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与实践_第1页
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与实践_第2页
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与实践_第3页
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与实践_第4页
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与实践目录第1章消费金融概述

一、消费金融的概念

二、国外消费金融的发展情况

(一)美国

(二)英国

(三)日本

三、我国消费金融的起源与发展

四、我国消费金融的现状

五、我国消费金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2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兴起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起源与发展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分类

(一)按主体划分

(二)按产品业务划分

第3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业务模式

一、主要参与公司及其产品分析

(一)电商

(二)消费金融公司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

(四)其他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商业模式及产品

(一)产品分析

(二)商业模式

第4章互联网时代的消费金融定价

一、传统消费金融的定价方式

(一)传统消费金融定价的原则和历史

(二)传统消费金融定价的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定价的新思路

(一)互联网给消费金融带来的新变化

(二)消费金融的要素分解

(三)消费金融的差异化定价

(四)其他问题的讨论

三、互联网时代的消费金融定价策略

(一)初创型消费金融服务机构的定价策略

(二)成长型消费金融服务商定价策略

(三)流量巨头的定价策略

第5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产品设计

一、场景的选择

(一)消费场景的细分

(二)场景坐标轴的使用方法

(三)代付消费贷款

(四)现金贷

二、确定产品目标及操作方式

(一)线上代付消费贷款

(二)线下代付消费贷款

三、产品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盈利模式

(一)线上消费场景

(二)线下消费场景

第6章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

一、资产证券化概述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案例

(一)阿里小贷

(二)京东白条

(三)分期乐

(四)宜人贷

(五)中腾信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总结与分析

第7章互联网消费金融典型机构案例

一、京东消费金融

(一)发展概述

(二)产品演进

(三)数据与技术能力

(四)业务逻辑

(五)发展路径

(六)小结

二、众安消费金融

(一)众安消费金融概述

(二)众安消费金融的业务演进

(三)众安消费金融的核心技术

(四)众安消费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战略

三、分期乐消费金融

(一)发展历程

(二)业务模式

(三)核心要素

第8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与监管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风险

(一)消费者(借款人)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消费金融服务机构面临的风险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的主要任务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建议

第9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商业机会

一、行业的选择

(一)行业选择原则

(二)目标行业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行业机会

(一)汽车市场

(二)教育

(三)旅游(签证+首付旅游)

(四)医疗美容

(五)租房分期

(六)个人住宅装修

(七)婚庆

三、其他

第10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更加趋向场景化

二、消费流通企业的地位将逐步提升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不断向细分化和垂直化发展

四、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模式将是重要发展方向

五、消费金融的资产证券化将越来越普遍

六、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成为P2P转型的重要方向

七、融资租赁或将成为消费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

八、消费金融将以渠道、资金和核心技术为王

九、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定价的精细化程度不断加强

十、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普惠性将不断显现第1章消费金融概述消费金融的概念国外消费金融的友展情况我国消费金融的起源与发展我国消费金融的现状我国消费金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消费金融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论域和机构,消费金融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学术研究中常称为消费者金融(ConsumerFinance),指为消费者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目标,包括储蓄、信贷、资产配置等。也有文献把消费金融定义为个人金融、家庭金融,侧重于个人财务管理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金融服务。美联储则把消费金融界定为家庭金融的一部分,在其与芝加哥大学合作发布的《消费者金融调研报告》中,家庭负债等同于消费信用,主要包括住宅信贷、信用卡、分期付款三项。在各种消费金融定义中,消费者信贷(ConsumerCredit)是使用较多的词汇,指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借贷产品和服务,以帮助消费者购买住房、日常消费品、大件耐用品等,从而提高消费者的福利。'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界定的消费金融就主要指消费信贷,产品包括抵押贷款、住房净值贷款、信用卡以及其他个人贷款。而提供消费金融的机构,除一般的商业银行外,还包括消费者贷款机构、信用卡贷款机构和住宅抵押贷款机构等。目前,我国同样没有对消费金融的统一定义。银监会在2009年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做了规定:“办理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办理一般个人消费贷款。”从这个范围来看,消费金融的实质仍然是消费信贷,即为个人消费目的而提供的各种贷款服务,本报告也大致沿用这一定义,把消费金融限定为消费信贷,包括但不限于信用卡贷款、各种消费品贷款和服务性消费贷款(包括一次性的和分期的)等,同时少量涉及住房按揭贷款和车辆按揭贷款,提供这种贷款的目的是支持个人或1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中日韩消费金融比较研究。家庭进行目的明确的消费,但不包括范围不明的纯粹个人信用贷款。二、国外消费金融的发展情况(一)美国19世纪初期,美国有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地区,而且交通网络不发达,人们主要向亲朋好友和当地零售商寻求贷款。零售商开展消费信贷的目的是促销,其发放的信用卡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地方因特定目的使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开始聚集起大量工业人群,人们向典当行和高利贷组织寻求贷款。20世纪20年代,工业化、电气化、高速公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推动了消费信贷行业的兴起。1919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成为首家为中产阶级购车者提供信贷服务的公司,购车者不用一次结清所有账款,只需要支付一笔订金即可申请分期付款,该做法被广为效仿。直到金融创新、科技发展和居民消费意愿逐渐增强的20世纪60年代,信用卡才开始流行。1949年,美国餐饮俱乐部DinersClub发行了双方卡(Dual-partyCard),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发卡方并不直接提供消费产品与服务,该俱乐部与酒店和餐馆签约,当持卡消费者消费后,酒店会将账单送交至俱乐部,俱乐部向酒店收取一部分佣金,然后结清剩余款项,再向持卡消费者收款。1951年,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发行了首张信用卡,它可以供消费者用于不特定用途。随后,美国银行发行了BankAmericard(Visa卡的前身),曼哈顿银行发行了MasterCharge(MasterCard的前身)。此后,美国消费金融蓬勃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消费者运动使美国消费金融开始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1980年为抑制通货膨胀,美国政府岀台了信贷限制计划,鼓励银行和金融类公司限制无抵押消费信贷的规模。金融机构则要求放松利率上限,获得开发多样化贷款产品的自由。80年代后,美国大多数州立法授权房屋净值贷款、多种利率的消费贷款组合和更高的利率限额,美国消费金融高歌猛进。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消费信贷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进入低潮期,直到90年代末才重回增长。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仅在1994—1995年就增长了77%,其他消费信贷在1990—1995年则增长了19%。相比之下,银行的工商贷款同期仅上升6%。此时美国信用卡使用量的增加不仅是因消费者将其作为贷款来源,更因为消费者还将其当作替代现金和个人支票的日常支付工具。规模方面,根据美联储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来,美国消费信贷余额呈小幅上涨趋势。2015年年末,美国消费信贷余额(包括证券化的)达3.5万亿美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9.7%(见表1.1)。表4.12011-2015年美国消费信贷余额2及占GDP比重(单位:百万美元)

类别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消费信贷余额27554412922882309881233172153533071GDP1551790016155300166632001734810017947000消费信贷余额/GDP17.8%1&1%18.6%19」%19.7%数期來源:美联储、美国BEA.市场主体的构成方面,从表1.2可以看出,美国消费信贷的第一大供应主体为存款类机构,其市场份额稳定在40%以上;曾经作为第二大供应主体的财务公司,市场份额近五年来从25%—路下降,2015年仅占19%:信贷协会的市场份额从8%攀升至10%,联邦政府的市场份额从18%攀升至27%,2包括居民消费贷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等,不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2013年超过财务公司位居第二;非营利教育机构、非金融公司和资产证券化池的市场份额都稳定在1%左右的水平。表4.22011—2015年美国消费信贷总额及构成(按服务主体分类)(单位:十亿美元)

类别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存款类机构43%42%41%40%41%财务公司25%23%22%21%19%信用合作社8%8%9%9%10%联邦政府E18%21%24%25%27%非营利教育■机构也3%2%2%2%1%非金融公司2%2%1%1%1%资产证券化池E2%2%2%2%1%数期來源:美联储。注:[I]倒括联邦直接贷款计划、帕金斯贷款计划下由教疗部发起的学生贷款、确保学生贷款通道顺畅法案下政府购买的联邦家庭教育计划贷款.[2]包括联邦家庭教育贷款计划发起的和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拥有的学生贷款.[3]此处捋的是证券刚发行时的池内未偿还余额,这些余额后来已经由借款人偿还。消费信贷从资产证券化池到其他科目的转化主要足由丁•金融机构执行了FAS166/177号会计规则.基础设施方面,美国早期的消费信贷主要由零售商提供。19世纪末,各地零售商为汇集客户信用信息以促进赊销账款的催收,以互助合作的形式发起设立了多家非营利性质的信用局。1906年,以制定行业标准和代表行业向政府、媒体、消费者等游说为宗旨的消费者数据行业协会(ConsumerDataIndustryAssociation,CDIA)促成了各地消费者信用信息的共享机制。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60年代流行的信用卡使美国零售业的消费信贷份额大幅下降,这为信用局的转型提供了机遇。银行为降低信用卡的欺诈风险成为信用局的新用户,并向信用局提供银行体系内的消费者信用信息。与此同时,为扩展用户,银行需要全国范围的客户信用信息,这要求信用局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全国经营。规模较大的信用局开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收购。20世纪80年代,美国三大全国性的私营信用局(Epuifax、Experian和TransUnion,也称为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的数据库实现了覆盖全美所有消费者的全部信用活动记录。美国的个人征信体系以市场为主导,形成了寡头竞争格局。三大信用局相互竞争,产品各有不同。三大信用局采用统一的标准数据报告格式和标准Metro和Metro2(后者由CDIA的年度出版物《信用报告资源指南》制定),共同管理了供个人每12个月查看一次信用报告的网站(),并且签署了利用各自资料库的长期协议,乔迁的申请人的信用资料可以立即被新居所在的贷款机构获取。美国的信用报告行业虽然高度集中于三大信用局,但仍有400多家'‘小而美"高度垂直细分或区域性的信用报告机构,如MedicalInformationBureau专为人寿保险公司提供被保险人的特定健康病史信息;Telecredit、SCAN、ChexSystems等高度自动化的信用局为接受支票的零售商及寻求客户开户信息的银行服务:LandlordConnections等信用局专为房屋出租者评估潜在租户信用状况;TheNationalConsumerTelecommunicationsExchange则为电话公司提供服务。这些机构依附于三大信用局或向其提供数据。美国的征信产业链成熟,分为数据收集、数据标准化、数据处理、形成数据产品和应用等几个环节,该产业链的核心是数据的处理及产品的形成。数据处理需要Oracle,IBM和SAP等公司的数据库技术、个人数据配对处理及特征变量技术,之后FICO和Vantage等公司根据三大信用局的数据和评分模型计算出个人的信用评分。在法律法规方面,美国是建立消费信贷制度较早的国家,现在已拥有成熟的消费信贷法律环境。1968年美国就颁布了《消费者信贷保护法案》(ConsumerCreditProtectionAct),该法案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消费信贷披露、扑I发工资限制、信用修复机构、信用报告机构、平等信贷机会、信贷催收实践和电子资金转移等方面展开,这是美国首部从消费者立场出发的综合性的消费信贷法典。该法案的第一部分是贷款法案(TruthinLendingAct),它对贷方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披露(包括广告)的内容、格式和语言等方面作出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是美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法律基础。美国联邦统一法专员全国会议于1968年颁布了《统一消费信贷法典》(UniformConsumerCreditCode,U3C),提出了一套经济合理的利率规范,1974年颁布了U3C的更新版,增加了一些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条款。美国还颁布了《公平信贷结账法案》(FairCreditBillingAct)、《平等信贷机会法案》(EqualCreditOpportunityAct}>《公平信用报告法案》(FairCreditReportingAct\《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案》(FairCreditDebtCollectionAct)s《社区再投资法案》(CommunityReinvestmentAct)>《公平准备信用交易法》(FairandAccurateTransactionsAct)和《信贷活动条例》(CreditPracticesRule)等法律法规,全方面保障消费者获得信贷的机会平等以及权益和隐私不受侵犯。2010年7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通过,该法案要求在美联储体系下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该机构具有独立的监管权,可以独立制定监管条例并监督实施,署长由总统直接任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等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测试和防范,以保证消费者在使用住房按揭、信用卡和其他金融产品时,得到清晰、准确和完整的信息,从而杜绝一些信用卡机构和房贷公司的隐性费用、掠夺性条款和欺诈等不公平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二)英国1995年以来,英国消费信贷增长加速,此后8年信贷余额持续保持在10%以上的快速增长。2008年,英国消费信贷余额达到2035亿英镑的历史高点,此后受金融危机影响,连续4年负增长。截至2015年年末,英国消费信贷余图1-1英国消费信贷余额彳及增长率(单位:百万英镑%)从占GDP比重的情况来看,截至2015年年末,英国消费信贷余额(不含学生贷款)占GDP比重为9.6%,如果包含学生贷款,该比重为13.2%(2014年)。与美国相比,英国非住房类消费贷款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见表1.3).3不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以及学生贷款。表1.3英国消费信贷余额及占GDP比重

类别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消费信贷余额(不含学生贷款)160528156979158295168873178735消费信贷余额(含学生贷款)206410210147219365240720—GDP16194801665213173494918172341864640消费信贷余额(不含学生贷款)/GDP9.9%9.4%9」%9.3%9.6%消费信贷余额(含学生贷款)/GDP12.7%12.6%12.6%13.2%一数期来源:英格兰银行.从结构上看,英国消费信贷余额中约1/3是信用卡贷款,并且近几年比重呈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年末比重为35.5%(见表1.4)。表1.42010—2015年英国消费信贷余额及其产品构成(单位:百万英镑)

类别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消费信贷总额172574160528156979158295168873178735其中:信用卡584845569955216568376102363372信用卡占比33.9%34.7%35.2%35.9%36」%35.5%其他产品114090104829101762101458107850115363其他产品占比66.1%65.3%64.8%64」%63.9%64.5%数据来源:英格兰银行°消费信贷的供应主体构成方面,货币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其他放款人的比重不断上升(见表1.5)。表1.52010-2015年英国消费信贷余额及其供应主体构成(单位:百万英镑)

类别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消费信贷余额172574160528156979158295168873178735其屮:货币金融机构126545117685111670107107114723119860货币金融机构占比73.4%73.4%71.2%67.6%67.9%67」%续表

类别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其他放款人459224273845270512885417458894其他放款人占比26.6%26.6%2&8%32.4%32.1%32.9%数据来源:英擀兰银行。it:Jt他放款人包括其他专业放款人、零售商和保险公司等.监管方面,英国主要由公平贸易办公室(OfficeofFairTrade,OFT)依据《消费者信贷法》监管消费信贷领域的公平问题,即从消费者利益出发使消费信贷市场良好地运转。2013年4月1日,英国金融服务局(FinancialServiceAuthority,FSA)被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inancialConductAuthority.FCA)和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RegulationAuthority.PRA)两个平行的监管机构所代替。FCA的职责是促进有效竞争,确保相关市场正常运作,监管所有金融服务公司的行为,消费者保护就是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3月,英国财政部联合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就发布了有关《新的金融监管措施:金融行为监管局承接对消费者信贷的监管》的征求意见稿,阐述了让FCA承接OFT消费者信贷监管的改革设想。整个职权转移的过程在发表征求意见稿之时即已开始,并给予了相关公司熟悉新管理制度的缓冲时间,正式的职权转移在2014年4月生效。FCA对财政部和议会负责。该机构监管着50000余家与贷款有关的公司,其定义的消费金融机构包括信用卡发行方、贷款中介、短期小额薪金贷放款人、车贷放款人、典当行、债项管理和债项催收机构。FCA所监管的机构中有2/3在从事消费信贷,这些消费信贷机构(包括非盈利组织)必须经过FCA的授权才能放款、售卖周期为3个月以上的分期付款产品、发行信用卡、催收或购买消费信贷、为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提供建议,这些机构向独资企业、合伙人少于4个人的合伙企业和非公司制社会团体外的法人放款不需要经过FCA的批准。FCA还将引入金融机构、交易机构和其他监管机构共同参与,来确保理解市场和监管制度对金融机构和消费者起作用的方式,其将着重从信贷经纪人薪酬机制、客户信用度和承受能力评估、陌生电话营销、报价搜索使用情况、高成本短期信贷等方面入手加以改进消费信贷领域的规则。FCA同时关注三千万信用卡主在使用信用卡时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如了解消费者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货比三家和更换金融服务提供者可以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以及金融机构如何在不同的持卡人群体中收回成本,会怎样影响市场;评估无法负担信用卡债务的程度,尤其是是否存在一些消费者过度负债或无力偿还的情况,金融机构是否存在动机向消费者提供明知不可承受的贷款,导致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等等。在法律法规方面,英国于1974年颁布了《消费者信贷法案》,1998年颁布了《数据保护法案》,2006年颁布了《消费者信贷法案》的修订版,2010年颁布了《消费者信贷广告规定》,2012年颁布了《金融服务法案》。(三)日本日本是亚洲地区消费金融起步较早的国家,消费信贷市场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0年,“绿屋”“丸井”等百货商店开始实行月付销售。之后,在日本汽车工业的推动下,日本松下、东芝等公司相继成立了消费信贷部门。同时期,与商家合作建设统一经营消费金融的商业企业协会“信贩"公司”岀现,其开发出单品分期付款服务。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出现了R本信贩、三洋商事等为工薪阶层提供小额贷款的非银行金融公司。1960年,丸井百货不再使用“月付”一词,代之以“消费信用”,同年首发银行系信用卡。1980年,住友银行子公司住4信贩为"贩売信用”的简称,"贩壳"在日语里是销售的意思。友信用服务公司与VISA共同成立了“VISA日本”。随后,万事达和美国运通也进入日本。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消费金融业受到严重冲击,直到90年代才又取得迅速发展,出现自动贷款申请机,与此同时,日本开始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如《贷款业法》)来规范消费金融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日本的消费金融业是由商户主导的,其消费金融产品最初为分期付款,后来小贷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依托商户发展起来,其信用卡也是作为商户发放信贷的工具而出现的,商业银行介入较晚,这跟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市场主体的分类方面,根据是否存在特定商户的介入,日本将从事消费金融的公司分为消费信贷公司(ConsumerCreditCompanies)和消费金融公司(ConsumerFinancingCompanies),前者存在特定商户的介入,以促进商户销售为目的,后者不存在特定商户的介入,以帮助消费者获取货币为目的。日本的消费金融拥有完善的征信体系。日本主要有三大个人征信机构,分别是PCIC、JICC和CIC(其各自概况见表1.6)o信用信息局(亦可称作信用信息中心)必须严格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并向会员提供资讯服务,而且信息只供给会员用作评估个人信用的参考,会员必须严格保密客户信息。信用局只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不以营利为目的。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只能用于对公民诚信情况的评估,不能用于雇佣、商业活动等任何其他用途。法律法规方面,日本政府在分期付款扩张背景下于1961年制定了《分期付款销售法h1983年制定并实施了《贷款业规则法》,明确了放贷企业必须进行注册等规定,2003年颁布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处理者(包括征信机构)应遵守的义务等进行了详细规定,2006年颁布并实施了《贷款业法》,规定逐次降低贷款利息上限,并引入信贷总量规制(个人的信贷总额限制为年收入1/3以下)。日本还制定了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消费金融法律,如《特定商品交易法》等。表4.6日本三大个人信用局概况§

信用局名称PersonalCreditInformationCenter(PCIC)JapanCreditInformationReferenceCenterCorp(JICC)CreditInformationCenterCorp(CIC)成立时间1988年10月1986年6月1984年9月信用局成立的法律依据无特别法律依据,通过整合各银行协会建立《贷款业法》《贷款业法》、《分期付款销售法》会员机构银行、金融机构、银行下设的信用卡公司、担保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用卡公司、担保公司、银行、信用金库"、信用合作社消费信用公司(尤其是家电和汽车公司下设的消费信用公司)、百货公司、零售商、租赁公司、担保公司会员数1195家机构1421家机构960家机构涉及的交易类型消费贷款、经常账户交易、担保、信用卡交易消费贷款、担保、信用卡交易信用卡交易、分期信用销售、租赁、担保、房贷会员间共享的信息逾期借款、逾期的偿还、付清逾期借款、代偿(Subrogation)、代偿后付清借款、强制偿还、强制取消账户、担保人在债务人未偿还借款的情况下偿还了借款,银行交易中止逾期借款、债务催收、担保人在债务人未偿还借款的情况下偿还了借款逾期、逾期的偿还注册信息量9030万件35790万件66710万件信息査询量124万件1130万件1820万件信息保留时间5年5年5年数据来源:零童研究院根据JBA宫网和公开资料整理。5表中数据截至2016年3月底。6日本信用金库(ShinkinBank)成立于1951年,是一种地方性银行,服务于小微企业和当地居民,但它们可以跨区域吸收存款。三、我国消费金融的起源与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就开始开展消费金融业务,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全国首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及消费观念等因素制约,到1997年年末,全国消费信贷总额为172亿元,仅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0.2%。1998年以后,为了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等影响,针对国内消费市场疲软和通货紧缩的苗头,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例如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1998年4月)、《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1998年5月)、《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1998年9月)等。1999年2月又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并提出在继续做好个人住房、汽车消费贷款的同时,各银行可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试办一些新品种的消费贷款,如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等。同时,为生产厂家和商家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促进开展信用销售。鼓励将银行卡作为个人消费行为的支付工具,可开办个人支票账户存款业务。在严密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各行可在特定的有信用的客户中发行信用卡(贷记卡)。此后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期,到2003年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包含个人住房贷款)达到15736亿元,较1997年增长了90倍,年均增速高达112%。2003年10月,银监会颁布《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2004年3月,央行和银监会联合颁布新版《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在贷款人和借款人范围、车贷首付比例和年限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调整,改变了车贷业务由商业银行垄断的局面。2004年8月,我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一一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8年,银监会颁发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强化对汽车金融公司、股东及其高管和外包业务的监管。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支持国内骨干汽车企业建立汽车金融公司,还鼓励汽车消费信贷模式多元化。同年4月,商务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提出稳步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2009年,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启动消费金融试点工作,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各设立一家消费金融公司进行试点。2010年,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立。2013年9月,银监会宣布扩大消费金融试点城市至16个,新增沈阳、南京、杭州、合肥、泉州、武汉、广州、重庆、西安、青岛10个城市参与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试点原则是“一地一家”。2013年11月,银监会修订并重新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民间资本介入、放开营业地域只能是注册地的限制、主要出资人的最低持股比例由50%降为30%、增加吸收股东存款业务等。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并将审批权下放至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这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了消费金融行业的进一步扩容。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近两年,我国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金融发展的政策,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助推,消费金融行业持续升温。2015年7月,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消费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与服务,还提出支持消费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拓宽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创新财富管理模式。2016年3月24日,央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新消费领域设立特色专营机构、完善配套机制,推进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常态化,鼓励消费金融公司针对细分市场提供特色服务,还提出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通过金融债券发行、同业拆借、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消费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渠道。总的来看,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环境、生活水平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征信和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我国消费金融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四、我国消费金融的现状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很快,持续高于整体信贷增速。央行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金融机构住户人民币消费性贷款余额(含个人住房贷款)达18.95万亿元,环比增长23.3%,高出整体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也在持续上升,截至2015年年末达到20.2%,与2010年年末相比,上升了4.5个百分点,不过仍然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见表1.7)o表4.72010—2015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相关数据汇总(单位:亿元)

类别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消费贷款7506488717104357129721153660189520消费贷款增长率35.7%18.2%17.6%24.3%]&4%23.3%各项贷款479196547947629910718962816770939540笹项贷款增长率19.9%14.3%15.0%14.1%13.6%15.0%消费贷款/各项贷款15.7%16.2%16.6%]&0%18.8%20.2%从结构上看,在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住房贷款占据了消费信贷的绝大部分比重,不过近几年比重呈下降趋势。其次为银行信用卡产品,近几年快速发展,应偿余额比重明显上升。汽车消费贷款比重较为稳定,维持在3%以下。此外为其他消费贷款,余额比重次于信用卡。如果不计算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截至2015年年末,消费贷款总额为47720亿元,仅占整体消费信贷余额的25%。在非住房类消费贷款中,信用卡占比达到64.8%,远高于其他非住房消费贷款(见表1.8)。表4.82010—2015年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构成(单位:亿元)

类别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710008100098000115200141800汽车消费贷款余额2636261533084145—信用卡信贷余额813011372184622340030900其他消费贷款余额701294521004911014—非住房类消费贷款余额1777823439318193855947720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占比80.0%77.6%75.5%74.9%74.8%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占比3.0%2.5%2.5%2.7%—信用卡信贷余额占比9.2%10.9%14.2%15.2%163%其他消费贷款余额占比7.9%9」%7.7%7.2%—非住房类消费贷款余额占比20.0%22.4%24.5%25.1%25.2%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剔除住房类消费贷款后,2015年,中国非住房类消费贷款占GDP比重为7.1%,仅为美国的1/3,也低于英国2.5个百分点(见表1.9)。表1.92011-2015年中国非住房类消费信贷余额及占GDP比重(单位:亿元)

类别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菲住房类消费贷款余额1777823439318193855947720GDP484124534123588019635910676708消费贷款余额/GDP3.7%4.4%5.4%6」%7」%数据來源:屮国国家统计局。目前,我国消费金融的服务机构(以下统称消费金融服务商)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四类,前三者是经过核准可以专业经营消费金融业务的主体,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则是一个大类,包含许多不同主体,将在第2章详述。此外还存在许多经营消费金融业务的模式,例如小贷、赊购、融租、保理等,由于份额较小且较为庞杂,在此不做详述。1.商业银行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是消费金融市场的绝对主体,即使不计算住房贷款,商业银行的消费贷款量占比也在九成以上。商业银行消费金融的主要产品形式是信用卡和消费贷款,其中受众最广的是信用卡。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4》显示,2014年全年我国信用卡交易金额为1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到58%,较上年提高4.1%,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3.9%,比上年增长1.6%,信用卡是目前最主流的个人消费金融产品。根据央行发布的《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人均持有信用卡为0.29张,北京、上海信用卡人均拥有量较高,分别达到1.34张和1.01张。信用卡授信总额为7.08万亿元,同比增长26.43%;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为3.09万亿元,同比增长32.05%。信用卡卡均授信额度1.79万元,授信使用率43.77%,较上年年末增加2.08个百分点。2015年,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4.32亿张,较上年末下降5.05%,增速放缓21.5个百分点。这是信用卡发卡量首次出现负增长,除了口径调整的直接影响外7,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也是重要原因。除了信用卡外,商业银行还有针对教育、装修、购车、购买耐用消费品等类别的消费贷款。银行的消费信贷资金主要来自自身的存款业务,且可以对接央行的征信系统,资金成本和风控成本较低,所以贷款利息也最低。不过这些消费信贷的门槛较高,目标客户群以中产及富裕人群为主,对客户的个人资产、收入、工作行业、工作性质都有一定要求,大额的消费贷款则需要有抵押或担保。同时,大部分银行的消费信贷审批手续比较复杂,消费贷款一般在3~7个工作日内发放,而信用卡的申请则要等上1个月左右。近几年,传统商业银行对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银行将消费金融作为独立的业务板块,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二是通过产品创新,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并努力扩展服务人群的边界。例如,早在2013年开始,中信银行就在原先零售业务部的基础上,逐步将信用卡、消费金融部、小企业部、财富管理部纳入大零售板块,全力推进消费金融业务。2014年,招商银行明确把“轻型银行”作为二次转型的方向,并确立了以零售金融为主体,公司金融、同业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转型目标。零售金融的重点业务突破口是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小微金融三72015年以前发布的是信用卡累计发卡量,2015年改为在用发卡量,即减去了销卡量及没有交易的信用卡。大领域。2015年6月18日,工行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挂牌成立,这个新成立的一级部门,将整合工行全行的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全面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2015年7月220,平安银行旗下“普惠金融”业务集群宣布完成组织架构与业务模式的整合,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的消费金融机构。2.消费金融公司自2009年试点以来,消费金融公司的数量和业务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15年9月末,全行业资产规模达510亿元,贷款余额460亿元,服务客户数560余万户。从《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可以看出,银监会将消费金融公司定位为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服务以往银行服务不到和服务不好的群体而设立的银行体系的补充机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向单个用户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20万元。截至2016年4月,共有1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立。从表1.10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发起人多为商业银行,其次为零售类企业及外商。表1.10已取得银监会批复的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16年4月底)

名称注册资本(亿元)注册地开业时间主要发起人北银消费金融公对8.5北京2010年2月北京银行锦程消费金融公司3.2成都2010年2月成都银行中银消费金融公司8.89上海2010年6月中国银行捷信消费金融公司3天津2010年10月PPF集团(独资)兴业消费金融公司3泉州2014年12月兴业银行续表

名称注册资本(亿元)注册地开业时间主要发起人海尔消费金融公司52014年12月海尔集团招联消费金融公司20深圳前海2015年3月永隆俶行*和联通各持50%股权湖北消费金融公司3武汉2015年4月湖北银行苏宁消费金融公司3南京2015年5月苏宁云商马上消费金融公司3重庆2015年6月重庆百货中邮消费金融公司10广州2015年11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杭银消费金融公司5杭州2015年11月杭州银行华融消费金融公司6合肥2016年1月华融资管晋商消费金融公司5太原2016年2月晋商银行盛银消费金融公司3沈阳2016年2月盛京银行资料来源:零壹研究皖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大多借鉴银行风控体系,产品具有贷款额度高、客户收入高和贷款规模大、一般用途贷款占比高的特点;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则与商家联系更紧密,产品具有贷款平均额度较小、客户收入低、以耐用消费品贷款为主和申请办理快捷的特点。在业务范围方面,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不得向借款人发放以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因此与商业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专注于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消费贷款。在产品类型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主要分为直接支付类和受托支付类两种。其中直接支付类产品的运作模式为消费金融公司将款项汇入借款人的银行账户,由借款人自行使用,此类产品需要借款人提供个人收入、资产信息等8永隆银行是招商银行在香港的全诜子公司。资料,申请流程比较复杂;受托支付类产品的运作模式为借款人办理消费分期后,消费金融公司代替客户将款项直接支付给商户,此类产品的申请手续简单,仅需要个人身份证,最快30分钟完成审批,期限和额度十分灵活。另外,相比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的审贷效率高、门槛低。根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2015年发布的《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消费金融公司在审批时间上要远快于其他类型的公司,平均不到三个半小时完成;对贷款人的硬性要求也较低,只有不到40%的消费金融公司要求贷款人提供固定电话,而其他类型样本要求贷款人提供固定电话的比例都超过75%;此外,在信息透明度和各种救助机制上,消费金融公司也优于其他类型的公司。3.汽车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并不仅仅针对个人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也包括汽车经销商等,因此汽车金融公司并不是完全的消费金融服务商,不过消费金融业务是其业务主体。根据《2014年度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披露的数据,截至2014年年末,汽车金融公司总资产达到3403.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03.12亿元,同比增长30.9%。从主要业务来看,经销商库存批发贷款余额为798.91亿元,比上年年末增加242.60亿元,同比增长43.6%,占贷款总额的24.9%;个人零售贷款余额为2371.18亿元,比上年年末增加552.68亿元,同比增长30.4%,占贷款总额的74%。《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4年度)》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汽车金融公司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55%以上(不含信用卡分期购车),其中新能源汽车贷款10.88亿元。汽车金融公司已成长为我国汽车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之一,对推动汽车消费升级、支持汽车产业发展、促进金融服务水平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全国有二十余家汽车金融公司,其中大部分都由汽车厂商控股,少部分为银行控股。由于汽车厂商更加了解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也更容易与其下游经销商取得合作,汽车金融的发展也会促进汽车销售的不断增长,因此未来汽车金融公司在汽车消费金融领域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五、我国消费金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金融机构消费贷款渗透率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从表1.11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机构消费贷款渗透率(金融机构消费贷款余额/GDP)从2011年开始稳步上升。即便如此,截至2015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消费贷款的渗透率仍然较低,为28%。表4.442010—2015年我国金融机构消费贷款渗透率(单位;亿元)

类别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金融机构消费贷款余额7506488717104357129721153660189520GDP408903484124534123588019635910676708消费贷款渗透率18%18%20%22%24%28%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总体来看,我国居民的贷款意识并不强烈,尚未形成“先消费、再付款”的习惯。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相比,我国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很低(见表1.12)。表1.12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家庭贷款渗透率(家庭贷款额/GDP)数据对比

国别最新统计时间最新统计数据最高点垠低点美国2015年12月79.1%95.5%23.4%英国2015年12月85.9%99.5%30%日本2015年第四季度65.6%74.4%20.7%中国2015年12月37.9%37%11%数据来源:Tradingeconomicso2.我国金融机构消费贷款以中长期贷款为主,难以满足借款人的短期消费需求从表1.13可以看出,虽然在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消费贷款中,短期贷款的占比逐年攀升,但截至2015年,其占消费贷款的比例仅为22%o表1.132010—2015年金融机构消夷贷款的期限结构(单位:亿元)

类别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短期贷款995671355519367265583249141008短期贷款同比增幅42%43%37%22%26%消费贷款7506488717104357129721153660189520消费贷款同比增幅18%18%24%18%23%短期贷款/消费贷款13%15%19%20%21%22%数据来源:人民银行历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注:消费贷款=短期消费贷款+屮长期消费贷款.3.征信体系不健全,消费金融服务主体风控成本高首先,央行征信系统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截至2015年4月,央行个人征信系统虽收录了&64亿自然人,但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仅为3.61亿人,仅有效覆盖全国26.4%的人口。其次,商业征信体系尚不健全,大型征信机构之间的数据尚未共享。2015年1月,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拉卡拉信用、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及北京华道征信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期为6个月。但是至今央行尚未正式下发个人征信牌照。9本表中的短期贷款均指“短期消费贷款”。上述8家接到通知的机构,大多拥有央行征信系统之外的海量数据,包括网上购物数据、社交数据等,但部分机构既是数据提供商,又是金融业务运营方,机构之间构建数据壁垒既没有动机共享数据也缺乏共享标准,导致各家数据、人群的覆盖度仍然有限,对同一对象的信用评价也不尽一致。最后,商业征信机构的技术水平尚未经过全面检验,可信赖度低,因此消费金融服务主体即使接入了多个征信分,也主要用作参考,自身仍然需要结合其他手段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征信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提高了消费金融服务主体的风控难度和成本,使其往往倾向于通过向所有借款人统一收取高额利率以覆盖违约风险;另一方面也使得消费金融服务缺乏必要的信用惩戒手段,借款人欺诈、骗贷、逃贷的成本低廉,大大制约了消费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第2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兴起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起源与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分类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起源与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提供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模式。其主要体现为传统消费金融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业务流程、模式等方面的改进与创新。借助于新的技术及商业模式,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够大大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解决传统消费金融的许多难点与痛点,日益受到网购人群和年轻用户的接受与青睐。1.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诞生早在“互联网金融元年”(2013年)之前,我国就陆续出现了一些消费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例如P2P借贷平台撮合的出国留学、培训、婚庆等贷款就具有消费信贷的性质。“余额宝”引爆互联网金融之后,互联网消费金融也开始加速发展。2013年下半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数量明显增加,典型的如大学生分期平台“分期乐”等。2014年2月,京东发布了消费金融产品“京东白条”,随后阿里也分别于7月和12月推出了“天猫分期”和“花呗”两款消费金融产品。继京东、阿里之后,另一电商巨头苏宁易购也分别于2015年1月和6月,先后上线了零钱贷和任性付两款消费金融产品。2015年“双11”当天,各大电商的促销活动将互联网消费金融推至一个新的高潮。数据显示,“双11”当日,京东白条用户同比增长800%,占商城交易额比例同比增长500%o其中,白条客单价达800元,白条分期客单价达1500元。首次参与“双11”的蚂蚁花呗,在前半小时交易额就达到了45亿元,全天交易总笔数6048万笔,占支付宝整体交易8.5%。而苏宁的任性付环比“苏宁818购物节”增长576%,任性付分期消费金额增长836%。电商巨头的进入,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成为创业公司的沃土。自2014年开始,涌入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创业公司数量就持续快速增加,2015年更为明显。这些创业公司涵盖了诸如购物分期、租房分期、装修分期、旅游分期、教育分期等各个垂直细分领域,从人群来看也涵盖了大学生、蓝领、白领及农民等各类人群。例如以大学生为主要用户的趣分期,专注于蓝领人群的买单侠,租房分期市场的斑马王国、会分期,装修领域的小窝金服等。与传统消费金融服务商相比,这些创业公司在获客、风控、运营等方面更加互联网化,更具灵活性。2.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市场空间估算与此同时,在出口、投资两大动力熄火,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刺激消费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内容之一,远未充分发展的消费金融则是重要抓手。与生产经营性贷款不同,消费金融具有明显的逆周期特性,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这一特征更为显著。我国消费金融发展一直较为滞后,还有巨大的潜力空间,加之决策层的鼓励,因此各方力量都在觊觎这块市场蛋糕。互联网消费金融作为一种更具效率的业态模式,更是受到高度重视。2015年6月100,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此前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成为推动消费金融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仅在2015年3月到2016年2月这12个月的时间里,我国就新成立了8家消费金融公司,占到消费金融公司总数的53%。传统商业银行也在布局互联网消费金融,纷纷推出了基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从“百度指数”也可以看出,2015年6月以后,消费金融一词的搜索指数持续维持高水平(见图2-1)。图2-1“消费金融”历史搜索指数2015年以来,互联网消费金融呈现爆发之势,未来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口径的差异,业内对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预测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艾瑞2016年年初预估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为2356.4亿元,到2019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将达到6.力万亿元。易观2015年中期的报告预估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为223.6亿元,预测到2017年交易规模将达到1102.4亿元。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250亿元,相比2014年的103亿元增长142%;预计2016年将达680亿元。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内涵较为广泛,既包括纯线上的消费场景,也包括020场景,因此我们采用互联网对消费信贷的渗透率来简单估算一下未来的市场规模。2015年央行统计的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余额为1&95万亿元,剔除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后为4.77万亿元,假设未来五年消费金融的平均增长率为20%',到2020年剔除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后的消费贷款余额可达11.87万亿元,如果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占比达到10%,整个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可到1.19万亿元。12011—2015年平均增速为28%,2014年、2015年分别为21.2%、23.8%,考虑到经济放缓的影响,假设未来五年平均增长20%。3.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现实及理论价值数据只是粗略估算,不过可以反映出互联网消费金融未来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同时基于以下三方面的既定趋势,有充分理由相信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未来的几年里必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消费正日益取代投资和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消费规模将在未来长时间里维持高速增长:(2)消费由线下向线上的迁移仍处于上半场,庞大的消费市场仍在源源不断地转向线上,互联网消费仍蕴含着巨大的潜力;(3)我国经济目前处于“金融化”阶段,许多金融领域还存在巨大的空白市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在明显上升。宏观、微观环境都给消费金融的施展提供了巨大的战略纵深空间,考虑到国内在互联网消费方面几乎与发达国家位于同一起点,而消费金融远远落后于后者,这事实上意味着消费金融能够成为我国金融行业弯道超车的一个真正起点。如同国内电子商务的大爆发催生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并开始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设施方面占据有利位置。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爆发同样有可能使得我们在企业体量、运作方式方面获得长足发展,并推进风险定价、风险管理方面理论与实践上的实质性创新,为互联网改变、改善金融做出实际贡献。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分类(一)按主体划分在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互联网消费金融成为金融行业的一大热点,各类主体都在积极地争夺这一市场。既包括传统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军,也包括占据线上优势的互联网巨头,以及数量庞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1.银行目前的消费金融市场以房贷、车贷、信用卡为主,传统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绝对的霸主地位。不过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银行也在设法应对,积极布局互联网消费金融。银行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自建电商平台,嵌入购物分期等消费金融产品或服务。例如建设银行2012年6月推出“善融商务个人商城”和“善融商务企业商城”;交通银行同年8月推出“交博汇”;2013年4月,农业银行推出“E商管家”;2014年1月,工商银行“融e购”正式上线。此外,民生、招商、中信等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城商行也都搭建了自己的电商平台。二是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消费金融产品。例如工商银行的“逸贷”,建设银行的“快贷”,招商银行的“闪电贷”,中心银行“信金宝”等。以建行的“快e贷”为例,可以全流程网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自助操作,实现秒申、秒审、秒签。此外,银行还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消费金融产品,例如中信银行和京东合作推出“小白卡”,打通京东和中信银行的产品体系、风控体系、用户体系,用户可以通过在网上消费、借助消费数据通过京东的审批模型,申请到“小白卡”,享受京东白条+信用卡的双重账期。中信银行与易居中国联合推出的“乐居贷”,以住房抵押为核心,在给予抵押房屋价值70%的基础上,最多还可多授信20%的附加贷款,满足消费者购房、购车、装修、留学、旅游等消费需求。与其他公司合作成立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也是银行布局消费金融的重要途径,这点将在下文阐述。目前电商行业竞争激烈,并且已形成巨头垄断之势,而银行在电子商务的品类管理、客户服务、用户体验、营销活动等方面都无法与目前的互联网电商巨头比肩,想依靠自建电商来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难度很大。以工行的“融e购”为例,尽管2015年交易额超过8700亿元,甚至高于排行第二的京东,但其中一般商品类(含普通商品和服务商品)交易额仅为797亿元,大量的交易额是理财产品、保险、汽车、房产等交易。实际上更多是将存量资源搬到了网上。另外,银行开发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确有所提高,但仍然延续了过去的高门槛,大量缺乏信用记录的用户仍然被排斥在外。总的来看,银行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侧重于对传统消费金融产的改善升级,更多的是防守存量阵地,这就留下了大量的市场空白(见表2.1)。表2.1部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产品

工商银行逸贷建设银行快e贷招商银行闪电贷中信银行信金宝额度最高贷款额度20万元1000〜5万元1000〜30万元最高30万元申请条件18〜70岁:资信良好的优质客户:工行借记卡(或存折)或信用卡持卡人25(含)〜60岁(含);信用状况良好;中国内地居民(不含港澳台):持有建行个人金融资产(包括存款、理财产品等),或建行住房贷款客户等招行收付易POS客户或招行代发工资客户23〜60岁:代发工资客户,工资卡上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匸作城市在中信银行指定的城市范围内还款方式按月等额还款到期还款或者随借随还等额还款、一次性还本付息(针对期限为一个月的贷款)按月还本付息,可提前还款,但需付罚金利率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执行年利率通常为7.2%,计息按贷款实际使用天数计算-般不超过0.05%/日,具体以申请通过后实际利率为准月乎续费率0.85%续表

工商银行逸贷建设银行快e贷招商银行闪电贷中信银行信金宝期限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最长1年,循环使用12个月、24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放款时间实时实时60秒3天内申请渠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POS(工行)网上银行、手机App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彳亍网点、电话、网页,最终需到实体网点签订合同资料来源:零豈研究皖根据公开资料艘理2.消费金融公司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程序。2015年6月10日,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扩至全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兴起正好赶上互联网时代,在产品设计、交易系统和风控技术等方面可以直接实现“互联网+”的跨越。相对于传统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消费金融公司在组织架构的灵活性、信贷审批效率等方面也更具优势。目前一些互联网化程度比较高的消费金融公司已经直接实现了小额直接支付信用贷款申请的全程线上化,如兴业消费金融的网络贷,以及招联金融的零零花等。由于这些优点,消费金融公司成为不少传统银行进军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选择。截至2015年年底已成立的11家消费金融公司中,9家有银行参股,其中7家的主要发起人为银行。作为获得银监会批准的“正规军”,消费金融公司另一大优势在于有牌照。并且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全国性的,对于许多区域性银行以及其他非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过目前申请牌照的门槛很高。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规定,消费金融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3亿元,金融机构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需要满足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非金融企业则要满足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同时还要满足连续2年盈利,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等条件。在试点期,出于审慎考虑,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的门槛几近苛刻,随着市场发展的成熟,这个门槛或将有所放宽,不过目前来看,消费金融公司仍然只是大公司能玩得起的。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整体业务规模也还较为有限,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为510亿元,贷款余额460亿元。3.电商平台随着互联网消费的崛起,电商平台交易额迅速增长,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8%。如今,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事物,电商平台在聚集起庞大交易规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生态,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开始依托这种优势推出消费金融服务。2014年2月"京东白条”正式对外公测,主要面向部分京东会员,支持3〜24期分期付款,提供最长30天的免息期。2014年7月由蚂蚁微贷联合天猫开发的天猫分期购业务上线,它根据实名用户的消费数据计算“分期购”的额度,用户可以进行“赊账”消费。2014年年底,蚂蚁金服的信用消费产品“花呗”开始公测,并于2015年4月正式上线。2015年1月,苏宁推出“零钱贷”,只要在苏宁零钱宝理财的账户里转入一定的资金,就可以申请开通零钱贷服务,在购物时先冻结购物款,30天后账户会将对应金额购物款自动扣除,让消费者购物的同时又能多享30天的理财收益。6月,苏宁又推出“任性付”,用户申请后最高可获得20万元信用消费额度。尽管电商平台消费金融服务推出的时间不长,但借助于用户流量和互联网消费场景优势,短期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除此之外,电商平台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为其进行大数据风控提供了条件。例如阿里推出的芝麻信用,京东推出的白热度等信用评估产品。这也是电商消费金融服务能够迅速增长的重要基础。作为互联网创新的代表,依托线上流量、场景、数据等优势,未来电商的消费金融还将不断发展创新,并逐步打通线上和线下的闭环,成为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力量。目前电商消费金融大多仅针对其线上业务,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打通线上和线下的闭环,很多电商平台的业务已经扩展到020领域,将消费金融向线下的扩展提供了应用场景和技术基础。4.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这一类别包括了众多的创业公司,例如P2P网贷平台、第三方助贷平台等居间服务平台,也包括网络小贷、保理等类金融机构平台网络小贷等,这类平台大多侧重于一些垂直领域或细分人群。崛起较早的P2P网贷目前已经具有不小的规模,整体来看,P2P平台的资产主要是面向小微企业的贷款,但在当前由于总体需求不振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的压力在不断加大,面向生产端的企业贷款也面临更大风险。这也是最近更多P2P平台出现资产荒,并寻求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原因。不过也有部分平台一直就以个人用户的信用消费金融为发展方向。很多平台在其小额信贷产品领域推出针对不同类型的借款人和借款用途设计了相关的借款产品。例如P2P平台拍拍贷于2013年3月推出网购达人标,为经常网购的用户提供专属的小额信贷。人人贷的小额信贷产品“工薪贷”,主要针对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年龄在22〜55周岁的正式员工,其借款用途多为装修、结婚、买房、买车、教育(进修、出国留学)、其他消费等。网信理财在2014年同样以现金贷形式引入了消费金融业务,该业务90%的授信额度采用普通信用贷款模式,单笔贷款额度2万〜3万元,贷款期限为3年以内,申请后1天内便可放款,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信息,可为消费金融业务提供个人征信及行为数据支持。基于外部环境和自有资源优势,网信理财已于2016年开展与商户合作的分期贷款模式,消费者在网信理财App上提出贷款申请后,经过系统自动审核、上标、募集、签约,快速完成贷款流程,目前网信分期业务板块拥有爱施德、小辣椒手机等战略合作伙伴,可利用其商户资源进行场景式贷款。网信消费金融业务还在不断拓宽战略合作伙伴,针对目标客户群体选择目标产品,如手机、家电、箱包、培训等更多行业拓展,以期为消费群体和理财用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投融资产品和服务。目前P2P平台的小额信贷审批流程基本在线上完成,借款人提交个人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平台在原有风控模型(黑名单一规则一打分卡)的基础上,加入央行个人信用报告、社交数据(微信、微博)、电商交易数据(淘宝、支付宝)和商业征信机构的征信分等数据。通过多维度的风控模型,做到快速授信。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P2P平台上的消费借款额度较低,基本上在几千元到几万元的范围,更贴近消费需求,审核时间大大缩短,有些甚至只要几分钟。近两年还兴起了众多的消费分期平台,遍布于多个人群和领域。这些分期网站平台的模式更加多样,消费端既有线上也有线下,资金端来源除了P2P网贷平台,还包括自有资金和银行等。5.对比分析由于以上各类消费金融机构的资源禀赋、背景条件等方面各不相同,在消费金融业务的开展中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资金成本较低,实力雄厚,能提供利率较低、额度较大的消费金融产品。同时,商业银行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还能围绕用户提供除消费信贷外的其他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其主要问题在于服务门槛较高。一般要求用户有住房、汽车、金融(如储蓄存款、国债、人寿保险、理财产品、黄金)等资产,或者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以及较高的收入等。这决定了银行的消费金融产品只是针对少部分相对富裕的人群,大量无资产、信用水平较低或者缺乏信用记录的人群则无法覆盖,造成服务人群的断层。这与银行本身受到严格监管,风险偏好低等因素有关,以银监会2010年出台的《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为例,其中第十七条规定“贷款人应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这就对银行发展纯线上的消费金融产品产生了限制。另外,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信贷产品申请的手续往往较为烦琐,普遍存在申请材料复杂、流程较长等问题,用户体验较差。尽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基于互联网渠道的消费金融产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申请流程、提高了审批效率。不过总体来看,这些产品大多只是基于互联网渠道的传统金融产品,针对的主要是银行的存量优质用户,用户门槛依然很高。并且授信、定价、风控等仍然主要围绕用户综合信用水平展开,与消费场景结合的紧密度以及产品的精细化程度不高。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的优势主要在于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牌照优势;二是股东资源优势。牌照优势主要体现为在业务经营、资金获取、政策优惠(税收等)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便利。而由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门槛较高,其股东都拥有较强的实力背景,能给消费金融公司提供资金、用户、场景等资源方面的支持。相对于银行来说,消费金融公司不吸收存款,在经营限制上相对宽松一些。因此,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信贷产品一般较银行申请手续简单,审批时间更短,用户门槛也有所降低。不过总体来看,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都属于银行系,其产品逻辑与银行之间并无太大差别,仍然存在手续烦琐、门槛高等问题。而且一些成立较早,相对传统的消费金融公司,其业务经营主要沿用传统的门店模式,对于新的互联网技术、渠道、场景等新元素理解、接受和运用程度不足,产品创新较少。电商消费金融平台电商的最大优势在于掌握了线上消费渠道和场景,这是电商消费金融与其他消费金融机构之间的最大区别。此外,电商的优势还在于已经积累了大量用户及用户数据,在互联网技术、渠道、用户思维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些因素使得电商在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上具有天然优势,主要包括:一是可以利用既有用户数据解决部分用户的征信问题,并且基于自有场景生态能够更好地控制资金流向以及用户状态,管理信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