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_第1页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_第2页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_第3页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经典常谈》中涉及的中国古典书籍的来历、作者、发展脉络、基本内容、意义价值。2.学习选择性阅读,制作、分享读书卡片,感受朱自清先生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化语言,谈谈自己的收获。3.通过阅读《经典常谈》,感受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从朱自清“读”经典的方法中获得启发,理解学习经典的意义,亲近中国经典古籍和传统文化。教学过程:概识《经典常谈》(观看视频)我们通过视频已经简单了解了这本薄薄的“小书”,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来一场文化穿越之旅吧!二、深入了解作者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场穿越之旅的引路人——朱自清先生。同学们,认识朱自清先生吗?(学生发言)对,我们在小学读过朱自清的《匆匆》,七八年级又学到了《春》和《背影》,今天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这部名著的作者。(PPT出示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故常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任教。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就开始了新诗创作。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人士。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他热切地希望“有血有肉的活中国”早日出现。1945年昆明发生的“一二·一惨案”,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被暗杀,深深地触动了朱自清,为此他坚定地战斗在争取民主与解放的道路上。1947年6月18日,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并拒绝领美国面粉的宣言。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也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946年,朱自清回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小结:当朱自清写作《经典常谈》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经典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用,但是“新文化人”曾经对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如何对待经典成为难题。朱自清正是凭借其站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与教育史的多重背景的交汇处,为“新文化人”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成功地竖起旗帜。三、整体感知内容1.通过查看目录我们发现,这一场文化穿越之旅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这是一种什么顺序呢?或者说,这是一种怎样的作品分类方法呢?(PPT出示知识链接)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经典常谈》自序经:儒家经典著作,一朝编定,千载不移;史:史书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通古今之变,成多家之言;子:学派纷呈,百家争鸣,荟萃诸子,旁搜异闻;集:世上万象,笔底波澜,诗文胜境,气象万千。预设:小学:《说文解字》第一经:《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史:《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子:诸子第十集: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根据内容为十三篇文章增加副标题,使其更为一目了然。示例:《尚书》第三——流传之曲折《史记》《汉书》第九——司马迁、班固那些事儿小结:《经典常谈》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根据文字学和经、史、子集分为十三个专题,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四、读书方法指导1.选择性阅读的重要性选择性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有选择的进行阅读,这种阅读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我国古代学者很重视选择性阅读。苏轼就曾说“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他建议读书求学之人“每次作一意求之”(《又答王庠书》),也就是每次阅读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贪多求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选择性阅读也变得更加重要。2.选择性阅读的方法(1)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切入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你的兴趣,这时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2)根据目的去选择有时,我们是带着某个具体目的去阅读的,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等。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你最需要的内容来阅读。比如学过《<诗经>二首》之后,你希望拓展了解关于《诗经》的更多知识,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又如你正在与同学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去读《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3.选择性阅读的一般方式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阅读,需要首先对全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浏览目录。比如《经典常谈》,从目录就能知道,全书十三篇,每篇谈一种或一类经典,这样就可以根据兴趣或目的加以选择。但有些书的目录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这就需要先大致浏览全书,了解其概貌,再选择感兴趣的或有需要的部分来精读。4.分享你的选择性阅读根据读书卡示例,制作你自己的读书卡,并分享。阅读篇目文第十三篇目类别¨文字¨经¨史¨子þ集内容概括文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特点语言赏析“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短句的连用,如机关枪般扫射,仿佛让我们看见了战国时期这些游士们的唇枪舌剑,看见了游说之风的盛行。我的疑问/收获读过《文第十三》,再回忆学过的古文,对“文”的发展演变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经典的新认识历史的发展使得我们和古代经典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经典常谈》就像是我们和古代经典之间的桥梁,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桥梁”,找到更多的“桥梁”,必然能从古代经典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五、作业布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以《读经典的意义》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参考: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