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_第1页
两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_第2页
两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_第3页
两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_第4页
两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校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福建省泉州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较量的意义日渐凸显,文学传统的选择亦卷入其中,因此,对本土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蔑视和排斥态度,刻板模仿西方的文化思维和创作套路,以至于唯“洋"是崇,注定吃力不讨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文艺界亟待解答的问题。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遵从、恪守并不断丰富和创新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基因的中国文化情怀与中国审美方略。具体到文学叙事层面,就是重新思考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中国古代文艺极其讲究叙事的细节真实,不少作品的情境设计深具细节之美。《红楼梦》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小说“淡淡写来”,“淡淡带出",情节自然推进,心理刻画虚实相生,毫无斧凿之痕。例如,第三回一反富贵之家的俗套描写,连用三个“半旧的”来形容王夫人房间的装饰,看似信笔写来,却预示了贾府的趋于衰落,意蕴丰厚。又如,第二十八回宝玉和黛玉在消除误解后,黛玉由怒转喜,和宝玉开起玩笑说:“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黛玉因为误会消除,心事解开,所以“抿着嘴笑",这一甜蜜的笑由心而发。宝玉此时则不然,他对黛玉的玩笑话一时不知如何对答,若也以玩笑话回答,又怕再次得罪黛玉,因而陷入想说又不敢说,但对黛玉满怀爱意的心理状态,所以他“又是咬牙,又是笑”。《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同样讲究细节的铺陈,如“三打白骨精"“刮骨疗毒”“风雪山神庙"等场景,都使读者产生亲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相反,近年来,中国文艺创作在细节铺陈与描摹方面缺乏耐心,往往一部小说读完,带给人的多是杂乱无章、匆匆忙忙的印象,而鲜有作者愿意在细节处精雕细刻,少有人物或细节让读者印象深刻。

想象力一直被视作艺术的灵魂。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想象”之于创作的意义:“遗情想像,顾望怀愁"(曹植《洛神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这些都将“想象”作为审视、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在文艺创作中,如《西游记》通达三界的神妖世界,《红楼梦》负载着传统中国文化并隐喻重大思想内涵的“虚构空间"等,皆立足“此岸”又悬想“彼岸",给人以希冀、震撼与美感,千百年后仍令人击节赞叹。然而,在商业化的今天,很多艺术家要么不再寻求想象层面的超脱,要么把玩弄奇幻怪异视作“想象”,致使“伪想象"大行其道。

在中国,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史传文学,擅长人物塑造,且一直强调人物高于故事。《史记》开创了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及至明清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趋成熟,放浪形骸的孙行者、忠肝义胆的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逼上梁山的林冲等人物形象,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广为传诵。《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已臻化境,“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诸如“烘云托月"“注彼写此”“千皴万染"“按迹循踪”等写人状物的叙事技法,相较于西方的叙事技巧,显得形神兼备而自成格调。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学是以反叛传统著称的,其中包括借助欧化语体来打破文言文的束缚。然而,以反叛传统和全盘西化为主流的新文学,却产生了一大批汉语特色极为浓郁的作家。从早期的周作人、废名,到后来的老舍、沈从文,他们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

欧化,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恰恰为他们的作品增色不少。这一点也为当代一些作家的创作所证明,如汪曾祺自然、和谐、恬淡而又略带文雅的语言,与中国传统诗词和笔记小说遥相契合;贾平凹古朴、简淡语言的佛道痕迹。不过,当今汉语写作更为常见的情形是:缺少本来应有的汉语自觉和汉语主体性,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魔圈未曾完全解除。

(摘编自高强、李永东《回望这边风景: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材料二:

中西双方不是都认同这是一个平等对话的时代吗?但是,中国人洗耳恭听了一百年,而异议、争辩、反驳为何阙如?因为我们只有人家的话语,却没有不同于对方的话语,这就没有了对话的本钱。潜在弱势文化民族自卑心理作怪数十年,积重难返。其实,在小说方面,我们的传统是有自己独特的话语的,中国的传统文学是有本钱和他们对话的。

中国叙事文学的艺术传统来自中国历史记言、记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尚书》记言,《春秋》记事。长篇小说千年以来,继承孔夫子的“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褒贬不直接表现于文字,只能寓于字里行间。这种史家笔法,得到西方一些汉学家的赞赏,如《左传》记周天子赐齐桓公祭肉,虽为国家重大的仪式,却没有环境和心理描写,全文以对话组成,动作只用了四个字“下、拜、登、受”(僖公九年)。把宝贵青春献给文学的教授博士,一味奉西方叙事学为圭臬,从概念到概念地空转,有几个去梳理从孔夫子到《红楼梦》的千年传统?以中国的寓褒贬,并不是没有倾向,而是把倾向暗藏在语言的取舍之间。故孔夫子订春秋,使乱臣贼子惧。这并不如西方所谓的“作者死亡",读者决定一切。有了这样的本钱,是不是就有能耐和西方争一日之短长呢?

(摘编自孙绍振《复兴的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创造性地实现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新时代的文学创作就能讲好中国故事。

B.近年来,文学艺术迎合商业化的需要,浮躁之风日益盛行,粗制滥造之作多见。

C.相较于西方的叙事技巧,《红楼梦》的叙事技法用于写人状物,显得更加成熟。

D.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寓褒贬于字里行间的“春秋笔法”,曾为西方文学所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作家只重写实,不重虚构,而缺乏想象力是很难写出伟大作品的。这对于新时代文艺创作者来说不无警示意义。

B.西方文艺的输入与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这两者的合力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叙事模式的演变。

C.我们只有回望自身珍贵的叙事传统,发掘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本土历史资源,才能摆脱西方的“先进"话语对自我的桎梏。

D.艺术不能与传统完全脱离。现代诗创作不应简单地将传统视为镣铐,因为古典诗歌中隐含着民族文化、艺术观念的基因。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剧之为物,所以见重于欧洲者,以其为文学、美术、科学之结晶耳。吾国之剧,在文学上、美术上、科学上果有丝毫价值耶?”(陈独秀)

B.“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董秋斯)

C.“文学的源头在西方,而中国,从一开始文学就不是作为独立的精神产物而存在。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缺少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人对自身本质的自觉的认识。”(残雪)

D.“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但最终回归了传统。《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莫言)

4.材料一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5.某校星空文学社开展“讲述青年好故事”微型小说征文活动,民族叙事文学的哪些传统值得参赛作者继承和弘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儿女,我要过人的生活,"正当她垂着眼睛,迈着快步走进房来时,这样的念头掠过他的脑海。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拘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您知道减刑的事成功了吧”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已经告诉我了。"

“那么,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要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尽管她非常激动,她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喏,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这是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

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现在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他的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生活和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地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原文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是他前往探监,却遭到了狱长的拒绝。聂赫留朵夫只能求助于当地的长官,在那里他得到了允许,作为一位翻译,陪同前来采访的英国人进入了监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敷衍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恐慌的心态。

B.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因为西蒙松是一个“特殊的人”,她已经移情别恋,不再爱聂赫留朵夫了。

C.文中写聂赫留朵夫舍不得“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失去的一切”,包括失去爱人以及失去赎罪的机会。

D.文中加点处“古怪"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读者可以无障碍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创造出一种“叙事共鸣”的效果。

B.文章以环境描写起笔,其中“洁白的雪幕"和“明亮的窗户”强化了监狱清冷阴森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的压抑感。

C.小说的人物的语言平实而且精彩,让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虽然都是扁平人物,也给读者以栩栩如生之感。

D.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变,如写狱长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写玛丝洛娃则调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

8.有人说,文中英国人这一人物的设置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陈述理由。

9.托尔斯泰擅长刻画人物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阅读聂赫留朵夫遭到玛丝洛娃拒绝后的相关文字,说说这一艺术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王朝群臣,问理国之所先。季文对曰:“唯在知人。"王未之应。子顺进曰:“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鲧任无功。夫岂乐然哉。人难知故也。今文之对。不称吾君之所能行。而乃欲强吾君以圣人所难。此不可行之说也。王曰:“先生言之。”对曰:“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以接邻国而已。昔舜命众官,群臣竞让,德礼之致也。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主虽不知人。则臣位必当。若皆以知人为治。则人主宜未过尧。且其目所不见者,亦必漏矣。王曰:“善"。

(节选自《孔丛子·陈义士》)

材料二:

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

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节选自《墨子·尚贤》)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贤者之治A国也B蚤朝C晏退D听狱E治政F是以国家治G而刑法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虽不知人”中的“虽"和《兼爱》中“虽父之不慈子”中的“虽"用法和意思相同。

B.“王未之应”中的“之"与《五石之瓠》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

C.“此谓事能”中的“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不足以事父母”中的“事"意思相同。

D.“国家治则刑法正”中的“正"和《〈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文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应当先了解人才,善于察人,而子顺反对他的观点,认为人心难以了解,这并不是君王实际能够做到的事情。

B.贤者选拔出来之后,圣人会观察他们的言论、行为并评估其才能,根据他们能力的不同,谨慎授予相应的官职让他们施展才华。

C.贤者管理官府部门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粟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国库的财富也充实不散。

D.君王任命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在外能结交诸侯,在内能使万民亲附,贤人归附,这也是从前三代圣王能称王并成为诸侯之长的原因。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②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14.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理念有何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题严陵钓台

(唐)王贞白

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严陵爱此景,下视汉公卿。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应怜渭滨叟③,匡国正论兵。

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宋)张浚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注]①严陵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②王贞白:唐末著名诗人,早年曾两中进士,曾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

诗篇。③谓滨叟:太公望吕尚,即姜子牙,曾在渭水边垂钓得遇周文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出了钓台环境的清幽秀美,这是严光选择在此隐居的因素。

B.王诗的“下视”和张诗的“不羡",都写出了严光不慕权贵的品格。

C.两首诗在写景方面各有特色,王诗注重声色结合,张诗巧用点面结合。

D.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王诗比张诗更具体可感。

16.两首诗对严光归隐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7.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道德、国家治理作出了透彻的理论阐述的句子是:“,,。”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4)《燕歌行并序》中“___,___”两句写兵士们身披盔甲,远离家乡,历经辛苦,时间已很长了,而妻子在家整日以泪洗面。

(5)《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通感修辞描写乐音清脆和缓惨淡清丽的诗句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语言文字运用Ⅰ

(1)请依据语境,补全下面的推理。

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塔哥拉斯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先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但毕业后此君一直未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普罗塔哥拉斯无奈,只好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罗塔哥拉斯提出以下二难推理:

如果①___,那么按照协议约定,②____________;如果③____________,那么按照法庭的规定,④____________。总之,无论学生的这场官司输还是赢,⑤_________。这个推理是逻辑学历史上很著名的半费之讼。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20.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其省略号的表达效果,答题要标明所选择的句子序号。

21.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却”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①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②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特种兵式旅游"--一种独特的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兴起,“大学生2天跨3省旅游”“凌晨1点的西安站挤满大学生"等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白天“暴走”,晚上赶路,以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打卡尽量多的景点,不浪费一分一秒。旅行结束后没有任何缓冲,他们便立即回到原本的工作求学生活中。

与此同时,约上三两好友,漫步街头巷尾,闲逛特色小店,偶或品茗论茶、喝杯咖啡……城市漫步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旅行“新宠"。相较“特种兵式旅行”,城市漫步以“随心所欲"“慢节奏”“沉浸式"为主要标签。于寻常的城市里探索不寻常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城市漫步打开了年轻人的另一种旅行方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D

4.①论证思路上,采用总分结构,先通过背景介绍引中心论点,然后以并列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③观点与论据统一。如在论述文学叙事层面应继承和发扬的方面时,举出大量实例证明观点,体现了严密性。④论证语言上,“多”“重要"“简单地”“常见的"等限定语以及关联词、衔接语的使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5.①注重叙事铺陈的细节真实,情境描摹深具细节之美。②强调“想象”对于创作的意义,以想象来重组现实,寓情理于神思之中。③擅长人物塑造,形神兼备、自成格调,强调人物高于故事。④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会使作品增色,创作应体现本土语言的自觉性和主体性。⑤古典小说的史传笔法,不将褒贬直接表现于文字,而寓倾向于语言的取舍之间。

【知识点】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细读文本内容,然后根据选项对原文内容的表述,看有无夸大或缩小,有无曲解文意,有无张冠李戴等等逻辑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细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相关内容进行比对,看有无混淆未然已然,有无表述绝对,有无强加因果等错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细读材料二,把握材料二的论点是什么,然后判断所给的四个选项,哪一项最直接的论证材料二的论点,也就是论点和论据达到完全匹配。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严密性特点的能力。要判断论述类文本是否论证严密,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的方法以及论证的语言等角度,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创设了一个情景:某校星空文学社开展“讲述青年好故事"微型小说征文活动,提出的问题是——民族叙事文学的哪些传统值得参赛作者继承和弘扬?考生不是凭空杜撰,而是从材料中找寻传统的民族叙事的相应观点,然后整合概括即可。

1.A.“只要.......就……”错误,不合逻辑。由原文“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遵从、恪守并不断丰富和创新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基因的中国文化情怀与中国审美方略。具体到文学叙事层面,就是重新思考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可知,“创造性地实现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只是新时代的文学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条件。

C.“显得更加成熟“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已臻化境,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诸如烘云托月”注彼写此‘千皴万染’‘按迹循踪’等写人状物的叙事技法,相较于西方的叙事技巧,显得形神兼备而自成格调"可知,原文为“显得形神兼备而自成格调"。

D.“曾为西方文学所借鉴"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材料二“长篇小说千年以来,继承孔夫子的“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褒贬不直接表现于文字,只能寓于字里行间。这种史家笔法,得到西方一些汉学家的赞赏可知,原文说的是“这种史家笔法,得到西方一些汉学家的赞赏"。

故答案为:B。

2.A.“中国当代作家只重写实,不重虚构”错误,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然而,在商业化的今天,很多艺术家要么不再寻求想象层面的超脱,要么把玩弄奇幻怪异视作‘想象',致使'伪想象大行其道",并非所有的当代作家只重写实而不重虚构,缺乏想象力;另外,“写实”与“虚构"并不矛盾,是可以统一于文学创作中的。

故答案为:A。

3.材料二的观点:中国叙事文学的艺术传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是可以与西方的文艺理论平等对话的。

A.否定中国戏剧文学价值,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B.强调借鉴外国文学的意义,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C.否定中国文学的特征,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D.文章作者意在呼吁文艺工作者,要拿出民族文化主体的自信、自尊,把中国古典文学生命的基因结合欧美现代文学的新元素,自觉在文学领域担当起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答案为:D。

4.举例论证。材料一里“例如,第三回一反富贵之家的俗套描写,连用三个半旧的'来形容王夫人房间的装饰,看似信笔写来,却预示了贾府的趋于衰落,意蕴丰厚",作者列举《红楼梦》中连用三个“半旧的来形容王夫人房间装饰的例子;“《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同样讲究细节的铺陈,如“三打白骨精“刮骨疗毒"风雪山神庙”等场景,都使读者产生亲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水浒传》中“风雪山神庙”等讲究细节铺陈场景,来证明中国古代文艺讲究叙事的细节真实;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材料一中“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想象‘之于创作的意义:遗情想像,顾望怀愁’(曹植《洛神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这些都将‘想象'作为审视、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引用“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等文论中的语句,证明“想象"对于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①论证思路上,采用总分结构,先通过背景介绍引中心论点,然后以并列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③观点与论据统一。如在论述文学叙事层面应继承和发扬的方面时,举出大量实例证明观点,体现了严密性。④论证语言上,“多”“重要"“简单地”“常见的"等限定语以及关联词、衔接语的使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5.结合材料一“中国古代文艺极其讲究叙事的细节真实,不少作品的情境设计深具细节之美"概括出:注重叙事铺陈的细节真实,情境描摹深具细节之美。

结合“想象力一直被视作艺术的灵魂。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想象’之于创作的意义"概括出:强调“想象’对于创作的意义,以想象来重组现实,寓情理于神思之中。

结合“在中国,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史传文学,擅长人物塑造,且一直强调人物高于故事”“较于西方的叙事技巧,显得形神兼备而自成格调"概括出:擅长人物塑造,形神兼备、自成格调,强调人物高于故事。

结合“他们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欧化,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恰恰为他们的作品增色不少“缺少本来应有的汉语自觉和汉语主体性,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魔圈未曾完全解除概括出: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会使作品增色,创作应体现本土语言的自觉性和主体性。

结合“褒贬不直接表现于文字,只能寓于字里行间。这种史家笔法,得到西方-些汉学家的赞赏"概括出:古典小说的史传笔法,不将褒贬直接表现于文字,而寓倾向于语言的取舍之间。

故答案为:①注重叙事铺陈的细节真实,情境描摹深具细节之美。②强调“想象”对于创作的意义,以想象来重组现实,寓情理于神思之中。③擅长人物塑造,形神兼备、自成格调,强调人物高于故事。④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会使作品增色,创作应体现本土语言的自觉性和主体性。⑤古典小说的史传笔法,不将褒贬直接表现于文字,而寓倾向于语言的取舍之间。

【答案】6.C

7.D

8.同意。①英国人来监狱访问,为聂赫留朵夫进入监狱提供了机会。②英国人对于监狱的采访,有助于作者展开对俄国监狱的介绍和揭露,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通过英国人采访的形式从侧面来表现监狱情况,避免了直接描写监狱,显得巧妙。

9.①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拒绝后经历了从失望、困惑、害臊,到羞愧、不舍,再到释然、愧疚、失落的复杂的心理变化。②这些心理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精神面貌,又真实地展现了心理发展的真实逻辑。③作者除采用直接的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外,还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多读文本,联系前后文分析正误,去文章找到对应圈画。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和作用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分析人物作用,可从“自身作用"考虑,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情节作用”考虑,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主题作用"考虑主题,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手法,体味作者高超语言艺术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找到聂赫留朵夫遭到玛丝洛娃拒绝后的相关文字,然后从内心世界的丰富而真实的角度把握作者的高超的写作技巧:比如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技法表现其水平的高超。

6.A.“恐慌的心态”错误,并非“恐慌",而是盼望忐忑、心不在焉。

B.“她已经移情别恋,不再爱聂赫留朵夫了”错误,结合后文“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可知,玛丝洛娃仍爱聂赫留朵夫,她的拒绝,是希望聂赫留朵夫“自由”。

D.“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错误,两处都有“爱”,有相同之处。

故答案为:C。

7.A.“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错误,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B.“强化了清冷阴森的氛围"错。后文为“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尽管"一词表明不是强化了清冷阴森的氛围。

C.“都是扁平人物”错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是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扁型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

故答案为:D。

8.首先明确同意。

从情节看,英国人来监狱访问,为聂赫留朵夫进入监狱提供了机会。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内容上看,“‘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英国人对于监狱的采访,有助于作者展开对俄国监狱的介绍和揭露,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作者不直接描写介绍监狱的情况,而是通过英国人采访的形式从侧面来表现监狱情况,显得巧妙,看似漫不经意,实则别有意味。

故答案为:同意。①英国人来监狱访问,为聂赫留朵夫进入监狱提供了机会。②英国人对于监狱的采访,有助于作者展开对俄国监狱的介绍和揭露,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通过英国人采访的形式从侧面来表现监狱情况,避免了直接描写监狱,显得巧妙。

9.“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确认玛丝洛娃拒绝他而选择跟西蒙松结合后,聂赫留朵夫的语言透露出失望;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通过一系列内心独白,表明聂赫留朵夫的害臊、羞愧和不舍;

“要是您爱他……”他说,暗含着困惑;当听到玛丝洛娃说:“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聂赫留朵夫认为西蒙松是“出色的人”,玛丝洛娃是可以因此爱上西蒙松的,故对玛丝洛娃的决定表示理解并释然;

“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心里明白过来……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心理描写加内心独白表明,想到要失去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很是失落,最后知道玛丝洛娃还爱着自己,是为了给自己子由,又愧疚不已。

综上,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拒绝后经历了从失望、困惑、害臊,到羞愧、不舍,再到释然、愧疚、失落的复杂的心理变化。

聂赫留朵夫是真心要帮助玛丝洛娃,想和她结婚,想开启新生活,这些心理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精神面貌,又真实地展现了心理发展的真实逻辑。

其中心理分析、内心独白是直接描写,神态、动作、语言等是关于人物心理的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①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拒绝后经历了从失望、困惑、害臊,到羞愧、不舍,再到释然、愧疚、失落的复杂的心理变化。②这些心理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精神面貌,又真实地展现了心理发展的真实逻辑。③作者除采用直接的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外,还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答案】10.BDF

11.C

12.C

13.①(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老百姓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②古代的圣王都很尊重推崇贤人、任用能人,不偏私父母兄弟,不偏袒富贵人家,不宠爱美色。

14.①材料一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君主首先需要循礼、崇德,然后再关注贤才。②材料二认为君主应善用贤才,不偏不倚;给贤者应有的待遇,便可使国家安定,百姓和乐。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文化常识需要加强识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10.句意:贤者治理国家时,早出视事到很晚才返回,专心听讼案和治理政务,因此国家得以治理而刑法端正。

“贤者"作主语,“治”作谓语,“国"作宾语,“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宾句子结构完整,所以B处断句;

“蚤朝晏退'意为“早出视事到很晚才返回”,句意完整、连贯,其后应断开,所以D处断句;

“是以"为句首连词,意为“因此,所以",是对前文的总结,其前应断开,所以F处断句。

故BDF三处需要断句。

故答案为:BDF。

11.A.正确。代词,代指“他"。/助词,的。句意:魏王没有回应他。/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

B.正确。均为连词,即使。句意:君主即使不懂得辩别人才。/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

C.错误。意思不相同。使用。侍奉、赡养。句意:这就是所谓的使用有才能的人。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D.正确。形容词,端正。/动词,匡正。句意:国家治理得好则刑法端正。/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故答案为:C。

12.C."贤者管理官府部门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粟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错误,张冠李戴。

由材料二“贤者之长官也,夜寐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

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制票...可知,贤者管理官府的时候,是通过征收聚敛关口、市场、山林、湖泊的赋税之利

来充实官府的,选项中“翻耕种植.....足够的食物"是贤者治理城邑的做法而非管理官府的做法。

故答案为:C。

13.①“兵”,兵器;“云、响",名作状“像云朵(回声)一样";“赢",担负;“景”通“影"。

②“甚",特别;“使”,任免;“能",有能力的人;党,偏袒;嬖,宠爱;颜色,古今异义词,此处指女色。

故答案为:①(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老百姓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②古代的圣王都很尊重推崇贤人、任用能人,不偏私父母兄弟,不偏袒富贵人家,不宠爱美色。

14.由材料一“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以接邻国而已.....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主虽不知人,则臣位必....王曰:“善。”可知,子顺认为治国首先要培养仁义、推崇德礼,培养众人的品行,当朝臣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他们就会向君主推举有贤能的人才。即材料一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君主首先需要循礼、崇德,然后再关注贤才"。

由材料二“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贤者举而上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以为徒役.....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可知,材料二认为注重任用有贤能的人才,并且不偏不倚,给贤者应有的待遇,便可使国家安定,百姓和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才能实现“王天下,正诸侯"。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君主首先需要循礼、崇德,然后再关注贤才。②材料二认为君主应善用贤才,不偏不倚;给贤者应有的待遇,便可使国家安定,百姓和乐。

【答案】15.D

16.①王诗使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②张诗则对严光选择隐居高度赞许,“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陵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15.D.“分别描写了严光垂钓、渔樵的生活场景"错误。王诗的颈联“垂钓月初上,放歌风正轻”通过想象描写了严光月夜垂钓放歌的生活场景;张诗最后一句点出“渔樵",没有描写渔樵的生活场景。故答案为:D。

16.王诗赞赏严子陵那种“下视汉公卿”的风格,作者先对严子陵这种不趋附权势的风格进行赞赏,结合诗人初入官场,就写诗指斥奸佞小人,希望匡扶朝廷重回圣明社会,但诗人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末政治上的污浊与腐败,他不仅对那些贪官污吏痛加斥责,而且对苦难的劳动人民表现出无比的同情可知,尾联“应怜渭滨叟,匡国正论兵"作者使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表现出作者反对并批评严子陵的置国家安危而不顾的消极态度,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张诗前两句“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对严子陵钓台的景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严子陵隐居环境的高度赞美之情,而后两句中的“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陵在刘秀即位后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过上隐居生活,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

故答案为:①王诗使用姜子牙垂钓的典故,赞扬姜子牙匡国济世的功业,提倡为国效命的情怀抱负,含蓄地表达了对严光归隐的批评;②张诗则对严光选择隐居高度赞许,“不羡”“宁与"表达了对严陵不慕名利的敬佩之情。

17.【答案】(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崇、贯、靡、芳甸、霰、逸豫、箸、凤凰、芙蓉。

故答案为:

(1)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多强化记忆,特别是要注意不写错别字,不多写也不漏写。

18.【答案】(1)如果①学生胜诉,;那么按照协议约定,②老师可以得到另外一半学费;;如果③学生败诉,那么按照法庭的规定,;④学生需要给老师支付一半的学费。总之,无论学生的这场官司输还是赢,;⑤老师都会得到另外一半学费。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句补写

【解析】【分析】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为前提构成的推理。之所以称为“二难推理”,是因为在宣传中反驳对方的观点,人们常常运用这种推理逼使对方在两种情况下作出选择,不管选择哪种情况,都令人难于接受,这就使对方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首先分析情景的协议:毕业时先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然后分析其二难结果:无论学生的这场官司输还是赢,都得支付另一半费用,也就是无论怎样选择,结果都是青年难以接受的。

再分析推理的条件,条件一:毕业后此君一直未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条件二:普罗塔哥拉斯无奈,只好将其告上法庭。这就必须打官司,如果他输了与普罗塔哥拉斯的官司,按照法律规定,他需要支付普罗塔哥拉斯讨要的另一半学费。如果他打赢了这场官司,按照协议约定——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他需要支付普罗塔哥拉斯讨要的另一半学费。

故答案为:①学生胜诉②老师可以得到另外一半学费③学生败诉④学生需要给老师支付一半的学费⑤老师都会得到另外一半学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与推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语段内容,结合题干信息推理即可。

所谓逻辑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关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

①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②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

③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

④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

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这是因为演绎推理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演绎推理的最典型、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

【答案】19.①巧用比喻修辞,“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化虚为实,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②使用了连贯的动词,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③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具有画面感。

20.示例一:①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思考并走入人物的内心。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

示例二:②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产生代入感。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

21.①“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如今他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②“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强调为孩子们重建学校比祭拜鬼神更重要,宣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从修辞手法、词语的选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省略号的作用,要善于结合语境,从话语省略,言尽意无穷等等方面思考。

(3)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语境从加点词的词性,表意功能,比如是表强调还是转折等角度仔细分析。

19.对于孙少安对投入新生活的心情描写,本是对一种抽象思想的描写,但作者化抽象为具象,通过将这种思想画面化,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

首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孙少安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比喻为“跳上新生活的马车",通过这一比喻,化虚为实,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孙少安在一驾马车上疾驰的画面,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

其次,这段描写连续运用了“跳”“坐"“绷紧”“吆喝"“呐喊”等动词,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非常形象的塑造了一位马车驾驭者的形象,从而表现出孙少安对在未来生活中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信心。

最后,在句式特点上,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也让这一描写更加具有画面感。

故答案为:①巧用比喻修辞,“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化虚为实,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②使用了连贯的动词,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③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具有画面感。

20.“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中省略号省略的是对孙少安当时内心想法的描写。读者在读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引发了思考,已经可以推测出此时孙少安的内心世界。而从前文“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可知,此处引号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再联系前文“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

而“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中省略号用在了一段景色描写之后,此处在对孙少安所住村庄周围环境作了生动的描写,此处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也沉浸在美好的环境描写之中,产生代入感。这里的省略号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

故答案为:示例一:①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思考并走入人物的内心。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

示例二:②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产生代入感。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

21.在(1)中,在前文“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与后文“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中,“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孙少安想到过去自己的贫穷,而如今自己却有了一大笔钱来盖学校,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表达了他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突出了他高尚的人格。在(2)中,“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表明孩子们的教育要比盖庙重要,此处“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突出了为孩子们重建学校的重要性。而这种突出,则宣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非常具有时代进步意义。故答案为:①“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如今他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②“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强调为孩子们重建学校比祭拜鬼神更重要,宣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22.【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材料主要由“特种兵式旅游"“大学生军训式旅游”等词条在众多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引出。实际上这里面包含三种观点,一是快节奏和“集邮式"打卡旅游;二是旅行就是要放松和“沉浸式”,走马观花不可取;三是旅游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好。

以上的三种观点,任选一种,但是要注意“谈谈对你人生的启示",也就是说从旅游迁移到人生。有些人的人生追求的就是快节奏,他们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有“时不我待”之感,于是他们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永远在奋进的路上。有些人则注重对人生的享受,他们过的是慢生活,他们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总在奔波,而是更注重享受生活的滋味,更注重这个过程。这样的人生与前者是截然不同的。而第三种观点则是说,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也可以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人生方式。

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比如首段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放迈脚步,享受惬意人生。文章的主体可以写享受慢生活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慢人生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可以谈慢人生有什么样的好处;最后就是怎样才能做到慢人生。文章结尾照应开头,重申观点。

【立意选取】

1.慢生活才能享受惬意人生。

2.快节奏让人生更充实。

3.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1/1福建省泉州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较量的意义日渐凸显,文学传统的选择亦卷入其中,因此,对本土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蔑视和排斥态度,刻板模仿西方的文化思维和创作套路,以至于唯“洋"是崇,注定吃力不讨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文艺界亟待解答的问题。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遵从、恪守并不断丰富和创新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基因的中国文化情怀与中国审美方略。具体到文学叙事层面,就是重新思考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中国古代文艺极其讲究叙事的细节真实,不少作品的情境设计深具细节之美。《红楼梦》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小说“淡淡写来”,“淡淡带出",情节自然推进,心理刻画虚实相生,毫无斧凿之痕。例如,第三回一反富贵之家的俗套描写,连用三个“半旧的”来形容王夫人房间的装饰,看似信笔写来,却预示了贾府的趋于衰落,意蕴丰厚。又如,第二十八回宝玉和黛玉在消除误解后,黛玉由怒转喜,和宝玉开起玩笑说:“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黛玉因为误会消除,心事解开,所以“抿着嘴笑",这一甜蜜的笑由心而发。宝玉此时则不然,他对黛玉的玩笑话一时不知如何对答,若也以玩笑话回答,又怕再次得罪黛玉,因而陷入想说又不敢说,但对黛玉满怀爱意的心理状态,所以他“又是咬牙,又是笑”。《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同样讲究细节的铺陈,如“三打白骨精"“刮骨疗毒”“风雪山神庙"等场景,都使读者产生亲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相反,近年来,中国文艺创作在细节铺陈与描摹方面缺乏耐心,往往一部小说读完,带给人的多是杂乱无章、匆匆忙忙的印象,而鲜有作者愿意在细节处精雕细刻,少有人物或细节让读者印象深刻。

想象力一直被视作艺术的灵魂。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想象”之于创作的意义:“遗情想像,顾望怀愁"(曹植《洛神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这些都将“想象”作为审视、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在文艺创作中,如《西游记》通达三界的神妖世界,《红楼梦》负载着传统中国文化并隐喻重大思想内涵的“虚构空间"等,皆立足“此岸”又悬想“彼岸",给人以希冀、震撼与美感,千百年后仍令人击节赞叹。然而,在商业化的今天,很多艺术家要么不再寻求想象层面的超脱,要么把玩弄奇幻怪异视作“想象”,致使“伪想象"大行其道。

在中国,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史传文学,擅长人物塑造,且一直强调人物高于故事。《史记》开创了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及至明清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趋成熟,放浪形骸的孙行者、忠肝义胆的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逼上梁山的林冲等人物形象,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广为传诵。《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已臻化境,“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见”,诸如“烘云托月"“注彼写此”“千皴万染"“按迹循踪”等写人状物的叙事技法,相较于西方的叙事技巧,显得形神兼备而自成格调。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学是以反叛传统著称的,其中包括借助欧化语体来打破文言文的束缚。然而,以反叛传统和全盘西化为主流的新文学,却产生了一大批汉语特色极为浓郁的作家。从早期的周作人、废名,到后来的老舍、沈从文,他们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

欧化,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恰恰为他们的作品增色不少。这一点也为当代一些作家的创作所证明,如汪曾祺自然、和谐、恬淡而又略带文雅的语言,与中国传统诗词和笔记小说遥相契合;贾平凹古朴、简淡语言的佛道痕迹。不过,当今汉语写作更为常见的情形是:缺少本来应有的汉语自觉和汉语主体性,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魔圈未曾完全解除。

(摘编自高强、李永东《回望这边风景:中国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

材料二:

中西双方不是都认同这是一个平等对话的时代吗?但是,中国人洗耳恭听了一百年,而异议、争辩、反驳为何阙如?因为我们只有人家的话语,却没有不同于对方的话语,这就没有了对话的本钱。潜在弱势文化民族自卑心理作怪数十年,积重难返。其实,在小说方面,我们的传统是有自己独特的话语的,中国的传统文学是有本钱和他们对话的。

中国叙事文学的艺术传统来自中国历史记言、记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尚书》记言,《春秋》记事。长篇小说千年以来,继承孔夫子的“寓褒贬”的“春秋笔法"。褒贬不直接表现于文字,只能寓于字里行间。这种史家笔法,得到西方一些汉学家的赞赏,如《左传》记周天子赐齐桓公祭肉,虽为国家重大的仪式,却没有环境和心理描写,全文以对话组成,动作只用了四个字“下、拜、登、受”(僖公九年)。把宝贵青春献给文学的教授博士,一味奉西方叙事学为圭臬,从概念到概念地空转,有几个去梳理从孔夫子到《红楼梦》的千年传统?以中国的寓褒贬,并不是没有倾向,而是把倾向暗藏在语言的取舍之间。故孔夫子订春秋,使乱臣贼子惧。这并不如西方所谓的“作者死亡",读者决定一切。有了这样的本钱,是不是就有能耐和西方争一日之短长呢?

(摘编自孙绍振《复兴的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创造性地实现叙事传统的当代转化,新时代的文学创作就能讲好中国故事。

B.近年来,文学艺术迎合商业化的需要,浮躁之风日益盛行,粗制滥造之作多见。

C.相较于西方的叙事技巧,《红楼梦》的叙事技法用于写人状物,显得更加成熟。

D.中国叙事文学传统中寓褒贬于字里行间的“春秋笔法”,曾为西方文学所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作家只重写实,不重虚构,而缺乏想象力是很难写出伟大作品的。这对于新时代文艺创作者来说不无警示意义。

B.西方文艺的输入与传统文艺的创造性转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这两者的合力共同促成了中国文学叙事模式的演变。

C.我们只有回望自身珍贵的叙事传统,发掘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本土历史资源,才能摆脱西方的“先进"话语对自我的桎梏。

D.艺术不能与传统完全脱离。现代诗创作不应简单地将传统视为镣铐,因为古典诗歌中隐含着民族文化、艺术观念的基因。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剧之为物,所以见重于欧洲者,以其为文学、美术、科学之结晶耳。吾国之剧,在文学上、美术上、科学上果有丝毫价值耶?”(陈独秀)

B.“中国的文学传统与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中间有一段很远的距离,不多介绍先进国家的名著,供中国青年作家取法,中国的新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出来。"(董秋斯)

C.“文学的源头在西方,而中国,从一开始文学就不是作为独立的精神产物而存在。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缺少文学最基本的特征——人对自身本质的自觉的认识。”(残雪)

D.“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但最终回归了传统。《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莫言)

4.材料一在论证上是如何体现严密性的?请简要说明。

5.某校星空文学社开展“讲述青年好故事”微型小说征文活动,民族叙事文学的哪些传统值得参赛作者继承和弘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A

3.D

4.①论证思路上,采用总分结构,先通过背景介绍引中心论点,然后以并列结构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③观点与论据统一。如在论述文学叙事层面应继承和发扬的方面时,举出大量实例证明观点,体现了严密性。④论证语言上,“多"“重要”“简单地"“常见的”等限定语以及关联词、衔接语的使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5.①注重叙事铺陈的细节真实,情境描摹深具细节之美。②强调“想象"对于创作的意义,以想象来重组现实,寓情理于神思之中。③擅长人物塑造,形神兼备、自成格调,强调人物高于故事。④传统民族语言的特质会使作品增色,创作应体现本土语言的自觉性和主体性。⑤古典小说的史传笔法,不将褒贬直接表现于文字,而寓倾向于语言的取舍之间。

【知识点】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