺传法,慧远弟子道生北上长安向鸠摩罗什求学。随着各族群交往的日益深入与密切,佛教、道教也成为多族群共享的宗教信仰。例如,宁夏固原出土的北魏墓葬漆棺画,展示了儒教孝行图、汉人士族形象、道教

东王父、西王母、天河等道教元素与佛教菩萨、飞天形象以及鲜卑人游牧狩猎图等儒释

道、多族群文化交融的场面。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与佛教冲突、调适中,道教也吸收借鉴了佛教中的教义、仪式、僧团组织等方面的经验,结合道家哲学与民间信仰,促进道教的神学体系与组织体系的不断成熟。道教教民中,不仅包括汉人,也包括胡人、

“蛮人”族群。“南蛮”,如长江流域的“板桶蛮”

“盘瓠蛮”“廪君蛮”,以及秦陇地区的氐羌各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道教影响。●文化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汲取、相互涵化的。o鲜卑入主中原,将原始、粗朴的草原文化带入中原农耕文化圈,两种文化激荡碰撞、互相汲取。●在文学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了族群文化融合结晶的《陌上桑》

《敕勒歌》和《木

兰辞》等千古绝唱。o

《敕勒歌》

“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语(汉语),故其长短不齐”

,是用汉语译写北方胡人诗歌较早的优秀作品,对隋唐诗歌产生一定影响。●

为民族融合的象征。0

敕勒人用语属突厥语族,而鲜卑人用语属蒙古语族。这首歌是东魏的斛律金所演唱,斛律金是敕

勒人,演唱时使用了鲜卑语。可见,迁到敕勒川的很多敕勒人已经“鲜卑化”。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木兰辞》风格刚健,气概豪迈,词兼胡汉。o

质朴刚劲的胡歌,对北方文化影响深远,奠定了隋

唐北方粗犷豪迈、雄奇刚健与现实主义的诗风。●

在艺术方面,胡乐对中原地区影响深远。o

胡笳、羌笛、琵琶、竖箜篌、羯鼓等胡乐器及胡曲

在中原民间广泛流行。o

龟兹乐和西凉乐对我国北方音乐影响很大。皇亲贵

族均酷爱龟兹乐舞,北齐文宣帝在演奏龟兹乐时,

甚至亲自击鼓并伴奏。o胡舞、胡戏等也对中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

化发展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在语言方面,南北汉人语言中均杂有胡语或夷越之音。在书法方面,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与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雕刻和绘画艺术方面,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佛教塑像壁画,以及北朝胡人墓葬壁画等,融合中原儒道文化、中原建筑、游牧生活、佛教信仰等多种文化。●云冈石窟即为融合的典范。o

凉州僧匠带来西域风格的佛教造像艺术—

—昙曜建议征集全国各地宝像于京师——徐州僧匠北上主持云冈佛事。●一代代、

一批批高僧大德、艺匠精工,

共同设计、共同制作,创造出云冈石窟

一座座旷世无双的文化艺术宝库。o

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融汇了鲜卑、汉

以及中亚文化的精髓,成为各民族交往交

流交融的结晶。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它的洞窟形制以及装饰艺术,影响了龟兹地区的石窟、葱岭以西和新疆以东地区的石窟,以及敦

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早中期的洞窟形制。云冈石窟中的克孜尔石窟,具有西域风格,充分展示了佛教文化向东传播的历史轨迹,以及传播

中的本土化过程。克孜尔石窟的年代比敦煌莫高窟早100多年,融合了中原艺术和印度艺术、犍陀罗艺术,具有鲜

明的地域风格。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010203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北朝时期,敦煌石窟的造像风格更加体现了多族群文化交融性,展现出佛教与中国本土儒道

文化的深度结合。●比如,北魏时期254窟、西魏时期249窟、北周时期428窟等,

它们的洞窟形制、彩绘图案、人物形象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儒

释道的结合,各族群文化的交融。●

北魏时期254窟为典型的中心柱窟,中心方柱占据洞窟中间,

窟顶为中原本土风格的人字披顶(仿中原木构建筑造型),柱

体四周塑有佛龛供僧侣参拜。●

该类洞窟延续了印度“支提窟”的大体结构,同时结合了中国

本土的人字披顶。●

北魏洞窟彩塑的人物形象体现了胡汉融合的特征。北魏洞窟壁画中山水纹饰十分丰富,与内地山水写意画具有一定联系。●敦煌石窟的249窟(修建于西魏初期)。●该洞窟内除绘有佛教的菩萨、飞天、众僧祇等

人物形象,同时还有道教中风雨雷电诸神,以及朱雀、玄武等形象。●窟内彩绘更多融合了中原传统神话人物,如西

王母、东王公等。●除人物形象外,249窟内还有大量的青绿山水

风景、古典建筑、农耕游牧等壁画内容。第四节

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莫高窟428号窟(开凿于北周时期),在本窟中心柱和

四壁下部,画有1198身供养人像,堪称敦煌之最,其画法体现了中原“秀骨清像”

的美学,且采用中原传统的线描法,人物清瘦颀长,褒衣博带,颇有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气韵。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代表型洞窑是宾阳中洞。●中洞主佛释迦牟尼面孔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

长,身上的袈裟不同于云冈石窟佛像的偏袒右肩

式,而是宽袍大袖样式。●两旁侍立的弟子与菩萨,也不是云冈石窟那种眼

神锐利、表情可畏的形象,而是面含微笑,文雅

敦厚,反映了中原汉人审美风格的影响渗透。第四节

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北朝胡人墓葬壁画也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西

文化交融、多族群文化交融的盛况。如北周时期的安伽古墓。墓主人安伽,是从凉

州武威迁到关中的粟特人,他最后官至同州(今陕西大荔)萨保(即粟特人商队与聚落的

首领,兼任宗教领袖)。安伽的墓志与墓葬壁画信息反映出他已经完全

本地化与华化,如《安伽墓志》载“其先黄帝

之苗裔,分族因居命氏”

,显示他已自认为黄

帝子孙。萧落基森采乙您资大防培解务时族名探摩提新中大完使况改还地焊理管企态联转共里十车生督辣测大信培础

归山齐固阅理月五消董阴题师女所命学

雌然亚旅日陵已月道苕合座谦杜刻氏大

纯质知久,谷未罐杳我速绩腮氏史世伽

拱河验易羽疾水政论宣色昌勿落姑

木天清

,终神菌液朝君松擅門成碱道光

拎积是思号裂豫嘉成昌

熊奄酚

潘,家福重癌见止君解代松

徒坚照雄

春各容”成推宿婉長增人城

愁心志位里祉蓝橘家其模寒重:城於十一罪热述其德赏黄

月氛是分長一河湍贵险早和履父帝照寂城:默安其票身期向今此仁灾之照促方舞之李验期在州不二跳建苗

使缺及感或减同使兼冠索

液或总重签备角理

填居兴言动险阴哥四望度先安伽墓: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五

天井砖砌甬道穹隆顶单室墓,墓室

天井两侧均绘拄剑武士形象,壁画、石门、墓志等埋葬习俗与汉人相同,也体现出粟特人袄教信仰、粟特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