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_第1页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_第2页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_第3页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_第4页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

货币政策目录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第三节货币政策效应第四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政策在经济政策中的地位,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和效果,达到准确掌握货币政策及实现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重点、难点]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一、何谓货币政策1.定义: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2.货币政策包括:⑴政策目标;⑵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⑶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3.从确定目标,运用工具,到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其中主要有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目标:

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二、货币政策的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1.各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表述各有差异。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也有调整。2.多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单目标:稳定币值(包括稳定汇率)。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它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稳定物价

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稳定物价不是指物价不变,而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对货币政策来说,稳定物价主要是防止由总需求过旺而造成的物价上涨。充分就业

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减少或消除经济中存在的非自愿失业,而并不意味着将失业率降低为零。充分就业是指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的人,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合适的工作。经济增长

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一般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反映经济增长速度。春节境外买奢侈品中国人花掉85亿美元国际收支平衡

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保持基本平衡。国际收支略有顺差、略有逆差都可称为平衡三、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观点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⑴强调物价稳定是惟一目标。但同时有另一种单目标: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⑵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⑶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诸方面。12资料: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3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5,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当前更加关心的问题是反通货膨胀。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2: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3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一般性的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控制信用的行政手段: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三个)1.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属于传统的、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其特点是经常使用;且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能对整个经济运行发生影响。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基本操作

经济形势政策工具通货膨胀(总需求>总供给)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存款准备金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政策提高再贴现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证券,回笼基础货币买进证券,投放基础货币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可选择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措施。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销售融资的限制。如首付最低金额、消费信贷期限、信贷条件及消费信贷商品的种类。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对证券交易贷款的限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放款的限制,抑制房地产投机。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提供的鼓励措施。预缴进口保证金: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的一定比例的存款。三、直接信用控制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1、信用配额:分配信用规模,限制最高数量。2、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存款,与收益率成反比。3、利率上限:1980年前美国Q条例。4、直接干预中央银行控制信用的行政手段:间接信用指导

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通告、指示、面谈等。

窗口指导:中央银行通过劝告和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属于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是一种劝谕式监管手段,指监管机构向金融机构解释说明相关政策意图,提出指导性意见,或者根据监管信息向金融机构提示风险。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1.中央银行使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取决于不同时期的经济及金融环境等客观条件,并无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考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也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而不能生搬硬套。2.中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现在已大体与市场经济国家相同。3.1984年,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但较为规范的存款准备制度是实现于1998年。准备金率总的呈下降趋势,但视通货膨胀的压力大小,也不时调高调低。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最为猛烈的法定准备金工具,在中国,由于种种对消因素,其作用力好像并不是强烈到不可接受的。

4.信用贷款,习惯一直叫做再贷款,实际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再贷款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很多年都是我国基础货币吞吐的主要渠道和调节贷款流向的重要手段。1994年以来,伴随外汇占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再贷款的比重开始下降。同时,伴随着深化改革,更多地发挥其他政策工具的作用成为既定方向。5.再贴现业务的开展始于1986年,但业务量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中的比重较小。贴现政策本质是利率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基准利率”。但是,要使利率机制发挥作用,要求利率的变动能真实反映资金供求,以及融资成本的变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金供求。现阶段,这两个条件处在发展培育的过程之中。6.1994年以前,尚不具备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条件。随着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进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而以国债为对象的公开市场业务于1996年4月正式启动。近年来,这一政策工具的运作空间和运作力度日益增强,成为货币当局的重要政策工具。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根据需要签发中央银行票据。7.除上述工具外,中国人民银行还采取优惠利率政策、专项贷款、利息补贴和特种存款等工具。这类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针对特殊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但其直接行政决策的色彩浓重。8.原来最强有力的一个政策工具是“规模”——为商业银行规定发放贷款数量的上限。于1998年停止使用。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关系利率与投资的关系M↑→r↓→I↑→E↑→Y↑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并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作用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无需通过利率加以传导,而可直接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M→E→I→Y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1.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作用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需要估计目标能不能实现。为此,需要设置中介指标。中介指标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2.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如下一些标准:

⑴可控性,⑵可测性,⑶相关性,⑷抗干扰

⑸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3.根据这些条件所确定的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有一些经济、金融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及地区,是以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货币政策通过中介指标的操作第三节货币政策效应一、货币政策的时滞1.政策从制定到获得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这叫做“时滞”。2.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组成:

⑴内部时滞: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期间,其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⑵外部时滞: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的这段期间,它主要由客观经济条件和金融条件决定。3.时滞是影响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假定政策的大部分效应要快过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现,那就很难证明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是否恰当。二、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构成挑战的另一因素是微观主体的预期。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预测,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

面对微观主体的对策,推出的货币政策可能归于无效。2.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只有在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为公众所掌握的情况下才能生效。但当局纵然采取非常规的政策,终究也会落在公众的预期之内。3.不过,公众的预测即使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对消也要有过程,从而政策仍可奏效,只是效应会打折扣。三、透明度与取信于公众问题1.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度,也即决策者和广大公众之间高度沟通,对于政策效应的发挥至关重要。2.如果决策过程不透明,则难于树立公众对货币当局的信任;如果公众难于领会决策者的意向,在胡乱猜测中采取对策,必然会对消政策效应。3.取得公众的信任,由此诱导的公众预期,使得公众的推测常常符合货币当局决策的意向,则是贯彻货币政策的助力。4.强调货币政策要讲规则,不仅是为了规范货币当局的行为,同时又与“透明度”有关:当政策目标的确定和政策的操作越有规则,也就是说货币当局的行为越规范,越有规则可循,则透明度越高。

5.透明与保密的统一。四、其他经济政治因素影响⑴政治性经济周期的影响

一般的,高经济增长和低失业率会给执政党带来不少选票,因此,执政党在大选之前都力图刺激经济,相反,上台后,极易采取收缩政策以使国民经济平稳下来。⑵社会集团利益的影响

有与任何一项货币政策方案的贯彻,都可能给不同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社会利益集团对货币政策会有强烈的反应。并形成政治压力乃至迫使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第四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

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节财政收支规模、收支结构,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一系列方针、准则、措施的总称。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运用是互为条件和相互补充的。一是两者的政策目标一致,即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二是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密不可分,反之亦然;三是作用机制上都是通过调节社会资金而影响国民经济运行。但两者各有特点,财政政策更具控制性和时滞性,而货币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