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步学案(含答案)+课后练习(含解析)_第1页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步学案(含答案)+课后练习(含解析)_第2页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步学案(含答案)+课后练习(含解析)_第3页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步学案(含答案)+课后练习(含解析)_第4页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步学案(含答案)+课后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步学案(含答案)+课后练习(含解析)《念奴娇·过洞庭》同步学案

词人罢官北归,时近中秋,途径洞庭,写了这首词来描摹洞庭月色,并抒发自己的怀抱。万顷湖面上,作者荡一叶扁舟,扣舷独啸,看起来极为渺小。

但是,他“肝肺皆冰雪"的胸怀,与洞庭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交融;他包罗天地万象的想象,与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超越了世俗的崇辱得失。诵读这首词,想象其中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高洁的人格。

1.了解张孝祥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

3.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

4.背诵全诗。

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

情景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明·魏永贞《岳阳楼》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张孝祥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

2.相关背景

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解题

①念奴娇:词牌名。

②过:经过,途径。

③洞庭:洞庭湖。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琼()扁舟()挹()斟()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琼:

②素月:

③萧骚:

④襟袖冷:

⑤沧浪:

⑥挹:

⑦万象:

任务活动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品读内涵,披文入情

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把语句拿来细细揣摩,品味,才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作者的内心。也只有透过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思考1: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思考2:鉴赏“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思考3:“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思考4:“表里俱澄澈”即使上阕写景的总结,也与下阕的抒情遥相呼应,请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解。

思考5:“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

思考6:“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

思考7:下阕“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全篇加以分析。

思考8:联系词中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内心情感。

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任务活动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对比阅读第一组: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呑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①沉累:指屈原。②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湘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

思考: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与《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对比阅读第二组: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思考: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第一句都用了“念"字,但两位词人所“念”之事和借以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根据诗歌内容加以回答。

环节四:思考延伸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词作,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而且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收获不足

答案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琼(qióng)扁舟(piān)挹(yì)斟(zhēn)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琼:美玉。

②素月:洁白的月亮。

③萧骚:稀疏。

④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⑤沧浪:青苍色的水。

⑥挹:舀水。

⑦万象:万物。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品读内涵,披文入情

思考1:明确悠然

思考2:明确这几句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思考3:明确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借景抒情,表现自己“肝胆皆冰雪”的高洁情怀。

思考4:明确“表里俱澄澈"概括了天上银河璀璨,湖面波光粼粼,月华星辉与波光水色,上下通明,浑然一体的景象,是对上阕写景的总结;此外,“表里俱澄澈”与下阕的“肝胆皆冰雪"呼应,表达了自己因谗言而被贬职到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虽遭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德,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思考5:明确①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②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

思考6:明确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思考7:明确作者置身水天相连、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显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在总揽天地、驱遣万物中抒发了作者的豪迈进取的情志;但现实的严酷毕竟回避不了,“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表现了作者的失意,但失意不失志,因而仍显沉稳,方寸不乱,“扣舷独啸"抒发了作者的愤激不平之意。

思考8:明确(1)豪迈,从一叶扁舟于万顷湖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气概。(2)闲适,从所写美景和悠然、妙处等词可以看出。(3)愤慨,作者虽被谗免职,但问心无愧。(4)旷达,与自然交友,万象为宾客,扣舷而歌。

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1:明确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任务活动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第一组:

明确(1)《念奴娇·过洞庭》侧重于借景抒情,以乐景写乐情,在孤独中抒发豪迈之情。上片寓情于景,“玉鉴琼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诉说自己的澄澈之心,高洁之向。下片景中见情,“孤光自照”是孤独的月光,也是自己孤独的坚守。

(2)《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侧重于用典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在豪迈中倾诉哀愁之情。无论是“君山云气"还是“阮湘草木”的景色,都让词人独自凝愁。而下片开头写壮阔之景,却又转想到世间离愁,落脚点还是哀。

对比阅读第二组:

明确《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人念及六朝旧事,由此产生了对六朝统治者因奢靡荒淫而亡国的悲叹,以及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念奴娇·过洞庭》:词人念及自己岭海一年的生活,表达了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孤高之志,抒发了因谗言被罢却依然自信豪迈的情感。《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

词人罢官北归,时近中秋,途径洞庭,写了这首词来描摹洞庭月色,并抒发自己的怀抱。万顷湖面上,作者荡一叶扁舟,扣舷独啸,看起来极为渺小。

但是,他“肝肺皆冰雪"的胸怀,与洞庭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交融;他包罗天地万象的想象,与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超越了世俗的崇辱得失。诵读这首词,想象其中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高洁的人格。

1.了解张孝祥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

3.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

4.背诵全诗。

赏析词中所描写的洞庭湖恢宏的意境,体会词人“肝肺皆冰雪”的胸怀和高洁的人格。

情景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明·魏永贞《岳阳楼》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张孝祥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

2.相关背景

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解题

①念奴娇:词牌名。

②过:经过,途径。

③洞庭:洞庭湖。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琼(qióng)扁舟(piān)挹(yì)斟(zhēn)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琼:美玉。

②素月:洁白的月亮。

③萧骚:稀疏。

④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⑤沧浪:青苍色的水。

⑥挹:舀水。

⑦万象:万物。

任务活动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品读内涵,披文入情

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把语句拿来细细揣摩,品味,才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作者的内心。也只有透过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思考1: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明确悠然

思考2:鉴赏“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明确这几句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思考3:“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明确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借景抒情,表现自己“肝胆皆冰雪”的高洁情怀。

思考4:“表里俱澄澈"即使上阕写景的总结,也与下阕的抒情遥相呼应,请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表里俱澄澈”概括了天上银河璀璨,湖面波光粼粼,月华星辉与波光水色,上下通明,浑然一体的景象,是对上阕写景的总结;此外,“表里俱澄澈"与下阕的“肝胆皆冰雪”呼应,表达了自己因谗言而被贬职到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虽遭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德,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思考5:“妙处难与君说"中“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

明确①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②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

思考6:“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

明确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②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思考7:下阕“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全篇加以分析。

明确作者置身水天相连、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显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在总揽天地、驱遣万物中抒发了作者的豪迈进取的情志;但现实的严酷毕竟回避不了,“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表现了作者的失意,但失意不失志,因而仍显沉稳,方寸不乱,“扣舷独啸”抒发了作者的愤激不平之意。

思考8:联系词中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内心情感。

明确(1)豪迈,从一叶扁舟于万顷湖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气概。(2)闲适,从所写美景和悠然、妙处等词可以看出。(3)愤慨,作者虽被谗免职,但问心无愧。(4)旷达,与自然交友,万象为宾客,扣舷而歌。

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总结

《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任务活动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对比阅读第一组: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呑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①沉累:指屈原。②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湘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

思考: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与《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明确(1)《念奴娇·过洞庭》侧重于借景抒情,以乐景写乐情,在孤独中抒发豪迈之情。上片寓情于景,“玉鉴琼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诉说自己的澄澈之心,高洁之向。下片景中见情,“孤光自照"是孤独的月光,也是自己孤独的坚守。

(2)《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侧重于用典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在豪迈中倾诉哀愁之情。无论是“君山云气”还是“阮湘草木"的景色,都让词人独自凝愁。而下片开头写壮阔之景,却又转想到世间离愁,落脚点还是哀。

对比阅读第二组: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思考: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第一句都用了“念”字,但两位词人所“念"之事和借以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根据诗歌内容加以回答。

明确《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人念及六朝旧事,由此产生了对六朝统治者因奢靡荒淫而亡国的悲叹,以及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念奴娇·过洞庭》:词人念及自己岭海一年的生活,表达了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孤高之志,抒发了因谗言被罢却依然自信豪迈的情感。

环节四:思考延伸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词作,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而且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收获不足《念奴娇·过洞庭》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3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地(①)着中华文明史。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个庞大的群落,当然也会(②)不少无聊或卑劣的人,但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

有一种曾经风行一时的说法,认为古代考上状元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是有学问的,情况好像并非如此。考状元的要求过于特殊,难于让更多的杰出人物获得机会是事实,但状元中毕竟有一大批诸如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吕蒙正、张孝祥、陈亮、文天祥、杨慎、康海、翁同龢、张骞这样的人物,说他们没有(③)是让人难以置信的。这还只是说状元,如果把范围扩大到进士,那就会开出一份极为壮观的人才名单来。为了选出这些人,几乎整个中国社会都动员起来了,而这种历久不衰的动员也就造就了无数中国文人的独特命运和广大社会民众的独特心态,成为中华民族在群体人格上的一种内在(④),绝不是我们一挥手就能驱散掉的。科举制度后来积重难返的诸多毛病,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人觉察到了,许多智慧的头脑曾对此进行了反复的思考、论证、修缮、改良,其中包括我们文学界所熟知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等,__________________。

(节选自余秋雨《十万进士》)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陪伴②混杂③文化④烙印

B.①伴随②夹杂③学问④印迹

C.①陪伴②夹杂③文化④印迹

D.①伴随②混杂③学问④烙印

2.将下列语句填入文段末尾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能设想,这些文化大师会如此低能,任其沿袭并身体力行。

B.不堪设想,这些文化大师会如此低能,任其沿袭并身体力行。

C.不能设想,这些文化大师会如此低能,任其荒唐并身体力行。

D.不堪设想,这些文化大师会如此低能,任其荒唐并身体力行

3.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如果真是十恶不赦的制度,是不可能存在这么久的。这一数据客观上说明科举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B.“十万名以上”“百万名以上"说明在历史上科举制度产生的人才数量之多,单单这些数据就足以说明科举是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的。

C.以“就整体而言”作为前文表述的补充,说明科举在培养人才方面,主流是好的,但不排除特殊的现象,体现了作者语言的严谨科学。

D.作者一口气列举了十二名状元,他们个个才华横溢。这一列举有力地批驳了“古代考上状元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是有学问的"说法。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南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路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4.根据这首词字数的多少,可以判断这首词是()

A.长调B.中调C.小令D.双调

5.下列对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对偶的修辞。

B.两首词绘景不同,词调一致,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C.两首词都是慷慨凄壮中尽显激越旷逸。

D.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皆是仕途受挫,寄情于景,含蓄蕴藉。

6.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是如何刻画词人形象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②,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宰相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楚地)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该词。②剩喜:甚喜。然犀处:指采石矶,典出《晋书·温峤传》:相传采石矶下多怪物,温峤经过此地,便燃点犀角来照,奇形怪状的水怪不久便覆灭了。③周与谢:指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谢玄。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约楚云留"中的“楚”字侧面交代了自己身在楚地后方,不能亲临战场杀敌的遗憾。

B.“剪烛看吴钩"一句借助夜看吴钩,塑造了宰相虞允文把玩宝剑,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C.结尾用祖逖“中流击楫”典故,与上阙“平生豪气"相呼应,表达恢复中原的报国志向。

D.全词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历史伟业与现实场景融合,用典贴切自然,喜中寓愁,悲中带壮。

8.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运用了周瑜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9.念奴娇·过洞庭

(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想起在岭南光明磊落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设想自己做主人,请万象作宾客,纵情豪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过洞庭》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3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地(①)着中华文明史。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个庞大的群落,当然也会(②)不少无聊或卑劣的人,但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

有一种曾经风行一时的说法,认为古代考上状元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是有学问的,情况好像并非如此。考状元的要求过于特殊,难于让更多的杰出人物获得机会是事实,但状元中毕竟有一大批诸如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吕蒙正、张孝祥、陈亮、文天祥、杨慎、康海、翁同龢、张骞这样的人物,说他们没有(③)是让人难以置信的。这还只是说状元,如果把范围扩大到进士,那就会开出一份极为壮观的人才名单来。为了选出这些人,几乎整个中国社会都动员起来了,而这种历久不衰的动员也就造就了无数中国文人的独特命运和广大社会民众的独特心态,成为中华民族在群体人格上的一种内在(④),绝不是我们一挥手就能驱散掉的。科举制度后来积重难返的诸多毛病,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人觉察到了,许多智慧的头脑曾对此进行了反复的思考、论证、修缮、改良,其中包括我们文学界所熟知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等,__________________。

(节选自余秋雨《十万进士》)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陪伴②混杂③文化④烙印

B.①伴随②夹杂③学问④印迹

C.①陪伴②夹杂③文化④印迹

D.①伴随②混杂③学问④烙印

2.将下列语句填入文段末尾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能设想,这些文化大师会如此低能,任其沿袭并身体力行。

B.不堪设想,这些文化大师会如此低能,任其沿袭并身体力行。

C.不能设想,这些文化大师会如此低能,任其荒唐并身体力行。

D.不堪设想,这些文化大师会如此低能,任其荒唐并身体力行

3.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如果真是十恶不赦的制度,是不可能存在这么久的。这一数据客观上说明科举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B.“十万名以上"“百万名以上”说明在历史上科举制度产生的人才数量之多,单单这些数据就足以说明科举是做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的。

C.以“就整体而言"作为前文表述的补充,说明科举在培养人才方面,主流是好的,但不排除特殊的现象,体现了作者语言的严谨科学。

D.作者一口气列举了十二名状元,他们个个才华横溢。这一列举有力地批驳了“古代考上状元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是有学问的”说法。

【答案】1.D2.C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伴随:随同,跟随,所跟的宾语较为广泛。陪伴:随同做伴,对象一般为人。语境指科举制度和中华文明史一直联系在一起,应用“伴随"。

第二组,混杂:混合掺杂。夹杂:掺杂。前者偏向贬义,后者则为中性词。根据“不少无聊或卑劣的人”可知,应用“混杂"。

第三组,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学问: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结合上文“认为古代考上状元的那些人没有一个是有学问的”可以判断,应用“学问"。

第四组,烙印:烫在人、动物或器物上的火印,作为标记,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用火烧铁在牲畜或器物上烫成痕迹,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印迹:痕迹。“印迹”没有特别强调什么;“烙印"有强调的意味。语境强调身上留下的痕迹,应用“烙印”。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语境强调任凭“科举制度后来积重难返的诸多毛病"发展,而不采取措施取消科举制,强调弊病之深、不合理性,应用“任其荒唐”,排除AB。

“不堪设想"用于表示严重的、不良的后果,此处意思是说想象不到文化大师会有这样的行为,他们的行为超出人们意料之外,排除D。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B.“人才”一词不够严谨,准确说是“进士"“举人”,他们并非全都是合格的人才;“单单"“就足以说明”等词用得太绝对,不够科学严谨。

故选B。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南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路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

4.根据这首词字数的多少,可以判断这首词是()

A.长调B.中调C.小令D.双调

5.下列对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对偶的修辞。

B.两首词绘景不同,词调一致,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C.两首词都是慷慨凄壮中尽显激越旷逸。

D.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皆是仕途受挫,寄情于景,含蓄蕴藉。

6.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是如何刻画词人形象的?

【答案】4.A5.D6.上阕“玉鉴琼田三万顷”“表里俱澄澈"以景衬人,表面写洞庭之景,暗含词人内心的境界,写出词人的光明磊落;下阕“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采用用典和比喻的写法,写出词人光明磊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人格;“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采用侧面衬托和一语双关的写法,表现了词人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采用想象和夸张的写法,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表现词人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和博大的胸襟;“扣弦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采用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无限感慨。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词又被称为长短句、诗余,根据它的字数多少分为:小令字数在1~58及58字内,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就是长调。《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的字数已超过90字,这首词是长调。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含蓄蕴藉”错,《念奴娇·过洞庭》“肝肺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这是直抒胸臆,并非“含蓄蕴藉”。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之景,景中寓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鉴琼田,水天一色。但词人并不是纯客观的写景状物,而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在这广阔的、洁净如玉的湖面上,词人驾一叶扁舟,如游仙境,妙不可言,豪迈之情油然而生。那上下空明,“表里俱澄澈"的坦荡景象,是词人光明磊落、胸无纤尘的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表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下片开头词人在“岭海”任职多年,不管别人如何评说,但“孤光自照",自己无愧于心,对得起朝廷和苍生。其中“孤光”是用典,出自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肝胆皆冰雪"采用比喻手法,用“冰雪”比喻自己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同时此句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自己襟怀坦白,忠于朝廷,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

“短发萧骚襟袖冷”,从字面上看似乎略显凄凉。自己头发稀疏,不耐风寒,表明自己任职多年,恪尽职守,夙夜忧勤,用的是侧面衬托的笔法。“稳泛沧浪空阔",表明词人孤高傲世的心态,尽管自己对朝廷披肝沥胆,却仍然被奸佞的谗言所中伤,身处这种逆境,自己不改初衷,仍稳稳地泛舟在这碧波浩淼的湖面上。此句一语观关,既是眼前泛舟之景,又暗喻词人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风浪安之若素的态度,表现了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后五句词人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进一步表达了志士的胸怀和英雄的气概。“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想象奇特,气魄宏大,词人要舀尽长江的水为酒,把呈勺子形的北斗七星当作酒杯,邀请天地万物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身陷逆境而豪情万丈,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这三句不仅表现词人淋漓的兴致和凌云的气度,更表现了他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了超越时空的极高的精神境界。“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结尾两句,词人意兴达到极致,情不自禁地叩击船舷,对天狂啸,忘记了今晚是什么时辰。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