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考试资料整理_第1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资料整理_第2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资料整理_第3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资料整理_第4页
世界现代史考试资料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2第一章:20世纪初世界的动荡与重构1.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2.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3.摩洛哥危机: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而引起的两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1905年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时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为解决这一矛盾,1906年在西班牙阿尔吉西拉斯召开国际会议,参加国包括法、德、英、美、西等14个国家。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会议声称承认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1908年摩洛哥发生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德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战争一触即发。后因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作了让步,在同年9月签订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德国则取得法属刚果的一部分作为补偿。两次摩洛哥危机显示出德法之间以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已到十分尖锐的地步。4.波斯尼亚危机:这是奥匈帝国于1908年10月宣布兼并波斯尼亚和黑赛格威那,从而引发的一场半年之久的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7日,奥匈帝国单方面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引起俄奥两国外交关系破裂,俄国支持塞尔维亚统一南斯拉夫人的愿望,但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边境集结军队,俄国忍气吞声承认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5.十四点原则: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十四点原则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6.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苏联被排斥于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议,它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它]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失败的。7.《凡尔赛和约》: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欧本与阿尔梅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与上西里西亚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可以参考简答)8.《圣日耳曼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条约规定:南蒂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的里雅等地归属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一级达尔马提亚海岸以及岛屿归属南斯拉夫,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加利西亚归属波兰,布科维纳归属罗马尼亚。奥地利陆军不超过3万人,德奥永不合并。奥地利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圣日耳曼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9.《纳伊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条约规定:斯特鲁米查归属南斯拉夫,西色雷斯归属希腊、南多布鲁查归属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军队不得超过3.3万人,而且不能拥有海军。保加利亚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5.5亿金法郎。《纳伊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10.《特里亚农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斯洛伐克与喀尔巴阡乌克兰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归属南斯拉夫,巴纳特一部与特兰西瓦尼亚归属罗马尼亚。匈牙利陆军人数不得超过3.5万人,境内多瑙河由协约国管制,匈牙利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2亿金法郎。《特里亚农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11.《色佛尔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放弃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一切权利,东色雷斯和爱琴海岛屿归属希腊、罗得岛与多德卡尼斯群岛归属意大利,土耳其海峡实施国际共管。土耳其须承认亚美尼亚独立,承认库尔德斯坦向有自治权。协约国杂土耳其八六领事裁判权,土耳其财政处于协约国监督下。土耳其军被水平不得超过协约国规定的范围。土耳其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土耳其的约定书,它使土耳其处于民族危亡的境地。后由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该条约为《洛桑条约》所代替。12.《洛桑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资产阶级共和国订立的国际条约。一战后,土耳其民族革命兴起,奥斯曼帝国被推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3年7月24日,英法等协约国7国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订立《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代替《色佛尔条约》。新条约规定,协约国与土耳其恢复和平,取消外国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权,东色雷斯以及小亚细亚归属土耳其,土耳其放弃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土耳其只承担部分帝国旧的债务,土耳其保护境内一切居民等等。《洛桑条约》是土耳其人民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它部分地维护了土耳其的主权与领土、行政完整,激励了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13.华盛顿会议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就建立远东国际新秩序、平衡列强在远东矛盾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等9国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远东国际会议,会议由美英法意日五国所把持控制。会议主要达成了三个条约,即《四国公约》、《五国条约》以及《九国公约》。《四国公约》确定了列强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上的军备水平与防务现状。《五国条约》则规定了美英法意日五国海军军备的发展规模与比例,即五国战列舰总吨位的发展比例是5:5:3:1.75:1.75。《九国公约》则将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变为几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华盛顿会议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帝国主义调整其远东利益、建立远东新秩序的一次重要实践。它和巴黎和会一起,构成了帝国主义维持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4.《四国条约》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15.《五国海军条约》即《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就限制远东地区其海军规模而订立的国际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订立《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经过协商,美英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是5:5:3:1.75:1.75这一总原则。而且条约还对各国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规定维持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属地以及岛屿、英帝国在太平洋地区统治范围内的防务现状。《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条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利益冲突。16.《九国公约》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协调其在华利益的所达成的国际协定。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会议上,协约国帝国主义订立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公约提出,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同时提出,在中国全境内各国商业与实业之机会均等均等,各国在与中国的双边与多边的关系不得妨碍“门户开放”政策以及“机会均等”的原则等等。《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领域完整与行政主权,但在事实上却使中国陷入更深的殖民统治当中,它把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占领变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中。

17.国际联盟: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1919年4月在巴黎和会中,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口号是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互助,防止战争,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在20-30年代国际斗争中,成为英法帝国主义维持其既得利益、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1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19.鲁尔危机:1)德国与法比等协约国围绕赔款问题而发生的矛盾与冲突。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确定了德国的战争赔款原则,并于1921年1月由赔款委员会确定了德国赔款的总额。围绕赔款问题,德国与协约国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1923年1月23日,法国与比利时借口德国不履行赔款协定,出兵占领了德国重工业区鲁尔。鲁尔被占领这一事件,引发了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鲁尔危机给德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使法国丧失了其对德事务的主动权。2)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20.道威斯计划: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鲁尔危机后,美国插手德国赔款问题,按照美国的建议,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研究赔款问题,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赔款问题报告,即道威斯计划。其内容包括:成立新发行银行,统一和稳定德国的货币,建立正常金融秩序;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实现税务与债款的平衡。确定德国赔款的期限与方式,如第一年支付10亿马克,累计增加到第五年25亿马克。稳固其赔款来源,整顿德国的铁路并加强对工业界的筹款。道威斯计划对于恢复德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为杨格计划所取代。21.杨格计划:20年代末协约国提出的新的德国赔款计划。由于德国税收饱和,在其要求下,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委员会审议德国赔款计划。1929年6月,在美国的赔款委员会代表杨格领导下,提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该计划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210亿金马克,为期59年。前30年平均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成立国际清算银行,负责接受并管理赔款问题,取消德国的铁路与工业证券,取消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的监督,使德国赔款商业化。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停止支付赔款,1932年杨格计划停止实施。22.《洛迦诺公约》:20年代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订立的边界保证与仲裁协定。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召开会议,签订了《莱茵保证公约》以及7个条约,统称《洛迦诺公约》。该条约保证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法德以及比德边界安全,遵守莱茵兰非军事化的规定,约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各国间的分歧,英国以及意大利作为公约的保证国。其他条约则约定了法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之间的边界保证。后由于德国进军莱茵兰地区,公开违反条约规定,《洛迦诺公约》废止。23.《非战公约》:20年代法美两国发起的、旨在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而订立的国际条约。又称《非战公约》或《凯洛格—白里安协定》。因为由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以及法国外长白里安发起,故名。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德等15国代表在巴黎签署条约,提出禁止将战争当作解决国际纠纷的工具,各国只能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彼此间的争端。但是,条约并没有对侵略者以及违反条约者规定必要的惩罚措施,因而在实践上也起不到有效作用。《非战公约》订立后,先后有60多个国家参加了条约。24.《莱茵保安公约》:1925年12月1日《洛迦诺公约》的各项文字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25.萨拉热窝事件:指发生在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检阅奥匈帝国军队演习时,被塞尔维亚秘密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刺杀。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并于28日正式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6.日德兰海战: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後者在战争後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2)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此战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德国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英国舰队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27.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英、法军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进攻战役。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备方的德国步兵产生了心理震撼,使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但由于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加上战线宽广(10公里18辆坦克),仍然没有达成打开突破口的作战目标。战术层级的运用成功并未能引导作战胜利。虽然英军后来又使用了两次坦克,同样收效不大,倒让德军开始学习如何对付敌方这个庞然巨物。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双方伤亡皆极为惨重的阵地战。不论是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本次大战中最大的战役。但进攻方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仍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约国一方。2)索姆河战役(191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军队在1916年7月1日至11月13日发动的一次攻势。当时,德军在索姆河地区牢固地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7月1日,英法联军在长达21英里的战线上,向德军发动正面进攻,在进行大规模的炮轰和飞机轰炸后,步兵发起冲锋,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战争成胶着状态。9月,英军开始使用新式武器——坦克,但因刚刚研制出来,时速仅6公里,威力和数量有限,实际上作用不大。英军还首次使用了高射炮。虽然英军的改进战斗机和侦察机发挥了较大威力,但仍未取得重大战略突破。10月,大雨倾盆,战场无法通行。到11月,联军仅推进了5公里,战事停下来,这是联军发动的一次代价巨大、没有成功的攻势。在这场拉锯式的阵地战中,英军损失42万人,法军损失20万人,德军损失45万人,协约国军队的这次攻势虽未成功,却减轻了对凡尔登的压力,并把德军主力牵制在西线。28.无限制潜艇战: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德国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就对协约国实施潜艇战,给英国商船和战舰以重大打击,后因担心美国等中立国的反对,不得不采取“有限制潜艇战”。但到1917年2月4日,德国海军部为打破因战争僵局而引起的经济困难,正式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29.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年11月330.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600辆出租车来运送6000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双方共投入超过2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大约263000名军人阵亡,而德军有250000士兵伤亡。3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这次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

第二章: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创1.1905年革命:俄国第一次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十世纪初,俄国内外矛盾极其尖锐,1905年1月9日(俄历),沙皇政府枪杀彼得堡工人的严重流血事件,导致革命的爆发。10月,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出现了全俄政治大罢工,第一次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12月,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爆发武装起义,革命发展到最高峰。由于缺乏统一行动,起义被各个击破。1906年后革命处于低潮,直到1907年“六三政变”,进入斯托雷平反动时期。“六三政变”标志着俄国第一次革命的结束。这次革命锻炼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农民,列宁称1905年革命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它对世界各国革命运动也有深远的影响。2二月革命: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已经发展成为政治罢工,提出“打倒沙皇!”“打倒战争!”等口号。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发出传单,号召起义,打倒沙皇专制政权。11日,当时负责领导工作的以莫洛托夫为首的中央局发出起义号召,工人们立即动员起来,解除警察、宪兵的武装,用来武装自己,起义开始。3月12日(俄历2月27日)起义席卷全城。结果,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把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出,全俄各地都发生了革命,统治俄国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3《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人民群众最需要得到指导时,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并于1917年4月17日(俄为4月4日)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称《四月提纲》)的报告,于4月20日刊载在《真理报》上。《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规定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政治方面,由国会制共和国进到苏维埃共和国,指明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规定了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4.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七月俄国临时政府镇压游行示威群众的事件。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1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要求苏维埃中央执委会立即夺取政权。下午2时,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控制的苏维埃成为附庸。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5.和平法令::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由列宁亲自起草,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2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法令揭露和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掠夺目的以及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和战争的罪责。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反对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掀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6.土地法令:苏维埃俄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法令。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于1917年11月9日凌晨通过。《土地法令》规定,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法令宣布实行土地、森林、矿藏、水流等资源国有化。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禁止买卖、出租和出典土地。所有的土地和地下的宝藏都是全民的财产。土地平均使用,按劳动定额和消费定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土地法令的实施使俄国农民无偿地得到1.5亿公顷土地。农民因赎地而欠下的30亿卢布债款也被取消。土地法令消灭了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使苏维埃得到劳动农民的广泛支持。7.《布列斯特和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8.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这些政策不是事先制定好的政策,而是随着国内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而逐步采取的。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9.新经济政策:苏联在一九二一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出卖;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商存在;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10.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从1903年以来,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主义。1912年1月该党第六次全俄代表会议把坚持机会主义立场的孟什维克取消派清除出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名称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面加括号标明“布尔什维克”。1918年3月该党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12月该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10月该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决定取消双重名称,改称苏联共产党。11.苏维埃:意即会议或代表会议。最初是旧俄工人的群众性组织,后来成为俄国革命的领导机关及十月革命后苏俄和苏联的政权机关。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是1905年3月成立的。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最高机构是全苏最高劳动者代表苏维埃。12.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2-6日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13.余粮收集制:苏俄在1919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最初仅规定产粮省份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数量交售粮食和饲料,后来推广到所有的省份,涉及到各种农产品。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1921年3月,全俄中央委员会颁布了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这项政策逐步停止执行。14.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俄国和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2)考研书: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由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它的突出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政治方面,用政令管理国家,民主法制被忽视,下级服从上级,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领导终身制,不受群众监督。经济方面,实行工商企业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用政令管理经济,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强调高积累,多投入,用剥夺农民的办法发展粗放型经济,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该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随后其弊端也明显的暴露出来。16.大清洗运动: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一大批苏联党政军的最高级领导人被处决,法制和民主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无辜百姓也受到迫害。大清洗运动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致使苏联在二战初期节节败退。大清洗运动强化了斯大林模式。17.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而争霸远东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把扩张矛头指向中国东北和朝鲜。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由于条约规定割让的领土中有中国辽东半岛,致使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阻。1895年4月,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进行“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不久辽东半岛落入俄国之手。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缔结《日英同盟条约》以对抗俄国。“三国干涉”使日本向大陆扩张受挫,日俄爆发战争已不可避免,最终俄国战败,两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和约规定: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并取得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管辖权,并攫取了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进行的侵犯中国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日俄战后,日本加紧对朝鲜实行殖民侵略。战败的沙皇俄国危机重重,终于导致1905年革命的爆发。19.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带决定性的战役。凡尔登是通往巴黎的门户,是法军全线的枢纽,德军视它是“碾碎法军的石磨”。从1916年2月21日至9月2日,德军数度向凡尔登要塞猛攻,想使“法国为了防御不得不投入一切兵力”,以致耗尽而亡。由于法军凭借大纵深防御顽强抵抗,德军终未攻克凡尔登。9月,德军攻势停止。10-12月,法军多次发动反攻,重新夺回早先失去的要塞和领土,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最终落空。这次战役双方人力物力损失惨重。法军和德军各损伤30多万人。该战役表明德军的进攻能力已开始衰落。从此,德、奥、土、保阵线日趋崩溃。第三章:两次大战期间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1.甘地: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被称为圣雄,生于土邦大臣家庭,早年留学英国,攻读法律。曾经旅居南非,参加了南非的反种族歧视斗争。1915年返回印度,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国大党主席,掀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高潮。主张苦行和禁欲,主张民族和解。1948年1月30日被宗教狂热分子刺杀。著有《印度自传》、《自传—体验真理的故事》。2.甘地主义: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在南非领导印侨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并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人们把甘地主义概括为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国大党接受甘地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和领导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抗英非暴力运动。但由于这种思想把非暴力看成唯一的、“宗教式的善”的真谛,因而它又有限制群众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健康发展的局限性的一面。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30年代印度人民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国大党领导下,从1920年8月开始,印度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荣誉与官职,抵制英货,恢复手纺车运动。然而,由于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运动最后失败。30年代初,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次兴起,国大党发起了向食盐进军的运动,要求英国殖民统治当局释放政治犯,允许印度独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统治,鼓舞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与勇气。3.凯末尔:土耳其总统(1923-1938)。出身于塞萨洛尼基(今属希腊)商人家庭。曾参加青年土耳其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历任高级军职。1919年起领导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1920年任安卡拉大国民议会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并组成国民政府。1923年创立人民党(后改称共和人民党)。同年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当选首任总统。执政期间,实行行政、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并开始实施工业发展计划;对外争得对两海峡的主权。1934年被授予“阿塔图尔克”(土耳其之父)为姓。著有《走向自由之路》、《国民革命》等。第四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民主国家1.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柯立芝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隐患:传统工业部门一直处于停滞或衰退状态;劳动强度大幅提高迅速耗尽工人的精力;美国资本的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幅度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为生产过剩埋下祸根;20年代的美国农业始终处于慢性危机中。2.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德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19年2月,在镇压十一月革命的基础上,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举行制宪会议,通过魏玛宪法,也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第一任总统为艾伯特。魏玛共和国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给了人民一些民主权利,但是它赋予总统过大的权力,同时又允许反民主的军队的存在,因而为法西斯上台提供了便利。1933年希特勒上台,大肆推行个人独裁,魏玛共和国实际上名存实亡。3.《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4.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它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1933与1929年相比,使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2\3,三千多万工人失业,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这次危机的特点是:范围特别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2\3。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激发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经济危机又引发政治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国家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5.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6.罗斯福新政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新的经济政策。主要措施有: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迅速恢复银行的信用;复兴工业(中心措施);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7.金本位制:有广狭二义,广义指以黄金为等价物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狭义的金本位制仅指金币本位制。在金币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19世纪末期,金币本位制为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8),英、法、比、荷等国改行了金块本位制:德、意、奥等国和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改行了金汇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和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放弃了各种金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8.垄断: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资本家为了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资本积聚,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不断地扩大资本。在资本积聚的基础上,竞争又引起资本集中。这主要是通过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或建立股份公司的方式来实现的。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结果,使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当生产集中发展到一个部门已被少数大企业所控制的阶段,必然会形成垄断。10.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垄断组织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集中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集中的发展程度的不同,资本主义大型企业之间互相勾结或联合的程度和具体目的也不一样,因而垄断组织便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卡特尔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简单的垄断组织形式。它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11.罗斯福新政:是面对经济危机,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为首的政府所实行的政策。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3年入主白宫后,为了缓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萧条,立即开始推行“新政”。罗斯福政府和国会先后迅速颁布了70多项应急性立法和命令。主要有:“银行紧急法令”,整顿停业银行和改组破产银行;统制货币,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改革税制。“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雇员有权参加工会,并选出代表与雇主谈判合同,要求资本家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消灭重工劳动。“农业调整法”,授权农业调整局控制农副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购买力。联邦政府还通过法令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投资兴办水力发电和大规模灌溉工程。罗斯福的“新政”对克服大萧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罗斯福的“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重大的资本主义改革,有的学者称之为“一种有控制的资本主义”。1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公布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加议定书》,内容为确定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该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置身于战火之外。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于1941年6月22日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13.《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新政时期为恢复工业所颁布的法案。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根据该法成立了“全国复兴署”,由它召集工商界、劳工组织和消费者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这些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蓝鹰”标志。到1935年初,这种“公平竞争”法规已达750个之多。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规定,暂时取消了反托拉斯法对垄断的限制,在工业中成立各种同业工会,制定规约,以协调各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和消灭“不公平”的竞争。同时,《全国工业复兴法》第七条规定了由国家调节雇主和工人的关系,雇员有权组织起来集体谈判雇佣合同,禁止以参加公司工会作为雇佣条件。总之,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中心是企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联合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通过资本家作出的某些让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罗斯福领导全国“合作”的意图。《全国工业复兴法》并没有完全达到复兴工业的目标,而且由于大企业在制定规约中起决定性作用,引起许多小企业主、工人和公众的不满。但它使美国工人运动的某些斗争成果得到反映。如它对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所作的规定,对工资低、劳动条件恶劣的血汗工厂采取某些整顿和制裁,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经济条件。简答论述题1.各帝国主义国家模式?答: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发展日趋缓慢,生产比重占世界比重下降,但在个别部门比如造船业等依旧占据前列,其发展缓慢的原因有机器陈旧,更新慢,农业亦不发达,而且殖民地的兴衰对其影响甚大。法国——高利贷帝国:小手工工厂,小生产大范围存在,机器陈旧,更新慢,资本大部分转到海外殖民地,而且由于政府动荡,政局不稳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垄断组织最早在化学石油等部门出现。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普法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享受最新成果,发展迅速,开创了以容克地主阶级与主导地位的普鲁士道路。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内战的胜利扫除了障碍,提供了新的自由劳动力,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西部的土地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田地和资源。再加上欧洲移民到来带来的劳动力和技术,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农奴制的成功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购买力,以及资金和广阔的殖民地,发展速度十分快,在石油开采、铁路等工业十分发达,但其他部门基础薄弱,相对落后,生产资本集中程度较高,辛迪加这种低级的垄断组织开始出现,金融资本发达,如俄国的华荣道胜银行。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通过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最终搭上了帝国主义的末班车,工业化的道路在国家组织的保护下实现,几乎没有经过自由阶段就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故此具有浓厚的封建和军事性。2.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答:背景:①,19C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垄断资本为给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寻找出路,积极向外扩张,中国便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

②,美国从美西战争摆脱出来,向外扩张时,发现列强在中国已经划分了势力范围,美国姗姗来迟。

③,当时在中国参加角逐的列强军事势力远比美国强大,美国使用武力并非上策,所以美国决定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方式来实现在华的扩张利益。主要内容:1899美国国务卿约翰·海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召会。1900年美国召开第二次会议,提议该政策用于全中国境内。我的笔记:①承认中国领土的行政完整②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③列强要承认他国在本国势力范围内享有同等的关税、通商、航运的利益。3.门户开放政策的评价?答:①,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目的是在列强激烈竞争条件下,利用经济优势削弱其他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对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经济政治势力打开方便之门,它根本不是维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相反,他明确承认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因此,它绝不是阻止列强瓜分中国,而是加强他们的瓜分活动。②,“门”政策的提出标志美国对外政策进入新阶段,即由跟在英国炮舰后分取杯羹的传统政策,转变为奉行独立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从此,美国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主角之一,对欧洲传统势力发起第一次挑战。4.列宁主义为何能在政治经济落后的俄国产生?答:①,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一切矛盾的集中点,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俄国成为列宁主义故乡。②,俄国有个革命的无产阶级。③,建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团体,成为列宁主义产生的组织基础,1895年,于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④,适应了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19C末20C初,国际工人运动,需要帝国主义时代的列宁主义来指导,列宁和他的战友承担起这一责任,在批判修正主义和创建布党的时候,形成了列宁主义。5.1905年俄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答:性质: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唯一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为目的。特点:①,革命中,资产阶级已经不是领导阶级,而是无产阶级。

②,无产阶级能够用自己的土地纲领把农民发动起来,提出工农联盟的问题。

③,革命按其社会内容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斗争手段看是无产阶级革命。

④,革命就其前程来说,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要不停顿的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失败原因:①,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

②,革命领导力量,无产阶级队伍不统一,特别是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分裂了工人队伍,使无产阶级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③,沙皇政府有着强大的军队,有资产阶级支持,并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历史意义:①,帝国主义时代开始后第一次革命,结束了国际阶级斗争,相对和平的阶段,开始了世界革命新时代,也就是落后国家及殖民地国家革命唱主角的时代,俄国从此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②,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使俄国人民认识到沙俄政府是人民最凶恶的敌人。③,革命沉重打击了沙皇制度,革命后,沙皇政府被迫任命斯托雷平为首相,进行一系列资本主义改革。④,革命暴露了资产阶级的反动面目,证明了无产阶级先锋堡垒作用,大大提高了布党在俄国革命领导作用。⑤,为俄国人民以后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经验,是十月革命一次准演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准备。6.亚洲觉醒的原因,特点及意义?答: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①,西方入侵,资本和商品输出破坏了旧式亚洲社会,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②,亚洲各国广泛推广西方教育,造就了西化的现代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③,民族资本主义遭到帝国主义的扼杀和本国封建势力摧残,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④,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西化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结合起来,组织了自己的政治组织,无法用革命手段争取民族解放。外部:①,战争打破了欧洲人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俄国革命为亚洲人民进行民族民主运动树立了榜样。

②,亚洲各国革命运动之间彼此影响,推动了亚洲革命运动的兴起。特点:①,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革命派及其政党组织于中。②,革命抛弃了中世纪的宗教色彩,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作为斗争旗帜。

③,形成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领导的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已经不是自发的无组织群众暴动,而是自觉的有组织的群众运动。④,各国革命者已经意识到孤军奋战的危害,已经开始联合斗争的尝试。意义:①,具有巨大的地区发展意义,标志着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的到来。

②,具有巨大的世界历史意义,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但过于激进的资产阶级还欠缺斗争经验,此后他们终于认识到争取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意义。7.列宁主义是怎样产生的?答:普列汉诺夫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团体,劳动解放社。1898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初步形成政党。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1903年第二次大会召开通过了列宁的党纲。布党再次诞生,标志着一个新型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8.综述一战过程?答:帝国主义阶段,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都力图按照自己的利益和力量来重新瓜分早已分割完毕的世界。再次影响下,同盟国首先形成。19C70年代后期一系列的局部冲突(近东危机)加速了一战爆发。随后三国协约亦形成。巴尔干战争和摩洛哥危机成为了催化剂。萨拉热窝事件过后,一战爆发,战场分为西线、东线、巴尔干和意大利。随后由欧洲转向世界性的战争。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9.分析一战爆发的性质、原因、后果及影响?答:性质:根据参战国的政治目的和动机和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所签订的一系列的秘密协定,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原因:①,各参战国都有争霸的野心,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有着不可调和得矛盾。

②,战争期间所签订的一系列秘密协定也证明了战争这一性质。后果及影响:第一,大战所带来最直接最明显后果,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第二,导致欧洲霸权地位下降,使德、奥、俄帝国毁灭,英法奥进一步削弱,美日兴起,国际关系出现新格局。1,经济衰落。2,政治危机。3,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第三,最重要的政治后果,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受俄国影响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第四,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0.一战后英法美意日五国在巴黎和会上不同掠夺要求和争霸计划?答:美国:企图争霸世界的十四点原则。英国: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的极坏。法国:企图建立欧洲霸权的计划。意大利:称霸地中海和重得里亚海的极坏。日本:妄图称霸亚太的极坏。11.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产生怎样影响?答:①,德国及其各同盟国承担了全部的战争责任。②,重新划分德国疆界。③,瓜分了德国海外的殖民地。④,限制了德国军备。⑤,巨额的赔款和经济的条款极大限制了德国发展。12.评价凡尔赛体系?答:①,以凡尔赛体系为代表的几个对战败国的合约,条件极为苛刻,完全是掠夺性条约,这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②,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列强先是想消灭苏俄,后来又企图孤立苏俄,结果使凡尔赛体系成为了反共反苏的工具,这必然激化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③,在和会上各列强以委任统治方式,重新瓜分了战败国的全部殖民地,亦激化了帝国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④,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由于分赃不均,使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激化。13.分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并说明美国取得了哪些外交胜利?答:①,一战期间,日,美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争夺利益的矛盾尖锐。②,美英日掀起海军军备竞赛,争夺还上霸权。③,列强为缓和矛盾,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通过《四国条约》和《五国海军协定》美国夺取了海上的霸权,拥有了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海军实力。同时拆散了英日同盟,进而取得了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控制权力。又通过《九国公约》完成了它打开中国大门的任务。14.凡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答:通过凡尔赛和会上建立的凡尔赛体系以及国联的设置,再加上后来的华盛顿会议上形成的华盛顿体系,两者的构成的新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标志着帝国主义战胜国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史称凡—华体系。15.凡华体系的实质,对一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实质:①,是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战败国,对其人民进行强盗式分赃体系。

②,是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

③,是帝国主义反对苏俄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反对被压迫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反革命同盟。④,是几个相互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大国,在战后初期力量对比的基础上达成暂时妥协。影响:①,凡华体系建立过程中,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分配,是按战后初期各国实力,主要是军事力量大小决定的,因此各国所得利益相差很大,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本来就不完善的体系日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②,凡华体系分割了战败国的大片领土,夺取了巨额赔款和财富,瓜分了战败国的殖民地,这种对战败国肆无忌惮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③,在建立凡华体系中,帝国主义国家把这一体系变成了反苏反共的工具,并在瓜分殖民地方面采取了委任统治制,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同苏俄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④,凡华体系建立后,欧洲国家的领土实际上按列强的意志划分,这使欧洲产生许多新的民族矛盾,使本来就存在的民族问题和边界纠分更加复杂化,这成为以后大国为打破凡华体系而挑起新的国家争辩的温床。

16.国际联盟盟约的主要内容?答:筹划建立国联,并规定土耳其为英法共同管理,德国在西非东非的属地归英法比共管,太平洋的权力交与日本。17.评价国联?答:①,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上的国际组织,反映了二十世纪世界已发展成息息相关的整体。②,作为凡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联宣称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但由于国联盟约的漏洞,缺少必要的制止侵略的维护和平的力量,国联实际上被英法操纵,成为维护一战后帝国主义建立起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工具。③,从国联委任统治制度上看,国联实际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奴役弱小民族的工具,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18.道威斯计划对国际格局有何影响?答:①,该计划是德国赔款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放弃了在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行制裁的权利,它是美英等国为了自身利益,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1929年,德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改变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为其政治上的重新崛起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体系打下了基础。②,标志法国政策的失败,表明巴黎和会赋予法国在赔款问题上的优势地位已经丧失,是法国战后地位下降的一个转折点。③,为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开辟了道路,为美国控制德国经济创造了条件,使美国在经济上迅速向欧洲渗透,并为加强美国对欧洲国际事务的政治影响提供了条件。④,使英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受到威胁,激化了美英矛盾。19.战后德国赔款问题是怎么样解决的,分析其结果?答:1).战后,法国企图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英美则希望吧德国变成其商品倾销市场,希望德国经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以牵制法国。(2)面对德国“鲁尔危机”和法国财政困难,美英开始操纵德国赔款问题,“道维斯计划”为德国为德国经济制造了条件。(3).“杨格计划”大大缩减了德国赔款问题,使德国收回一些经济上财政上的主权。(4).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国财政困难,美国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影响欧洲政治经济秩序和投资利益,颁布“胡佛缓债令”各国被迫接受。(5).1932年《洛桑协定》后,德国不再支付赔款,希特勒上台后干脆取消赔款义务。德国赔款问题最终不了了之。德国赔款问题的最终解决,是美英扶徳抑法政策的具体反映。是主要战胜国之间矛盾加深和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是美国维护其欧洲利益的具体体现。最终导致了德国没有受到战争应有的严重惩罚,为他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德国得以在战争结束后迅速发展,并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强国。20.分析洛迦诺公约签订的背景内容和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答:①,德国在没有承担新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是公约最大受益者,德国恢复了欧洲的强国地位,争得了在政治上同英法平等地位,对改善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德法关系,稳定欧洲局势,维护欧洲和平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②,它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削弱,标志着法国队德实行单独制裁的时期已经结束,法国今后自身边界安全都要依赖英意的空头保证,而公约没有保证波兰和捷克的安全,削弱了法国长期经营的欧洲同盟体系。

③,是英国外交的胜利,英国在公约中起着第一保证国的决定作用,地位在德国法国比利时之上,拥有左右三国的合法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顺利达到扶德抑法德目的。

④,美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公约的签订使欧洲表面和解,所以美国感到它在欧洲的大量投资有了保障,美国对公约的签订比较满意,并希望洛体系成为强大的反苏力量。21.为什么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并且取得胜利?答:①,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必然导致革命的爆发,俄国现代化进程要求冲破以沙皇专制为代表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和旧的生产关系,这迟早要引发一场大的革命风暴。②,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得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因素,由于俄国这种矛盾的集中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性,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使俄国无产阶级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③,1914年爆发的一战是促使俄国革命的爆发导火线。④,另外俄国本身社会主义革命主观条件十分成熟。比如布党在各党派都无力领导的时候坚决的领导起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而且本身俄国无产阶级较早的登上了政治舞台。另外,布党是人民在俄国发展过程中所作的历史性的选择,有一定的必然性。22.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原因?答: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是二月革命后,阶级力量对比的特殊产物,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势均力敌情况下出现的奇特现象

资产阶级虽然软弱,但有文化、有组织,处于合法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的宣传机构控制着国家的舆论,因而在革命中形成为一种力量

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缺乏觉悟性,不可能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革命爆发时布尔什维克处于地下状态,党的领导人均处于流放和监禁的境地,缺乏党的有力领导。同时,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战斗上,忽视了必要的组织工作,没有争取群众中的多数,因而没能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苏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顽固的坚持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只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和退让。因此,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不可能独立掌握政权,于是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3.《四月提纲》的内容和意义?答:内容:①,革命应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使政权由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手中。

②,当时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因此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于工兵代表苏维埃。

③,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苏维埃共和国。④,提出土地国有化,建立国家同一银行。意义:它回答了俄国革命面临的前途,为布党明确规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和平发展的路线及其策略。24.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为什么提出革命和平发展的方针?答:①,俄国武装起义的条件不符。②,俄国当时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③,布党可以自由公开活动。④,革命的和平发展对人民有利。⑤,国际环境比较有利。25.俄苏政权初期的巩固措施?答:政治上①,实行多党合作,联合执政。②,解散立宪会议,确立苏共和制。

③,成立全俄肃反委员会。

④,建立(旧)红军和(二月)红海军。

⑤,建立司法机关和民警机关。⑥,建立年轻精干的党政领导班子。经济上①,铁路,银行外贸和大企业实行国有化。②,废除沙皇和临时政府时期的一切内债和外债。

③,对私人企业生产,分配实行工人监督。④,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倡共产主义星期六劳动。⑤,颁布土地法令,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文化教育上①,制定了知识分子政策。②,建立教育人民委员部。③,大力增加教育投资。外交上①,谴责帝国主义战争和发动战争的祸首。②,建议各交战国政府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合约。③,阐明苏维埃政权和平与兼并的根本立场。④,宣布废除秘密外交。

⑤,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军事上

: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武装叛乱26.十月革命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答:特点:①,俄国是在客观物质前提没有完全具备的条件下,在战争造成的特殊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条件下,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

②,从内容上看,十月革命是城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农村的民主革命相结合。③,从斗争方式看,十月革命是和平斗争与武装斗争的结合,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历史意义:①,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新时代。②,十月革命是人民的选择。

③,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很多种形式,十月革命只是其中一种形式。

④,十月革命后没有很好的解决民主民族问题。27.苏怎么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答:战时共产主义是布尔什维克党在急于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影响下的冒进政策,政策实施的两年期间,受这项政策冲击最大的是农业部门。1912年,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饥饿难挨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组织了一些暴乱,将目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废除余粮收集制,取而代之实行粮食税,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28.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答:①,战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办法,没有考虑俄国经济条件和人民的接受能力,不要任何中间环节,使用军事手段和行政命令的手段,直接使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更加的考虑了俄实际情况,通过发挥小生产作用,运用资本主义和国债,通过市场来发展生产,加强工农联盟,以经济手段为主,逐步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种间接过渡的方法,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根本否定。②,战和新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待三个问题的态度上,如何对待小生产者,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成分,如何对待商品经济,“战”从根本上否定了三者的作用。将他们从社会主义经济中彻底清出去,从而影响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建设。29.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背景1918年,苏维埃政府开始采用一些带有军事性质的政策,后来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①,除大工业国有化以外,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对全部商业流通实行国有化,一切产品实行分配制。

③,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苏俄所实行的强制性措施是不得以的权宜之计。特点:管理高度集中化;工资食物化;分配平均化。补充笔记: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俄得以集中全国所有的人力物力来保证前线的需要,为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奠定了胜利的物质基础,确保了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和巩固。(但它对农民经济性质错误的认识与评价,只着眼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提高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无产阶级专政被理解为不受法律限制的直接强制。列宁对为何犯战时共产主义错误的总结)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经济破坏和物质极端缺乏的形势下,苏维埃政府采取非常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体制.该政策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礼,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该政策主张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