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解析)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读书:目的和前提》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跋涉(shè)沉浸(qìn)望洋兴叹

B.麻痹(bì)戕害(qiāng)孜孜不惓

C.卷帙(zhì)一摞(luò)一劳永逸

D.时髦(máo)逊色(sùn)各得其所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狭隘卷帜跋涉视而不见

B.消谴戕害慰籍望洋兴叹

C.麻痹魅丽共鸣一劳永逸

D.纠葛闲瑕时髦孜孜不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把主旋律的宣传如果比成一粒药片,那么艺术性就是药片外面那层糖衣;糖衣做得不好,再好的药也让人难以下咽。

B.《山东省农村精准扶贫条例》是山东首次针对特困地域的特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法规,也是步入新时代后将精准扶贫作为工作指针的重要实践。

C.谈到我国滑雪人才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请知名教练来华执教,而对与运动员素质提升相关的基础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近日,环保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攻坚阶段,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要超过80%。

4.下列各句中,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A.这两个月我在家中闭门读书,深居潭府不问外界之事,竟不知出了这样的变故。

B.虽然只是绵薄之力,但是你能在我们落难之时伸出援手,已是难得,我们应该感谢你。

C.外交部发言人称:“中国政府历来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地区间的矛盾,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D.毕业之后,学生对恩师甚是思念。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阅读可以重塑个人的精神世界。亚里士多德曾经给人做出过最科学经典的定义:理性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阅读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理性行为。这或许才是阅读的本质,由亚里士多德而来。

①是与个体经验的对接

②其次对于内容的感悟也基本是个体的

③那里面有切实的人生知识与过去年代人类理性智慧的积淀

④你读与不读,读什么书,大多可以由你个人决定

⑤而书本正是人类理性的结晶

⑥尤其是那些杰出的经典之书更是人类奋斗最为经久不衰的成果

A.④②①⑤⑥③B.①②④⑤⑥③

C.②④①⑥③⑤D.④①②③⑥⑤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摘选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究做准备。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意在于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所常用的方法,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摘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读世界文学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增添思想、经验和理想上的财富。

B.黑塞认为读书要凭着兴趣读,履行义务般强迫自己去读,则无任何读书效果。

C.围绕某一个中心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D.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头脑中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都无法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因此无法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

B.阅读路径很多,只要凭爱好去读诗歌、小说或乡土传说,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

D.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

8.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提出的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的一项是()

A.学习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课文时围绕“青春”展开阅读与交流。

B.搜集唐代诗歌中垂钓者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C.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

D.偶然得到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并为之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

9.材料二运用了常见的论证方法,请举两例简要说明。

10.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人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面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种: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⑦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⑧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地痞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⑨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解析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⑩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有删改)

读书苦乐

杨绛

读书钻研学间,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测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日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11.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篇文章,题目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文中对刘邦、朱元璋持肯定态度。

B.在《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中,最后得出“不读书的人是不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结论。

C.《读书苦乐》语言简洁、平实,秉承了一贯的写作风格。

D.《读书苦乐》一文中认为的读书之“苦”指带着功利读书,被读书所累。

12.《读书苦乐》一文第4段中,“走入真境,遇见真人”的含意是什么?

13.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

14.《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提到,读书可以达到精神和心灵的完善,那么,试结合《读书苦乐》一文,谈一谈杨绛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窥一斑而知全豹”,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看出来她平时是怎么读书的吗?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则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地不同。那些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阅读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千方百计潜移默化顶礼膜拜窃窃私语

B.处心积虑耳濡目染奉若神明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耳濡目染顶礼膜拜窃窃私议

D.处心积虑潜移默化奉若神明窃窃私议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C.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图片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C.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四、语言表述

18.请结合《读书:目的和前提》的内容,从“读书”的角度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述你的感想,300字左右。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参考解析:

1.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A.“沉浸”的“浸”应读“jìn”。

B.“孜孜不惓”的“惓”应为“倦”。

D.“逊色”的“逊”应读“xùn”。

故选C。

2.B

卷帙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卷帜”的“帜”应写作“帙”。

B.“消谴”的“谴”应写作“遣”,“慰籍”的“籍”应写作“藉”。

C.“魅丽”的“丽”应写作“力”。

D.“闲瑕”的“瑕”应写作“暇”。

故选B。

3.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语序不当,应该把“如果”提到句首;

B项,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山东省农村精准扶贫条例》”是“实践”搭配不当;

C项,句式杂糅,“对与运动员素质提升相关的基础训练却常常被忽视”中出现了“对……被……”句式杂糅。

故选D。

4.D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述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A项,“潭府”指深邃的府第,常用于尊称对方的住宅。此处称自己的家,使用不当。

B项,“绵薄之力”是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

C项,“不能两句话说不到块儿,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此处是外交部发言,应使用书面语。

故选D。

语言表述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述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5.A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性。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其中应先找出相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诵读语段,检查确定。

解答此题,主要根据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标志性词语来排序。首先综观全段是阐述阅读的本质,先强调是“个人行为”,后面的横线处当选第④句,是具体说明;紧接着选②①,个体感悟和个体经验是相联的,且语言标志“其次”与“首先”呼应;第四处横线与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理性的动物”衔接最紧的是⑤,这是由内容和标志性词语“而”所决定;最后是⑥③,这是由标志性词语“尤其”和指代词“那”所决定。

故选A。

6.B7.D8.D9.①举例论证,举阅读小说的例子阐述怎样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②引用论证,引用苏轼的话阐释初学者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③比喻论证,把新知识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比喻为“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生动而易懂。10.同:都谈到读书对人的益处,以兴趣引导阅读有很大收获。

异: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书;材料二阐述了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不能仅凭兴趣阅读,应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无任何读书效果”错误,文中只说“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而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特错”,没有谈到“无任何读书效果”,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此无法真正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错误,结合“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可知,是可以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的。

B.“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错误,原文只说“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阅读之路有千万条……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谈哪类阅读都会有收获,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错误,原文为“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偶然”“……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符合“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的凭兴趣阅读,不是“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为举例论证,举阅读小说的例子来具体阐述怎样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

“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为引用论证,引用苏轼的话阐释初学者也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为比喻论证,把新知识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比喻为“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生动而易懂。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同:材料一中“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材料二中“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都谈到人应该读书,凭兴趣阅读可以给人益处。

异:在此基础上,材料一认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要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没必要坚持阅读引不起自己兴趣的书;

与此相反,材料二比较了凭兴趣阅读的利弊,“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表明其弊端。指出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不能凭兴趣阅读,“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应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11.A12.(1)通过读书,可以透过表象甚至假象,看到事物的本原,从而提升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

(2)一方面在不停看书,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不沉溺于书本,而是明白自己立身于世的责任。13.《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第⑤段把“人积累智慧”比喻成“滚雪球”,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书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读书苦乐》一文把读书比作“串门儿”,跟读者分享读书之乐具体“乐在何处”,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14.杨绛先生认为,读书可以任我们拜谒尊敬的学者、前人,带我们领略另一番天地,甚至引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别样的人、事、物,从中可以开阔眼界,汲取智慧,提升心智,拓展人生境界。

在跟读者分享读书的好处的同时,也将自己肚中积累的“墨水”尽情倒出。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引经据典,这些典例跨越了古今、中外,囊括了文学、哲学、宗教领域,足以见得涉猎之广、积累之深。可谓随手拈来,全不费功夫,这无疑得益于杨绛老师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持肯定态度”错误,应为“持否定态度”。结合“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地痞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分析,文中对刘邦、朱元璋持否定态度。

故选A。

1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结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只要翻开一页书”“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等分析,通过读书,可以看到事物的本原,从而提升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

结合“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分析,一方面在不停看书,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不沉溺于书本。

1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的能力。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结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分析,把“人积累智慧”比喻成“滚雪球”,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书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读书苦乐》,用“隐身的串门儿”比喻读书,形象地写出了读书的几点快乐:可以不受时空和礼节的限制,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可无拘无束地与历代的、各民族的文化大师对话;可随意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可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用“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来比喻书中境界,生动表现了书中境界的丰富、精彩和令人神往。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1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及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在这里随意阅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等分析,读书可以任我们拜谒尊敬的学者、前人,带我们领略另一番天地,感受别样的人、事、物,提升心智。

结合“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的孟夫子”“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佛说‘三千大千世界’”等分析,在跟读者分享读书的好处的同时,也将自己肚中积累的“墨水”尽情倒出。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引经据典,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