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5 《秋天的怀念》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6/13/wKhkGWXzk1CAHqfQAAHyJViB7I4550.jpg)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5 《秋天的怀念》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6/13/wKhkGWXzk1CAHqfQAAHyJViB7I45502.jpg)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5 《秋天的怀念》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6/13/wKhkGWXzk1CAHqfQAAHyJViB7I45503.jpg)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5 《秋天的怀念》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6/13/wKhkGWXzk1CAHqfQAAHyJViB7I45504.jpg)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5 《秋天的怀念》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1/16/13/wKhkGWXzk1CAHqfQAAHyJViB7I455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5《秋天的怀念》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5《秋天的怀念》
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整宿(sù)淡雅(yǎ)踩扁(cǎi)
B.沉寂(jì)豌豆(wān)捶打(cuí)
C.仿膳(shàn)侍弄(dài)鲜血(xuě)
D.絮叨(xù)烂漫(màn)深沉(chén)
D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项,“宿”应读“xiǔ”;B项,“捶”应读“chuí”;C项,“侍”应读“shì”,“血”应读“xuè”。D项,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昏谜墙壁央求各得其所
B.憔悴敏感决别絮絮叨叨
C.高洁淡雅砸碎咄咄逼人
D.甜美热列归雁舐犊情深
C
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A项,“昏谜”应为“昏迷”;B项,“决别”应为“诀别”;C项,正确;D项,“热列”应为“热烈”。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到。
B.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C.试卷发下来了,我竟然得了满分,这真让人喜出望外。
D.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成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A
望文生义
A:“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身或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B:暴怒无常的意思: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使用正确;C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使用正确;D:泼泼洒洒意思:形容水从容器中散洒出来的样子,将液体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大;也做花开得旺盛的样子,使用正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词语的意义有字典义和语境义,理解的时候既要解释字典义,也要解释语境义,还要注意词语的逻辑顺序。
4.[原创]下面语段中有两个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不仅会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而且会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②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③画家会用浓重的构思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
(1)第①句语序不当,修改意见:
(2)第③句搭配不当,修改意见:
(1)把“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和“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互换位置。
(2)把“浓重的构思”改为“浓重的色彩”。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⑴语序不当,应先是“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再是“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⑵搭配不当,“浓重”不能与“构思”搭配,将“构思”改为“色彩”。
故解析为:⑴把“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和“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互换位置。⑵把“浓重的构思”改为“浓重的色彩”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宽阔的马路上,。要是没有这些小色块的点缀,北京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
①气氛显得安谧而有生气②有由各种树木组成的行道树③街道就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④每到秋天,落叶飘摇而下⑤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显现出来
A.⑤②④③①B.②④③⑤①C.②④③①⑤D.⑤①②④③
C
句子排序
由马路及行道树,由行道树及落叶,再谈及秋天的氛围,按照这样的顺序就能得出解析。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述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6.下列有关《秋天的怀念》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B.课文中写窗外树叶飘落,暗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也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C.文中的母亲活得最辛苦,她不仅要忍受“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的痛苦,还要面对儿子终生瘫痪的残酷现实。
D.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所做的几件感人的事,表述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A
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小说。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7.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续写式仿写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例句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结合语境进行仿写。前后例句的对象分别是“父母”和“成功”可知,仿写的对象是可以变化的,如:朋友、读书、老师、坚持“不只是更是”表示分句间是递进的关系,由此进行仿写。如: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故解析为: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
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
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例句,注意例句的结构特点,修辞运用。在内容上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与句子的主题一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8.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9.阅读第⑦⑧两段,说说“奶奶”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而且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都在灯下学习。
10.本文的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加点的词语。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11.“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如果还有机会弥补,你觉得“我”会怎样做?(50字左右)
12.请你观察自己的母亲,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写一个片段来表现母爱。(200字左右)
8.春:糊纸袋。夏:补花、洗菜。秋:扫院子、扫大街。冬:在灯下学习。
9.①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②她想学点文化,跟上时代,有一份工作。
10.A句中“海底捞月”一词生动地表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
B句中“终于”一词足见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此刻奶奶非常惭愧、沮丧、失落的心理。
11.示例:“我”会为奶奶倒杯水,然后诚恳地向她表示歉意,跟她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告诉她,她是“我”的榜样,她的执着追求对于“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2.示例:公共汽车在车站等候乘客,我朝车窗外张望,只见妈妈正抱着一袋苹果兴冲冲地跑来。她从车窗外把苹果递给我,我伸手去拿,一不小心,一个苹果从袋子里掉了出去,滚落在地上。妈妈赶忙弯腰去捡,就在这时,车启动了。妈妈慌忙把沾有泥土的苹果在衣服上蹭了几下,又递给了我。车开动了,妈妈在车窗外挥动着手,着急地喊:“那个苹果,先别吃,没有擦干净,别忘了到校后给家里打电话。”我的热泪涌了出来,滴在手上,也滴在那个沾有泥土的苹果上。
微写作(片断写作);语言简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解析。
(2)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述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文意,把握的思想情感,语言表述要合情合理。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注意平时的过程和积累,注意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表述,语言要通顺、生动形象,主题要符合要求。
8.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根据题干的提示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阅读全文,找到关于时间的词,确定答题区间,找到相关的语句,把主要事件概括出来。第④段“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概括为:糊纸袋;第⑤段“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概括为:补花;第⑥段“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概括为:扫院子;第⑧段“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概括为:在灯下学习。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熟读语句所在的文段,联系上下文,在文本中找到解析。根据文段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可知,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根据文段⑦“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概括为:她想学点文化,跟上时代,有一份工作。
10.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注意词语对语句、人物、情感的表述效果。(A)“海底捞月”意思是形容弯腰向下捞起的姿势,在语句中生动地表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B)“终于”意思为最终,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奶奶问我问题,我直接说“不知道”,这深深打击了奶奶,“终于””写出了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此刻奶奶非常惭愧、沮丧、失落的心理。
11.本题考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写出自己内心的愧疚,表述自己的歉意即可。首先“我”的过错指的是“我”拒绝了和奶奶糊纸袋的请求,“我”胡乱的帮奶奶洗菜,“我”讽刺不识字还要读报的奶奶等多件事,所以针对这些,表述自己的歉意。如:“我”会为奶奶倒杯水,然后诚恳地向她表示歉意,跟她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告诉她,她是“我”的榜样,她的执着追求对于“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2.本题考查学生的拓展阅读能力,注意按照要求,抓住生活细节,表述母爱的主题,语言流畅,生动形象。如:公共汽车在车站等候乘客,我朝车窗外张望,只见妈妈正抱着一袋苹果兴冲冲地跑来。她从车窗外把苹果递给我,我伸手去拿,一不小心,一个苹果从袋子里掉了出去,滚落在地上。妈妈赶忙弯腰去捡,就在这时,车启动了。妈妈慌忙把沾有泥土的苹果在衣服上蹭了几下,又递给了我。车开动了,妈妈在车窗外挥动着手,着急地喊:“那个苹果,先别吃,没有擦干净,别忘了到校后给家里打电话。”我的热泪涌了出来,滴在手上,也滴在那个沾有泥土的苹果上。
13.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fù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xù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整宿憔悴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翻来fù去xùxù叨叨
(3)下列句子中引号作用不表示引用的一项是()
A.“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B.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C.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D.“好吧,就明天。”我说。
(1)xiǔ;qiáocuì
(2)覆;絮絮
(3)C
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⑴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识记和积累。整宿:zhěngxiǔ,意思是整夜。憔悴:qiáocuì,意思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⑵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翻来fù去:即为翻来覆去,意思是来回翻身体。注意不要把“覆”写成“复”。xùxù叨叨:即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⑶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理解。“仿膳”中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故选C。
故解析为:⑴xiǔqiáocuì⑵覆絮絮⑶C
⑴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⑵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正确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运用,结合语句进行辨析和判断。
14.母亲节到来之际,七年级(1)班开展了以“谢谢您,妈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根据活动主题,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2)请仿照示例,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唱赞美母爱的歌曲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3)在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如下材料,其中不能体现母亲辛劳的一则是。
材料一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二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
(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材料三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四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母亲》)
(4)林丽同学作为活动主持人,想在结束语中用下面的句子表述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
(5)母亲节当天,宇博同学买了一枝康乃馨,他回家后将花送给妈妈,并动情地说:“
”
(1)示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画感恩母亲的漫画;表感恩母亲的心意
(3)材料一
(4)母爱是一首美妙的歌曲;抚慰我的悲伤
(5)示例:妈妈,节日快乐!谢谢您这么多年为我付出的辛劳!您辛苦了!
续写式仿写;活动设计;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⑴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即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述准确,具有宣传性。要紧扣“谢谢您妈妈”从活动的内容或意义方面来拟写。解析不唯一,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五月康乃馨,爱心献母亲!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活动项目的设计能力。为开放性试题,要根据活动的主题,结合给出的活动项目,补充完成。本题紧扣“谢谢您妈妈”,结合题干中的项目,可以再设计以下的活动项目:如:画感恩母亲的漫画、表感恩母亲的心意、开感恩母亲的班会、诵赞美母爱的诗歌等。
⑶本题考查文本材料的理解。文本材料一体现的是母亲对“我”的关注和爱,不能体现母亲的辛劳,故解析为材料一。
⑷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的能力。仿写作答要找准仿点,确定仿写的格式,修辞手法、主题。结合例句可知,本句仿写要运用比喻,主题是“母爱”语言格式是“母爱是,我的”,写出对母亲的讴歌和赞美。如:母爱是一首美妙的歌曲,抚慰我的悲伤。
⑸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首先要有称谓,其次表述自己对妈妈的节日的祝福或感激,注意说话的对象,要符合说话这的身份,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符合题意即可。如:妈妈,节日快乐!谢谢您这么多年为我付出的辛劳!您辛苦了!
故解析为: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五月康乃馨,爱心献母亲!⑵画感恩母亲的漫画、表感恩母亲的心意、开感恩母亲的班会、诵赞美母爱的诗歌等。⑶材料一⑷母爱是一首美妙的歌曲,抚慰我的悲伤。⑸妈妈,节日快乐!谢谢您这么多年为我付出的辛劳!您辛苦了!
⑴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求学生掌握宣传语的基本要求,做到紧扣主题,语言简洁,表述准确。
⑵本题考查学生活动项目的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此类活动的训练和参与,结合给出的活动项目,进行再设计。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把握材料的主题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例句,注意例句的结构特点,修辞运用。在内容上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与句子的主题一致。
⑸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的能力。为开放性试题,解析不唯一。考生只要围绕主题、注意语言的流畅、简洁、得体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母亲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
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5.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
16.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17.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②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能表现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母亲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18.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15.①为儿女们腌制腊肉、咸火腿;②善于侍弄菜园;③能张罗儿孙们的吃喝,使一大家子的生活正常运转;④雕刻的软木青蛙栩栩如生。(意思对即可)
16.示例:“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17.①示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莉君的愧疚、悔恨之情。②(示例)词语:得意(或“喜形于色”“幸灾乐祸”等)。理由:母亲想儿孙们多住几天的愿望意外地实现了。
18.“人间亲情”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封城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体现了母亲与儿孙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人生感悟”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封城滞留娘家的故事,描写了莉君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揭示了陪伴、换位思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让亲人相处更融洽的道理。
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记叙顺序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的理解。解答时要掌握常见的记叙顺序,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阐述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和人物心理的揣摩。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意和主题,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和表述效果,注意对人物的心理要联系环境进行理解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材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结合栏目,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阐述。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首先审题可知,主要概括母亲“能干”方面的事件。定位第6段到第9段。所以根据第6段“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可知,母亲善于腌制腊肉和火腿;第7段“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可知,母亲擅长种菜;第8段“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可知,母亲擅长做饭;第9段“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可知,母亲心灵手巧,会制作手工艺品。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插叙的记叙顺序的理解。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文中第4段“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是插叙,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17.①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赏析。“揪扯”原意是又扭又拉,联系第4段“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可知,因为武汉封城,尔孙明都回不去,明确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会让母亲忙起来。莉君想到母亲这么大的年纪,还有为一大家人操心,其内心受到刺激,觉得母亲太辛苦了,之前支架从来没有和母亲说过软话,因此“揪扯”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莉君的愧疚、悔恨之情。②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回归原文,结合语境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根据第4段“家里空旷而冷清,母亲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可知,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待在家里,家里空旷而冷清,每年都希望儿孙能够多陪陪她,但“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而今年因疫情原因,儿女们不得不多待上一段时间,母亲的愿望意外实现,因此母亲的表现应是大喜过望、喜形于色。
18.本题考查选材与主题的分析。明确选择的栏目,围绕栏目名称和文章的选材、主题两方面,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人间亲情”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封城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体现了母亲与儿孙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人生感悟”栏目。理由:从选材角度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封城滞留娘家的故事,描写了莉君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心路历程;从主题角度看,文章揭示了陪伴、换位思考可以消除亲人之间的隔膜,让亲人相处更融洽的道理。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5《秋天的怀念》
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整宿(sù)淡雅(yǎ)踩扁(cǎi)
B.沉寂(jì)豌豆(wān)捶打(cuí)
C.仿膳(shàn)侍弄(dài)鲜血(xuě)
D.絮叨(xù)烂漫(màn)深沉(ché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昏谜墙壁央求各得其所
B.憔悴敏感决别絮絮叨叨
C.高洁淡雅砸碎咄咄逼人
D.甜美热列归雁舐犊情深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到。
B.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C.试卷发下来了,我竟然得了满分,这真让人喜出望外。
D.万千雪絮,泼泼洒洒,在空中交织成唯美的乐章,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就这样悄悄地来了。
4.[原创]下面语段中有两个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不仅会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而且会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②史铁生用他的笔在平实的叙述中向人们阐述了人生的哲理。③画家会用浓重的构思和奇特的视觉构图抒发悲怆情感,而史铁生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描述他的特殊经历。
(1)第①句语序不当,修改意见:
(2)第③句搭配不当,修改意见: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宽阔的马路上,。要是没有这些小色块的点缀,北京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
①气氛显得安谧而有生气②有由各种树木组成的行道树③街道就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④每到秋天,落叶飘摇而下⑤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显现出来
A.⑤②④③①B.②④③⑤①C.②④③①⑤D.⑤①②④③
6.下列有关《秋天的怀念》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B.课文中写窗外树叶飘落,暗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也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C.文中的母亲活得最辛苦,她不仅要忍受“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的痛苦,还要面对儿子终生瘫痪的残酷现实。
D.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所做的几件感人的事,表述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和怀念之情。
7.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8.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9.阅读第⑦⑧两段,说说“奶奶”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而且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都在灯下学习。
10.本文的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加点的词语。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11.“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如果还有机会弥补,你觉得“我”会怎样做?(50字左右)
12.请你观察自己的母亲,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写一个片段来表现母爱。(200字左右)
13.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fù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xù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整宿憔悴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翻来fù去xùxù叨叨
(3)下列句子中引号作用不表示引用的一项是()
A.“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B.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C.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D.“好吧,就明天。”我说。
14.母亲节到来之际,七年级(1)班开展了以“谢谢您,妈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根据活动主题,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2)请仿照示例,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唱赞美母爱的歌曲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3)在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如下材料,其中不能体现母亲辛劳的一则是。
材料一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二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
(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材料三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四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母亲》)
(4)林丽同学作为活动主持人,想在结束语中用下面的句子表述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
(5)母亲节当天,宇博同学买了一枝康乃馨,他回家后将花送给妈妈,并动情地说:“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母亲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
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5.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
16.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17.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②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能表现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母亲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18.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解析解答部分
1.D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项,“宿”应读“xiǔ”;B项,“捶”应读“chuí”;C项,“侍”应读“shì”,“血”应读“xuè”。D项,正确;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2.C
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A项,“昏谜”应为“昏迷”;B项,“决别”应为“诀别”;C项,正确;D项,“热列”应为“热烈”。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A
望文生义
A:“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身或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B:暴怒无常的意思: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使用正确;C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使用正确;D:泼泼洒洒意思:形容水从容器中散洒出来的样子,将液体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引申为写文章,做事气势很大;也做花开得旺盛的样子,使用正确。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词语的意义有字典义和语境义,理解的时候既要解释字典义,也要解释语境义,还要注意词语的逻辑顺序。
4.(1)把“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和“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互换位置。
(2)把“浓重的构思”改为“浓重的色彩”。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⑴语序不当,应先是“被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再是“被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⑵搭配不当,“浓重”不能与“构思”搭配,将“构思”改为“色彩”。
故解析为:⑴把“作品中的真情所打动”和“他那平实的文字所吸引”互换位置。⑵把“浓重的构思”改为“浓重的色彩”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C
句子排序
由马路及行道树,由行道树及落叶,再谈及秋天的氛围,按照这样的顺序就能得出解析。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述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6.A
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小说。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7.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续写式仿写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例句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结合语境进行仿写。前后例句的对象分别是“父母”和“成功”可知,仿写的对象是可以变化的,如:朋友、读书、老师、坚持“不只是更是”表示分句间是递进的关系,由此进行仿写。如: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故解析为: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
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
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例句,注意例句的结构特点,修辞运用。在内容上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与句子的主题一致。
8.春:糊纸袋。夏:补花、洗菜。秋:扫院子、扫大街。冬:在灯下学习。
9.①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②她想学点文化,跟上时代,有一份工作。
10.A句中“海底捞月”一词生动地表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
B句中“终于”一词足见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此刻奶奶非常惭愧、沮丧、失落的心理。
11.示例:“我”会为奶奶倒杯水,然后诚恳地向她表示歉意,跟她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告诉她,她是“我”的榜样,她的执着追求对于“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2.示例:公共汽车在车站等候乘客,我朝车窗外张望,只见妈妈正抱着一袋苹果兴冲冲地跑来。她从车窗外把苹果递给我,我伸手去拿,一不小心,一个苹果从袋子里掉了出去,滚落在地上。妈妈赶忙弯腰去捡,就在这时,车启动了。妈妈慌忙把沾有泥土的苹果在衣服上蹭了几下,又递给了我。车开动了,妈妈在车窗外挥动着手,着急地喊:“那个苹果,先别吃,没有擦干净,别忘了到校后给家里打电话。”我的热泪涌了出来,滴在手上,也滴在那个沾有泥土的苹果上。
微写作(片断写作);语言简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解析。
(2)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述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文意,把握的思想情感,语言表述要合情合理。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注意平时的过程和积累,注意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表述,语言要通顺、生动形象,主题要符合要求。
8.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根据题干的提示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阅读全文,找到关于时间的词,确定答题区间,找到相关的语句,把主要事件概括出来。第④段“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概括为:糊纸袋;第⑤段“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概括为:补花;第⑥段“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概括为:扫院子;第⑧段“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概括为:在灯下学习。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熟读语句所在的文段,联系上下文,在文本中找到解析。根据文段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可知,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根据文段⑦“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概括为:她想学点文化,跟上时代,有一份工作。
10.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注意词语对语句、人物、情感的表述效果。(A)“海底捞月”意思是形容弯腰向下捞起的姿势,在语句中生动地表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B)“终于”意思为最终,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奶奶问我问题,我直接说“不知道”,这深深打击了奶奶,“终于””写出了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此刻奶奶非常惭愧、沮丧、失落的心理。
11.本题考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写出自己内心的愧疚,表述自己的歉意即可。首先“我”的过错指的是“我”拒绝了和奶奶糊纸袋的请求,“我”胡乱的帮奶奶洗菜,“我”讽刺不识字还要读报的奶奶等多件事,所以针对这些,表述自己的歉意。如:“我”会为奶奶倒杯水,然后诚恳地向她表示歉意,跟她说“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告诉她,她是“我”的榜样,她的执着追求对于“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2.本题考查学生的拓展阅读能力,注意按照要求,抓住生活细节,表述母爱的主题,语言流畅,生动形象。如:公共汽车在车站等候乘客,我朝车窗外张望,只见妈妈正抱着一袋苹果兴冲冲地跑来。她从车窗外把苹果递给我,我伸手去拿,一不小心,一个苹果从袋子里掉了出去,滚落在地上。妈妈赶忙弯腰去捡,就在这时,车启动了。妈妈慌忙把沾有泥土的苹果在衣服上蹭了几下,又递给了我。车开动了,妈妈在车窗外挥动着手,着急地喊:“那个苹果,先别吃,没有擦干净,别忘了到校后给家里打电话。”我的热泪涌了出来,滴在手上,也滴在那个沾有泥土的苹果上。
13.(1)xiǔ;qiáocuì
(2)覆;絮絮
(3)C
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⑴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识记和积累。整宿:zhěngxiǔ,意思是整夜。憔悴:qiáocuì,意思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⑵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翻来fù去:即为翻来覆去,意思是来回翻身体。注意不要把“覆”写成“复”。xùxù叨叨:即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⑶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理解。“仿膳”中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故选C。
故解析为:⑴xiǔqiáocuì⑵覆絮絮⑶C
⑴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⑵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要求考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准确辨析,注意平时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正确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运用,结合语句进行辨析和判断。
14.(1)示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画感恩母亲的漫画;表感恩母亲的心意
(3)材料一
(4)母爱是一首美妙的歌曲;抚慰我的悲伤
(5)示例:妈妈,节日快乐!谢谢您这么多年为我付出的辛劳!您辛苦了!
续写式仿写;活动设计;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⑴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即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述准确,具有宣传性。要紧扣“谢谢您妈妈”从活动的内容或意义方面来拟写。解析不唯一,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五月康乃馨,爱心献母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地下空间开发施工合同规范文本
- 2025年度印刷材料行业环保型采购与生产合同
- 低碳环保的活动方案范文(13篇)
- 2025年债务解决方案资产协议书
- 2025年企业电气设施维护合同
- 2025年家用空气调节器项目提案报告模稿
- 2025年电子脂肪秤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芝士片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5年空心桨叶干燥机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临时性杂工劳动合同
- 2024年临沂市高三一模(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物理试卷
- 广州猎德大桥三维曲面塔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 产品设计思维 课件 第5章 产品设计的形式思维
- 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22解读
- Python数据挖掘实战全套教学课件
- 高级茶艺师技能鉴定(协会版)备考题库-下(多选、判断题汇总)
-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体检表(叉车)
- c30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
-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师德师风警示教育讲座培训课件
- 猪饲料购销合同书
- 电商运营销售计划Excel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