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步。乡村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正日益显现。

城乡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并非品质优劣的划分。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因应自然、有机生长、安稳守成。乡村的这种安稳守成,恰恰构成了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的平衡。现代人大多是都市的拥挤者和异乡的漂泊者,一些田园风光短视频的爆红表明现代人具有浓郁的乡村情结。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就是要传承文脉,旧中开新,新中含旧,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伦理性”就是要有反思性态度,敢于扬弃,对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有鉴别地学习借鉴;“整体性”就是要保护原住民、遗址、建筑、工艺、民俗、饮食、特产等的共生关系,将乡村规划、乡土风情、乡邦文化合成小生境;“创造性”就是要汲取古今中外的资源,追求独异性,避免模式化。例如,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本着建新不废旧的理念,在基础设施得以焕然一新的同时,“旧”的曾氏屏风、古井文化、妈祖宗教信仰等文化遗产全部得以完整保留,翻修过的民居也采用了“灰瓦”“红砖”“白墙”的新闽派风格,不仅提升了外在颜值,而且传续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

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李康化《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方略》)

材料二:

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这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

在未来中国大陆城镇化率可能达到70%的客观形势下,传统村落能够保存多少,或者说以何种形式进行“乡村建设”,而非为了利益的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进行所谓的“建设乡村”,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首先,不能把乡村看作城市来建设。相对于城市,乡村具有完全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模式,不是同质性的过程,而是要强调发展过程中的异质性。就像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的城乡二元的模式要变化到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这种协调和简单的统筹以及以开发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还是有所差异,其意是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这种互补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协调发展。其理念是强调如何利用乡村的生态、社会结构特点和文化传统等固有资源,进行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

其次,乡村建设要以村落的多重空间为基础。村落空间包括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空间,以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空间,以民俗活动、庙宇空间、仪式信仰为基础的文化空间,以及今天在村落到处可见的公共空间。当然,任何村落的空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很多情况下,空间也是一种生产的过程。特别是面对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实践背景,空间生产为乡村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何通过空间社会文化秩序的重构来调适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中强调“三态统一”(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心态秩序)的延续。从人类学的视角看,任何乡村的重建,其核心是意图恢复乡村的生机,让村落更加活化,在空间重构的基础上实现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让过度的乡村开发和所谓“进步”的模式,回到以人为出发点、文化主体性为理念的轨道,使乡村建设更加符合人性的发展。

其三,乡村建设要根植于独自的文化。如果不尊重地方内部的文化系统,会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精神家园的消失,会造成一个焦虑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中国社会的活力在什么地方,中国文化的活力我想在世代之间。一个人不觉得自己多么重要,要紧的是光宗耀祖,是传宗接代,养育出色的孩子”。“看来继承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世界上还没有像中国文化继承性这么强的。继承性背后有个东西也许就是kinship(亲属体系),亲亲而仁民。”费先生的观念,对于今天乡村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世代之间的活力,可能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乡村建设要保住社会和文化的传统,将乡村文化建设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研究核心,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践文化多样性保护,如何为农业文明“回归”储藏种子、保育土壤,如何重新评估农业文明的价值,其核心还是中国社会与文化之建设。

(摘编自麻国庆《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乡没有品质优劣之分,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而乡村这一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蕴藏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B.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与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不同,前者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在差异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

C.盲目、过度地开发乡村以及缺乏灵魂地进行乡村建设不利于人性的发展,其出发点和理念也都不符合人类学视角。

D.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活力在世代之间,而世代之间的活力也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振兴要像一都镇一样,必须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四者缺一不可。

B.用审美眼光重构乡村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就能实现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C.用空间社会文化秩序重构调适乡村建设和发展,是费孝通先生“三态统一”思想的延续。

D.民族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二者密不可分,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中国社会与文化之建设。

3.下列选项不符合乡村文化基本内涵的一项是()

A.某地拆除、改建、扩建现有村庄,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

B.江浙古村落多与水为邻,水天之间,营造出诗画般的意境。

C.“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D.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强调在改造中尊重古村落的原生态。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样,议论文写作也要有针对性,且有现实意义。请分析材料二所讨论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1.D

2.D

3.A

4.①材料一结尾引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总结全文并进一步得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结论。②材料二开头通过梁漱溟先生的话,引出下文对如何进行乡村建设的论述,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

5.①针对“为了利益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建设乡村”这一现实问题展开论述。②从模式、基础、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乡村建设的具体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社会科学类;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探讨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世代之间的活力也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错。材料二原文“世代之间的活力,可能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说的是“可能”。

故解析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四者缺一不可”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说“村文化振兴应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B.“乡村关系”“就能实现乡村建设总体目标”错。材料一“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强调“用审美眼光重构乡村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建设总体目标的条件。C.“是费孝通先生‘三态统一’思想的延续”错。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中强调‘三态统一’(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心态秩序)的延续”,是说“在某种意义上”。

故解析为: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因应自然、有机生长、安稳守成。A.“拆除、改建、扩建现有村庄,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是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建设乡村,不符合乡村文化基本内涵。

故解析为: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材料一结尾“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引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总结全文并进一步得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结论。②材料二开头“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这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通过梁漱溟先生的话,引出下文对如何进行乡村建设的论述,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

5.本题考查学生探讨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

结合“在未来中国大陆城镇化率可能达到70%的客观形势下,传统村落能够保存多少,或者说以何种形式进行‘乡村建设’,而非为了利益的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进行所谓的‘建设乡村’,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夸张,材料二针对“为了利益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建设乡村”这一现实问题展开论述。结合“首先,不能把乡村看作城市来建设”“其次,乡村建设要以村落的多重空间为基础”“其三,乡村建设要根植于独自的文化”夸张,材料二从模式、基础、文化三个方面提出了乡村建设的具体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现代文阅读II

肩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是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歌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通讯员成士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

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

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C.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

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8.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9.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

6.B

7.B

8.①意蕴丰富。表面指的是通讯员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象征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②揭示主题,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③凸显人物,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①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去世的痛惜之情。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自己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③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④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题目常见的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等。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筛选解析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错误。结合“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可知,他叹气是因为没赶上队伍而愁烦,没有后悔之意。

故解析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误。交代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是“插叙”。

故解析为: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意蕴丰富。结合“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可知,通讯员小秦用肩膀挑扁担;“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可知,朱总司令用肩膀挑扁担;再结合“‘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可知,表面指的是通讯员小秦和朱总司令的肩膀,实际象征担负起长征和未来革命重任的肩膀。揭示主题,结合“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可知,毛主席正等着我们大家呢,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表明坚强的年轻战士必将接过长征的重担,完成未来革命的重任。凸显人物,结合“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可知,小秦意识到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突出表现文中人物勇挑革命重担的形象。以“肩膀”为题目,会让读者想象是什么样的“肩膀”呢,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结合“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可知,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去世的痛惜之情。结合“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可知,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结合“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可知,朱总司令亲自喂他野菜汤;结合“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可知,朱总司令自己挑起了扁担。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野菜汤,又自己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结合“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可知,朱总司令夸奖小秦;结合“‘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可知,朱总司令告诉小秦陕北革命根据地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结合“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可知,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如《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

C.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D.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②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14.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10.A

11.C

12.D

13.①她曾经跟随穆、曹两位技艺高超的乐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容颜衰老,嫁给商人为妻。②(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

14.①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②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③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

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文段一: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应贡进士身份参加测试,礼部侍郎高郢选拔他为甲科,吏部判试合格,拜授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当廷策试制举应考者,白居易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廷试,录入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殿校理。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皇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又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可奏疏呈上去却没有答复。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议论他冤枉,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洗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下达,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根据白居易所犯的罪行,不应该治理州郡,追回诏书授任江州司马。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好文之主”做“逢”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生平”修饰“所贮”,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解析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错误。名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字表示礼貌。

故解析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可知,除了“越权进谏”外,还有其他原因。

故解析为: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善才”,技艺高超的乐师;“色”,容颜;“委身”,嫁给。“意”,立意;“存”,含有;“箴”,针砭;“病”,弊病;“多”,赞赏。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可知,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由此可知,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由原文“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可知,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由此可知,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由原文“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可知,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由此可知,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

古代诗歌阅读

畲田词五首①

王禹偁

其二

杀尽鸡豚唤劚②畲,由来递互作生涯。

莫言火种无多利,树种明年似乱麻。

其五

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於③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④诗。

[注]①北宋淳化二年,诗人担任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时所作。当时商州荒僻,仍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法。畲(shē)田:烧荒垦田。②劚(zhú):用刀、斧等工其砍削。③商於(wū):古地名,在今陕西商县、河南浙川县一带。④舍人:自称。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宰杀家禽,呼唤招待前来帮助垦田的乡亲,表现了热情互助的淳朴民风。

B.烧荒垦田的耕种方式虽然受到质疑,但当地的农人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判断。

C.在劳作的过程中,人们自娱自乐,奏乐歌唱,表述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D.虽身为地方官员,但诗人融入民间,依照农人曲调填词,表述劳动者的心声。

16.这两首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

15.C

16.同:都描写了热火朝天的集体劳动场景。异:①《插秧歌》细致描写了劳动的分工和过程,全面表现了劳动的情景;而这两首诗各选取一个场景加以描写,以点带面表现劳动者的精神状态。②《插秧歌》描写了劳动的辛劳艰苦,而这两首诗没有表现这一内容。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表述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错,劳动时唱歌,表现出农人的乐观心态及对劳动的热爱,选项过度解读。

故解析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同:“杀尽鸡豚唤劚畲,由来递互作生涯”“畲田鼓笛乐熙熙……满山皆唱舍人诗”,山民畲田,群体耕作,大家在热火朝天劳动中感觉到了自力更生、劳动自给、互助合作的快乐;杨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异:《插秧歌》细致描写了劳动的分工和过程。“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诗歌全面表现了劳动的情景;这两首诗各选取“火种”和“畲田鼓笛”的场景加以描写,由此带出“由来递互作生涯”“乐熙熙”“满山皆唱舍人诗”的思想和场面,表现劳动者的精神状态。《插秧歌》中“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描写了劳动者忙着插秧连饭都顾不上吃的辛劳艰苦,而这两首诗没有表现这一内容。

17.名篇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都表述了诗人对封建权贵的蔑视之情。

(2)《赤壁赋》中“”和“”两句从“变”和“不变”的角度表述了苏轼对生命的独特认识。

(3)“花”与“月”同时出现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指美好的时光,如“,”。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则天地曾不能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摧、颜、瞬、尽、倾。

故解析为:(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则天地曾不能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

是烟是雾,让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被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长的门洞,眼前便____了,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悬崖崚嶒,石缝滴滴答答,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见南天门,____,耸立山头,好像并不很远;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一片大水漫过一亩大小的一个大石坪,光光的石头刻着一部《金刚经》,字有斗来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让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走进一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又变黑了,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身子发冷,无怪乎人把这里叫作柏洞。我们没有停留,____,直走壶天阁,登上了黄岘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好像黄昏提前到了人间B.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

C.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D.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18.豁然开朗;隐隐约约(影影绰绰);一鼓作气(抖擞精神)

19.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20.A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成语的使用;不合逻辑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验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述效果。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形容眼前变得宽阔明亮,可用“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第二处,语境形容在底下望见南天门时模糊不清的样子,可用“隐隐约约(影影绰绰)”,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第三处,语境强调“没有停留”,振作精神,一直前行,可用“一鼓作气(抖擞精神)”。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抖擞精神:振作起精神。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是烟是雾”是我们辨识的对象,应删掉“让”;“被老大一座高山……”不合逻辑,应改为主动句,“把老大一座高山……”。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夸张,是超前夸张;B.比喻,把盘旋的山路比作“大莽”;C.比喻,把水声比作“雷鸣”;D.比喻,把层峦叠嶂比作“水墨山水”画。

故解析为:A。

语言文字运用II

梨子种类繁多,有果皮粗糙的沙梨,雪梨通体光滑,个大的鸭梨汁又多,还有贡梨娇俏可人。虽然梨子有这么多品种,但它们有共同的特点——____。因而,吃梨子能够为我们的身体补充水分,也能缓解因为干燥引发的嗓子不舒服、咳嗽等症状。

有人说,体质虚寒、腹部冷痛者不宜生吃梨,因为梨性寒,生吃会肚子痛、导致腹泻。其实,这种说法有点杞人忧天了。之所以有的人吃完梨会觉得不舒服,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是____。吃梨时,消化不好的人会感觉到,有些品种的果肉中仿佛有硬渣,口感比较粗糙,会觉得不舒服,其实它们是膳食纤维。其次是气温低。天冷吃凉水果,有的人肠胃接受不了冷温,也会觉得不舒服。如果肠胃不好、容易腹泻等,可以考虑少吃或将梨加热甚至煮汤吃;____,生吃凉吃也就没问题。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整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含有大量的水分;梨含有膳食纤维;如果肠胃没问题

22.示例:有果皮粗糙的沙梨,有通体光滑的雪梨,有个大汁多的鸭梨,还有娇俏可人的贡梨。

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选用、变换句式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述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本题是一个传统题型:短句变长句。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主干分析法:先抽出句子主干独立成句,再将附加成分抽出来单独成句,而后保留一个主语,这样几个单句就变成由长句构成的句群,。整理句子时要注意连贯,用好代词和关联词。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因而,吃梨子能够为我们的身体补充水分”客户,此处是说梨子的特点是水分含量大,可填“含有大量的水分”。第二处,根据“吃梨时,消化不好的人会感觉到,有些品种的果肉中仿佛有硬渣,口感比较粗糙,会觉得不舒服,其实它们是膳食纤维”可知,第一个原因和“膳食纤维”有关,可填“梨含有膳食纤维”。第三处,此处与“如果肠胃不好、容易腹泻等”情况相反,可填“如果肠胃没问题”。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多构成排比和对偶的),叫整句。据此,先确定基础句式,可以“有果皮粗糙的沙梨”为基础句式,然后把“雪梨通体光滑,个大的鸭梨汁又多,还有贡梨娇俏可人”改写为与之相同的句式结构,即都为偏正短语,最后每句开头加上“有”即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巨鹿之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秦军,项羽迎难而上,破釜沉舟,最终大败秦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东汉末年,诸葛亮初出茅庐辅佐刘备时,面对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急形势,自知实力不足,毅然舍弃了新野地区,撤退到樊城。正是这自知力不如人所做的退让,才成就了最后的三足鼎立之势。

面对困境,到底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自古莫衷一是。

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材料关键句——面对困境,到底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材料例举了项羽和诸葛亮的事例,他们面对困境做出了两种完全不同选择,但结果都是有利的。巨鹿之战中项羽迎难而上,以少胜多,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曹操大军压境诸葛亮自知力不如人做出退让,保存实力,最终成就三足鼎立之势。实际上,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这是用兵的上策。由此看来,遇到困境,确实应该勇敢地去面对;但有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知难而退,不应无谓地冒进。因此,面对困境,学会仔细地审视研判,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取得成功。要对“迎难而上”与“知难而退”进行合理辩证的分析,不可偏执一方。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既要有进取的勇气,也要有退守的智慧。可用对比式论证结构,先用引证法论述知难而进者,敢于向困难宣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一种勇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再用类比法论述知难而退者,并非总是弱者,人常说水往低处流,那并非退缩,而是在积蓄力量。最后总结分析,强者会在暴风雨中得到证明,智慧会在以退为进中闪光。面对困境和挑战,理性分析选择,智慧地进退方能取得成功。立意:1.理性面对困境,进可攻退可守。2.挑战面前可进退自如。3.既要有进取的勇气,也要有退守的智慧。4.审时度势,智慧而行。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步。乡村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其蕴藏的巨大价值潜力正日益显现。

城乡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并非品质优劣的划分。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因应自然、有机生长、安稳守成。乡村的这种安稳守成,恰恰构成了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的平衡。现代人大多是都市的拥挤者和异乡的漂泊者,一些田园风光短视频的爆红表明现代人具有浓郁的乡村情结。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就是要传承文脉,旧中开新,新中含旧,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伦理性”就是要有反思性态度,敢于扬弃,对不同地域的乡村文化有鉴别地学习借鉴;“整体性”就是要保护原住民、遗址、建筑、工艺、民俗、饮食、特产等的共生关系,将乡村规划、乡土风情、乡邦文化合成小生境;“创造性”就是要汲取古今中外的资源,追求独异性,避免模式化。例如,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本着建新不废旧的理念,在基础设施得以焕然一新的同时,“旧”的曾氏屏风、古井文化、妈祖宗教信仰等文化遗产全部得以完整保留,翻修过的民居也采用了“灰瓦”“红砖”“白墙”的新闽派风格,不仅提升了外在颜值,而且传续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

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需要用审美的眼光去重新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李康化《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方略》)

材料二:

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这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

在未来中国大陆城镇化率可能达到70%的客观形势下,传统村落能够保存多少,或者说以何种形式进行“乡村建设”,而非为了利益的驱动,盲目地开发乡村,缺乏灵魂地进行所谓的“建设乡村”,是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首先,不能把乡村看作城市来建设。相对于城市,乡村具有完全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模式,不是同质性的过程,而是要强调发展过程中的异质性。就像费孝通先生早年提出的城乡二元的模式要变化到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这种协调和简单的统筹以及以开发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还是有所差异,其意是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这种互补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协调发展。其理念是强调如何利用乡村的生态、社会结构特点和文化传统等固有资源,进行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

其次,乡村建设要以村落的多重空间为基础。村落空间包括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空间,以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空间,以民俗活动、庙宇空间、仪式信仰为基础的文化空间,以及今天在村落到处可见的公共空间。当然,任何村落的空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很多情况下,空间也是一种生产的过程。特别是面对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实践背景,空间生产为乡村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如何通过空间社会文化秩序的重构来调适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中强调“三态统一”(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心态秩序)的延续。从人类学的视角看,任何乡村的重建,其核心是意图恢复乡村的生机,让村落更加活化,在空间重构的基础上实现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让过度的乡村开发和所谓“进步”的模式,回到以人为出发点、文化主体性为理念的轨道,使乡村建设更加符合人性的发展。

其三,乡村建设要根植于独自的文化。如果不尊重地方内部的文化系统,会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精神家园的消失,会造成一个焦虑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中国社会的活力在什么地方,中国文化的活力我想在世代之间。一个人不觉得自己多么重要,要紧的是光宗耀祖,是传宗接代,养育出色的孩子”。“看来继承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世界上还没有像中国文化继承性这么强的。继承性背后有个东西也许就是kinship(亲属体系),亲亲而仁民。”费先生的观念,对于今天乡村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世代之间的活力,可能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乡村建设要保住社会和文化的传统,将乡村文化建设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研究核心,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践文化多样性保护,如何为农业文明“回归”储藏种子、保育土壤,如何重新评估农业文明的价值,其核心还是中国社会与文化之建设。

(摘编自麻国庆《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乡没有品质优劣之分,只是空间特色的界定,而乡村这一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空间和文化场域蕴藏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B.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与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不同,前者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在差异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

C.盲目、过度地开发乡村以及缺乏灵魂地进行乡村建设不利于人性的发展,其出发点和理念也都不符合人类学视角。

D.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活力在世代之间,而世代之间的活力也正是我们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振兴要像一都镇一样,必须坚持连续性、伦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四者缺一不可。

B.用审美眼光重构乡村关系,以美学路径重现乡村传统文化,就能实现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C.用空间社会文化秩序重构调适乡村建设和发展,是费孝通先生“三态统一”思想的延续。

D.民族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二者密不可分,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中国社会与文化之建设。

3.下列选项不符合乡村文化基本内涵的一项是()

A.某地拆除、改建、扩建现有村庄,建设农村集中居民点。

B.江浙古村落多与水为邻,水天之间,营造出诗画般的意境。

C.“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D.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强调在改造中尊重古村落的原生态。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样,议论文写作也要有针对性,且有现实意义。请分析材料二所讨论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现代文阅读II

肩膀

王愿坚

西天,一抹晚霞正在消退;远处丘陵的后面,淡淡的雾气慢慢地升腾起来。通信员小秦望着前面茫茫的草地,皱起了眉头。现在,整个草地空荡荡的,看不见火光,听不见人声。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赶上队伍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扁担换了个肩,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这副担子,是两个钟头以前落到他的肩上的。

还是刚过正午不久,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他在离队处理伤口返回时走错了方向。当他顶风冒雨在烂泥里奔跑的时候,猛地撞到了这副担子上。这是两个不大的木箱,被棕绳紧紧地捆在一根小竹扁担上,里面装着不多的药品、纱布和几件医疗器械。就在担子前一米多远的泥塘里,它的主人——一位中年红军战士牺牲了,小秦摘下他那顶小小的八角军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没走完长征道路的烈士,含着眼泪,挑起了这副担子。

起初,这一切是那么简单:担子,是战友留下的革命财产,必须挑上它。因此,他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一定能挑着它赶上队伍,走到宿营地。但是,当他走了两个小时以后发现,坚持下去越来越困难了。再加上寒冷和饥饿一齐袭来,他头晕得天旋地转,浑身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就在这时,他脚下被草根一绊,猛然摔倒了。他歪坐在地上,望着在眼前是动的水草、矮树和那对木箱,心想:“不行了,我是挑不动啦!就在这里歌一会儿。只一会儿……不要紧的,反正后面还有部队,反正……”这么一想,他觉得浑身的骨头架子都散了,那抓着扁担的手一松,倒了下去。

朦胧间,听见有人在说话。小秦用力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正在一个人的怀里躺着呢。他仰脸望去,只见这位同志已经不年轻了。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宽阔的额角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纹路。尤其吸引他的,是那两道平直的一字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醒了!”那同志微微一笑,那双眼睛更温和、更慈祥了。他向旁边的战士问道:“做好了没有?”

“好了,”一个背着驳壳枪的战士端着一个小搪瓷碗走过来。

那位老同志接过碗,放在嘴边试了试,又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慢慢送到小秦嘴边。碗里,是加上青稞面粉煮的野菜汤。小秦吃着却是那样香甜。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那位老同志亲切地问道:“小鬼,你怎么掉队啦?”小秦吃着菜汤,简要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说。

“对,那是一个好战士啊!”老同志深情地点了点头,“小鬼,你也是个好同志。看!你接过来,又把它挑了那么远。”得到了老同志的夸奖,小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可是,”老同志亲切地摸着小秦的臂膀,又问了,“你为什么不继续往前走了呢?”

“我,我想歇歇。”小秦坦白地说。

“噢,想歇歇?”老同志指了指木箱,“那么,这东西怎么办呢?”

“这……”小秦觉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了,他嗫嚅着说,“我一点儿劲也没有了……”

“不!”老同志收敛了笑容,慢慢地摇了摇头,“你有劲,知道吗?你有很多很多的劲。”

小秦不解地望着这位老同志。老同志没再说什么,他把小秦扶着站起来,然后拿出了一架望远镜。老同志把望远镜拿在手里,调整了一下距离,然后递给了他。

小秦把镜子举在眼前,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望去。草地顿时变得清晰起来,就在夜幕垂下的天际,现出了点点火光。他高兴地跳着叫起来:“篝火!”

“对,那里就是今天的目的地。”老同志把一只大手搭在小秦肩头上,轻声地说,“篝火后边是什么地方呢?”

小秦仔细地看了半天,摇了摇头:“我看不见了。”

“看不见吗?”老同志笑了,“那里,是草地的边边。再往前,是陕北革命根据地——那里,就是我们明天、后天的目标。”

“陕北?”

“对,陕北”老同志深情地重复了一句,“党中央带着红一方面军,去年就到了那里。现在,毛主席正等着你,等着我,等着我们大家呢!”他那双搭在小秦肩头上的大手按得更重了,“在那里,有好多好多事情正等着我们去做啊!”

小秦觉得这些话,像只看不见的大手,在推着他,拉着他,向一个新的天地前进,他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望着这位老同志。

“小鬼,要鼓起劲来,继续前进!要知道,将来,革命的将来,属于你们,也依靠着你们哪!”

话,一下子钻进了这个小红军战士的心,引起了他深沉的思索。

就在他想着的工夫,同志们已经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了。那位老同志弯腰抄起扁担,放到自己的肩上。他挑着担子,迈开大步在队伍前头走着,那魁梧的身躯和宽阔的肩膀那么结实,那么健壮。仿佛就靠这个坚强的人的带动,整个队伍才走向前去。

这时候,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迎面跑过来,向那位老同志敬了个礼,又朝小秦这边跑来。

小秦不禁向干部问道:“前头那个挑担子的同志是谁呀?”

“嘿,你这小鬼!”干部笑了,“那是我们的朱总司令啊!”

“啊,是他?!”小秦怔住了。他连忙拔腿向前跑去,紧紧地抓住了扁担。

“我说你有劲嘛!”朱总司令爱怜地摸了摸小秦的肩膀,把扁担搁上去,“好,挑着吧!肩膀,挑重担子的肩膀,就是在前进的路上磨出来的!”

小秦挑着担子,望着朱总司令那健壮的背影,踏着前边的脚印,大步走着。就在这时,他明白了:这副担子本来就是属于他的。现在是他的,将来也是他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都塑造了小通讯员成士的形象,他们虽然性格、经历不相同,但都有极大的革命热情。

B.小说开头写小秦挑扁担已经非常吃力,“叹了口气”表现出他担起扁担之后的愁烦和后悔之意,但他仍能努力向前走。

C.小秦吃那碗野菜汤“狼吞虎咽”,吃得非常香甜,这既能表现出此时小秦已经饥饿至极,又能够反映长征路上的艰苦。

D.小秦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远方的篝火,并没有看到草地边和陕北,但是这三个目的地层层深化了他对革命目标的认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说明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也烘托了小秦饥寒交加之下内心的忧虑。

B.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交代了小秦遇到这对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C.小说运用了多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秦从起初的勇挑重担到后来的不能坚持而松懈,最后重燃革命斗志的过程。

D.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这个革命故事的主体,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8.小说以“肩膀”为题,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9.茹志鹃的《百合花》表现了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具有人情之美,王愿坚的小说也是如此。请结合本篇小说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京都,指唐朝首都长安。古人也把首都称作京师,如《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

C.字,即表字,人的别名,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

D.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②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14.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畲田词五首①

王禹偁

其二

杀尽鸡豚唤劚②畲,由来递互作生涯。

莫言火种无多利,树种明年似乱麻。

其五

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於③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④诗。

[注]①北宋淳化二年,诗人担任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时所作。当时商州荒僻,仍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法。畲(shē)田:烧荒垦田。②劚(zhú):用刀、斧等工其砍削。③商於(wū):古地名,在今陕西商县、河南浙川县一带。④舍人:自称。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宰杀家禽,呼唤招待前来帮助垦田的乡亲,表现了热情互助的淳朴民风。

B.烧荒垦田的耕种方式虽然受到质疑,但当地的农人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判断。

C.在劳作的过程中,人们自娱自乐,奏乐歌唱,表述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D.虽身为地方官员,但诗人融入民间,依照农人曲调填词,表述劳动者的心声。

16.这两首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

17.名篇名句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都表述了诗人对封建权贵的蔑视之情。

(2)《赤壁赋》中“”和“”两句从“变”和“不变”的角度表述了苏轼对生命的独特认识。

(3)“花”与“月”同时出现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来指美好的时光,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