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在实体空间之外产生了另一个空间,即数字空间或赛博空间。

为了实现在数字空间的关系建构,这是进入数字空间的前提条件。个体只有完成了身份虚体

的建构,才能在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之间实现切换。

在数字化时代,人格的实体虚体化即所谓数字人格的形成。严格来说,数字人格并不能

叫作人格,数字人格一个主要的特性是通过网络数据实现的对人的拟像,网络数据不是对生

命实体的真实采集,更在于防止数字人格对个体自我形成的诱导甚至压迫,使个体沦为网络

的奴隶甚至牺牲品。

网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间,而且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形成了新的聚合关系。

这种新的聚合关系既造就了面对面的熟悉的陌生人;又造就了不见面的陌生的熟人,即网络

社群的熟悉化。在这种新型聚合关系下,提升了人们的交往效能,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很容

易找到自己的趣缘群体,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文化即网络文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依附性增强。圈层文化的出现既有个体精神上的需要,又有资本的助推。它以小

群体的方式满足了个体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神需求,形成窄化的虚拟关系,逐渐形成对圈层

群体的依赖。在不同的圈层中有不同的圈规、语言、礼仪等

第二,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网络趣缘群体处于不同的圈子或圈层,很容易形成信息茧

房,人们在圈层文化氛围中形成一种圈养型差异性群体人格。这一人格倾向是因网络虚拟世

界的存在和作用而造成的现实生命实体的人格改变。

第三,对个性自由的误读。趣缘群体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在现实生活规制中缺少

或失去话语权的边缘人群的情感需求。个体也常常误把网络平台当成释放个性、张扬自我的

自由渠道和途径。但实际上,网络趣缘群体的出现并未真正实现个体的自由,容易造成对异

己的敌视或排斥,形成对趣缘群体的过分依赖。

第四,集体无意识的形成。数字化平台常常通过投票讨论,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再

面对情境化本身,而是进行量化、极端化,它既表现为简单的极端化或单一化,又表现为同

温层或圈层意识形态的形成,网络圈层长期处于封闭、隔离环境又加剧了集体无意识。由于

圈层自身的选择性、隔离性的特点,在圈层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唯我独尊、排斥异己、党同伐

异的圈层意识形态。

在这种网络亚文化中,圈养着一批热衷网络交友、游戏的青少年。不同的网络平台以不

同的社群观念吸引着具有不同趣缘的群体,实现网络聚合。它们各取所需,长期处于虚拟网

络空间,在圈层文化的熏陶下

(摘编自徐强《数字化时代的人格反思》)

材料二:

人们在网络交流时产生的虚拟人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被压抑的人格,一类是平

时崇敬的人格。现代社会的竞争及其他方面施加给人的压力及多重社会角色对人的束缚使人

们很难甚至不可能尽情地展现真我风采,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个性会从此消失,被压抑

的气体压强越大,对锅的作用力也越大,当作用力达到这一强度或者超过时,就会发生爆炸。

虚拟人格的产生则正可以达到“减压”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它并没有表现出

来,而且离开这一条件就不会表现出来,它具有不稳定性及有条件性。

由于虚拟人格能起到释放压力和丰富体验的作用,因此许多人对虚拟人格产生依赖性。

通常的情况是,许多人先从虚拟人格里获得良好体验,以此陷入恶性循环,沉溺其中无法自

拔。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个体意志力的强弱。个体对虚拟人格的依赖程度与受压抑程

度成正比,与向往程度也成正比: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压抑程度越大,就会更倾向于用虚

拟人格来得到解脱;个体对憧憬人格的向往程度越深,则可以控制自己上网的频率及使用虚

拟人格的程度,意志力弱则容易对虚拟人格产生依赖。

如果个体的受压抑程度过大,可以多通过其他方式来放松,比如旅游,意思是不要只抓

住一种方法不放,而要采取多种方式,则可以将这种向往升华为现实中对“现实的我”向“理

想的我”前进的动力,转化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力量。如果是由于个体本身意志力较弱,制

定上网计划及使用虚拟人格的频率与时间长度,从而逐步摆脱对虚拟人格的依赖。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利用虚拟人格来清空心灵垃圾、调节心理平衡、保持积极心态,产生新的心理疾

病。

(摘编自邓泽球张桂群《论网络虚拟人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人格产生的前提是网络,一旦脱离网络世界,数字人格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B.趣缘群体的形成有利有弊,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但也容易让人们排斥异己。

C.在圈层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圈养型差异性群体人格不是网络虚拟人格,是真实人格。

D.被向往的虚拟人格可以引导个体克服困难,合理利用虚拟人格则对个体心理有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人格是对人的拟像,填写的网络数据出于个人的主观性,因而具有非真实性。

B.造成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原因是同一性,同一性形成的标志是意见被简化、单一化。

C.虚拟人格可以减压、调节心理,它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出现,从而稳定下来。

D.因为人们从虚拟人格里获得了好处,所以对现实更加不满足,从而依赖虚拟人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世界卫生组织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虽然这一版本还未经

各国正式批准,但已经引起了社会热议。

B.某一网瘾戒除机构实行军事化管理,有专业心理老师,网络成瘾者每天早晨都要跑操

C.研究发现,网络在线角色游戏“魔兽世界”的用户在游戏中的人格更接近于他们的理

想自我,而不是现实自我。

D.王月在校乖巧听话,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叛逆、脾气暴躁,不和父母沟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有人认为,在对待数字人格这一虚拟人格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

二、文学类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便面

孙全鹏

中秋前后,将军寺村就要收豆子了。今年老天却像遇到了什么伤心事一样,淅淅沥沥

若在往年,这是小豆子最高兴的时候,每到这时他就能见到爸妈了。小豆子记得很清楚,

爸妈静静地坐在床头,手里握着玩具,一看见小豆子睁开眼就拼命地跟他说话。

前段时间,奶奶天天往地里跑,小豆子跟在她的屁股后面,豆叶变得黄澄澄的。只是爸

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奶奶的目光呆呆地望着秋天的田野

前几天,村子里有人听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要下雨,但看到大家都忙,她也开始忙起

来。豆子该收了,等不及了。奶奶弯着腰在前面拿着镰刀忙活,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

刀,就要停下来歇上一会儿,累得喘不过气来。

我要是有劲多好啊!小豆子心想。他想帮助奶奶收豆子,就使劲地拽了拽豆棵子,豆棵

子怎么扎得这么深?还真拽不动。奶奶走过来,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

果然,就像村里人说的那样,天还真下起了雨,他更着急。这雨下得并不算大,但一滴

一滴地却把奶奶全身淋透了①奶奶没有一点办法,小豆子也没有一点办法;奶奶望着满满一

块未收割的豆地;奶奶身上滴着雨水,小豆子身上也滴着雨水。

雨不像停的样子,雾蒙蒙的。没办法,奶奶长叹一口气,村长家的儿子正在屋檐下,看

都没有看小豆子一眼。村长的儿子拿着一袋子东西咯口崩哈嘀地嚼着吃,他深吸一口气,咽了

口唾沫。他心里明白,可以用开水泡着吃,也可以直接干吃,又咽了口唾沫,咕咚一声。他

赶紧低下头

肚子实在饿了,又走了一会儿,小豆子忍不住了。“奶奶,我想吃一一”说了半截话,

他突然又不说了,喘着粗气,头发都湿了,顿了一下说:“孩子,明天,让你吃个够。”奶奶

显然知道小豆子的心事。

第二天,小豆子被窗外嘀嘀答答的声音吵醒了,这场雨真是烦死人了,有点儿刺眼,小

豆子知道天已经亮了。奶奶还在睡着,身子一动不动。小豆子望着空空的院子,不敢动,不

敢动。他怕惊醒了奶奶,奶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睡过

到了中午,奶奶仍然没醒来。

雨水哗啦啦地依然在下,直到邻居钉婶来串门,他才知道奶奶没醒的原因

“你看,大娘还不到七十,就这样走了。”钉婶见了人就掉眼泪。小豆子以前也见妈妈哭

过,好像为了挣钱多少的问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转眼有一年了,小豆子再也没

有见到妈妈。

小豆子好像知道奶奶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不会再跟他说话了,他也就跟着哭,早知这

样还不如把奶奶叫醒哩,这样奶奶就不会永远睡着了,雨滴故意在院子里蹦跳着,滴滴戳在

他心中。

爸爸突然间回来了。村里有人联系了爸爸。三天后,奶奶埋在了地里,就在将军寺河边

的一片空地上。②响器吹得让人心痛,干草呼啦啦倒了一地,天空压得很低,将军寺河里的

水来回游荡。

爸爸把家里的事处理好,合上门,门“吱呀吱呀”响起来

“走吧,豆子,咱们去城里,长长地吐了一口烟雾,蹲在地上

爸爸提到的城里,肯定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地方,否则爸爸和妈妈也不会一直待在那里了。

来到爸爸所说的城市,小豆子突然发现,他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只是眼前,买穿的,买

玩的,爸爸拿了一袋,又拿了一袋

“爸爸上班了,你在家要自己玩,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吧。”每天早上,爸爸用毛巾使劲

抽打着衣服,然后他就急匆匆地走了。爸爸很忙。

小豆子被关在屋子里了,屋子里黑乎乎的。这时候,他想奶奶了,妈妈也不见了一一自

从去年回来后一次也没有见。妈妈去了哪里呢?他问爸爸,但爸爸没说。

在屋里实在没事做,他一个人走来走去,坐在床上,又走来走去。外面一有动静,豆子

就跟着忙起来。

窗户外有一只小鸟飞过来,它先是停在那里,抖了抖翅膀,就走上前去,小鸟看看小豆

子,只是蹦了蹦挪了个地方,继续用小嘴啄来啄去。他想小鸟是饿了,可当他走上窗台喂小

鸟时,小鸟却拍着翅膀使劲地往后蹦了蹦。小豆子赶紧停住,心里埋怨是自己把它吓跑的,

他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不知道谁家的饭香飘过来,他发现肚子饿了。他找到了方便面,看到桌子上有个开水瓶,

但他够不到。他开始思考怎么撕开方便面。他的手不知道哪里用了劲,方便面袋子竟然烂了

小豆子捡了一块儿,放到了嘴里,干嚼着,他有点恨自己,感觉自己真不像个小小男子

汉一一奶奶说过,更不能掉眼泪。

他想把方便面咽下去,可泪水依然趴在脸上,一串一串地流下来。不知为何,身子一颤

一颤的,他擦拭了眼睛,奶奶一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秋雨营造出一种压抑伤感的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做

了铺垫。

B.收获的季节本该充满喜悦,但老人年迈体弱,孩子幼小无力

C.小豆子透过出租屋的窗户向陌生的外部世界张望的时候,窗台上的小鸟象征了小豆子

对自由的向往。

D.小说的情节循序渐进,行文中蕴含的情绪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随着故事的推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小豆子形象,从小豆子

的儿童视角

B.“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刀,不快了”一句既贴合小豆子的儿童身份,又运用比

喻简洁生动地突出奶奶年老体衰的形象。

C.小说中第①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出奶奶和小豆子望着满满一地未收

割的豆子,内心的无助与绝望。

D.小说中第②处画横线的句子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凄凉、悲伤的氛围,主要是为了衬托

小豆子的爸爸因亲人离世的痛苦心情。

(3)小说最后描写小豆子独自吃方便面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豆子在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小说塑造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小

说内容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贞现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

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直

姓朕萼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日:“陛下本怜百

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所司每有供

奉营造,小不称意,下必有甚,竞为无限,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陛

下若以为足,今日不营足矣。若以为不足,朕安得闻此言?”

太宗读《刘聪传》,谓侍臣曰:“聪将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命斩之。刘后

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比者欲造一殿,

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太宗尝诏曰:“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中

宵战惕。”广即尚书戴宵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可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

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蔓太宗闻而差叹,遂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赚赠。

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

顺其情也

B.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联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

顺其情也

C.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

顺其情也

D.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

顺其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

即位后首创。

B.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后来“陛下”就

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经

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得到了

唐太宗的赞许。

C.唐太宗读了《刘聪传》,对书中故事很有感触,感慨道,欲广闻见以自益耳”,于是

D.唐太宗体恤节俭的臣下,见臣子居所简陋,下令为过世的戴青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

②太宗闻而嗟叹,遵命所司为造,当厚加则赠。

(5)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殷浩)

被废,在信安,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

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

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

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

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五、情景默写

5.(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

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六七个童子,","唱着歌回去。

(2)《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3)《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了脱离官场、

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归园田居(其一)》的点睛之笔。

(5)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

望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六、文言文基础题

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周郎公谨浪涛尽雄姿英发

B.豪杰峰火这次弟元嘉草草

C.神鸦仓惶憔悴陨晚来风急

D.杯盏寻觅扬州路乍暖还寒

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敢以烦执事。

8.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阻(山之南)南麓(山脚)明烛天南(照)戊申喳(农历

每月最后一天)

B.其曲史规(合乎)助(鼓励)学而闻者彰(明显)假舆马者(借

助)

C.枉用相衣(问候)墟里(村落)薄言直之(取得)逮水(清澈)

D.君子不齿(并列)狼籍(凌乱)崖限当道者(门槛)最难将息(养

息)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石苍黑色,多平方

10.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属于同一类的一组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B.而今安在哉?(《赤壁赋》)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D.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侣鱼虾而发麋鹿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吾从而师之

C.舞幽壑之潸蛟D.崖限当道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非蛇靖之穴无可奇衽者

C.古之学有必有师

D.哀吾生之须更

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越国以鄙远

C.若。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返秦师

七、语言文字运用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

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从小学一

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

势,原因诸多,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

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这是对孩子

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o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茁壮成长,需要全

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

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混淆视听触目惊心刻不容缓不以为然

B.危言耸听触目惊心迫在眉睫不以为意

C.危言耸听惊心动魄迫在眉睫不以为然

D.混淆视听惊心动魄刻不容缓不以为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

率居世界第一。

B.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

世界第一。

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

视率居世界第一。

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

居世界第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

彩人生。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

彩人生。

八、作文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

代。

——培根《培根随笔》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然而,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

识,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黑塞《阅读:目的和前提》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

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

上的新世界。

——王佐良《上图书馆》

阅读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以下匆匆,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

色,与我何与也?

——清•郑燮《潍县暑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了以上材料,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以“我看阅读”为话题,进行

一次演讲比赛,围绕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在实体空间之外产生了另一个空间,即数字空间或赛博空间。

为了实现在数字空间的关系建构,这是进入数字空间的前提条件。个体只有完成了身份虚体

的建构,才能在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之间实现切换。

在数字化时代,人格的实体虚体化即所谓数字人格的形成。严格来说,数字人格并不能

叫作人格,数字人格一个主要的特性是通过网络数据实现的对人的拟像,网络数据不是对生

命实体的真实采集,更在于防止数字人格对个体自我形成的诱导甚至压迫,使个体沦为网络

的奴隶甚至牺牲品。

网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间,而且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形成了新的聚合关系。

这种新的聚合关系既造就了面对面的熟悉的陌生人;又造就了不见面的陌生的熟人,即网络

社群的熟悉化。在这种新型聚合关系下,提升了人们的交往效能,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很容

易找到自己的趣缘群体,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文化即网络文化。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依附性增强。圈层文化的出现既有个体精神上的需要,又有资本的助推。它以小

群体的方式满足了个体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神需求,形成窄化的虚拟关系,逐渐形成对圈层

群体的依赖。在不同的圈层中有不同的圈规、语言、礼仪等

第二,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网络趣缘群体处于不同的圈子或圈层,很容易形成信息茧

房,人们在圈层文化氛围中形成一种圈养型差异性群体人格。这一人格倾向是因网络虚拟世

界的存在和作用而造成的现实生命实体的人格改变。

第三,对个性自由的误读。趣缘群体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在现实生活规制中缺少

或失去话语权的边缘人群的情感需求。个体也常常误把网络平台当成释放个性、张扬自我的

自由渠道和途径。但实际上,网络趣缘群体的出现并未真正实现个体的自由,容易造成对异

己的敌视或排斥,形成对趣缘群体的过分依赖。

第四,集体无意识的形成。数字化平台常常通过投票讨论,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再

面对情境化本身,而是进行量化、极端化,它既表现为简单的极端化或单一化,又表现为同

温层或圈层意识形态的形成,网络圈层长期处于封闭、隔离环境又加剧了集体无意识。由于

圈层自身的选择性、隔离性的特点,在圈层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唯我独尊、排斥异己、党同伐

异的圈层意识形态。

在这种网络亚文化中,圈养着一批热衷网络交友、游戏的青少年。不同的网络平台以不

同的社群观念吸引着具有不同趣缘的群体,实现网络聚合。它们各取所需,长期处于虚拟网

络空间,在圈层文化的熏陶下

(摘编自徐强《数字化时代的人格反思》)

材料二:

人们在网络交流时产生的虚拟人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被压抑的人格,一类是平

时崇敬的人格。现代社会的竞争及其他方面施加给人的压力及多重社会角色对人的束缚使人

们很难甚至不可能尽情地展现真我风采,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个性会从此消失,被压抑

的气体压强越大,对锅的作用力也越大,当作用力达到这一强度或者超过时,就会发生爆炸。

虚拟人格的产生则正可以达到“减压”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它并没有表现出

来,而且离开这一条件就不会表现出来,它具有不稳定性及有条件性。

由于虚拟人格能起到释放压力和丰富体验的作用,因此许多人对虚拟人格产生依赖性。

通常的情况是,许多人先从虚拟人格里获得良好体验,以此陷入恶性循环,沉溺其中无法自

拔。这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个体意志力的强弱。个体对虚拟人格的依赖程度与受压抑程

度成正比,与向往程度也成正比: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压抑程度越大,就会更倾向于用虚

拟人格来得到解脱;个体对憧憬人格的向往程度越深,则可以控制自己上网的频率及使用虚

拟人格的程度,意志力弱则容易对虚拟人格产生依赖。

如果个体的受压抑程度过大,可以多通过其他方式来放松,比如旅游,意思是不要只抓

住一种方法不放,而要采取多种方式,则可以将这种向往升华为现实中对“现实的我”向“理

想的我”前进的动力,转化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力量。如果是由于个体本身意志力较弱,制

定上网计划及使用虚拟人格的频率与时间长度,从而逐步摆脱对虚拟人格的依赖。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利用虚拟人格来清空心灵垃圾、调节心理平衡、保持积极心态,产生新的心理疾

病。

(摘编自邓泽球张桂群《论网络虚拟人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数字人格产生的前提是网络,一旦脱离网络世界,数字人格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B.趣缘群体的形成有利有弊,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但也容易让人们排斥异己。

C.在圈层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圈养型差异性群体人格不是网络虚拟人格,是真实人格。

D.被向往的虚拟人格可以引导个体克服困难,合理利用虚拟人格则对个体心理有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数字人格是对人的拟像,填写的网络数据出于个人的主观性,因而具有非真实性。

B.造成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原因是同一性,同一性形成的标志是意见被简化、单一化。

C.虚拟人格可以减压、调节心理,它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出现,从而稳定下来。

D.因为人们从虚拟人格里获得了好处,所以对现实更加不满足,从而依赖虚拟人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

A.世界卫生组织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虽然这一版本还未经

各国正式批准,但已经引起了社会热议。

B.某一网瘾戒除机构实行军事化管理,有专业心理老师,网络成瘾者每天早晨都要跑操

C.研究发现,网络在线角色游戏“魔兽世界”的用户在游戏中的人格更接近于他们的理

想自我,而不是现实自我。

D.王月在校乖巧听话,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叛逆、脾气暴躁,不和父母沟通。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有人认为,在对待数字人格这一虚拟人格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

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

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

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

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

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它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但也容易让人们排斥异己”中“人们”范

围扩大,应该是“在现实生活规制中缺少或失去话语权的边缘人群”。

故选:Bo

(2)A.”填写的网络数据出于个人的主观性,因而具有非真实性”错误,网络数据不是

对生命实体的真实采集,出于个人主观性填写的网络数据。

B.正确。

C.“它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出现,从而稳定下来”说法错误,主要是因为在通常情

况下,而主要是在网络交流中出现,它具有不稳定性及有条件性”。选项曲解了原文意思。

D.“因为人们从虚拟人格里获得了好处,所以对现实更加不满足,原文为“由于虚拟人

格能起到释放压力和丰富体验的作用。通常的情况是,而后对现实社会更加不满足,沉

溺其中无法自拔”,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Bo

(3)材料一讲的是数字化时代的人格反思,即数字人格(虚拟人格)问题。

A.是在讲“游戏成瘾”的问题,不是在讲数字人格(虚拟人格)问题。

B.是讲“戒网瘾”的问题,和材料内容无关。

C.讲的是数字人格(虚拟人格)问题。

D.讲的是生活中出现的事情,不符合数字人格“人格的实体虚化”这个前提。

故选:Co

(4)材料二第一段“人们在网络交流时产生的虚拟人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被压

抑的人格,一类是平时崇敬的人格”“现代社会的竞争及其他方面施加给人的压力及多重

社会角色对人的束缚使人们很难甚至不可能尽情地展现真我风采……虚拟人格的产生则

正可以达到‘减压’的作用。第二段“由于虚拟人格能起到释放压力和丰富体验的作用。

第三段”如果个体的受压抑程度过大,比如旅游,转化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力量……则

可以根据情况,从而逐步摆脱对虚拟人格的依赖”指出了摆脱对虚拟人格的依赖的办法,

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的思路行文。

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第一段“这就好像是用高压锅煮水,对锅的作用力也

越大,当作用力达到这一强度或者超过时,把现代社会的竞争及其他方面施加给人的压

力及多重社会角色对人的束缚比作高压锅的压强。第二段“个体意志力强,意志力弱则

容易对虚拟人格产生依赖”采用对比论证。第三段“美国兴起一种‘漂流疗法',而要采

取多种方式,可以多通过其他方式来放松的观点,则可以将这种向往升华为现实中对‘现

实的我‘向‘理想的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是由于个体本身意志力较弱,制定上网计划

及使用虚拟人格的频率与时间长度,假设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以及应对的策略。

结合“通常情况反而是愈禁而弥强”“通常的情况是”“就会更倾向于用虚拟人格来得到

解脱”“就会更倾向用虚拟人格获得满足”“可以多通过其他方式来放松”等可知作者用

语避免武断,语言具有弹性、严谨性。

(5)可以同意。材料一是悲观的。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讨论数字人格的意义不只在于确定人的网络存在方式,更在于防止

数字人格对个体自我形成的诱导甚至压迫,使个体沦为网络的奴隶甚至牺牲品。

结合材料一第五段“由于社交范围的狭小、社交圈子的固化。这一人格倾向是因网络虚

拟世界的存在和作用而造成的现实生命实体的人格改变”可知材料一认为网络趣缘群体

社交范围狭小,人们在圈层文化氛围中会形成一种圈养型差异性群体人格。

结合材料一第六段“但实际上,网络趣缘群体的出现并未真正实现个体的自由,容易造

成对异己的敌视或排斥,容易造成对异己的敌视或排斥。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个体以身份虚体的方式进入网络社交,长期处于虚拟网络空间,

作为生命实体存在的人们的真实人格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知材料一认为长期在

圈层文化的熏陶下。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虚拟人格的产生则正可以达到‘减压’的作用,从而调节心理平衡”

可知材料二认为虚拟人格的产生可以达到“减压”的作用。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虚拟人格来清空心灵垃圾、调节心理平衡,

而不至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调节心理平衡。

可以不同意。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数字人格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认为:

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圈层文化的出现既有个体精神上的需要,又有资本的助推、差异化

的精神需求、多样性”可知材料一认为它以小群体的方式满足了个体个性化,增强了个

体生活的丰富性。

结合材料一第六段“趣缘群体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在现实生活规制中缺少或失去

话语权的边缘人群的情感需求”可知材料一认为虚拟人格在其趣缘群体中满足了在现实

生活规制中缺少或失去话语权的边缘人群的情感需求。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虚拟人格的产生则正可以达到‘减压’的作用,从而调节心理平衡”

可知材料二认为虚拟人格的产生可以达到“减压”的作用。

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虚拟人格来清空心灵垃圾、调节心理平衡,

而不至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调节心理平衡。

答案:

(1)B

(2)B

(3)C

(4)①结构特点:按照摆现象,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的思路行文。先指出虚拟人格

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最后指出摆脱对虚拟人格的依赖的办法。、对比论证。如把现代

社会的竞争及其他方面施加给人的压力及多重社会角色对人的束缚比作高压锅的压强。

如采用对比论证。如举美国“漂流疗法”的例子说明如果个体的受压抑程度过大。如假

设“个体对憧憬人格的向往程度很大”“个体本身意志力较弱”两种不同的情况。③论

证语言准确。“通常情况反而是愈禁而弥强”“通常的情况是”等语言体现了论证语言的

科学性。(言之成理即可)

(5)示例一:同意。材料一是悲观的。

材料一认为:①数字人格容易对个体自我形成诱导甚至压迫,使个体沦为网络的奴隶甚

至牺牲品。,社交圈子固化,这是对真实人格的改变。,容易造成对异己的敌视或排

斥。④长期在圈层文化的熏陶下。

材料二认为:①虚拟人格的产生可以达到“减压”的作用,从而调节心理平衡。、调节

心理平衡。

示例二:不同意。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数字人格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认为:①它以小群体的方式满足了个体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神需求、多样性。。

材料二认为:①虚拟人格的产生可以达到“减压”的作用,从而调节心理平衡。、调节

心理平衡。

二、文学类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方便面

孙全鹏

中秋前后,将军寺村就要收豆子了。今年老天却像遇到了什么伤心事一样,淅淅沥沥

若在往年,这是小豆子最高兴的时候,每到这时他就能见到爸妈了。小豆子记得很清楚,

爸妈静静地坐在床头,手里握着玩具,一看见小豆子睁开眼就拼命地跟他说话。

前段时间,奶奶天天往地里跑,小豆子跟在她的屁股后面,豆叶变得黄澄澄的。只是爸

爸妈妈还没有回来,奶奶的目光呆呆地望着秋天的田野

前几天,村子里有人听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要下雨,但看到大家都忙,她也开始忙起

来。豆子该收了,等不及了。奶奶弯着腰在前面拿着镰刀忙活,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

刀,就要停下来歇上一会儿,累得喘不过气来。

我要是有劲多好啊!小豆子心想。他想帮助奶奶收豆子,就使劲地拽了拽豆棵子,豆棵

子怎么扎得这么深?还真拽不动。奶奶走过来,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

果然,就像村里人说的那样,天还真下起了雨,他更着急。这雨下得并不算大,但一滴

一滴地却把奶奶全身淋透了①奶奶没有一点办法,小豆子也没有一点办法;奶奶望着满满一

块未收割的豆地;奶奶身上滴着雨水,小豆子身上也滴着雨水。

雨不像停的样子,雾蒙蒙的。没办法,奶奶长叹一口气,村长家的儿子正在屋檐下,看

都没有看小豆子一眼。村长的儿子拿着一袋子东西咯嚼哈嚼地嚼着吃,他深吸一口气,咽了

口唾沫。他心里明白,可以用开水泡着吃,也可以直接干吃,又咽了口唾沫,咕咚一声。他

赶紧低下头

肚子实在饿了,又走了一会儿,小豆子忍不住了。“奶奶,我想吃一一”说了半截话,

他突然又不说了,喘着粗气,头发都湿了,顿了一下说:“孩子,明天,让你吃个够。”奶奶

显然知道小豆子的心事。

第二天,小豆子被窗外嘀嘀答答的声音吵醒了,这场雨真是烦死人了,有点儿刺眼,小

豆子知道天已经亮了。奶奶还在睡着,身子一动不动。小豆子望着空空的院子,不敢动,不

敢动。他怕惊醒了奶奶,奶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睡过

到了中午,奶奶仍然没醒来。

雨水哗啦啦地依然在下,直到邻居钉婶来串门,他才知道奶奶没醒的原因

“你看,大娘还不到七十,就这样走了。”钉婶见了人就掉眼泪。小豆子以前也见妈妈哭

过,好像为了挣钱多少的问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转眼有一年了,小豆子再也没

有见到妈妈。

小豆子好像知道奶奶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不会再跟他说话了,他也就跟着哭,早知这

样还不如把奶奶叫醒哩,这样奶奶就不会永远睡着了,雨滴故意在院子里蹦跳着,滴滴戳在

他心中。

爸爸突然间回来了。村里有人联系了爸爸。三天后,奶奶埋在了地里,就在将军寺河边

的一片空地上。②响器吹得让人心痛,干草呼啦啦倒了一地,天空压得很低,将军寺河里的

水来回游荡。

爸爸把家里的事处理好,合上门,门“吱呀吱呀”响起来

“走吧,豆子,咱们去城里,长长地吐了一口烟雾,蹲在地上

爸爸提到的城里,肯定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地方,否则爸爸和妈妈也不会一直待在那里了。

来到爸爸所说的城市,小豆子突然发现,他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只是眼前,买穿的,买

玩的,爸爸拿了一袋,又拿了一袋

“爸爸上班了,你在家要自己玩,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吧。”每天早上,爸爸用毛巾使劲

抽打着衣服,然后他就急匆匆地走了。爸爸很忙。

小豆子被关在屋子里了,屋子里黑乎乎的。这时候,他想奶奶了,妈妈也不见了一一自

从去年回来后一次也没有见。妈妈去了哪里呢?他问爸爸,但爸爸没说。

在屋里实在没事做,他一个人走来走去,坐在床上,又走来走去。外面一有动静,豆子

就跟着忙起来。

窗户外有一只小鸟飞过来,它先是停在那里,抖了抖翅膀,就走上前去,小鸟看看小豆

子,只是蹦了蹦挪了个地方,继续用小嘴啄来啄去。他想小鸟是饿了,可当他走上窗台喂小

鸟时,小鸟却拍着翅膀使劲地往后蹦了蹦。小豆子赶紧停住,心里埋怨是自己把它吓跑的,

他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不知道谁家的饭香飘过来,他发现肚子饿了。他找到了方便面,看到桌子上有个开水瓶,

但他够不到。他开始思考怎么撕开方便面。他的手不知道哪里用了劲,方便面袋子竟然烂了

小豆子捡了一块儿,放到了嘴里,干嚼着,他有点恨自己,感觉自己真不像个小小男子

汉一一奶奶说过,更不能掉眼泪。

他想把方便面咽下去,可泪水依然趴在脸上,一串一串地流下来。不知为何,身子一颤

一颤的,他擦拭了眼睛,奶奶一一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开篇就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秋雨营造出一种压抑伤感的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做

了铺垫。

B.收获的季节本该充满喜悦,但老人年迈体弱,孩子幼小无力

C.小豆子透过出租屋的窗户向陌生的外部世界张望的时候,窗台上的小鸟象征了小豆子

对自由的向往。

D.小说的情节循序渐进,行文中蕴含的情绪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随着故事的推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小豆子形象,从小豆子

的儿童视角

B.“小豆子发现奶奶像一把破镰刀,不快了”一句既贴合小豆子的儿童身份,又运用比

喻简洁生动地突出奶奶年老体衰的形象。

C.小说中第①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出奶奶和小豆子望着满满一地未收

割的豆子,内心的无助与绝望。

D.小说中第②处画横线的句子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凄凉、悲伤的氛围,主要是为了衬托

小豆子的爸爸因亲人离世的痛苦心情。

(3)小说最后描写小豆子独自吃方便面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豆子在小说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小说塑造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小

说内容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

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

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

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

结合对人物的相关描写分析其形象,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分析其意义。

【解答】(1)C.”对自由的向往”错,描写窗台上的小鸟一段。

故选:Co

(2)D.“主要是为了衬托小豆子的爸爸因亲人离世的痛苦心情”错,此处的环境描写只

是渲染奶奶去世后的悲凉氛围。

故选:D。

(3)小说中,涉及方便面的场景描写有两处:小豆子看到村主任的儿子在屋檐下吃方便

面的情景和小豆子在昏暗的出租屋里吃方便面的情景,使小说的结构显得完整。

由原文“小豆子捡了一块儿,放到了嘴里,原来那么香的东西怎么一点儿味道都没有呢,

到了城里的小豆子,但是却不是想象中的味道。此处描写出小豆子在昏暗的出租屋里独

自吃方便面的苦涩,与之前对方便面的渴望,突出小豆子的孤独。

小说最后描写小豆子吃到了方便面,但是却没有了奶奶,爸爸出去打工,孤独,他的处

境发生了变化。在独自吃方便面的过程中,从起初的安静,到最后掀起高潮、呐喊,留

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作者借此凸显小说的主题,引发读者的深思。

(4)由原文“我要是有劲多好啊!小豆子心想,就使劲地拽了拽豆棵子?还真拽不动”

可以看出他想帮忙,但是他实在是太小了,怕村长的儿子听到从他身体里发出的声音”

他想吃方便面,也没有和奶奶哭闹,体现他的乖巧;“奶奶还在睡着,身子一动不动,不

敢动,不敢动,奶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睡过。奶奶确实太累了”可以看出,很懂事;“他

哭得更凶了,他擦拭了眼睛,奶奶”,失去了奶奶,又见不到妈妈,又不得不继续去承受

着生活的煎熬、生活的贫乏和逼仄的生活天地构成了“中国式童年”的一种典型底层镜

像。

原文从开头写小豆子期待爸爸妈妈回来收麦子,期待他们回来看望自己,可以看出他是

“留守儿童”,只有很少的时间能见到父母,妈妈因为钱的问题也没有在回来,“他的眼

睛能看到的地方只是眼前,他觉得城里很大,城里好吃的多,他只能被关在家里,不仅

仅小豆子一个人这样,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留守与流动儿童”这一

特殊群体的生存境遇和精神成长的关注与思考。

答案:

(1)C

(2)D

(3)①与上文小豆子看到村主任的儿子在屋檐下吃方便面时的情景相呼应,使小说的结

构完整。②描写出小豆子在昏暗的出租屋里独自吃方便面的苦涩,与之前对方便面的渴

望,突出小豆子的孤独。③在独自吃方便面的过程中,从起初的安静,到最后掀起高潮、

呐喊,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4)①豆子是一个中国底层留守与流动儿童。小豆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小豆子在奶奶的

呵护下;小豆子心疼奶奶,他心地善良、富有自尊心,跟随父亲到了城市后。

②小豆子形象具有典型意义,小说塑造这个形象。

三、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贞理四年,太宗谓侍臣日:“崇饰宫宇,游赏池台,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

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丕可施于亘

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日:“陛下本怜百

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所司每有供

奉营造,小不称意,下必有甚,竞为无限,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陛

下若以为足,今日不营足矣。若以为不足,朕安得闻此言?”

太宗读《刘聪传》,谓侍臣日:“聪将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命斩之。刘后

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比者欲造一殿,

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太宗尝诏日:“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中

宵战惕。”尸鄢尚书戴宵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专可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

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蔓太宗闻而差叹,遂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赚赠。

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

顺其情也

B.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联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

顺其情也

C.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

顺其情也

D.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

顺其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

即位后首创。

B.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后来“陛下”就

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经

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得到了

唐太宗的赞许。

C.唐太宗读了《刘聪传》,对书中故事很有感触,感慨道,欲广闻见以自益耳”,于是

D.唐太宗体恤节俭的臣下,见臣子居所简陋,下令为过世的戴青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

②太宗闻而嗟叹,遵命所司为造,当厚加则赠。

(5)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

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

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

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文中相

关叙述和描写进行分析。

【解答】(1)句意: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富有四海,我确实能自我

节制,就一定顺应民情。

“诚”在句中为副词,”实在,应作句子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名词性短语,应与后面

断开。“尊为帝王”“富有四海”的主语都是“朕。不可断开。

故选:Ao

(2)D.“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各级官员”说法错误。“有司”意为“有具体

职务。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故选:D。

(3)B.“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说法错误,

惟好奢侈,小不称意,魏征并没有分析隋炀帝亡国原因哪一个更重要。

故选:B„

(4)①“欲”,想要,使……广博,使自己受益,把……当作……,是想要广博自己的

见识来使自己获得好处,可以把它当作借鉴。

②“遽”,立刻,有关部门;“厚”;"蟾、译文:太宗听到这件事后不停的叹息,应赠予

丰厚的财物去办丧事。

(5)“太宗日:’公所奏对甚善!非公?'”,说明他善于纳谏,游赏池台,百姓之所不欲,

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太宗读

《刘聪传》,唐太宗读了《刘聪传》,并且以刘聪这件事为鉴戒。

唐太宗说“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承百王之弊,中宵战惕”。

“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令有司特为之造庙,家贫无正寝,殡于旁室,

遽命所司为造,先无正堂,太宗时欲造小殿,五日而就,以遂其所尚”,下令为过世的戴

胄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这些行为体现了他爱才惜才。

答案:

(1)A

(2)D

⑶B

(4)①人读书,是想要广博自己的见识来使自己获得好处,可以把它当作借鉴。

②太宗听到这件事后不停的叹息,立刻下令让有关部门为他营造庙堂。

(5)善于纳谏;善于自省;爱才惜才。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百姓所不希望的,是为了放纵逸乐,是因为劳苦疲累,

那就是恕吧,切记不要强加给别人,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富有四海,我确实能自我节制,

就一定顺应民情,经常节制自己而顺应民情,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专门喜欢

奢侈,稍微不称心。上边有所喜好,大家争相无限制地放纵淫逸。这不是书上写的。正因为

他无道。陛下如果认为已满足欲望,如果认为不满足。”太宗说:“你的奏对很好,我怎能听

到这些话呢?”

唐太宗读《刘聪传》,廷尉陈元达对此痛切地陈词,刘聪听后大怒。后来,在文辞和道

理上都很恳切,而且内心感到很惭愧,都是要增长见识,我看这件事。近来我想营建一座宫

殿,现在从蓝田采办的木料。但遥想起刘聪这件事

唐太宗曾经下令说:“奢侈的人可以作为我们的鉴戒。我位居四海之尊,如果不明白如

何教化百姓。”户部尚书戴胄去世后,没有地方祭拜吊唁。温彦博官居尚书右仆射,等他去

世后。唐太宗知道后叹息不已,应当给他家赠送优厚的财物办丧事。

魏征的住宅开始时没有正堂,唐太宗当时正要营造小型的宫殿,用这些材料为魏征营造

正堂,唐太宗还派使者赠送给魏征喜欢的素布被褥。

四、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殷浩)

被废,在信安,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

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

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

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

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

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描写的景象及其用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

诗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