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法学绪论_第1页
金融法学绪论_第2页
金融法学绪论_第3页
金融法学绪论_第4页
金融法学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第一节金融第二节金融法第三节金融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金融一、金融的含义金融是资金融通的简称,是各种社会经济成分之间以货币为对象进行的信用交易活动。1.金融是信用交易。2.金融是以货币为对象的信用交易。3.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金融交易可以发生在各种社会经济成分之间。金融的最基本分类,是根据是否有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参与,分为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资金的供求双方直接交易的,为直接金融,典型的如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债券融资以及民间借贷。金融机构以吸收存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转而对需要资金的社会经济成分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的,则为间接金融。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在融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国与国之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有更为发达的直接金融市场。二、金融与国民经济发展(一)金融产生的根据金融是人类进入商品经济并且有了货币以后才产生的。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根源于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资金运动的内在矛盾——收支失衡。(二)金融的功能1.货币供应功能。2.资本形成功能。3.支付服务功能。4.风险转移功能。5.市场约束功能。6.资源配置功能。7.宏观调控功能。三、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国民经济体系内围绕资金融通、由相关要素有机构成的子系统。(一)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信用工具,通常指依一定格式作成、用以证明或创设金融交易各方权利义务的书面凭证。存折(存单)、借款合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均为常见的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一般具有以下共性:①偿还性。②收益性。③可转让性。④风险性。按照金融交易的期限,金融工具可分为:①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一般指偿还期在1年以内的短期金融工具;②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指偿还期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金融工具。按照发行目的,金融工具可分为:①间接金融工具。指金融机构为筹集信贷资金发行的金融工具。②直接金融工具。指发行人为自身融资目的发行的金融工具。按照持有人所享权利的性质,金融工具可分为债权金融工具和所有权金融工具。除股票为所有权金融工具外,其余均为债权金融工具。(二)金融机构凡依法设立、专门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组织,均为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职能,概而言之,就是组织社会资金的运动,建立或疏通资金融通的渠道。具体表现在:①在间接金融中充当信用中介。②为直接金融提供服务。③为社会提供有效率的支付机制。金融机构的分类: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②中央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③有限责任金融机构(含国有独资金融机构)、股份有限责任金融机构、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合作制金融机构。④中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外资独资金融机构。⑤综合性金融机构和专业性金融机构。⑥跨国金融机构、全国性金融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社区性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业务,按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分为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表内业务又可分为筹集资金的负债业务和运用资金的资产业务。表外业务包括或有负债和中间业务。(三)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及相关服务的交易场所或空间,它是经济生活中与商品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并列的一种市场。金融市场的分类:①最常见的是把金融市场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②按金融交易的交割期限可以把金融市场划分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③按交易主体和市场范围,金融市场可划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④金融市场可以是由金融机构营业场所构成的有形市场,也可以是由现代通讯网络构成的无形市场。(四)金融制度金融制度是有关金融交易、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的相对稳定的运行框架和办事规程。在我国,金融制度主要以金融立法、我国参加的相关国际条约、相关司法解释为基础。在理解金融制度的构建特别是金融立法的时候,对国家基本金融政策的地位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返回第二节金融法一、金融法的定义与地位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集合。所谓金融关系,是指金融领域内有关主体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类:①金融交易关系。②金融监管关系。③金融调控关系。根据划分法律部门的一般原理(即是否有单一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金融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不具有单一的经济法性质。金融法虽然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但也不应当是有关法律规范的无序堆积。所谓完善金融立法体系,其要义之一,就是要注重各种规范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相互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使金融立法成为一个内部有机联系的整体。二、金融法的渊源金融法的渊源,是指金融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部门规章。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6.司法解释。7.国际条约。三、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立法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30年,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间,中国金融体制的状况,可以概括为两点:(1)国家对经济、金融实行严格的统制政策。(2)只存在单一的、垄断的银行信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与新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果,可以简要概括如下:(1)建立了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宏观调控,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社会主义金融机构体系。(2)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建立了相对健全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宏观金融管理机制。(3)以股份制、市场化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商业银行体系。(4)发展了多种形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或针对特定的对象,或在特定的领域或以特殊的信用形式,为社会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5)设立了国有独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实现了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分离。(6)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宏观金融稳定,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依法分别承担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督管理职责,形成了分工明确、高效配合的金融监管体制。(7)开放或发展了国家信用、股份信用、保险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信托信用等多种信用形式,打破了银行信用的垄断格局,拓宽了资金融通渠道,提高了全社会的资金配置和利用效率。与此相适应,培育和发展了结构多元、层次清晰、运作日益规范的金融市场体系。(8)按照票据化、电子化、国际化的原则,对支付结算制度进行了改革,提高了支付系统的效率,保障了商品交易的安全,促进了商品的流转。(9)适应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了人民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建立了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0)扩大了对外金融交往与合作,金融市场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金融立法在金融体制的改革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新时期我国金融立法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3年底,为金融立法的初创时期。我国开始重视金融立法工作,出台了一些金融行政法规。第二阶段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到1992年,为金融立法的成长时期。国务院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制定和公布了大量的金融行政法规和金融部门规章,内容涉及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第三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召开至1995年,为金融立法的升级时期。一些暂行条例为正式条例所取代,一些低层次行政法规为高层次法律所取代,以反映金融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等先后出台。第四阶段从1996年至2001年,为金融立法的充实时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第五阶段从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为金融立法的完善时期。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进行了重大修订;国务院也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重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返回第三节金融法的基本原则一、以稳定货币为前提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金融促进经济的发展,必须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货币稳定是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现行金融立法特别是中央银行立法,全面、充分地贯彻了稳定货币的立法精神。其突出表现为:①将“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法定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②确立了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③规定了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问责义务。④规定了中央银行可以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中国人民银行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供应量提供了法律基础;在严格规范人民币发行和流通管理的同时,加强了对外汇和外债的科学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了各种危害货币、扰乱货币流通的违法犯罪行为。二、兼顾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原则

金融效率,微观上是指金融机构经营上的低投入和高产出,宏观上是指金融体系能够有效与合理地分配金融资源,充分地满足国民经济对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安全,微观上是指各个金融机构能够审慎、稳健经营,宏观上是指整个金融体系能够保持基本稳定,不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金融安全的实现取决于很多因素,而最为关键者有三: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健全;市场对金融机构的规范与约束必须充分;政府的金融监管必须有效。提升金融效率,核心在于适当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水平,建立良好、有序的金融市场竞争秩序。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既对立,又统一。金融法必须在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之间谋求适当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法制建设,总体上讲,既体现了金融安全的目标,也体现了金融效率的目标,但相对而言,仍偏重金融安全,对金融效率重视不够。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应尽快得到改善:①应当就有关法律限制和监管措施对金融竞争的消极影响进行评估,并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尽量减轻这种消极影响的程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当尽快废止不必要的法律限制和监管措施。②应当加强对金融市场竞争的法律规制,禁止市场参与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裁市场参与者的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③金融立法、金融执法以及政府采购金融服务,应当坚持竞争中立原则,避免在国有金融机构与民营金融机构之间,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型金融机构之间,本土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之间,因为制度因素和政府行为而形成严重的不公平竞争。三、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原则投资者指金融交易中购入金融工具融出资金的个人和机构,不仅包括证券投资者,而且包括存款人和保单持有人。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意义异常深远:(1)投资者乃一切金融交易的资金来源,倘其利益不能得到公平、有效的保护,资金融通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2)投资者中,大部分为小额个人投资者,他们高度分散,力量单薄,多半欠缺信息渠道及准确判断市场变化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突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更能体现法律的公平理念。(3)多数金融工具所具有的流通性,决定了投资者的不特定性和广泛性。因此,投资者利益得到保护的程度,不仅事关金融秩序的稳定,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4)投资者是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社会监督力量,用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各项法律措施,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及其规范运作的程度。立法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大体有普通法保护与特别法保护两个层面。各国金融立法围绕投资者利益保护,大多已形成一定的规范体系和制度框架,而最常见、最核心亦最能体现保护投资者利益精神的有:①信息披露制度。②金融机构的保密义务。③投资者损失补偿机制。四、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这里所称的国际惯例,取其广义,包括:①为众多国家广泛采用并确属科学合理的立法例。②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层面上产生的、对中国不具有条约约束力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法律文件。③任意性的国际成文惯例。④国际公认并通行的不成文习惯和惯常作法。在当今各国经济愈加相互依赖,世界经济加速一体化,我国加紧社会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