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6/1A/wKhkGWXVzUaAd1AoAAKKlqxDm3M411.jpg)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6/1A/wKhkGWXVzUaAd1AoAAKKlqxDm3M4112.jpg)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6/1A/wKhkGWXVzUaAd1AoAAKKlqxDm3M4113.jpg)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6/1A/wKhkGWXVzUaAd1AoAAKKlqxDm3M4114.jpg)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3/26/1A/wKhkGWXVzUaAd1AoAAKKlqxDm3M41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5分)
1.(2023七下·彰武期末)请用正楷字将下面汉字钞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出淤泥而不染
出淤泥而不染
书法
本题需要学生根据题意,将出示的汉字钞写工整。
故解析为:出淤泥而不染
本题考查学生的书写水平,需要书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2.(2023七下·彰武期末)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绵延(yán)疲惫(bèi)依傍(bàng)心有灵犀(xī)
B.闲暇(xiá)尉蓝(wèi)俯瞰(kàn)海市蜃楼(shèng)
C.伥然(chàng)气氛(fēn)徘徊(huái)屏息凝神(píng)
D.哀悼(diào)愧怍(zuò)竹篾(miè)毛骨耸然(sǒng)
A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
A项全部正确
B:海市蜃楼(shèng)——(shèn)
C:屏息凝神(píng)——(bǐng)
D:哀悼(diào)——(dào)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是,一方面需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字词的积累,另一方面在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细心辨析。
3.(2023七下·彰武期末)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有强国兴邦、建功立业的____,要有生龙活虎、昂扬向上的____,要有攻坚克难、敢闯敢拼的____,要有不卑不亢、自立自强的____。
A.志气锐气朝气骨气B.志气朝气锐气骨气
C.骨气朝气锐气志气D.骨气锐气朝气志气
B
词语的使用(搭配)
本题需要学生分别辨析“志气朝气锐气骨气”等词的意思,并把它们分别填进合适的句子。志气:古意指心志气力,今意指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锐气:旺盛的气势;勇往直前的气势;朝气:精神振作,力求进取的气概;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强国兴邦、建功立业”是志气;“生龙活虎、昂扬向上”是“朝气”;“攻坚克难、敢闯敢拼”是“锐气”;“不卑不亢、自立自强”是“骨气”。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学生需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4.(2023七下·彰武期末)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基础设施”是主谓短语,“重视语文”是动宾短语。
B.“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是设问句。
C.“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其中加点的“沙沙”是拟声词。
D.“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加点词依次是名词、介词。
C
连词;偏正短语
A.有误,“基础设施”是偏正短语。
B.有误,是疑问句。
C.正确。
D.有误,“一边”是连词。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5.(2023七下·彰武期末)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面,语序不当)
B.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C.老王和老李是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
D.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
D
前后不一致
ABC项无误
D:“能否”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情况,而后半句只有含有“能”的一种情况的结果,前后矛盾,病因分析错误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学生需要充分掌握以上病句类型,以便提高答题准确率。
6.(2023七下·彰武期末)赏析下面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飞来”是山名,“千寻”是塔名。
B.前两句都是实写,极言诗人立足点之高,为后两句诗做了铺垫。
C.三、四句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浮云”暗指奸佞小人或困难。
D.全诗重在写景,表明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大无畏的精神。
C
把握诗歌内容;登飞来峰
A.有误,“千寻”是极言古塔之高,并非塔名。
B.有误,诗的第一句写峰上古塔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C.正确。
D.有误,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的感情,即可作答。
7.(2023七下·彰武期末)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史事。
B.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取别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律诗共有八句,分为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D.春节贴春联、拜年,端午节赛龙舟、挂艾草,重阳节登高、吃粽子,这些都是传统节日的习俗。
B
诗;文化典籍;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名人事迹;称谓;节气;职官
A.有误,《资治通鉴》是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不是“纪传体”。
B.正确。
C.有误,律诗共有八句,分为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有误,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8.(2023七下·彰武期末)对于下列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骆驼祥子》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应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与同情。
B.祥子的堕落,除了因为社会的摧残、压迫,还与他自身的思想局限有关。
C.《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投身科学的探索者,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D.儒勒·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海底两万里》是他的一篇代表作。
C
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
ABD.正确。
C.“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科学的不懈追求”错误。《海底两万里》通过描绘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下海、自由翱翔的梦想;同时反对殖民压迫也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9.(2023七下·彰武期末)古诗文填上空(每空填一句,共10分)
(1)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
(2),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可怜夜半虚前席,。(李商隐《贾生》)
(4),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6),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7)陈子昂怀古伤今,用“,。”表述对明君的渴慕(《登幽州台歌》);杜牧借古讽今,用“,。”表述忧国之情。(《泊秦淮》)
(1)决眦入归鸟
(2)万里赴戎机
(3)不问苍生问鬼神
(4)山重水复疑无路
(5)化作春泥更护花
(6)苔痕上阶绿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眦、戎、痕、”
故解析为:⑴决眦入归鸟;
⑵万里赴戎机;
⑶不问苍生问鬼神;
⑷山重水复疑无路;
⑸化作春泥更护花;
⑹苔痕上阶绿;
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二、阅读理解(满分45分)
(2023七下·彰武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⑴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③;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④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⑥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⑦名行,夷险一致⑧者。⑵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⑨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解释]①贤:有德有才的人。②本:根。③树德:树立品德。④善建:善于建树。⑤不倚:不偏不倚。⑥虚受:虚心接受。⑦砥砺:磨砺,磨炼。⑧夷险一致:顺境逆境都一样。夷,平坦。⑨庭实:庭院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翻译]⑴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⑵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有价值的东西。
10.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可爱者甚蕃:
②香远益清:
11.成语“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由此可知“善建不拔”的“拔”应解释为:。
12.乙文把竹子比喻为贤人,充满赞美之情。由此可推知,“竹节贞”的“贞”应解释为:。
1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质。
B.乙文由竹根、竹性、竹心、竹节的特点联想起贤者的特质。
C.甲文通过对莲的赞美,表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D.甲乙两文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10.多;更加
11.动摇
12.坚定(坚贞)
13.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14.①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15.D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⑵⑶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⑷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⑹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0.①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②句意: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
故解析为:多;更加
11.本题考查实词的翻译。句意:意志坚定不移的人。拔:动摇。
故解析为:动摇
12.本题考查实词的翻译。句意:竹子的节坚定。贞:坚定。
故解析为:坚定(坚贞)
13.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句意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故解析为: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①重点词:出,长出;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②重点词:鲜,少;闻,听说。
故解析为:①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乙文没有运用反衬的手法。
故解析为:D
(2023七下·彰武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教数学的“语文老师”
①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②初识老陈,颇有些渊源。刚开始的时候,我与他是空间内的两条“异面直线”,看似毫无交集,实则必有维度。
③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数学老师总带着一副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却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轻的心。
④我还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尽量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
⑤介绍完自己之后,老陈开始上课了。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说便列出了许多归纳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
⑥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便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说:“有同学好像怕我听见一样,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识……”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
⑦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
⑧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解答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
⑨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怪诞”的方法,渐渐地使我们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集中精神。
⑩比如,老陈会问:“这道题怎么写?”然后自己回答:“把这里抹去,掀起你的头盖来。呀嘿嘿,哇哈哈,这个时候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边,再加上这条边,他的平方加上她的平方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霎时间,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感性也可矛盾地并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既然碰到了一位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老师,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当然要用我们的方式“验证”一下他。有一次,老陈出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耀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它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样的句式出的。”
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这次,老陈激起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马’,当然比不过你。但我们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能对出来,我们就服你。”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兑他的短处。
“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
“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余音袅袅,我们哑口无言。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的“金玉良言”。
高考之后,老陈问我们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及格。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估计刚好吧。”
现在,我肯定我们很多人早已淡忘了“lo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忘记他——老陈。
16.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请简要概括。
17.说说选文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18.文章以“教数学的‘语文老师’”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19.从老陈身上可以看出什么样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20.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并改正。
A.第⑩段画线语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渲染了老陈课堂上带给我们的快乐。
B.第段加点词“狂妄”,形象地写出老陈有意以极度得意的样子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态,表现其睿智和良苦用心。
C.第段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D.第段从师生对话中可窥见,高考之后全班同学已漫不经心无意认真回应老师。
对错误项你的修改意见是:
16.老陈因同学们不会数列题而嘲笑大家笨,激起大家用文科方式——现场对对子“验证”他,他成功对出,令我们哑口无言。
17.承接上文,小结我们在老陈的数学课上收获颇丰,突出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表述了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
18.题目新颖,耐人寻味,交代了人物及其特点,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19.热爱学生、懂得学生心理、幽默风趣、教学有方、学识渊博的好老师更受学生欢迎(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0.D;可以改为“全班同学都笑着回应老师。”
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述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6.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上空。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即:老陈嘲笑我们笨,激起了我们的“共怒”。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兑他的短处,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对出来,我们就服你。结果他成功对出,令我们心服口服。
故解析为:老陈因同学们不会数列题而嘲笑大家笨,激起大家用文科方式——现场对对子“验证”他,他成功对出,令我们哑口无言。
17.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选文第段主要写了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也表述了我们队他的敬佩,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
故解析为:承接上文,小结我们在老陈的数学课上收获颇丰,突出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表述了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
18.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故解析为:题目新颖,耐人寻味,交代了人物及其特点,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1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解析。细读全文可知,陈老师在上课时,能把艰深的数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描述,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表象,同时又幽默风趣,化用诗词对我们进行教育。据此分析表述即可。
故解析为:热爱学生、懂得学生心理、幽默风趣、教学有方、学识渊博的好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20.ABC.正确。
D.有误,结合文章内容来看,从第⑧段,“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可以看出同学们并不是漫不经心无意认真回应老师。
故解析为:D
(2023七下·彰武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竹笋印象
仇士鹏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竹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21.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
①
“我们”当年在食堂吃竹笋。
②
③
“我”饮竹笋汤,又与自然达成了默契。
22.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说一说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23.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赞美了什么精神?)
24.第⑨段中我认为“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的原因是什么?
25.你最喜欢竹笋哪种精神?为什么?
21.高中同学贴竹笋照片,写座右铭激励自己;母亲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有冲劲,不招摇;“我”看父亲挖竹笋
22.①这些词形象、生动的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果敢与力量,表述了对竹笋的赞美之情。
2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雨后生机勃勃的特点,)赞扬了竹笋不甘人后的精神。
24.说“没有了默契”,是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不能发现土里的竹笋。
25.不断积累,厚积薄发;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有冲劲,但又不招摇,能抓住机会,敢为人先。(答其一并说出理由即可)
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解答时的一般思路为:首先指出所用的修辞格,其次结合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最后明确的思想情感。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述。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根据给出的内容判断,第一空对应③④自然段,写高中的一位同学在课桌、墙边贴竹笋照片,写关于竹笋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第二空对应⑥⑦自然段,写母亲结合自己的经历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有冲劲,不招摇。第三空对应⑧⑨自然段,写我看父亲挖竹笋。
故解析为:高中同学贴竹笋照片,写座右铭激励自己;母亲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有冲劲,不招摇;“我”看父亲挖竹笋
2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这句话写竹笋破土而出、努力生长的状况,赏析时抓住描写竹笋生长的词语即可。如动词“抬头”“捅破”“跃”生动地写出竹笋破土而出的果敢与力量,“猛地”准确表现出竹笋生长的力量,这些词语都表现了对竹笋的赞美之情。
故解析为:这些词形象、生动的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果敢与力量,表述了对竹笋的赞美之情。
2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赶着一个”‘拱手让人”把竹笋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竹笋雨后生机勃勃、不甘人后的特点,表述了对竹笋的喜爱赞美之情。
故解析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雨后生机勃勃的特点,)赞扬了竹笋不甘人后的精神。
2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由“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可知,第⑨段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是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不能发现土里的竹笋;从“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一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可知,“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是因为“我”看到父亲能很快找到竹笋,而且“我”在品尝竹笋汤的时候,唤起了一直以来对竹笋励志和积极的印象,又重新和竹笋达成了默契。
故解析为:说“没有了默契”,是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不能发现土里的竹笋。
25.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能写出像竹笋一样的“励志和积极”的精神,如学习竹笋的谦逊、厚积薄发、坚韧不拔等精神,言之成理即可。
故解析为:不断积累,厚积薄发;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有冲劲,但又不招摇,能抓住机会,敢为人先。
三、作文(满分50分)
26.(2023七下·彰武期末)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请以《这些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联系自身经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是空间的“近”、情感的“近”、思想的“近”……)
题目二: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请以“触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⒈选择题目二请自拟题目。
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⒊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⒋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略
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题目一: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这些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写此文就是记录生命中给你陪伴的那个人。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都会有朋友亲人相伴,有自己珍爱的事物相随,有了他们的陪伴,成长才不孤单;有了他们的陪伴,生命才绚烂;有了他们的陪伴,心灵才开阔……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这许许多多的“近”,给我们力量,助我们成长,让我们感恩,让我们铭记。所选事例要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力求引起读者共鸣。在叙事过程中,细节描写很关键,细节刻画决定文章的成败,所以要着力刻画感人细节。要想让文章打动读者,感染他人,你就要精心选择打动过你的镜头,震撼过你的场面,像电影慢镜头那样一一展现。
题目二: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话题作文的能力。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由提示可知,“触动”指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回忆等),即触动心灵、情思……可以采用“追果溯因”的方法来帮助打开思路,探索“前因”和“后果”。先看对“前因”的探索。①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灵、感情变化、回忆等?人、物还是事?触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②被触动的主观因素是什么?再看对“后果”的探索。①被触动的结果,使自己奋发、感动,还是有所感悟?受到启迪?②对触动自己的人或事持怎样的态度?颂扬还是贬斥(倾向于颂扬。)如此向前往后追索,思维很快就展开来了。然后采用“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构思方式,即选择典型的人或事来反映“触动”的思想情感……将触动心灵、感情变化、回忆等的情感融注于具体形象的人、事、物之中。这样“触动”自己的人或事就鲜明了,“触动”的过程就具体了。可从两方面选材。一是历史角度,看过的书、电影、电视等各种历史事件,各类历史人物,如司马迁、屈原、刘关张友情故事等。如从司马迁的角度,颂扬直面苦难的坚毅精神;另一角度是从个人身边生活着眼,从身边的人、事、物入手。父母师长、山川树木、社会现象及热点焦点(如奥运会、残奥会、湖南雪灾、四川地震)等。如不羁的雄鹰对自己的触动,传递出对坚忍不拔精神的肃然起敬;写母爱对自己的触动,表现母爱的伟大;写老师对自己的触动,讴歌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写乡情对自己的触动,抒发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写爱心对自己的触动,歌颂社会新风尚;写赛场搏击对自己的触动,赞颂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写汶川救援对自己的触动,谱写一曲生命的颂歌等等。
题目一: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题目二: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话题作文的能力。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25分)
1.(2023七下·彰武期末)请用正楷字将下面汉字钞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出淤泥而不染
2.(2023七下·彰武期末)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绵延(yán)疲惫(bèi)依傍(bàng)心有灵犀(xī)
B.闲暇(xiá)尉蓝(wèi)俯瞰(kàn)海市蜃楼(shèng)
C.伥然(chàng)气氛(fēn)徘徊(huái)屏息凝神(píng)
D.哀悼(diào)愧怍(zuò)竹篾(miè)毛骨耸然(sǒng)
3.(2023七下·彰武期末)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有强国兴邦、建功立业的____,要有生龙活虎、昂扬向上的____,要有攻坚克难、敢闯敢拼的____,要有不卑不亢、自立自强的____。
A.志气锐气朝气骨气B.志气朝气锐气骨气
C.骨气朝气锐气志气D.骨气锐气朝气志气
4.(2023七下·彰武期末)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基础设施”是主谓短语,“重视语文”是动宾短语。
B.“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是设问句。
C.“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其中加点的“沙沙”是拟声词。
D.“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加点词依次是名词、介词。
5.(2023七下·彰武期末)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面,语序不当)
B.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C.老王和老李是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
D.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
6.(2023七下·彰武期末)赏析下面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飞来”是山名,“千寻”是塔名。
B.前两句都是实写,极言诗人立足点之高,为后两句诗做了铺垫。
C.三、四句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浮云”暗指奸佞小人或困难。
D.全诗重在写景,表明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大无畏的精神。
7.(2023七下·彰武期末)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史事。
B.古代文人喜欢以“居士”取别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律诗共有八句,分为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D.春节贴春联、拜年,端午节赛龙舟、挂艾草,重阳节登高、吃粽子,这些都是传统节日的习俗。
8.(2023七下·彰武期末)对于下列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骆驼祥子》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应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与同情。
B.祥子的堕落,除了因为社会的摧残、压迫,还与他自身的思想局限有关。
C.《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投身科学的探索者,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D.儒勒·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海底两万里》是他的一篇代表作。
9.(2023七下·彰武期末)古诗文填上空(每空填一句,共10分)
(1)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
(2),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可怜夜半虚前席,。(李商隐《贾生》)
(4),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6),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7)陈子昂怀古伤今,用“,。”表述对明君的渴慕(《登幽州台歌》);杜牧借古讽今,用“,。”表述忧国之情。(《泊秦淮》)
二、阅读理解(满分45分)
(2023七下·彰武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
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⑴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③;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④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⑥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⑦名行,夷险一致⑧者。⑵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⑨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解释]①贤:有德有才的人。②本:根。③树德:树立品德。④善建:善于建树。⑤不倚:不偏不倚。⑥虚受:虚心接受。⑦砥砺:磨砺,磨炼。⑧夷险一致:顺境逆境都一样。夷,平坦。⑨庭实:庭院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翻译]⑴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⑵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有价值的东西。
10.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可爱者甚蕃:
②香远益清:
11.成语“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由此可知“善建不拔”的“拔”应解释为:。
12.乙文把竹子比喻为贤人,充满赞美之情。由此可推知,“竹节贞”的“贞”应解释为:。
1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从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质。
B.乙文由竹根、竹性、竹心、竹节的特点联想起贤者的特质。
C.甲文通过对莲的赞美,表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D.甲乙两文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2023七下·彰武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教数学的“语文老师”
①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②初识老陈,颇有些渊源。刚开始的时候,我与他是空间内的两条“异面直线”,看似毫无交集,实则必有维度。
③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数学老师总带着一副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却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轻的心。
④我还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尽量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
⑤介绍完自己之后,老陈开始上课了。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说便列出了许多归纳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
⑥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便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说:“有同学好像怕我听见一样,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识……”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
⑦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
⑧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解答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
⑨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怪诞”的方法,渐渐地使我们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集中精神。
⑩比如,老陈会问:“这道题怎么写?”然后自己回答:“把这里抹去,掀起你的头盖来。呀嘿嘿,哇哈哈,这个时候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边,再加上这条边,他的平方加上她的平方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霎时间,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感性也可矛盾地并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既然碰到了一位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老师,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当然要用我们的方式“验证”一下他。有一次,老陈出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耀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它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样的句式出的。”
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这次,老陈激起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马’,当然比不过你。但我们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能对出来,我们就服你。”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兑他的短处。
“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
“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余音袅袅,我们哑口无言。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的“金玉良言”。
高考之后,老陈问我们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及格。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估计刚好吧。”
现在,我肯定我们很多人早已淡忘了“lo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忘记他——老陈。
16.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请简要概括。
17.说说选文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18.文章以“教数学的‘语文老师’”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19.从老陈身上可以看出什么样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20.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并改正。
A.第⑩段画线语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渲染了老陈课堂上带给我们的快乐。
B.第段加点词“狂妄”,形象地写出老陈有意以极度得意的样子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态,表现其睿智和良苦用心。
C.第段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D.第段从师生对话中可窥见,高考之后全班同学已漫不经心无意认真回应老师。
对错误项你的修改意见是:
(2023七下·彰武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竹笋印象
仇士鹏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竹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21.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
①
“我们”当年在食堂吃竹笋。
②
③
“我”饮竹笋汤,又与自然达成了默契。
22.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说一说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23.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赞美了什么精神?)
24.第⑨段中我认为“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的原因是什么?
25.你最喜欢竹笋哪种精神?为什么?
三、作文(满分50分)
26.(2023七下·彰武期末)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请以《这些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联系自身经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是空间的“近”、情感的“近”、思想的“近”……)
题目二: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请以“触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⒈选择题目二请自拟题目。
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⒊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⒋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解析解答部分
1.出淤泥而不染
书法
本题需要学生根据题意,将出示的汉字钞写工整。
故解析为:出淤泥而不染
本题考查学生的书写水平,需要书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2.A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
A项全部正确
B:海市蜃楼(shèng)——(shèn)
C:屏息凝神(píng)——(bǐng)
D:哀悼(diào)——(dào)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是,一方面需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字词的积累,另一方面在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细心辨析。
3.B
词语的使用(搭配)
本题需要学生分别辨析“志气朝气锐气骨气”等词的意思,并把它们分别填进合适的句子。志气:古意指心志气力,今意指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锐气:旺盛的气势;勇往直前的气势;朝气:精神振作,力求进取的气概;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强国兴邦、建功立业”是志气;“生龙活虎、昂扬向上”是“朝气”;“攻坚克难、敢闯敢拼”是“锐气”;“不卑不亢、自立自强”是“骨气”。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学生需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4.C
连词;偏正短语
A.有误,“基础设施”是偏正短语。
B.有误,是疑问句。
C.正确。
D.有误,“一边”是连词。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5.D
前后不一致
ABC项无误
D:“能否”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情况,而后半句只有含有“能”的一种情况的结果,前后矛盾,病因分析错误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学生需要充分掌握以上病句类型,以便提高答题准确率。
6.C
把握诗歌内容;登飞来峰
A.有误,“千寻”是极言古塔之高,并非塔名。
B.有误,诗的第一句写峰上古塔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C.正确。
D.有误,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的感情,即可作答。
7.B
诗;文化典籍;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名人事迹;称谓;节气;职官
A.有误,《资治通鉴》是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不是“纪传体”。
B.正确。
C.有误,律诗共有八句,分为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有误,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8.C
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
ABD.正确。
C.“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科学的不懈追求”错误。《海底两万里》通过描绘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下海、自由翱翔的梦想;同时反对殖民压迫也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9.(1)决眦入归鸟
(2)万里赴戎机
(3)不问苍生问鬼神
(4)山重水复疑无路
(5)化作春泥更护花
(6)苔痕上阶绿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眦、戎、痕、”
故解析为:⑴决眦入归鸟;
⑵万里赴戎机;
⑶不问苍生问鬼神;
⑷山重水复疑无路;
⑸化作春泥更护花;
⑹苔痕上阶绿;
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10.多;更加
11.动摇
12.坚定(坚贞)
13.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14.①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15.D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⑵⑶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⑷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⑹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0.①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②句意: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
故解析为:多;更加
11.本题考查实词的翻译。句意:意志坚定不移的人。拔:动摇。
故解析为:动摇
12.本题考查实词的翻译。句意:竹子的节坚定。贞:坚定。
故解析为:坚定(坚贞)
13.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句意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故解析为: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①重点词:出,长出;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②重点词:鲜,少;闻,听说。
故解析为:①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乙文没有运用反衬的手法。
故解析为:D
16.老陈因同学们不会数列题而嘲笑大家笨,激起大家用文科方式——现场对对子“验证”他,他成功对出,令我们哑口无言。
17.承接上文,小结我们在老陈的数学课上收获颇丰,突出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表述了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
18.题目新颖,耐人寻味,交代了人物及其特点,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19.热爱学生、懂得学生心理、幽默风趣、教学有方、学识渊博的好老师更受学生欢迎(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0.D;可以改为“全班同学都笑着回应老师。”
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文章过渡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述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6.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上空。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即:老陈嘲笑我们笨,激起了我们的“共怒”。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兑他的短处,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对出来,我们就服你。结果他成功对出,令我们心服口服。
故解析为:老陈因同学们不会数列题而嘲笑大家笨,激起大家用文科方式——现场对对子“验证”他,他成功对出,令我们哑口无言。
17.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选文第段主要写了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也表述了我们队他的敬佩,起到了承接上文的作用。
故解析为:承接上文,小结我们在老陈的数学课上收获颇丰,突出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表述了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
18.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故解析为:题目新颖,耐人寻味,交代了人物及其特点,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1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解析。细读全文可知,陈老师在上课时,能把艰深的数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描述,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表象,同时又幽默风趣,化用诗词对我们进行教育。据此分析表述即可。
故解析为:热爱学生、懂得学生心理、幽默风趣、教学有方、学识渊博的好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20.ABC.正确。
D.有误,结合文章内容来看,从第⑧段,“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可以看出同学们并不是漫不经心无意认真回应老师。
故解析为:D
21.高中同学贴竹笋照片,写座右铭激励自己;母亲教育“我”要像竹笋一样有冲劲,不招摇;“我”看父亲挖竹笋
22.①这些词形象、生动的地写出了竹笋破土而出的果敢与力量,表述了对竹笋的赞美之情。
2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雨后生机勃勃的特点,)赞扬了竹笋不甘人后的精神。
24.说“没有了默契”,是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不能发现土里的竹笋。
25.不断积累,厚积薄发;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有冲劲,但又不招摇,能抓住机会,敢为人先。(答其一并说出理由即可)
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六年级英语下册 Review Module Unit 2说课稿 外研版(三起)001
- 2025合同模板销售事务处理制度A范本
- 2023三年级英语下册 Unit 4 Food and Restaurants Lesson 23 How Much Are They说课稿 冀教版(三起)001
- 3 植物长在哪里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教科版
- 15分享真快乐(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001
- 养老护工合同范本
- Unit2 Morals and virtues Reading for writing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
- 1 观潮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2024年五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2 Unit 2 How much cheese did you buy说课稿 外研版(三起)
- 路面挖补施工方案
- DB31 SW-Z 017-2021 上海市排水检测井图集
- 日语专八分类词汇
- GB/T 707-1988热轧槽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GB/T 33084-2016大型合金结构钢锻件技术条件
- 高考英语课外积累:Hello,China《你好中国》1-20词块摘录课件
-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全部完整PP课件
- 茶文化与茶健康教学课件
- 降水预报思路和方法
- 虚位移原理PPT
- QE工程师简历
- 辅音和辅音字母组合发音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