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同步练习(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必修上_第1页
16.1《赤壁赋》同步练习(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必修上_第2页
16.1《赤壁赋》同步练习(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必修上_第3页
16.1《赤壁赋》同步练习(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必修上_第4页
16.1《赤壁赋》同步练习(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必修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16.1《赤壁赋》同步练习(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必修上16.1《赤壁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选择在人生态度和作品境界两方面都对后人有巨大影响的第一流诗人,我们会想到下面这份名单: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

屈原是诗国中绝无仅有的一位烈士。他的作品与《诗经》并称,被誉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永久的典范。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生生死死忠于祖国,最后自沉汨罗以身殉志。屈原以自沉的激烈方式结束了肉体的生命,却在精神上获得了永生,从而实现了人生的伟大超越。

陶渊明是诗国中最著名的隐士。他生逢乱世,一生平淡无奇,隐居终老。他的作品内容朴实,风格平淡,当时几乎没有受到文坛的注意。但是陶渊明身后的声名却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受到后人无比敬仰的文化伟人。原因在于,当别人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与财富,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的风气时,陶渊明却以真诚、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陶渊明在历史上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典型。其意义在于,他用实际行为阐释了平凡人生的意义。

李白是诗国中独往独来的一位豪士。他天性真率,狂放不羁,充分体现了浪漫乐观、豪迈积极的盛唐精神。李白的思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绝不局限于某家某派。他决不盲从任何权威,一生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李白的诗歌热情洋溢,风格豪放,像滔滔黄河倾泻奔流,创造了超凡脱俗的神奇境界,包蕴着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李白的意义在于,他用行为与诗歌维护了自身的人格尊严,弘扬了昂扬奋发的人生精神。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他服膺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关爱天下苍生为己任。他用诗笔真实描绘了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代,也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杜甫因超凡入圣的人格境界和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杜甫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穷愁潦倒的一介布衣,平生毫无功业建树,却实至名归地跻身于中华文化史上的圣贤之列,从而实现了人生境界上跨度最大的超越。

苏轼是诗歌史上最名实相符的居士。一方面,他深受儒家济世精神的影响,在朝为官时风节凛然,在地方官任上政绩卓著。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和禅宗吸取了离世独立的自由精神,形成了潇洒从容的生活态度。苏轼一生屡经磨难,曾三度被流放,直至荒远的海南,但他以坚韧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傲视艰难处境,真正实现了对苦难现实的精神超越。他的诗词内容丰富,兴味盎然,堪称在风雨人生中实现诗意生存的指南。

辛弃疾是诗国中少见的雄豪英武的侠士。他本是智勇双全的良将,年轻时驰骋疆场,斩将搴旗;南渡后向朝廷提出全面的抗金方略,雄才大略盖世无双。可惜南宋小朝廷以偏安为国策,又对“归来人”充满疑忌,辛弃疾报国无门,最后赍志而殁。辛弃疾的词作充满着壮烈情怀。那种为了正义事业而奋不顾身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实现人生境界的超越。

这六位诗人,境遇各不相同,诗歌创作各成一家,但他们都以高远的人生追求超越了所处的实际环境,他们的诗歌都蕴涵着丰盈的精神力量。阅读这六位诗人的诗歌,会使我们从浑浑噩噩的昏沉心境中蓦然醒悟,会使我们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从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

(摘编自莫砺锋《中华文化是诗意人生的乐土》)

材料二:

东坡词豪放,前人所论已多,但所谓豪放的含义却不完全相同。一说东坡性情豪放不受格律束缚,宋人晁无咎说:“居士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一说风格豪放,清人刘熙载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

其实这两方面并不矛盾。我们说苏词豪放,应当包括这两方面的含义。倘若仅从风格这一面,或仅从不拘格律这一面去理解,都是片面的。

豪放词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以“豪放”概括苏轼整个词风的确有以偏概全的毛病。倘若着眼于词风的创新,说苏轼是豪放词人也未尝不可。

苏轼的豪放词首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虽然用了许多篇幅去写赤壁的景色和周瑜的气概,但主旨并不在于追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而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首词由赤壁大江的景色引出,以不羁之才情纵论千古,抚今追昔,其容量之大、感慨之深、襟怀之广、气势之豪,是在此之前的词作不可比拟的。苏轼还有些词表现了鄙视名利、超脱世俗的态度,豪放中又见旷达,《临江仙·夜归临皋》是苏轼这种人生态度的形象化的表现,词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何等洒脱!

苏轼以前的词大多是向内心的幽微之处搜索,狭深委曲;而苏轼的词是向外部的广阔世界驰骋,恢宏阔大。他的词表现出超越时空的强烈要求,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笔墨没有一点拘束。于是,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解放。

(摘编自袁行霈《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朝秦暮楚的辩士不同,屈原始终忠于楚国,最后自沉汨罗,以死明志,他在精神上获得了永生,实现了人生的伟大超越。

B.杜甫用诗歌真实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现实,取得了卓越的创作成就,因而被人们誉为“诗圣”。

C.辛弃疾智勇双全,雄才大略,南宋王朝却偏安一隅,对辛弃疾充满疑忌,致使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最终含恨而逝。

D.与以前的词大多描写内心的幽微之处不同,苏轼的词古往今来,天上人间,表现了超越时空的强烈要求,带来了词风的转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两句,直接表现出李白对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B.不同的境遇决定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各自不同的诗歌风格,其诗虽风格不同,但都含有丰富的精神力量。

C.对苏轼词豪放的特点,前人看法不一,如晁无咎提出了批评,认为苏轼的词不合音律,而刘熙载则表示赞赏,认为其豪放有时近于李白。

D.前人曾经评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从材料二的内容来看,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苏轼词“豪放”的一项是()

A.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B.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D.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4.材料二的语言准确鲜明,逻辑性强,请以第三段中的加点词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5.人们常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身上,你可以获得哪些启发?请根据材料一依次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改动)

结合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6.第1自然段中,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述有什么作用?

7.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8.第7自然段中,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9.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将磨洗

朱以撒

①这座海中的小岛,往日摩肩接踵的人流如同潮水般退走了,进入岑寂。谁也不知道,下一拨的人潮,什么时候会又一次汹汹而来。

②我在这个岛上最高处的一个酒店住下。唯住下来的人在凭栏看夕阳时显示出了悠闲和慵懒,和匆匆赶往码头出岛的人形成对比——心境就是如此,在这个没有车马的岛上,看一个人的步履,就可以知道他的心境是平和还是急切。

③离我上次登日光岩,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一年高考前,我取道这个滨海城市,准备回老家复习一个月。我上到岩顶的时候,看到满满荡荡的海水,不觉有点头晕——决定参加高考以来,睡眠如此之少,看人看物都是迷迷蒙蒙。日子就像变动不居的水,不曾安稳过。登高的确可以望远,但是远望也望不到即将到来的高考命数如何。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可见度非常好,我的内心却浓云密布难以廓清。这一次登临则是清晨,一路无人,拐了几个弯,拾级而上,毫不费劲已到顶点。四望还是海水,无边无际,和当年我看到的毫无二致。想着当年忧心忡忡,现在却早已完成学业成为教授了。这其中无数的情节,都浓缩在两次登高的中间,已无从细数——一个人的追求成功了,就没有必要回顾,只是觉得和那次最大的差异就是神清气爽。

④一个岛的韵致,是那么多老建筑给予的。本土的、西洋的、南洋的,当初是用来居住的。那时的人物都隐于别墅之后了,别墅成了他们的化身。海风吹雨,常年浇淋,目之所及都是沧桑容颜。比较的本领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别墅峥嵘突兀,惜地如金,便密集排列;有的别墅则不吝留白,草坪延伸,花篱巧设,以此见闲逸之趣。如果细加琢磨,建筑就是各色人等,以独异见出,连同情性、趣好。一些别墅门洞大开,另一些别墅尘封已久,浓荫匝地,叶满庭除。可以推测多年关门的内部是怎样一种衰飒——建筑的不可移易,注定在此矗立,也在此倾圮。主人的后代星散,有自己不同以往的生活,别墅的空置表明伦常生活早生变故。甚至再过几代,都记不清祖上有一座崔巍的建筑立于此地。日子就是这样,以变数让人目瞪口呆。

⑤很多年前,我憧憬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小巷里漫步,微风轻拂,树影婆娑,会有叮叮咚咚的琴声越过别墅的围墙,如珠玉跃动出来。那么,这样的夜色就太有诗意了。憧憬多半是虚空的,不必强求这个拥有众多世界级的钢琴的小岛,一定要有琴声作为引领。四周静寂里,稀疏的脚步声,由近而远——那些从小岛上走出去的钢琴少年,后来都非同寻常。这也使琴声和岛联系起来,对岛上的声响有特别的期待,由琴声想到优雅、天才想到涵养——如果能源源不断地有这样的天才少年出现就好了,很多美好被人寄予很大的希望,就是抽刀也不能断流那般,一直向前。可是现实并非如此,没有就没有了,不赶紧看、赶紧听,就成绝景、绝响。人这一生总是想抓住一些大的、重要的,所听所看谈不上什么大事,却也要及时,若风景凋敝、声响随风飘散,那时捕捉纯属枉然。时日过往,带走了一些声响,让期待的人怅然若失;继之而起的另一些声响,与之相比又有天壤之别。

⑥岛上无车马,想多看些景物,就得不吝脚力,上台阶,下台阶,上上下下,没完没了。来岛上行走的自由主义者,常常不屑于结队组团,一个人背着行囊,任己意而行。行走显示了自由,脚力是不必倚仗他人的,于是去了一些众人未能去之处——总是有一些原因,一些所在为人不知,或者安全不具,反而成全了这些自由行走者,使视觉抵达内部,获得欣喜或者惊恐。总是多数人看到了寻常,少数人看到了异常。人的自由体现在行走中,就是摒弃他人的安排,率性是行走最高的境界。行走还是本乎快乐的——在一个出了家门就要行走的岛上,每一个人都要打消借力的念头由于不求人,行于所当行,也就无须看人眼色,一身轻松了。觉得人生若常如此,甚好。

⑦风是看不到的,我们只能从倒伏的大树、翻飞的瓦片和洪波涌起的海面测量它狂怒的等级。既然选择一个岛作为栖身之地,就要坦然接受,在狂风纵横之后,走出家门,收拾一地残破。动荡无休的海水终日冲灌岛屿的边缘,一拨海水流远了,另一拨海水又临近了,试图从边缘啃噬起,涌入核心。建筑越来越密集,物质材料越来越厚重,抵挡了海水的不懈进退,使人在俗世日子里不必小心翼翼,担惊受怕。安全产生美感,汪洋中的陆地就是为了美感的产生而设置的——是陆地的凝固,使人可以不用再像迁徙的鸟了。

⑧一个行者的岛上时光一定不会太长久,陌生感催促他不停地走,不停地看,看到既往的绚丽和此时的素淡,既往的沉实和此时的虚空。对一个曾经具备优雅风范的岛屿,我还是有所期待的——尽管我说不清,究竟在期待什么。

(有删改)

出自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海中的小岛因摩肩接踵的人流潮水般退走之后所呈现的岑寂写起,为下文营造了一种静寂的氛围。

B.岛上的老建筑有着各色风格,里面居住的人也各不相同,但随着时间推移,如今都变得满目沧桑,令人无限感慨。

C.在小岛行走,率性而行是自由的,它无须借力,更无须看人眼色,有与结队组团的人不一样的体验,体现了生活哲理。

D.结尾写对曾具备优雅风范的岛屿的期待之感,但这种期待又说不清楚,表现了迷茫、矛盾的复杂心理状态。

11.关于文中第⑤段岛上琴声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珠玉跃动出来”运用通感,用形象的语言将感觉转移,突出了琴声的灵动。

B.于月光如水的小巷漫步,叮咚的琴声与微风、树影相融,会让感受到诗意。

C.由琴声联想到弹琴少年的出众、优雅、涵养,寄寓了对美好的期待之情。

D.将琴声与现实观照,指出现实中缺少这种美好,从而抒发了对现实的厌恶。

12.文中叙述两次登日光岩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以“自将磨洗”为题,具有怎样的表述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纵:放任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

C.举匏樽以相属属:劝请

D.而卒莫消长也长:长久

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以吾一日长乎尔

B.客有吹洞箫者村中少年好事者

C.托遗响于悲风君子之于禽兽也

D.不知东方之既白则群聚而笑之

16.下列对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泛舟夜游赤壁,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D.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17.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二篇。

B.望:农历每月十五。苏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

C.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

D.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悲伤的心情。

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了无限伤感的心绪。

C.苏轼的前赋和后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

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2.本文与《前赤壁赋》的结尾都写到游完赤壁睡去了,一个是很快沉沉睡去,一个则是进入梦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四、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________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_______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________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手拿惯了纸笔的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我们也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除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_________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随波逐流无可救药微乎其微蒙受

B.自由游弋无可救药凤毛麟角遭受

C.随波逐流彻头彻尾凤毛麟角遭受

D.自由游弋无可救药微乎其微蒙受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

B.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进行了生产劳动。

C.我们不但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我们也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进行了生产劳动。

D.虽然确实我们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但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主张_______①_________,要想准确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蕴,必须参照的整个人生行为。无论是从精神状态,还是从具体业绩来看,东坡的人生都可谓光辉灿烂,亮点多如天上的繁星。他在朝廷里面高风亮节,永载史册;他在地方上爱民如子,____②____;他留下了4400篇古文、2800首诗、350首词,还有无数的书法作品,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瑰宝。这样的人生,借用《孟子》的话来说,真是“充实而有光辉”。人生有如江河,既有____③____的豪迈,也有百折千回的艰辛。东坡在黄州的长江边徘徊思考了将近5年,他已经参透了长江,也参透了人生。孔子说“()”,东坡的赤壁赋与赤壁词是对孔子哲言的生动阐释,也是对长江精神的深刻理解。江水奔流不息,但长江千古如斯。个人的生命转瞬即逝,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____④_____,便形成永无终止的人类文明史。滔滔滚滚的长江消解了东坡心中的苦闷,排除了人生空漠之感。正是黄州的长江边上,东坡不是实现了对诗意人生的终极追求,而是实现了对现实人生的精神超越。东坡只活了60多岁,但他的业绩与影响永垂不朽。东坡离开人世已经900多年,但他何尝有一天离开过我们?“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这是东坡笔下的长江,又何尝不是东坡自我人生的生动写照?正因如此,我建议把东坡看成长江的形象代言人,认真阅读东坡吟咏长江的优美诗词!

2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言行一致人人称道一日千里前仆后继

B.知行合一有口皆碑一泻千里前仆后继

C.知行合一人人称道一日千里义无反顾

D.言行一致有口皆碑一泻千里义无反顾

26.下列填入括号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参考解析:

1.B2.D3.A4.“的确”是“确实”之意。这句的意思是,豪放词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若以占少数的的豪放词为依据,把苏轼的词风概括为豪放词确实是以偏概全的。用“确实”一词,强调提出了一种反对的意见。可见文章语言准确鲜明。

下文又从“词风的创新”的角度,“说苏轼是豪放词人也未尝不可”。可见,苏轼“豪放词”的定义,是站在“词风创新”的角度,并不是站在“词的数量”的角度。体现了语言的逻辑性,无可辩驳。5.(1)从屈原身上得到的启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2)从陶渊明身上得到的启示:安于平凡人生,安贫乐道、廉退高洁。

(3)从李白身上得到的启示: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探索的精神。

(4)从杜甫身上可以得到的启示:要有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关爱天下苍生为己任。

(5)从苏轼身上可以得到启示的:从苦难的现实中发现诗意,潇洒从容的生活态度。

(6)从辛弃疾身上可以得到的启示:为了正义事业而奋不顾身的价值取向。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杜甫用诗歌真实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现实”理解错误,原文是“他用诗笔真实描绘了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代”,“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并不是兵荒马乱。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两句,直接表现出李白对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说法错误。这两句意思是“我就骑上白鹿前往访寻象天姥山一样的名山,不再回来了”,表述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而不是“直接表现出李白对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原文说“李白的意义在于,他用行为与诗歌维护了自身的人格尊严,弘扬了昂扬奋发的人生精神”,而不是这一句。

B.“不同的境遇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诗歌风格”说法错误。原文是“这六位诗人,境遇各不相同,诗歌创作各成一家”。“各成一家”与“诗歌风格”不是一回事。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辛弃疾与苏轼的诗歌风格同属豪放派。

C.“晁无咎提出了批评,认为苏轼的词不合音律”说法错误,原文是“居士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是说“东坡性情豪放不受格律束缚”,并没有批评之意。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

A.“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这句的意思是“想把千万滴相思之泪寄给你,可是泗水淮河却流不到楚江东面”,表述了词人深沉、哀婉的离愁别绪。此句委婉细腻,并没有“向外部的广阔世界驰骋,恢宏阔大”或“鄙视名利、超脱世俗的态度”的豪放之感。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的艺术效果的能力。

第三段的加点词是“的确”。

“的确”是“确实”之意。这句的意思是,豪放词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若以占少数的的豪放词为依据,把苏轼的词风概括为豪放词确实是以偏概全的。用“确实”一词,提出了一种反对的意见。可见文章语言准确鲜明。

下文又从“词风的创新”的角度,“说苏轼是豪放词人也未尝不可”。可见,苏轼“豪放词”的定义,是站在“词风创新”的角度,并不是站在“词的数量”的角度。体现了语言的逻辑性,无可辩驳。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探究文章内涵的能力。

题干有提示“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指现实人生,“诗和远方”指精神追求。

由原文“屈原是诗国中绝无仅有的一位烈士……屈原却生生死死忠于祖国,最后自沉汨罗以身殉志”可以概括出,从屈原身上得到“不同流合污,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的启示。

由原文“陶渊明是诗国中最著名的隐士。他生逢乱世,一生平淡无奇,隐居终老”“当别人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与财富,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的风气时,陶渊明却以真诚、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可以概括出,从陶渊明身上得到“安于平凡人生,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启示。

由原文“李白是诗国中独往独来的一位豪士……他决不盲从任何权威,一生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可以得到的启示是: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探索的精神。

由原文“杜甫……他是穷愁潦倒的一介布衣,平生毫无功业建树”,但却“用诗笔真实描绘了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代,也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以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关爱天下苍生为己任。

由原文“苏轼一生屡经磨难,曾三度被流放,直至荒远的海南,但他以坚韧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傲视艰难处境,真正实现了对苦难现实的精神超越”,可以得到启示的是:从苦难的现实中发现诗意,潇洒从容的生活态度。

由原文“辛弃疾是诗国中少见的雄豪英武的侠士……报国无门,最后赍志而殁”,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为了正义事业而奋不顾身的价值取向。

6.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心目中的重要地位”)。7.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8.①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②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③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④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⑥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9.取胜的原因:

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

②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

③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根据后文“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可知,认为雕像无法完全体现一个人的风韵气质,因此可推知在这里写苏东坡而不说是其雕像,是为了表现对苏东坡的景仰、爱慕之情。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情节、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文赤壁》一文主要通过游览黄州赤壁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苏轼的敬慕和热爱之情,同时也借助眼前之景与苏轼当时之景的变化,流露出对今人粉饰雕琢的不满。

第5段前,所写的主要是“一尊石像……”“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等自然景观,而第5段后,则转入“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等的对苏东坡历史生平的描写。由此可知,第5段仅仅两句,主要是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此转入到对苏轼及他那段经历的历史抒写,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依据“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概括为: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因为苏东坡的缘故,反成了旅游胜地。

依据“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可概括为: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依据“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可概括为: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依据“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可概括为: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依据“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可概括为: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依据“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可概括为: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主题的能力。

依据“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可概括为: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

依据“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信笔纵情写华章……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可概括为:“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文学才华。

依据“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可概括为:豪放超拔的态度。

10.D11.D12.①承接上文。(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两次登日光岩的心境不同自然承接上文所写的急切和平和两种不同心境。②突出不同境遇时心境大不相同,表述了对人生变化的慨叹。(从内容的角度分析)13.①标题化用杜牧《赤壁》中“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增添了诗意,丰富了文章的文化意蕴。②文章以“自将磨洗”贯穿对人、事、物的慨叹,揭示文章主旨,抒发了对小岛历史与现实人生变化的深沉感慨。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表现了迷茫、矛盾的复杂心理状态”错误,由原文第⑧段中的“陌生感催促他不停地走,不停地看,看到既往的绚丽和此时的素淡,既往的沉实和此时的虚空”以及对小岛的感悟来看,“说不清楚”应是表述对小岛博大的文化的期待,而不是表现迷茫、矛盾的复杂心理状态。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指出现实中缺少这种美好,从而抒发了对现实的厌恶”错误。从原文第⑤段中的“现实并非如此,没有就没有了,不赶紧看、赶紧听,就成绝景、绝响……时日过往,带走了一些声响,让期待的人怅然若失;继之而起的另一些声响,与之相比又有天壤之别”可以看出,只是强调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不会永远停留,要懂得及时抓住美好,不要等这些美好随风飘散之后再怅然若失,并没有说现实中缺少美好,更没有对现实的厌恶。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写两次登日光岩经历的作用:

第一,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承接上文。

文中第③段“那一年高考前,……我上到岩顶的时候,看到满满荡荡的海水,不觉有点头晕……我的内心却浓云密布难以廓清”写第一次的情形,“这一次登临则是清晨,一路无人,……这其中无数的情节,都浓缩在两次登高的中间,已无从细数——一个人的追求成功了,就没有必要回顾,只是觉得和那次最大的差异就是神清气爽”,这是写第二次登临的情形,两次登日光岩的心境不同,两次登日光岩,心境一次迷茫,一次平和,两次心境不同,自然承接上文第②段所写的急切和平和两种不同心境,如“唯住下来的人在凭栏看夕阳时显示出了悠闲和慵懒,和匆匆赶往码头出岛的人形成对比——心境就是如此,在这个没有车马的岛上,看一个人的步履,就可以知道他的心境是平和还是急切”。

第二,从内容的角度分析,突出不同境遇时心境大不相同,表述了对人生变化的慨叹。

两次登日光岩,第一次面对未知的高考,内心忧虑,如“那一年高考前,……我上到岩顶的时候,看到满满荡荡的海水,不觉有点头晕……登高的确可以望远,但是远望也望不到即将到来的高考命数如何。……我的内心却浓云密布难以廓清”;第二次登临是功成名就的时候,神清气爽,如“这一次登临则是清晨……毫不费劲已到顶点。……想着当年忧心忡忡,现在却早已完成学业成为教授了。……一个人的追求成功了,就没有必要回顾,只是觉得和那次最大的差异就是神清气爽”。由此看出,突出了不同境遇时的心境,一次忧虑,一次清爽,大不相同,结合文章整体来看,写两次登日光岩的经历表述了对人生变化的慨叹。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以“自将磨洗”为题,具有的表述效果:

第一,从标题本身来看,“自将磨洗”化用了杜牧《赤壁》“自将磨洗认前朝”一句,增添了诗意,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第二,文章以“自将磨洗”贯穿对人、事、物的慨叹,揭示文章主旨,抒发了对小岛历史与现实人生变化的深沉感慨。

《赤壁》一诗中“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经过自己又磨又洗辩认出是前朝的遗物,诗人将捡到的折戟重新磨洗干净,辨认出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感叹时光消逝得快,物是人非,引发了杜牧对历史浮想联翩的思绪。

从全文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写了对人、事、物的慨叹,如两次登临日光岩的不同感受,从求学时期的忧虑迷茫到功成名就时的平和清爽,都围绕“自将磨洗”展开思绪,由过去到如今的时间跨度,在同一空间的不同思绪,都凝结在“自将磨洗”后的深刻感慨之中,因此可看出标题揭示文章主旨,时光飞逝,回顾过往,今昔对比,抒发对自己人生发展变化的感慨。

14.D15.B16.C17.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长:长久”错误,应解释为“增长”。句意:终究没有增减。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介词,于,比。句意: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B.均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C.介词,在,向/介词,对于。句意: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君子对于飞禽走兽。

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指“曰师曰弟子云者”。句意: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就成群地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C.“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错误,从文章中客人的回答来看,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是”,这;“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造物者”,大自然;“共适”,共同享受。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18.A19.B20.D21.(1)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2)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22.《前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有了本质的飞跃:“相与枕藉乎舟中”——忘记了空间;“不知东方之既白”——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本文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本句“今者薄暮”表时间,不能断开,排除BD;

“状如”意为“形状像”不能断开,“状如松江之鲈”是主谓宾结构,应在宾语“鲈”后断开;“顾”,副词,一般用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C。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B.“苏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分析错误,苏轼第一次游览赤壁是在“既望”(农历十六日)。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D.“流露出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分析错误,文中“问其姓名”,但是道士却“俯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结合前文内容及的写作背景可理解出这鹤或者说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苏轼迷惘了,所以选项“流露出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错。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划然”,象声形容词,可以译为“大声”;“谷应”,深谷响起了回声;“草木震动”,被动句。

(2)“反”,通“返”,返回;“听”,听凭,任凭;“所止”,停的地方,止,动词,前面加“所”构成所字结构,使动词名词化,即小船停止的地点;“休”,休止、结束;“焉”,兼词,于此,在那里,在那个地方。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创作意图的能力。

前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写客听了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记时间和空间,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豁达超然之境界。

本文结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是写梦醒后的现实,在自然的实有与幻想的虚无之间,有此游仙思想,宛然忘怀了一切世间的烦恼、争逐,累累创伤的心灵也得以安抚,刹那间超脱了,而梦醒来什么也看不见,其幻想又觉其虚无,所以表现出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