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单元引言,提炼历史信息

信息一:

1949-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

信息二:

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信息三:现代中国(即新中国)建设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基本线索说:

发展阶段看:1.1949年10月~1956年底(或1957年初)--过渡时期;2.1956年底~1966年夏--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或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十年;3.1966年夏~1976年秋--“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4.1978年底~今--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分:1976年秋~1978年底--徘徊的两年;1978年底~今--“新时期”)1.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祖国统一;2.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含:农村、城市及二者关系);3.新中国的外交发展

(含外交原则、方针政策以及外交成果);4.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以及科、教、文、卫等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课标要求】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

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一时期我党采取的政策来看,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1.政治上: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一过渡局面的结束。按照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切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基石。2.经济上: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主导地位,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4.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这一原则在日内瓦、万隆会议上取得巨大成功。过渡时期(1949—1956年)1.条件:(1)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军事条件;(2)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的准备;(3)1949年新政协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具体的组织工作方面的准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1)主要内容: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一切工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③确定基本政策: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④确定了总任务: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一.新中国成立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北平)主要内容:“四确定”:确定国名、国歌、国旗、国都;“三文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建政府”: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定国体”:中国是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从制定机构上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代表的广泛性;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2)从主要内容上看: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体制,确立的各项原则成为以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过渡时期(1949—1956年)2.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易混易错:新民主主义社会:从时间上看,是从49年新中国成立到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是属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一)过渡时期的政治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归纳:请结合教材和图片,指出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政治层面的重大事件。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战争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五四宪法出台新中国初期1950.10-1953.71954.9材料:一个政党掌握政权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巩固和延续政权,理所当然要探索执政的规律。——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一)过渡时期的政治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1.追歼残余、剿匪镇反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的活动十分猖獗,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了200多万溃散武装(政治土匪),60多万反动党团骨干分子,60多万特务分子……他们造谣、破坏、暗杀,甚至公然组织反革命暴乱。1950年春至秋的半年内,全国有革命干部、积极分子等4万余人被杀害……美蒋间谍分子甚至准备在北京庆祝中国成立一周年时炮轰天安门。——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当时,大陆残留的国民党军事力量,主要是盘踞在中南、西南的白崇禧、余汉谋和胡宗南三个集团……于1949年9月开始了向中南、西南的大进军……从1949年9月中旬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歼敌13万

人……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原计划解放台湾的任务,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执行……——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一)过渡时期的政治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2.抗美援朝朝鲜内战爆发美军登陆仁川1950.6.251950.9.15中国入朝作战1950.10《朝鲜停战协定》1953.7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6.27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者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9.12)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一)过渡时期的政治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3.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新中国政权建立、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过

程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共同纲领》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具体实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新-广-宁-西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一)过渡时期的政治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3.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思考:这部五四宪法有什么特点?(1)内容:

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4)意义: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2)原则:

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3)性质: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过渡时期(1949—1956年)(二)过渡时期的经济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土改的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内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①使农民拜托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奠定良好基础。1.土地改革(农村)农民彻底解放农村生产力大解放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过渡时期(1949—1956年)(二)过渡时期的经济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2.恢复国民经济(城市)材料1: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毛泽东材料2:荣毅仁对共产党的评价: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思考:请结合材料分析“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背景、目的和结果。原因:①财政困难。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为制止投机者本制造的混乱“银元之战”“米棉之战”1950年春物价趋于稳定。统一财政经济为根本上稳定物价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政府赢得人民的信任过渡时期(1949—1956年)(二)过渡时期的经济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3.一五计划(“一化三改”)思考1:面对这样的经济现状,新中国该如何发展?材料1: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1954年6月)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1953年-1956年底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思考2:一五计划有什么突出特点?为什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背景):①历史基础(重工业基础差);②现实威胁(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必须增强国防实力);③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经验)。材料2: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过渡时期(1949—1956年)(二)过渡时期的经济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3.一五计划(“一化三改”)思考3:饼状图反映三大改造后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公私合营”招牌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统购统销加工订货公私合营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三)过渡时期的外交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1.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建交高潮思考1:新中国初期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效果如何?“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外交政策作用“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巩固独立与主权,奠定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新兴独立:印度、缅甸、印尼资本主义:瑞典、丹麦、瑞士

社会主义:苏联、朝鲜等10

国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三)过渡时期的外交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1.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建交高潮政策解决的问题内容影响“一边倒”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保障人民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国际交往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另起炉灶”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了我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方针: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避免被两大阵营孤立。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三)过渡时期的外交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第二次外交高潮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政府谈判,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正式倡议: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签订了联合声明,确定以该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真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三)过渡时期的外交

二.政权巩固与建设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第二次外交高潮第一次实践:日内瓦会议(1)概况: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万国宫)(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3)议题:朝鲜问题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