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_第1页
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_第2页
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_第3页
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_第4页
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辛巳,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编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材料二:

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仁宗曰:“然。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选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B.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C.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D.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指加在君主、尊长的名字前,不直称其名,以示尊敬的一种礼节。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敕,汉朝时指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南北朝以后则专指皇帝诏令。

D.科举,测试选拔制度,明代科举分三级,会试由吏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受命分阅奏章时,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监国时,遇到水旱灾荒,总是及时遣使赈济。

B.朱高煦、朱高燧为了夺取继承权,勾结党羽屡屡污蔑构陷仁宗,仁宗不但不计较,反而为高燧开脱,使其免罪。

C.成祖起兵后,仁宗凭借万人抵抗五十万军队,守住北平城;仁宗看穿朝廷离间之计,巧妙利用黄俨,积极应对保全自身。

D.仁宗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赐给蹇义等人“绳愆纠缪”银章,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2)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5.杨士奇提出了哪些科举改革的措施?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月,孝宗欲于近畿地方团操人马,为左右掖。以问刘大夏,对曰:“京西保定地方独设都司,统五卫,仰思祖宗亦即此意。”遂将保定两班军万人,发回卫团操。乃有造飞语帖宫门,以诬大夏者。上召大夏示之,曰:“宫门岂外人可到?必内臣忿不得私役军为此耳。”上又问大夏:“兵饷何以常乏?”大夏意欲削镇守中贵人,对曰:“臣在广,而广之会城抚、按、总兵三司,不能敌一中贵人,饷何以不乏?”上曰:“然,第祖宗来设置此辈已久,安能遽削之。今必令廉如邓原、麦秀者而后补。”上复语大夏:“诸司言弊政详矣,而不及御马监、光禄寺者何?夫弊莫甚于二曹。”大夏曰:“上悉之幸甚,在独断而力行之耳。先是,光禄供奉内府,自有常额,成化以来,内员渐繁,常供不足,乃责京师邸户办之,甚苦。”至是,大夏因言光禄日办烦费,杀牲数百,既损民财,复亏爱物之仁。上为恻然,即敕清理裁革。光禄卿艾璞曰:“刘东山此奏,岁省光禄金钱八十余万。”然中官因是愈侧目大夏矣。夏五月,京师大旱,兵部尚书刘大夏因言:“兵政之弊,未能悉革。”乞退,不允,令开陈所言弊端。大夏条上十事,上览奏嘉纳,命所司一一行之。上又召大夏于便殿,谕之曰:“事有不可,每欲召卿议,又以非卿部事而止。今后有当行当罢者,卿可揭帖启朕。”大夏对曰:“不敢。”上问:“何也?”曰:“臣下以揭帖进,朝廷以揭帖行,何异前代斜封墨敕!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又曰:“求治不宜太急,凡用人行政,即召内阁,并执政大臣而议行之,但求顺理以致太平。”上称善。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

B.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

C.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

D.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事之可否/外付府部/内咨阁臣可也/如用揭帖上下/俱有弊/且非后世法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是古代王都所领辖的方圆千里的地方,后泛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

B.祖宗,泛指祖先,也是对尊长者的敬称,有时也用于特指帝王的祖先。

C.中官,本为古官名,后又指宫内宦官、朝内之官,又指星位或星区名。

D.内阁,是封建时代皇帝的咨政机构,明朝权力逐渐增大成为行政中枢。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皇帝想设置左右掖的问题,刘大夏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提到祖宗的做法;他的意见被皇帝采纳后,受到内臣的诬陷。

B.皇帝深信刘大夏,无论兵饷问题还是兵政之弊,统统采纳刘大夏的意见,由此使刘大夏遭到中官的嫉恨,皇上对此感到十分悲伤。

C.刘大夏趁京师大旱的时机提出彻底改革军队弊政并最终使得皇帝下定决心,由此皇上更加器重刘大夏,甚至想要予以特权。

D.在用人治政方面,刘大夏主张应交给内外臣子分别处置,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如此,才是顺应天理,天下太平。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第祖宗来设置此辈已久,安能遽削之。

(2)大夏条上十事,上览奏嘉纳,命所司一一行之。

10.刘大夏的建议为什么都能被皇帝采纳,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B.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C.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D.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

B.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

C.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午。

D.践祚,也称践胙,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是登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不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从正面指出尧、舜广开言路而知晓恶人恶行,可谓“兼听则明”;也从反面列举了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人“偏听则暗”的悲剧结局。

B.褚遂良虽然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但作为史官,他对君主言行都会如实详尽记载,“不虚美,不隐恶”,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C.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中原的华夏民族,轻视少数民族,唐太宗却做到了平等地爱护他们,是他创造盛世、使“四方服悦”的原因之一。

D.唐太宗与大臣们的议论会经常聚焦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避免重蹈前朝的治政之失;在与大臣们的论治中,太宗能够做到兼听众议,从谏如流。

1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

1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太宗要“简能而任之”,对此唐太宗是如何做的?请结合文本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进士,累迁秘书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权直。光宗即位,欲试思能否,一夕并草除公师四制,训词精敏,在廷诵叹。权侍立修注官,直前奏:“陛下方受禅,金主亦新立,欲制其命,必每事有以胜之,彼奢则以俭胜之,彼暴则以仁胜之,彼怠惰则以忧勤胜之。”又请增置谏官,专责以谏事。又乞召内外诸将访问,以知其才否。初,孝宗以户部经费之余,则于三省置封桩库以待军用,至绍熙移用始频。会有诏发缗钱十五万入内帑备犒军,思谓实给他费,请毋发,且曰:“往岁所入,约四百六十四万缗,所出之钱不及二万,非痛加撙节,则封桩自此无储。”遂定议犒军岁以四十万缗为额,由是费用有节。又言:“制使谏官随宰相入阁,今谏官月一对耳,乞许同宰执宣引,庶得从容论奏。”上称善,除礼部侍郎。兼权吏部侍郎,出知绍兴府。宁宗即位,召除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御史姚愈劾思,出知太平州,历知泉州,建宁府,皆以言者论去。久之,召还,试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史弥远拟除两从官,参政钱象祖不与闻。思言:“奏拟除目,宰执当同进,比专听伉胄,权有所偏,覆辙可鉴。”既而史弥远上章自辨,思求去,上留之。思乞对言前日论枢臣独班恐蹈往辙宗社堪再坏耶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弥远怀恚,思请去益力,以宝谟阁直学士知镇江府,移福州。久之,除宝文阁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嘉定十三年卒,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七》,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思乞对/言前日论枢臣独班/恐蹈往辙/宗社堪再坏耶/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

B.思乞对/言/前日论枢臣独班/恐蹈往辙/宗社堪再坏耶/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

C.思乞对/言/前日论枢臣独班/恐蹈往辙/宗社堪再坏耶/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

D.思乞对/言前日论枢臣独班/恐蹈往辙/宗社堪再坏耶/宜亲擢台谏/以革权臣之弊/并任宰辅/以鉴专擅之失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掌权,有“担任,执掌”意思。“权侍立修注官”中的“权”和后文“兼权吏部侍郎”中的“权”意义相同。

B.陛下,古代对帝王的尊称。本指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因群臣面圣需通过侍者转告,后演变成对帝王的尊称。

C.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大司徒、大司农等。

D.宰执,又称“宰执官”,为宰相与执政官的合称,是宋元时期的政治概念。在宋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倪思文思敏捷,富有才能。他在担任秘书郎期间,曾经一晚就起草了四道含意精确、辞藻优美的除授公师的制书。

B.倪思视野开阔,重视进谏。他曾就如何处理宋金关系当面向皇帝上奏,又请求皇帝增设谏官,专门负责上书言事。

C.倪思眼光长远,注重节俭。他认为诏书中拟从封桩库发出的十五万钱实际上是供作他用,请求不要将其放入内帑。

D.倪思严肃认真,敢于进言。史弥远想罢免两名从官,但是参知政事钱象祖不知情,倪思就进言宰执应该一起呈奏。

1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乞召内外诸将访问,以知其才否。

(2)遂定议犒军岁以四十万缗为额,由是费用有节。

20.倪思请求离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九年,以官学生考授国史馆编修,改内阁中书,迁兵部员外郎。康熙初,自郎中四迁内阁学士。康熙十六年,授河道总督。时河道久不治,浸淫四出。辅到官,周度形势,博采舆论,为八疏同日上之:首议疏下流,次议治上流淤垫,次议培修残缺堤岸,次议塞黄、淮各处决口,次议闭通济闸坝,次议规画经费,次议裁并冗员,次议工竣后设河兵守堤。疏入下廷议以方军兴复举大工役夫每日至十二万余召募扰民应先择要修筑上命辅熟筹十七年,伏秋盛涨,水溢出堤上,复决砀山、萧县。辅乃议设减水坝,于河南北两岸为坝十三,坝七洞,水盛借以宣泄。辅复察清口淮、黄交会,黄涨侵灌运河,乃改以七里闸为运口,由武家墩烂泥浅转入黄河,自此无淤垫之患。辅勘清水潭决口屡塞屡冲,乃弃深就浅,筑东西长堤二道,并挑新河,疏积水。山阳等七州县民田至是皆出水可耕。十九年五月,辅丁忧,命在任守制。秋,河复决,辅疏请处分,上趣辅修筑。二十四年,召靳辅、于成龙驰驿诣京师廷议,成龙议开海口故道,辅主筑长堤高一丈五尺,束水敌海潮。大学士、九卿从辅议,给事中王又旦、御史钱珏从成龙议,议不决。上命宣问下河诸州县人官京师者,侍读乔莱等言:“从成龙议,工易成,百姓有利无害;从辅议,工难成,百姓田庐坟墓多伤损,且堤高一丈五尺,束水高于民居,伏秋溃决,为害不可胜言。”上颇右成龙,遣尚书萨穆哈等诣淮安详勘。明年正月,萨穆哈等还奏,谓民间皆言浚海口无益,遂罢浚海口议。四月,上复举其事以问尚书汤斌,斌言浚海口必有益於民。上责萨穆哈向不以实奏,夺官,召大学士九卿等定议浚海口。时工部劾辅治河已九年,无成功。上曰:“河务甚难,若遽议处,后任者益难为力,今姑宽之,仍责令督修。”三十一年卒,赐祭葬,谥文襄。

(节选自《清史稿·靳辅传》,有删改)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入下廷/议以方军兴/复举大工/役夫每日至十二万/余召募扰民/应先择要修筑/上命辅熟筹/

B.疏入/下廷议/以方军兴/复举大工/役夫每日至十二万余/召募扰民/应先择要修筑/上命辅熟筹/

C.疏入下廷/议以方军兴/复举大工役夫/每日至十二万余/召募扰民/应先择要修筑/上命辅熟筹/

D.疏入/下廷议/以方军兴/复举大工役夫/每日至十二万/余召募扰民/应先择要修筑/上命辅熟筹/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学,是朝廷为八旗子弟设立的学校。靳辅为汉军旗人,故入官学读书,成为官学生。

B.在任守制,旧时朝廷要员遭逢父母、祖父母之丧离职,在家素服办公,也称“夺情”。

C.驰驿,指旧时官吏因急召入京,由沿途驿站急供夫马粮食,兼程而进,不按站停止耽搁。

D.议处,清代对有过失的官员交与吏部给予处分,轻曰察处,重曰议处,更重曰严加议处。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靳辅面对黄河长久不修治的情况,一日之内上交了八道奏疏,提出要对黄河上中下游、人员、经费等统筹规划,源流并治。

B.为有效应对伏秋洪水猛涨导致的决口,靳辅在黄河南北两岸修筑了十三座有七个泄洪洞的减水坝,用以在洪水猛涨时排水。

C.靳辅勘察了清口的淮河、黄河交会处,避开水深处,在水浅处建筑东西长堤,挖新河,通积水,自此再无泥沙积垫之患了。

D.工部以靳辅治理黄河九年没成功而弹劾他,皇上却认为治理黄河很艰巨,为了便于以后的工作顺利开展,应该姑且宽恕他。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辅到官,周度形势,博采舆论,为八疏同日上之。

(2)秋,河复决,辅疏请处分,上趣辅修筑。

25.靳辅和于成龙在治理黄河上有何分歧?最后皇帝如何决策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卯,遣使分赈诸州,是月,视学,诏增葺祠宇,塑绘先圣,先贤像,自为赞,书于孔、颜座端,令文臣分撰馀赞,屡临视焉,尝谓侍臣曰:“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于是臣庶始贵文学。帝尝讲求辅弼,谓左右曰:“朕闻范质居第之外,不殖货产,真宰相也!”是日,以质及王溥、魏仁浦同辅政。旧制,宰臣上殿,命坐而议大政;其进拟差除,但入疏状,画可降出,奉行而已,质等自以周朝旧臣,稍存形迹,且惮帝英睿,乃请用札子,面取旨,退,各疏其事,同列书字以志。从之,坐论之礼遂废,二年春正月,度民田,周世宗末年,尝命官诣诸州度民田,而使者多不称,至是,帝谓侍臣曰:“度田盖欲勤恤小民,而民敝愈甚,今当精择其人。”遂分遣常参官诣诸州,寻诏州县课民种植,长吏以春秋巡视,著为令,又置义仓,官所收二税,每一石别输一斗,贮之以备凶歉,乾德元年秋七月,帝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庑,指白起像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岂宜受享!”命去之,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受禅初颇好微行裳劣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宫中苇帘缘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永康公主尝衣贴绣铺翠襦,帝曰:“尔服此,众必相效。”禁之,主一日劝帝以黄金饰肩舆,帝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饰以金银,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祖建隆以来诸政》)

材料二

贤良曰: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昔者,晏子相齐,一狐裘三十载,故民奢,示之以俭;民俭,示之以礼,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

(选自《盐铁论·救匮》)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B.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C.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D.受禅初颇好/微行尝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壅蔽/谓左右曰/此如我心/若有邪曲/人皆见之矣/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文体的一种,以颂扬为主,多为韵文。文中是对孔、颜的颂扬。

B.札子,指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

C.义仓,旧时地方上为防备荒年而设置的公益粮仓,与“官仓”相对。

D.两庑,指宫殿或祠庙的东西两廊,本文中指文庙中先贤从祀之处。

28.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重视文教,他曾多次到国学视察,扩大、修葺祠堂庙宇,还想让所有的武将诵读诗书,以懂得整军治国的道理。

B.宋太祖同意了范质等的请求,废除了君臣共坐论事的礼制:在此以前,宰相等重臣上殿议政,可坐在皇帝赐的座位上。

C.宋太祖因范质不置办宅第以外的产业而称赏他为真宰相,又让按比例抽取官府所收的两税,贮存起来防备奸凶。

D.宋太祖在乾德元年下令将秦将白起的塑像从武成王庙配祀中移除,因为白起曾经杀死已经投降的人,很是算不上勇武。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诏州县课民种植,长吏以春秋巡视,著为令。

(2)盖桡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

30.上位者应在哪些方面做到节俭?请依据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韩丞相书

苏洵

洵年老无聊,家产破坏,欲从相公乞一官职。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去岁蒙朝廷授洵试校书郎,亦非敢少之也。使朝廷过听,而洵侥幸,不过得一京官,终不能如汉、唐之际所以待处士者。则京官之与试衔,又何足分多少于其间,而必为彼不为此邪。然其所以区区无厌,复有求于相公者,实以家贫无赀,得六七千钱,诚不足以赡养,又况忍穷耐老,望而未可得邪。凡人为官,稍可以纾意快志者,至京朝官始有其仿佛耳。自此以下者,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知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若洵者,计其年岂足以有待邪?今且守选数年,然后得窥尚书省门。又待阙岁余而到任,幸而得免于负犯废放,又守选,又待阙,如此十四五年,谨守以满七八考,又幸而有举主五六人,然后敢望于改官。当此之时,洵盖七十矣。洵久为布衣,无官长拘辖,自觉筋骨疏强,不堪为州县趋走拜伏小吏。相公若别除一官,而幸与之,愿得尽力。就使无补,亦必不至于恣睢漫漶也。今朝廷糊名以取人,保任以得官,苟应格者,虽屠沽不得不与。何者?虽欲爱惜而无由也。

今洵幸为诸公所知似不甚浅,而相公尤为有意。至于一官,则反覆迟疑不决者累岁。嗟夫!岂天下之官以洵故冗邪?洵少时自处不甚卑,以为遇时得位,当不卤莽。及长,知取士之难,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实亦有得而足恃。自去岁以来,始复读《易》,作《易传》百余篇。此书若成,则自有《易》以来,未始有也。今也亦不甚恋恋于一官,如必无可推致之理,亦幸明告之,无使其首鼠不决,欲去而迟迟也。世人施恩则望报,苟有以相博,则叩之也易。今洵已潦倒,有二子又皆抗拙如洵,相公岂能施此不报之恩邪?相公往时为洵言,欲为欧阳公言子者数矣,而见辄忘之以为怪。洵诚惧其或有意欲收之也,而复忘之,故忍耻而一言。不宣,洵再拜。

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B.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C.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D.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古代的很多处士往往对朝廷有很大的影响力。

B.守选,意思是等候选用,下文的“待阙”是指等待补缺任命。守选和待阙都是宋代官吏选拔制度中的重要步骤。

C.尚书省,官署名,秦、汉置尚书掌奏章文书,至唐、宋时掌管全国司法事务,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

D.《易》,其内容最早只是记载大自然、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之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曾经授予苏洵试校书郎的官职,苏洵对此虽然也很重视,但还是觉得俸禄不足以养家,所以才又写了这封信。

B.苏洵觉得京朝官以下的官吏,身体上要忍受劳累之苦,精神上又备受摧残,跟一些奴仆之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C.苏洵认为,若按照正常的官员晋升程序,到七十岁也未必能当上自己想要的官职,所以希望韩丞相能够提携自己。

D.苏洵本来想通过学术上的成就来养家,但看到两个儿子难成大器,不禁忧心忡忡,无奈之下亲自出马,求取高官。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

(2)相公若别除一官,而幸与之,愿得尽力。就使无补,亦必不至于恣睢漫漶也。

35.在苏洵笔下,韩丞相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谦字恭祖,丹杨人。谦性刚直,有大节,少察孝廉,拜尚书郎,除舒令。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祠灵星,有赢钱五百,欲以臧之。谦委官而去。

会西羌寇边皇甫蒿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后边章、韩遂为乱,司空张温衔命征讨。又请谦为参军事,接遇甚厚,而谦轻其行事,心怀不服。及军罢还,百寮高会,温属谦行酒,谦众辱温。温怒,徙谦于边。或说温曰:“陶恭祖本以材略见重于公,不如释憾除恨,克复初分,于以远闻德美。”温然其言,乃追还谦。遂为之置酒,待之如初。

(赵)昱年十三,乡党称其孝,就处士东莞綦毋君受《公羊传》,至历年潜志,不窥园圃,亲疏希见其面。高洁廉正,州郡请召,常称病不应。国相檀谟、陈遵共召,不起。陶谦初辟别驾从事,辞疾逊遁。谦重令扬州从事会稽吴范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罚,然后乃起。举茂才,迁广陵太守。贼笮融从临淮见讨,迸入郡界,昱将兵拒战,败绩见害。

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曰:“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谦被诏,乃上书曰:“自古在昔,未有不扬威以弭乱,震武以止暴者也。若承命解甲,弱国自虚,释武备以资乱,损官威以益寇。今日兵罢,明日难必至,上忝朝廷宠授之本,下令群凶日月滋蔓,非所以强干弱枝遏恶止乱之务也。”又曰:“华夏沸扰,于今未弭,包茅不入,职贡多阙,寤寐忧叹,无日敢宁。诚思贡献必至,荐羞获通,然后销锋解甲,臣之愿也。”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

(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有删节)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B.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C.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D.会西羌寇边/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表请武将/召拜谦/扬武都尉与嵩征羌/大破之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西汉时开始以此作为察举、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明清时成为对举人的雅称。

B.《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解甲,脱下铠甲的意思。古时指军事行动期间的休息,还指放下武器停止战争,也引申为投降。文中为第一个意思。

D.贡献,进贡,文中指进献之物。现代指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也可以指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公众。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谦性格孤傲。他起初就借有病推辞被征召为别驾从事,担任参军事时在百僚盛宴上当众侮辱司空张温。

B.陶谦为官清廉。别人无法揭发检举他的过失;在举行祈年祭祀时官府想将盈余的钱奖给他,他拒绝接受。

C.陶谦知人善用。他用多种方法使高洁廉正、不愿做官的赵昱改变初衷,接受察举,赵昱后升为广陵太守。

D.陶谦有政治远见。皇帝听信曹操上表让州郡暂时罢兵的建议,下诏罢兵,陶谦上书分析形势,反对罢兵。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陶恭祖本以材略见重于公,不如释憾除恨,克复初分,于以远闻德美。

(2)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

40.陶谦上书拒绝罢兵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及汉兵起,更始①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干邺。光武见之甚欢。禹进说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②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光武大悦。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禹遣诸将逆击于解南,大破之,斩参首。于是王匡、成丹等合军十余万,复共击禹,禹军不利。会日暮,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明旦,大破匡军。是月,光武即位于部,使使者持节拜禹为大司徒。是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垂发戴白,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十三年,天下平定,封禹为高密侯。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资用国邑,不修产利。帝益重之。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注:①更始,指公元23年-25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的更始政权。②赤眉、青犊,当时地方上很有实力的军事集团。

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B.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C.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D.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汉代指崤山以东地区。《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与此处同义,与现在的山东省不同。

B.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京兆尹、左冯翊、有扶风)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选文中指后者。

C.六甲穷日,古代以干支相匹配纪日,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故称癸亥为“六甲穷日”,古人认为这一日不吉利。

D.东向,室内座次方位,以坐东向西为尊,选文中表明显宗以师礼待邓禹,这与古人称受业之师为"西席"一样,是将老师置于尊位以表尊敬。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十分聪颖,少年时代就能通读诗书,在京师求学时结识了光武帝,他认为光武帝必成大器,于是一意追随。

B.邓禹认为更始政权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并不可怕,建议光武帝应该招揽天下英雄豪杰,成就帝业,解救万民。

C.邓禹英勇神武,打败并斩杀更始大将樊参,又带兵攻打王匡、成丹等人的军队,步步紧逼,使王匡整日不敢出兵。

D.邓禹家教严格,对子孙教养得法,可以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正直清廉,一切用度都取自封地赋税,不谋私利。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日暮,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

(2)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垂发戴白,莫不感悦。

45.邓禹为何能够深得光武帝信任?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房玄龄、王珪掌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上乃释不问。

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傥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

玄龄之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七月癸卯,薨。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珪、征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B.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C.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D.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阁,是尚书台的别称,文中即为此意,后也用来泛指中央政府机关。

B.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行礼人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

C.中国,古代多泛指我国中原地区,文中的“中国”是指当时的唐王朝。

D.癸卯,六十干支之一,可以纪年、月、日,文中“癸卯”是用来纪月。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每次与杜如晦商议朝政,皇上都让如晦做决断,而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策略,房、杜二人配合默契。

B.权万纪上奏说房玄龄、王珪考核朝廷内外官员不公正。唐太宗命人核查实情,后经魏征劝说,不再追问。

C.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时,群臣无人敢于反对,而房玄龄认为自己作为深受皇帝厚恩的重臣,有责任进行劝阻。

D.太宗对房玄龄关爱有加,他们不仅结为儿女亲家,而且在他病情危重的时候,太宗亲临探视,悲伤不已。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

(2)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

50.唐人柳芳评价房玄龄“德亦至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德”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解析:

1.D

2.D

3.D

4.(1)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2)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立即请求赈济的,加罪。

5.①试卷应封住姓名;②封好的试卷需标注“南”“北”二字;③录取时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

“居守”是一个词,指留守(北京),排除AB。

“其后”表时间,作“成祖乘舆”的状语,不可断在上一句,排除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明代科举分三级”说法有误,明、清的科举测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便于重臣及时发现仁宗过失直接进谏”说法错误。赐给他们银章是提醒他们要随时进谏,纠正皇帝的过失。而便于直接进谏的办法是“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指示”,指给(他)看;“忽”,忽视;“顾”,只是;“渎天德”,是对冒犯皇帝的委婉说法。

(2)“条”,分条陈述;“闻”,上报;“被”,遭受;“振”,通“赈”,赈济;“罪”,名词作动词,加罪。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杨士奇提出的科举改革的措施,从文中“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可以总结出:要将试卷封住姓名,封好的试卷需标注“南”“北”二字,在录取的比例上,南方占六成,北方占四成,这样就可兼顾南方和北方,让南北人才都可以进入朝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仁宗皇帝,名为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年幼时端庄稳重沉静,喜欢学习,跟随儒臣研究讨论不止。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分阅奏章,他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有的有文字错误就不奏述。太祖指着对他说:“你疏忽了么?”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成祖举兵,世子留守北平,善于抚慰士卒,以万余人抗拒李景隆五十万人,北平城因此得以保全。起初,郡王高煦、高燧都以聪明狡猾而得宠于明成祖。高煦又因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与高燧结党营私,想阴谋夺取嫡长子之位,说世子的坏话。正好朝廷赐给世子诏书,定想离间父子二人。世子不启缄,驰马上报。然而,黄俨已先告诉成祖说:“世子与朝廷通好,使者到了。”不久,世子派遣的使者也到了。成祖打开诏书一看,长叹一声说:“差点杀掉我的儿子。”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世子居守。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屡次北征,命他监国,裁决平民政事。四方水旱灾荒,往往遣使赈恤,因而仁德的名声大振。而高煦、高燧与其党徒时时找机会讲坏话。或直问太子:“知道有讲坏话的人么?”朱高炽回答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自己的职责而已。”永乐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为皇长子,事情暴露后被诛灭,高燧因得太子解救而幸免。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即皇帝位。在全国大肆赦免。壬午(十日)命令从今起,官吏所用物料在所产地计算价值买卖,科派损害百姓的罪不饶恕。戊戌(二十六日),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枚,叫“绳愆纠缪”,要他们同心协力参与重要事务,凡有阙失应当说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报。癸酉(二十六日)下诏有关官吏:“分条陈述政策法令对百姓不利的方面上报,凡是遭灾而不即时请求赈济的,加罪。”辛巳(十二日),死于钦安殿,终年四十八岁。

评论:当靖难之师兴起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北京,保全了城市,帮助了军队。此后成祖登基,年年出兵北征,仁宗于东宫监国,朝中没有什么废事。仁宗在位一年,用人行政,善政多的都写不完,假使他有生之年,包含休养,其功德造化之盛,岂不是能与汉文、景帝媲美么?

材料二:

起初,仁宗皇帝与侍臣们讨论科举的弊端。

杨士奇说:“科举应当同时录取那北方的士子。”仁宗说:“北方人的学问远不及南方人。”杨士奇说:“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出自北方,南方人虽然有才华,但大多数轻浮。”仁宗说:“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呢?”杨士奇说:“科举试卷还照例密封姓名,在卷子外写上‘南’‘北’二字,如果应该录取一百人,那么就录取六十个南方人,四十个北方人,这样,南北方的人才就都进入朝廷了。”仁宗说:“对。这样,北方的士人也会感奋而振作起来。”

6.C

7.D

8.B

9.(1)你说得对,只是从祖宗开始就设置了这些人的职位,已经很久了,哪能突然就削减他们的俸禄呢。

(2)刘大夏奏陈十条兵政弊端,皇上看了他的奏折十分高兴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命令主管官吏一件一件地施行。

10.①擅长借用祖宗的名义来表述自己主张。②顺势为政。③论事中肯,切中要害。④皇帝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陛下应该远效法古时明君,近效法祖宗,对事情的决定,外边的交付政府部门,内部的向阁臣咨询就行了。如果用揭帖,上下都易滋长弊病,而且不可作为后世效法。

“远法帝王”和“近法祖宗”结构一致,都是动宾结构,中间要断开,且“近法祖宗”后也断开,排除BD;

“用”的宾语是“揭帖”,宾语后断开,且“上下”是“俱有弊”的主语,应归于下一句,排除A。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咨政机构”错误,内阁制是建立于明朝永乐帝朱棣时期的皇帝的非法定的咨政机构,后来权力增大并逐渐成为明朝的行政中枢。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使刘大夏遭到中官的嫉恨,皇上对此感到十分悲伤”错误,“悲伤”是对原文“恻然”的解释。皇上感到恻然,是对于光禄寺耗费巨大的问题。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正确;“第”,只是;“安”,怎么;“遽”,突然。

(2)“条上”,备文向上陈述;“嘉纳”,高兴采纳;“所司”,主管官员;“行”,施行。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刘大夏建议能被皇帝采纳,主要与下面几个方面相关:

一是刘大夏本人擅长做事,比如借用祖宗的名义来表述自己的主张,“仰思祖宗亦即此意”“陛下宜远法帝王,近法祖宗”;

二是顺势提出自己的主张,“大夏意欲削镇守中贵人”“京师大旱,兵部尚书刘大夏因言”;三是论事恰切,鞭辟入里,如谈论兵饷匮乏的时候,他直言“臣在广,而广之会城抚、按、总兵三司,不能敌一中贵人,饷何以不乏”,如提到“弊政”的时候,他说“成化以来,内员渐繁,常供不足,乃责京师邸户办之,甚苦”;

四是与皇帝相关,也就是皇帝本身的励精图治,所以才能采纳他的建议。

参考译文: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十月,孝宗想在京郊地方组织操练人马,设置左右掖。就这件事询问刘大夏,刘大夏回答说:“在京西保定这个地方单独设立都司,统领五卫。追思祖宗也就是这个意思吧。”于是孝宗就将保定两班军队一万人,发回五卫组织操练。于是就有人捏造流言贴在宫门上,来诬陷刘大夏。皇上召见刘大夏给他看,说:“皇宫哪里是外人可以到的地方?一定是内臣气愤不能够私自役使军队才做了这件事罢了。”皇上又问刘大夏:“兵饷为什么常常缺少?”大夏心里想要削弱镇守的宦官,就回答说:“臣所在的两广地区,然而两广地区的城抚,按,总兵三个衙署合起来的供应,都不能比得上一个宦官的耗费,军饷怎么会不缺少呢?”皇上说:“你说得对,只是从祖宗开始就设置了这些人的职位,已经很久了,哪能突然就削减他们的俸禄呢。现在一定要让官员像邓原、麦秀那样廉洁的才能任用。”皇上又对大夏说:“各部门上报弊政已经很详细了,但是却没有涉及到御马监、光禄寺,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没有比这两个部门更严重的弊政了。”大夏说:“皇上详尽地了解了这个情况,真的是让我感觉太幸运了。他们的弊政就在于独断专行啊!这之前,光禄寺供奉内府,本来是有定额的。但是,成化以来,内府官员渐渐增加,固定的供奉已经不够了。于是,他们就责令京师大户人家来供应,非常紧迫。”到这个时候,大夏趁机进言光禄寺每天的置办烦琐浪费,每天都要杀几百头牲畜,既损失百姓的财产,又亏损皇上吝惜万物的仁德。皇上因为这件事非常悲伤,立即下令清理裁革人员。光禄卿艾璞曰:“刘东山这次上奏,每年节省光禄寺八十多万的金钱。古人称赞仁德的人说的话,它的利益很大,说的就是他啊!”然而宦官因此更加畏惧大夏了。这年夏季五月,京城大旱,兵部尚书刘大夏趁机对皇上说:“兵政的弊端,没有完全革除。“请求辞官回乡,孝宗不答应,要他将各应该革除的弊端更详细地全部奏闻,刘大夏奏陈十条兵政弊端,皇上看了他的奏折十分高兴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命令主管官吏一件一件地施行。皇上又在便殿召见大夏,对大夏说:“遇到不能决断的事情,每次都想召见您来商量,又因为不是您职权范围而作罢。以后有事情的实行或者罢止,您可以用揭帖(文书)呈上来给我。”大夏回答说:“不敢。”皇上问:“为什么?”大夏说:“臣用揭帖进谏,朝廷按照揭帖实行,与前代(唐代中宗)斜封墨敕有什么不同!陛下应该远效法古时明君,近效法祖宗,对事情的决定,外边的交付政府部门,内部的向阁臣咨询就行了。如果用揭帖,上下都易滋长弊病,而且不可作为后世效法。”又说:“求治不能太性急,只不过用人行政,就召见内阁,和执政大臣一起商议,恰当的再实行,只要时间长了,天理顺了,天下自然太平。”孝宗称好。

11.C

12.C

13.B

14.(1)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并且下面的民情也能够畅通地到达君主。

(2)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却只从这五个方面自我称誉,大概(这)是陛下谦虚的气度啊。

15.①他谦虚、不妒能。善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忽略其缺点。②他中正平和。能够合理安排贤才和平庸的人。③他胸怀宽广。能容纳正直之士,没有贬斥责罚。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您的不善)我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都会记载。”

“卿”做“亦记之邪”的主语,不可断,排除AD;

“载笔”是专有词语,不可断开,且“不敢不记”主语是“臣”,不是“笔”,应在“载笔”后断开,排除B;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后一位是辛午”错误,后一位应是辛巳。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褚遂良虽然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错,根据“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可知,褚遂良不同意唐太宗查看。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是故”,所以;“兼听广纳”,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贵臣”,权臣;“壅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上通”,畅通地到达君主。

(2)“盛德”,博大宽广的德行,“胜”,完;“独”,只;“谦谦”,谦虚。

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善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忽略其缺点,可知他谦虚、不妒能。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能够合理安排贤才和平庸的人,可知他中正平和。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能容纳正直之士,没有贬斥责罚,可知他胸怀宽广。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怎祥做才会昏庸?”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偏听偏信,就会昏庸。从前尧清楚地地向下面的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舜广开视听,所以共工、鲧和驩兜这样的坏人无处隐藏。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的下场。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并且下面的信息也能够畅通地到达君主。”唐太宗说:“说得对!”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掌管起居注,我可以看看里面所写的内容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笔录君主的言行,详细地记载君主的善与恶,希望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的先例。”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您的不善)我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都会记载。”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贞观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唐太宗御驾翠微殿,问近侍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即使统一了中原,也不能使少数民族归服。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他们,我自己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大家敞开心扉据实说说你们的看法吧!”大臣们都说:“陛下的功劳德行像天和地那样广大,我们无法说清楚。”唐太宗说:“不是这样。我能做到这样的原因,只在五个方面。自古以来,帝王纷纷忌妒比自己强的人,而我一旦发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一样高兴。对优秀人才来说,他们的品行和才干往往不能兼备,我常常忽略他们的缺点,而使用他们的长处。帝王在提拔任用贤才的时候,往往巴不得把他们揣在怀里;而退弃无能之辈的时候,恨不得把他们通通推到沟里。而我见到贤才就会敬重他们,遇到无能之辈就怜惜他们,两类人都能得到恰当的安排。君主们往往厌恶鲠直坦率的人,明里暗里地处死他们,没有哪朝哪代不是这样。我登基以来,满朝都是鲠直坦率的人,(我)从来没有贬斥责罚过一个人。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却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这五个方面,就是我成就今天事业的原因啊。”唐太宗回头对褚遂良说:“你曾经担任过史官,像我方才说的一番话,符合实际情况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却只从这五个方面自我称誉,大概(这)是陛下谦虚的气度啊。”

16.B

17.A

18.D

19.(1)(倪思)又请皇帝召见朝廷内外的将官来咨询问话,以便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的才干。

(2)于是商议决定犒赏军队每年以四十万缗为限,从此费用有了节制。

20.①倪思因向皇帝进言,引来史弥远自辩,倪思请求离职。

②后遭到史弥远怀恨,更加坚定了离职的决心。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倪思请求进见,说:“前些日子议论权臣独在朝廷进见,恐怕重蹈覆辙,宗庙社稷还经得住再毁坏吗?应当亲自提拔台谏官,来革除权臣的弊病,共同任用宰相辅臣,来吸取专任擅权的教训。”

“言前日论枢臣独班”,句意:说:“前些日子议论权臣独在朝廷进见。省略主语“倪思”,“言”作谓语,“前日论枢臣独班”以及之后的句子都作“言”的宾语,即“言”之后是直接引语,故应在“言”的前后都停顿,这样就排除AD。

“宜亲擢台谏”,句意:应当亲自提拔台谏官。“擢”作谓语,“台谏”作“擢”的宾语。“台谏”是指台谏官,官职名称,其中间不能停顿,这样就排除C。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权,掌权,有‘担任,执掌’意思”错。权,权摄,暂时代理某个官职。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罢免两名从官”不当,原文“史弥远拟除两从官”的意思是:史弥远拟议授两名从官。“除”在句中的意思应为授予官职、任命新职。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补上省略的主语“倪思”;“乞”,请求;“访问”,咨询问话;“才”,才干。

第(2)句得分点为:“犒”,犒赏;“额”,限额;“节”,节制。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既而史弥远上章自辨,思求去,上留之”概括为:倪思因向皇帝进言,引来史弥远自辩,倪思请求离职。

根据“弥远怀恚,思请去益力,以宝谟阁直学士知镇江府,移福州”概括为:倪思后来遭到史弥远怀恨,更加坚定了离职的决心。

参考译文:

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中进士,屡次升迁官至秘书郎,授任著作郎兼翰林权直。光宗即位,想试试倪思有无文才,结果倪思一个晚上一并起草了四道除授公师的制书,含意、辞藻精确优美,朝廷上的人都诵读赞叹。(倪思)代理侍立修注官,当面向皇帝上奏:“陛下刚刚接受禅位,金主也是才立的,想要制敌死命,一定要在每件事上都胜过他,他奢侈,就用俭朴胜过他;他残暴,就用仁爱胜过他;他懈怠懒惰,就用忧国勤勉胜过他。”(倪思)又请求增设谏官,让其专门负责向皇帝上书言事。(倪思)又请皇帝召见朝廷内外的将官来咨询问话,以便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的才干。当初,孝宗因户部有多余的经费,就在三省设置封桩库来准备军用,至绍熙时挪用情况开始频繁。适逢有诏书说要拿出钱十五万缗放进国库预备犒赏军队,倪思认为实际上是供作他用,请求不要拿出去,而且说:“以往每年存入的,大约是四百六十四万缗,所拿出的钱不到两万缗,如不大力节约,那么封桩库从此就没有钱了。”于是商议决定犒赏军队每年以四十万缗为限,从此费用有了节制。(倪思)又进言:“唐朝制度让谏官跟随宰相入阁,现在谏官每月才进见一次而已,请求许可随同宰相宣召引见,或许才能有充裕的时间论奏。”皇上称好,授任礼部侍郎。(倪思)兼代理吏部侍郎,出为绍兴知府。宁宗即位,召授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御史姚愈弹劾倪思,倪思出朝为太平州知州,历任泉州知州、建宁府知府,都由于言官司弹劾被罢免。过了很久,皇帝下诏让倪思回京,试任他为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史弥远拟议授两名从官,参知政事钱象祖没有参与知道。倪思进言:“上奏拟议任命授官的文书,宰相执政应一同进呈,以前专门听从韩侂胄,权力有所偏侧,覆车之辙可作警戒。”然后史弥远上奏章为自己辩解,倪思请求离职,皇上挽留他。倪思请求进见,说:“前些日子议论权臣独在朝廷进见,恐怕重蹈覆辙,宗庙社稷还经得住再毁坏吗?应当亲自提拔台谏官,来革除权臣的弊病,共同任用宰相辅臣,来吸取专任擅权的教训。”弥远怀恨,倪思请求离职更加用力,以宝谟阁直学士为镇江府知府,移福州。过了很久,授官宝文阁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官。嘉定十三年去世,谥号文节。

21.B

22.B

23.C

24.(1)靳辅到任后,周密地测度所面临的形势,广泛地搜集意见,写了八道奏疏在同一天上交朝廷。

(2)这一年秋天,黄河再次决口,靳辅上疏请求处分,皇上只是催促他抓紧修筑堤坝。

25.①于成龙提议开挖海口的黄河故道,靳辅主张修筑一条高度为一丈五尺的长堤,用约束水流而形成急流的办法抵御海潮。②皇帝最终决定疏浚海口。

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奏疏送入后,下发给朝廷大臣讨论,廷议认为国家刚刚发动重大的军事行动,再兴起浩大的治河工程,役夫每天达十二万多人,召募劳力必会骚扰人民,应当先选择要紧之处修筑。皇上命令靳辅再仔细筹划。

“疏入”主谓结构完整,其后断开,“廷议”为一个固定词语,不可拆开,排除AC;

“役夫”为“至”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离职,在家素服办公”错误,应为“不离职,在工作岗位上素服办公”。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建筑东西长堤,挖新河,通积水”错误,从原文“辅复察清口淮、黄交会,黄涨侵灌运河,乃改以七里闸为运口,由武家墩烂泥浅转入黄河”“辅勘清水潭决口屡塞屡冲,乃弃深就浅,筑东西长堤二道,并挑新河,疏积水”可知在淮河、黄河交会处的做法是“改以七里闸为运口,由武家墩烂泥浅转入黄河”,“筑东西长堤,挖新河,通积水”的做法是针对清水潭屡次堵塞屡次冲垮的状况而为,犯了“张冠李戴”错误。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周”,周密;“度”,测度、估量、估计;“舆论”,意见、建议。

(2)得分点:“复”,再次;“疏”,上疏;“趣”,同“促”,催促。

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成龙议开海口故道,辅主筑长堤高一丈五尺,束水敌海潮”可知,于成龙提议开挖海口的黄河故道,靳辅主张修筑一条高度为一丈五尺的长堤,用约束水流而形成急流的办法抵御海潮。

根据“召大学士九卿等定议浚海口”可知,皇帝最终决定疏浚海口。

参考译文: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九年,以官学生的身份通过测试授官国史馆编修,改任内阁中书,升为兵部员外郎。康熙初年,从兵部郎中经四次升迁成为内阁学士。康熙十六年,授官河道总督。当时黄河河道已长久不修治了,向四面漫出。靳辅到任后,周密地测度所面临的形势,广泛地搜集意见,写了八道奏疏在同一天上交朝廷:首先建议疏通下游河道,其次建议治理下游往上的泥沙淤塞和积垫,第三建议加固修复残缺堤岸,第四建议堵塞黄河、淮河的各处决口,第五建议关闭通济闸坝,第六建议规划治河工程的经费,第七建议裁减淘汰多余的闲散人员,第八建议全部工程竣工后,设置河兵防守堤岸。奏疏送入后,下发给朝廷大臣讨论,廷议认为国家刚刚发动重大的军事行动,再兴起浩大的治河工程,役夫每天达十二万多人,召募劳力必会骚扰人民,应当先选择要紧之处修筑。皇上命令靳辅再仔细筹划。十七年,伏秋时,洪水猛涨,漫出提岸,砀山、萧县再次决口。于是靳辅建议修筑减水坝,在黄河南北两岸修筑十三座减水坝,每座坝修有七个泄洪洞,洪水猛涨时靠它排水。靳辅再次勘察了地处清口的淮河、黄河交会处,发现黄河涨水时往往倒灌侵入运河,于是就将七里闸改为运河出口,从武家墩烂泥浅转入黄河。这样,从此运河就没有黄河泥沙积垫的祸患了。靳辅勘察了清水潭屡次堵塞屡次冲垮的状况,于是避开水深的地方而就水浅之处,建筑了东西长堤两道,并且挖新河,疏通了积水。山阳等七个州、县的民田,到这时都脱离了水淹,能够耕种了。十九年五月,靳辅遭逢父丧,皇上命令他在任上守孝。这一年秋天,黄河再次决口,靳辅上疏请求处分,皇上只是催促他抓紧修筑堤坝。二十四年,皇上宣召靳辅、于成龙火速兼程赶赴京师参加朝廷大臣的讨论。成龙提议开挖海口的黄河故道,靳辅主张修筑一条高度为一丈五尺的长堤,用约束水流而形成急流的办法抵御海潮。内阁大学士、九卿赞同靳辅的提议,给事中王又旦、御史钱珏则赞同成龙的提议,讨论没有结果。皇上下令宣召那些籍贯为下河地区各州县、现在京师做官的人来询问情况,翰林院侍读乔莱等人就说:“听从成龙的提议,工程容易完成,对百姓有利无害;听从靳辅的提议,工程完成困难,百姓的田地房屋、坟墓也会受到很大损失,况且堤高为一丈五尺,被约束后的水大大高于百姓的住房,伏天秋后汛期时如堤岸崩溃决口,那造成的危害就更无法说了。”皇上颇倾向于成龙的意见,派遣尚书萨穆哈等人去淮安审慎勘察。二十五年正月,萨穆哈等人返回京师后上奏,说民间都说疏浚海口没什么好处。不久,皇上推翻了疏浚海口的提议。四月,皇上又提出这件事来问尚书汤斌,汤斌说疏浚海口肯定对百姓有好处。皇上斥责萨穆哈等之前返回京师时没有据实奏报,罢了他们的官。又宣召大学士、九卿等人讨论,决议疏浚海口。工部弹劾靳辅治理黄河已历时九年,没有成功。皇上说:“治理黄河这件事情是很艰巨的,如果现在突然将靳辅论罪处分,今后担任此项工作的人就更加难办了。现在姑且宽恕他,仍旧责成他督修黄河。”三十一年去世,皇上赐予祭奠,并赏赐丧葬费,谥为文襄。

26.B

27.D

28.C

29.(1)不久,诏令州县督促百姓种田,长官在春秋两季巡视,记载下来作为法令。

(2)纠正弯曲的要用正直的,制止奢侈的要用质朴的。

30.①节减日用(车马服饰简朴);②除去园池;③减少田宅。

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接受后周禅让的初期,很喜欢便装出行,他曾经坐在寝殿,下令敞开各个门,都笔直开阔,没有遮蔽,太祖对身边人说:“这如同我的心,如果有奸邪歪曲,人人都能看得见。”“受禅初”是时间状语,可以独立成句,所以应在“初”后面断开,排除A、D。“有”的宾语为“邪曲”,并且“见”的主语为“人”,所以应在“人”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庙”错误。此处指唐开元年间为了祭祀姜太公仿照文庙而建造的武庙。故选D。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奸凶”错误。由原文“又置义仓,官所收二税,每一石别输一斗,贮之以备凶歉”可知,贮存起来防备荒年歉收。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寻”,不久;“课”,督促;“著”,记录。(2)得分点:“桡”,纠正;“救”,制止;“文”,奢侈。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原文“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的意思是:现在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果真能够节减车辆,穿规定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做敦厚朴素的表率,罢掉园池,减少田地和房屋。可见,上位者应该节减日用(车马服饰简朴);除去园池;减少田宅。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祖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卯日,派遣使者分别赈济各州。这一月,太祖视察国学,下诏扩大、修茸祠堂庙宇,雕塑绘制先圣、先贤像,亲自撰写赞词,书写在孔、颜塑像的底座,让文臣分别撰写其他先贤的货词,并多次亲临国学视察。太祖曾经对身边的臣子说:“朕想要让所有的武将诵读诗书,懂得整军治国的道理。”从此臣下百姓开始重视文献经典。太祖曾经评论辅佐大臣,对身边的人说:“我听说范质在宅第之外,不经营置办货物产业,是真正的宰相!”这天,他让范质和王溥、魏仁浦共同辅佐朝政。按照过去的制度,宰相等重臣上殿,都坐在皇帝所赐的座位上议论大的朝政;他们的奏呈事项官职任命,只写入对政记录,皇帝说“可”降下旨意,奉行就可以了。范质等人自认为是后周旧朝的臣子,过去所作所为有些问题,而且忌惮宋太祖英明聪慧,就请示使用“札子”,当面领取旨意,退回去后各自写下自己的意见和办法,共同在“札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来记录(而后呈递皇上裁决)。宋太祖同意,君臣共坐论事的礼制就被废除了。建隆二年春正月,丈量民田。周世宗末年,曾经命令官吏到各州丈量民田,但是使臣大多不称职。到这个时候,太祖对侍臣说:“丈量民田本来是要忧虑怜惜百姓,但百姓的疲惫更加严重。现在应当精心选择合适的官员。”于是分别派遣常参官到各个州郡。不久,诏令州县督促百姓种田,长官在春秋两季巡视,记载下来作为法令、又设置义仓,官府收取的两税,每一石中取出一斗,贮存起来防备荒年歉收。乾德元年秋七月,太祖到武成王庙,一一观看两庑,指着白起的塑像说:“白起杀死已经投降的人,很是算不上勇武,哪里适合享受配祀!”命今移去了它。太祖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节制俭省,乘性自然,不故意矫揉造作以掩饰自己。接受后周禅让的初期,很喜欢便装出行,他曾经坐在寝殿,下令敞开各个门,都笔直开阔,没有遮蔽,太祖对身边人说:“这如同我的心,如果有奸邪歪曲,人人都能看得见。”宫中的苇帘,边缘用的都是青布,太祖经常穿的衣服,也都是浣洗过多次的。永康公主曾穿装饰着翠鸟的羽毛的短袄,太祖说:“你穿这样的衣服,大家就会效法你。”不让她再穿。有一天永康公主劝说太祖用黄金装饰肩舆,太祖说:“我拥有天下的财富,用金银装饰宫殿,财力也能够办到。只是想到我替天下掌管财富,怎么能够胡乱使用!”

材料二

贤良说:纠正弯曲的要用正直的,制止奢侈的要用质朴的。从前,晏婴做齐国宰相,一件狐皮袄穿了三十年。所以百姓奢侈,就用节俭对他们做示范;百姓节俭,就用礼义对他们做示范,现在公卿大夫和他们的子孙,果真能够节减车辆,穿规定的衣服,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做敦厚朴素的表率,罢掉园池,减少田地和房屋,对内不限制市场经商,对外不管理山川湖泽的资源,使农民有土地耕种,妇女能够出卖纺织品;这样,国家就会贫富调均,社会安定,没有聚积不足的弊病了。

31.D

32.C

33.D

34.(1)不敢奢望能获得像朝廷用来对待贤者才俊那样,可以使他们的志向得以施展、理想得以施行的待遇,只需要稍微胜过现在罢了

(2)如果丞相能够另外授予我一个官职,并且有幸真的给了我这个官职,我希望能够尽我所能。即使没有什么益处,也一定不至于放纵暴戾或迷茫不清。

35.①身居高位,对苏洵有知遇之恩;②性格谨慎,做事不够坚决果断;③健忘拖延,不能及时向欧阳修推荐苏轼和苏辙。

3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然而天下读书人,还对此趋之若鹜,一旦得到就满心欢喜的原因,是他们实在年轻,将对此有所忍耐,以等到将来能称心如意。

“求之如不及”与“得之而喜”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