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1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2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3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4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3引言 41绪论 51.1 研究背景 51.2 研究目的、意义 61.2.1研究的目的 61.2.2研究的意义 61.3 研究现状 71.3.1国内研究现状 71.3.2国外研究现状 71.4研究内容 8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81.5.1研究方法 81.5.2技术路线 92相关概念的界定 92.1产业 92.2茶产业 93黔南茶产业现状 103.1茶叶基地的建设 103.2黔南州茶企业基本情况 114黔南州茶产业SWTO分析 124.1优势分析(S) 124.1.1优越的自然品质 124.1.2低成本优势 124.1.3品牌及历史文化优势 124.2劣势分析(W) 134.2.1茶园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 134.2.2机械化水平不高 134.2.3茶叶单一、深加工水平低 134.2.4龙头企业带动力极差 134.3机会分析(T) 134.3.1农业政策倾斜,政府重视 134.3.2名优绿茶市场空间大 144.3.3原生态、有机食品关注度高 144.4威胁分析(O) 144.4.1生产成本增加和茶叶收益减少 144.4.2外部压力 155黔南州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55.1黔南限制茶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55.1.1茶业的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155.1.2低水平产业化 155.1.3有限的品牌影响 155.1.4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155.1.5茶园不是高度标准化 165.2原因分析 165.2.1政府扶持力度依然不足 165.2.2品牌推广力度有限 165.2.3科技农业发展不够深入 165.2.4标准化生产机制不健全 166黔南州茶产业发展问题的主要对策 176.1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 176.2自动化生产,调整品种结构 176.3加强品牌建设,引领茶产业快速发展 176.4支持龙头企业和茶业可持续发展 176.5提高茶园质量和效率,加强黔南建设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 18总结 18参考文献 19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黔南州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质量优良。贵州出产的都匀毛尖是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名茶之一,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品牌。国营农业中茶叶产业的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区域和经济优势,发展茶产业对促进黔南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这个行业中速度很快。与此同时,许多问题正在逐渐出现。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黔南茶业的竞争优势,了解到黔南茶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黔南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对策。这篇文章由六部分组成。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的重要性,并通过研究现状介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技术途径。论文的第二部分包含了行业的概念。第三部分归纳总结黔南茶产业发展现状。第四部分结合“SWTO分析法”,分析黔南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第五部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分析提出解决黔南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关键词: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茶产业SWTO分析现状对策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

industry

in

qiannan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Abstract:Tea

production

in

qiannan

prefec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excellent

quality.

Duyun

maojian

tea

is

one

of

the

top

ten

famous

tea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a

time-honored

brand

in

China.

Tea

industry

has

strong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economic

advantages

in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f

the

whole

prefe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raising

farmers'

income

in

qiannan

prefecture.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many

problems

gradually

emerge.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ea

industry

in

qiannan

prefecture,

excavate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ea

industry

in

qiannan

prefecture,

finds

out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qiannan

prefecture,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Qiannan

prefecture.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paper,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route.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industry.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qiannan

prefecture.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qiannan

based

on

"SWTO

analysis

method".

Chapter

five

analyzes

the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qiannan

prefectur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sixth

chapt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Qiannan

prefecture.Keywords:Qiannan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Tea

industry;SWTO

analysis;The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引言茶业是传统支柱产业,黔南州的特色名产,以及富足和强盛的产业。都匀毛尖主要是通过新鲜茶叶加工,而夏秋茶的开发和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该公司涉足茶叶、茶饮料、茶健康产品等领域,但深层次的加工和全面利用基本是空的,产品结构单一,限制了产业链的扩展,茶叶资源利用不足,深加工的空间很大。茶的深加工开发,茶产品类型的追加开发,茶资源的全面利用,茶产业的多元化开发及茶农收入问题迫在眉睫。在此基础上,根据黔南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茶业的发展状况,提出合理的研究方案。绪论研究背景茶叶源于中国,兴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大的消费者。目前,全世界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茶文化,有60多个经营茶业的国家,其中茶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根据调查世界茶叶产量中81.79%来自中国,非洲位列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5.10%。中国在茶叶行业集生产、消费、出口,在全世界拥有茶叶文化的国家中几乎是十分罕见的。早在2017年,我国的茶叶生产量就应经达到了世界第一,而出口量位列世界第二。茶叶在我国意义非凡,具有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双重属性,并且在国内关于茶文化的历史以及特殊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意义,茶叶在中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茶文化历史悠久。黔南州位于贵州南部,面积为26200平方公里。平均高度997米,平均年温度15摄氏度,降雨量1200毫米。该州有12个县市,37个民族,如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瑶族。而其中拥有在国内赫赫有名的水生自治县三都县,也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同纬度喀斯特森林地貌区,境内山水风光钟灵毓秀,自然生态神秘古朴,民俗风情醇厚浓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形较为复杂其中以山地与丘陵居多,土层厚度高,土壤肥沃。境内植物、动物繁茂,为挖掘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类植业和养殖业的增速发展提供了必备的自然条件。低纬度、高海拔、少日照、肥沃的土壤、高山雾、良好的生态、这些众多的自然因素催生了许多著名的绿茶,明朝以来,包括“都匀毛尖”和“贵定雪芽”,深受所有王朝的赞誉和喜爱。制茶工艺已有很长的历史,茶文化更是经过几百年的沉淀,而且当地无论是气候与地形都是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的必备因素,对于绿茶“都匀毛尖茶”的种植十分便利的,并且受当地喜爱茶的影响,当地人对于茶的可谓是深入人心,这为发展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茶产业是黔南州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随着近年来的稳步发展,黔南茶产业在贵州茶叶产业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发展局面也逐渐打开,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不过黔南茶产业还存在茶叶种植标准化率低、茶园管理落后、茶叶加工清洁化程度低、品牌多、杂、乱、营销手段不多、茶文化挖掘不深、茶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国内其他产茶区的茶产业相比,发展还不够强劲,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不够高,远未达到自身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黔南茶业的发展状况,找出现如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能够希望出谋划策加快究黔南茶业的发展,为黔南州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研究目的、意义1.2.1研究的目的黔南茶叶种植已有数百年之久了,茶叶在国内销售广受好评。都匀毛尖素以“经典绿茶在地球的黄金纬度上”而闻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茶叶质量不言而喻了。在2017年时期,黔南茶业以帮助茶产业脱贫,以提升茶叶质量与茶叶制造效率为核心,都匀毛尖以“建立基础、建立品牌、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为主要出发点,推进其他茶的发展。2018年,161.8万亩的总面积达到了非常好的增长,可参与生产的茶园面积为82.25万亩,比上年增长16.32%,茶产量达到3万2千吨,茶产值超过53.98亿元,有70家公司获得生产许可证,10个县已有80家企业完成了都匀毛尖茶叶当地标准的宣传与实施,贵定和瓮安茶园平均施肥达10万亩。茶业产值占贵州省南部整体的重要比例,并且还促进了第一、二、三产业的联系,促进了该地区有针对性的扶贫,振兴了农村地区。其中都匀毛尖产业成功使30万茶农走向富裕生活。现如今黔南茶业还未树立知名品牌,产业还过于简单,还蕴含极大潜力。然而,与其他省份相比,黔南茶叶产业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性差、生产技术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占我国茶叶产业的一部分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产业如何去发展,这是我们现如今无忽略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究分析出黔南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2.2研究的意义黔南茶叶种植已有数百年之久了,茶叶在国内销售广受好评,更有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美名。茶业在黔南州的整体产值占有重要的比例,但是随着茶叶产业越发被重视,茶叶产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黔南茶叶产业已经突显颓势。因此,这篇报道的目的是研究、分析黔南茶业的发展,明确茶业的特定优势和劣势,增强茶业的竞争力,促发黔南茶产业的高速发展。并希望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微不足道的建议,希望能够借此提升黔南茶农的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茶业系统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研究现状1.3.1国内研究现状陈跃华、杨清、李应祥(2012)在《黔南茶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中指出,茶业发展是一个系统项目,而服务体系的建立是核心支撑条件。以此为基础,我们将重点构建三个主要的服务体系。第一,以贵州都匀毛尖茶艺工程技术中心为主体,建立和改进科研体系,尽快促进茶艺技术研究所建设。加强人才研究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高级人才参与茶叶研发和技术开发,扶持州内大学培养熟练的人才,营造技术干部培训条件,宣传村级茶,逐步形成高,低,专业,合理,分流的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余艳锋,邓仁根(2017)在《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指出,中国除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外,大部分茶产业的科学技术普及率较低,当地的茶产业没有建立以生产,加工和销售为标准的质量认证和管理体系,在种植加工过程中,杀虫剂和其他有害物质被严重污染,农药残留及有害物质残留在茶表面,产品质量下降,卫生不符合国际标准。中国对茶的质量管理方法还不完善,有效的杀虫剂残留物监测系统还不完善。郭晓宁(2019)在《加快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旌德县茶产业发展为例》中主张,确立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协同组合及有能力家庭推进的“四带一自”产业脱贫模型的合理衔接机制,让贫困家庭多渠道增加扶贫输入,扩大扶贫效应。支持茶企联营和受困家庭建立互惠共享机制,鼓励股票,租赁,订购,服务和劳动挂钩受困家庭通过满足自身条件和缓解贫困要求,实现再次脱贫。1.3.2国外研究现状MelicanNigel

(1995)

的研究发现,俄罗斯利用微波技术对茶青进行处理,确实起到了提高绿茶品质的作用。还有一些国家在红茶的加工过程中使用芳香剂以提高其香味,可以将红茶制成不同风味。Angela

Monks

(2000)

在对日本和俄罗斯等一些茶叶生产国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国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通过使用高新技术提高茶叶质量以增加其国际市场份额,并取得了实际成效。日本在茶叶加工初期,应用了超声波加湿器对刚采摘的茶青进行管理,与传统的贮藏新鲜茶叶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有利于保持绿茶的清香以及提高茶叶中维生素与叶绿素的含量。Pamia

(2010)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茶产业链的价值与“茶产业价值链”密切相关,通过茶产业建立品牌,可以提高茶产品的附加价值。SabryShehata(2017)以销售为基础进行了有关Hawaiiantea的研究,建议改善茶叶市场和茶叶销售终端,促进茶叶的销售,在消费者中提升茶叶的人气,提升品牌建设。研究内容本文探究了黔南州茶叶现如今发展的情况、茶叶产区生产的具体环境与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具体要求。以黔南都匀毛尖茶有限公司作为例子,分析与探究毛尖茶发展的策略,从而吸取经验从而提出对策,希望能从中为黔南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这篇文章由六部分组成。介绍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的重要性。通过研究现况,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与革新及技术途径,介绍。第二部分是关于学术论文的工业概念。第三部分是关于黔南茶产业发展的概述。第四部分结合“SWTO分析”,对黔南县茶业发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是分析现有问题。基于以上分析,第六部分提出了黔南茶产业发展的建议。研究方法、技术路线1.5.1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通过图书馆的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来源查找与黔南州茶产业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分析相关理论与案例,从而能够了解本文选题由来及其国内外对茶叶现状的研究情况。笔者搜集目前对茶产业的种植及加工研究的相关论文、专著,分析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特点,对黔南州茶的种植及加工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找到本文研究的切入点。文献研究法:通过网上查找黔南州茶产业相关联的政府官网、年鉴信息,收集国内外与本文茶产业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实地调查法:通过实习实践、结合黔南州农业局获取的相关政策资料,获得相关茶产业方面的资料和数据,切实了解详细情况。SWOT分析法:通过探究黔南州茶产业潜在优势与出现的劣势、外部机遇和遇到的挑战,结合黔南州茶产业自身现状探索相对应的特色发展模式。1.5.2技术路线2相关概念的界定2.1产业产业是由不同的分工和不同的利益组成的不同形式的商业。虽然各行业的业务形式、经营模式、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不同,但它们围绕共同产品开展业务活动,业务范围大致相同,可以在构成业务形式的不同行业内完成各自的周期。2.2茶产业茶叶不只是一种饮品,其蕴含着许多功效例如拥有“三抗衰老、抗辐射、抗癌、增力、增智、养颜”的功效,因此茶叶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世界六大保健食品之首”。有众多的健康专家预测茶即有机会成为本世纪的“第一饮品”。俗话说,“一天开门七件事:日用品:米、油、盐、酱和醋茶”,茶渗透进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精神生活,茶文化在大众中越来越大众化。据统计,90%左右的消费者已经达到1公斤以上,消费者开始偏爱大众化的茶产品,茶叶的价格约为74.51元人民币/公斤。消费者中有62%的人购买茶叶供个人或家庭消费。就中国的茶叶出口,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沿用“一带一路”的国家增加消费茶叶,人均消费量也远高于世界水平。3黔南茶产业现状3.1茶叶基地的建设近几年来,茶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黔南州泉州的茶叶总面积为66万亩。2015年,泉州的总面积为113万亩。其中新增31.8万亩基地。2018年,黔南州茶园面积超过161.8万亩,其中可用于生产的有105万亩,比2015年增长至30.8万亩(如图1所示)。去年,全州整体茶叶生产量统计达3.2万吨,总产值测算为53.98亿元,根据数值综合产值约为74.47亿元。按计划,到2020年,黔南州现有茶馆面积将超过130万亩,覆盖全国82个贫困村10800户家庭和37300户穷人。这项计划将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预计52万就业机会,将会使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多元,并使更多的茶农享受到更多的茶业红利。图12011-2018年黔南茶园面积(万亩)图数据来源:黔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2是2011年至2015年这五年黔南茶业总产量的变化。从中得出了,近五年来,黔南茶叶总产量增长迅猛,产值以惊人的速度逐年递增。2011年,贵州南部的茶产量为8500吨,2013年以后稳步增长。2015年,茶叶总产量20900吨,年均增长30.8%。黔南县茶产量从2011年的814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40亿元,增长3.13倍,年均增长42.58%,高于产量增幅。2015年,黔南茶叶综合生产价值65.4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1.18%。同时,黔南州茶产量也在迅速增长。黔南州的茶产量从2013年的28.03公斤/吨增加到2015年的38.12公斤/吨,年均增长16.61%。图22011-2015年黔南茶产业总产量(万吨)图数据来源:黔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2黔南州茶企业基本情况近几年来,随着黔南州的茶叶生产和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黔南州全州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黔南州茶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黔南全州有143个茶叶相关产业(包括合作社),2014年快速增长至834个,2015年增长至900个,过去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8.39%(如图3所示)。根据《2015年黔南茶叶产业发展数据》,2015年增加了30家产业企业和2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该地区与茶叶相关的企业已发展到900家,其中包括280家茶叶加工企业、198家茶叶协同组合、627家茶叶加工地点、215家第一批加工企业、37家深加工企业、1家深加工企业、28条清洁生产线。经过近8年的不懈开发,贵州南部的茶叶龙头企业数量大增,企业规模继续扩大。城市及县水平以上的龙头企业从2007年的97家增加到2015年的72家优秀企业,州政府主要企业从2007年的5家增加到2015年的27家。2016年,都匀毛尖地理标志性品牌价值达到2149亿元人民币。都匀毛尖地区公共品牌价值2354亿元,居全国第12位,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强品牌”。图32011-2015年黔南涉茶企业数量(家)图数据来源:黔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黔南州茶产业SWTO分析4.1优势分析(S)4.1.1优越的自然品质贵州是茶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茶区有很多有利因素,如纬度、高度、阳光少等。对于茶树的成长来说,高度、年平均温度、阳光时间、空气湿度、全年降雨量及土壤PH都是卓越的选择。经检验土壤中大部分是具有适当的生殖能力和有机物含量的酸性黄土,非常适合茶树的稳定生长和栽培。这些有利因素可以支持无公害茶、绿茶、有机农茶的生产。由于贵州本身特点的优越自然条件,茶的营养含量十分丰富,其中游离氨基酸及水的萃取量两项主要指标非常突出。4.1.2低成本优势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投入和劳动工资费用占茶叶生产费用相当大的部分,而贵州茶业劳动工资占茶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贵州茶生产在价格方面具有竞争力。4.1.3品牌及历史文化优势贵州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曾经贵州名茶被列入其中。迄今为止,有许多古代茶树存活下来,并且可以保留世界上唯一的“化石茶种子”。贵州有绿茶、红茶、紧压茶等多种名茶。都匀毛尖、贵定雪芽、遵义毛峰、银秋茶等在世界上享有特定的声望。4.2劣势分析(W)4.2.1茶园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现如今,黔南州大部分的茶园已经种植茶树几十年了。茶叶品种更新换代慢,基础设施投入低,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脚步。与标准化标准生产差距很过大。目前,黔南只有少数大型企业能够有实力按标准生产,大部分车间式企业不重视或者能力不达标随意生产,生产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与标准落后很大。而在加工过程中会因为茶叶炒制工艺不规范等严重影响茶叶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导致茶业的衰退。4.2.2机械化水平不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茶园和茶叶加工管理上,机械化的比例越来越大的状态下,一些企业已经实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自动化,但大多数的茶业资本小,无力承担过多的投入,加上重视不够,茶叶机械化进程发展缓慢,形成了优良茶叶规模大,但是难以统一实现标准化。由于茶叶机械严重不足,标准化进程缓慢,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限制提升茶叶产业优势的瓶颈现象。4.2.3茶叶单一、深加工水平低黔南茶叶生产总体上呈现出了以都匀毛尖茶为主,云集贡茶为辅的名茶主导地位,名茶的开发和发展较好,夏秋茶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茶叶较少,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红茶的开发和茶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茶资源利用率低,茶树利用率低,几乎不参与茶的深加工,不能更好地反映茶业综合优势。4.2.4龙头企业带动力极差茶种植地多种多样,单一种植规模小,没有“共享优惠,共享风险,密切接触"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产业系统不配套,茶叶加工和营销的企业不强大、不具吸引力,在“茶农-合作社-龙头企业-销售市场经销商-终端消费”的每个节点上,都没有建立价格合理、利润分配公平的成熟销售链。企业与合作社规模小,布局分散,力量弱,带动能力有限。他们没有在国内市场形成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领军企业,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引发了恶意竞争。4.3机会分析(T)4.3.1农业政策倾斜,政府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国家的基础。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每年都发布关于“三农”的第一号中央文件,强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三农”的“优先”。国务院中央对农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政策也亮出了绿灯。2006年,中共中央对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振兴若干政策的意见和综合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即中央《一号文件》)给予支持。支持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当减少和免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处置,流通单位的相关税费。中央政府将持续增加种子补贴和农业机械补贴,地方政府将在当地财政资源和农业实际发展状况下,为农业机械采购提供补贴。2000年以后,农用机械和工具的调拨补贴菜单中新增了茶叶机械。为进行创新,黔南州政府对茶产业的对接开展了战略思考,并积极发展茶产业,指定了“第一阶段,积极整合,全面对接和重大创新”的具体方向和实施阶段。几年来,已经引进了发展茶产业的优先政策,将茶产业发展成为主要的发展产业之一。4.3.2名优绿茶市场空间大在过去的10年里,茶逐渐成为世界的主要消费产品,每年的消费率都在增加。绿茶的饮品价值和饮茶的药用价值的发展,也使世界茶叶贸易总量增加,红茶和绿茶的比例增加,为市场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好处。最近,国内绿茶消费增长率提高了,而名优茶的消费则超过了这一水平。在“SARS”以后,根据国家科学院院刊报道,茶是病毒的第一道防线,茶的“茶氨酚”之类的化学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身体抵抗病毒的能力。通过宣传茶科技知识基础,消费者对绿茶更有了解,更依赖绿茶。4.3.3原生态、有机食品关注度高

由于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故频发,加上注射肉、湘水油、农药菜等健康问题,政府和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有机食品现在是热点食品销售。庆元有“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之称,素有无公害高山优质茶的优良产区,在全城和各地生产高质量的高山有机茶叶。茶叶需求的增加有促进茶业发展的义务。4.4威胁分析(O)4.4.1生产成本增加和茶叶收益减少随着食品和原材料价格抬高,农产品价格也同步上涨,如庆元农业局农业执法大队对提高农产品投入价格进行了特别调查。化肥,农药等多种主要农用物资价格每年都在上升,特别是氮,磷和钾等肥料的价格更是疯涨。政府虽然采取了给予人们购买茶叶机械补贴的政策,但茶叶加工设备价格的过快上涨对茶农家庭作坊来说,仍是一项不小的开支。茶产业成本的增加也会直接影响到茶叶生产的收益。4.4.2外部压力在合并后,特别是在主要企业与外国企业直接竞争时,绿色壁垒成为对出口的最大制约。庆元茶叶企业与其他地区的茶叶企业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产品研发能力,二是规模和力度的差距,三是产业资金规模的差距,四是产业自身的积累。由于标准化和产业化不足,县茶叶企业的产品不能出口到国外。因此,促进庆元茶业产业化发展和产品的组织化及标准化建设,成为茶出口企业面临的生存问题。5黔南州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5.1黔南限制茶业发展的主要问题5.1.1茶业的发展资金严重不足黔南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区财政资源有限,建设茶馆投资有限。近几年,党委和政府的资金投入,开发规模依然严重不足,参与茶产业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招商引资的次数有限,对银行贷款的临界值较高,周期较短。5.1.2低水平产业化目前,黔南州茶产品单一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企业重视春茶,夏秋茶的生产。茶食,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用品,茶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5.1.3有限的品牌影响由于经济实力和营销宣传力度影响,都匀毛尖茶与福建铁观音、西湖龙井等与全国知名品牌茶叶相比,在品牌影响力上仍有很大差距。据统计,都匀毛尖茶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仅占5%不到,从市场角度看,还算不上是国家品牌,影响力非常有限。5.1.4缺乏龙头企业引领近年来,黔南引进了一些投资组合来涉入,但仍处在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茶叶企业尚未摆脱分散,弱小的状况,缺乏大规模、领先、现代技术领先的茶叶龙头企业,无法进行一系列的产品开发。因此扩大市场,向外部世界宣传茶文化,难以发挥凝聚和辐射的作用。5.1.5茶园不是高度标准化黔南茶园面积达1.66亿亩,但毗连的茶园很少,大部分茶园都粗略管理。都匀毛尖的品种推广还不充分,由其他品种制造的都匀毛尖质量相对相近,但模仿性太强,外地茶叶容易以假乱真。5.2原因分析5.2.1政府扶持力度依然不足地方政府对茶产业的年投资稳步增长,而财政支持资金占黔南茶产值的相对低比例。目前政府对茶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反映在茶园建设、公共品牌推广、茶艺培训等方面,但对茶业主要市场参与者的规范还不够完善,土地税费还不够完善。无论是茶花园的建设、茶叶加工设备的改造还是品牌宣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茶园建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着向金融机构贷款的较大困难。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茶叶的加工和生产,只能使用自己的设备和其他资产抵押贷款。5.2.2品牌推广力度有限近年来,黔南地方政府和黔南州茶业协会积极宣传黔南茶区品牌的推广,为提高黔南茶区品牌的竞争力,采取了多种措施和准入方式。但宣传效果不明显。大部分的数黔南茶企业都是小型产销规模,财务实力不充分,品牌认知度不高,品牌宣传投资不多的中小企业。大多数企业只关注现有媒体的品牌交流渠道,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一无所知,品牌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5.2.3科技农业发展不够深入基础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严重不足,难以跟上茶园建设的需求。由于装备、环境及其他原因的制约,茶叶培训技术的培训往往是形式的,至于农业技术培训和宣传方面的系统和财政支持则相对较小,因而更加限制了科技农业的发展。此外,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身技术和专业能力也需要不断的提升和拓展,继续教育和培训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5.2.4标准化生产机制不健全黔南州有多家茶叶加工厂,但一般发生技术含量低、生产落后、加工设备和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加工产品质量不均匀,制约了黔南整个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茶的原料标准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自主经营的茶农民仍然占整个行业原料供应的高比例,最终必然会导致茶农以次充质,给整个茶叶行业带来风险和隐患。其次,茶区农户一味追求高产出,滥用化肥农药。有些农药生产厂家为销售非法添加非法成分,非法扩大农药标签的使用范围。不合理使用肥料和农药的情况经常发生。6黔南州茶产业发展问题的主要对策6.1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文件明确要求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地方16项主要优势产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国家茶叶产业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将茶叶产业作为富裕的人和强大的支柱产业,提升认知度,统一思想,增强信心,把发展茶叶产业的构想确立为我州支柱产业,承担开发茶叶产业的重大责任,促进全州茶叶产业跨越式发展。有效发挥组织领导能力,把茶叶行业的发展纳入全市党政领导主要工作岗位,尽快在贵州都匀、贵定、瓮安、平塘、独山、罗甸6个县成立茶产业办公室。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金融信贷参与茶产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财务职能,创新财政政策,使更多的社会资金通过承包与股份形式参与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黔南茶业和资本引进的扶持力度,严格、积极推行税收政策,促进茶业结构优化。减少投资的风险成本,鼓励社会融资,发挥小额金融公司与城市互助组织的作用,以“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形式解决茶企业的资本链问题。6.2自动化生产,调整品种结构全州将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对夏秋茶进行有效率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政府将通过多种渠道对春夏茶进行结构调整,探索其价值,支持红茶、红茶和乌龙茶的开发和生产,并对购买茶叶机械提供持续的补贴。6.3加强品牌建设,引领茶产业快速发展通过黔南州在都匀毛尖的注册企业整合管理,“都匀毛尖(母亲品牌)+独特的地球城市品牌+企业品牌(后品牌)”的品牌系统。以CCTV和互联网等主流媒体为基础,借助国内外茶艺活动平台,实现高档、多元化、广角度及三维宣传。继续举办办“都匀毛尖推介会”,积极组织参加大型茶艺大赛及茶叶展示展销会。继续发掘“都匀毛尖茶文化”,不断加强黔南茶文化的影响。积极探索"茶之旅"的发展模式,开发“茶之旅”及其他旅游项目,形成多种旅游渠道,整合茶文化,民俗文化和休闲旅游。6.4支持龙头企业和茶业可持续发展黔南州以集中、凝聚力量所需的全面要求为基础,发布了为吸引投资黔南茶产业的大企业而提供更有利的企业支援政策,目前重点支持类似盘江投资控股集团与贵州长通集团等企业集团。一家投资大的茶叶公司的开发,为当地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逐步形成了合理规模的企业体系,加强了专业的茶叶合作组织,逐步实现了茶叶农民和企业利益的整合。促进企业培养开发。6.5提高茶园质量和效率,加强黔南建设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根据2018年发布的《黔南州关于茶产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们将加快建立标准化茶叶试点。对低产、低效、老龄茶园进行提质增效的改造,生成13.3毫米以上的标准化的茶园基本布局,逐步实现茶树、科学栽培和水资源保护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